医疗机构体温监测系统方案

合集下载

体温枪的方案

体温枪的方案
3.降低体温检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提升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服务质量。
三、方案内容
1.体温枪选型
(1)类型:选用高精度非接触式红外体温枪;
(2)量程:35℃~42℃;
(3)精度:±0.2℃;
(4)响应时间:≤1秒;
(5)符合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及认证要求。
2.使用场景
(1)公共场所:如火车站、机场、地铁站、商场等;
4.评估与优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体温检测方案。
五、总结
本方案旨在为各类场景下的体温检测提供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严格的选型、培训、维护与监督,确保体温检测工作的合法合规,为我国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方案,提高体温检测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第2篇
体温枪方案
(2)培训内容:体温枪的正确使用方法、维护保养、消毒处理等;
(3)培训方式:现场培训、视频培训、图文培训等;
(4)培训时长:1-2小时。
5.体温枪维护与消毒
(1)日常维护:保持体温枪清洁、干燥,避免碰撞;
(2)定期校准:根据厂家建议,定期进行体温枪校准;
(3)消毒处理:使用75%酒精擦拭体温枪表面,避免使用腐蚀性消毒剂。
(2)企事业单位:如办公楼、工厂、学校、医疗机构等;
(3)社区:如居民小区、村庄等。
3.使用流程
(1)开机:打开体温枪开关,等待设备自检完成;
(2)测量:将体温枪对准额头或手腕,保持垂直,距离3-5cm,按下测量键;
(3)读取:体温数据在1秒内显示在屏幕上,确保数据准确;
(4)记录:将体温数据手动或自动上传至指定系统;
3.降低体温检测的成本;
4.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

医用电子体温监测系统的开题报告

医用电子体温监测系统的开题报告

医用电子体温监测系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保健观念日益增强,其中体温监测作为一项最基础的医疗保健指标,是对患者的监护和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目前,传统的体温监测方法仍然是通过摇摇表、口腔温度计、腋下温度计等传统温度计手段进行监测,但这种方法不仅存在着操作不便、测量时间长、由于环境的影响产生误差等问题,而且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鉴于此,设计一款基于电子监测的体温监测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体温监测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一些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公司和医疗机构通过局部或全面地使用电子体温计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

在美国,维宜康(Vivonic)公司研发了一款无需人工接触的温度测量技术,该技术可以准确测出患者的体温,省去了人工接触的过程,免去了传统体温测量带来的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国内,浙江和杭州等地的医院也已经开始使用电子体温计进行患者体温监测。

在技术方面,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电子体温监测系统主要是基于红外线、蓝牙、Wi-Fi等无线通讯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和监测,从而实现对患者体温的准确监测和实时报警。

总体而言,电子体温监测系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应用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将基于现有技术框架,利用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设计并开发医用电子体温监测系统,以提高体温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实践中验证电子体温监测系统在临床及家庭保健的可行性。

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如下:1.设计一种基于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电子体温计模块,实现对患者体温的准确测量。

2.利用无线通讯技术,设计一种数据传输模块,将测量到的体温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存储设备或云端数据库中。

3.设计一种有效的体温测量算法,对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体温监测的准确性。

医院体温监测工作制度

医院体温监测工作制度

医院体温监测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确保医院正常诊疗秩序,保障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国家及地方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医院设立体温监测工作制度。

本制度旨在通过体温监测,及时发现发热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入口、各科室、病房及临时隔离区域等场所的体温监测工作。

三、工作原则1. 严格把关,确保所有进入医院的人员均进行体温监测。

2. 准确监测,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体温计,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3. 快速处置,发现发热患者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温馨服务,耐心解释政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四、工作内容1. 设立体温监测点,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点应位于医院入口、各科室、病房等关键位置。

2. 体温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体温监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体温监测操作流程及处置方法。

4. 体温监测应实行实名制,填写体温监测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体温等信息。

5. 发现发热患者(体温≥37.3℃),应立即报告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并按照相关规定采取措施。

6. 对发热患者,应引导其至临时隔离区域,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7. 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应及时安排发热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8. 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应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

9.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做好消毒、通风等防护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免疫力。

10. 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

五、工作流程1. 入院患者及陪同人员进入医院时,首先进行体温监测。

2. 若体温正常,可正常就诊。

若体温≥37.3℃,进入临时隔离区域,佩戴口罩,等待进一步处理。

3. 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安排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患者体温检测管理制度

患者体温检测管理制度

患者体温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管理,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规范患者体温检测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所有医护人员在患者体温检测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管理要求。

三、具体要求1.设备要求1.1.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卫生标准、准确可靠的体温测量仪器,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和维护。

1.2.体温计应每日进行质控,确保准确度和稳定性。

2.操作规范2.1.患者应保持安静状态,不宜在进食、运动或出汗后立即测量体温。

2.2.体温检测时,应选择患者腋下、口腔或直肠温度测量方式,并在同一部位持续测量。

2.3.在接触不同患者前后,需及时清洁体温计,以避免交叉感染。

2.4.临床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细心、耐心,保持与患者的沟通,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3.记录要求3.1.患者体温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准确记录体温数值、测量时间和部位。

3.2.对于异常体温,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反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3.对于持续高热、低温或不稳定的患者,应加强监测频率,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4.质量管理4.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患者体温检测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监督实施。

4.2.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操作规范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水平和质量。

4.3.根据患者体温检测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患者体温检测管理制度的行为,医疗机构应及时进行处理,情节严重者,依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四、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由医疗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落实。

制度内容如有调整,应及时告知并重新培训相关人员。

患者体温检测是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的体温数据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和护理。

通过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希望每位医护人员都能严格执行本制度,为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智慧病房监护系统技术参数

智慧病房监护系统技术参数

智慧病房监护系统技术参数智慧病房监护系统是一种应用于医疗机构的先进技术,旨在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升病患护理水平。

以下是智慧病房监护系统的技术参数:1. 硬件设备:- 监护设备:智慧病房监护系统配备了一系列监护设备,包括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血压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病患的生命体征,并将数据传输到系统中进行分析和记录。

- 无线传感器:智慧病房监护系统采用无线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病患的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无需与病患直接接触,提高了监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 视频监控设备:智慧病房监护系统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可以对病房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病患的安全和隐私。

- 互动终端:智慧病房监护系统还配备了互动终端,包括触摸屏显示器、电子病历终端等,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数据查看和操作。

2. 软件功能:- 实时监测:智慧病房监护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病患的生命体征数据,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将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在系统界面上,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分析。

- 报警系统:智慧病房监护系统配备了智能报警系统,当病患的生命体征数据异常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 数据记录和分析:智慧病房监护系统能够自动记录病患的生命体征数据,并生成详细的报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和分析病患的历史数据,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 远程监护:智慧病房监护系统支持远程监护功能,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登录系统,实时查看病患的生命体征数据和病情,随时随地进行监护和诊断。

- 医护协同:智慧病房监护系统提供了医护协同的功能,不同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共享病患的数据和信息,方便团队合作,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

3.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数据加密:智慧病房监护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确保病患的生命体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 访问权限控制:智慧病房监护系统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惟独授权的医护人员才干查看和操作系统中的数据。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介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旨在保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健康,并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

监测内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将包括以下内容:1. 日常体温监测:工作人员每天上班前测量体温,并记录在相关记录表中。

2. 健康状况评估:工作人员每周进行一次健康状况评估,包括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和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

3. 医学观察:对于有发热、咳嗽和其他身体不适症状的工作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测试。

报告和处理流程1. 每日报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需及时报告当日的体温情况,包括是否存在异常体温。

2. 异常症状报告:工作人员如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咳嗽和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需立即向上级报告,并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处理。

3. 统计和分析:医疗机构将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个人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需积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勤洗手:经常洗手,并正确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

2. 戴口罩:在医疗机构办公区域和与患者接触时,工作人员需佩戴口罩。

3. 避免接触: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减少传染风险。

4. 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的操作规范和防控要求进行工作,保证操作安全和卫生。

体检和培训医疗机构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体检,以及时掌握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此外,医疗机构还将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健康意识和防护能力。

总结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是保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定期监测和个人防护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确保医疗机构的工作安全和正常运行。

医用温控仪的使用流程

医用温控仪的使用流程

医用温控仪的使用流程1. 引言医用温控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和控制患者体温的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方便、准确的体温监测工具。

本文档将介绍医用温控仪的使用流程,以帮助用户正确、高效地操作该设备。

2. 准备工作在开始使用医用温控仪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确保温控仪电源充足,可以正常工作。

•检查温控仪的传感器是否正常,无损坏或松动现象。

•准备好无菌、干净的体温探头套,以确保每次使用都具有良好的卫生条件。

3. 开机和设置•按下电源按钮,将医用温控仪开机。

•在显示屏上找到设置选项,并进入设置菜单。

•根据需要,设置温度单位(摄氏度或华氏度)、报警温度范围等参数。

4. 测量体温•预热温控仪,确保其测量准确性。

•将干净的体温探头套装在温控仪的探头上。

•确保患者暴露所需的测量部位(通常是额头或耳朵)。

•将温控仪的探头贴近患者的测量部位,并轻轻按下测量按钮。

•等待几秒钟,直到温控仪测量出体温并在显示屏上显示。

5. 结果分析医用温控仪通常会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以辅助医护人员判断患者是否发烧或偏离正常体温范围。

根据温控仪的不同型号,分析结果可能以声音、指示灯或文字的形式呈现。

6. 记录和保存数据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分析和跟踪,使用医用温控仪时应及时记录和保存测量数据。

•查找温控仪的数据记录功能,并进行相应设置。

•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院号)输入温控仪。

•按照提示,完成数据的记录和保存。

7. 温控仪的清洁与维护为了确保医用温控仪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工作。

•参考温控仪的使用手册,了解具体的清洁和维护要求。

•使用清洁布或酒精棉球擦拭温控仪的外部表面,以消毒和清除污渍。

•定期检查和更换温控仪的电池,确保电源供应充足。

•根据需要更换温控仪的探头套,保持卫生条件。

8.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在使用医用温控仪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下面是一些解决方法的参考:•无法开机:检查电池电量,确保电源连接良好。

医疗机构体温监测系统方案

医疗机构体温监测系统方案

医疗机构体温监测系统方案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医疗机构体温监测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医疗机构需要一个高效、准确、可靠的体温监测系统,以识别可能带有病毒的患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医院内外的安全。

以下是一个医疗机构体温监测系统的方案。

1.非接触式体温监测设备:采用非接触式体温监测技术,可以迅速测量人体的体温,避免接触传染。

这种设备通常使用红外线测量技术,能够准确地读取体温数据,不需要直接接触人体,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可以在医院的入口、病房和其他高风险区域设置这样的设备。

3.警报系统:医疗机构应设置一个警报系统,以便在体温超过安全范围时发出警报。

这个系统可以与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和其他关键位置的电脑或手机相连,确保及时响应和处理,以防止有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进入医院的其他区域。

4.体温监测站点的设置:医疗机构应在入口和高风险区域设置体温监测站点。

这些站点应当清楚标记,并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体温监测设备,确保测量准确。

同时,监测站点应当有足够的隔离空间,防止疫情扩散。

5.数据共享与应用:医疗机构的体温监测系统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和应用。

例如,可以将与体温相关的数据与患者的就诊记录系统相连,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医疗机构体温监测系统方案应包括非接触式体温监测设备、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警报系统、体温监测站点的设置以及数据共享与应用等要素。

这样的体温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及时识别可能带有病毒的患者,保障医院内外的安全,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医疗机构传染病观测与预警预案

医疗机构传染病观测与预警预案

医疗机构传染病观测与预警预案一、前言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医疗机构作为防控传染病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早期观测、及时预警和有效防控的重要责任。

为了加强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疫情的观测与预警工作。

三、职责分工(一)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成立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传染病观测与预警工作。

其职责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流程,组织培训和演练,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以及在疫情发生时做出决策和部署。

(二)临床科室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落实传染病的观测和报告工作。

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等进行详细询问和记录,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三)感染控制科感染控制科负责制定和实施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和指导,对医疗机构内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同时,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传染病监测数据,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和趋势,并向领导小组报告。

(四)检验科检验科负责对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检测,及时出具准确的检测结果。

对于疑似传染病的标本,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存和运输,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鉴定。

(五)信息科信息科负责建立和维护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传输和共享。

同时,要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四、观测内容与方法(一)门诊观测1、设立专门的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对发热、腹泻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

2、门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接触史等信息,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3、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要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和转诊。

医院体温报告制度流程图

医院体温报告制度流程图

医院体温报告制度流程图本文旨在介绍医院体温报告制度流程图的具体流程和实施方法。

1. 背景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医疗机构需要确保员工和患者的体温监测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

因此,医院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温报告制度,确保员工和患者的体温状况得到及时汇报和处理。

2. 流程图下图是医院体温报告制度流程图:graph TDA(测量体温) --> B(数值处理) --> C(判断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C -- 正常 --> D(体温汇报)C -- 不正常 --> E(进行疫情防控措施)E -- 确认 --> D3. 流程步骤1.测量体温:医院员工和患者进入医院后,必须接受体温测量。

体温测量可以采用电子温度计或红外温度计等测量设备;2.数值处理:设备测量出来的体温数值需要被传送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上进行处理;3.判断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通过比对体温数值和正常体温值,判断该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5度;4.不正常情况下进行疫情防控措施:如果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要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暂时隔离、进行核酸检测等;5.确认情况:对于进行防控措施的员工或患者,需要再次进行确认。

如果确认该人员体温恢复正常,则可以停止防控措施;6.体温汇报:每天的体温监测数据应当被汇总到医院管理部门,以便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汇报方式可以采用电子表格或其他统计工具。

4. 实施方法医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体温报告制度的有效实施:1.给所有员工和患者提供充足的体温测量设备和员工培训;2.确认并界定体温正常值及异常情况应采取的相应回应,制定相应的SOP,明确责任的相对应部门和人员;3.创建信息化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动进行测量体温和数据处理等操作;4.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敏感信息不受泄露风险;5.与公共卫生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确保及时汇报并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

5. 结论医院体温报告制度流程图的实施可以帮助医院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员工和患者的体温状况,有效预防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智慧医疗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之一,它能够提供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为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需要同时满足医生、患者和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需求。

对医生而言,系统应该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数据,提供预警和警示,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对患者而言,系统应提供智能医疗咨询、病情管理等功能,方便他们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对医疗机构管理者而言,系统应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和报告,帮助他们监控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首先,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需要具备高效、可靠的数据收集和传输能力。

合理选择传感器和设备,能够实时获取患者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体温等,同时能够将这些数据迅速传输给系统。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其次,系统需要能够将大量的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

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可以帮助识别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模式,提供预测和建议。

例如,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和历史数据,预测患者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并提示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

另外,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还应该具备智能化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

系统界面应简洁、直观,方便医生和患者浏览和操作。

同时,系统还可以采用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技术,提供更加友好和人性化的交互方式。

例如,患者可以通过语音命令向系统咨询病情或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医生可以通过语音输入和手势操作获取患者的病历和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医疗实时监控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医疗数据属于敏感信息,必须得到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系统应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以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

体温监测项目方案

体温监测项目方案

体温监测项目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体温监测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体温监测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患者的发热症状,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体温监测项目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目标。

1. 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体温监测方案,以确保对患者的体温监测准确无误。

2. 提高体温监测的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3. 降低体温监测的成本,提高监测的覆盖率。

三、项目内容。

1. 选择合适的体温监测设备。

在体温监测项目中,选择合适的体温监测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体温监测设备有红外线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等。

针对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体温监测设备。

2. 制定体温监测流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体温监测流程可以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流程应包括体温监测设备的选择、监测人员的培训、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内容。

3. 建立体温监测数据库。

建立体温监测数据库可以帮助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数据库还可以用于监测数据的长期保存和查询,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4. 健全监测人员培训机制。

监测人员是体温监测项目中的关键环节,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监测的准确性。

因此,建立健全的监测人员培训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5. 定期进行监测数据分析。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监测数据分析应当成为体温监测项目中的常态化工作。

四、项目实施。

1. 确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和计划。

在项目实施之前,需要明确项目的实施时间节点和计划,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完成。

2. 组织实施人员进行培训。

在项目实施之前,需要对实施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项目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3. 逐步推进项目实施。

体温监测项目的实施应当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可以先在一些重点场所进行试点,逐步推广至全市范围。

五、项目评估。

1. 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测体温活动方案

测体温活动方案

测体温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旨在提高员工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培养员工的健康意识,及时发现健
康问题,保障员工及整个团队的健康安全。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每天上班前
•活动地点:公司门口入口处
三、活动内容
1.每位员工每天上班前需到指定测温区域进行体温检测。

2.体温检测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3.检测结果将会记录在个人档案中,便于后期追踪和管理。

4.若员工体温异常,将会被引导到公司医务室进行二次检测和处理,并
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活动期间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确保员工信息安全。

四、活动组织
1.活动组织者:公司健康管理部
2.协助组织者:公司安保部与公司医务室
3.活动执行者:专业医护人员
五、活动宣传
1.通过公司内部通知、公告等方式提前宣传此次活动,让员工了解活动
内容和重要性,引导员工积极参与。

2.建立活动宣传横幅,放置在公司门口,提醒员工每天参与测温活动。

六、活动评估与改进
1.活动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对活动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2.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持续有效
性。

七、活动期间的注意事项
1.员工应保持排队秩序,依次进行测体温。

2.员工应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检测工作,确保检测准确性。

3.若出现体温异常情况,员工应配合公司医务室进行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以上是本次测体温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够得到所有员工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确保公司整体员工健康和安全,共同努力抗击疫情。

医疗机构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医疗机构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医疗机构自行监测技术指南为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发生,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形成《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可参考执行。

一、总体要求医疗机构承担着发热患者诊断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下同)救治、核酸检测以及日常诊疗等多重任务,在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的同时,也面临较高的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风险。

各地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本技术指南要求,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保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协同配合,协调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强化感控底线思维,坚守感控底线要求,按照要求配备培训专业性强的感控人员队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各项感控措施。

二、防控策略(一)内外同防。

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对进入医疗机构人员要检测体温,出示健康(行程)码,检查口罩佩戴情况。

做好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症状要及时发现并处置。

(二)医患同防。

医疗机构全体工作人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做好额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三)人物同防。

要做好医患双方人员防护和感染风险预警,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物品、外来物资等,也要加强风险防控。

落实好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措施,加强重点部门环境及重点人群接触后环境的清洁消毒。

加强对外来人员和物品的管理,需要时开展环境检测。

(四)“三防”融合。

“三防”,即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控的“人防”;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的“技防”;科学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的“器防”。

智能体温单信息系统

智能体温单信息系统

THANK YOU
智能体温单信息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数 据,减少医护人员手动测量和记录的工作量,提 高工作效率。
预警与异常处理
系统具备异常体温预警功能,当患者体温超出正 常范围时,可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 处理,增强医疗安全。
数据分析与病情评估
通过对大量体温数据的分析,系统能协助医生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为医疗决策 提供支持。
易操作、易维护
系统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操作 简单;同时提供完善的维护支 持,方便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维
护和升级。
02
系统功能与组成
体温实时监测功能
实时数据采集
智能体温单信息系统能够实时采 集用户的体温数据,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及时性。
体温异常报警
系统具备体温异常报警功能,一旦 用户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系统将立 即发出警报,提醒用户及时采取应 对措施。
数据可视化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系统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 为医护人员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
系统采用SSL/TLS等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 安全性;同时,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 。
灾备与恢复
建立完善的灾备机制,实现数据的定期备份和异地存储, 确保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快速恢复系统运行和数据访问。
自然语言处理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能够解析医生的诊断意见、护理建议等 文本信息,实现自动化病程记录。
大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存储与管理
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系统能够高效存储大量体温数据,实现数 据的快速查询和访问。
数据挖掘与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系统能够对海量体温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 患者体温与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关联性和规律。

院感相关工作流程

院感相关工作流程

院感相关工作流程一、引言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院感相关工作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相关工作流程的标准格式。

二、患者入院前的准备工作1. 患者预约挂号:患者在需要就诊时,通过电话或者在线预约系统进行挂号。

2. 患者信息采集: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前台工作人员将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并核实身份证件。

3. 体温测量:在患者入院前,进行体温测量,如发现体温异常,需即将通知医护人员进行评估和处理。

三、患者入院流程1. 患者登记:在入院前,患者需到指定的登记处进行登记手续,包括填写入院申请表、签署知情允许书等。

2. 医生评估:患者入院后,医生将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既往疾病、过敏史等,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院感风险评估: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因素,进行院感风险评估,确定院感风险等级。

4. 患者隔离:对于高院感风险患者,根据相关隔离标准,将其安排到单独的隔离病房进行治疗。

四、患者住院期间的院感管理1. 患者护理:医护人员需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患者护理,包括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消毒操作等。

2. 医疗器械管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3. 患者环境管理:医疗机构要保持患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 患者活动管理: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避免院感交叉感染的发生。

5. 医护人员健康管理:医护人员要按照规定进行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如发现自身有感染症状,需及时报告并接受治疗。

五、患者出院后的处理流程1. 出院指导:医生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用药注意事项、饮食调理、复诊安排等。

2. 出院手续办理:患者在出院前需到指定的出院办理处进行出院手续办理,包括结算费用、领取病历等。

新冠肺炎体温监测方案

新冠肺炎体温监测方案

新冠肺炎体温监测方案1. 引言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传染病。

为了减缓疫情的扩散,精确监测人员的体温成为一项重要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冠肺炎体温监测方案,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方便、准确、高效的体温监测方法。

2. 方案概述该方案基于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技术,结合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被监测人员的体温。

使用者只需将测温设备对准被测人员的额头位置,即可自动采集体温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和报警。

3. 方案特点3.1 非接触式测温采用红外技术,实现对被测人员体温的非接触式测量。

相比传统接触式体温计,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了测温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3.2 快速和准确红外测温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测量体温,一般只需要几秒钟即可完成。

并且,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范围通常在0.1摄氏度以内。

3.3 智能分析和报警本方案配备智能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能够实时分析测温数据,并根据事先设定的阈值进行判断。

一旦检测到体温异常,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提醒操作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3.4 数据存储与追踪方案中的测温设备具备数据存储功能,能够保存历史体温数据和监测记录。

此外,使用者还可以通过追踪系统,获取被监测人员的历史体温信息,以便于对疫情的管理和分析。

4. 方案使用步骤使用本方案进行体温监测的步骤如下:4.1 准备工作确保测温设备已经充电,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正确安装和设置。

4.2 设置阈值根据需要,设置测温设备的体温异常阈值。

超过该阈值的温度将被视为体温异常,并触发报警。

4.3 对准测温位置将测温设备对准被测人员的额头位置,并保持适当距离,根据设备要求保持稳定。

4.4 启动测温按下测温设备的启动按钮,设备将开始自动测量被测人员的体温。

4.5 监测结果处理测温设备将自动获取体温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

如果检测到体温异常,设备将立即发出警报。

4.6 记录和追踪方案中的测温设备将自动记录测温数据,并保存到系统中。

医院体温监测制度

医院体温监测制度

医院体温监测制度一、背景和目的在医院中,体温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变化。

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能够有效地进行体温监测工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温监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度内容1.监测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住院患者,包括病房患者和特殊科室患者。

2.监测频率(1)病房患者:一般情况下,患者的体温应该在入院时进行监测,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定时监测。

如无特殊情况,可以每4小时监测一次。

(2)特殊科室患者: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制定监测频率,确保患者的体温能够及时监测到。

3.监测方法(1)使用电子温度计进行体温监测,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2)监测时应该注意消毒,保证监测时的清洁卫生。

(3)监测体温时,在显示完体温后,进行记录并进行分类存档。

4.监测记录(1)监测记录应该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科室等,以便于将来的参考。

(2)监测记录应该详细地记录患者的体温数值和监测时间,如有特殊情况,还需补充相关的备注。

(3)监测记录应该及时进行存档,并进行分类整理,方便后续的查看和分析。

5.异常体温的处理(1)当患者的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相关的治疗。

(2)同时,还需要将异常体温记录和处理情况进行记录,便于后续的查看和统计。

6.监测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对所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体温监测制度宣传和培训,确保他们对该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地执行和操作。

7.监测结果的汇总和分析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患者体温的整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

三、监测制度的实施和监督1.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体温监测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监测制度的执行由病房护士长和科室负责人督促。

3.监测结果的记录和整理由医员完成,并交付给负责医生进行审核。

4.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对整个监测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测体温活动方案

测体温活动方案

测体温活动方案1. 引言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测体温已成为各类场所管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并及时发现患者确诊病例或潜在感染者,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测体温活动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完整的测体温活动方案,涵盖了人员筛查、测温设备选择、操作规范等内容。

2. 人员筛查在测体温活动中,首先需要进行人员筛查。

筛查的目的是确定测温对象的风险等级,并进行合理的分流安排。

具体的人员筛查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病史调查:询问是否有近期接触过疫情地区的人员,是否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出行史调查:询问是否有近期出行史,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的出行史。

•接触史调查:询问是否有近期接触过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情况。

通过人员筛查,可以初步确定测温对象的风险等级,以便后续的测温工作进行合理的分流安排。

3. 测温设备选择为了进行准确有效的测体温,选择合适的测温设备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测温设备:•前额温枪:适用于快速测量,非接触式,适用于人员流量较大的场所。

•耳温枪:适用于快速测量,非接触式,适用于个体测量。

•口腔温度计:适用于个体测量,需要与测量对象有直接接触。

•腋窝温度计:适用于个体测量,需要与测量对象有直接接触。

根据不同场所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可选择适合的测温设备。

4. 操作规范为了确保测温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套操作规范。

以下是测温操作规范的一些要点:•测温前应进行手部消毒,保持设备的清洁卫生。

•测温时应确保测温设备与测量对象的皮肤直接接触,确保接触的区域干燥。

•测温设备应放置在适当的位置,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测温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测量时间、测温值等信息。

•对于异常测温结果,需要进行二次测量,以确保准确性。

以上是操作规范的一些要点,具体的操作规范可以根据场所和设备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5. 数据分析与处理测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有效的数据,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和确诊病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1 技术设计的主要依据及指导原则 (1)1.1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技术设计依据 (1)1.2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技术设计指导原则 (1)2 基本要求 (1)2.1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用途 (1)2.2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功能 (2)2.2.1终端监护仪功能 (2)2.2.2无线中继器功能 (2)2.2.3PC机功能 (2)2.3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性能指标 (2)2.3.1终端监护仪性能指标 (2)2.3.2无线中继器性能指标 (3)2.3.3无线中继器性能指标 (3)3 方案设计 (4)3.1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组成 (4)3.2体温终端监测仪设计方案 (4)3.3无线中继器设计方案 (7)3.4PC机管理软件 (10)4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设计方案1 技术设计的主要依据及指导原则1.1 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技术设计依据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方案设计的依据是CCS201、CCS202无线体温检测仪的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和目前市场常见医用监护系统的功能、性能。

1.2 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技术设计指导原则1、借鉴、继承CCS20*系列产品成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设计水平,并采用自主研发和系统集成相结合方式;2、增加终端检测仪与监护中心的无线通讯技术设计;3、增加监护中心PC机实时数据接收、存储、查询软件设计;4、贯彻产品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和易维修性要求;5、终端监护仪采用“傻瓜”式,操作使用简单,监护中心要求功能完善、需求资源低、界面人性化。

2 基本要求2.1 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用途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应用于医疗机构的各科室病房护士站,主要用于实时采集每个病人的体温,同时可定时检测病人静息体温然后实时将数据传送到护士站,由护士站配备的PC电脑接收、存储,并提供随机查询功能。

2.2 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功能2.2.1 终端监护仪功能1)体温数据的实时监测;2)静息体温的定时检测和语音提示;3)体温数据的查询显示;4)体温数据的无线上传;5)RTC的设置命令接收和RTC运行。

2.2.2 无线中继器功能1)采用轮流查询方式接收终端监护仪的无线数据;2)对下属终端监护仪数据进行打包并上传护士站PC机;3)可接收PC机设置命令并下传至终端监护仪;4)可设置下属终端监护仪数量。

2.2.3 PC机功能1)实时接收上传检测数据,并完成当地硬盘存储;2)实现科室病人的档案建立;3)按病人姓名、检测数据时间段进行体温查询;4)以图形方式完成单个病人动态监测体温的小时、日、月趋势图,完成单个病人静息体温的月趋势图。

2.3 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性能指标2.3.1终端监护仪性能指标1)测量误差:误差范围±0.5℃,测量范围:25℃~45℃;2)显示分辨率:0.1℃;3)静息体温响应时间:不大于2分钟;4)充电后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4小时;5)输入过载保护≥0.5V;6)50Hz工频、基线漂移等肌电干扰容差≥99%;7)采样频率:每次5s~60s(动态监护),每次1s(静息体温);8)无障碍物传输距离≥100m;9)电源:锂电池,3.7V,850mAh;10)体积:100mm×44mm×19mm;11)重量:≤0.2Kg;12)使用环境:5℃~40℃,相对湿度≤90%;13)可靠性:MTBF不低于10000h;14)维修性:平均修复时间MTTR不大于 30min。

2.3.2无线中继器性能指标1)无障碍传输距离≥1000m;2)电源:AC220V±15%3)功耗≤60W;4)最大下属节点数:300;5)传输频次:2次/s;6)体积≤300mm×200mm×50mm;7)重量:≤2Kg;8)使用环境:5℃~40℃,相对湿度≤90%;9)可靠性:MTBF不低于10000h;10)维修性:平均修复时间MTTR不大于 30min。

2.3.3无线中继器性能指标1)硬盘容量≥40G;2)内存≥512M;3)最大下属节点数:600。

3 方案设计3.1 医疗机构体温检测系统组成整个系统从结构和概念上由三部分组成:体温终端监测仪;无线中继器;PC机管理软件。

3.2 体温终端监测仪设计方案3.2.1体温终端监测仪组成和各模块功能体温终端监测仪组成框图如下图1图1 体温终端监测仪组成框图体温终端监测仪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以下七部分:微控制器模块、信号转换/滤波电路模块、体温传感器、锂电池及电源管理电路模块、zigbee无线模块、USB电路模块、按键及显示电路模块。

微控制器模块作为控制中心主要通过软件算法实现数据转换、处理以及信号的输入、输出,同时实现各种软件功能和RTC时钟功能;体温传感器负责将人体体温信息转换为热电势信号,并将其输出到信号转换/滤波电路模块;信号转换/滤波电路模块包括:信号转换电路、滤波电路。

实现将温度传感器输入的小信号经处理转换为可识别电压信号传送到微控制器模块的A/D(模/数)转换器;Zigbee无线模块主要完成以下功能:实时上传送检测数据;接收下传的特性指标设置命令、起始时钟设置命令等功能;USB电路模块主要完成以下功能:连接PC电脑,通过PC电脑USB接口下传状态字、特性指标设置、起始时钟设置等功能;通过USB充电器对无线体温监护仪进行充电;按键及显示电路通过按键盘启动显示电路进行体温查询;通过多色LED指示灯或LCD显示屏实时显示体温测量数据、使用状态信息和各种告警信息;通过蜂鸣电路发出静息体温提示语音。

锂电池及电源管理电路由高安全性锂电池、充电电路、供电电路、电量检测电路组成,实现整机的充电、供电管理及其状态信息输出的功能。

3.2.2体温终端监测仪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如下:首先通过长按查询键启动测量工作模式,温度传感器采集人体体温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热电势小信号,通过信号转换/滤波电路将其转换为微控制器可识别模拟电压信号,微控制器通过其内部模/数转换器将此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经软件滤波、数据转换和数据处理等算法输出用户可识别体温数值到zigbee无线模块实现数据上传,用户可通过轻触查询键启动显示电路即时显示体温数值,另外可通过电源管理电路实现充电/供电管理和低电量告警功能,还通过zigbee无线模块实现无线连接告警功能。

3.2.3体温终端监测仪具体功能实现1)开、关机功能:开机功能:长按2秒开机,蜂鸣器发“嘀”声提示,开机后电源指示灯红色常亮;关机功能:长按3秒关机,蜂鸣器发“嘟”声提示,电源指示灯灭;在非测量状态下,30秒无任何操作,监测仪自动关机。

2)通过按键进入检测状态功能:在非监测状态按“监测”键2秒,开始进入监测模式,数据指示灯绿色闪烁;在监护状态按“监测”键3秒,退出监护状态,数据指示灯灭;3)静息体温测量功能:通过PC机下传静息体温测量启动时间3个,RTC在到达此启动时间后启动静息体温测量,完成后发出体温提示语音,并上传此数据,测量过程中监测仪数据指示灯呈绿色常量,测量完毕监测仪数据指示灯灭。

4)电池电量严重不足、不足状态显示和充电状态显示功能电池电量不足:电源开关指示灯呈黄色常亮(此时监护仪可正常工作20分钟);电池电量严重不足:电源开关指示灯呈黄色闪烁;充电状态显示:USB充电且未充满状态,电源开关指示灯呈红色闪烁;充满状态呈红色常亮。

5)测温探头脱落告警显示功能当测温探头脱落后,数据指示灯呈红色闪烁,且监测仪连续发出“嘀”声音2分钟之后停止,在报警过程中重新插好探头插头后,监护仪恢复正常使用状态。

6)体温超限告警显示功能和体温上下限设置功能体温超限告警:当测温数据超出设置的体温告警范围后,数据指示灯呈黄色闪烁,且监护仪断续发出“嘟”声音2分钟之后停止,同时通过蓝牙向手机发出告警信息;体温上下限设置:通过PC机进行设置。

3.2.4体温终端监测仪结构整机结构由上盖、底座、主板、电池、电池盖组成,外形图如下图2所示。

上盖、底座、电池盖材料采用PVC+ABS。

图2 无线终端监护仪结构外形图3.2.5体温终端监测仪研发方式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zigbee无线模块采用合作研发方式,其余设计自主研发。

3.3 无线中继器设计方案3.3.1无线中继器工作原理无线中继器工作原理框图如下图3。

图3 无线中继器工作原理示意图无线中继器分为两种,图3中无线中继器1、无线中继器2两个中继器为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主要起到传输功率放大作用,增加数据穿透能力和传输距离。

图3种无线中继器3为数据接口转换中继器,起到接收上传数据并进行转换,再通过USB接口传至PC电脑。

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采用轮巡查询方式向各终端监护仪索取体温监测数据,波特率采用115200bit/s,轮询周期为0.5s,每个 1.5ms查询一个终端监护仪,然后将所有终端监护仪的上传数据整合打包发送至出去。

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对每个终端监护仪的数据索取步骤分为两步,首先依次向下发送终端监护仪的地址码,此时所有下属终端监护仪接收后与本机地址比较,相同的即时上传体温数据依次,当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接收上传数据后再依次查询下一个地址监测终端,知道达到自设置的最大监测终端数量为止。

数据接口转换中继器无线接口为can总线,采用总线仲裁数据接收方式,将2个或多个(可键盘自设置或PC机USB 设置)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的上传数据再次打包并通过USB 接口上传PC电脑。

关于2个或多个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无线数据相互干扰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法:a)查询命令采用终端监护仪地址码+接力中继器自身编码方式(通过自身键盘设置),此方式需调整无线接力中继器的位置,使交叉地区两者的发射功率不同,此方法的可行性需与产品设计外包方共同确认。

b)2个或多个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采用不同的载波频率(通过自身键盘设置),以减弱相互干扰,但此方法需不同区域终端监护仪的zigbee无线模块的载波频率不同,造成终端监护仪设计型号不一致,对生产、安装和销售造成很大的麻烦。

所以2个或多个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无线数据相互干扰问题需与产品设计外包方共同探讨解决。

3.3.2无线中继器工作流程两种无线中继器的数据传输方式有两种,上传数据方式和下传数据方式。

上传数据方式由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采用轮巡方式循环逐一索取每一个终端监护仪的体温数据,再打包上传;然后数据接口转换中继器以总线仲裁方式接收器上传数据,再次打包并通过USB接口继续上传至PC电脑(在PC机有索取数据命令时-0.5s索取一次)。

上传数据分为连续体温监测数据和静息体温测量数据。

在有静息体温测量数据时,选择上传静息体温数据,舍弃本次连续体温监测数据。

数据传输格式采用ASCII码。

下传数据方式由PC机停止索取数据命令,下传状态字数据至数据接口转换中继器,再有其将此数据下传至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然后由无线传输接力中继器停止轮巡操作,插入状态字数据的下传,最后由所有终端监测仪接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