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的现代阐述

合集下载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心得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心得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心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作品,以真实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期间的辛酸和决心,展示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历史研究和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心得,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以鲜明的史实和生动的细节描述了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启发。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司马迁的故事、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我认为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从司马迁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历史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并探讨了真实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文本进行分析和批判,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不仅理解历史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思考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再次,我认为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司马迁与文人墨客的较量和他对历史写作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以司马迁的心路历程为素材进行创作,使学生能够借鉴优秀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认为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表达了司马迁对于历史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展示了他与其他史学家的争论和交流。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们就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总的来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充满力量和魅力的文章,它不仅揭示了历史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更鼓励我们脚踏实地、发愤图强。

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司马迁发愤著书论

司马迁发愤著书论

司马迁发奋著书论分析司马迁一生的志向就是继承父志,撰写出一部像《春秋》那样伟大的史学著作,,但是正当他满腔热情地从事此项事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进之时,他受到李陵事件的牵连而惨遭宫刑。

为了自己视为生命所在的巨著《史记》,决定甘下“蚕室”而受此辱刑。

从中可以看出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执着追求。

为此,他有一段著名论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就是著名的“发愤著书”论的中一段精彩的一须,其影响于后来之中国文人。

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极端逆境但是志向不被屈服,因为身处苦难却能更加的激扬奋发。

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忍辱发奋,用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

第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

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怒之情,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讲述古今往事,引人深发,启迪后人更加明智。

这些都是陷害司马迁的统治者们想都没有想到的巨大历史功效。

发愤著书就其思想而言,无疑继承了诗经诗言志这一特点。

有这么一种说法:乱世出英雄。

说往往在时事混乱的环境下,才可以逼出来一些改变时代命运的英雄。

也就是说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会调整自己的应对能力,从而发挥出身体的潜能。

比如说:拿破仑,朱元璋。

相反,若是居安,往往不能思危,闲适舒畅的生活,往往会摧毁人们的主动发掘自我潜能的欲望以及能力。

虽然关于是快乐出诗人还是,苦难出诗人。

古今中外,说法不一。

但是,依我的经验以及切身体验来看,真的是只有在苦难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才能写出来比较好的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

作者处于困境之中,忧思郁积,无处发泄,唯有诉诸于文字,才能达成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平衡。

自古而今,经历了诸多人生磨难和精神挫折才终成大作的作家举不胜举。

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350字作文

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350字作文

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
年级:五年级字数:350字体裁:应用文
《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着,世界大文豪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读了《司马迁发愤写》这篇文章,司马迁的精神令我感慨万分,他没有被命运击垮,抱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用了整整13年时间,写成了这52万余字的辉煌史书。

这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将司马迁换成我们,受了酷刑后在监狱呆了6年,这种痛苦我们能体会吗?想想吧,司马迁是多么的伟大,顽强!
当然,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如:谈迁二写《国榷》,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国语》,孙膑割骨写《兵法》……他们跟司马迁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虽然没有他们的经历,但一旦经历了,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面对,从困境中走出,不被任何曲折击败,坚持到底就是最终的胜利!困境中的千锤百炼,才能雕琢出最璀璨的玉石。

这重重磨难,能使一个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变得更不平凡!。

《司马迁精神的现代启示》

《司马迁精神的现代启示》

《司马迁精神的现代启示》
司马迁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代表作品有《史记》。

由他赐与的“司马迁精神”指导着千百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求实、勤奋、节俭、努力为人民服务。

司马迁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紧张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多变的环境,应当究其根本,客观研究,不断学习,积极寻求变化,最终获得战胜的力量。

司马迁的“求实”思想提示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积极接受新技术和知识,当“老药丸”不能令成绩大有改善时,要学会接受新思想,发掘和利用市场资源,把握发展机遇。

其次,司马迁的“勤奋”精神提示我们要努力积极行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克服困难、追求卓越,永不放弃励志前行,也永遥不放弃执着。

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偶尔在顺境或者逆境中学习,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把自己运作的更加精湛,也可以在困难中汲取精神力,进而踏上胜利之路。

最后,司马迁的“节俭”和“为人民服务”精神更是深植人心。

现代社会当中许多人在为自身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从而面临着超出实力的压力,如果能够借鉴司马迁精神,在事业发展上节俭守约、从细节做起,把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慢慢履行,在变局中调整心态,以谦逊的态度做事,尽可能地为社会服务,才能远离被自己的野心拖累的折磨。

司马迁是一位永恒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和精神在各个时代都有重要的启示,赐于特定的文化内涵,更不要说我们现代的社会,他的“求实、勤奋、节俭、为人民服务”精神都还在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准则,只要我们秉承这种精神,就不会丧失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读后感】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读后感】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读后感】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里,人才辈出,发生了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其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了。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迁让司马迁在临终前完成他尚未完成的写一本历史书的愿望。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在他身上。

他被监禁和折磨,但他忍受着屈辱,完成了一本史无
前例的书——历史记录。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对司马迁产生了敬佩之情。

他面对困难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虽
然受到了酷刑,受到了文武百官的冷嘲热讽,但他身残志坚,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不顾别人怎么说,专心致志地写作,是多么伟大啊!对比之下我
们真是太渺小了;许多人做事总会因为遇到困难半途而废,屈服于命运;遇到一点儿小挫
折就停止前进————如果人人都像司马迁一样,那么世界上有所成就的人还不会多吗?
我记得有一次,我以优异的成绩丢掉了名单。

我很不舒服。

我回家时大声哭了。

后来,我突然想起司马迁。

当他遇到如此巨大的困难和挫折时,他没有放弃。

我的小问题是什么?所以我找到了自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努力工作。

果然,我的功夫得到了回报。

我在考试
中得了第一名。

收到试卷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
我们要向司马迁学习,学会坚强,永不向困难低头!。

小学议论文作文: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0

小学议论文作文: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0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史记的故事。

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为了替某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押解入狱受了酷刑,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一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就是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用了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很多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

有些人,受不了责备,动不动就哭。

但司马迁,他敢于直言,结果自己入狱受刑,为完成遗愿,忍辱负重,克制自己的愤恨,坚持写书。

这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其次,要有责任感。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只知道玩乐,不负责任。

而司马迁,他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这是因为他有责任感,他才完成了《史记》。

最后,要学会打基础。

司马迁从小就听父老乡亲们讲历史故事,年轻时努力读书、广交朋友,我们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打好基础才能使以后的学习更坚定。

读完这篇课文,我深受教育。

我决心要向司马迁那样,做一个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人,勤奋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我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名著,书中记述了中华名族上上下下五千年里的名人、伟人的故事和事迹。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故事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完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分。

这个故事描述了司马迁在遭受牢狱之灾后,发愤写史书的故事。

当时,司马迁因为为一位将军辩护而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史记还未完成,还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想让自己的死重于泰山,于是在狱中继续书写史记。

他花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

司马迁发愤图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忍辱负重写史记的精神怎能不令人叹服呢?想到司马迁的故事,再想想我自己,真是自叹不如。

他发愤写史记,最终完成了;而我呢,连做个简单的支架都未完成。

记得那是五年级的科学课,夏老师说马上要举行“搭支架”比赛。

我回家后,就饶有兴趣地搭起支架来,并且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做成。

开始,我挺有耐心地卷起报纸卷来,再拿来胶水,然后开始粘合。

当我刚黏好一个雏形的时候,一根报纸卷散了,我忙去粘起,刚黏好这根,那根又散了。

这样来来回回黏了好多次,可是这个问题解决了,又冒出一个问题:支架蔫了。

我有点儿不耐烦了。

支架蔫了,就算在弄挺,它的受重力也大打折扣。

我很是厌烦,似乎忘记了刚刚暗下的决心。

一急之下,便一把抓起支架,扔在桌上不管了,第二天自然没能交上作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遭受到飞来横祸之后,他仍然继续写。

我曾下决心暗下支架,但是一遇到困难,便半途而废。

我遇到的困难和司马迁的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天壤之别。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它如同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我要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发愤图强,实现自我的理想,实现我自己的价值。

在心中,我无时无刻的告诉自己: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下决心去做的事一定要坚持去做到。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磨难,我都要为追求我的梦想发奋前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你是怎么懂得司马迁的奋发著书说的【1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奋发著书说”.“奋发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惟的焦点,同时,也是司马迁文学思惟特点之地点.所谓“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榨取而不得伸展,愤懑郁结,借著书立说施展疏浚,如许才干恢复心理均衡.“愤”强调了创作者在困境中奋起而不必沉的品德,极富于批驳精力和战役精力.一.“奋发著书说”的内在奋发著书说重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标.在“奋发著书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接洽,密不成分的.一方面“著书泄愤”是司马迁“奋发著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著书泄愤”强调文学创作的感化,主如果干涉实际.批驳实际,提出“愤”在情绪方面的感化.《报任安书》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流放,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国,《说难》《孤愤》.司马迁经由过程从古至今的例子论证了“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旧事,思来者……退论著书策以述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的不雅点,他更是提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奋发之所为作也”具有总结性的不雅点另一方面“奋发著书”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司马迁认为“奋发著书”的目标是言道,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看重“文”与“道”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二.奋发著书说理论的汗青传承和影响孔子的《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不雅,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人们可以借文艺来发泄胸中的怨言,“奋发著书”与“诗可以怨”一脉相承,且奋发著书具有更进步的意义.在子女,韩愈在文上主意的“不服则鸣”就是“奋发著书”的继续和延长.韩一方面主意“文以载道”,提出“学所认为道,文所认为理”;另一方面又倡导“富裕之言”,认为“和平之言易好”,自发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同一性,这是对司马迁的“奋发著书说”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宋代欧阳修的“穷尔后工说”也是对司马迁的“奋发著书说”的一个继续和成长. 三.奋发著书的意义和局限“奋发著书说”不但成为历代进步文人奋笔和阴郁实际奋斗的理论根据,并且还上升为权衡文学作品思惟性的一个客不雅尺度.1,进步了“怨”的地位,同时也打破了儒家的中和不雅念.2,扩展了批驳实际的规模,比汉儒的“怨刺”说更为合理.3,给实际主义批驳精力这一理论以主体性的审美内在.“奋发著书”也有着它的局限性.如司马迁在总结“奋发著书”时文学与学术并没有分别,所以阐述缺少周全性,但这是瑕不掩瑜的.。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浅谈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摘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继承《论语》“诗可以怨”的传统,他对前人改进创新,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意义深远。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陈师道的“其穷愈甚,故其诗愈多”等都深受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影响。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中,已经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一个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发愤著书;愤懑;逆境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

对《史记》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命题。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这样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报任安书》中也出现类似的言论。

这些文字讲述了一代代伟人在逆境中化悲愤为力量,最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巨著。

司马迁将此类伟人的事迹与自身的事迹相结合,得出“发愤著书”一说。

这一文学批评命题,贯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始终,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深远的理论意义。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一步步总结创新得出的。

早在《诗经·园有桃》中,就有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因为心中忧伤,所以化忧伤为力量,用来吟诵诗谣。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含有“发愤著书”这一思想的文字记载。

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入的是《论语·阳货》中得一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诗可以用来抒发心中的愤怨。

反过来理解:如果心中有愤怨,可以借愤怨之情写诗。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摘要:一部《史记》,鲁迅先生曾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上承父志,下忍身痛,隐忍苟活,于逆境中所著的这一史家名篇确为中国文学史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其“发愤著书”思想也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大贡献。

本文从其史学巨著《史记》出发,具体阐述其“发愤著书”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时代与现世意义。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所编《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其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史学之大手笔,鲁迅先生就赞扬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是流露于其《史记》中的,而其《史记》的编写也正印证了其“发愤著书”的思想。

总论其“发愤著书”思想的集成,可以说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

一、从个别到一般司马迁在其《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此处太史公之“愤”者,我想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他们都是在作者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得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

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可以激烈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说以仇怨悲愤倾泻与作品之中(1)。

另外,其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离骚》时曾论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作文

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作文

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作文
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作文
读了《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篇文章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司马迁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历史很感兴趣,他读了很多历史书,游历了许多地方,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

父亲临终时,嘱托司马迁完成他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在他的头上。

原来,他因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因而受了残酷的宫刑。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自己还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轻生的念头,坚强地活了下去。

读透这篇课文后,我感到那种把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太监的滋味,对于太史公司马迁来说,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是无法忍受的。

可他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作——《史记》。

我们向司马迁学习,学习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竭尽全力献身事业的伟大精神。

- 1 -。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一、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人格精神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的人格精神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司马迁的人格精神1. 勤奋执着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勤奋。

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阅读了大量史书和文献,采集了海量的资料。

同时,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司马迁没有放弃,坚持完成了这部宏大的著作。

他的勤奋和执着精神对我们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2. 忠于历史真相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坚持历史真相的追求。

他尽力搜集史实,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即使面对强权、压力和威胁,司马迁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保持对历史真相的忠诚。

这种忠于历史真相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敢面对和揭示真相,为社会的进步和正义发声。

3. 高尚的情操司马迁在文化领域展现出高尚的情操。

他不仅对历史感兴趣,还对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热衷。

他的文笔优美,用心炼就了《史记》这部史学经典。

司马迁的高尚情操告诉我们,文化修养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追求艺术和文化,我们能够涵养自己的情操,并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三、司马迁人格精神的现代意义1. 勤奋追求卓越在现代社会中,勤奋和执着精神仍然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创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卓越。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奋斗,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我超越。

2. 忠诚追求真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相往往被扭曲和隐藏。

然而,我们有责任追求和揭示真相,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

司马迁忠诚于历史真相的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审视和辨别各种信息,积极传播真相,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培养高尚的情操文化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味和审美,更能塑造一个人高尚的人格。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通用5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篇1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故事,现在的语文书又有了这样的一篇课文,因为喜欢司马迁,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翻开课本再读这篇故事。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张近东,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

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王若琳下去。

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

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读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有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涉及到相当广泛的民族文化,而《史记》本身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故事,现在的语文书又有了这样的一篇课文,因为喜欢司马迁,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翻开课本再读这篇故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篇2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触,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学完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朝廷的史官,他到处搜集资料,要编写一部史书。

但是司马谈没有实现这个理想,临终前他嘱托司马迁要写一部史书。

于是司马迁发愤图强,到处搜集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地整理资料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让他进了监狱,受到了当时最野蛮的腐刑,尝尽了人世间的屈辱。

但是,意志坚强的司马迁没有受奇耻大辱的影响,不论是在监狱里,还是出狱后,他都专心致志的编写《史记》这本书。

《司马迁发愤写》读后感

《司马迁发愤写》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司马迁发愤写》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两边的龙门,他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从小被黄河熏陶,还经常听老百姓讲古代英雄的故事,又受父亲的影响,决定要写一步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的历史。

后来,司马迁渐渐长大了,就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时说:“你一定要完成我平生想完成我平生想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懂事的点了点头,后来司马迁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还四处拜访,和自己早年走遍中国留下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的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撞到他的头上原来他替李将军辩护,得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司马迁几次想血贱墙头,但又想到《史记》还没完成,就没撞,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就这死了,不是毫无疑义吗?我一定要活下来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小学议论文作文: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8

小学议论文作文: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8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
在和煦的阳光下,细细品味着书中司马迁完成《史记》的艰辛,我心里的感触如江水般连绵不断,思绪不停地缠绕在我心头……
读完了这篇课文,“坚持不懈,发愤图强”这八个字便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

司马迁为了自己儿时的志愿,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即使受了酷刑,他也毫不放弃,坚持写完了这部前无古人的《史记》,他的举动是多么令人震惊啊!
想到这里,无数伟大的壮烈形象又浮现在我眼前:屈原为了国家的利益,尽管遭到了放逐,但还是顽强地写完了《离骚》这部巨著;左丘虽然瞎了眼,失去了光明,但仍越过重重障碍,写出了《左传》;越王勾践每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东山再起,复兴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毅力,自己的信念,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可我们平时遇到了困难,还没有尝试,就选择了逃避;学习上碰到了难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找父母求教……这些行为是多么无知,多么胆怯啊!
要知道,只有在遇到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难题时,
能坚强面对,坚持不懈,并努力克服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开启成功的大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范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范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范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范文
读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深地受到了震撼,我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一些故事,开始敬重这位古人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主要讲述了司马迁创作《史记》前前后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讲到司马迁因为得罪了当时的一些权贵受到了残酷刑罚,是古代社会惨无人道的宫刑,叫受刑的人生不如死,我感慨过去的那些创造刑罚的人简直是残忍到了极致,他们用尽千方百计折磨人,真是太叫人愤怒了。

而司马迁恰恰是在那样屈辱的逆境当中,发奋创作完成了《史记》这部著作,《史记》全篇共有五十二万余字,真可谓是辉煌的'一部巨著。

鲁迅先生给予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很高的评价。

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与学习,我深刻的意识到人在逆境当中不可以消沉,应该知道发奋图强以顽强毅力与不公的命运作斗争。

结合实际生活,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有不少身残志坚的人,他们同样在逆境中成长最终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就,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们很多人身体安康、家庭幸福而不认真学习,我们相比这些人难道不感觉惭愧吗?倘假设感到惭愧的话,那我们一起来奋斗吧。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文本解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文本解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文本解读司马迁,中国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其所著《史记》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他的一生中,他也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困苦,这些经历在其文本中也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分析《史记》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意志力与乐观精神,并探讨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创作技巧和细节。

一、意志力以及乐观精神司马迁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不仅是官场陷阱的争夺,也有家族荣誉的原则坚持。

但是,在这些挫折中,他没有沉沦,而是积极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展示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乐观精神。

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写道:“ [] 相如有疾,闲不出,与妻语曰:‘昔霍丘妪,三冬不蓄火,吾辈不若。

’遂蓄火暖之。

”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史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创作技巧除了作为历史学家的角度去研究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善于巧妙地利用语言,以概括明晰的叙述展现事件,准确又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形象,以及对历史事件与现实的深刻剖析。

例如,《太史公读书志》中提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经典的诗句分别解释,用“几时有,往何往而不复返也”“把酒,治病也”“问,避讳也”“青天,天也”等方式探究古诗背后的深度含义,充分彰显了司马迁的博学和才智。

三、细节艺术表现司马迁的文本中也有许多考究的细节,这些细节艺术的描写让整部《史记》更加丰富饱满。

例如,在《卜式列传》中讲到卜式的家族遭遇事故,只有幼小的女儿幸存,卜式决定将女儿养育成高尚的人,他为自己的女儿制作了“童装,罗绸成大袍,金银文刻籍籍依书”,这些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卜式的家族观和人生观,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通过《史记》这部文本,表现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内心深处的乐观精神,同时在创作技巧和细节艺术上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他的《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研究推动了整个古代史学的进程,而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写作风格,也对后来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摘要:一部《史记》,鲁迅先生曾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上承父志,下忍身痛,隐忍苟活,于逆境中所著的这一史家名篇确为中国文学史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其“发愤著书”思想也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大贡献。

本文从其史学巨著《史记》出发,具体阐述其“发愤著书”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时代与现世意义。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所编《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其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史学之大手笔,鲁迅先生就赞扬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是流露于其《史记》中的,而其《史记》的编写也正印证了其“发愤著书”的思想。

总论其“发愤著书”思想的集成,可以说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

一、从个别到一般司马迁在其《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此处太史公之“愤”者,我想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他们都是在作者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得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

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可以激烈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说以仇怨悲愤倾泻与作品之中(1)。

另外,其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离骚》时曾论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的现代阐述
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

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忍辱奋发,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

第二,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下层人民,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这是加害予司马迁的统治者们非始料所及的。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著书”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他因李凌而获罪,身边的同僚竟没有一个能出手相助,在这一层面上,他看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

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一旦你升官加爵,他们就会跟在屁股后面趋炎附势,拍足马屁;一旦你失宠被贬,他们也就一个个跟着落井下石,能有多远就躲多远,最好是能完全撇清关系,划清界限。

也许是在他经历了这一人生转折点之后,他清醒地看到,任何人都靠不住,只能自己发奋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名垂青史,以证明自己的国家之栋梁,那才是正确的抉择。

当然,历史这东西,我们也无法完完全全地了解到真相。

我更相信人心并没有那么的黑暗,远古的人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只是后来人在读这些历史的书籍时根据自己的了解添油加醋理解出来的吧。

不说其他人,司马迁他本人身为史官,也无法做到大公无私。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陈平、蔺相如的偏爱,对公孙弘、赵高的不屑,对项羽、荆轲的同情,对刘邦、苏厉冷嘲热讽……虽说《史记》是历史的印记,真相的起源,也不免参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

其二,同样是因为李凌之祸,他遭受了宫刑之冤。

在那个社会观念和道德意识极其扭曲,讲气节高于生命的时代,行了宫刑的人,就等于失去人格尊严,即使在现代,我相信他这样的遭遇也多多少少会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

在《汉书.艺文志》中,司马迁有赋八篇,今存仅《全汉文》辑有《悲士不遇赋》一篇。

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里不可居,志不可恃”,他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

一方面消极厌世,“委以自然,终归一矣”,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追求功利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听之自然,“无造福先,无触祸始”。

一方面又想坚持自己的理想,“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在高风亮节与理想之间抉择,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觉得“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一个人要名垂青史,如果以死可以立功名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的才能未尽,功名未立之际,死节不过是九牛一毛,不能产生任何的社会影响,那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

于是,他忍辱负重活了下来,发愤著书,这份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在《报任安书》中也有提到: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三,司马迁之所以要奋笔著《史记》和他的父亲司马谈有很大的关系。

司马谈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天才而博学的历史家,他官至太史令,最崇高的理想就是继孔子,效《春秋》,完成一代大典,写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颂扬汉家一统的威德,但是事与愿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禅大典在泰山之巅举行,他却因病留滞周南(即今洛阳市),未能参与,这时
司马迁正好到了洛阳,见到了生命垂危的父亲。

司马谈千叮咛万嘱咐:“余先周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显然,他已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司马迁身上,谆谆教导司马迁要发扬祖德,克尽孝道,继承自己开创的事业,肩负修史重任。

他还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司马谈这样反反复复,一曰:“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再曰:“余死,汝必为太史。

”又曰:“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可见司马谈是多么想要完成这一部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杰作。

作为人子的司马迁此时不为情所动,也得为孝而行吧,于是他泪流满面,诚恳地向父亲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阕。

”也就因为这样,在他受刑之后依然选择活下来,是因为司马迁深知,他自己要弥补两代人的遗憾,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誓言,完成父亲的重托,实现父亲的遗愿。

当然,历史也已经向我们证明,司马迁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著书”的,我也不管乱下定语,因为我无法想象在科学技术那么落后的年代,司马迁是怎样凭一己之力,完成这样的一个大工程的。

不过常识告诉我,他著书还是得有这样的步骤吧。

首先,他“年十岁则诵古文”,这说明他从小就天资聪明,再加上来自家庭、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司马迁练就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其次,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就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访九里山,瞻仰舜帝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过现在的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到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搜集孔子、孟子的轶事。

为了进一步研究儒家的学说,司马迁虚心地向当地的儒生们请教。

他还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

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边民进行安抚,他借机深入调查各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也正是他这一时期的游历,他积累了大量的史学资料,为他之后编纂《史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第三,编书是一种寂寞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非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司马迁能孜孜不倦苦攻十八载,确实是一位有毅力、了不起的史学家。

因为在这个瞬息变化的世界,诱惑太多,压力太大,欲望更是永无止境地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

如果说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什么精神,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只有坚持了,才有可能成功,半途而废或是却步都是弱者的表现。

人生在世,总该为一些想法、一些责任而坚持,而奋斗,而这也正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

以上便是我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的现代浅析。

小结:貌似我写的很不像一篇论文,反而有点像在做政治的论述题,先阐述什么是“发愤著书”,再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著书”,最后解释他是怎么做到“发愤著书”,只是论述题不用这么长罢了。

不过,还是学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关于司马迁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