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由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名族特征。
多元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滋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追求。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由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组成,它们都宣扬道德,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
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思想智慧: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
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
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
“文化”一词源于《易经》。
《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
”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
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己有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内涵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介绍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华文化解释
中华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也称为华夏文化、汉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所创造、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文化体系。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道德、哲学、艺术、科技、历史、宗教、文学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重视礼仪、崇尚道德、注重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等。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注重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包容。
同时,中华文化也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中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华文化对全球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兴趣。
中华文化的艺术、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不仅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启示。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面面观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1)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 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2)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式之一。
(4)例子: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赛 龙舟,中秋节赏月。
传统文化面面观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1)含义: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2)影响:在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 页。 (3)地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 志。 (4)例子:故宫,四合院,胡同 桥梁 等等。
传统文化面面观 3 传统文艺的继承
(1)含义:以传统戏曲、传统绘画、古代文 学为代表的,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文 化内涵的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谢谢观看
下 课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面面观
一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
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 习俗等在生活中的延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 继承性。
传统文化面面观
二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 传 统 习 俗
传 统 建 筑
(2)特点: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地位: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4)例子:京剧、武术、书法等。
传统文化面面观
4 传统思想的继承
(1)含义: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 (2)影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 中国的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地位:中华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4)例子:“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儒家 思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成就和精神风貌,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与认识这些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持久而深厚的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代表性和价值性。
它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其中很多都是以形式化的方式传承给我们后代。
二、为何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历史责任,更是任何文明国家的责任。
一方面,它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民族传统,是我们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智慧与积淀,能够带给我们启迪和思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
此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
我们的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从中吸取灵感和力量,可以为我们提供复兴的根基和能量。
像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政治制度和社会经验等,都是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源。
三、怎样弘扬传统文化1.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从教育入手。
在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组织和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文艺演出、书法展览、主题研讨等),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3. 在文化产业领域积极探索。
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转化为现代文化的元素,从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创造文化价值。
4.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的号召。
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协助政府策划和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发挥大众力量的作用。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 弘扬中华文化能够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塑造更高层次的个人品格和道德修养;2. 传承中华文化有助于促进国家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基础;3. 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扩展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网课笔记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网课笔记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的最主要含义就是中国几千年精神文明的承续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认同、再挖掘、再创造和再转换。
中国特色的文化必须要承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恢复文化自信的问题。
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她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同样是错误的。
中国特色实际上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鲁迅就说过:越是民族性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东方文明,不只属于中国、属于东亚,也一定能从中国、东亚进入全球。
她的民族性、根源性很强,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世界性也很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重血缘2、重亲情3、重现实4、相对保守和封闭5、提倡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6、讲求含蓄第二章先秦诸己百家简介一、先秦诸己百家的起源第一个对手百家?实行分类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把?百家?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认为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第二是儒家他们自诩为古代典籍、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主张以德治国;第三是墨家,他们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善工艺,作战勇猛,致力于追求社会和平正义;第四是名家,他们的兴趣在于所谓的?名?与?实?之辩;第五是法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主张依法治国;第六是道家,他们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二、先秦诸己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1、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最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种天子所有或称为?国有?的土地所有制,决定了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大宗服从小宗、全国服从周天子的宗法等级制,也决定了当时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有?私网的形式,只可能以?官?的形式出现,于是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传统文化释义
传统文化释义传统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包括习俗、道德规范、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传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灿烂的传统文化。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曲艺,到现代的文学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民族的传承和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多样性和鲜明的特色,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形式各具特色,如京剧、山水画、茶道、太极拳等,每一种文化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着千百年的文化传统。
三、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弘扬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
儒家倡导仁爱、孝道、忠诚,道家强调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佛家讲究舍己救人、慈悲为怀,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珍贵的道德财富,对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文化传承的使命与责任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传承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根基更加深厚,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文化更加充实和丰富。
五、当代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活的,不是停留在古老的传统上,而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当代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注重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结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魂和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们要珍惜、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好、发展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艺术表现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和谐”、“忠诚”等理念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使得中国社会相对保持稳定和谐。
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诗歌、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以及孔子、墨子、老子等众多优秀思想家的思想理论。
这些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例如,中国的诗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和人性的感悟和理解,展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提倡忠诚、孝顺、友善等美德。
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提倡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墨子提出了“兼爱”的观念,强调人类共同的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还可以理解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权贵阶级主导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受到了其影响。
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种传承和发展不仅延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也与现代社会和现代价值观进行了对话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又包括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文化/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2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4(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农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南方以农业为主,秦汉长城以北的地区以游牧业为主等。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5(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自三代以来,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也包容地区的文化精华,还长期的西区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即使对于外域文化,中国文化也敞开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重性。
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技术等早熟导致文化的保守性格。
6①重人道、轻天道的思想传统②重礼治、轻法治的政治传统③重群体、轻个体的伦理传统④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的认知传统7<宗法制>)(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课件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一、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文”引申出若干词义:一是包括语言 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彩画、装饰、人文修养等。“文” 与“质”“实”相对,所以《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载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
中国传统社会的物质再生产,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 为单位的、自发的、以简单劳动工具为依托的简单再生产。 在这个再生产的过程中,各个家庭及社会组织彼此之间只 有简单的交换关系,没有精细的分工。“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养家糊口便是 这种生产的目的,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经济模式就是 自然经济。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发生、发 展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 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 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产生的 基础,在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交流中起着不容忽视的 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 条件等因素是塑造一种文化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不同的地 理环境中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并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和宗法思 想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家庭聚成 家族,由家族集合为宗族,再由宗族组成社会,进 而构成国家。家国一体,父是家君,君是国父,这 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结构。
家族本位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浓厚的乡土色 彩,怀恋乡土、眷顾乡亲成为一种恒久的文化现象。 由家庭亲情准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朋友有信”等拓展而形成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成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家族本位是落后经济形态 及专制体制的根源,因而它与现代化事业多有冲突。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第七,虚心好学精神。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例如 中医针灸、京剧、书法……
材料二:我国很多地区都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 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各自民族特有的习俗。
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宽厚仁爱,推己及人。
“厚德载物”《周易》 “宽则得众”“仁者爱人”(孔子) “兼爱”(墨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案例分析
文物工作实践中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保护不力,一些古建筑 、古遗址等残破不堪、无人问津;另一种是利用过度,大拆大建, 搞过度商业开发,一些文物伤痕累累甚至灰飞烟灭。
辩证看待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物保护与利用是对立统一的,处理 好这一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开发使文物难以存 续,也不能过度保护使其丧失活力;唯有保护与利用并举,才能实 现文物可持续传承。
——毛泽东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
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 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 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 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多少带有 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分开来,
思想道德——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 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诚信 为本”“百事孝为先”“谦和礼貌”……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以下是由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
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
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
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 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二)兼容并蓄,包容融合 (三)持中贵和,追求和谐 (四)以人为本,道德至上 (五)求是务实,注重实用
由于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中下游建都,并不 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 国”。古代所说的“中土”、“中州”、“中 原”等词含义相同。
2、“传统”
《辞海》: 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
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以及行为方式等。
3、“文化”
《辞海》:
❖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指人类 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上——“中庸之 道”。 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解释,“不偏 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一)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 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 五千年的国家史”。
(二)兼容并蓄,包容融合
1、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是指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 之后,经过发展演变而最终变成了中国的佛教。 佛教最早是在西汉未年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传 入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后,到了宋朝,出现了儒、 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即“三教合一,多元 一体”。 南宋孝宗皇帝说:“以佛治心,以道 治身,以儒治世”。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⒉文化的基本含义:【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意识形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形成的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封建主义只是被包含在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是远远小于封建文化的;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把封建主义的消极文化说成整个封建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传统文化的主要定义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主要定义是什么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并传承发展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某一历史时期以及某一文化圈内所积累下的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共同体。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柱。
首先,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和连续性。
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风雨洗礼,传承发展至今,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这些文化体系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貌。
其次,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地域文明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性。
比如日本的和服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等,都是这些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自然、宇宙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再者,传统文化具有文化认同和价值共鸣。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是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
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激发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珍惜和传承,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最后,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功能。
传统文化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展示,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道德、美德,具有教育后代、引导社会风气的重要功能。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更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繁荣。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文化认同和教育意义等多重定义。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者。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和传承,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意义,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
国外文化的风采与发展
1日本茶道
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原先不产茶,茶是从中国传去的,所以日本没 有中国起初把茶叫作荼,视为普通树叶子的那段历史。在平安时代, 茶虽已传入日本,但只在大内辟有茶园,且归典药寮管理,与一般民 众没有关系。12世纪时,两度入宋求法的荣西法师带回茶种,开始在 日本推广饮茶。不过荣西的着眼点是看重茶的医疗保健作用。他在 《吃茶养生记》中说:“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 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又说:“贵哉茶 乎!上遥神灵诸天境界、下资饱食侵害之人伦矣。诸药唯主一种病,各 施用力耳;茶为万病之药而已。”把茶当成“万病之药”,在其原产 地中国,人们恐难以置信;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出对来之不易的外国 物品之作用的习惯性夸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1在古与今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处境尴尬 首先使人们对待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传统文化是简 单的复古,有的认为其是糟粕,其实都是错误的。在古与今的关系上 不能摆正态度,被文化民族主义蒙蔽李双眼,认为凡是老祖宗的东西 就是好的,在不加分辨和剔除的基础上简单复制照搬。其次,中国传 统文化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洗礼,其功能在逐渐消减。城市里的 高楼大厦取代了经典的四合院,几乎是千篇一律,失去了民族的特色。 2在中外的抗衡中传统文化发育不足。 传统文化缺少融合与创新。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 显得力不从心。外国人评价:杂技,书法,太极拳等表演都是非常好 的东西。在文化竞争中,我们缺少的是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和 创新。而且单一的传播途径使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仅仅以孔子这张名片。 其影响度还不能与美国的好莱坞相提并论。 3国外的文化的强烈的冲击。 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很好的被利用。正在 逐渐的衰落。外国的文化充斥着整个中国,而传统文化却黯然失色。 4创新力度不够。等。。。。
传统文化的主要定义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主要定义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主要定义也有很多人有所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定义,希望对你有用。
传统文化的主要定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主要含义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传统文化的专家观点中国当代思想家谢周勇,于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创立了伟大的社会人道主义学说,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到社会人道主义阶段,才真正为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奠定下了伟大的基石,并为人类社会学理论奠定下了真正科学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以下是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
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
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