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高一语文说课稿(最新)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里的一篇精读课文。

上承《赤壁赋》古文的经典,开启下文现代诗《再别康桥》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

文章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散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文体不陌生,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比较熟悉。

但是对语言文字品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余光中先生内心对祖国的那种炽烈的情感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所以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分析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民族意识。

2.聘问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个性化阅读的乐趣。

组文的时空交错是本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四、教法、学法分析1.发现式教学为主。

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主主导、老师为主体的做法。

给学生一定的辅助资料,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发现学习目标,发现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确定课时内容,确定每一课时的主问题。

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人解读、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老师精当点拨,完成对本节课的解读。

2.诵读法。

本文语言优美,通过诵读体味文字美,感受情感美。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理解上的共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课前自学发现1.结合学案,了解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主题。

2.熟读文本,积累字词,理解注释中的诗句并识记。

3.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表现的?找出你认为最有意蕴的语句。

4. 对于本文在内容或写法上你有什么疑惑?请写下来。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它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同处“一花一世界”这个板块中。

《荷塘月色》是语文课本的常客,而《听听那冷雨》是一位新客,但这两篇文章都代表了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听听那冷雨”仅仅五个字,却调动了两种感觉(听觉与触觉),展示对“雨”的细腻感受,充满了浓浓的诗意,给读者多维的审美感受。

它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现实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

由文章我们可以关照出一个“血管里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的文人。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有一个总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对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基本能力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编者安排《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就是希望学生通过美的体验,美的发现,概括提炼鉴赏方法,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并通过自主地、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解读。

2、说学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散文这一文章体裁,对于高中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荷塘月色》,已初步涉足鉴赏散文的方法。

学习方法和技巧:这篇散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底蕴丰厚,学生一开始就会有畏难情绪,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在小组合作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美,逐渐把握文章的意蕴。

3、说三维教学目标鉴于文章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品读,体会余光中笔下“冷雨”的美。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揣摩语言,探析文章背后的人。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中“一花一世界”中的《听听那冷雨》。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整个高中现代散文意境美、语言美的代表作品。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学会体会散文中包含的情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表达技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诵,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之情难点原因: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深入的去体会才能发掘其深层情感。

突破途径:朗读,教师引导。

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及对策: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情感的把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如何来读,如何将情感很好地读出来。

2、内容的组织安排:每四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来朗读体会所指定的片段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相结合的教学的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本次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自学法,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高一下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范文精选

高一下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范文精选

高一下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范文精选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一下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范文,希望你喜欢。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如果说《赤壁赋》在山水中渗透了人生哲理美,那幺本文则在雨韵中展现一种人情、人性之美。

余光中先生通过对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的记述,串起了诸多人生的感悟,既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及作者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的功能,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学习本文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情趣意义重大。

本篇课文,能给学生写法上的启发,情感上的熏陶。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中体会散文情思、意境和语言魅力。

2.抓住关键语句,学习情境交融的表达技巧把握文章主旨。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设计理念专题的名字(“慢慢走,欣赏啊”)显示了专题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体悟美。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希望以一种常态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品读玩味文章,而不愿意以一些精美的画面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2、教材编排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的记述,串起了一些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文字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说目标1、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学情1、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3、说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提高说教法学法:1、涵咏法2、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说教学过程预习: 1搜集有关作者的材料,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2反复阅读文章(涵咏玩味),评点。

3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以便课堂交流展示)。

(一)导入:同样是雨,意境却是不同的。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谈谈读完全文的感受。

2、学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3、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空间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现实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听辽阔的空间(横):美国-台湾-大陆(江南、四川……)听晌午-黄昏四月-七月那“ 雨” 悠邈的时间(纵):春雨-秋雨少年-中年冷古(太初)-今(公寓时代)雨纵横交错中年过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的现实感永恒理想的追求4、主旨的把握(学生再一次整体把握全文):《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设计理念专题的名字(“慢慢走,欣赏啊”)显示了专题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欣赏、体悟美。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希望以一种常态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品读玩味文章,而不愿意以一些精美的画面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2、教材编排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的记述,串起了一些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文字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说目标1、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学情1、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3、说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提高说教法学法:1、涵咏法2、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说教学过程预习: 1搜集有关作者的材料,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2反复阅读文章(涵咏玩味),评点。

3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以便课堂交流展示)。

(一)导入:同样是雨,意境却是不同的。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来谈谈读完全文的感受。

2、学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3、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空间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现实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听辽阔的空间(横):美国-台湾-大陆(江南、四川……)听晌午-黄昏四月-七月那“ 雨” 悠邈的时间(纵):春雨-秋雨少年-中年冷古(太初)-今(公寓时代)雨纵横交错中年过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的现实感永恒理想的追求4、主旨的把握(学生再一次整体把握全文):《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能力目标: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德育目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我凭主观臆测,认为之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外,选择了本文,是因为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意境。

在他的文中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都被拿来丰富作者的感性世界。

在本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将各种感官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

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冷雨,变得无孔不入,连同那情思一起在“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

读者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重点及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

二、教法、学法的阐述涵泳法。

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一、背景介绍《听听那冷雨》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曹禺所作的一篇现代散文。

它于1935年发表在著名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一篇雨中故事”。

二、文本内容分析1. 文本主题这篇散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女人在夜晚的雨中漫步,她的心情和人生经历都在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作者通过雨、夜、女人、孩子等元素的交织和烘托,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孤独、迷茫、挣扎的现代女性形象。

2. 文本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女主人公和小孩子在雨中漫步的情景;第二部分通过对小孩的对话,揭示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第三部分则是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逐渐展示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历程。

整个故事叙述虚实结合,把读者的情感逐步拉到最高点。

3. 文本语言技巧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比如“冷雨如注,心事如潮”,用雨来暗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小孩跳跃,还是,女人像个影子”,用小孩子对比女人的形象,凸显出女人的孤独和无助;“一弯红叶,像个病人的唇”,用红叶比喻女人的内心疼痛,形象生动,感情深刻。

三、教学思路1. 教学目标通过对《听听那冷雨》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领会散文的本质特征和阅读技巧,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老师先让学生预读本文,做好阅读笔记,了解主要情节、人物、结构等。

2.教学重点:老师针对文章的语言技巧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并运用到写作中。

3.教学难点: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寓意,应加强对于难度大的句子或段落的解读。

4.学生活动:学生在上课或课下完成文章的分析和写作任务,进行同桌互评和课堂展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3. 教学效果评估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或写作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反思针对《听听那冷雨》的教学,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同时,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接纳和运用散文语言。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

一、教材分析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听听那冷雨》是鲁人版必修第二模块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在高中一年级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

作者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甜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而此时的冷雨是天公替他流下的思乡之泪。

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增加文化积淀来说,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2、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在阅读中,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品析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是: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

二、目标分析1、确定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2、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解读文本既承载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甚至创造文化,又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解读的基础和条件,使解读活动得以发展。

因此,解读主体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

“冷雨”世界是作者的艺术世界,“冷雨”世界要求学生发现每个信息隐含的意义,对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行分析咀嚼。

所以如果文化积淀少,阅读这篇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初读不知所云,再读凌乱无章。

所以目标设计结合了学生实际情况,从词句到篇章,从阅读到写作,拾级而上,学生就会明确不论行文时空怎样交错,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文本只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中,只有文本与学生意识相结合时,才能产生文本的意义。

3、教法和学法:《听听那冷雨》一文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如琵琶曲般顿挫峭拔,非常适宜于涵泳、美读。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鲁人版必修二中的一篇散文。

单元话题是“山水神韵”,旨在让学生徜徉于山水之间,聆听文学大师们的心语,感受他们丰富而深邃的哲思。

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在高中一年级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作者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甜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而此时的冷雨是天公替他流下的思乡之泪。

这样一篇文章,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增加文化积淀来说,是很好的。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其中凝练生动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是文本最突出的特色,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赏析精彩语段,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是难点。

2、分析学生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起点能力对学习这篇文章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果文化积淀少,阅读这篇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初读不知所云,再读凌乱无章。

所以目标设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面到点,强调诵读。

3、教法和学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

《听听那冷雨》一文字句重重叠叠,段落参差有致,在诉诸读者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创造了音乐美。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讨论交流法。

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诵读交流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要求学生开放所有的感官,必须始终看到“冷雨”的存在。

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学生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三、过程分析整体思路和环节: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质疑解惑、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山东版教材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的第二篇课文,如果说《赤壁赋》在山水中渗透了人生哲理美,那么本文则在雨韵中展现一种人情、人性之美。

余光中先生通过对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的记述,串起了诸多人生的感悟,既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及作者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学习情境交融的表达技巧把握文章主旨。

3、体味所蕴含的浓烈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培养对国家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文章将冷雨的声色光影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但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鉴于以上这些,我有针对性地确定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在反复诵读中通过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化用的诗词中的浓浓乡情难点:理解“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体味余光中散文的美感。

四、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接触过很多散文,对散文并不陌生,所以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1、诵读法2.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听听那冷雨》说课稿1一、说教材《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选为“山水神韵”,作者从大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韵味。

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赋》古文的经典,开启着下文《再别康桥》现代诗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能理清文章的“形”,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神”。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都明确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所以本篇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特点”是本篇教学的难点。

本文的语言优美,深情,富含古韵,而文章的语言又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基础,所以“熟读文章,找出精美句子进行评析,体会语言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真正要让语文的教学课堂由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

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

语文教学不仅是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

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是强调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

在进入本课之前,用电脑出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和谐的音乐,教师范读精彩段落。

文配以图,文配以乐,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

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做主体。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出自己心中的“冷雨”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听听那冷雨》是鲁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的第二篇文章,此单元旨在让学生徜徉于山水之间,聆听文学大师们的心语,感受他们丰富而深邃的哲思。

在这大前提下,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和思想上的美,别有深意。

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为此,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目标:二、说目标知识目标: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

教学难点: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1、美读法。

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出作品蕴蓄的美感。

2、发现、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体会文中精彩的语言与意境,来感受他的创作特点。

3、积累探讨法: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赏析能力,训练写作,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诗词,鼓励学生搜集研究作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层面。

4、计划两课时。

四、说过程(一)课前预习:(两个任务)1、完成基础训练。

2、简介作者。

3、阅读文本,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准备课堂交流展示。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说课《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散文,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丰富学生的阅历经验,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的空间的开拓创新。

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的鉴赏。

基于此,我对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在能力与技能方面,(1)通过朗读、品位、拓展和分析,体会余光中作品中浓浓的家国之思;(2)通过品味“听雨”部分,集中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及深刻含义;(3)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词,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1)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朗读仔细品位文本诗性的语言;(2)运用启发、提问、拓展、思考、讨论等,让学生体会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及文学情操;(2)适度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1、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诵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感情2、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并学会运用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2、了解“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这篇课文的课程安排为两个课时,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对课文的总体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感悟,并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词,体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陶冶高雅的情操。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30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临朐六中史学超一、说教材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现代散文,其在高一学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文学鉴赏的核心就是美的探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学会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

2、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我凭主观判断,认为之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外,选择了本文,是因为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意境。

在他的文中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都被拿来丰富作者的感性世界。

在本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将各种感官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

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冷雨,变得无孔不入,连同那情思一起在“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

读者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主旨,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德育目标】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难点:《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的记述,串起了一些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意境之美,学习作者运用文字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1、说教法《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耳目,感人于心,而且还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

同时鉴于高一学生目前的鉴赏基础。

我个人认为应该先以诵读为突破口,通过涵咏法、美读法等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味意境之美。

然后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互动,把握主旨,陶冶学生情操,再总结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高一下学期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格式

高一下学期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格式

高一下学期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格式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说课稿格式,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说教材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听听那冷雨》编辑在苏教版必修二的第四单元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再来感悟生活中的美和思想上的美,别有深意。

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依据课文特点,我准备从读文、品言、知人(板书)三方面入手解读文章。

为此,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目标:
二、说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 情感目标: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2021-2022年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2021-2022年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2021-2022年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关于教材《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的空间的开拓创新。

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

鉴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把这篇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反复诵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教学难点: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关于教学方法一、点拨法。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

“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

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引领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

教学大赛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教学大赛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文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听听那冷雨》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对这样一位作家进一步的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经过一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以后,学生已有相对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和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但文章时空交错,文理错综,凝练生动而独有韵律,引经据典又不失灵动,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根据本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文本,熟记文中重点字词。

(2)了解文中引用、化用的诗词和古文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2)了解作者在不同时空赏雨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据此,我将本文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二、说教法: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选为“山水神韵”,作者从大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韵味。

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赋》古文的经典,开启着下文《再别康桥》现代诗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能理清文章的“形”,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神”。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都明确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所以本篇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特点”是本篇教学的难点。

本文的语言优美,深情,富含古韵,而文章的语言又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基础,所以“熟读文章,找出精美句子进行评析,体会语言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的教学课堂由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

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

语文教学不仅是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

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是强调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

在进入本课之前,用电脑出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和谐的音乐,教师范读精彩段落。

文配以图,文配以乐,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

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做主体。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出自己心中的“冷雨”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谁的画更符合文章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做简单的启发和引导。

以图带文激发兴趣,以图带文加深理解,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

另外,熟读文章,深挖教材蕴含的艺术美、思想性,是学生逐渐明白文章的感情是通过“冷雨”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1、结合资料图片介绍时代背景;
2、播放音乐朗读课文,创造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熟读文章,体会文中“冷雨”实写和虚写的语句,学生回答问题;
4、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心中的“冷雨”图;
5、分组讨论谁的图更符合文章的意境;
6、小结文中所体现的意境,或概括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7、布置学生作业,及时总结,预习下节《再别康桥》及时迁移本节课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