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6分)
关于航天的语文材料阅读题
关于航天的语文材料阅读题题目:探索宇宙的航程——纪念人类首次登月成功【材料一】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脚步从地球延伸向远方。
今天,我们将在这里继续写下人类的足迹。
尽管前方的道路仍然充满了未知,但我们相信,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将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材料二】历史性的时刻即将来临,我们将开启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回顾过去的岁月,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阿波罗计划,人类的航天探索不断深入。
现在,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月球轨道上的载人飞行将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材料三】登月成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更意味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这只是人类航天探索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奇迹出现,让人类的航天梦想成为现实。
【材料四】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卫星通信到天气预报,从遥感技术到深空探测,航天技术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和惊喜。
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领域和产业,如太空旅游、空间资源开发等。
【材料五】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航天探索仍面临许多挑战。
如何应对太空环境中的极端条件?如何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如何实现太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不断突破这些难题。
【阅读理解】1. 人类登月的意义是什么?2. 为什么说登月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起点?3. 结合材料说说载人航天的未来趋势和意义。
4. 根据材料说说载人航天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5. 根据上述材料和你的阅读理解,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航天探索中的挑战?【参考答案】1. 人类登月的意义在于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并使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 因为登月成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意味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只是人类航天探索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
因此,登月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起点。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
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材料二: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
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材料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的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原题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的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原题案例一:材料一:《庄子·达生》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和人打赌,用瓦器做赌注时,他的技巧会十分高超,甚至远超平常;如果用贵重的带钩做赌注,他心里会有疑惧,动作就变形;而用黄金做赌注时,他就容易头脑发昏,心烦意乱,连连失败。
材料二: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询问:21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屡屡创造奇迹?一位火箭总设计师这样回答:“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
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个任务的起点。
”材料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致远中学组织新高三动员大会,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名称、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案例二:2021年5月15日7点18分,“天问一号“搭载火星车“祝融”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黑色九分钟”后成功登陆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
短短几分钟的背后,有我国自主研发的着陆防热黑科技的“保驾”,有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护航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说:“为了今天的最后结果,十年前进行筹划,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六年,我们在发射场坚守了110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天问,取自于中国诗人屈原的长诗。
远古的这茫与向往,经探索与实践,凝结成今日的辉煌:未来,中国还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建党一百周年,航天六十余载,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世人屡屡追问“中国航天为什么能”,请你以青年时评家”的身份,写一则评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国航天50年来取得的成就”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
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天”标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则依次编号。
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长诗《天问》;两千多年后,他的后人探索浩瀚太空的梦想以“天问”为名。
对科学与创新的探求,使我们的飞天揽月梦从神话走进现实。
“东方红一号”让我们叩响了太空的大门,载人航天把我们的足迹带进了太空,探月工程使我们第一次与地外天体亲密接触……今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中国特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以火星等行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新长征”,需要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
(摘编自白露懿《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迈向深空“新长征”》) 材料二:航天技术的覆盖面、影响力,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
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遥感图像的计数单位,通常指卫星拍摄一次所获取的画面,一景卫星遥感图像所包含的面积少则几千平方公里,多则上万平方公里),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终端持有量达到400万余套,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深厚土壤。
50年来,中国自主研制出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成功率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已在月球背面工作16个月昼,目前性能稳定,状态良好,月球车创造月面工作最长世界纪录。
远在45万公里外的“鹊桥”号中继星状态也非常好,正源源不断把月背科学数据传回地球。
去年第十四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中国受邀成为首次设立的主宾国,重装亮相本次航展。
中国航天新成就阅读习题答案
中国航天新成就阅读习题答案中国航天新成就阅读习题答案【原文】中国航天新成就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辛创业、配套开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获得了灿烂的成就。
【材料一】2016年10月17日早晨7时30分28秒,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式点火发射。
二十分钟之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3天。
期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
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材料二】2016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天宫二号是我国的太空空间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相当于是我们的太空基地一样,长期无人在轨飞行。
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与货运飞船的对接。
【材料三】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指中国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的载人飞船,是中国第7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神舟十一号飞船完成试验任务后,航天员将乘坐返回舱返回地球。
【材料四】【问习题】18.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答: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19.概括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合体三大实验任务(每项不超20个字)。
(6分)答:(1)【】(2)【】(3)【】【参考答案】18.(每点1分,共2分)天宫二号:长期无人在轨飞行。
2020高考语文小题组合短平快18第四周周三语用基础5练病句实用类阅读(含解析)
小题组合短平快18 语用基础5练+病句+实用类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崇尚英雄,更不缺乏产生英雄的土壤。
有多少民族存亡之秋,多少亡国灭族之恨,就有多少的英雄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他们或是慨当以慷的侠士,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绝;或是戍边守国的将士,有( )的豪迈;或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谋臣,有( )的担当……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找寻民族解放、国家强盛的道路上,英雄辈出,璀璨绚烂……和平年代,经济繁荣,物质丰富,我们同样需要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是让人信服、让人崇拜的英雄?,商海弄潮,产业报国,是英雄。
教书育人,研究实验,科技兴国,是英雄。
普通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英雄。
凉山大火中牺牲的消防官兵,让更多人的记忆定格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定格在他们的背影上,定格在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追求上。
沧海桑田,,不变的始终是一个民族的家国观念。
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实现了中华民族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家国观念的代际传递的任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挺身而出一贫如洗前赴后继白驹过隙B.义无反顾白手起家赴汤蹈火斗转星移C.义无反顾一贫如洗前赴后继白驹过隙D.挺身而出白手起家赴汤蹈火斗转星移答案:D解析:挺身而出:形容面对危险艰难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义无反顾: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一贫如洗: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前赴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斗转星移: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B.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D.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答案:B解析:A项,结合“清明”“断魂”分析,与“豪迈”基调不符;C项,结合“野田荒冢”“死生别离”等分析,两处诗句与语段中的情感基调不符;D项,后一处诗句主要讲时俗之人缺少见识,与“担当”语境不符。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神州飞船 航天科技.doc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神州飞船航天科技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神州飞船航天科技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
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安徽省三年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五 阅读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专题五阅读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2022年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材料一: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
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
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的位置。
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
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
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材料二: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
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
而网友则表示:“追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材料三: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实用类文本《中国探月,六战六捷!》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按照预定方案,翩然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这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壮举。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已是六战六捷。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踏实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作为“绕”的尝试,它隔着200千米的距离观察月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承担了验证技术、深化月球科学探测的使命。
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它不仅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而且超额完成多次拓展任务,为后续任务提供了支持。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迈出了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2014年11月1日,嫦娥5T作为嫦娥五号的“探路先锋”,完成了地球轨道以外航天器高速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试验验证。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中继星“鹊桥”的帮助下成功踏足月球背面,对这块“处女地”展开了人类的第一次探索和挖掘。
(摘编自《中国探月,六战六捷!》)材料二: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
嫦娥五号任务承续探月梦想,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自立自强的旋律最动听,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可贵。
发射升空,抵达月球,采集月球物质,由月面点火起飞,再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从发射到归来的几十天里,嫦娥五号任务的每一步都牵动人心,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击节喝彩。
人们惊叹,来自月球的2千克月壤展示着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追求。
当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展开五星红旗,闪耀月面的“中国红”映照出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决心。
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显示出协同攻坚的强大力量。
发射场指挥员喊出清脆的口令,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背后是发射团队无数次的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嫦娥四号”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嫦娥四号”附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嫦娥四号”附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20xx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4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孛的神秘面纱。
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被软着陆,首次月倍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嫦娥4号成为与嫦娥3号不同的全新航天器,概括起来两者有五大不同。
科学目标方面。
嫦娥四号任务均要在月球背面完成,包括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和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探测。
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说:“因为没有别的探测器到过月球背面,所以不论是探地形还是探月壤成分,应该都是人类第一次获得一手数据。
”工程目标方面。
嫦娥四号任务锁定两个国际首次: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地月L2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传中继。
有效载荷方面。
嫦娥四号将降落月球背面,其着陆器携带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低频射电频谱仪等4台有效载荷和1台生物科普载荷,巡视器上共携带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等4台有效载荷,并将把8台有效载荷带往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
着陆环境方面。
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师吴学英介绍说,嫦娥四号的主着陆区为月球背面靠近南极的冯·卡门撞击坑,这里着陆区面积比嫦娥三号的虹湾地区小许多,因为月球背面山峰林立,大坑套小坑,很难找出再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
因此,嫦娥四号着陆器在凸凹不平“巴掌大”的地方软着陆,需要具有比嫦娥三号更准确的着陆精度。
,需要具有比嫦娥三号更准确的着陆精度。
通信方式方面。
嫦娥四号与地球“飞鸽传书”的通信任务由“鹊桥”中继卫星承担,实施与地面的通信信号“接力”,保障嫦娥四号与地球通信联络。
(摘编自《航天专家: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五大不同》,中国新闻网)材料二: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齐、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均放置于密封的生普试验栽荷罐内。
中国科技飞速发展(2022年四川广元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21-23题。
(10分)【材料一】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07秒,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76秒后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成功实现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工作生活6个月,开展系列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
虽然航天那些事儿对普通人来说高深莫测,但中国航天领域一些重要科技成果或任务的命名,却形神兼备、通俗易懂。
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式浪漫都被航天人融进了下面这些大国重器之中。
【材料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2022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的建设,采用了最新的二氧化碳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这种制冷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超过 120万棵所带来的碳排放减少量;这种制冷方式,可将水面温差控制在 0.5℃内,更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
同时,制冰产生的余热还能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每年可节电 200万度。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的广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树木被大量砍伐,鸟儿快没了栖息之地。
这些年,从吃饱饭到求发展,广元人准确把握国家乡村振兴的富民政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效显著。
如今的广元,致力于生态农业发展,建立了米仓山茶叶、苍溪称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等多个农业示范基地、生态观光园,一筐筐鲜美的特色瓜果,从青山绿水间送往城市的大街小巷。
昭化古城、剑门蜀道、农俗民风展示馆、文化名人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客人来广元游玩。
实用类文本阅读:“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案及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
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
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
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
”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
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 日《经济参考报》)材料二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科技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一)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
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年代时是用来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
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
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1.上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②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航天梦圆》阅读理解答案
《航天梦圆》阅读理解答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并完成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如“伽马暴偏振探测”项目,将对伽马暴和太阳耀斑进行高灵敏度偏振观测。
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新成果。
搭载的探测设备由中国科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研制,比过去国际上类似仪器的探测效率高数十倍。
这将有助于验证并深化中欧科学家对宇宙结构、起源、演化问题的认识。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梦圆任重道远。
航天战线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推动航天科技、带动航天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实验对科学家深化空间科学认识的作用。
(2)根据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航天精神是如何助力实现中国梦的。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请为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对伽马暴和太阳耀斑的更深刻的认识来源于天宫二号上进行的“伽马暴偏振探测”空间科学实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先进的科技设备推动了科学家对宇宙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正确与否,需要通过空间科学实验来检验。
(2)①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弘扬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弘扬航天精神,有助于推动航天科技创新,推动经济、政治发展。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航天精神,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吉林省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1)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1)(吉林)一、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此生惟愿长报国——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记者:顾瑞珍吴晶晶胡浩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
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听到钱老逝世的消息,8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十分悲痛。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
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
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
在一次亲自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授课时,钱学森发现,许多听课学生家庭贫困,连必备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
于是,这1.15万元被钱老悉数捐出,用于给力学系的学生买学习用具。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老已捐款上百万元。
中考非连续文本阅读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
中考非连续文本阅读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1题。
(12分)【材料一】5月5日18时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海南文昌升空。
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美国专业网站NASA Spaceight网站报道称,此次发射是中国未来载人航天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该网站对新一代太空舱做了详细介绍,称中国的研发团队使用了新材料和新结构使太空舱的隔热能力比神舟大了三到四倍。
该网站还着重关注了中国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新,称这一新的运载火箭系列将满足未来发射服务市场的需求,将有助于保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推动经济和相关高科技发展,包括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开发、新的焊接技术、飞行控制系统的升级等。
(摘编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光明日报》【材料二】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
长征五号B的超大整流罩是我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轨道大型卫星以及各类深空探测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的大型卫星及飞船,如载人空间站的核心舱等。
作为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研制的一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摘编自《“胖五”家族添新丁“运人运货”本领强》,《陕西日报》)【材料三】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它整体呈T字构型,基本结构包括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
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实验舱和实验检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类型2 科技创新主题
一、【2021·黄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19题。
(5分)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 公里高王铮①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并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一般来说,空间站大都在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行,比如,我国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目前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还有我们正在建造的中国空间站等。
②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③大家都知道,航天发射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
空间站飞往更高的轨道需要消耗运载火箭更多的能量,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如果要把成吨的设备携带到较高的高度,成本过于高昂。
④太空实验的观测需求也是因素之一。
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特定观测需求情况下进行太空实验。
大气是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的,太空和地球大气层之间没有明确、清晰的边界。
国际航空联合会将100公里的高度定义为大气层与太空的界线,即“卡门线”,卡门线之外的部分称为太空。
一般太空实验所需要的接近真空的环境、无云层遮挡的望远镜观测优势、近乎无重力的实验条件等,在 400公里高度都可以满足。
⑤这个高度设置,还考虑了航天员和空间站本身的安全问题。
⑥在地球周围有一个名为“范艾伦辐射带”的空间区域,它大致分成1500~5000公里和13000~20000公里的高度范围,在空间大气扰动的时候还会向上、向下扩张。
这一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的带电粒子,对在其中飞行的飞行器伤害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地磁场本身不是对称的,在南大西洋上方的地磁场形态导致这里的辐射带高度比较低,在有扰动的时候可能..,空间站飞..只有1000公里高度左右高了就很容易进入辐射带,受到带电粒子的伤害。
⑦综合考量上面介绍的各种因素,科学家把空间站飞行的高度,设定在400公里附近。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29日)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文第①段列举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国际空间站等例子,用以介绍间站大都只“飞”约400公里高的情况。
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在航天道路上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在航天道路上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前言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1970 年代: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2.1980 年代:卫星返回技术的研究与发展3.1990 年代:国际市场的开拓和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4.21 世纪初:空间实验室和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5.未来展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正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70 年代。
当时,中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开始。
随后,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1980 年代,中国航天事业的重点转向了卫星返回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985 年,中国发射了首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 年代,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也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1999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在空间实验室和月球探测器的发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
2003 年,中国发射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2007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揭开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序幕。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空间站建设,计划在2022 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此外,中国还将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领域继续开展探测任务,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
总之,中国航天事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用类文本阅读: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
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
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4月1日)材料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
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
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4月1日)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
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
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
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
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
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
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
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
B.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C.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
D.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拉升我国工业制造能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B.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C.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
D.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6.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
(6分)
答
阅读答案:
4.【答案:A】(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不在4代之中)
5.【答案:D】(居世界第一位的应是年度发射次数)
6.①国家机制方面: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
②任用人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③技术创新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