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合集下载

荀子文学思想理念

荀子文学思想理念

荀子文学思想理念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与文学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荀子的文学思想理念可以总结为“天道互补,情感与德行相辅相成”。

荀子的天道互补思想,强调了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的物理规律。

荀子认为,天地之间,万物不断变化,互为依存。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强调了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统一性,人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例如,在《劝学》中,荀子说:“游泳在水中,需借助水力;托举重物,需借助空气之力;箭飞从弓,更要用力量之助。

”这种思想客观地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荀子的情感与德行相辅相成思想,是他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道德和情感是相互关联的,必须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平衡。

荀子把情感看作是一个人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情感和道德是互补的,需相辅相成。

在《性恶篇》中,荀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者,是在于有道德。

”他提出道德是人类认知的根本,在心理层面,性情是道德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这种感情是基于对万物的爱和对义理的追求,是对正义、公正和善良等美德的推崇。

荀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学传统。

在宋代,陆九渊认为:“荀子之言字词简健,动人于纸上,清丽于目前,真情于胸中,语言洒脱,情思风流,语分法梗,不失趣味。

”荀子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具有高度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强烈的良好情感和道德情感。

他的文学理念强调了情感和德行必须相辅相成,注重如何运用文学修炼自己的情感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荀子的文学思想理念强调了天道互补,情感与德行相辅相成。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在现代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的文学思想将为人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中国的文化传统。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定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摹仿的艺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描绘和表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摹仿。

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再现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

这种摹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提炼和加工,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刻。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目标是教育和娱乐。

他认为文学应该同时具有教育和娱乐的功能,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设计,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智慧、启示和美的享受。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

他认为语言和文字是文学的媒介,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文学能够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语言和文字的艺术性,认为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应该符合文法和修辞的原则,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的定义是一种摹仿的艺术,其目标是教育和娱乐,媒介是语言和文字。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传统中关于文学定义的一个重要基石。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印度的国宝。

他的
文学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泰戈尔强调文学的力量和作用。

他认为文学是人们表达自
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文字传递深刻的思考和感知。


相信诗歌和文学作品可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人与人之
间的沟通和理解。

其次,泰戈尔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
于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呼吁文学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进步和改革。

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作品呼唤人们关
注社会不平等、贫困、不公正等问题,以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平等。

此外,泰戈尔强调文学的自由和创新。

他主张文学家应该坚持真
实和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受传统和规范的束缚。

他赞美那些勇于创新
和突破的文学家,并主张文学创作应该具有新颖和独特的个性,才能
真正打动人心。

最后,泰戈尔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他相信人类与自然应该保
持平衡和和谐的关系,反对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和赞美之情,呼吁人们珍惜
并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泰戈尔的文学观注重文学的力量和作用,关注人类的
整体发展和进步,强调文学的自由和创新,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对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卢梭的哲学与文学

卢梭的哲学与文学

卢梭的哲学与文学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重要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政治、教育和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卢梭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一、卢梭的哲学思想卢梭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由意志、社会契约和人类本性的观点。

1. 自由意志:卢梭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由意志,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发展的权利。

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奴役,主张人民应该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秩序。

2. 社会契约: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认为人民通过自愿放弃一部分个人自由来换取整体社会的利益和秩序。

他主张建立以普遍意愿为基础的政府,并强调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3. 人类本性:卢梭对人类本性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但社会的不公平和私欲的膨胀使人们变得堕落。

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真诚的生活,以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二、卢梭的文学成就卢梭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回忆录、政治论、小说等。

1. 回忆录:卢梭的回忆录是他个人思想和经历的记录,其中包含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思考以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这些回忆录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自述,也是他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独立见解的表达。

2. 政治论:卢梭的政治论是他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契约论》。

他在这部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社会契约和民主政治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学和法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小说:卢梭的小说作品如《朱利亚》和《新赫洛伊斯》融合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华,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呈现他对人性、社会和自由的思考。

这些小说作品展现了卢梭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达到幸福的探索。

三、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卢梭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表达和展示方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易于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
形式主义文学观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是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作家的艺术创作,而且还涉及文学的本质内涵。

其中最著名的一种观点是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

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是由德国哲学家瓦尔特·韦勒克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立的表达形式,它是由作家通过独特的表达形式,如文字、语言、结构、艺术等,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更好地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也能够增强人们对社会、历史、自然等问题的认识,提升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能力,从而让人们更好地面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总之,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提出了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思想,它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从文学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尼采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尼采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尼采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尼采是一位被认为是哲学家、诗人和作家的人物。

他是德国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哲学界,同时对文学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尼采哲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1. 现代文学再现尼采的主题尼采擅长用独特的风格和语言传达他的观点和主题。

他倡导了人类自由意志和个人超越的价值观,并批判了传统道德和宗教的约束。

这些主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学中,在文本中被分为多个层面。

这种多层次的文本结构使得很多文学作品具有了更深入的意义和更广泛的阅读价值。

2. 尼采的哲学启发了现代文学的创新尼采具有革命性的哲学思想启发了现代文学的创新。

他的思想包括对权力、文化和文明的批判,为现代文学的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哲学与尼采的哲学思想相似。

文学家能够通过自由创造和表达世界的动态和深刻的主题来实现这种哲学思想。

3. 尼采的语言风格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写作风格尼采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示哲学主题。

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强烈的情感,特别是对人类存在和人类价值观的深思。

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现代文学作家的写作风格。

现代文学作家们怀念着这种语言风格,并试图再现这种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他们的作品。

总结:尼采的思想、语言和文学风格对现代文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学被重塑成为通过隐喻和比喻传达主题的深奥之作。

这种风格与尼采的思想和语言风格相似,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发掘更深刻的主题。

现代文学从尼采的哲学和文学作品中吸取灵感,提供了更高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创新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创新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和诗歌理论家,他对于文学创新的观点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他对于文学创新的观点,以及他的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出发,探讨他对文学创新的看法,以及这些观点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一书中,他在这本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他对于诗歌、戏剧和史诗的看法,其中包括对于文学创新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一种模拟和表现生活的艺术,它具有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展现故事情节的功能。

在他看来,文学创新不仅仅是追求新奇和创意,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类生活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亚里士多德对文学创新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对文学创新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文学创新要符合真实性和合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创新不应追求空洞的创意和装饰,而是要符合人类生活的真实和合理。

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揣摩,创作出符合人性和逻辑的作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创新。

2. 文学创新要注重情感和人物塑造。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的创新不仅仅是在情节和题材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上有所突破。

他强调人物形象要栩栩如生,情感要令人共鸣,这样的创新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3. 文学创新要注重结构和语言的优化。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学作品的创新还包括对结构和语言的优化。

他主张作品的结构应该紧凑合理,节奏要有张有弛,语言要简练清晰。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在形式上具有创新的特点。

三、亚里士多德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亚里士多德的文学创新观点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要求,提醒了现代作家不应过分追求创新而忽视了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对情感与人物塑造的重视,也提示现代作家要重视对人性和情感的把握,而非仅仅追求惊艳的情节和题材。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法国当代哲学家,他以解构主义思想而闻名。

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提出了“差别”理论,该理论是一种“无限反复”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既有文本的拆解来分析文本的内涵,从而使文本具有新的诠释。

此外,德里达还结合了结构主义和超结构主义的思想,推动了当代文学界的发展。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

在德里达的看法下,文学文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样化的,其内容是由不同的意义和涵义构成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德里达把解构主义文学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结构,二是文学超结构,三是文学概念。

文学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它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文学手法、创作技巧等,有助于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内容。

文学超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文本的概念性构成,它体现了作者
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德里达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不同的意义和涵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进而得出新的结果。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反复解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探索作品背后的真实意义。

总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解读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哲学与文学是两个广泛而重要的学科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相互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共同点哲学和文学都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表达方式,它们都试图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探索和传达人的存在、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 反思与探索:哲学和文学都致力于对人类生活进行反思和探索。

哲学通过逻辑和推理来探讨人类思维、道德和真理等问题;而文学通过故事、形象和情感来揭示和诠释人类的情感、人性和心灵世界。

反思与探索:哲学和文学都致力于对人类生活进行反思和探索。

哲学通过逻辑和推理来探讨人类思维、道德和真理等问题;而文学通过故事、形象和情感来揭示和诠释人类的情感、人性和心灵世界。

- 语言的运用:哲学和文学都依赖语言作为表达工具。

哲学运用逻辑和严谨的语言来进行论证和思考;而文学运用想象力和艺术性的语言来创造故事和描绘形象。

语言的运用:哲学和文学都依赖语言作为表达工具。

哲学运用逻辑和严谨的语言来进行论证和思考;而文学运用想象力和艺术性的语言来创造故事和描绘形象。

- 人文关怀:哲学和文学都关注人的存在和体验。

哲学思考人的合理性和生命的意义;而文学通过描绘人的情感、矛盾和命运来展现人类的复杂性。

人文关怀:哲学和文学都关注人的存在和体验。

哲学思考人的合理性和生命的意义;而文学通过描绘人的情感、矛盾和命运来展现人类的复杂性。

相互影响哲学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们相互借鉴,互相丰富。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文学作品可以引发哲学的思考。

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激发哲学家对人性、道德和生活问题的思考。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观点也可以成为哲学讨论的素材和案例。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文学作品可以引发哲学的思考。

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激发哲学家对人性、道德和生活问题的思考。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观点也可以成为哲学讨论的素材和案例。

-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哲学的思想可以启发文学的创作。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观点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观点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了他独特的言意观。

在庄子看来,言意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庄子的言意观涉及到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展现出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一、言语的辩证观庄子的言意观首先体现在他对言语的辩证观上。

在庄子看来,语言是一种相对的和不确定的东西,而言语则是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他认为,言语是由一个个字词构成的,而这些字词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意义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下才能产生意义。

这种辩证的观点使得庄子对于言语的使用十分谨慎,同时也使得他对言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意义的主观化庄子对言意观的思考还体现在他对意义的主观化上。

他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甚至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

庄子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在意义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去理解言语的意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解释。

三、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庄子同时也对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他看来,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工具,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播的。

语言和思想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庄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是无限的,语言只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而思想本身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这种观点使得庄子在言意观上更加注重内在的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而非片面地追求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庄子的言意观体现了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其深刻的见解对于我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影响深远,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同样可以从庄子的言意观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营养,促使自身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言语、意义以及思想与语言的关系。

以上是对庄子言意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概括,希望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周敦颐的文道观

周敦颐的文道观

周敦颐的文道观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后世称为濂溪先生。

他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的文道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文以载道:
周敦颐认为文学艺术的核心在于传达道德和哲学思想,即“文以载道”。

他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强调文学与道德的紧密结合。

2.道德修养:
在周敦颐看来,道德修养是人生的首要任务,他提倡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3.太极图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提出了太极、阴阳、五行等宇宙生成论的概念。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原理,阴阳五行是太极运行变化的表现,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主静立人:
周敦颐强调“主静”的修养方法,认为通过内心的静定可以达到道德的至善境界。

他主张通过“无欲”和“主静”
来修身养性,从而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稳定。

5.教育与传承:
周敦颐注重教育对于道德传承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6.文学创作:
周敦颐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道观,如《爱莲说》等作品,既表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传达了他对道德和哲学的深刻思考。

周敦颐的文道观对后世文人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尊为“理学正宗”。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在明清两代乃至近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尼采对文学的哲学思考

尼采对文学的哲学思考

尼采对文学的哲学思考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对文学的哲学思考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

在尼采的理论中,文学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因为他认为文学是表达思想、表达人民心声最好的一种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尼采对文学的哲学思考。

一、尼采的文学观念尼采认为,文学像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人类社会的一切思想、行为和文化。

同时,他也认为,文学是对多元文化深度表述的代表。

因此,文学创作不仅是语言的美学,也是人类本质的折射。

尼采认为,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功能并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美的感觉,而是真正深刻地塑造着人类的观念和思想。

二、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尼采的哲学对于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认为,文学就是哲学,因为它可以在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虚构的世界。

他主张文学应该以“达尔文式”的方式去发展,即一种人才的竞争方式,而这种竞争方式最终会导致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现。

在尼采看来,文学和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它们都是探索人类本质的一种手段。

三、在文学创作中满足自我尼采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超越自己的尝试。

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表达自我,而且创作者通过文学可以发现真正的自我。

因此,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的过程,是一种让自己走出内心壁垒、展示自己才华和诉说自己情感的过程。

四、文学与人本主义尼采认为,文学在人类的进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文学所追求的人本主义上。

在尼采看来,文学是人本主义的载体,因为它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人类的真情实感。

而人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多样性,在这一点上,文学与人本主义是紧密相关的。

五、文学的艺术表现尼采认为,文学的艺术表现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是贴近生活的,它需要表现出人类的真实情感,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文学在艺术表现方面需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情感,也需要表现出作者对于生命、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

萨特的文学作品同样体现了这种责任感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 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们的行动或许无法改变外界环 境,但是却能改变他们自身。这种改变不仅是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最深刻的表达。
总的来说,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作品是他对人类存在的一种 深入的思考和表达。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存在的新的视角,他 的文学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体验和理解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重读萨特,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我 们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参考内容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独特 解读
让-保罗·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是二十世纪存在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等各个领 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内涵及其在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萨特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先 验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念。在 萨特看来,文学作品应该是对人存在的状态的反映,尤其是人的自由意志和选 择。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能够为读者提供对生活和存在的深 刻洞见。
存在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自由: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我们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承担这些选择的后果。
2、强调选择:在存在主义看来,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选择所决定的。这些 选择可能是基于理性的,也可能是基于情感的,但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3、强调认识:存在主义认为,我们通过认识自己和世界来理解我们的存在。 这种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论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论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罗斯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论观涉及文学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等方面,对于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详细介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论观。

一、文学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是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思考的产物,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反思和探索。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其主观性和内在性,即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内心体验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客观描写。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应该是一个独立自足的领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标准,而不是政治、经济或其他领域的附庸或工具。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其独立的价值,而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宣传或娱乐的工具。

二、文学的功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其社会性和教育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和反思现实社会,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应该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情感共鸣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应该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真理。

三、文学的价值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其普遍性和永恒性。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普遍的人性和永恒的价值,超越时空的限制,为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所接受和欣赏。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价值还应该在于其独特性和创新性。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思维,应该能够反映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论观代表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即批判现实主义。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和批判现实社会,具有情感共鸣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具有普遍的人性和永恒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文论观不仅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尼采是德国哲学家、诗人、文学家、文化批评家,被视为现代思想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一生都在探讨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悲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成为了他哲学和文艺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从尼采的悲剧理论出发,介绍尼采哲学与文艺思想的精髓。

一、尼采的悲剧理论尼采的悲剧理论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悲剧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

尼采认为悲剧的核心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和表达,以及对于面对生命的绝望的展现。

在尼采看来,最真实的悲剧并不是在悲伤、痛苦或是悲惨中寻找菩萨心肠或善的道德修养,而是在面对自己的命运、灾难和不幸时,仍能够坚定站立于这个世界的人。

因此,悲剧不是消极的,而是对于生命坚强的肯定,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

人类既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相对的人性中展现出来的。

尼采的悲剧理论是革命性的,他试图打破传统的悲剧理念。

传统的悲剧理念认为,悲剧是通过展示英雄的失败来触动观众的情感,进而让观众反思自身的实践和价值观。

但是,尼采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悲剧是对于生命的肯定和赞美,而不是消极的抵抗和反抗。

他认为,观看悲剧的人要具有“悲剧之心”,也就是对于生命两面性的认识,既坚信人类的伟大与壮烈,又要面对人类的渺小,甚至是残酷的一面。

尼采的悲剧理论对于他的哲学和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不仅促使了对于传统的悲剧观念的批判,也推动了文艺思想的变革。

那么,尼采的哲学和文艺思想又是如何被悲剧理论所影响的呢?二、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独具特色,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1. “上帝已死”尼采的著名言论“上帝已死”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认为基督教改变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而这种变化不利于人类的自由。

同时,尼采也不赞成对基督教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攻击,他把目光转向了基督教背后的宗教哲学,认为其本质是将人类打扮成神秘主义的对象,因此成为表现弱肉强食的武器,使“我们”的创造性能力极度受限,挫伤人类开放心态,一味的解析和肆无忌惮地论证只会让人们沉迷不安乱,甚至使其走向极端主义。

加缪 本体论

加缪 本体论

阿尔贝·加缪,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是存在主义(有争议)文学和“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局外人》和《鼠疫》等。

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我反抗,故我存在”,这是他对荒谬问题的回答。

他认为生活的问题本质上是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体验,特别是在面对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时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和价值选择。

加缪的存在主义起点就是立足于人的体验本身,他的哲学思想是独断论的。

加缪的早年经历,包括父亲在一战中的牺牲和母亲因此患上重病,可能也影响了他的哲学观点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总体来说,加缪的本体论关注人在面对荒谬和绝望时如何通过自我反抗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文化观是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强调人类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康德文化观进行简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是文化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是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道德和理性的目标。

康德认为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摆脱偏见和迷信,真正实现自由的目标。

因此,康德主张个体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决定行为,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自由的理性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础。

康德认为文化是自由理性的表现。

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自由理性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

康德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更广泛地包括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等领域。

文化是人类自由理性的表达和展示,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

康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文化观对于当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康德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保持独立的思维和行为。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自由理性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信息的浮华和虚假所迷惑,保持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

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

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是20世纪早期法国著名的作家、音乐家和哲学家。

他以其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精湛的文学表现而闻名于世。

他关注人类的苦难和困境,倡导爱与和平,对社会不平等持批评态度。

本文将探讨罗曼·罗兰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分析他的文学表现手法。

一、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1.爱与同情:罗曼·罗兰认为爱和同情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

他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关怀,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2.社会正义:罗曼·罗兰积极倡导社会正义,反对剥削和压迫。

他关注底层劳动者的命运,并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传递社会不公的信息。

3.和平与理解:罗曼·罗兰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理解。

他呼吁人们超越国界、种族和宗教的差异,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二、罗曼·罗兰的文学表现手法1.自然主义描写:罗曼·罗兰借助自然主义手法,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描绘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通过对细节的精准观察和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角色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处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

2.对话与心理描写:罗曼·罗兰善于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内心世界。

他刻画了各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冲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批判性反思:罗曼·罗兰在一些作品中采用批判性反思的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种文学上的批判有助于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进行反思。

结论总之,罗曼·罗兰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通过描绘人类的苦难、倡导爱与和平以及批判社会不公,以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自然主义描写、对话与心理描写以及批判性反思等手法,他成功地使读者深入思考人性与社会问题。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对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全面性的反思”,他主张思想和现实相一致、哲学也不应该被孤立起来。

因为这个特点,他在文学中的体现比其他哲学家大得多。

黑格尔的主要思想是辩证法,这个思想主张互相对立的想法、力量或概念将会产生冲突和对抗,但是这种对抗也同时是向前发展的力量。

文学中的冲突和对抗多得不计其数,比如“不朽的经典”《哈姆雷特》中,主角哈姆雷特对抗他的叔父克劳迪斯。

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中的两种力量的对抗的象征,这个对抗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对抗,反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现了我们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黑格尔还主张合理和进步的思路在历史的演进中会获得胜利。

这种思维在文学中也有体现。

文学中的故事经常描绘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克服障碍和挑战时,最终赢得了胜利。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飘》,故事中让人心痛的是男主角瑞德去世,但是结束时,久的缭绕终于切断了,斯佳丽和她的丈夫阿什利在一起。

这个故事传达了黑格尔的理念,它鼓舞着人们战胜困难和挑战。

黑格尔认为,对于存在的事物,它们会不断地进化和变化,因此,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思想形态。

当代文学中对于历史事件、时代背景等的描写,都是彰显着这种变化。

例如《独立宣言》就是黑格尔思想的代表,它为美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之一。

文学也是一个反映当代思想、价值观的载体,它记录了当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最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是广泛和深入的。

作家们很可能并不是有意地借鉴了黑格尔的理念,但那些体现出了黑格尔思想的戏剧、小说和诗歌,成为了文学极具吸引力的来源。

文学中的冲突、对抗以及对历史演变的描述,都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和政治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一“、感物道情”与“圣贤气象”正是通过“情”的审美感化上升到“志”之境界。

“感物道情”是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从“诗言志”(《尚书》)到“诗缘情而绮靡”(《文赋》)、“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再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诗品序》),都是强调诗歌之“情”的“感物而动”的性质。

古代文人认为,诗所表现的“情”是创作主体受外界客体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心灵感触,朱熹继承传统诗学思想,在其理学“性情”理论下,形成了自己的“感物道情”的诗学主张。

“感物道情”可以说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具体来看,诗人所感之物包括自然景物,这是“感物”最主要的内容,在朱熹文论和创作中体现得最为频繁。

《诗集传》和《楚辞集注》中,朱熹对作品中的植物、香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有时甚至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书中的术语进行考证。

所感之物也包括社会事物,尤其是那些不寻常的社会遭遇与社会事件。

在这方面,朱熹借鉴司马迁“发愤着书”与韩愈“不平则鸣”等思想,并融入“感物道情”,使其理学思想与文艺批评理论更加圆融,主要体现在《楚辞集注》中他对屈原及其辞赋的评价。

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屈原自己的人生遭遇出发,朱熹得出《离骚》是体现屈原“忠君爱国”之情的结论。

“感物道情”的另一方面是“道情”,在朱熹看来,所道之“情”既可抒发愤懑之情,如《楚辞集注》中对《天问》的品评:“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书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楚辞集注》卷三)也可抒写男女相悦之情,如他对《诗经》中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只要“出于正”就会给予客观的评价。

当然,另一类诗像《邶风?静女》《卫风?木瓜》《郑风?将仲子》《郑风?有女同车》,朱熹把它们归为“淫奔”之诗,其标准来源于儒家的“思无邪”,也和他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统一。

但朱熹否定的仅仅是不合于“理”的,没有受到“理”的节制的私语,而不是一切正常的情感,所以朱熹认为情感是合理的存在,它是人性的外观,是不应逾越节制的。

这对于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来说,实属难得。

(一)《楚辞集注》中的“忠君爱国”之“志”朱熹《楚辞集注》的最大功绩,在于他不把《楚辞》仅仅看作是骚人词客吟风弄月、露才扬己之作,其主要目的而是要“发明屈子微意”,挖掘蕴藏在屈,原作品中的高尚人格和“忠君爱国之诚心”。

这一方面与朱熹所处的时代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对文学“感物道情”的独特见解。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

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

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泪呕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楚辞集注》卷首)类似“忠君爱国”这样的表述在《楚辞集注》中随处可见。

如他评价《湘君》:“此篇盖为男主事阴神之词,故其情意曲折尤多,皆以阴寓忠爱于君之意。

”(《楚辞集注》卷二)说《山鬼》是:“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

”(《楚辞集注》卷二)“忠君爱国”不仅体现出《楚辞》的政治和伦理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源于诗歌固有的“道情”这一本质内容,这正是朱熹对楚辞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朱熹哲学体系中,与“情”属于同一层次的还有“意、志、才、气、欲”等范畴,朱熹认为“情又是意的骨子,志与意都属情”(《孟子集注?或问》卷11)。

在儒家“诗言志”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志”又是“情”之最高境界,《楚辞集注》中,朱熹把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转换为“志”的境界。

如他解释《国殇》“霾两轮兮执四马,援玉兮击鸣鼓”说:“援击鼓,言志愈厉,气愈盛也”;(《楚辞集注》卷二)评宋玉的《九辩》:“闵惜其师忠君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楚辞集注》卷八);(评价《山鬼》说“:以其托意君臣之间者而言之,即言其被服之芳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

”这里的“志”不是“诗言志”的简单继承,也并非司马迁所说的其志可“与日月争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后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是“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对屈原作《离骚》抒其“志”是持积极的态度,这样的评价正是其“性情”思想的体现。

“性“”情”之间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使“情”具有内在的道德根据,“因情以见性,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自我超越,即把人的感性活动提升为道德化的本体存在,这样就提高了人的自我价值”。

屈原志洁,故其情必定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理学体系中,这种“性情”评价也必定是积极的,所以在朱熹这里,它又回归到了“忠君爱国”之“志”的境界。

张玉奇先生曾把朱熹哲学思想的道德结构划分为“性———情———行”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范畴为“信———诚———忠”。

潘立勇先生解释到“:信是人的本然之性里实有仁义理智之本性,诚是人的情志中实有爱恭宜别之真情实意,忠乃是人的品行上实有恕廉敬豫的真诚态度。

”411朱熹《楚辞集注》称赞屈原“忠君爱国之诚心”,源于其以仁为本体,以情志为功能,以忠为“百行”的人格评价标准,这正是朱熹所追求的完美而纯粹的“圣贤,种“发而中节”、恰如其分的本然之性.气象”之天地境界。

(二)《诗集传》中的“感物而动”与比、兴手法朱熹打破了汉唐诸儒在《诗经》研究中穿凿附会地发掘微言大义的框架,恢复其文学性的本来面目。

他认为:“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有感物道情,吟咏性情,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立此例,偏偏要作美刺,将诗人的意思尽穿凿坏了。

”(《语类》卷80)诗歌起于“感物道情”,它所包孕的是一种厚重、深沉、幽微的情感,是“言之所不能尽”的,它要求诗歌要有“自然之音响节奏”与之相辅相成,即声情相配,这就导致诗歌与一般的“文”不同,在形式体制上自有其特色,要通过赋、比、兴,特别是比、兴的手法来表达。

因此,朱熹认为:“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书》《礼》是也,一字皆有理。

如诗,亦要逐字将理去读,便都碍了。

”(《语类》卷80)解读《诗经》不能像读《春秋》《尚书》《礼记》那样,以读经的方法去探究义理,因为《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只有在生动感人的形象与意境之中感发兴起的情感,才能领略人生世事之理。

《诗集传》中“感”字共出现了二十余次,有“感动”“情欲之感”“感伤闭郁”“忧时感世”“感时物之变”“感时而伤悲”“感风雷之变”等,没有一个不关乎“情”的。

实际上,从“物”到“情”的过程也就是体现赋、比、兴等手法的意义的过程。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周南?关雎》)“古人独以为兴于诗者,诗便有感发人底意思。

今读之无所感发,正是被诸儒解杀了。

死着诗义,兴起人善意不得。

”(《语类》卷80)“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包括感物起兴与托物起兴“,然有两例兴:有取所兴为义者,则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类;有全不取其义者,则但取一二字而已。

要之,上句常虚,下句常实,则同也。

”因此,朱熹所说的“兴”,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诗歌特质,它能使人“兴起”,让人沉浸于审美愉悦之中,从而感受生命的律动。

朱熹论“比”也多有精辟见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集传?周南?螽斯》)“引物为况者,比也。

”(《语类》卷80)他解释《豳风?鸱》第一章说:“比也,为鸟言以自比也……托为鸟之爱巢者,呼鸱而谓之曰:‘鸱鸱,尔既取我之子矣,无更毁我之室也。

以我情爱之心,笃厚之意,鬻养此子,诚可怜兮,今既取之,其毒甚矣,况又毁我室乎!'”以鸟之口吻,赋予人之情感,写得生动活泼。

朱熹又说:“只因这一件事,又生出一件事,便是感与应。

”(《语类》卷72)朱熹对比兴手法的分析源于古代“物感”说的诗学传统。

《易传?彖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天地万物各种情状,都是相互感应的结果“。

天人合一”观念是其哲学基础。

在《诗集传》中,“感”是天地万物,“应”是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不论是“比”的“以彼物比还是“兴”的“虚实感应”,都是其“感物道情”),螽斯》?周南?《诗集传此物”(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因此,朱熹《楚辞集注》中以“真诚”为基础的对屈原“忠君爱国”之志的评价,以及《诗集传》中对比兴手法的鉴定,体现了朱熹“感物道情”思想,也体现了朱熹对“浑然一理”(《论语集注》卷二)、“心体浑然”(《孟子集注?或问》卷11)的圣人境界,即“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追求。

在朱熹文学批评体系中,自然万物被赋予人的情感,人也融化于整个自然界中,同时,这种人心之审美体验的“乐”境,又受道德标准的“仁”与真理评价的“(真)诚”之制约,是一种“心统性情之正”的“感物道情”。

二“、涵咏自得”与“诗乐一体”在朱熹文艺思想中,如何实现“感物道情”,便是“涵泳”,换句话说,“感物道情”“吟咏性情”是朱熹“涵泳”诗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涵泳”一词最早大约见于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

唐李善注曰:“涵,沉也……泳,潜行也。

”宋代以后,“涵泳”亦作“涵咏”,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体道明理,达到圣人境界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要求在“从容中道”的过程中“居敬”“省察”,如程颐和朱子所谓的“涵泳义理”。

同时,它也是一种普遍的阅读方法,如朱子所说的“熟读涵泳”。

综观朱熹文学思想,不论是体道之“涵泳”,还是读《诗》之“涵泳”,都是指一种人与物合二为一、在物之中的与物打交道的方式,即“沉浸其中,与之为一,从而取得深入的领会”。

其目的也都是要达到“自得”的境界。

所谓“自得”,基本意思是“自觉得意”“自在“”自己有所得”。

作为美学范畴的“涵咏自得”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把握方式,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以最终实现对主体生命精神境界的提升为目的的”94。

朱熹“涵泳”之目的是为了实现儒家“孔颜乐处”的崇高精神境界。

《诗集传序》云“: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涵濡以体之”作为读《诗》方法(或过程)中的一项(或一个环节),“体”与“涵泳”意义相近。

朱熹主张通过“格物”以“体”道,“格物”的过程便是“虚心涵泳”“熟读玩味”“豁然贯通“”涵咏自得”的过程。

这是朱熹“涵泳”概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涵泳”作为读书方法的必经程序。

其中“,虚心”与老庄的“虚静”、“心斋”、“坐忘”,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一脉相承;“豁然贯通”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