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高教2017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时间最长(几分钟甚至几小时)
▪ 不同项目的运动方式比赛方式决定了运动员的 能量代谢不要方式不同。见ຫໍສະໝຸດ Baidu图
▪ (二)适应和超量恢复原理 ▪ 适应原理:适应是人体在客观世界里与外部环境中发生联系后的一种自然现象。 刺激—适应—恢复 ▪ 超量恢复原理: ▪ 超量恢复也称超量代偿。有关运动时和运动后休息期间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超量恢复学说,是由 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作为健身和肌肉锻炼的理论基础而被健身界熟知。超量恢复是使 ATP、CP、肌糖原、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而“肌肉酸痛的消失”只是乳酸转变 为部分糖原的过程,并不代表超量恢复。 ▪ 刺激—能量消耗—疲劳产生—负荷取消—超量恢复
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
心率与负荷 心肺负荷测试
问题1:负荷与运动负荷与训练负荷
第一节 运动负荷概述
▪ 一、运动负荷概述
▪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 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 (一)运动负荷及其构成要素
▪ 负荷量 ▪ 距离、时间、次数、重量、组数。
▪ 在体育语境下,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者
二、运动负荷概述
▪ (一)竞技负荷、训练负荷、比赛负荷
▪ 构成要素基本等同于运动负荷,只是评定方式有别。 训练负荷
▪
竞技负荷
比赛负荷
▪ (二)训练负荷的结构和类型 ▪ 量:距离、时间、次数、重量、组数。 ▪ 强度:速度、远度、高度、难度、密度、节奏、单位时 间的负重量。
(三)训练负荷的功能与效应
第二节 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
▪ 一、训练负荷设计的依据
▪ (一)能量物质的供给与应用 ▪ (二)适应和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中一个重 要的内容就是关于训练目标、 内容、方法、手段、负荷、 场地器材等诸方面在未来训 练活动的设计。 训练负荷设计即是运动员训 练工作量度的设想和计划。
▪ (三)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规律
▪ 强度区间累积时间法(Time-in-zone)
▪ 课次目标心率法(Session-goal) ▪ 跟踪记录法(Documentation)
▪ 训练日记分析法(Diary)
▪ 课次主观疲劳法(Session RPE)
表6-1-1运动强度五级表
运动强度 小 中 大 次极限 极限 最大摄像量百分比 ≤50% 51-60% 61-75% 76-90% 91-100% 最大心率百分比 ≤60% 61-75% 76-85% 86-95% 96-100% 最大重复次数百分比 ≤45% 46-70% 71-80% 81-90% 91-100%
▪ 在一定量和强度的身体练习后,机体的生理、 生化、心理、运动能力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 化,这是训练负荷的终极效应; ▪ 在发展竞技能力时,量和强度的功能是不同的 ▪ 训练量的功能:反复多次刺激机体,形成一定 的积累效应。技能的习得就是反复多次的练习 次数和时间上的积累形成自动和稳定化的过程; 体能的发展则是反复多次使机体抗疲劳能力得 到提高; ▪ 强度的功能:加大对机体刺激的深度,提升机 体的抗载荷能力,特别是激烈对抗下的实战能 力。在不同的项群强度的功能稍有不同。 ▪ 训练负荷统计法:
生理学、生化学、心理学、训练学多个方面 的变化,从而表现出运动负荷在人体机能改 善和运动技能掌握方面的价值。
▪ 对于竞技运动,只有在量的基础上提高强度
才能满足机能提高的需要。
接上页
▪ (三)运动负荷的分类 ▪ 按照形式和实现途径分为: 教学负荷 健身负荷 竞技负荷 ▪ 按照大小分为: 极限负荷 次极限负荷 大负荷 中负荷 小负荷
▪ (四)运动项目特征和比赛情景 ▪ (五)训练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 (一)能量物质的供给与应用 ▪ 三大能量物质:糖、脂肪、蛋白质 ▪ 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约占70%
▪ 三大供能方式:磷酸原、糖酵解、有氧氧化
▪ 能量供应功率: ▪ 磷酸原做功功率最大,但做功能力最小,可持 续时间最短小于10秒; ▪ 有氧氧化做功功率最小,但做功能力最大,可
▪ 哈 雷:如果一种刺激能产生训练效果,这种刺激就是
训练负荷; ▪ 马特维耶夫:训练负荷是指与安静状态相比,由完成 练习所引起的功能活性的追价值,他认为运动负荷是 应答水平的变化值; ▪ 过家兴、田麦久: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答使机体在心率、血压、血乳酸、注意力等
▪ 雅科夫列夫:刺激—疲劳—恢复 ▪ 拜尼斯特:认为疲劳和适应是同时出现的,提出 “疲劳—适应”双因素模型; ▪ 大负荷作用下,疲劳曲线高于适应曲线,随着负荷的下降,两条线逐渐交汇 ▪ ,这一交汇点被认为是最佳竞技状态的临界点。
超量恢复示意图
肌糖原的超量恢复研究 1966发表于《自然》
引自陈小平(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体育科学2017第一期
“疲劳—适应”双因素模型与人体“转变—适应”模 型
引自陈小平(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体育科学2017第一期
▪ (三)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规律
▪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 准备与现实状态,而最佳竞技状态则 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或最佳竞技水 平时所处的现实状态。 ▪ 基本特征:
▪ 时相性:时空的周期性 ▪ 相对性:竞技状态与结果的相对性
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竞技运动等 活动中,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活动及 其承受的运动量度。
▪ 特点:刺激轻缓,效果持久
▪ 负荷強度 ▪ 速度、远度、高度、难度、密度、节奏、单位 ▪ 时间的负重量。 ▪ 特点:刺激深刻,效果不稳定
经典理论认识回顾
▪ (二)运动负荷的功能
▪ 超负荷原则与适宜原则 ▪ 在一定时间范畴,负荷施加到人体并产生应
运动训练学
(2017高教版第二版教材)
授课班级 社会体育、体育教育本科 德 州 学 院
现有2017版新教材的板块设置
▪ 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论
▪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 ▪ 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体能与技能)
▪ 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战术、心理、知识能力)
▪ 第五章:运动员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 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 ▪ 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 ▪ 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训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