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第2课时

《荷塘月色》第2课时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
“泻”“浮”为什么用得好?可否用 “照”替代“泻”,用“漂”替代 “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 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 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 有点呆板。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 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 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 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飘”虽与“薄薄”相呼应, 但既“飘”便“散”、便“逸”, 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柔之美。
(三)、叠词的音韵美。
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 貌的形象感,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到,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 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 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又如“荷塘 四面,长着许多树,翁蓊郁郁的”,“翁蓊 郁郁”不但说明树林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 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很多,比比即是,富 有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 脉脉,风姿绰约。
(二)、动词的锤炼美。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
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亲密无间的形象。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
“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 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四)、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 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 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 点。如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 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一 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 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 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

人教版高一语文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PPT课件

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 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 “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 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赏析第四段
1、自由朗读。思考:在这段写景的 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2、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 怎样的美感特征?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立足点:荷塘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荷香 •荷波 •荷韵
赏析第五段
荷塘月色
朱自清(第二课时)来自教学目标: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 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 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 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 心情的社会内容
清华园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二 赏析课文
请同学们重点对课文四、五、 六段进行讨论分析,并选出代表 进行发言。
小结
荷 塘 月 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美 静 雅
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 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 田(互相连接)的叶子。
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 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 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 音韵和谐的美感。
1、自由朗读。 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 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件新人教必修二39页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件新人教必修二39页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 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 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 致了。
羞涩地打着朵儿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娇怯不语 轻盈多姿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的似的。
荷 花
月下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 下
荷叶: 舞女的裙
水墨荷叶图
荷花: 明珠,星星
比得巧,
荷香: 飘渺的歌声
比得 美
荷波: 凝碧的波痕
暂时解脱的 喜无法永久摆脱的 愁
诵读指导
▪ 清幽淡然 散步时的一只小夜曲
▪ 动词形容词 比喻拟人通感句
▪ 重读与轻读的安排
叶子
七个“叶子”的读法不尽相同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 的舞女的裙。
舒展、旋转的美。亭亭玉立、修长婀 娜、灵动飘逸。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像明珠、 星星、美人。
拟人的美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联想法
袅娜地开着
泻——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 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 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 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 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 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 意境相当优美。
静 静 地 泻 在 这 一 片 叶 子 和 花 上
炼字品味美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朦 胧 和 谐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浮 (正面描写) 叶花: 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 动
清 幽 热 闹
路:幽僻 寂寞 杨柳:阴森森 月影
恐 怖 朦 :峭楞楞如鬼一样胧 幽 暗
灯光:没精打采 月光: 淡淡的
树色“阴阴的”,月光淡淡 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灯 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
离家
心里颇不宁静
回忆江南
向往自由美好 的生活
在路上
淡淡的哀愁
荷塘四周
难脱愁思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淡淡的喜悦
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 有淡淡的喜悦”。它有淡淡的忧愁,作者开头写到“这几 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在夜深人静之时到月下的荷塘 散步以排遣。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带上了作 者的主观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 般”;灯光也“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景语 无不体现出作者那忧郁的感情。特别是作者在文中的独白, 更是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苦闷:“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 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但热闹是他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加上文中对江南生活的怀恋,可 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没有勇气去抗争的惶惑、忧 郁、苦闷的感情,无不一一显露。所以,我们说文中有淡 淡的忧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第一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课后作业
• 1、自读第六自然段,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
言特点等方面赏析荷塘四周的景色。 • 2、诵读全文,继续寻找品味作者淡淡的景,淡淡 的情。
请依据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淡然。 • 例:
•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闲适。 • 醉翁亭是欧阳修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 • 陋室是刘禹锡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高雅。
•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作用于人的听觉)
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
• 喻体——渺茫的歌声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
•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
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 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听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明确:
1、四、五、六段分别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周围
朗诵第四自然段 • 月光下的荷塘,呈现出独特的美,试找出其中描
绘了哪几种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舞女的裙 荷花: 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飘渺的歌声 荷波: 凝碧的波痕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知识回顾
明线:空间变化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
小径
求宁静
颇 不 宁 静 得 宁 静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忧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 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
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
道。
——余光中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 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 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 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 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 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写景手法总结:
比喻 对比 博喻 通感 衬托 拟人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拓展延伸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 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 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4、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 面?
①伤春之愁 ②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 ③个人的孤独愁绪
语言美—— 叠词的使用
6.荷塘四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 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 组是 (D ) A.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 C.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2.文中加红色的“这”指代的是 ( A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月光
月 色
月影
塘 上 的
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

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和 谐像名曲
朦 胧 优 雅
实 虚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 的美人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清 香
渺茫的 …… 歌 声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 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 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写作特点:
A:语言技巧的运用 1.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 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 比喻、通感、 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 折”、“田田”、“阴阴”等。 B:融景于情,即景抒情。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情境导入

14荷塘月色_朱自清(第二课时)

14荷塘月色_朱自清(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叙事和情感脉络,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疏通文章叙事与情感两条线索。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领略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家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二、由古诗文中关于荷花、月亮的名句进入课文。

三、总体把握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1.层次划分全篇8个自然段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2至第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行文的主体,写作者观赏荷塘的整个过程。

这一部分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第一层,2、3自然段,写沿着荷塘的那条小煤屑路;第二层,第4自然段,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三层,第5自然段,写荷塘里的月色;第四层,第6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而第7、8自然段则是全文第三部分,作者沉浸在联想当中结束夜游归家。

2.情感变化随着夜游的开端、发展、结束,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由开始的不宁静,到观赏时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到最后夜游结束时心情重回苦闷。

四、具体梳理叙事、情感两条脉络。

1.叙事脉络(1)第一部分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

同时引领全篇,是文章的文眼。

为排遣忧愤,超脱现实,作者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怀着欣赏美景、改变心境的期待,走出了家门。

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了作者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是为了平静这几天不宁静的心情。

(2)第二部分a.第一层这一层描写的景物对象主要是那条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将今晚的小路与往日进行对比,写出今晚苍茫的月色给原本阴冷、寂静的小路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二者营造出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让作者暂时抛下了现实中一切的束缚与烦恼,有了接下来受用眼前美景的轻松心情。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像一位妙龄少女开放和 含苞未放的情态,很富有情趣,富有诗情画意。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比喻手法,写出了荷叶映衬下的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④博喻 ,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 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运用得当,能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 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 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 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它的特 点是:连续性。 例子: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 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 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 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 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3)、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C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名曲。
四、仿写句子
•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 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 母爱 是 。 • 母爱 是 。
2. 通感 (1)概念: 所谓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 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 觉”。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 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 被人们称为“移觉”。 (2)作用: 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 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 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动 词) • “泻”化静为动,赋予月光以动态美、诗 意美,同时与“流水”相照应。整体上写 出了月色的清幽、恬静、柔美。 • “浮”写出了青雾的轻盈、朦胧、飘渺。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散文欣赏”中的第二节“荷塘月色”。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以及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当时的心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文章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荷塘夜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文章解读(25分钟)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b. 教师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c. 分析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出示例题:分析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例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题。

b. 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5分钟)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荷塘月色》2. 内容:a. 语言特色:优美、生动、形象b. 意境描绘:荷塘月色、静谧、美丽c. 情感表达:抒发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d.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 答案示例:我喜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

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美丽和静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是否到位。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波: 闪电般、霎时、凝碧 流水:
脉 脉 ——无声、含蓄
荷叶: 弥望、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
白花
荷花: 袅娜(盛开)、羞涩(含苞) 荷 塘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 似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般、霎时、凝碧 流水:
脉 脉 ——无声、含蓄
描写的顺序:远——近、上——下、静——动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
分析: 舞女的裙子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 相似,近乎圆形,尤其是芭蕾舞的裙子, 极写了荷叶的美,使人联想到了荷叶婆娑 袅娜的风姿,而且“亭亭”的意思就是形 容高耸,正好与“高”相呼应,修饰了 “舞女”一词。
返回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 在这里是写了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待放 的两种姿态,“袅娜”“羞涩”本来都是用 来描写女子的姿态和神情的,“袅娜”形容 女子姿态优美,而“羞涩”则是指女子难为 情、不自然的神情,用在这描写荷花,描绘 出了荷花的神韵,同时也倾注了作者的感情。
明显,而作者不说自己内心寂寞,反说路的寂寞,
把自己的寂寞心境寄于幽僻的路的身上,是种手 法高明巧妙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思考:书本64页“思考、探究、练习” 中 的第一大题。
参考答案: “另一个世界”是指解脱了困苦的、 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我”是指被哀 愁困扰的“我”;“此时的我”是指借眼前 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暂时解脱了哀愁而变得 淡淡的喜悦的“我”。此时的“我”与平时 的“我”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 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 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侧面烘托: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一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高考对语文学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润和熏陶,要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特质,感受文学的意象美、形象美、色彩美,甚至语言文字的精炼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历来为人所称道。

文章结构采用了内在和外在双层结构,一层表现作者赏荷的路径,一层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本文的语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叠词、形象生动的动词,再加上新颖别致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读完全文,一副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在眼前。

学习本文,除了体悟语言艺术之美,学会鉴赏抒情散文,更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艺术思维。

基于以上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体会作者心情颇不宁静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月下荷塘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高一学生在知识面和社会阅历方面还很浅,对于散文的内涵理解不深,如何利用审美技巧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1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1] [2] [3] [4] [5]2.《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读感知(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比较喜欢哪一篇?(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型:精读课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通过4—5段赏析,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教读品读,语言鉴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美文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生命中的收获,这不但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

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体会与感悟”。

二:推进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

人教新必修二 第1课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课件

人教新必修二 第1课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课件



洗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 下一种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状 态。
笼、梦 衬托月光的柔和、朦胧。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 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荷叶上投影的 月色的“倩影”——真且美。
小结: 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 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 气交相杂糅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生 动逼真、活现。
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 的?是怎样描写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如水静泻
(月光) 薄雾浮起
荷 塘 上
牛乳洗过 梦笼轻纱 风味小睡



灌木的黑影
(月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朦 胧 和 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荷塘的四周
树 木 远近高低 重重阴阴
远 山 隐隐约约
(用浓墨 ) 多、密
(用淡墨) 远
荷塘的四面,远远 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 树,而杨柳最多。这些 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 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
灯 光 瞌睡的眼 (用比喻、拟人 )
蝉、 选蛙择对象
热闹是它们 (动昏衬暗静) 热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 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14.1《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14.1《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文章首尾呼应,全文在孤寂的氛围中结束.
《采莲赋》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西洲曲》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热、动
内强 心烈 矛对 盾比
冷、静



衬 而 托
荷 塘
之幽

XX
X
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域
曲折幽僻的路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四面
素淡 借景抒情
XXX 寓情于景
思考: 这一段写到了月色吗?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1. 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 荷塘美景。
2. 淡淡的喜悦。
第4段 小结
• 画面美:
• 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 写景技能:
• 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 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的奇妙 使用
思考: 第5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思考:这两段写什么内容?显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1. 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和对故乡的思念。 2. 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触景生情,意在摆脱不XXX的心情。
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回到过去,表明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终没有解脱出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看作 是作者又回到现实。摆脱不了现实,XXX也只是片刻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
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欣赏第7-8段 用你的话说说《采莲赋》
《采莲赋》
英俊男儿漂亮少女,心心相印驾船采莲来。鹢鸟画船慢 慢掉头,双方传递着酒杯。船桨轻摇水草牵绊,船儿微移浮 萍已分开。姑娘身材苗条白巾束腰,恋恋不舍把头回。正值 春末夏初,叶儿正嫩花儿初开。撩水逗乐笑微微,又怕水珠 溅湿衣衫,担心船儿倾斜,急忙提起罗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的波痕
流水: 脉脉
思考: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荷叶 层层 田田 舞女的裙
用叠词,突出荷叶多、密
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舒展的风姿荷花Βιβλιοθήκη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欣赏课文第6段
荷塘四周
• 6分钟思考:
• 1.本段重点写什么? • 2.本段写作思路如何? • 3.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 4.本段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什么作用?
思考:本段重点写什么?
重点写树.以树写月,侧面写月色。
思考:本段写作思路如何?
写作思路:总写树多(静)----树色(静)----树姿 (静)----树梢上的远山(静)----树缝里的灯光 (静)----树上的蝉鸣(动)和水里的蛙声(动)。
小 结
叶: 田田 上 静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素 淡


香: 缕缕 波: 凝碧
下动
宁 静
月光:泻 青雾:浮 朦
2、塘上月色
(正面描写) 叶花: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胧 和 谐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返回
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写几句运用了通感 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与大家 分享
欣赏课文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5分钟思考: •1.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
朦胧的、飘渺的、淡淡的
思考: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正面描写
月光 薄雾
如流水 如小睡 似纱
比喻
侧面烘托
花叶 光影
像梦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思考: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月光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 有动感美。
青雾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
叶花 洗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杨柳
画 人为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 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写作对象是荷塘月色。
第4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
欣赏课文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5分钟思考: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思考: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荷叶:弥望,田田,层层
亭亭的舞女的裙
第二课时
本节课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之美。 2.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思想感情 (内结构)
家 不宁静
四 周
失 淡淡的哀愁 宁 静 淡淡的喜悦
寻 宁 静
小 路
得宁静 荷塘
欣赏课文第4-6段
请同学们齐读4-6自然段
•4分钟思考: •4-6自然段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4-6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思考: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
思考:本段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什么作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 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 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荷塘月色 美吗?
你学会 通感了 吗?
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比喻,露珠点点、冰清玉洁的美质

荷香 荷波 流水
渺茫的歌声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闪电 脉脉
比喻,突出快速 拟人,默而有深情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 容词进行相互转化、迁移 的修辞方式。通感又叫移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