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血管解剖

合集下载

脑血管造影DSA正常阅读、正常脑血管解剖定位、影像学表现及脑血管-DSA阅片注意事项

脑血管造影DSA正常阅读、正常脑血管解剖定位、影像学表现及脑血管-DSA阅片注意事项

临床脑血管造影DSA正常阅读、正常脑血管解剖定位、影像学表现及脑血管 DSA阅
片注意事项
正确阅读脑血管DSA
1)明确哪支血管
全脑血管DSA 应该包括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并选择性进行正侧位造影。

下面呈现几个正常脑供血动脉DSA 图片。

图1. 正常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从左往右)
图2. 正常右侧颈内动脉正、侧位(从左往右)
图3. 正常颈外动脉DSA 表现
图4. 正常左侧椎动脉正、侧位(从左往右)
图5. 正常右侧椎动脉正、侧位(从左往右)2)明确脑血管DSA 在哪个时相
脑血管DSA 一般可分为四个时相,分别为: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静脉窦期(图6~9)。

图6. DSA 动脉期:显示动脉供血干,可进一步分为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
图7. DSA 毛细血管期:显示脑组织供血灌注情况,可进一步分为早、中、晚期。

图8. DSA 静脉期:显示血液的回流,可进一步分为初期、晚期
图9. DSA 静脉窦期:显示脑血管的特殊结构
正常脑血管解剖定位
图10. 颈内动脉正位片标示
图11. 颈内动脉侧位片标示图12. 椎动脉正位片标示
图13. 椎动脉侧位片标示部分英文对照如下:
脑血管 DSA阅片法则
1)动脉阅读法则(血流动力学法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多角度阅片法则:一个角度的异常结构,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可能是正常结构(如下图)。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简图+DSA+实物)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简图+DSA+实物)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简图+DSA+实物)大脑中动脉(M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支中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区。

大脑中动脉在解剖上一般分成4段或5段,分别为M1、M2、M3、M4、M5.M1段自颈内动脉分叉延伸至侧裂,包括分叉前及分叉后段。

M2段自膝部至侧裂顶及环状沟,包括6-8支主干动脉在侧裂内走行脑岛之上。

M3段自环状沟的顶部开始向外行走处,终止于侧裂表面。

M4段则为大脑中动脉的皮层支,其走出侧裂,弯曲分布在额叶、聚叶、顶叶岛盖上。

下图是___教授对大脑中动脉分段的一个前后位解剖图解,解说比较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大脑中动脉的分段结构对于医学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M1段是单独的主干,分叉后段则可能是单干,双干、三干甚至更多。

M2段包括6-8支主干动脉在侧裂内走行脑岛之上。

M3段从环状沟的顶部开始向外行走处,终止于侧裂表面。

M4段则为大脑中动脉的皮层支,其走出侧裂,弯曲分布在额叶、聚叶、顶叶岛盖上。

DSA造影正位图和侧位图都能够更好地展示大脑中动脉的分支结构。

实物图也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大脑中动脉的结构。

大脑中动脉的分段结构的详细了解对于医学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大脑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血液循环系统之一。

它由多个血管和神经组成,包括大脑前动脉(右侧和左侧)、额叶底内侧动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大脑中动脉上干、大脑中动脉下干、前外侧中央动脉(外侧豆纹动脉)、脉络丛(膜)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滑车神经、脑桥和三叉神经。

其中,大脑前动脉是大脑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之一。

它们分别位于大脑的左右两侧,负责向大脑的前部供血。

额叶底内侧动脉则位于大脑的内部,主要负责供应大脑的额叶底部区域。

颈内动脉是大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向大脑供应血液。

动眼神经则是负责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也是大脑血管系统的一部分。

大脑中动脉上干和下干则分别位于大脑的中央区域,负责向大脑的中央区域供血。

大脑中动脉【绘图+DSA+实体解剖+正常变异】

大脑中动脉【绘图+DSA+实体解剖+正常变异】

左颈内动脉造影前后位, 短暂压迫右颈总动脉。造影剂逆流跨过前交通动脉使右大脑中 动脉显影。注意血管造影侧裂点(箭)位 置对称。
左颈内动脉 造影,前后 位,示大脑 中动脉提前 分叉(大 箭)。注意 颞前动脉 (小箭)明 显,起自Ml 段刚好在颈 内动脉Ml的 起点以后。 不要将此正 常变异误认 为副MCA或 MCA重复异 常
1.颈内动脉 2.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返动脉(ACA的分 支) 4.颞前动脉(MCA的分支) 5.外侧豆纹动脉(MCA的分支) 6.MCA分叉处或三分支处 7.MCA膝部 8.侧裂顶部(环形沟的上限)
1.Ml (水平)MCA段 2.外侧豆纹动脉 3.侧裂(大黑箭)指环状沟的顶部,M3段从 此处开始转向下外走向大脑表面。
7.顶后动脉 8.角回动脉 9.颞枕动脒 10.颞后动脉 11.颞中间动脉
大脑中动脉(MCA)及其4个主 段的前后位解剖图解。为了 简化只画出1或2支而将侧裂 加细描绘。MCA的主干(即 水平或Ml段)从颈内动脉分 叉延伸至侧裂,包括分叉前 及分叉后段。MCA从其膝部 开始向后上弯曲并盖于脑岛 处M2段自膝部至侧裂顶及环 状沟。M3段自此通过侧裂向 外延伸。M4段是MCA皮层分 支,其走出侧裂,弯曲分市 在额叶、颞叶、顶叶岛盖上。
大脑中动脉【绘图+DSA+实体解剖 +正常变异】
左脑半球从侧面观的解
剖示意图。中央沟及侧
裂分别用大空箭及大黑 箭表示。MCA M4段从
侧裂走出,在半球外表 面分布。通常有8〜12 个有命名的MCA皮层支
存在。分水岭区,即大
脑中动脉供血区,与大
脑前及后动脉供血区的 边界用虚线表示。
1.颞前及颞极动脉 2.眶额动脉 3.额前动脉 4.中央前沟动脉 5.中央沟动脉 6.顶前(中央后沟)动 脉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
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医疗检查技术,通过注射对比剂进入血管,利用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方法观察和评估脑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造影的目的
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是评估脑血管系统的异常,如动脉狭窄、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通过脑血管造影,医生可以对脑血管病变进行定位、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
脑血管包括大脑动脉、脑室系统、大脑静脉等。

其中,大脑动脉分为前大脑动脉、中大脑动脉、后大脑动脉。

不同的脑血管供应不同的脑区。

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方法
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利用连续的X射线拍摄,可以观察到脑血管的强化图像。

2. CT血管造影(CTA):利用CT扫描和对比剂,可以获取脑血管的三维图像,对血管病变进行评估。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图像,可以展示血管的血流情况,并评估血管异常。

脑血管造影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是否对对比剂过敏;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时,需特别注意。

脑血管造影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感染等,医生会在治疗前进行评估和告知。

结论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诊断和评估脑血管病变,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脑血管DSA阅片技巧

脑血管DSA阅片技巧

熟悉脑血管解剖结构
大脑动脉环:包括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脑部血管的分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
脑部血管的走行: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
脑部血管的变异:如大脑前动脉的A1段、大 脑中动脉的M1段、大脑后动脉的P1段等
观察血管壁:注意血管壁的厚 03 度、光滑度和颜色变化
识别血管闭塞:观察血管内是 04 否有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
分析病变程度
观察病变范围:了解病变的部位、 大小和形状
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 解病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观察病变的强化程度:判断病变 的活性和进展情况
观察病变的强化方式:判断病变 的性质和类型
03
02
识别血管病变:观察 血管狭窄、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病变
04
综合分析:结合血管形 态、病变情况和血流情 况,综合分析病情,为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阅片经验分享
01
观察血管形态:注意血管的粗细、弯曲程
02
识别病变部位:关注血管狭窄、动脉瘤、
度和分支情况
血管畸形等病变部位
03
分析血流信号:观察血流信号的强弱、方向 04
脑血管DSA阅片技巧
演讲人
目录
01 D S A 阅 片 基 础
02 D S A 阅 片 要 点
03 D S A 阅 片 实 践
1
DSA阅片基础
了解DSA成像原理
DSA是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的简称
利用X射线成像原 理,通过计算机对
图像进行处理
血管造影剂注入血 管,形成对比图像
通过减影技术,去 除骨骼和软组织影 像,突出血管影像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无删减范文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无删减范文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学引言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常用于评估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和脑血管瘤等。

通过脑血管造影,医生可以观察到脑血管系统的血流动态和血管的解剖结构,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原理。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脑血管是指供应和排除脑的血管系统,包括供血动脉和排血静脉。

供血动脉主要有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合流处,形成了基底动脉环,它是脑供血的主要途径之一。

基底动脉环发出多个脑底动脉,进一步分布到大脑的各个脑区。

在脑底动脉的分支中,有饼突动脉、中大脑动脉等。

脑血管的排血静脉主要有大脑静脉、大脑桥静脉和大脑深静脉等。

它们将脑组织代谢产物和废物以及缺氧血液排出脑外。

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原理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原理基于X射线的吸收特性和血管的对比度。

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通常使用造影剂(也称为对比剂)来增加血管的对比度。

造影剂通常是一种可以在X射线中产生明显反差的物质,常用的造影剂有碘化物、钡剂等。

脑血管造影通常分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两种方式。

在DSA中,先通过一根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到靠近感兴趣区域的动脉中,然后进行X射线成像。

造影剂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和血管的形态能够被实时观察到。

通过将连续的X射线图像进行数字处理和重建,可以得到血管的高对比度图像以及血管的三维结构。

CTA是一种使用计算机对X射线图像进行重建的技术。

在CTA中,患者先接受一次或多次X射线拍摄,然后通过计算机对拍摄的多个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血管的二维和三维图像。

CTA相对于DSA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低的麻醉风险。

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脑血管造影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首先,脑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位置,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动脉成形术或支架置入。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知识DSA检查技术盆腔DSA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知识DSA检查技术盆腔DSA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知识DSA检查技术盆腔DSA一、正常盆腔血管解剖(一)髂动脉系统髂总动脉由腹主动脉在腰4椎体平面分成左、右髂总动脉,是腹主动脉的终末支。

髂总动脉在骶髂关节平面处分成髂内和髂外动脉。

髂外动脉移行为股动脉。

(二)髂静脉系统髂静脉是盆腔和下肢静脉血回流的主干,由髂内、外静脉汇成髂总静脉。

二、造影技术(一)髂动脉1.手术操作使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

导管插入后于腹主动脉远端行两侧髂总动脉造影,再行单侧髂总动脉造影及髂内或髂外动脉造影。

2.造影参数选择对比剂浓度为 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造影常用参数见表4。

3.造影体位正位,必要时加摄斜位。

(二)髂静脉1.手术操作穿刺股静脉,插入导管造影。

2.造影参数选择对比剂浓度为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髂总静脉造影时,对比剂总量12~15ml,流率3~4ml/s;髂内和髂外静脉造影时,总量8~10ml,流率2~3ml/s。

3.造影体位正位及左右斜位。

表4 腹部血管造影常用参数表4 腹部血管造影常用参数检查部位造影参数摄影程序流率(ml/s)量/次(ml)压限(PSI)帧数(fp/s)成像方式延迟方式腹部血管肝动脉5-615-18150-303-6 IADSA注射延迟脾动脉5-618-2150-303-6 IADSA注射延迟腹腔动脉6-725-3150-303-6 IADSA注射延迟腹主动脉15-1835-4450-603-6 IADSA注射延迟肾动脉5-6 8-10150-303-6 IADSA注射延迟肾上腺动脉1-2 3-4150-203-6 IADSA注射延迟胃及十二指肠动脉3-4 6-8150-203-6 IADSA注射延迟肠系膜上动脉5-610-12 150-203-6 IADSA注射延迟肠系膜下动脉4-5 8-10150-200 3-6 IADSA注射延迟门静脉(间接法)6-8 50300-403-6 IADSA曝光延迟门静脉(直接法)1040-6300-403-6 IVDSA注射延迟下腔静脉(插管法)8-1025-3300-403-6 IVDSA注射延迟髂外动脉6-810-12 150-303-6 IADSA注射延迟髂内动脉6-810-12 150-303-6 IADSA注射延迟髂总动脉10-12 18-2300-453-6 IADSA注射延迟。

DSA血管解剖

DSA血管解剖

第2节 头颈部DSA一、血管剖析(一)动脉系统1.,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右颈总动脉发自于右头臂动脉(或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常发自主动脉弓。

左、右颈总动脉约在两侧甲状软骨水平(C4水平)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时大脑半球供血的主要渠道,它自颈总动脉分叉后上行至岩骨的颈动脉外口,依此为界将颈内动脉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

颅外段无分支且呈垂直走行;颅内段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岩骨段、海绵窦段、虹吸弯段和终末段等,于终末段分成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分叉后,向前内斜过视交叉至大脑纵裂,向后上绕胼胝体与大脑后动脉分支吻合。

沿途分支右中央支、前交通动脉、眶动脉、额极动脉、额前和额中动脉各2~3支、旁中央动脉和契前动脉各2~3支以及胼胝体动脉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中末分支,分叉后进入大脑外侧裂,在岛域附近分支。

分支前端称水平段;分支后段称为侧裂段,分别自前向后分出上行支有额眶动脉、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角回动脉和顶后动脉;下行支是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中动脉和颞后动脉。

额外动脉在第4颈椎处分叉于颈总动脉,主要分支自下而上分别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和额内动脉。

2,椎动脉系统是小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它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

常分为两段:自第六颈椎横突孔上行至枕骨大孔间为颅外段,沿途发出多支脊髓动脉;从枕大孔的椎动脉孔入颅后改称为颅内段,先由延髓外侧转向腹侧走行。

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沿脑干腹侧的中线上行终于脚间池,随机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颅内段椎动脉的主要分支自下而上为脊髓前、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主要分支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二)静脉系统头颈部的静脉主要由颅内静脉、颅外静脉组成。

1,颅内静脉由大脑深、浅两组静脉和颅后窝静脉系组成。

硬膜静脉窦是将颅内诸支静脉引入到颅内静脉的通道。

主要有上失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窦和蝶顶窦等。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教材教学课件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教材教学课件
的解剖基础
脑部血管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04
大脑前动脉
主要负责大脑前2/3区域的血 液供应。
大脑中动脉
主要负责大脑外侧面的血液供 应。
大脑后动脉
主要负责大脑后部的血液供应 。
基底动脉
主要负责脑干和小脑的血液供 应。
脑部血管的生理功能
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参与代谢
脑部血管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 气,确保大脑的正常运作。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培训标准和要求
培训目标
培养具备独立完成DSA全脑血 管造影术能力的专业人才。
培训周期
通常为3-6个月,包括理论学习 、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等阶段 。
培训内容
涵盖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理 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 等方面的内容。
培训要求
学员需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 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
另外,对于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其 他疾病,也可能需要进行DSA全脑血 管造影术以评估病变情况。
例如,对于疑似脑血管病变的高危人 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 者,可以进行筛查性DSA全脑血管造 影术,以早期发现病变。
在特殊情况下,DSA全脑血管造影术 的应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 的判断来决定。
05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教学与培训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理论教学
介绍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基本 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
程和注意事项等。
实践教学
通过模拟操作、动物实验或临床 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 作,掌握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
技能。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DSA全脑血 管造影术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脑血管造影动脉解剖PPT课件

脑血管造影动脉解剖PPT课件
脑动脉狭窄 脑血管闭塞
血管栓塞术
腔内血管扩张术 溶栓治疗
1
脑动脉解剖
2主动脉弓颈及分动支脉支架植颈入外术动脉及分支
颈内动脉及分支
椎基底动脉分支
3
病例讨论
主动脉弓及分支
主动脉弓及分支
主动脉弓及分支
右颈总动脉 肩胛背动脉 肋颈干 甲状腺干 右椎动脉
右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
左椎动脉 肩胛上动脉
胸廓内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
大脑后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内侧组 外侧豆纹动脉外侧组
大脑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额眶动脉 颈内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Heubner’s返动脉 大脑前动脉
顶前动脉(中央后沟动脉) 顶后动脉 外侧豆纹中动央脉前沟动脉 岛叶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额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颞中动脉
额叶底外侧动脉前肢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颞前动脉 颞极动脉
V1 横突孔段;V2 横段;V3 寰椎段;V4 枕骨大孔段;V5 颅内段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小脑上动脉蚓支(内侧支) 小脑上动脉缘支(外侧支)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顶枕支
距状沟支
枕颞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蚓支 小脑上动脉缘支 小脑上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第五段(V5) 小脑后下动脉
枕叶内侧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 小脑后下动脉外侧支 椎动脉第四段(V4) 椎动脉第三段(V3) 椎动脉第二段(V2)
椎动脉第一段(V1)
颈段
起始部动脉粥样斑块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 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颈内动脉及分支
颈内动脉

DSA检查技术PPT课件

DSA检查技术PPT课件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 腹部DSA技术:
㈣下腔静脉
✓血管解剖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粗大的静脉干,由左、右 髂总静脉在第五腰椎的右侧汇合而成,下腔 静脉属支壁支和脏支
✓造影技术 手术操作 造影参数选择 造影 体位
第16页/共19页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 盆腔DSA技术:
✓ 血管解剖 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
✓ 禁忌症 第6页/共19页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 检查前准备:
✓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2.器械准备 3.药物准备
第7页/共19页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 头颈部DSA:
✓ 血管解剖
1.动脉系统 头颈部的动脉由左、右颈总动 脉和左、右椎动脉构成 2.静脉系统 头颈部的静脉主要由颅内静脉、 颅外静脉组成
✓ 设备相关参数选择 ✓ DSA成像参数选择 ✓ DSA成像体位选择 ✓ 对比剂注射参数选择
第2页/共19页
➢DSA的基本原理、图像采集和 影像处理 • 影像处理:
✓ 窗技术 ✓ 再蒙片和像素移动 ✓ 图像积分 ✓ 感兴趣区的处理
第3页/共19页
➢DSA的成像方式、检查技术和 操作流程 • 成像方式:
✓ 造影技术
1.手术操作 2.造影参数选择 3.造影体位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第10页/共19页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 胸部DSA技术:
✓ 血管解剖
1.手术操作 2.造影参数选择 3.造影体位
第11页/共19页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 心脏与冠状动脉DSA技术:
✓ 心血管解剖
第8页/共19页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弓、颈动脉及椎动脉清晰显示且彼此分离;70°左或右
后斜位,可使颈内与颈外动脉起始部分离;30°斜位可
较好分辨颈内动脉虹吸部。椎动脉造影常规位是标准的侧
位,汤氏位及华氏位。透视下矫正体位,汤氏位时增强器
向头端倾斜30°~50°,两岩骨位于两眼眶的上缘,
可见枕骨大孔;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8°后前
• 60年代末在影像增强器结构上开发了碘化铯输入 荧光体。
•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x光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初, 开始了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对 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 采样模数转换(A/D)后直接进入计算机进行存储、 处理和保存,此即为数字x线成像。
• 这项技术促成了专门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 应用的设备一DSA系统产品的诞生。
37
• 2.禁忌证
• (1)碘过敏;(2)严重的心、肝、肾 疾患;(3)严重的血管硬化;(4)急 性炎症、高热;(5)穿刺部位感染。
精选ppt课件
38
• 二、造影参数选择
• 颈总动脉造影总量20~25ml/次,注射流 率15~20ml/s,浓度40%~60%的 复方泛影葡胺或相应碘含量的非离子型造影剂。 颈外动脉造影剂总量10~15ml/次,注射 流率6~8ml/s,浓度40%~60%的复 方泛影葡胺或相应碘含量的非离子造影剂。超选 择性的上颌动脉、舌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面动
精选ppt课件
12
(4)存贮器
• 分为暂存器和永久存贮器。 • 暂存器简称内存,特点是速度快,用来接
受大量数据作为缓冲器和CPU实时和多任 务处理数据的存放等。 • 永久存贮器有硬盘、磁带机、CD—ROM和 DVD—ROM等。硬盘为主存储器,其存储 速度快,主要用于存储系统软件、应用软 件和近期的图像资料。其他的为辅助存贮 器主要用于存储备份图像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头颈部DSA一、血管剖析(一)动脉系统1.,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右颈总动脉发自于右头臂动脉(或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常发自主动脉弓。

左、右颈总动脉约在两侧甲状软骨水平(C4水平)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时大脑半球供血的主要渠道,它自颈总动脉分叉后上行至岩骨的颈动脉外口,依此为界将颈内动脉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

颅外段无分支且呈垂直走行;颅内段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岩骨段、海绵窦段、虹吸弯段和终末段等,于终末段分成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分叉后,向前内斜过视交叉至大脑纵裂,向后上绕胼胝体与大脑后动脉分支吻合。

沿途分支右中央支、前交通动脉、眶动脉、额极动脉、额前和额中动脉各2~3支、旁中央动脉和契前动脉各2~3支以及胼胝体动脉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中末分支,分叉后进入大脑外侧裂,在岛域附近分支。

分支前端称水平段;分支后段称为侧裂段,分别自前向后分出上行支有额眶动脉、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角回动脉和顶后动脉;下行支是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中动脉和颞后动脉。

额外动脉在第4颈椎处分叉于颈总动脉,主要分支自下而上分别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和额内动脉。

2,椎动脉系统是小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它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

常分为两段:自第六颈椎横突孔上行至枕骨大孔间为颅外段,沿途发出多支脊髓动脉;从枕大孔的椎动脉孔入颅后改称为颅内段,先由延髓外侧转向腹侧走行。

两侧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沿脑干腹侧的中线上行终于脚间池,随机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颅内段椎动脉的主要分支自下而上为脊髓前、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主要分支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二)静脉系统头颈部的静脉主要由颅内静脉、颅外静脉组成。

1,颅内静脉由大脑深、浅两组静脉和颅后窝静脉系组成。

硬膜静脉窦是将颅内诸支静脉引入到颅内静脉的通道。

主要有上失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窦和蝶顶窦等。

2,颅外静脉主要由面总静脉、枕静脉和耳后静脉组成。

二、造影技术(一)手术操作1,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应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动脉(颈总动脉或颅内动脉)或椎动脉,其顶端一般插至第4~5颈椎平面,然后在导管内注入少量对比剂,经证实后即可造影。

插管时将所选导管插至升主动脉弓,然后转动导管180°使导管的尖端缓慢地向后拉,使导管尖端抵达无名动脉开口处,然后旋转导管使导管尖端指向左(内)侧继续推进,使其进入右颈动脉。

将导管直接插入无名动脉入口,旋转导管使其尖端向上,然后缓慢向后拉导管,导管进到左颈动脉开口处慢慢转动,并利用回抽和推动等操作技巧,应用反时针方向能有效地进入左颈动脉。

颈外动脉常有超选择性导管。

2,椎动脉任何一侧椎动脉插管造影均可获得全部椎基底动脉血管像。

左椎动脉的开口部和左锁骨下动脉的上行段平行,一般应用左椎动脉插管。

将导管推进至主动脉弓部,使导管尖端指向外上方,直指左锁骨下动脉,略向上推进,并旋转导管180°,使其尖端指向内上方进入左椎动脉,继续行进至第4~5颈椎水平,经少量对比剂推注证实椎动脉便可造影。

右椎动脉因插管困难而较少应用。

当左侧椎动脉狭窄、闭塞时则行右椎动脉插管造影。

导管尖端进入无名动脉后,转动导管使其尖端指向外上方,继续向前插进5~6cm即进入右锁骨下动脉,再旋转导管使其尖端向上,略向后拉导管,使导管尖端进入椎动脉开口部,缓慢推进导管2~3cm即可。

(二)造影参数选择选用浓度为50﹪~60﹪离子型对比剂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主动脉弓造影时对比剂用量:总量20~25ml,流率12~18ml/s,压限450~600PSI;颈内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8~10ml,流率7~8ml/s,压限250~300PSI;椎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6~8ml,流率3~4ml/s,压限200~300PSI;颅外动脉总量10~12ml,流率5~6ml/s,压限250~300PSI;超选择性颅外动脉分支对比剂总量6~8ml,流率2~3ml/s。

(三)造影体位颈内动脉造影常规体位只摄取头颅正、侧位,必要时加左、右斜位。

正位时,透视下观察要使双岩骨对称位于眼眶内下2/3。

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

加照15~30°斜位可显示动脉的根部。

左前60°~65°斜位可使用主动脉弓、颈动脉及椎动脉显示清晰。

70°左右斜位可使用颈内与颈外动脉起始部分离,30°斜位可较好显示颈内动脉虹吸部。

椎动脉造影的常规体位是标准侧位和汤氏位。

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侧位,必要时加左、右斜位。

第三节 胸部DSA1,主动脉 主动脉起自主动脉口,向右上升为升主动脉,继续移行为主动脉弓,至胸4椎体水平移动为降主动脉,穿过膈肌裂孔后即为腹主动脉。

2,肺动脉 肺动脉属于肺的功能性血管。

主动脉自右心室起始后,在主动脉弓下方气管杈前分为左、右肺动脉。

右肺动脉分为右肺动脉上、下两干,下干再分成中叶支和下叶支;左肺动脉分为上叶支和下叶支。

肺动脉的各级分支与相应的支气管伴行,管径也逐渐变细。

3,肺静脉 左右各两支,分别成为左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均起自肺门且分别注入左心房。

4,支气管动脉 支气管动脉属于肺的营养性血管。

多数直接或间接从胸主动脉出发,部分发源于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等,数目1~4支不等。

5,肋间动脉 肋间动脉为主动脉的阶段性对称的分支,共有9对,分布于第3~11肋间隙。

6,上腔静脉 由头颈部左、右头臂静脉和奇动脉在胸锁关节平面的后方汇合而成。

上腔静脉全长约7cm。

在第1、2肋间隙后垂直下降,至第3肋软骨平面注入右心房。

第四节 心脏与冠状动脉DSA一、正常心脏及冠状动脉解剖(一)正常心脏的外形及特点心脏位于胸腔两肺间的纵膈内,呈一底朝右后、尖向左下的倒置圆锥体,长轴约与正中矢状面成45°角向左下倾斜。

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构成,偏右的小部分为右心房。

心脏的前面,右侧大部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左侧的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

心脏隔面偏左的大部分为左心室,偏右侧的小部分为右心室。

在心脏表面的房、室及左、右心室交界处有一条浅沟,其内有冠状动、静脉走行。

(二)正常心腔结构心脏内部被房间隔和室间隔以及二尖瓣和三尖瓣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心腔。

右心房可分为前部的固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静脉窦。

上、下腔静脉开口于腔静脉窦,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开口。

固有心房的前上部呈三角状突出,称为右心耳。

右心耳的后内侧壁由房间隔组成,其下部有一线样凹陷成为卵圆窝,是胎儿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痕,此处壁最薄。

右心房前下方为右房室口,由此通向右心室。

右室腔以室上嵴为界分为流入道与流出道两部分,室上嵴是位于三尖瓣口与肺动脉瓣口之间的弓状肌性隆起。

流入道内壁由交错排列的肉柱(即肌小梁)构成,其入口即右房室口。

在其纤维瓣环上附着三尖瓣膜,分别称作前瓣、后瓣和隔瓣。

流出道是右室腔向左上延伸部分,壁光滑,腔逐渐变窄,形似倒置的漏斗,故也称漏斗部或肺动脉圆锥。

出口为肺动脉口,通向肺动脉干,纤维瓣环上有三个半月瓣,即肺动脉瓣。

左心房是心脏最靠后的部分。

左房腔后壁较为光滑,两侧有左、右肺静脉开口,向左前突出的部分为左心耳,前下部为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左室腔以二尖瓣为界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

流入道入口即左房室口,在瓣口的纤维环上附着有二尖瓣。

流出道是左室腔的前内侧部分,内壁光滑,顶端为主动脉开口,口周的纤维环上附着有三个半月形主动脉瓣。

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腔隙称为主动脉窦,分为左窦、右窦和后窦。

房间隔与室间隔均于正中矢状面成45°角倾斜。

室间隔下部较厚,上缘中部有一小卵圆形薄膜区,称为膜部室间隔。

(三)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1,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左冠状动脉发自主动脉的左窦,主干长约0.5~3.0cm,主要分支有前降支和旋支。

前降支为冠状动脉主干的直接延续,分支有前室间隔支和左室前支(称作对角支或斜角支);旋支从左主干发出后,多与前降支成直角。

分为左方支和左室支。

2,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起于主动脉右窦,主要分支有动脉圆锥支、右房支、右室前支、右缘支(锐缘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等。

3,冠状静脉多伴行相邻的冠状动脉,如心大静脉也称左冠状静脉;心中静脉亦称右冠状静脉。

常由心大、心中和心小静脉汇入冠状静脉窦,最后注入右心房。

二造影技术(一)心脏大血管造影心脏大血管造影(cardio-angiography)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金标准之一。

造影方法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种。

将对比剂经周围静脉注入,借助血流动力学依次使心腔和大血管显影的方法称为非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将导管先端置于心腔或大血管腔的指定部位进行造影的方法称为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前者因各心腔和大血管显影后互相重叠,对比剂沿途不断稀释,影像欠清晰,临川几乎不再应用。

后者因对比剂行程短、显影局部浓度高、影像清晰,则被临床广泛使用。

1,手术操作选择性、右心室及肺动脉造影,是经股静脉穿刺插入5~7F右心造影导管,按造影目的分别将导管置于右房中、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主干或左右分支等处进行造影。

左心房造影可在右室或肺动脉内注射对比剂,经肺循环使左心房显影,也可用穿刺房间隔的方法将导管送入左心房造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则是经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处,穿刺并插入“猪尾形”导管进行造影。

对于复杂性先心病,造影前应常规行心导管检查(cardiaccatheterization),即用导管试插异常行径、测心内各部压力和心腔内各部血氧饱和度等。

插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电变化、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指标,积极预防并发症。

2,造影参数选择对比剂浓度为300~370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

主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每次35~40ml ,流率18~20ml/;左、右心房造影每次20~25ml,流速10~12ml/s;右心室和(或)肺动脉主干造影每次18~22ml,流速14~16ml/s。

注射压力选用300~600PSI。

3,摄影程序及体位(1)摄影程序:心血管造影摄影程序是根据心脏病类型、导管先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一般采用注射延迟方式,选用25~50f/s数字电影减影或数字电影摄影。

也可应用心电触发脉冲式、超脉冲减影等DSA方式。

(2)摄影体位:心脏摄影角度随心脏的位置、形态和旋转程度不同而做相应改变。

确定摄影体位就是要全面考虑上述因素,依据X线摄影学原理,设计“直观”地展示病理解剖的体位。

常用体位有:1)正位:即标准后前位,常作为补充体位。

2)侧位:即仰卧水平(左、右)侧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