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模板】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包河工业园
包河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保障
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
•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 园区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园区应加强环保建设,实现绿色发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
战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合作共赢
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 保护压力增大等
• 随着园区的发展,土地、劳动力成本 上升,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压力。 • 环保政策的收紧,使得园区内企业在 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增大。 • 园区内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面临 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原因主要有:资源紧张、政策调整、市 场需求变化等
• 资源紧张导致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 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 政策调整使得企业在环保、税收等方 面的压力增大。 • 市场需求变化使得部分企业面临转型 升级的压力。
包河工业园的发展机遇及潜力
发展机遇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市场需求增长等
• 国家政策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园区内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 市场需求的增长,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主导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
• 园区内主导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入驻。 • 主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园区内其他企业提供了良 好的示范作用。 • 主导企业的发展为园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02
包河工业园产业发展现状
包河工业园的主要产业及特点
• 园区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 园区发展应坚持结构优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 园区发展应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环保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园区发展应坚持合作共赢,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
合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规划背景 (8)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第十三章附则 (81)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轮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轮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合肥市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文本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精品文档16页
目录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规划区定位用地布局和控制 (2)第三章土地使用和兼容控制 (3)第四章地块划分和规划指标控制 (4)第五章建筑间距、限高、后退红线距离 (6)第六章四线规划控制要求 (6)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7)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8)第九章城市设计引导 (8)第十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9)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9)第十二章竖向规划 (9)第十三章环境保护控制 (9)第十四章附则 (9)附录 (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和旅游会展度假中心,是环巢湖旅游线路的启动区。
为全面发挥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的功能和作用,打造合肥市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提升城市形象的标志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代表区,特编制《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地块控制详细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位于巢湖北岸,以滨湖核心为依托,由上海路—杭州路—衡山路—云谷路—湖南路—珠江路—环湖北路形成的,呈近似三角形的地块。
南临塘西河公园,西南面是北涝圩。
规划区内总用地 6.28公顷。
以上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使用和新建、改建建筑活动均应按本规划进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国家主席令第74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国务院令第256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9)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19年建设部令第146号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9年)6、安徽省地方标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DB347、《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19年修改)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9、《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7号)10、《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11、《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9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深化总体规划,落实规划指标。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模板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原区域为核心, 包括瑶海区、长丰县、肥东县委托管理区域, 面积204.73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16.91万人。
为加速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十七次五中全会和《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文件精神, 以及省委省政府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框架下, 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 经济稳步增长。
一是近几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6.87亿元, 预计实现115亿元。
二是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贡献率跨越式增长, 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1%, 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125.56%,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45%和42.65%。
三是商贸经济持续繁荣。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 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预计达到183亿元。
四是财政收入稳步提高。
, 全区综合财政收入10.65亿元, 预计达到17.89亿元, 五年间增长68%。
( 二) 基础设施明显改进。
”十一五”期间, 试验区”大建设”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站南商圈已经成型, 建设品位逐步提升, 站北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开工, 环卫、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
一批环保设施、园林景观和道路景观陆续建成, 园区环境质量大幅改进, 综合承载不断提升。
截止上半年, 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 改造道路9.2公里, 带状公园9.6万平方米, 桥梁7座, 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 道路交通设施、路灯、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52亿元。
12.包河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
包河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区工业转型升级,根据《包河区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政策。
一、资金安排和兑现范围1.设立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和总量控制。
2.本政策的扶持对象,必须是工商、税务、统计关系均在我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和建筑业企业。
二、工业扶持政策(一)鼓励扩大投资和发展新兴产业3.鼓励开展技术改造。
对当年列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含本数,下同)产业升级类项目,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
4.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对当年新开工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量子通信、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其设备投资5%的投资补贴,最高奖励不超过500万元。
(二)鼓励企业创新能力建设5.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对新确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确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确定为省级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确定的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6.鼓励产学研用结合。
企业当年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技术中心、实验室、研究院等,取得研发成果(专利、新产品等),且当年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7.推动企业开展品牌建设。
对新确定为安徽精品的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确定的市级品牌示范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确定的安徽省新产品,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每个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20万元。
8.鼓励工业设计。
对新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9.推动企业质量建设。
新认定为安徽省质量奖工业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当年获得市级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市级五星级“现场管理星级班组建设”称号的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不重复计算)。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文字说明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合肥城市整体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说明书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10目录第一章总则 (5)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5)1.2 规划依据 (5)1.3 规划范围 (6)1.4 规划期限 (6)1.5 规划背景 (6)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15)2.1 扩区的必要性 (15)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6)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7)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18)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19)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20)2.7 扩区的基础——现状教育资源情况 (21)2.8 扩区的基础——现状重大项目分布情况 (22)2.9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2)2.10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4)2.11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5)第三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5)第四章总体发展思路 (35)4.1 发展条件分析 (35)4.2 规划核心任务 (38)4.3 规划指导思想 (41)4.4 规划原则 (41)4.5 规划定位 (41)4.6 发展目标 (42)4.7 发展规模 (44)4.8 实现途径 (46)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46)5.1 合肥市产业发展 (46)5.2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49)5.3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50)5.4 产业发展策略 (50)5.5 产业提升发展策略 (56)5.6 主导产业发展 (61)5.7 其他产业发展 (61)5.8 限制发展项目 (62)5.9 禁止发展项目 (63)5.10 入区行业控制建议表 (64)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 (65)6.1 空间融合,引导功能梯度分布 (65)6.2 交通融合,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67)6.3 生态融合,构建绿色本底空间 (69)第七章空间布局规划 (70)7.1 紧凑城市理念 (70)7.2 总体空间布局 (71)7.3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73)7.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75)7.5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83)7.6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83)7.7 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构成 (86)7.8 包河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比例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8)8.1 交通发展目标 (88)8.2 交通发展策略 (88)8.3 对外交通规划 (89)8.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9)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100)9.1 城市市政工程发展趋势 (100)9.2 给水工程规划 (101)9.3 排水工程规划 (102)9.4 供电工程规划 (107)9.5 电信工程规划 (109)9.6 燃气工程规划 (110)9.7 环卫设施规划 (113)9.8. 供热设施规划 (116)9.9 管线综合规划 (117)9.10 竖向工程规划 (119)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1)10.1 消防规划 (121)10.2 防洪规划 (122)10.3 人防规划 (123)10.4 抗震规划 (124)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26)11.1 绿化空间布局规划 (126)11.2 生态导控体系规划 (130)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32)1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32)12.2 环境保护目标 (132)12.3 环境功能区划 (133)12.4 环境保护策略 (133)第十三章空间管制规划 (136)13.1 “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136)13.2 “四区”分区管制要求 (136)13.3 城市红线管制 (137)13.4 城市绿线管制 (138)13.5 城市蓝线管制 (139)13.6 城市黄线管制 (139)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 (140)14.1 打造平台 (140)14.2 体制机制创新 (141)14.3 组织实施 (142)第一章总则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包河工业园区是合肥市四大城区工业园区之一,2002年9月,经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包河工业园区。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经典.doc
第一章产业园总体规划的必要性2002年3月,合肥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四个行政区,即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
庐阳区所属范围为板桥河以西,南淝河以北以及环城路以内的老城,辖两镇一乡十个街道,人口37.14万人, 面积136.86平方公里。
纵观庐阳区的行政区域,除城区以外,大部分区域位于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上游,建设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随着合肥市“千亿”规划的出台,各区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庐阳区也不例外。
庐阳区人民政府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战略目标,随后提出建设庐阳产业园的规划设想。
我院于2002年6月与庐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在城市北门地区建立庐阳产业园。
经过多方讨论,将淮南铁路以西、合九铁路以北、铝厂以南、蒙城北路以东作为产业园用地,其中太和路以东为近期建设范围、太和路以西为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之所以选择该地区建设产业园,是因为该地区属板桥河水系,不在两座水库的径流范围,产业园不会对两座水库产生水体污染。
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与2002年12月完成。
庐阳产业园已动工建设,目前已引进项目18个,打通了部分道路,拆迁恢复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起步区的 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指生产用地)已基本用完,部分项目已进入起步区以外的用地。
按照目前的速度,近期的6.07平方公里可能不到2005年即被用完。
同时,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园区内的部分道路和用地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为了保证产业园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产业园的远期进行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庐阳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编制产业园远期总体规划。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建设条件分析一、庐阳产业园建设环境1.庐阳产业园范围在编制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时,已对庐阳产业园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并将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范围确定为:北到双凤工业区,东到淮南铁路;南到怀远路,西到规划中的太和路,西北到第二物资公司仓库铁路专用线,面积约6.07平方公里, 太和路以西至蒙城北路之间作为庐阳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一、规划编制背景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关规定,对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新一轮的修编。
本次修编的根本目的是协调安排近期建设用地,为供电、中小学、环卫、公交、加油站、体育设施等专项预留布点空间,保障城市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并对“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实施阶段提出明确建议。
二、开发区发展目标、性质及规划范围、期限1、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发展问题,将资源环境保护与控制作为发展的前提,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合理进行空间资源配置;上下协调、左右兼顾,突出特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应对不同阶段的发展问题;突出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以创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二)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四)坚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总目标2、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3、规划区范围开发区规划范围定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区域,包括桃花工业区、烟墩工业园及部分肥西县与包河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控制为84平方公里。
4、规划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建设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二)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三)建设国家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四)建设省内重要的旅游、文化、教育和会展产业化基地5、产业发展战略根据合肥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构想,结合开发区的基础和优势,选择主要产业如下:(1)在制造业领域,应重点支持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日化与橡胶轮胎、食品加工五个支柱产业。
(2)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滨湖新区都市工业片区规划
滨湖新区都市工业片区规划省级开发区——包河工业区始建于2002年5月,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3.1平方公里,已引进各类企业多达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家,2011年年产过亿元企业超过32家,现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航空、环保、药品生产销售、低碳经济等几大特色产业板块。
“门户园区”。
包河工业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省会合肥地理中心,系滨湖新区的都市产业板块,位于省级政务中心核心圈。
园区内的合肥新港码头通江达海,北侧312国道汇集合宁、合淮阜、合铜黄等高速通道,京福、沪汉蓉等城际高铁贯通园区。
园区内道路连通滨湖新区和老城区,新建成的南北高架将大大提高通行效率,货运、客运通过海、陆、空均可实现十分钟内流转。
“实力园区”。
建园10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招商引资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2011年,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其中区级收入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0.2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量60.59亿元。
目前,园内84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实现产值逾亿元的企业35家,实现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9家,实现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两年内连跨两个百亿台阶。
“产业园区”。
“十二五”以来,园区坚持产业招商,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打品牌,安凯股份、江汽重工、江淮M209、江淮客车等工业重大项目落户园区,正兴车轮、凯创汽配、巨一自动化、常青机械等一批成长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速,50多家不同品牌汽车4S店汇聚于此。
安徽杰信空调、航空产业园二期、河南商会大厦等项目加快开工,杭州申江钢材项目获得安徽省“861项目”批复,取得实质性进展。
车前、车中、车后的“三车经济”产业链日趋完整。
为适应新合肥的发展,园区正在全面转型发展,重点实施退二进三,以打造滨湖国际商务区为方向,形成1+x园产业发展构局,即以汽车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及金融服务、高端中介服务业,努力发展成为新合肥的产业发展高地。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招商引资工程,加大合肥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包括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工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水、污水、雨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
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建设同步,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第五条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一)、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用“方格网状"路网结构。
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米,双向八到十车道,主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米,双向六到八车道;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双向四到六车道,支路18米—24米,双向二到四车道。
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
(二)、工业园区道路用地占园区总用地比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口,沿道路红线转角切点位置向主干道方向延伸80米范围,向次干道方向延伸50米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米范围及立交路口向连接道方向延伸200米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方向出入口。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范文-图文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范文-图文○美丽的巢湖我的家区划调整之后的新合肥将如何构建新的战略发展规划?这个令无数市民关注的话题今天终于正式揭晓了答案。
继滨湖新区沿湖岸线设计方案和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之后,合肥市规划局今日正式对外公布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并授权本报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
未来新合肥的发展蓝图已经跃然纸上,相信许多市民将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规划方案面向全球招标经国务院同意,2022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
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管辖。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形势变化,合肥市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来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环抱巢湖,依山傍水,总面积达到11433平方公里,这就是区划调整之后的合肥。
全新的“大合肥”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巢湖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未来新合肥怎样探索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新路径。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合肥市规划局去年下半年组织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工作,这也是继滨湖新区沿湖岸线设计和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之后,第三次面向全球招标的合肥城市战略规划方案。
本次战略规划是在对环巢湖地区生态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2022年12月25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对符合报名条件的22个联合体共70家设计单位初选出八家单位入围设计单位,12月28日报市规委会审议确定五家设计单位正式开展规划编制;2022年4月20日至22日,市规划局会同市招管局,组成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为组长的15人专家组完成对投标方案的专家评审。
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重要时期,是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包河区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擎全省“第一城区”旗帜,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37.2亿元提高到365亿元,年均增长21.6%。
固定资产投资由86.6亿元提高到575.7亿元,年均增长46.1%。
财政收入由6.7亿元提高到21.9亿元,年均增长26.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2.5亿元提高到374.7亿元,年均增长2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8.7亿元提高到136.1亿元,年均增长22.9%。
五年来,我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在高基数上保持高增长,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城区之首。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以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的工业经济稳健增长,汽车、电力成为两大“百亿产业”,包河工业区成为工业主阵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26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1家。
以大项目引领牵动的商贸服务业加快升级,滨湖世纪城、万达广场、东方广场等“七大城市综合体”形成亮点,全区商务楼宇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以休闲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型农业提升特色。
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1.7:43.4:54.9调整为0.7:39.2:60.1。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23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5月3日,记者从合肥市规划局获悉,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掌握在360万人以内,形成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在公共服务方面建成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体系,形成“三环四脉四楔多园”的绿化空间格局。
A空间格局批复明确,合肥市要合理掌握城市规模。
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掌握在3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掌握在360平方公里以内。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禁止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解读: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从空间层次角度,《总体规划》将合肥市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规划层次。
根据《总体规划》,市域包括合肥市域行政区域范围,面积114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风景名胜区爱护边界,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合肥市城市进展目标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此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1个中心城市、6个区级综合服务型城镇、27个三级城镇、51个重点镇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核”、“一区”、“五轴”的市域进展格局。
在城市规模方面,猜测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掌握在36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名词解释“一核一区五轴”“一核”指合肥中心城区,“一区”指城镇协调区,“五轴”指东、北、西、南、东南五条城镇进展轴。
B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批复强调,合肥市要根据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疏解区域过境交通,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说明书包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10目录第一章总则 (5)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 (5)1.2 规划依据 (5)1.3 规划范围 (6)1.4 规划期限 (6)1.5 规划背景 (6)第二章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 (15)2.1 扩区的必要性 (15)2.2 扩区的基础——自然条件 (16)2.3 扩区的基础——经济发展概况 (17)2.4 扩区的基础——现状建设情况 (18)2.5 扩区的基础——现状人口统计 (20)2.6 扩区的基础——现状道路情况 (20)2.7 扩区的基础——现状教育资源情况 (21)2.8 扩区的基础——现状重大项目分布情况 (22)2.9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3)2.10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4)2.11 扩区的符合性检查——《包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5)第三章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5)第四章总体发展思路 (35)4.1 发展条件分析 (35)4.2 规划核心任务 (38)4.3 规划指导思想 (41)4.4 规划原则 (41)4.5 规划定位 (41)4.6 发展目标 (42)4.7 发展规模 (44)4.8 实现途径 (46)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46)5.1 **市产业发展 (46)5.2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49)5.3 包河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50)5.4 产业发展策略 (50)5.5 产业提升发展策略 (56)5.6 主导产业发展 (61)5.7 其他产业发展 (62)5.8 限制发展项目 (63)5.9 禁止发展项目 (63)5.10 入区行业控制建议表 (64)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 (65)6.1 空间融合,引导功能梯度分布 (65)6.2 交通融合,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67)6.3 生态融合,构建绿色本底空间 (69)第七章空间布局规划 (70)7.1 紧凑城市理念 (70)7.2 总体空间布局 (71)7.3 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 (73)7.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75)7.5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83)7.6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83)7.7 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构成 (86)7.8 包河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比例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8)8.1 交通发展目标 (88)8.2 交通发展策略 (88)8.3 对外交通规划 (89)8.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89)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100)9.1 城市市政工程发展趋势 (100)9.2 给水工程规划 (101)9.3 排水工程规划 (102)9.4 供电工程规划 (107)9.5 电信工程规划 (109)9.6 燃气工程规划 (110)9.7 环卫设施规划 (113)9.8. 供热设施规划 (116)9.9 管线综合规划 (117)9.10 竖向工程规划 (119)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1)10.1 消防规划 (121)10.2 防洪规划 (122)10.3 人防规划 (123)10.4 抗震规划 (124)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26)11.1 绿化空间布局规划 (126)11.2 生态导控体系规划 (130)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132)1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32)12.2 环境保护目标 (132)12.3 环境功能区划 (133)12.4 环境保护策略 (133)第十三章空间管制规划 (136)13.1 “四区”划定与空间管制 (136)13.2 “四区”分区管制要求 (136)13.3 城市红线管制 (137)13.4 城市绿线管制 (138)13.5 城市蓝线管制 (139)13.6 城市黄线管制 (139)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 (140)14.1 打造平台 (140)14.2 体制机制创新 (141)14.3 组织实施 (142)第一章总则1.1园区设立及审批过程包河工业园区是**市四大城区工业园区之一,2002年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包河工业园区。
200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包河工业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核准面积6.18 km2。
2013年9月,包河工业区启动开发区扩区工作;2014年5月,经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包河工业区核准面积由6.18平方公里扩大为17.05平方公里。
为推进包河工业区工业转型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特编制《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年)》1.2 规划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5)《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地方有关规划、技术规范:(1)《安徽开发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大纲》(2)《**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年版)(3)《**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4)《**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5)《**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6)《**市“1331”市域综合交通规划》(7)《**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8)《**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9)**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意见的通知(合政〔2014〕31号)(10)《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11)包河工业园区近3年工作报告1.3 规划范围北到绕城高速,西到包河大道,东到**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边界,南到锦绣大道,面积约17.05平方公里。
1.4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确定为:2014年~2020年;1.5 规划背景1.5.1 **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市十次党代会中提出“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要求。
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合政〔2012〕24号),要求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合肥包河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新型都市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主导、高品质生态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2012年4月16日,吴存荣书记在**区调研时讲话指出:“将**区建设成为安徽省最美、最现代化的首善之区,在全市“新跨越、进十强”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大力推动工业园区转型、现代服务业升级”。
在此背景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包河工业园区积极响应和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层领导举措,将加快转型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进程作为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不断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向着“产业特区、生态新区、和谐城区”目标不断奋斗。
为此,以合政〔2012〕24号文件精神、吴存荣书记10月17日讲话精神为指引,工业区管委会在包河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谋划转型升级,并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市包河工业园区(BH11、BH12、BH13、BH15、BH16)单元规划》,开展本次规划编制工作,为园区各项建设活动树立服务转型的发展目标,指导园区社会事业、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
1.5.2 “十八大”新思想(1)五位一体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是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发展。
“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
”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
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包河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
(2)四化同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我国正处于“四化”深入发展中。
“四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仅仅依靠城镇化,忽视农业现代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萎缩和引发“城市病”。
第二,我国“四化”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四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协调性不断增强。
但是,按照同步发展的更高要求,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
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
三是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
第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