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开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开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开展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第一章1、唯物辩证法略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5、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略6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原理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糊口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发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存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重点)2011年⾃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阶级作为⼀只独⽴的政治⼒量登上历史舞台,进⾏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任务④时代需要本⾝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的可能性,⼜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产②⽆产阶级作为⼀只独⽴的政治⼒量登上历史舞台③⾃然科学前提:三⼤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的哲学过程中。

对⿊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的⾃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然科学的巨⼤进步。

三⼤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巨⼤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科学⼈⽣观的意义:①科学的⼈⽣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前进的动⼒④理想是⼈⽣是精神⽀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的:①树⽴正确的⼈⽣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

③全⾯提⾼⼈的素质。

④提⾼⼯⼈马克思主义修养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主义的基本形式 p35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出发)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对马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辨别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三: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c)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d)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二开头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 1.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如果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答:产生的必要性: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产生的偶然性: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原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5.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地位。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法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3.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和历史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剩余价值论及其理论内容。

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内涵。

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3.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和特征;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和特点。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思想和世界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1. 唯物辩证法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根源:(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a.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b.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c.本质:意识是人脑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是一次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机会。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马原理期末考试的考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的螺旋上升等。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批判了唯心史观和机械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类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

3.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事物的基本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包含着各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由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0-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起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的生物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45)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终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义的本质特征: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对马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 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 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 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 辨别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上帝 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 物质的概念: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 为彻底的 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它的内容是客观实在 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六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掌握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割裂两者的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特点是只承认运动的否定性)如:人一次也不能跨进同一条河流这是错误的。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实践性 科学性 革命性 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 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 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 我”它不依赖于我运动的绝对性。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七: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1. 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1)联系: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事物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 a. 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b.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b. 旧事物指丧失其客观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2, 三大规律 对应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a,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一一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b. 矛盾问题的精髓一一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特殊性(了解)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 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 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 质量互变规律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a, 概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 的变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质变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质 变超出了度的范围。

b, 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3. 五大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必然性与偶然性 内容与本质(1) 原因与结果 方法论的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决 定论,同非决定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划清了界限。

(2) 可能性与现实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 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a 现实性与现存事物的不同——现实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存事物包括:一是合乎规 律的事物,即现实性;二是不合乎规律的事物。

现存事物包括了现实性和旧事物。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 性、有条件性。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

六:实践 三种形式: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b,现实可能性: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指在现实中虽然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 必要条件尚不具备, 因而 只有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

(海底捞针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能实现; (3)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体现。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了: 科学研究既是必要性的也是 可能性的;人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前者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后者则是通过有意识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前 者是可以重现的, 后者则是历史的, 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 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得多。

联系: 作为规律,它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

♦ ??第二章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为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它是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a 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摹写性,创造性 )。

b 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认识主观自生,是心灵的创造物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两个缺陷:(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 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 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b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 盾的能动的过程。

三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 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肯定这一点,就 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坚持了这一点, 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四、真理 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 即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真理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性。

真理是有用的这句话反映了真理的价值, 有用即真理,这句话错误的, 因为其否定了真本质 是事物的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第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理的客观性。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 社会意识形态 :大部分哲学社会科学, 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 三、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如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系统化、理论化的 哲学等。

自然科学、 语言学、 逻辑学等, 不属于上层建筑。

a , b , c , d , 四、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系。

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 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五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我国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前提 2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4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 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 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