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养生

合集下载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仅是一本占卜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养生指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坚持平衡的原则1.1 阴阳平衡:《易经》中的阴阳哲学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1.2 阴阳互补:《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相互补充中才干达到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饮食的阴阳平衡,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来补充阴气,适量摄入肉类来补充阳气。

1.3 阴阳调和:《易经》中的阴阳调和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阴阳相互调和的状态下,才干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调整身心的阴阳平衡,如通过冥想、太极等练习来调和身心,保持健康的状态。

二、顺应自然的法则2.1 顺应四时:《易经》中的四象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四季轮回的规律。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如春季宜清肝利胆,夏季宜清热解暑,秋季宜润燥养肺,冬季宜温补肾气。

2.2 顺应五行:《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相互影响。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五行的相互关系,如通过食物的五味搭配来调理身体,如咸味补肾、酸味收敛、苦味清热等。

2.3 顺应阴阳:《易经》中的阴阳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阴阳的变化,如根据个人体质的阴阳属性来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

三、修炼身心的方法3.1 内观修炼:《易经》中的内观修炼法告诉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法进行内观修炼,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3.2 调节呼吸:《易经》中的呼吸调节法告诉我们,通过调节呼吸可以调整身心的状态。

周易养生

周易养生

《周易心境养生》一: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这句话出自:《周易.乾卦》即刚健努力,奋发向上。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天道运行的标准即春夏秋冬的交替变更.昼夜的不断变换,而且谁也不能阻挡。

人也应该效法这一精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周易》是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日月更替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出来的,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是我们成就事业,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养生之道:进取心有利于健康长寿。

因为,无论哪一种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

人体生理和防卫功能的完整需要依靠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这三个系统的联系合作用,不良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它们转化为病理过程。

抑郁.强迫性倾向可引起消化腺分泌失调而患溃疡病,易怒.情绪不稳定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小动脉痉挛,久之可能患高血压.冠心病,严重的精神创伤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这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进取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精神支柱。

有进取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善于安排工作.学习.运动和休息,生活有节奏,有进取心的人,不会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烦恼而忧愁,遇事能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

这样,他们体内各种生理功能都能正常活动,新陈代谢旺盛,从而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典范在我们身边,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寿命比一般人长,其奥秘也正在于此---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抱负。

有执着的追求,始终对人类.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进取,勤奋不息,无私奉献,不图名利。

如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享年75岁),杰出的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享年84岁).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年,享年85岁).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享年84岁)等名人,他们的科研成果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他们的进取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心理保健的良药,是他们保持生命之树常青的源泉。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养生的智慧之书。

通过研读《易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提升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调整身心状态1.1 静心养神:《易经》中提到了“守静笃志”的原则,通过静心养神,可以调整身心状态,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

1.2 知行合一:《易经》强调行动与思想的统一,通过实践行动,使身心得到平衡,增强反抗力,预防疾病。

1.3 心态调整:《易经》中的“和为贵”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从而减少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

二、调整饮食习惯2.1 饮食养生:《易经》中提到了五行八卦的理论,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2.2 调整饮食时间:《易经》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建议根据自然规律调整饮食时间,如早餐要在早晨阳光浮现后食用,晚餐要在日落前完成。

2.3 忌口忌嗜:《易经》中提到了“有嗜欲者不可以为长久计”的观点,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嗜食某些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三、调整运动方式3.1 适度运动:《易经》中提到了“中和”之道,强调要适度运动,既无非度消耗体力,也无非度歇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2 循序渐进:《易经》中的“渐”思想告诉我们,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3.3 多样化运动:《易经》中的“八卦”理论提醒我们要进行多样化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

四、调整作息习惯4.1 规律作息:《易经》中提到了“乾坤之道,守其盈虚,以定其概”的原则,建议人们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4.2 合理歇息:《易经》中的“休”思想告诉我们,适当歇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保持身心的健康。

4.3 睡眠质量:《易经》中强调了“肃静”和“守常”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创造一个肃静的睡眠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恢复。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今天,随着经济腾飞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向多元方面的需求转变。

关注“健康生活”在当下已经成为全社会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里就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

只有我们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当中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享尽天年。

养生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易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倡导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健康的本质,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只有整体的阴阳保持平衡的状态,身体才是健康的。

“人活一口气,”。

体内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寿命就会延长。

身体不健康就是阴阳不平衡,表现为病态。

这就是《周易》与中医养生的五行平衡身体就健康的道理。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养生智慧。

《易经》中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对应的。

这就是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是以一阴一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也是中医保健养生的根基。

而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易经》与中医养生就是要把握阴阳平衡的运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的人体保健和养生。

《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就是明确阐述了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

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调理养生,古人很重视对环境卫生的维护。

自然界与生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的状况。

《周易》的易理中,关于家庭装饰,室内摆设,人与自然环境的磁场和气场,风水选址等,都有诠释。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体必是受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所影响的。

《易经》能预测人体的凶吉,这个和现代的中医思想是信息同步的。

我们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对人体的养生方面,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按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进行适当的生活作息。

顺应自然遵循自身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所倡导的。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

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

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

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

周易与中医养生读书心得

周易与中医养生读书心得

周易与中医养生读书心得——郑碧清与其花很多钱买真假难辨的养生保健品,倒是不如学学周易如何教你养生的。

养生不仅仅是老人的事,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要懂得养生之道,方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去成就一番事业。

“生生之谓易”,“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这是唐代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孙思邈和明代张景岳的至理名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蕴含中医学之大道。

“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说,不通晓易学的人,是无资格谈论医道的。

不论从易学和中医学的科学蕴义、学科发展来看,还是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医的临床实践来看,中医与《易》都是相通的,即相互渗透、相互为用的。

《周易与中医养生》正是从周易、中医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并汲取当今中外医学的最新成果,来谈论养生的。

养生包括颐养、调养、防治与免疫。

颐养即人体的自我颐养,我们既要重视人体“硬件”(五官四肢和五脏六腑)的自我颐养,又要重视人体“软件”(精、气、神)的自我养护,在了解自身脏器机理和功能的基础上,掌握自我养生保健的钥匙;调养主要联系季节、环境,根据人们起居、饮食、睡眠和房事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调摄,我们平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养,特别要注意那些习以为常和或是或非的陋习;防治就是抗老防衰、防病治病,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简便的自我测病方法,及时找到病因进行防治;免疫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改善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最理想的地理环境无疑具有这样几个条件:安全舒适,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水源清洁,土质肥沃,山川秀丽。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

”他在年老时,选择了一个山青水秀的优美地方造房植树、种花修地,在那里生活并学习、研究,90多岁高龄时还为人看病,著书立说。

人类的健康长寿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纵观世界长寿之地,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一个秀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卦》《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位居十三经之首,有“冠绝群经”之称。

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理奇书。

实则旷世杰作,博大精深。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智慧的先人就发出了刚健的、向上的声音。

天的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而君子的作为,就应该像天一样,铿锵有力,奋发向上,永不止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而君子就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易经》以乾坤二卦为纲,乾为日光普照,坤为地气充盈,用它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济而生变化。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生礼仪。

古今养生大家,发掘《易经》中蕴藏的生命的奥秘和养生之道,并著书立说,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医学经典,均得到《易经》的启发,《易经》也是一部最古老的中医理论经典,是指引人们防病治病的万宝全书。

《易经》虽是一部旷世奇书,历代有多少人用一生的时间,皓首穷经,亦不能掌握其精髓。

按照传统说法,《易经》成书是“人更三圣,历世三古”,也就是说《易经》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经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个古圣先贤相继完成了《易经》。

上古时代,伏羲就是人们所说的包牺氏,他是一个神话人物,为创世之神。

在中国古代传说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之首”“万王之先”,其地位十分显赫。

据说,在远古时代,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这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带领着部落先民辛勤劳作,而他们的生存环境却是极其恶劣,伏羲茫然不知所措。

在劳碌之余,他时常盘坐卦台山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泽壑的法则,冥思苦想宇宙自然的奥秘,终年不息。

忽有一日,伏羲眼前一亮,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岸龙马山洞开,有龙马自河中跃出,背负的太极图闪闪发光,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体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密码,唯天地阴阳和合而已,他飞快地记下了龙马背上的图形,这就是被后人称颂的“河图”,他又根据“河图”的指引推演创立了八卦图。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易经》原理告诉我们,形神之养其实就是动静之养,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万物生。

《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万物茂盛,心神之气处于内应状态,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并使得气发散开泄。

夏天属阳,阳主外散,如果夏季人们不能大量排汗就极易损伤心神。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夏三月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阳光,心情要愉快,不要闭汗,经常到户外活动。

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之说要注意饮食,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

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

由于心火能够克肺经,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人与天地相应。

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天人归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养生上做到防补自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互补养生的方法。

一防环境刺激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周易》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周易》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的 养 生 观 点 。 《 问 ・四 气 调 神 论 》 根 据 自然 界 “ 生 、 素 春
中医 养 生 理论 体 系 。 《 易 》 为 中 医养 生 理 论 的 形 成 提 供 周
了丰 厚 的 哲学 土壤 。
1 “阴 阳相 对 ” 与 “法 于 阴 阳”


夏 长 、秋 收 、冬 藏 ” 的 自然 变 化 规 律 , 提 出 “ 气 调 神 ” 四
不 忘 乱 ”。
《 内经 》 把 调 理 阴 阳 ,保 持 人 体 阴 阳 的 平 衡 作 为 养 生
的 总 原则 提 出 。《 问 ・ 素 生气 通 天论 》 指 出 :“ 之 本 ,本 生 于 阴 阳 。 强调 阴 阳 是构 成 人 体 生 命 的 基本 物 质 ,维 持 阴 阳 ” 平 衡 协调 是 保 障人 体 健 康 及 其 正 常生 理 功 能 发 挥 的 根 本 途 径 。 “ 在 内 ,阳 之 守 也 ;阳 在 外 , 阴 之 使 也 。 阴 阳 互 阴 ” 根 ,对立 转化 ,不 断 维 持 着 动 态 平 衡 。“ 阴平 阳秘 ,精 神 乃 治” ,才 能 “ 脉 和 同 ” 骨 髓 坚 固 ” “ 血 正 平 ” “ 筋 、“ 、 气 、 长
大课 题 。
“ 安思 危” 是 《 易 》 哲学 思想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居 周 《 易 ・系 辞 》 日 : “ 不 积 ,不 足 以 成 名 ;恶 不 积 ,不 周 善 足 以灭 身 。 小 人 以 小 善 为 无 益 ,而 弗 为 也 ,故 恶 积 而 不
可 掩 ,罪 大 而 不 可 解 。 提 醒 人 们 :事 物 的 发 展 总 会 由 ” 量 变 达 到 质 变 ,要 防 止 事 物 向 坏 的 方 面 转 化 , 必 须 “ 见 微 知 著 ”,做 到 “ 子 安 而 不 忘 危 ,存 而 不 忘 亡 ,治 而 君

《周易》的养生思想

《周易》的养生思想

也。 ”吴澄 《 易纂言》日:“ 口实 ,食物之实于口中 者。 ”李镜 池 《 周易通 义》 口实 :食 物 ,即 口 :“ 粮。 ”高亨注 :“ 自 口中之食物。 须 求 ” 《 》 卦提 出饮 食养 生 的总 原 则是 养 正 则 吉 。 颐 《 颐》卦卦辞说 :“ 贞吉。 彖》 日: 颐 ,‘ ”《 “ 贞吉 ’ , 养正则吉也 。 ”程 颐 解 释 说 :“ 之 道 ,以 正 9吉 颐 1 i j 也。 [ ” 2 出饮 食养 生 一定 要养 正 。但 是 什 么才是 1 提
养 生思想 。
”是 什 么 意 思 。《 文 ・ 部 》:“ ,惟 初 太 说 一 一 ” 是 道 的 化 生 和 表 达 ,是 宇 宙 最 高 本 体 的表
始 , 道 立 於 一 , 造 分 天 地 ,化 成 万 物 。 认 为 ”


现 。 如 此 说 来 ,“ 于 一 ” 即是 说 止 在 “ ”那 止 道
摘 要 :《 医门棒 喝》说 :“ 以 《 是 易》之 言,一言一字 皆藏 医学之指 南。 周易》是 中国传统 医学和养 生的 ”《 圭臬之作 ,蕴含着 丰富的养 生思想 ,诸 如饮食养 生、补益养 生、时间养生和预 防养 生等。《 颐》卦提 出饮食养 生 的 总原则是养 正则 吉 ,要节制饮 食。《 易》提 出同气相 求的道理 ,启 示我们 可 以取 同一 类的卦象 事物 ( 周 如饮 食 、运动等 )来补 益我们的身体。 时间养 生有 两个 方面的 内容 :四季养 生和十二 时辰养 生。预 防养 生要做到谨慎


“ 节饮食 ”与饮食 养生
里 ,或 者说 与 “ ”保持 一致 。《 文》 还说 : 道 说 “ ,是 也 。 我 们 再 来 看 看 “ ” 是 什 么 意 思 。 正 ” 是 《 文 ・ 部》 是 ,直 也 。从 日,正 。 是 ” 的本 说 是 :“ ”“

周易与养生

周易与养生

周易与养生周易与养生一、四时阴阳论1.何谓阴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阴阳。

譬如,在形容男子时会说他具有“阳刚之气”;在买花的时候,卖花人会告诉你哪种花是“喜阴”的,哪种是“喜阳”的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时的人民,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从字面上理解,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阳,《说文解字》日:“高明也。

”《说文解字义证》曰:“高明也,对阴言也。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所有事物皆有阴阳两个属性,且两者蕴涵着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两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

可见,阴阳是两种基础粒子,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观念。

说到阴阳,大家就会想到太极。

大约在北宋年间,出现了道教的太极图。

太极图以一条曲线将圆形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阳,黑者像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分开的两半,酷似两条鱼,所以俗称阴阳鱼。

“阳”的代表:天、父、雄性、热、昼、表面、过去、破坏力、单数。

“阴”的代表:地、母、雌性、寒、夜、里面、未来、包容力、复数。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

阐述《周易》养生与人生的关系

阐述《周易》养生与人生的关系

阐述《周易》养生与人生的关系何为养生?从广义上讲,养生应包括养心、养神、养性、养德、养精、养气、养身等等方面的卫护和修养。

对于人的心、性、德等方面的修养尤其重要。

通俗地讲,即生命的保养;文雅地讲,即生命的自我管理和养护。

何谓人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天覆地载,万物齐备,莫贵于生”。

“人之事,莫若死生”。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宝贵。

因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人自身的一切欲望、需要产生和实现的前提,也是人的一切理想、愿望和行动作为产生和实现的前提。

总之,人在有生之年,总有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即通常所说的理想和愿望。

人的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就是人的第一需要,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我们的先贤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形成了重生、贵生、重己、贵己的思想,就必然要追求健康长寿,必然要探求、积累和创新养生之道,天地之性。

惟人可贵,莫贵于生。

因此,健康长寿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通过《周易》中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人生与养生在《周易》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周易》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一部文化典籍,堪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无论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无不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众劫而不覆,多逢难而不倾,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一脉传至今日,这与我们民族对易道思想和精神的科学的时代把握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们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可以说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时,通过运用八卦生物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方面的吉凶信息,从而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总之,《周易》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医学、音乐、绘画,乃至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两个部分,两者虽然分别成书于殷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中间相隔了七、八个世纪,但两者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却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周易》养生思想精选七篇

《周易》养生思想精选七篇

《周易》养生思想精选七篇篇1:《周易》养生思想《周易》养生思想《周易》的《颐》卦探讨了饮食养生的问题,具体是怎样的?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周易》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表达宇宙自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故应效法宇宙自然规律而生活,这为中医养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明确提出“生”为“大德”,认为天道的表现即是生生不息,表明其在本体上是极其重视生命的。

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辞也是要告诫人们如何趋吉避凶,获得生命的延续和美好,因此《医门棒喝》说:“是以《易》之言,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周易》的养生思想是很丰富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既有重视生命本体的宏观涵摄,又有在伦理意义上对生命大化流行的总体把持;既有对生命调整的理论架构,又有技术层面的养生实践。

”本文主要谈谈《周易》的饮食养生、补益养生、时间养生和预防养生思想。

一.“节饮食”与饮食养生《周易》的《颐》卦探讨了饮食养生的问题。

《序卦传》说:“颐者,养也。

” “颐”即是颐养、养生之意。

《颐》卦明确提出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养正则吉。

《颐》卦卦辞说:“贞吉。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明确提出饮食养生一定要养正。

但什么才是“正”呢?《说文·正部》:“正,是也。

从止,一以止。

”认为要止于一,才算是“正”。

我们再看看“一”是什么意思。

《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认为“一”是道的化生和表达,是宇宙最高本体的表现。

如此说来,“止于一”即是说停止在“道”那里,或者说与“道”保持一致。

《说文》还说:“正,是也。

”我们再来看看“是”是什么意思。

《说文·是部》:“是,直也。

健康养生易经国学六十四卦中的养生秘籍

健康养生易经国学六十四卦中的养生秘籍

健康养生易经国学六十四卦中的养生秘籍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健康和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和国学都有着深厚的根基,并在养生领域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六十四卦作为易经的核心内容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本文将为您介绍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养生秘籍,帮助您获得健康和长寿。

第一卦:乾卦(天)乾卦代表天,主要强调阳性能量和活力。

在养生方面,乾卦提醒我们要注重饮食平衡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持适当的运动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增加阳气和提高免疫力。

第二卦:坤卦(地)坤卦代表地,主要强调阴性能量和稳定。

在养生方面,坤卦提醒我们要注重休息和平衡身心。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有助于调整身体机能和增强抵抗力。

第三卦:水卦水卦代表活泼和流动。

在养生方面,水卦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水分代谢。

多喝水,适当进行水疗和水上运动,可以帮助排毒养颜,保持身体健康。

第四卦:火卦火卦代表热情和活力。

在养生方面,火卦提醒我们要适当调节体温和保持内外平衡。

适度的太阳浴和热瑜伽可以帮助提高体能和增强免疫力。

第五卦:雷卦雷卦代表活跃和震动。

在养生方面,雷卦提醒我们要注重呼吸和身体运动。

深呼吸和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增加氧气供应,改善肺功能,同时还能减轻压力和焦虑。

第六卦:风卦风卦代表自由和灵活。

在养生方面,风卦提醒我们要注重通风和改善血液循环。

保持室内通风,参加适当的舞蹈和呼吸练习,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和身体灵活度。

第七卦:山卦山卦代表稳定和坚守。

在养生方面,山卦提醒我们要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姿势。

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姿和行走方式,参加力量训练和瑜伽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

第八卦:地卦地卦代表稳定和安宁。

在养生方面,地卦提醒我们要注重身体的根基和基础。

保持良好的消化系统和经络系统功能,有助于提高养分吸收和身体底气。

以上只是六十四卦中的一部分养生秘籍,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养生意义和方法。

了解和运用易经中的养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和谐、延年益寿的效果。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内容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愿望,总结积累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其中很多观念、思维方式都对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分别阐述如下:1、观念1.1 阴阳观、五行观《易经》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的抽象表述。

世间万物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易经》尽管没有完整明确五行观念,但是《周易》经传却提出以五为贵观念、南火北水观念、天地之数各有五的观念等。

汉代起易学家开始以五行观念解释易经,使五行观念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养生观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如五行对应五脏、五行对应五味、五行对应五情;传统养生观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等。

这都是阴阳观、五行观的体现。

1.2 动静结合观《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刚柔者,立之本也。

”都旨在阐述动静相反相成的属性,却二者缺一不可,动静结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这样的养生观念我们耳熟能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 的记载,侧重于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古圣先贤中也不乏坐禅打坐、闭关修炼以求长生的例子。

其本质在于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传统养生观念称之为“守神”,认为智慧是宁静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

这就侧重于强调了静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于静止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呢?《易经》早已给出了答案。

1.3 预测与防范观众所周知,《易经》是一本富含占卜与预测知识的书籍,《小过卦九三卦辞》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周易》讲养生文化解读

《周易》讲养生文化解读
紫 40克 黑 130克 红 130克 黄 300克 绿 800克 橙
油脂 糖和盐 豆菇类 坚果类食品
金字塔 膳食图
动物性食品
蛋品和奶制品
水果和蔬菜
400克
白 1500毫升
谷类和薯类 水
饮食保健
不同体质人的饮食保健问题——审
“性”、审“时”、审“体” 审“性” 该书基于《素问·宣明五气 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 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之 论,释明了五味与五脏的亲和选择性, 从而以不同的性味形成对各部分脏腑功 能的特殊作用,以此矫正脏腑的不同偏 性。



莼菜、苦瓜、豆芽、白萝卜、藕、茭白、荸荠、竹笋、 香椿、百合、魔芋、鱼腥草 凉性:芹菜、生菜、菠菜、油菜、苋菜、小白菜、鸡 毛菜、黄花菜、番茄、萝卜、茄子、冬瓜、黄瓜、丝 瓜、莴笋、芋头、平菇 平性:青菜、卷心菜、花椰菜、 胡萝卜、马铃薯、 扁豆、豇豆、豌豆、毛豆、四季豆、山药、香菇、黑 木耳、银耳 温性:韭菜、香菜、芥(音盖)菜、洋葱、蒜黄、蒜 苗、柿子椒、南瓜、金瓜、大头菜、芦笋、 热性:辣椒、大蒜、姜
内经”是易思想在医疗及保健养生领域 的具体应用。 “黄帝内经”是养生理论 先驱和集大成者。 养生既是道家传统,也是华人社会的传 统 众多养生理论概述
关于人的九种体质
1平和质、2气虚质、3阳虚质、
4阴虚质、5痰湿质、6湿热质、 7血瘀质、8气郁质、9特禀质
2、中国人悠久的养生保健意识
周 易 文 化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of Changes
刘 韵 冀
知 识 者 须 读 圣 贤 之 书
文明中华
《周易文化》
(共17讲)
影 响 篇 第 12 讲

《易经》养生大法

《易经》养生大法

《易经》养生大法古人云:“天地与我并生,大道共通。

”在古代中国,人们一直将天地万物与人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的健康和身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而《易经》作为一部古代经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养生宝典。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探讨《易经》养生大法,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奥秘。

首先,《易经》作为一部古代哲学经典,注重阴阳平衡的理念在养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易经》中,阴阳五行是维系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元素,人体同样受着阴阳五行的影响。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传统养生中常提到“阴阳调和”、“五行平衡”的概念,即通过调理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使身体内外的阴阳五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易经》中的“德行”、“仁义”等思想也为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易经》中对于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有着深刻的探讨,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灵的平和与道德的高尚。

因此,身体的健康也需要在心灵的阳光下茁壮成长,需要通过修身养性、修心养德来提升自己的养生水平。

再者,《易经》中的“易”和“变”思想对于养生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易经》所强调的“变通”、“随机应变”、“顺势而为”等原则,都可以帮助人们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人体的养生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时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等方面,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到事事顺应自然规律。

最后,《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养生观念。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不能孤立看待身体的健康。

因此,传统养生不仅仅是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手段来维持身体的健康,更需要通过与自然交融、与社会和谐、与自己和衷共济,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综上所述,《易经》养生大法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中医养生之道和现代生活方式,提出了一套全面、健康、科学的养生理念。

《周易》养生理论撷萃

《周易》养生理论撷萃

《周易》养生理论撷萃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典籍,被誉为“八卦经”。

它涵盖了道家学说、哲学思想、天文历法、礼仪教义、宗教信仰、社会秩序、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等,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关于养生的理论,是一部养生经典。

《周易》中最重要的养生理论是“天人合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人三者合一,古人以为天人之道也。

”这意味着要融入自然,即要融入大自然的节奏,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己同自然、天地、生物等相一体,实现自然、人、天之间的和谐共处。

另外,《周易》还强调要养成一种“调道自然”的生活习惯,即利用自然的节律来安排生活,尊重自然的规律,调和自身的生理机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此外,《周易》还提倡要多运动,多运动能帮助调节身体的机能,使身体保持健康。

另外,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分休息,调整精神。

最后,《周易》还强调要保持心态平和,要学会放松自己,不要让情绪失控,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总之,《周易》中的养生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参照这些
理论来健康养生,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养生
*导读:《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一.《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阐明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被列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称为中华第一经。

《汉书艺文志》说:易曰伏曦氏仰观象于天,俯观象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

这一观点在二千年来基本未变。

三圣是指上古伏曦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系以经文,近古的孔子传十翼。

显然,《周易》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从西周至战国由卜筮或哲人共同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

二.《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通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充分说明了《周易》对中医学重要影响。

在养生学方面,《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素问》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
于人事。

这就是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模式。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更能体现中医养生学的整体调节优势。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
《易系辞下》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在卦辞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

《周易》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预防为先的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

3.奠定了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
《易经》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理论,使中医养生的理论更完整。

除上面所提到的,还有很多理论原则亦源于易经。

如,万物本原的天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顺应天时的达生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抑阳益阴的调养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