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网塞式疝修补术中网塞固定技术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网塞式疝修补术中网塞固定技术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网塞式疝修补术中网塞固定技术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50例,采取传统网塞式疝修补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传统组;采取网塞固定技术改进后的网塞式疝修补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改进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网塞固定技术后的网塞式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改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复发病例;改进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传统组患者相比较低,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网塞单针缝合固定法是在传统的网塞式疝修补术基础上,对术中的网塞固定技术进行了改善改良,进步一步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患者的手术舒适度,且适应于多种类型腹股沟疝的治疗,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网塞式疝修补术;网塞固定技术;改进;应用价值
腹股沟疝是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普外科疾病,该疾病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临床主要采取的是手术方式,而目前人工合成网片治疗腹股沟疝已经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新标准,现代传统修补术具有痛苦小、复发率低、康复快等临床优势[1]。

在腹股沟疝修补术降低复发率之后,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术后不适感成为了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院就对网塞式疝修补术中网塞固定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将其应用到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5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腹股沟疝患者。

将患者按照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取传统网塞式疝修补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传统组;采取网塞固定技术改进后的网塞式疝修补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改进组。

传统组25例患者,男17例,女8例,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为(54.7±8.9)岁。

25例患者中,有直疝3例,斜疝22例;其中双侧疝1例,单侧疝24例。

改进组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患者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为(55.2±8.7)岁。

25例患者中,有直疝2例,斜疝23例;其中双侧疝2例,单侧疝2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方法传统组的25例患者均采取传统的网塞式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改进组的25例患者采取网塞固定技术改进后的网塞式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技术改进主要为改变网塞放置位置和减少固定缝针数,改进技术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点:①疝囊超高位游离;②将网塞放置到筋膜后腹膜前间隙;③缝合网塞内瓣时,
用1针将其固定在傅恒筋膜上,同时适当的缝合修复腹股沟管后壁[2]。

1.3临床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医疗费用等临床指标;同时需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后要对患者保持每3个月1次的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3]。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改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复发病例;改进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传统组患者相比较低,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对网塞式疝修补术中网塞固定技术的改进,主要是改变了网塞的放置位置,将固定缝针数减少到了1针。

采用单针缝合固定的方式,将筋膜后疝修补的优点进行了很好的保留。

单针缝合固定方式的实现机理主要是通过对后壁进行大致完整的重建,从而使得腹壁对网塞的支撑方式发生了改变,以此达到只应用1针就能对网塞进行缝合固定。

在对网塞固定技术进行改进之后,使筋膜对网塞的支撑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没有改进之前,筋膜对网塞是以提拉的形式进行支撑的,主要是以一圈间断的点状衍接的方式来对网塞整体进行提拉[4]。

而改进之后,筋膜形成了对整个网塞基底的托举,以整体举托的形式对整个网塞进行支撑。

由于筋膜对网塞支撑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得腹压作用于网塞传递到筋膜的冲击力,也随之由点变成了面,重建后壁的强度虽然并不高,但是从临床的研究结果来看,其强度是完全能够达到术后早期对网塞进行良好支撑的目的的[5]。

综上所述,网塞单针缝合固定法是在传统的网塞式疝修补术基础上,对术中的网塞固定技术进行了改善改良,进步一步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患者的手术舒适度,且适应于多种类型腹股沟疝的治疗,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焕伟,甄作均.三种疝修补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11(4):40-41.
[2]谢桂生,梁驰.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 微创医学,2010,14(5):415-416.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J].科理论与实践,2010,9(1):84-85.
[4]陈恩梦.单个网塞填充耻骨肌孔区治疗腹股沟疝[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7(6):443-444.
[5]陈建安,张阳德,汤治平,等.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网片疝修补术和开放疝修补术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9,12(7):738-7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