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历史唯一Stanford材料博士,一个拼命三郎的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上交出发,到Stanford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我的背景↓↓↓✦GPA: 研88, 本84✦T: 104(22)✦G:V153, Q170, AW3.5✦科研: transactions文章, A类会议文章, 其他文章✦推荐信:导师、暑研导师、系主任。
强推。
Offer: Stanford CEE PhD、Cornell ECE PhD、UW Seattle EE PhD前言刚上研究生时,我决定毕业后出国,由于我做事习惯先开个头,就报名了当时刚进入上海的世毕盟。
世毕盟不管何时报名,都可以一直咨询到申请季结束,这点给了习惯拖延的我漫长的准备时间(一个曾经把学车给拖过期的我)。
在此需要感谢我的咨询师与mentor,咨询师定期的督促基本是我开始行动的标志,mentor的指导则总是恰到好处的及时与强力。
得益于许多朋友的帮助,我能顺利走过申请季,因此也想将我申请中遇到的一些事、一些问题写出来分享,希望能有只言片语帮助到大家。
一、作为硕士生申请PhD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基本都是以科研为导向培养的,所以研究生同学如果想要申请,对自己的科研方向、目标教授等应该是更加明确了的。
同时,研究生也会有更多的老师、同学可以去咨询本领域的研究、申请、甚至教职的情况,尤其是方向较小的同学。
此外,研究生同学一般都已有过一些研究经历,发表过一些论文,这些都是申请中可以直接利用的优势。
另外可能的一些劣势:本科成绩的欠缺——这可以通过科研强项弥补;暑期出国导师不放人——这需要与导师沟通,可以考虑将海外的研究内容与大论文想办法结合;教授们对研究生的材料期待更高——是的,但如果研究足够匹配,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总的来说,我认为研究生申请PhD会比本科生要更容易一些,尽管部分老师确实更倾向于招科研习惯还未固化的本科生。
二、充分利用国际会议机会积极投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管从积累圈内人脉还是为申请准备的角度都是十分值得的。
国际会议的日程一般都能提前从会议官网上查询,这基本保证了我们可以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见到想见的教授。
我去MIT,女朋友去Stanford,世毕盟给我们助力
我去MIT,女朋友去Stanford,世毕盟给我们助力基本情况:美国前 50本科GPA:3.87/4GRE:152 170 4收到了理想学校的offer,申请季也算是圆满结束了,我简单做个申请总结,以及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Offer情况:MIT EECS PhD,Umich MSE PhD,CMU MSE PhD,UCSD MSE PhD,CMUECE MS; Northwestern MSE MS; UCSD MSE MS【我的背景】首先我的专业是纳米工程,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专业,基本上只有极个别学校有,具体专业内容涵盖了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材料工程,应用物理以及生物和化学,算是一个学科跨度比较大的专业。
我的科研方向是电子和半导体,这个方向也是一开始就就决定了,所以也让我少走了些弯路。
在申请中我的方向也是电子和计算机硬件。
我本科截止申请时的gpa还算不错,专业GPA 也是满GPA。
在文章发表的话算是平均水平,只有两篇发表了的。
在申请季的时候还有两篇马上投出的文章。
另外还lead了两个in progress的项目。
我的科研经历还算丰富吧,一段是在高中时在北大进行的科研,另外一个就是在本科在美国本校的科研,还有一段暑研。
除了科研,我还有一些实习和工作的经历。
工作经历也基本上都是在校内,基本上也就是系里边的TA和grader。
申请的时候我的三封推荐信都是本校本专业的教授写的。
这三个教授一个是我科研老板,一个是我助教的老板,还有一个是我的两门专业课的授课老师。
所以我的推荐信涵盖面也比较广。
最后就是GRE和托福成绩,因为是美本,所以托福成绩不需要提供,GRE申请工程类专业PhD是够用了的,虽说当时备考GRE很是煎熬,陆陆续续持续了一年,但好在申请过程中没有给我拖后腿。
一般来讲,对于工程类专业的GRE在申请中不是很重要。
尤其是这两年,不光是因为新冠的影响,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GRE的成绩提交,变成自愿或者根本禁止提交。
Stanford, Oxford, Cambridge,火速锁定世毕盟后的短期疗效
物理PhD申请心得:国科大物理系申请结果:斯坦福大学物理全奖PhD(中国大陆仅3人,除了我,其他两位也居然是GGU学员), 芝加哥大学物理全奖PhD, 牛津大学物理PhD、剑桥大学物理PhD…关于科研与方向可能不同于许多遵循初心,有计划的同学,我的申请之路是从大三暑假才开始的。
就像每年在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做科研实践一样,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期间也找了一个课题组跟进。
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出国读研,只是因为伯克利课程压力不大,难度相比于国内也较低,因此想进课题组体验不同的科研环境。
因为我做的方向还比较广,在大三出国访学之前做过流体力学、粒子物理方面的科研,但是依旧很迷茫,觉得都没有很适合自己。
所以我在伯克利做的是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科研,这一段经历,让我觉得着实有趣,于是决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回国后,我依旧选择了这个方向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虽然国内这段科研研究重点与伯克利的不同,但科研不就是求同存异的吗,就是一个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找到自己中意的那一个领域继续做下去的过程。
所以我的建议是,既然是本科生,那就大胆地去尝试,所有你听到后感兴趣的方向,都可以去做一做,毕竟你只是科研界的小孩子,没有人会因为你做的好或坏对你评头论足,你所有幼稚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导师耐心的解答,这是你以后成为研究生和faculty所没有的待遇。
遇到不喜欢的方向就换一个试试,科研那么丰富多彩,总有一款适合你。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我这样无头绪地尝试,可能有些科研实践所做的方向与申请方向不一致,会不会使得自己申请时的科研背景没有别人那么强。
我的回答是:基本不会。
我在无面试被斯坦福物理学全奖博士录取后,跟许多教授谈过。
其中一位我很喜欢的做量子器件的教授让我介绍一下自己的科研,我告诉他,我曾经做过力学、粒子物理这些与凝聚态不相关的科研,甚至我的一封推荐信都是做粒子物理的教授写的,但是我与别人合作发表过一篇凝聚态物理的文章,也算是在凝聚态领域做了一些努力。
美国材料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美国材料学博士申请总结清华材料GPA: 88(强行四舍五入)TOEFL: 103GRE: 152+168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海外暑期研修:有Offer: 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hD, UC Davis 硕士Rejection: UIUC, Harvard, Stanford×2 (博士拒一次,硕士拒一次)Decision: Duke PhD前言:申请博士还是很看缘分的,感觉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看缘分吧,不论是找导师,找室友,还是找对象。
虽然有句话很俗套,但还是拿来说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
并不是越厉害的老师就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我是在为自己不牛开脱)。
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你基本有一个定位了,前三年是怎么过的,基本决定了之后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导师。
所以,最好前两年就决定是否出国,早作准备比较好(当然也见过某些院系年级第一临时起意搞完GT 拿到神校的情况,当然这就不适合我这种划水的同学了)。
GPA: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没什么可说的。
看到我那几封拒信,就应该知道低GPA基本是不可能逆袭神校的。
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考高分,当然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学得好,但是学得好的一般都能考高分的。
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排名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会问排名的。
但是如果你排名不高,就不要在CV里写了,写个分数,0.5以上四舍五入,并不违法,反正官方给的分数也是精确到个位。
科研:我写的顺序基本是按照重要性吧,所以GT会放在后面了。
我勉强算做了三段科研吧,当然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三段科研还是让我在学术方面对材料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申请的时候也有所针对。
第一段做的是纳米颗粒的合成,第二段暑期研修做的是X射线衍射(XRD),第三段是大四上学期以及现在在做的计算材料。
这三段科研按研究手段可以大致分为合成(synthe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还有模拟(simulation)。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第一篇: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Offer: Northwestern,TAMU,UMich(Interview)Decision:Northwestern Chemistry PhD, 2016 fall 关于选择对于所有申请者而言,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要转行,决定工作、出国还是保研,若出国,读master还是PhD…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对于身在其中的我们而言,做出选择并不容易,选择也因人而异。
我的感悟是遵从本心即可。
其实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劣,有的只是合适与否。
对于申请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尽早做出合理的决定,并发自内心地认同、坚持下去。
我在做出这些选择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做出决定用五年时间读化学博士是需要勇气的。
在此期间,世毕盟的龚老师提供了各个专业的详细资料以及申请难度方面的信息。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龚老师的帮助,仅凭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想要搜集这么完整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世毕盟微讲座平台也对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关于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不会成为加分项,然而却可以成为申请中的硬伤,或者在申请过程中耽误很多宝贵时间。
对于英语功底较弱的同学,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可以避免它占用其他申请材料的准备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化学专业的申请而言,标准化考试还包括GRE sub考试。
一般会选择在大四时参加sub考试,但是如果大三及海外科研期间时间方便的话,选择这段时间参加考试可以多一次考试机会。
关于选校和套瓷在此我想着重分享我对选校和套瓷的看法。
选校和套瓷是一脉相合成的。
对绝大多数PhD申请者而言,套瓷是申请中最重要(没有之一)的一步,也应当是最费心力(没有之一)的一个过程。
它贯穿整个申请过程,其中的trick很多。
多数所谓“逆袭”的申请者都是凭借套瓷中的优异表现得到对方教授的认可的。
守得云开见月明——13级学长新鲜出炉的斯坦福化学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守得云开见月明——13级学长新鲜出炉的斯坦福化学PhD申请总结前言作为一个24K纯的理科高考生,刚进北大化院的时候我的确是被虐得不轻。
所以大一其实并没有很强烈的出国愿望,准确的说是觉得自己没有出国的实力。
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压力下成长的,在各路大神给予的压力下,若抗不住,可能就崩盘了。
所以我一直逼着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大二的境况便有所改观。
又因为自己真的很喜欢科研,所以在大二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出国读博,也留心关注着这些留学信息。
大二上在找到世毕盟鹏哥(P老师、W老师、胖老师。
这货有很多称谓)聊了一次之后,就觉得很靠谱,做的项目、案例也很高端,所以当时就决定加入了(早加晚加都是这个价,早加入还有暑期科研辅导、大方向规划安排、心理排遣咨询这些好处哟~)。
之后鹏哥协调了世毕盟现MIT博士咨询师做我的mentor。
我们三个人成为一个紧密的友好的小组,从大二上就开始仔细规划我的申请过程。
什么阶段该做什么,如何做到最高效,这是申请过程中最最重要的根基。
毕竟申请一辈子只有一次,找一个靠谱的老司机带路,做好缜密的规划是很重要的。
而鹏哥和Mentor对我的帮助也真的让我此生感恩。
申请大方向把握申请绝对不是大四上抽一个月就能做完的事。
它涉及到前期的规划、中间分阶段的仔细完成各个硬件条件的准备、网申材料的准备、网申面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套磁沟通、后期签证、飞越宴等等冗长复杂的各个流程。
提早、合理规划各个时间段该做好什么很重要,有老司机带路更重要。
针对理科申请中最重要的几个硬件,大家都知道不外乎是GPA、科研、英语(托福/雅思、GRE、GRE-sub)、申请材料(CV、PS、推荐信)这些。
下面分点讲讲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经历,愿对大家有用。
GPA、英语和科研一开始加入世毕盟,鹏哥和Mentor就告诉我,GPA是一个三年的积累。
我大一确实是被虐得不轻,但老司机们告诉我还有机会并且大二大三一定要保证GPA (所以幸好早点加了世毕盟),所以大二大三在拼命努力和对化学的熟悉下,算是入门了,最后总GPA也拉到了比较有竞争力的水平。
从中科大化学到Stanford材料博士,漫谈PhD申请(世毕盟学员)
从中科大化学到Stanford材料博士,漫谈PhD申请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小时候一直向往着远方,向往大海。
即便没有那番惊涛骇浪,也好歹品味一点波澜壮阔。
大概我最初的动力在这吧。
可是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出国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并不是所谓的“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后来经历了许多挫折,想了很多,终于明白其实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出国与否并不重要。
现在的我认为出国并不是什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手段罢了。
人生中可以选择的路很多,机会也很多,需要自己理性分析并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些方法。
出国也是如此,很多人总觉得申请有许多捷径可以走,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打击一下,机会和条件是自己争取来的,并没有那么多捷径。
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背后是数年来默默的汗水;宏伟的建筑下是多少人的齐心协力。
虽然不想写一篇鸡汤文,但是还是先强调一下“no pains, no gains”。
所以奉劝各位读者,无论什么选择,一定要有为了它去努力奋斗的毅力和勇气。
那么就申请而言,该如何做呢?如果你是一个导师,你会招什么样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各个申请元素就会出现。
我整个申请流程也是按照这个思想来定的。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那么不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认真实施。
申请流程以下是我个人的申请流程线,仅供参考:申请元素学习:年级越高,就越容易发现其实学习是最easy,省心的事情,因为这基本上是最公平的,只要付出,都会有回报。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是指绩点高低,而是说扎扎实实学习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和技能,不要因为某门课太难就放弃,也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在一些不重要的内容上,毕竟每人精力有限。
科研:对于自己所属的化学与材料的范畴申请者来说,科研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那么如何提高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呢?我给出的最大建议就是早涉足、接触这些领域。
作为本科生,科研水平想要超过别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时间上。
试想如果大一就进入实验室,那么你大四时也有近3年的经验,相比别人的1到2年就至少超过了许多。
Stanford电子工程博士全奖offer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Stanford电子工程博士全奖offer之申请总结我和男友是在大二决定一起出国读博的。
不过那时候,我们大一的成绩都不太好,社工活动参加的比较多。
但是既然决定了,就要一起为以后美好的生活好好努力了。
所以大二下学期开始,我们选择加入了世毕盟留学(GGU),又在各自mentor的指导下进入到推荐的实验室开始了科研工作。
就这样,两年的申请之路开始了。
第一次meeting的时候,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就将我推荐到他曾经在的清华实验室工作,又给我介绍了一些不错的会议,可以在大三期间尝试投稿。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感谢当时把我推荐到了这么好的实验室,这么棒的导师!暑期科研:大三,除了平时的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找暑期科研了。
在申请暑期科研时,我其实并没有发很多邮件。
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延续在清华的工作,将磁共振温度成像的相关内容做成完整,也从实习中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重点发邮件给了与自己做的项目相关的论文的作者。
第一轮的几封发的比较早,大概在2月份的时候,最后全部石沉大海;第二轮在三月初,比较固执的我把这几个人又重新发了一遍。
发完的转天早上,并没有收到回复,但是等到晚上开完实验室的组会,导师跟我说,你是不是联系**做暑期科研了?原来暑期实习的导师没有直接回复我,而是向我的科研导师直接询问推荐信了。
还好,我在科研导师这里做的比较积极,于是这份暑期实习就顺利拿到了。
但是,当时面临着一个问题在于,我自己喜欢的group,清华导师也推荐了,按说我应该去这个地方实习。
但是Vanderbilt虽然医学排名高,但是工程上的声望不行,导师虽然厉害但也比较年轻,是不是真的不再找其他“更好”的实习,让我纠结了很久。
当时我和我的mentor、coordinator一起分析了很久,最终,我还是决定接受这份实习了。
首先,我发现这个老师是从michigan和stanford的两个大牛手下毕业的,且这两个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同时,经过询问,我了解到vanderbilt有一个很大的影像中心,在美国是绝对前列的;导师虽然是AP(assistant professor),但是AP最大的好处在于他可以陪你一起做科研,一起思考、一起做实验、甚至一起讨论代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更好的了解我,推荐信也就更有力度;Vanderbilt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尽管中国人了解的很少。
路途遥远,勿忘初心|拿到Berkeley材料全奖博士的后记
路途遥远,勿忘初心|拿到Berkeley材料全奖博士的后记(世毕盟学员)前言What better way to kick-off New Year than with some good news!当你打开email收到这样开头的一封邮件,那么恭喜你!你被录取了!回想在申请过程中,无数次纠结、胆怯,有幸世毕盟相伴,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刻仍然保持自信和从容;有幸世毕盟相伴,让我在语言成绩的劣势下依旧斩获UC Berkeley博士全奖录取。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选校(材料学科专排前10 博士 + MIT 机械硕士),一股作死前的恐惧涌入心头;但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可能选校名单也不会变动,可能这就是爱情吧……去Berkeley campus visit的时候,感触最大的是这里自由的氛围以及Berkeley 和Stanford 那暧昧而又有趣的明争暗斗。
在这里你真的无法想象会遇到谁——这里诞生了超过66位诺贝尔获奖者,意味着每平方公里就有将近13位诺奖得主,每位获得诺奖的教授不升职不加薪,照样讲课监考做研究,唯一的奖励是一个专属自己的停车位……有人说如果你想创业就去斯坦福,如果你想搞研究就来伯克利。
在加州,伯、斯是很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生相克,相爱相杀。
当你在伯克利的考试里看到教授设置题目场景,要求学生帮助来自斯坦福的工程师解一道超级简单的题目,不要奇怪,因为在这两所学校的每个人,从教授到学生,似乎从头发根到指甲间都牟足力气彼此对抗。
似乎有些跑题,说点正事吧~申(xīn)请(suān)总(xuè)结(lèi)……个人申请背景1、成绩:l 综合GPA: 3.88 | 91.6 ; 专业GPA: 3.97 | 94.3l 专业排名: 1/56 (理科实验班) ; 1/84 (材料物理)l TOEFL: 97 GRE: V149, Q166, AW3.5 (亮点自寻)2、paper:a) SCI文章1. To be submitted. (Co-author)b) SCI文章2. Applied Physics Letters.Submitted. (1st author)c) SCI文章3.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Submitted. (1st author)d) 中文水文4. College Physics, 2014, 9: 009. (Co-author)3、放在CV里的研究经历:两段校内研究经历、一段远程海外研究经历4、放在CV里的学科竞赛(其实我觉得对申请用处不大)a) 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b) 国家级本科生科技创新一等奖c) 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d) 北京科技大学金相实验大赛二等奖申请心得1.细节决定成败前几天有一个学妹说拿到伯克利的拒信,让我帮她改PS,我打开一看,她把Berkeley单词拼错了,这种细节错误在申请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从上交到MIT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
从上交到MIT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申·请·总·结↓↓↓突然之间,申请季就这样结束了。
拿到梦校offer之后,仿佛这四年来的努力,申请道路上的焦虑失眠,都已经成为深埋心底的记忆,已经淡然。
感谢一路以来所有人的帮助,尤其是在我迷茫时及时点醒我,让我振作的老师和朋友。
回顾拿到offer的历程,我就分“申请前和“申请时”两部分,挑重点地谈谈。
(由于我是全Ph.D申请,所以只能详细谈谈Ph.D啦)事实上,自己刚进入大学就隐隐有了出国的想法,但还不明确,所以在大一自己只是把成绩稳定住了。
等到大一暑假正式确定想出国后,一直到申请之前,我逐步有了下面的规划和行动:1、尽早考完GT考虑到G和T不同的有效期,我采取先G后T的模式,在不太忙的大二上学期11月份考出了G,在刚刚符合有效期的大三上学期11月份考出了T,很幸运地都是一次拿下。
G和T我分别用了4个月和2个月准备,但都是零碎时间。
我觉得英语考试战线不宜过长,提高准备的效率最关键,背单词要及时滚动复习否则很容易忘,考试前1个月每天都要做题找感觉。
但事实上,英语考试在申请中只是配角,只要过线即可,所以尽量在还不太忙的时候解决掉,会给申请中更主要的环节留下更充裕的时间。
2、科研要尽早在考出G之后,我立刻加入了实验室。
从有利于出国申请的角度,我认为选择实验室主要依据(从高到低):兴趣、导师是否愿意帮助学生、导师声誉。
“兴趣”是研究能做长久的关键(尤其是Ph.D阶段),“导师是否愿意帮助学生”反映其是否会辅导学生思考、积极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愿意帮学生写强推荐信等等,“导师声誉”决定机会的多寡以及推荐信的级别。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和学长学姐交流获取。
在确定实验室后,我在大二下和学长合作完成了一个课题,在大三上和大三下平均各自完成一项自己独立开展的工作,三项工作均有论文产出,后两项均是一作。
可以说,越早确定实验室,积累的科研经历会越多,但前提是选择到合适的实验室和导师。
材料工程留学分析
MIT材料工程博士2014个人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我发现我们化院申材料方向的同学比较少,而材料跟化学的联系又很密切,是许多化院同学可以考虑申请的方向。
我拿到offer后就一直想写一篇申请总结,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参考。
一、个人背景和申请结果GPA:3.72(本研出成绩后是3.73),院里排8/144科研:先后在马丁老师和黄富强老师组科研,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的Prof. Stephen Maldonado组交流。
我做的课题比较碰巧,在三个组的工作基本都与电化学相关。
我在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方面(马老师指导)发了一篇Materials Letters二作;在超级电容器方面(黄老师指导)一篇四作投了Nature,自己还有一篇一作小文,但这两篇文章在申请时都未发出。
推荐信:三位科研的指导老师和两位北大小班课任课老师。
标准化考试。
GRE:V157、Q167、AW3.0;GRE Chemistry:99%;TOEFL:102(口语24);IELTS:7.0(MIT材料系要雅思,不过现在似乎开始放开了)Offer:MIT、Cornell和Northwestern材料系二、化学申材料下面谈谈个人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看法,若有失偏颇请指正。
请注意我说“化学申材料”,而没有说“转材料”,是因为我看到材料跟化学有较大的交集,这个交集甚至大于化学和化工。
材料一般是指有一定用途的固体,显然它们是化学物质,而且许多用来描述它们的语言我们应该不陌生:电子排布[1]、晶体结构和结晶度[2]、粒子形貌和尺度[3]、微结构[4]、能带结构[5]等等。
[1] Suntivich, J., K.J. May, H.A. Gasteiger, J.B. Goodenough and Y.Shao-Horn, A Perovskite Oxide Optimized for Oxygen Evolution Catalysis from Molecular Orbital Principles, Science 334 (6061) 1383-1385 December 2011[2] Grimaud, A., K.J. May, C.E. Carlton, Y.L. Lee, M. Risch, W. Hong, J. Zhou and Y. Shao-Horn, Double Perovskite as a Family of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Oxygen Evolution in Alkaline S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2439 September 2013[3] Gallant, B.M., D.G. Kwabi, R.R. Mitchell, J. Zhou, C.V. Thompson and Y. Shao-Horn, Influence of Li2O2 morphology on oxygen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kinetics in Li-O2 batterie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6 (8) 2518-2528 August 2013[4] Lee, S.W., B.S. Kim, S. Chen, Y. Shao-Horn and P.Hammond, Layer-by-layer assembly of all carbon nanotube ultrathin films for 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1 (2),671-679 January 2009[5] Ming, T., J. Suntivich, K. May, K. Stoerzinger, D.H. Kim, and Y.Shao-Horn, Visible Light Photo-Oxidation in Au Nanoparticle Sensitized SrTiO3:Nb Photoanod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7 (30) 15532-15539 August 2013如果看了上面的文献,你们可能会说这也太化学了吧!但材料系确实有不少老师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以上文献都是MIT材料系Prof. Yang Shao-Horn的工作,而且是有代表性的工作。
Stanford CS PhD 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留学)
masterGRE再准备TOEFL是十分合理的。
经过GRE的洗礼后,TOEFL就变成了小事一桩。
从我的申请结果看,英语成绩对最终申请结果的影响可能不大。
五、科研方面我也是从大一即开始准备的。
我首先尝试了机器人方面的科研,但是由于硬件方面令人困扰,我选择了变更科研方向。
在大二,我选择了智能交通的方向,该方向偏应用,也很有趣。
期间,我在老师和师兄的指导下发表了一篇三作SCI,和一篇一作顶会。
这段经历让我收获很大,但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热潮让我着迷。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领域可以真正变革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而让世界更加美好。
想法很单纯很美好,但现实却不那么如意。
由于基础薄弱,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才随后开始科研。
随后,最为关键的暑期科研申请到来了,咨询师和mentor给我的指导让我收获很大,我也最终找到了Stanford 暑期科研。
在Stanford 拼搏的日子令人难忘,现在回顾,也常常能让自己感动。
一份表现优异的暑期科研,在申请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暑期科研中,我发表了一篇一作顶会论文,也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我想,这两点应该是我最终拿到Dream offer 的核心原因吧。
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珍惜暑期科研的经历;拿下了暑期科研,可以说申请就很稳了。
回国后的申请中,我也得到了世毕盟的很多指导和建议,特别是mentor 很多专业性的建议让我收获很大。
但是平心而论,我认为申请还应当是自己的事情。
有些同学会直接把所有事情甩给中介——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没有充分利用中介的价值。
以我本人来说,所有的申请文书均是自己完成的,但从中吸取了中介的建议。
我想,这种模式对顶级学校的申请是十分必要的。
2017 年2 月2 日,刚刚抵达旧金山的我准备开一个学术会议,这时我突然收到了导师offer 邮件——旧金山湿冷的天气仿佛温暖了起来。
回头看,好的申请结果,一定离不开良好的规划,持续的付出,和顽强的毅力。
当然,我尤其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的指导与付出,谢谢你们的一路陪伴!。
MSE Ph.D.申请总结(从交大到Berkeley)(世毕盟学员)
MSE Ph.D.申请总结(从交大到Berkeley)Part 1 申请情况申请方向:美国,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申请结果:Offer:UC Berkeley, UIUC小结我的选校主要根据材料专排,大部分都是前10的学校。
因为决定读Ph.D.所以没有申Master保底。
申请结果大部分都是拒信,但很庆幸来的两个offer我都很满意。
从我自己以及周围同学的申请结果来看,不确定性很大,有一些收获意外惊喜,同时也有很多条件很好的同学申请过程并不顺利。
所以希望学弟学妹们申请时能做好最充足的准备,同时也要摆正心态。
Part 2 背景条件本科院校: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PA:88.8/100排名: 2/133托福: 107 (R29 L29 S22 W27)GRE: 322 (V152 Q170) + AW3.0科研经历:1. 镁空气电池电解液和阳极的优化(2014.5-2015.5 上海交通大学)2. 铂/钯合金十面体纳米颗粒二重对称性的探究(2015.7-2015.9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暑期科研)文章发表情况:中文一作(Submitted)推荐信:交大科研导师+Northwestern科研导师+交大任课老师小结我的背景条件中没有太大硬伤,亮点是GPA比较高,还有一段海外科研经历,弱点是没有发表质量较好的文章。
申请海外暑期科研是一次很有益的尝试,亲身体验美国学校的科研氛围很有意义,据说在清华北大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以前交大鲜有这样的先例,我觉得这也会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关于海外科研导师的推荐信的作用,国际学生如果有一个美国教授的推荐信可以让申请材料出挑。
它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科研水平,committee可能会认为可信度较高,但同时也可能暴露你在科研中的弱点。
所以并不是有一封海外导师的推荐信就够了的,还应该用行动争取到“强推”。
【申请】世毕盟留学申请经验分享从非大牛到MITEEPhD末了的一篇申请总结
【关键字】申请从非大牛到MIT EE PhD末了的一篇申请总结作者:张果话说为什么要写这篇申请总结呢?一是响应一些学弟学妹的要求,造福未来的学弟学妹以及实验室的后辈;二是聊作为近几年的生活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感谢在这一路上帮助我走下来的亲朋好友,由于感觉阵容太过庞大,就不一一@了,否则好好的总结便变成了一个点名,多没意思。
最后决定下来是要去大M了,前两天也才刚刚同学校发去了回执,做下了最终的决定。
对于未来希望来找我玩的朋友,以及或许会到M 进行类似暑期实习等等的学弟学妹,也欢迎来寻求我的帮助。
我在暑期去UCLA实习的时候,全靠了一群愉快的小朋友以及非常helpful的一群学长,才在太平洋的西岸快乐生存了下来。
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将类似的温暖带给别人。
作为总结的比较核心的内容,我先说说自己申请的学校,结果,与背景吧。
主申方向:electronic deviceOffer: Berkeley EECS PhD, MIT EECS PhD Rejection:MIT ME, Harvard SEAS, Stanford EE, Caltech EE, Princeton EE, UIUC MSE Still No News: Cornell EE, Umich EE, UCLA MSE本科学校与专业:THU 微电GPA:91.7GRE:151+169+3 Toefl:R L S W 29 27 22 22科研经历(申请前):3 段publication(申请前): 1 一作 journal publicated (IEEE Trans. on Elec. Dev.), 1 二作journal manuscript, 1 3作 journal submitted ( Phys. Chem. Chem. Phys.)海外经历: UCLA 暑期科研推荐信: 1 THU 科研大BOSS, 1 UCLA 暑期科研大BOSS, 1 THU 任课老师三封推荐信都是很正面的强推,其中前两个BOSS在我主申方向里,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从整体的结果来看,个人对于今年的申请是很满足的,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不明白或者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我从头到尾就只有俩offer。
世毕盟战绩:UC Berkeley 材料 PhD OFFER
Berkeley 材料 PhD +3,祝贺世毕盟学员收获 UC Berkeley 材料 PhD OFFER2017-01-19世毕盟教育今日捷报祝贺来自清华大学、中科大的3名世毕盟学员收获2017 FALLBerkeley材料PhDOFF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位列2016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3、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4。
伯克利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也是美国最自由、最包容的大学之一。
伯克利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ARWU理科排名世界第1、工程及计算机均排名世界第3、人文社科也长期位列世界前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水平达到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崇高的学术声誉。
在其所拥有的100多个子学科里,有众多世界级的学术大师。
曾在伯克利工作和学习的诺贝尔奖得主 (Nobel Laureate) 不少于92位(8位在职教授),诺奖数量世界第四,其中包括32位校友。
同时,从伯克利走出了22位图灵奖得主(包括3位在职教授)、位居世界第一,以及13位菲尔兹奖得主(包括3位在职教授)、位居世界第五。
<世毕盟留学>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子共同创建, 定位于美英名校申请的留学咨询机构和个人发展的平台。
<成功案例>2017 Fall部分申请结果:Princeton 23例,Harvard 44例,MIT 48例,Stanford 45例,Caltech 13例,Berkeley 42例,CMU 50+例....。
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
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清华材料GPA:88(强行四舍五入)TOEFL:103GRE:152+168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海外暑期研修:有Offer: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hD, UC Davis 硕士Rejection:UIUC, Harvard, Stanford×2 (博士拒一次,硕士拒一次) Decision:Duke PhD前言申请博士还是很看缘分的,感觉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看缘分吧,不论是找导师,找室友,还是找对象。
虽然有句话很俗套,但还是拿来说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
并不是越厉害的老师就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我是在为自己不牛开脱)。
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你基本有一个定位了,前三年是怎么过的,基本决定了之后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导师。
所以,最好前两年就决定是否出国,早作准备比较好(当然也见过某些院系年级第一临时起意搞完GT拿到神校的情况,当然这就不适合我这种划水的同学了)。
GPA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没什么可说的。
看到我那几封拒信,就应该知道低GPA基本是不可能逆袭神校的。
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考高分,当然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学得好,但是学得好的一般都能考高分的。
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排名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会问排名的。
但是如果你排名不高,就不要在CV里写了,写个分数,0.5以上四舍五入,并不违法,反正官方给的分数也是精确到个位。
科研我写的顺序基本是按照重要性吧,所以GT会放在后面了。
我勉强算做了三段科研吧,当然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三段科研还是让我在学术方面对材料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申请的时候也有所针对。
第一段做的是纳米颗粒的合成,第二段暑期研修做的是X射线衍射(XRD),第三段是大四上学期以及现在在做的计算材料。
这三段科研按研究手段可以大致分为合成(synthe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还有模拟(simulation)。
世毕盟留学:一位被斯坦福大学、UCB录取者的申请总结
世毕盟留学:一位被斯坦福大学、UCB录取者的申请总结世毕盟留学:一位被斯坦福大学、UCB录取者的申请总结,来自世毕盟学员学·生·背·景✦学校:浙江大学✦GPA:90.2✦T:108(23)✦G:161+169+3.5✦UCLA CSST 暑期科研✦水三作一篇Result✦Offer: UCB MSE Phd UIUC MSE Phd✦AD: Stanford MSE MS;Caltech EE MS;UPenn MCIT MS;USC CS37 MS✦Rejected: MIT ME MS✦Pending: UCLA EE Phd前言申请季伴随着大家陆陆续续offer的结果和选择的做出而接近尾声~很开心能有这个机会为自己的申请季做一个总结,也希望能够帮上正准备出国的学弟学妹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1、GPA,语言成绩GPA、托福、GRE算是最直观的申请硬件条件了吧~GPA刷高刷高这个毋庸置疑最重要,无论是phd还是ms的申请~至于托福和GRE,语言成绩不会成为加分项,但是一定要早考早考!不是担心大家晚考考不出来(像我刚刚说的,语言成绩并不是那么重要)而是,晚考真的会对心态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我的GRE一直拖着没好好学...是大三暑假在ucla暑研的时候才考第一次,虽然侥幸一次过关,但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因为GRE的事情压力非常大,暑研很多应该专心实验的时间也贡献给GRE 复习了,虽然很多小伙伴都会那个时间在美国再考一次GRE和托福,但是别人都是二刷或者三刷呀。
所以奉劝大家尽早考掉,以免申请季前的暑假甚至申请季中还要担心语言成绩。
➜另外还有一个小tip:虽然大多数学校的语言成绩要求并不高(在我看来大多数顶校,105+320足够了)但是,个别学校个别项目确实有bar,建议大家确认好,仔细参考往年情况,比如宾大的mcit,和我申请条件几乎一样,三维基本相同,暑研都是在一个组做的,写推荐信的老师都差不多的同专业学姐两年前被拒,想来想去可能是因为她的GRE写作是3(大多数学校3是完全够的),但是坊间传闻mcit有写作bar 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大历史唯一Stanford材料博士,一个拼命三郎的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个人背景推荐信:交大科研老板、交大上课老师(也是我的小导师)、哈佛暑研老板、JHU 上课老师文章:一篇1作JMCA(影响因子8.9),三篇4-5作,一次美国会议报告材料专业课成绩:89.6;所有课:86;JHU交换成绩:3.95/4TOEFL:108(口语26);GRE:160+170+4.5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国际化试点班(全英文授课),致远工科荣誉计划申请结果斯坦福材料PhD(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历史首例);哈佛材料PhD;康奈尔大学材料PhD;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Ph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PhD前言GRE单词书《再要你命三千》的作者琦叔说“生无所息,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的是生命中永远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你想要更多体验,如果你想要多实现,那就必须永不停息地去奋斗。
每当我累了,倦了,厌了,心情不好了,羡慕同学舌尖上的中国了,嫉妒别人出去玩耍了,我会暗暗对自己说’生无所息’。
如果想在未来获得更美好的体验,当下的你只能选择默默奋斗。
“我觉得这段话放在各行各业都是对的。
一、目标清晰,大一决定读博我的导师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明确未来的目标比一味忙碌做事更重要。
”我和许多热爱化学的同学一样,中学期间就开始自行购买仪器和试剂在家中尝试做实验。
实验带来的乐趣让我爱上了科研。
进入大学前的暑假听闻材料学院的传奇学姐本科发表三篇一作文章、夺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并前往美国读博的故事,对实验室更充满了憧憬,于是在大一上学期就进入材料学院的实验室学习。
我渐渐发现,在实验中探索发现的过程比课堂上单向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有趣,聆听大牛的讲座比重复课本上的习题收获更多。
我大一时就以许多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为自己的偶像,凡有他们出席的会议、讲座一定去参加。
这其中就有我日后的交大导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谦逊为人的态度让我觉得未来当一个教授是很酷的事情。
于是我坚定了从事科研的决心,希望追随导师的人生轨迹,争取去美国读博。
二、申请概览申请PhD需要准备的东西不外乎以下四点,他们的重要性排序是“推荐信>科研>=成绩>>GRE/TOEFL”,我很感激在和世毕盟以及学长学姐的交流中很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大二就开始物色推荐人。
科研和成绩孰轻孰重不好说,但如果申请PhD的话不能有一项瘸腿。
想要科研方面不瘸腿,就至少要有一篇文章发表,哪怕是挂名的或是中文期刊也行;成绩方面就是学积分高于85。
但是海外经历+推荐信可以逆天改命、弥补科研和成绩方面的劣势。
比如国际大牛老板在推荐信中极高的评价+科研细节描述相当于一篇顶刊/顶会一作,再比如海外学校几乎满绩的交换成绩+任课老师的高评价推荐信,可以成为申请中很大的亮点,让我们在大陆本科申请者中stand out. 想要申到最好的学校,科研和成绩没有瘸腿之余必须至少有几项亮点,比如之前说的强推荐信,或是国际一流期刊/会议的一作文章,以及学积分90+/年级前几名。
前几年在清北学长的留学讲座中听过“成绩排年级第几就能申到美国大概第几名的学校”,可是我的国内成绩未达前20%,却依旧有不错的结果,这是因为时代变了。
我的导师在分享他二十年前申请到哈佛博士的经验时说,那个时候大家什么都没有,只要比成绩就好了。
但是近五年兴起了海外暑期科研,近两年又兴起了海外学期交换,这两者被美国学校的认可度都大于单纯的“国内成绩优等生”。
之前说在PhD申请中科研的重要性略微大于成绩,科研方面也主要指在英文主流期刊发表文章,因为这是对全世界普适的标准,而对于中国教育体系尚不很熟悉的美国招生官,不敢冒险录取一个仅有国内优异成绩单的学生。
英语成绩虽然是申请中最不重要的一项,但在申请材料中体现自己的英语能力是很重要的。
包括我的暑研老板在内的很多教授根本不知道GT总分是多少;GT的作用可能主要在于小秘第一轮筛掉明显不合格的申请者。
但是英语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GT成绩可以证明的,这点我的暑研博士师兄和我强调过,考了很高的GRE并不会为申请加分,相比之下证明语言能力的托福稍微重要一点点,最重要的肯定是教授在推荐信中对你英语能力的认可。
我的暑研老板曾在闲聊时夸我口语沟通毫无障碍,我猜他也把这点写进了推荐信;他还特别嘱咐我提醒交大给我写推荐信的老师,一定要说明我的材料专业课都是全英文授课的,这样对申请有帮助。
除了推荐信,自己的文书材料也不能给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丢脸,强烈建议用Grammarly软件查一遍拼写语法错误,也让GGU 和周围学长学姐/同学帮忙多改几次。
我还把在JHU上写作课的习作上传到网申系统的writing sample部分,来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如何做好科研科研是我申请中比较有优势的一点,勤奋做实验+频繁向导师汇报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两点,另外社交能力、运气和选好导师、方向也很重要。
好好把握寒暑假整块时间留校做实验,这样容易出成果。
如果想出国读PhD的话,发一作文章就是本科科研的目的。
在实验上我是个“拼命三郎”,每天上完课就去实验室做实验到深夜,不到睡觉时间几乎不在寝室出现。
我最喜欢在周末做实验,因为那时候可以“独享”实验仪器。
我始终记得曾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的材料学院传奇学姐的话,“当你选择了一项事业,总要放弃一些东西”。
每个寒暑假我都留校做实验,保持和研究生一样10天左右的假期长度,因为家在南京离上海很近,春节往往是最后几个回家,最早几个来实验室的。
学期中杂事太多,没法全神贯注地做科研,而寒暑假恰恰是冲刺好数据和文章、奠定你在老板心中地位的好时机。
所以很遗憾,大学四年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旅游过。
通过长时间积累,大三下学期我终于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8.867)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并获得上海市“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在暑研时一个博后师姐曾惊叹为什么我学一门新手艺这么快,实验出好结果的概率都比她高了。
其实背后的真相是我每天做10+小时实验,周末也不休息,加起来的工作时间估计是她的两倍,当然更有机会出好结果呀。
频繁向导师汇报可以督促自己勤做实验,并及时解决问题,不让课题停滞或跑偏。
我的小导师曾让我帮着师兄多把控把控课题走向,说他经常在一个不重要的小胡同里钻很久。
其实不完全是我对科学问题的直觉强,而是我擅于明确并执行导师的意图。
把每周组会上导师的质疑和建议全做一遍实验,来证明导师的质疑/建议是对是错。
导师不一定对,但对不对是靠实验数据说话的,不是靠凭空分析。
和课题组成员的社交,我觉得这和刻苦做实验一样重要。
因为只有和师兄师姐打成一片之后,他们才会真诚待你,向他们借仪器、寻求指导才得心应手,等关系好了,他们甚至看到我关注的领域的新文献都会主动告诉我。
我和实验室成员们每天一起吃饭、一起打球,吃烧烤、过节后分享家乡特产。
我做科研时很多好点子,都是和师兄师姐聊天时聊出来的。
选择合适的导师,仅以出国为目的功利地来讲:优先挑有国际背景的、优先挑发文章多而好的、优先挑方向与国际接轨、容易发文章的、有学长学姐申到牛校的,或有学长学姐倾情推荐的。
我大一寒假把材料学院所有老师看了一遍,成了我现在导师的铁杆粉丝,在大二下学期JHU交换结束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换组进入他的实验室。
海外暑期科研是对普通科研的升华,更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但是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是努力做实验+频繁向导师汇报+积极社交。
四、暑期科研的选择暑研经历几乎是现在申请美国PhD的标配,如果已经大三下了但发文章无望又坚定要申请PhD,那么一定要去大牛组暑研来挽回科研方面的劣势。
暑研套磁中我一共发了190封邮件,仅收到29封回复(包括20封果断拒绝),共拿到5个offer。
建议尽早开始套磁,在套到满意的教授之前不要停,也完全不必限于官方项目。
往往决定教授是否招你的主要原因是教授是否有空的position,而不一定是你的背景如何,所以越早发越有优势,发得越多越有优势,我到最后丧心病狂到1分钟发1封邮件。
我1月底开始套,4月多才拿到哈佛的邀请,听说有的同学从前一年11月就开始了。
最好的暑研导师是顶级学校的正教授,因为他们在学术圈更有影响力,推荐信的分量更重。
在选择暑期科研导师时不妨参考国内实验室导师的意见,在我拿着5个暑研offer和导师促膝谈心讨论去哪一个的时候,他选择了哈佛的暑研导师,他说方向不那么match不要紧,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可以把他的课题往你有优势的领域去带,重在这一段经历,而不一定是研究方向。
他是院士,又是白人导师,毕竟学术圈还是被美国白人把持,他能给你的帮助大于华裔导师、更大于AP助理教授。
放弃了看起来方向更match的组,而去哈佛暑研从头学起一个新领域,这个选择堪称我申请路上最重要的决定。
交大和哈佛的这两位恩人导师,我永世难忘。
锲而不舍地套磁与促进师生关系人心都是肉长的,套磁一定有胜于无,会议是套磁最佳时机,因为那个时候教授相对比较空闲,一套三连(当面自我介绍、塞CV、PPT快速展示)足以让教授记住你。
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套磁,申请提交前可以问是否招人,提交之后也可以表明研究兴趣、update自己的进展和思考,假期其实是很好的时机,因为那时候教授也比较空闲,会稍微认真一点地看邮件。
在我的申请后套磁邮件中,明确给我积极回复的只有芝加哥大学,给斯坦福和康奈尔教授发的邮件都石沉大海。
教授不回邮件不代表没看到,依然可能在他们心里产生影响。
对真正想套的教授,如果不回邮件我会带着研究PPT和CV直接飞到他办公室门口敲门,哪怕他没空就趁吃午饭的时候坐他对面讲PPT,哪怕他急着去幼儿园接孩子,也能在去车库的路上抱着电脑向教授讲完自己的研究。
(但后来证明我的空中飞人行动并没有带来很多收益,去套斯坦福、加州理工的时候他们已经列好录取名单了,去伯克利、佐治亚理工套到的教授,日后我只能尴尬地写邮件把他们拒掉)在哈佛暑研期间,我每天和导师聊天并共进午餐,抓住零碎时间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让导师了解自己的努力、让导师觉得自己是做靠谱的人。
导师给我的暑研任务很直接,解决一个刚毕业博士没来得及研究的问题。
为了在周四组会上用好数据impress老板,我曾有一次周一周三分别通宵做实验,周一通宵之后,周二清晨直奔机场飞去其他学校套磁,只在飞机上睡了短暂的一个多小时,周三晚上返回哈佛继续做实验。
可能是我不服输的性格打动了哈佛老板,当我终于初步解决这个研究问题并在组会展示时,全组拍案叫绝,我猜这奠定了我得到强推的基础。
但我的哈佛导师是一个很严谨且守口如瓶的人,我从8月份和他表示想要留组读博,每个月都表忠心,一直到1月份他还是一点准信都不给,说全看委员会决定,他没有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