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二)贫血及溶血检验(三)止血及凝血检验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六)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七)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八)内分泌疾病检验(九)肿瘤标志物检验(十)过敏性疾病的检验(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二、尿液检验(一)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三、其他检验(一)粪便检验(二)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三)脑脊液检验(四)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五)痰液检验(六)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七)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白细胞(WBC,LEU)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1.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引言概述:临床常用检验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患者的生理状况、病理变化及身体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正常值是指在特定人群中,健康状态下被认为正常的某项指标的取值范围。

了解临床常用检验的正常值及其意义,有助于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正文内容:一、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评估人体整体健康状况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指标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正常值的意义如下:1.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反映血液中氧气的输送情况,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其他相关疾病。

2. 白细胞计数是判断人体免疫功能及感染状况的指标之一,正常范围内的白细胞计数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较为正常。

3.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血液凝血功能,了解血小板的数量有助于判断出血性疾病。

二、肝功能检验肝功能检验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及诊断肝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指标有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正常值的意义如下:1. AST和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健康人的AST和ALT水平相对较低,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肝功能异常、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的存在。

2.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是评估胆道系统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内的胆红素水平表明胆道系统功能较为正常。

三、肾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是评估肾脏健康状况及诊断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指标有尿素氮、肌酐、尿酸等。

正常值的意义如下:1. 尿素氮和肌酐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内的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较为正常。

2. 尿酸是检测体内尿酸代谢情况的指标,正常范围内的尿酸水平表明尿酸代谢相对平衡。

四、血脂检测血脂检测是评估血液脂质状况及诊断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指标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常见化验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简写RBC)1.正常值男性:400~550万/mm3 (4.0—5.5×1012/L)女性:350~500万mm3 (3.5—5.0×1012/L)新生儿:600~700万mm3 (6.0—7.5×1012/L)2.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最常用的是做为检查贫血的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出现红细胞增多。

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

如:妊娠中、后期的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测定(简写Hb)1.正常值:男性:12~16克(120—160g/L)女性:11~15克 ( 110—150g/L )新生儿:17~20克 ( 170—200g/L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的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计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简写WBC)1.正常值成人:4000~10000/mm3 (4—10×10g/L )6个月至2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10g/L )2.临床意义:(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是检查体内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在急性大出血、严重的损伤和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

还有白血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白细胞均有增多。

常见化验项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项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犬正常参考值
猫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谷草转氨酶
AST
10-50U/L
10-40U/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总胆红质
TBIL
0.1-0.6mg/dl
0.1-0.6mg/d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1.结核印迹试验
TB-POC
阴性
诊断活动性结核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SACE
20-40Nm/ml/min
结节病,肺结核
3.过敏原检测
IVT
阴性
过敏症状的吸入
(1)吸入组Ⅰ
IVT-Ⅰ

(2)吸入组Ⅱ
IVT-Ⅱ
(3)食物组Ⅲ
IVT-Ⅲ
(4)食物组Ⅳ
IVT-Ⅳ
4.肺炎支原体IgM
阴性
支原体感染
5.肺炎支原体IgG
直接胆红质
DBIL
0.0-0.14mg/dl
0.0-0.15mg/d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间接胆红质
IBIL
0.07-0.60mg/dl
0.09-0.20mg/d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总蛋白
TP
5.0-7.1g/dl
5.0-8.0g/dl
与CKMB的临床意义相似,而特异性稍低。
脂肪酶
Lipase
与淀粉酶的临床意义相似,持续时间更长些。
胸水
LDH(胸水)

医院常用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医院常用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2.00~2.75)mmol/L
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肿瘤或骨转移、骨折、大量 应用维生素D、肺气肿等;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维
生素D缺乏、佝偻病、慢性腹泻、阻塞性黄疸、急性坏死性 胰腺炎、尿毒症、代谢性碱中毒、恶性肿瘤、严重肝病、大 量蛋白尿等

(0.8~1.6)mmol/L
增高: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Addison病、肾功能不全并发 酸中毒等;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活动期、糖 尿病
和(或)肝内HCV - RNA阳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阴性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DV)
阴性
急性HDV/HBV:急性肝炎患者,HBV感染标志阳性,血清 抗HDV—IgM阳性,抗HDV—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Ag、HDV - RNA阳性
HDV/HBV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血 清HDV - RNA和(或)HDAg阳性,或抗HD—IgM和抗HD—IgG高滴度阳性,肝内HDV - RNA和(或)HDAg阳性 慢性HDV: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V—IgG高滴度,HDV - RNA持续阳性,肝内HDV - RNA和(或)HDAg阳性
氢离子浓度
(35.0~45.0)nmol/L
激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0.89~2.44)nmol/L
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素(T4)
(62.67~150.84)nmol/L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
氨酸(FT3)
(2.62~6.49)pmol/L
游离甲状腺(FT4)
(9.01~19.04)pmol/L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一、肝、胆功能指标:1、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临床意义:(1)ALT活性在如下疾病可见升高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与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2、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3.00-40.00 u/l临床意义:(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顶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与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去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如此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如此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3、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如下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4、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临床意义:(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如下疾病: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与紫外线照射后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c.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到医院看病,如血、尿常规化验是常有的事。

现将常规检查的主要项目介绍如下:(一)血、尿常规化验NTT 是英文 NITRITE 的简写,代表尿中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常与食物的种类,气候寒冷有关,如含量经常超正常,往往提示结石的可能。

PH 代表酸碱度,正常小便略偏酸,若过酸过碱都提示异常。

GLU 是英文GLUCOSE 的简写,代表糖,正常尿的糖为阴性。

PRO 是英文PROTEIN 的简写,代表蛋白,正常尿蛋白为阴性。

BLD 是英文 BLOOD 简写,代表隐血,正常尿隐血为阴性。

KET 是英文 KETONE 的简写,代表酮体,酮症酸中毒时常为阳性。

BIL 是英文BILIRUBIN 的简写,代表胆红素;URO 是URBILINOGEN 的简写,代表尿胆元。

BIL 和URO 是断定黄疸的二项指针,如果阳性提示黄疸,需要进一步查找黄疸的病因。

LEU 是英文LEUCOCYTE 的简写,代表白细胞,正常尿为阴性。

项目英文名称参考值指标意义谷丙转氨酶 ALT0-45U/L 人体常需的酵素,平时在血液中只微量存在,大部分在肝脏细胞中,及少量在其它器官。

如果数值增高,有可能是肝炎、肝病、肝癌。

谷草转氨酶 AST0-45U/L 人体常需的酵素,平时在血液中只微量存在,大部分在肝脏细胞中,及少量在其它器官。

如果数值增高,有可能是肝炎、肝病、肝癌或心肌梗塞 碱性磷酸酶 AKP60-300U/L 存在于小肠粘膜最多,肾、骨、甲状腺及肝也有一些,如肝胆阻塞、肝炎、副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数值会升高伽玛谷氨酰转肽酶 GGT 0-50U/L存在于肝、肾、胰脏内,主要是由酒精引发的酵素,是肝脏机能的指针,比前述的AST 及ALT 还敏感。

如偏高有可能是肝炎、肝病、酒精中毒的肝损坏,或胆道阻塞。

乳酸脱氢酶LDH160-500U/L过高时疑是心肌梗塞(在72小时之内升高,维持一星期)、肝病、白血病及其它血症。

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项目名称
参考值
主要用途及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升高:严重脱水,各种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各种贫血.尿毒症等
红细胞(RBC)
男: (4.0-5.5)×109/L
男:11~50U/L
女:7~32U/L
胆道阴塞,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药物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
总蛋白(TP)
60~82g/L
增高:血液浓缩,呕吐,多发性骨髓瘤、M球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降低:血液稀释,营养不良,甲亢、肝病等。
白蛋白(ALB)
37~50g/L
增高意义不大。降低:失血,肾病综合症,恶性肿瘤,肝硬化,营养不良,肝脏疾病,妊娠晚期等。
减少:见于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增高:补钾过多,肾衰,溶血等
血清钠(Na+)
135~145 mmol/L
减少:见于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增高:血液浓缩,大量出汗等等
血清氯(Cl+)
96~108 mmol/L
减少:见于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增高:高钠血症,吸呼性碱中毒等
血清钙(Ca2+)
2.10~2.58 mmol/L
女: (3.5-5.0)×109/L
同上
白细胞(WBC)
(4-10)×109/L
升高:妊娠后期,炎症,中毒,肿瘤等等
减少:某些药物中毒,再障,伤寒,等等
染色涂片分类
DC
用于了解各种白细胞的在血液中的百分比

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常用化验值及意义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血清(血浆)尿酸(UA)“样本采集”采空腹血2毫升,抗凝或不抗凝。

“正常值范围”119―417.umol/l或2―7mg/dl,换算成si单位因素:59.5。

“临床意义”1、增高:痛风,肾脏疾患,子癫,肝脏病患,慢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和摄入富含核蛋白的食物后。

2.减少:恶性贫血,复发性腹腔疾病。

血清苯丙氨酸『标本采集』在不抗凝的情况下,服用2ml空腹血。

『正常值范围』成人:104-233umol/L或0.8-1.8mg/dl;新生儿:156-441umol/L或1.2-3.4mg/dl。

『临床意义』增加:苯丙酮尿症,早产儿略高,几周后恢复正常。

血清酪氨酸(tyr)『标本采集』服用2毫升空腹血和抗凝剂。

『正常值范围』9-29mg/L或0.6-1.5mg/dl。

『临床意义』1.增加:遗传性高甲状腺激素血症。

2、降低:苯丙酮尿症。

血液非蛋白氮(NPN)“样本采集”采空腹2毫升,抗凝。

“正常值范围”全血14.3―25mmol/l或20.0―35.0mg/dl。

血浆:14.3―21.4mmol/l或20.0―35.0mg/dl。

换算成si单位的因素:0.714。

“临床意义”1、增高:肾产前性(脱水,心功能不全,腹水,休克),肾性(各种肾病),肾后性(尿阻塞等疾病),蛋白分解过多(消化道出血,严重烧伤)。

2.减少:严重肝病。

血液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标本采集』取2ml空腹血抗凝。

『正常值范围』280-380mg/L(全血),307mg/L(平均红细胞)。

『临床意义』1.增加:甘氨酸中毒。

2、降低:有机磷中毒。

血肌酸(CRE)“样本采集”采血2毫升,抗凝或不抗凝,勿溶血。

“正常值范围”血清或血浆:男13―38umol/l或0.17―0.5mg/dl,女26.7―71umol/l或0.35―0.95mg/dl。

“临床意义”增高:严重肌肉损伤,挤压综合症,皮肌炎。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肾脏重度损伤。

临床工作常见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临床工作常见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尿糖(Glu)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提示血糖升高,可能患有糖尿病。尿糖阳性程度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尿酮体(Ket)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提示糖代谢障碍,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呕吐等。
尿胆红素(BIL)
01
正常值:阴性
02
临床意义:阳性提示肝胆疾病, 如肝炎、胆管炎等。尿胆红素阳 性也可见于溶血性黄疸。
HBsAHBgcAb五项。
阳性表示存在乙型肝炎病毒,阴性 则表示未感染或已康复。
HBsAb
阳性表示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 ,可能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获 得。
HBeAg
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
HBeAb
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 低。
HBcAb
阳性表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需 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红细胞压积(Hct)
总结词
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血液浓缩和贫血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
男性为0.4~0.5,女性为0.35~0.45。
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减少常见于贫血、出血、腹泻等导致的血容量增加,增 多则常见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1 2
总结词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评估贫血类型的重要指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值
2.07-3.10mmol/L。
临床意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 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升高常见于动脉 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其降低常 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等疾病。
其他化验
04
乙肝两对半
总结词
乙肝两对半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 染的重要指标,包括HBsAg、 HBsAb、HBeAg、HBeAb和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分析是一项常用的化验检查,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血细胞分析中常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它的含量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老年人的正常范围略低。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此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2.红细胞(RBC)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异常可以反映出多种疾病。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10*12/L,女性(~)×10*12/L,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略高。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缺氧状态,如心肺疾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减少则与失血、溶血等有关。

3.白细胞(___)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

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数量为(~)×10*9/L,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白细胞数量较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对于炎症、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血小板(PLT)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凝血状态。

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或放疗后等;血小板增多则与炎症、感染等有关。

5.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是指未成熟的红细胞,其数量的增加可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异常。

正常范围为%%。

6.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占血液总容积的百分比,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

男性的正常范围为~0.50L/L,女性的正常范围为~0.48L/L。

7.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三个指标可以反映出红细胞的大小、含量和浓度。

MCV正常范围为80~100fl,MCH正常范围为27~34pg,MCHC正常范围为320~360g/L。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意义一、常规项目 (1)二、生化检查 (4)三、肝炎标志检查 (5)四、临床血液项目 (14)五、常规免疫项目 (29)六、发光免疫项目 (37)七、体液项目 (46)一、常规项目二、生化检查三、肝炎标志检查四、临床血液项目减低:急性和某些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活动性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肝病、SLE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

C4 补体C4 g/L 0。

2 ~0。

4增高: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梗、Reiter 综合症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减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 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 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早期等.CRP C 反应蛋白mg/L 0 ~ 8 增高: CRP 是一种急性期蛋白,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

ENA_A b ENA 自身抗体谱抗sm :阴性抗rRNP:阴性抗u1RNP:阴性抗SSA :阴性抗SSB :阴性抗Jo -1:阴性抗Scl -70:阴性抗D`E :阴? 抗Sm 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的血清标记抗体,阳性可达30%左右.?抗核糖体抗体(rRNP ):是SLE 的又一血清标记抗体,阳率10%.?抗U 1 RNP 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中阳性率高达95% 以上.在SLE 中,该抗体阳性与雷诺氏现象有关。

?抗SSA 抗体:在干燥综合征(SS )中阳性率为60%,也可见于其它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LE( 35%)、硬皮病、多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该抗体阳性也可引起亚急性皮肤狼疮的皮损,与SLE 的性抗DM -53 :阴性抗RA -54 :阴性广泛光过敏性皮炎也相关,IgG 类抗SSA 抗体通过胎盘可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个别因抗体与心脏的传导系统相结合,可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SB 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0%左右.? 抗Jo - 1 抗体:是多发性肌炎( PM )和皮肤炎(DM )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在PM 中阳性率达25% 。

各项检验值的正常数值与临床意义

各项检验值的正常数值与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各种化脓球菌感染
降低:见于各种药物反应,脾亢进及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疾病





中性粒细胞N
50-70﹪
增高:一般化脓感染
降低:严重感染或抵抗力差
嗜酸粒细胞E
0.5-5﹪
增高:过敏反应、各种寄生虫感染
降低:严重疾病进行期
嗜碱粒细胞B
0-1﹪
增高: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淋巴细胞L
尿沉渣、白细胞
0-3/HP
>5个/HP为异常,多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及精囊炎。妇女要注意有否白带污染
上皮细胞
少量
大量表示尿路有轻度炎症
透明管型
偶见
增多见于急性肾炎、肾病、长期发热及肾淤血
颗粒管型

有则表示肾脏有器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炎
腊样管型

有则表示肾小管有严重坏死,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等
尿酮
阴性
硬便:习惯性便秘。糊状:消化不良
黏液便:慢性结肠炎。浓血便:细菌性疾病血样便:下消化道出血等
黏液
正常粪便表面常附有石蜡油样光彩
表面少量肉眼可见黏液,多见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
偶有
大量:见于消化道出血
白细胞

大量:见于细菌性疾病及感染性腹泻等
巨噬细胞

多则见于细菌性痢疾等
上皮细胞

大量则见于慢性结肠炎等
肌酐
88-177 mmol/L
增高:尿毒症;可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含量越高,愈后越不好
甘油三酯
0.56-1.24mmol/L
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胆道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等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肝、胆功能指标:1、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u/l临床意义: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2、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u/l临床意义: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 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3、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u/l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4、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u/l临床意义: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c.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d、某些恶性肿瘤晚期:如胃癌、肺癌等2、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及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5、总胆汁酸TBA 正常值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硬变、慢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癌、急性肝内胆汁淤滞、肝外阻塞性黄疸等;6、白球蛋白比A/G 正常值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清蛋白增高或球蛋白降低降低:见于清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A/G比值小于1时称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及肝硬化7、总蛋白TP 正常值g/l临床意义:增高:1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相对增高,常见于脱水症,如腹泻、呕吐、失水性休克、持续高热等;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液发生浓缩导致总蛋白升高2血清蛋白合成增多,多发生于发生性骨髓瘤等降低:1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静脉输入多的低渗液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2机体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3合成障碍:只要由肝功能障碍引起4蛋白丢失:见于严重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8、白蛋白ALB 正常值g/l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各种原因的脱水或补液不足如腹泻、呕吐、大量出汗、过分干渴等所造成的血液浓缩降低:1蛋白质摄入不足:如长期饥饿、营养不良、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慢性胃肠道疾患及妊娠后期或哺乳期等2清蛋白合成功能不全: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炎及慢性恶性贫血等3蛋白质的消耗增多:慢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慢性发热性消耗疾患、感染或外伤等4清蛋白丢失:见于肾病综合征、严重出血、胸腹腔积水、广泛的烧伤等9、球蛋白GLB 正常值临床意义:增高:1血液浓缩引起的G的增高2感染性疾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结核病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亢进,如SLE、硬皮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4骨髓瘤和某些淋巴瘤时,r-球蛋白和部分β球蛋白均可增高至20~50g/l降低:合成减少或消耗过多,常见于小儿生理性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x线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烧伤、维生素B6缺乏等10、总胆红素T-BIL 正常值临床意义:1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和预后;肝脏疾病患者胆红素明显升高时,常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TBIL长期异常,提示病情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如黄疸短期内急剧增加,则表示病情危重;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大于l,则提示预后恶劣2血清胆红素增高见于:肝脏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外疾病: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闭塞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输血错误11、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值临床意义: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疾病造成的胆红素排泄障碍,使经肝细胞处理后的胆红素无法排出而入血,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12、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值临床意义:新生儿黄疸、溶血性黄疸、血型不符的输液反应使结果升高二、血糖GLU正常值umol/l临床意义:增高:1生理性:摄入高糖食物后,饭后1~2小时,情绪紧张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2病理性:a胰腺β细胞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引起的糖尿病;b某些疾病导致的各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的高血糖.c颅内压增高,如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d脱水,如呕吐、腹泻、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增高;降低:1生理性:饥饿,剧烈运动;2病理性:a胰岛素β细胞增生或瘤使胰岛素分泌过多;b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c严重肝病,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能力下降d胰岛素或其它降糖药物使用过量等;三、血脂:1、甘油三脂TG 正常值增高:1家族遗传性或饮食因素引起的高三酰甘油血症2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继发引起的TG增高;降低:1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肝病等;2消化吸收不良疾病继发引起的TG水平下降;2、、总胆固醇TC 正常值临床意义:TC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饮食、遗传、运动等,儿童及新生儿的正常参考值较成人低;增高: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糖尿病、妊娠、总胆管阻塞等;降低:原发性低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严重肝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值mmol/l临床意义: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呈负相关,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体内HDL含量下降临床意义较大病理性降低见于:冠心病、脑血管病、肝炎、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症、吸烟等综合分析HDL 和HDL/TCH值,能更好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值mmol/l临床意义: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及损害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它降低可改善冠心病的症状,引起损害的修复5、载脂蛋白A1 ApoA1 正常值g/lAPOA1主要存在于HDL-C中,所以它主要反映HDL的水平,它与HDL-C呈明显正相关;但由于HDL是由一系列大小和组成都不均一的亚组份组成,病理状态下HDL亚类大小与组成往往发生变化,所以APOA1和HDL-C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两者的检验不能互相代替增高:高a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外胆道阻塞、APOA1缺乏症如Tangier病等6、载脂蛋白BApoB 正常值g/l临床意义:血清中90%以上APOB存在于LDL中,所以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APOB与LDL-C呈明显正相关;但同样的在病理状态下两者变化不一致,不能相互代替;它是血脂各项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降低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增高:冠心病、2型高脂血症、胆汁淤滞、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降低:急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四、肾功能指标1、尿素UREA 正常值临床意义:生理性因素: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尿素浓度增高,男性比女性平均高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妊娠妇女尿素浓度偏低病理性因素:1肾前性: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血尿素潴留;可见于剧烈呕吐、幽门梗阻、长期腹泻等;2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等都可导致血尿素升高;3肾后性: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可使尿路阻塞引起血尿素浓度升高;血尿素减少较少见,可见于严重肝病,如广泛性肝坏死;2、肌酐CREA 正常值umol/l临床意义: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小管完全排泄;在肾脏疾病初期,血清肌酐值通常不升高,直至肾脏实质损害,血清肌酐值才升高,所以血清肌酐检验对晚期肾脏病临床意义较大;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肌酐如升高至176-353umol/l,提示为中度至重度肾损害;3、尿酸UA 正常值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1痛风2核酸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3肾功能减退4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自相子痫、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五、血液生化指标1、肌酸激酶CK 正常值u/l临床意义: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有存在;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皮肌炎等血清CK活力增高;神经因素引起的肌萎缩,如脊髓灰白质炎时活力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就开始增高,可高达正常10~12倍,2~4天恢复正常;病毒性心肌炎也明显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CK增高还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一些非疾病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等也可引起CK活性增高;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正常值u/l临床意义:1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后先于CK总活力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动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K-MB≥总活动力的3%为阳性,最高值达12%~18%;若下降后的CK-MB再度上升,提示有心肌梗死复发2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可检出CK-MB3、乳酸脱氢酶LDH 正常值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肌梗死、横纹肌创伤、心肌炎、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肺梗塞等某些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活力往往升高4、a-羟丁酸脱氢酶a-HBDH 正常值mmol/l临床意义:a-HBDH与LDH、CP、CP-MB、AST一起构成了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心肌梗死患者血清a-HBDH升高,LDH/a-HBDH比值减低;正常人比值为~;心肌梗死患者减低为~;肝实质细胞病变时可升高至~;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H1升高,a-HBDH也升高5、钙Ca 正常值mmol/l临床意义:1血清离子钙增高:甲状旁机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肿瘤、维生素D过多症等2血清离子钙降低: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慢性肾衰、肾移植或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维生素D缺乏症、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低钙血症等6、磷P 正常值mmol/l临床意义:1血清无机磷增高: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晚期、维生素D过多、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2血清无机磷减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佝偻病或软骨病拌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时,糖尿病、肾小管病变性病变时等7、镁Mg 正常值临床意义:1血清镁增高:a.肾脏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b.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艾迪生病和糖尿病昏迷c.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等2血清镁降低:a.镁由消化道丢失,如长期禁食、吸收不良或长期丢失胃液者,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长期吸引胃液等b.镁由尿路丢失,如慢性肾炎多尿期或长期用利尿剂治疗者c.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等,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者六、血常规:1、白细胞WBC计数正常值~×109/L临床意义:1白细胞增加:a.生理性:见于胎儿及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分娩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严寒及极度恐惧等;b.病理性: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尿毒症、传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白血病等;2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化疗后、X线及镭辐射、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亢进;2、血红蛋白正常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升高:①生理性升高,如新生儿,高原居住者②病理性升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降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3、红细胞RBC计数正常值男:×1012/L 女:×1012/L 新生儿:6-7×1012/L临床意义:一般情况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但在部分患者,同时检验二项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4、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①血小板减少见于:a.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等;B.血小板破坏增多:脾脏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小板消耗过多:DIC;②血小板增多见于:a.急性反应: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感染等;B.骨髓增生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C.脾脏切除后七、乙肝两对半1、乙肝三系正常HBsAg-.临床意义:HBsAg+为乙肝携带者;HBsAg+ HBeAg+ 抗HBc+为乙肝大三阳HBsAg+HbeAb+HBc+为乙肝小三阳八、尿常规:1、尿蛋白PRO 正常-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高温受寒等因素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尿内暂时出现蛋白;病理性蛋白尿:各类肾病、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损害、SLE、妊娠综合症及免疫性蛋白尿等;2、尿糖GLU 正常值-临床意义: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精神激动等;3、尿酮体KET 正常-临床意义:1生理性异常,见于妊娠呕吐、营养不良、长期饥饿、剧烈运动后等;2病理性异常:糖尿病酸中毒4、尿胆红素BIL 正常-临床意义:在阻塞性黄疸及肝实质病变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5、尿胆原URO 正常-临床意义:1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阴性;2溶血性黄疸及肝实质病变时尿胆原增高;6、尿白细胞WBC 正常-或极少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有炎症反应;7、尿红细胞RBC 正常-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见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盂肾炎、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

各项检验值的正常数值与关于临床意义.docx

各项检验值的正常数值与关于临床意义.docx

各项检验值的正常数值与临床意义————————————————————————————————作者:————————————————————————————————日期 :检验项目常用理化检验正常值(一)血常规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血常规正常值临床意义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中性粒细白胞 N细嗜酸粒细胞 E胞嗜碱粒细胞 B分淋巴细胞L类单核细胞M网织红细胞男:120-150 g/L女:105-135 g/L男:4.0-5. 0×1012/L女:105-135×1012/L4-10×109/L50-70﹪0.5-5﹪0-1﹪20-40﹪3-8﹪0.5-1.5﹪增高 :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降低 :可诊断为贫血红细胞增减的意义与血红蛋白相同增高 :常见于各种化脓球菌感染降低 :见于各种药物反应 ,脾亢进及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疾病增高 :一般化脓感染降低 :严重感染或抵抗力差增高 :过敏反应、各种寄生虫感染降低 :严重疾病进行期增高 :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等增高:百日咳、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增高 :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增高 :生理性见于妊娠期 ,病理性见于失血、溶血等降低 :再障、化学药品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红细胞沉降率(ESR)魏氏男 :0-15 mm /h女: 0-20mm/ h克氏男 :0-8m m/h女: 0-10mm/h增高:可见于结核、风湿、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贫血、感染、结缔组织病及妊娠等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脾切除等9降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性障血小板数-0×/L1003010碍等寄生虫无有则见于各种寄生虫感染时狼疮细胞无有则见于全省性红斑狼疮(二 ) 血液生化检验项目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检验项目正常值临床意义增高: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脑溢血等葡萄糖 3.9-6.1mmol/L降低:胰岛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病等血酮<0.86 mmol/L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妊娠呕吐、中毒性休克增高 :各种严重肾脏疾患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心力尿素氮3.2-6.1mmol/L衰竭及休克时、高热增高:尿毒症 ;可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含量越高 ,肌酐88-177 mmol/L0.56-1.24m甘油三酯mol/L2.8 -5.6mmol/总胆固醇L愈后越不好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胆道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等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营养不良、肝硬化等增高: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补钾过多、肾上钾 3.6-5.4mmol/L腺皮质功能减退等降低 :呕吐、腹泻、胃肠减压等致消化液丧失钠135-145mmol/L95- 107mmol氯/L 增高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脑外伤等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呕吐、腹泻、大量利尿后增高 :氯化物排出减少、摄入过多、呼吸性碱中毒等降低:与低血钠情况相似增高:代谢性碱中毒和幽门梗阻、呼吸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18- 23mmol /(CO 2 -CP)L如肺气肿等降低 :代谢性碱中毒 ,如严重腹泻、糖尿病酮症、呼吸性碱中毒等(三)肝功能检查项目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检验项目正常值临床意义总胆红素<1.7μmol /L 结合胆红素<3.40μlmo/L 增高 :见于任何原因引起的黄疸增高 :见于肝炎、胆道阻塞等疾病40-80 u 可疑 ,80u以上有诊断价值,多见于急谷-丙转氨酶<40u/ml谷-草转氨酶<40u/ml 总蛋白60-80g/L白蛋白35- 50g/L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脂肪肝等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各种急性肝炎、心肌炎、脂肪肝等临床意义取决于白、球蛋白的变化增高:脱水及血液浓缩降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营养不良、严重出血等球蛋白20-30g/L 白、球比例1. 5-2.5:1碱性磷酸酶3-13 金氏 u 乳酸脱氢酶225-550u 增高 :慢性感染、肝炎、肾病综合症等降低:球蛋白缺乏症临床意义取决于白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增高:肝外或肝内阻塞、肝癌、肝硬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偻病、妊娠期等增高:恶性肿瘤、白血病、肝炎、肝硬化等降低:无意义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 4 -6天后升高, 3-6 天恢复肌酸磷酸激酶<40u/L淀粉酶70-250 u甲胎蛋白试验 (AFP)<12.5μ g/L 癌胚抗原(C EA)<2.5μLg/正常。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正常成人范围为4-10×10^9/L,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骨髓异常。

-红细胞计数:正常男性范围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失血或骨髓异常。

-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男性范围为130-175g/L,女性为115-150g/L,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出血倾向或骨髓异常。

2.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正常范围为男性<50U/L,女性<35U/L,ALT升高可能表示肝炎、肝损伤或药物性肝炎。

-谷草转氨酶(AST):正常范围为男性<50U/L,女性<35U/L,AST升高可能表示肝炎、肝损伤或肝功能异常。

- 总胆红素:正常范围为3.4-20.5 μmol/L,总胆红素升高可能表示肝炎、胆道梗阻或肝功能异常。

-白蛋白:正常范围为35-55g/L,白蛋白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3.肾功能指标:- 尿素氮:正常范围为2.5-6.4 mmol/L,尿素氮升高可能表示肾功能损伤、肾衰竭或脱水。

- 肌酐:正常范围为62-106 mmol/L(男性),53-97 mmol/L(女性),肌酐升高可能表示肾功能损伤或肾衰竭。

- 尿酸:正常范围为男性208-428 μmol/L,女性143-339 μmol/L,尿酸升高可能表示痛风、肾功能损害或代谢异常。

4.血糖和脂质指标:-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 mmol/L,空腹血糖升高可能表示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

- 总胆固醇:正常范围为<5.2 mmol/L,总胆固醇升高可能表示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5页精选文档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5页精选文档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谷丙转氨酶(ALT)临床意义:(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二、谷草转氨酶(AST)临床意义:(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 活性轻度增高(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三、r_谷氨酰转移酶(r_GT)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四、碱性磷酸酶(ALP)临床意义:(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c.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

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医学课件

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医学课件

• 4、果酱色:见于变形虫痢疾,或进食过多巧克力、咖啡

等。
• 5、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或食用番茄等。
• 6、黑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或服用铁剂、动物血或肝

等。
学习交流PPT
15
• 性状:
• 正常粪便为柱状软便,表面有少量黏液。某些病理因素可有 下列改变:
• 1、球形硬便:见于结肠便秘时。
• 2、扁平带状便:经常排扁平带状便说明有肛门狭窄,

成人女性:110~150g /L

新生儿170~200g/L
学习交流PPT
6
• 临床意义: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值增高: •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和高原居民; • 相对增高见于血浆容量减少(体液丢失、呕吐、腹
泻、烧伤、尿崩症),亦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
减退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继发性绝对增多见于组织缺氧(肺心病、紫绀型先心
• 正常值为5~5.6kPa,
• 增高见于呼吸性酸中毒,
• 降低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学习交流PPT
25
• 碱剩余(BE):
标准重碳酸盐(SB):
• 指在38摄氏度、二氧化碳分压 指在38摄氏度、二氧化
5.3kPa、血氧饱和度100%的条件下, 碳分压5.3kPa、血红蛋
血液滴定至pH7.4所需的酸或碱的 白100%饱和的条件下,
13
粪便常规
学习交流PPT
14
• 颜色:
• 正常的粪便含有粪胆素,呈黄色或棕黄色。婴儿粪便因含未

转变的胆红素呈黄绿色。
• 异常时呈下列改变:
• 1、淡黄色:见于乳儿便、消化不良或服用某药物。
• 2、绿色:见于婴幼儿腹泻时,或服用甘汞以及使用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病因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荨 麻疹、哮喘等);寄生虫病;皮肤病和血液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 素和某些传染病的机期。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 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此类细胞外周血中 不易找到,故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和6岁以前儿 童;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伤寒、结核。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 药)、放射线接触和传染病急性期。
CK CK-MB AST LDH
MYO
3
5~12
18~30
血气分析


血液酸碱度(pH):


指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 数值。 正常值为7.35~7.45, 增高见于碱中毒, 降低见于酸中毒。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二氧 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可反映酸碱平衡中的呼吸 性因素。 正常值为5~5.6kPa, 增高见于呼吸性酸中毒, 降低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性状:
正常粪便为柱状软便,表面有少量黏液。某些病理因素可有 下列改变: 1、球形硬便:见于结肠便秘时。 2、扁平带状便:经常排扁平带状便说明有肛门狭窄, 多见于直肠癌。 3、黏液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炎症。如肠炎、痢疾和 急性血吸虫病。 4、稀软便:见于肠结核。 5、脓、血黏液便:多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 或直肠癌。


酸碱度 ( pH )
正常pH值约为5.0~7.5 酸度增加见于酸中毒、发热、糖尿病、白血病或服氯化铵 者; 碱度增加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和肾小管酸中毒 。


尿比重
正常1.015~1.025之间 增高见于高热、脱水、心衰、休克、糖尿病和急性肾炎; 减少见于尿崩症和肾功能衰竭。


尿色:
正常的尿液呈淡黄色,随尿量的多少可深可浅。 常见的病理改变有: 1、近于无色:见于尿崩症、糖尿病。 2、深黄色:阻塞性黄疸及柑细胞性黄疸。 3、淡红色和红色:见于肾结核、肾和尿道结石、肾肿 瘤、急性肾炎、出血性疾病等。 4、棕褐色或浓茶色:见于严重烧伤、血型不合的输血 等。 5、蓝绿尿:见于绿脓杆菌感染、胆绿素或用亚甲蓝药物 时。 6、乳白色:见于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受阻等。

临床意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值增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和高原居民; 相对增高见于血浆容量减少(体液丢失、呕吐、腹 泻、烧伤、尿崩症),亦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 减退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继发性绝对增多见于组织缺氧(肺心病、紫绀型先心 病)或组织并不缺氧的肾脏病(肾积水、多囊肾) 或肿瘤(肾癌、卵巢癌、肝癌);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值减少: 生理性减少见于出生后3个月至15岁以前的儿童和老年 人以及妊娠期妇女;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急、慢性失血、缺铁性、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 纤维化。
肌红蛋白(MYO):
正常血中含量很低,有肾脏排泄。诊断临界值>75ug/L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学变化情况
开始升高时间 达峰值时间 (h) (h) 4~10 12~36 3~6 6~12 12~14 12~24 24~48 48~72 恢复正常时间 (h) 72~96 48~72 3~5d 10~12d
HBV: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直接传播。 1、HBsAg 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长期存
在。其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因其常与HBV同时 存在,被用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 HbsAg(+)见于:1、乙肝潜伏期和急性期。 2、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 癌。 3、慢性HbsAg携带者。 2、抗—HBS 表明集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在HbsAg转阴 后出现,是疾病恢复的开始,可持续多年。 抗—HBS(+)临床意义: (1)、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而且有一定的HBV 免疫力。 (2)、接种乙肝疫苗后。 (3)、被动性获得抗—HBS抗体,如接受免疫球蛋白或输 血治疗的患者。

临床意义:
(1)总数>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 总数<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 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 饱餐、运动、高温或严寒及情绪激动。 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杆菌引起 的炎症;也可见于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病 毒、原虫、梅毒;严重组织损伤、急性中 毒、肿瘤、白血病和急性失血、溶血。 病理性减少:伤寒杆菌和病毒是常见原因,血液病,肿 瘤放、化疗后,脾功能亢进也是常见病 因。



气味:
直肠癌患者的粪便有特别的恶臭; 变形虫痢疾的粪便呈腥臭味; 肠道中部肿瘤溃烂、大量出血呈腐败臭味。
心肌损伤相关酶


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
肌钙蛋白复合物是横纹肌肌原纤维细丝的组成成分,它由肌 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C三个亚单位组成。它们是 肌肉的调节单位,在横纹肌的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心 肌受损后即释放出TnT、TnI。 参考值:cTnT<0.1ug/L,cTnI<0.2ug/L。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cTnT、,cTnI明显升高,在心肌损伤后3~6 小时cTnT即显异常,12~96小时达到 峰值。CTnT增高可 持续10~14天,cTnI可持续5~7天 2、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cTnT和cTnI常升高,提示有小范围 心肌坏死。


肌酸激酶(CK):
CK由M和B两种亚基组成的二聚体,两种亚基可以组合成三 种同工酶,即CK-BB、CK-MB、CK-MM。CK-MB主要分布于心 肌;CK-BB主要存在于脑、肠、肺和前列腺等组织;而骨骼 肌和心肌则以CK-MM为主。正常血清中主要是CK-MM和少量 的CK-MB,当上述组织受损时,释放CK入血,使血中CK升高。 CK-MB升高见于: 1、AMI发病后CK-MB一直升高不降,说明心肌梗死在继续, 若下降后又升高,表明梗死部位再扩展或又有新的梗死出 现。 2、心肌损伤:心绞痛、心包炎、慢性房颤、冠状动脉造影。 3、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 萎缩。

6、鲜血样便:多是直肠或肛门出血,过多食用西红柿、红 辣椒亦可出现红色。 7、水样便: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腹泻,如同时伴有黏液 和脓血则见于急性肠炎。 8、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量大,内含黏液片块。多 见于霍乱、副霍乱病人。 9、白陶土样便:见于阻塞性黄疸,钡餐造影术后,因排除 硫酸钡也呈灰白色。 10、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达到50~70ml可 出现。

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HGB)

正常值: RBC 成人男性:(4.0~5.5)×1012/L 成人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0~7.0)×1012/L HGB 成人男性:120~160g/L 成人女性:110~150g /L 新生儿170~200g/L


病毒七项


HAV:粪口途径传播,在体内,HAV主要在肝细胞内进行复
制,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
抗—HAV: IgM型抗体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抗—HAV: IgG阳性,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


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缓冲碱(BB):
是指血液中具有缓冲能力的负离子的总量。 正常值为45~55mmol/L。 增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减少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样品采集与保存:
1、合理的采血部位,桡动脉是采血的理想部位。 2、严格隔离空气。 3、病人处于安静状态下。 4、肝素抗凝。 5、抽血后立即送检,若不能及时测定,应保存在4摄氏 度环境中,不得超过2小时,若病情许可,最好在停 氧30分钟后再采血,否则注明给氧浓度。
血沉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1~15mm/1h末 成年女性:0~20mm/1h末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意义:
1、生理性改变: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 月后肢分娩后3周以及老年人可增快,高原居民可减 慢。 2、病理性改变:增快见于结核、风湿、心肌炎、组织 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以及 高脂血症。
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 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
正常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WBC分五种类型:1、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HbeAg阳性的临床意义
患有乙型肝炎,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指标。 HbeAg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易转变为慢性肝炎。 HbeAg和HbsAg 阳性的孕妇可将乙肝病毒垂直传播为新生儿, 感染阳性率为70~90%。 抗—Hbe :出现于感染的恢复期,持续时间长。HbeAg与 抗—Hbe一般不会同时阳性。 临床意义:(1)、HbeAg转阴的病人,意味着HBV部分 清除或抑制,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2)、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病 人可检出。 抗—Hbc :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包括 IgM、IgG、IgA。是诊断

动脉血氧分压(PaO2)
指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分子所 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为12.6~13.3kPa,
轻度呼衰: 6.67~8kPa 中度呼衰:5.33~6.67kPa 重度呼衰:﹤5.33k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