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的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

合集下载

见贤思齐的故事

见贤思齐的故事

见贤思齐的故事见贤思齐典故《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夏朝的时候,一个反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

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优点是努力学习、开朗活泼和乐于助人,缺点则缺乏自觉性、毅力与恒心,于是,我认为我应该向我姐姐好好的学习。

姐姐读小学的时候,舅舅和舅妈每天上班的地方很远,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到我的姐姐,但是姐姐每天都很自觉、努力的完成所有学习任务,从不让她的爸爸妈妈操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带来丰硕的成果就是各科成绩第一名,但是姐姐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依然勤奋的学习,初中毕业,学校直接保送她进入了重点高中,现在我的姐姐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

见贤思齐,我应当学习姐姐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怎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呢?首先要做到有理想。

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极其重要,一个人要想开发自己的潜能,成长为有用的人,就不能没有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斗目标、是鼓励自己的不竭动力,只有有理想,才能够排除万难,朝着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其次要做到有教养。

教养体现了人的素质,表现在日常的礼仪上,礼仪就是行为规范、语言标准,这样就才能做到有教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最主要要有责任心、诚信、同情心、爱心、公德心、和珍爱生命。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如自己的人就讥笑他p轻视他,自己反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他、嫉妒她p不与他们交往,这都不是见贤思齐的态度。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4·17】见贤思齐

《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4·17】见贤思齐

《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4·17】见贤思齐【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感悟】本章是儒家修身立德的座右铭。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墓碑上刻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成为孔子的弟子是幸运的,不需要“时光倒流”,而是立足于当下。

一、见贤思齐,内在之美必焕发于外孔子的“见贤思齐”是提升自己简单易行而有效的方法。

见贤思齐,重在我当学习,与之“齐”等。

能不能齐等,要看努力的程度。

东汉末年,有个品德、学问都很高深老师,叫郭泰。

当时有个叫魏照的人,听郭泰讲课后,就把行李搬来,整天和他住在一起。

郭泰就问他:“听完课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而非要和我住在一起呢?”魏照说:“能找到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是能找到一位像您这样教自己做人的老师却很难。

我天天和您在一起,就是要学习您做人的高尚品格啊。

”郭泰很感动,尽心竭力地教他。

魏照也逐渐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人。

像魏照这样的学生是很难得的:看见别人好的品质,就一门心思向他学习,勤奋努力直到赶上他!人有向贤之心则能改变气质容颜,人的神态不由自主地与内心行动相与为伴,久而久之,则成气质。

故内在之美必焕发于外,佛陀所说的“相随心转”也是这个意思。

成天想着“人人皆为我师”,就会有安和慈祥相,成天看谁都不顺眼,就会有凶神恶煞相。

二、见不贤而内自省由于社会善恶共存,人自身的局限性,其广度、深度毕竟有限,人如果能懂得及早“见不贤而内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都会成为“修己安人”的好人,精神痛苦就会少很多。

成本最低的财富积累,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

青年人如果能反省自己,还能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那绝对是令人钦佩的。

“思齐”是纠正个人的偏差,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矫健,“反省”是一种从觉悟到实践的过程,把反省的思考付诸于行动,才会天天进步。

见贤思齐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见贤思齐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见贤思齐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1)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齐:看齐,引申为学习。

【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应该主动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是增进个人道德修想修养方法之一。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性智慧的处事修己之态度。

相反地,若凡事以自我为出发点来思考事情或评断别人,这样的人将永远活在自己设限的框框,而无法透澈洞悉更高的人生哲理及智慧。

也就丧失增进个人修养提升的契机。

【延展】
1、平时与人相处,你常看到别人的优点还是缺点?请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心态为何?
2、学习本文后,你觉得对于先前的思维有无需要修正的地方?。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1】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

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

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

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2】《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读《里仁第四》之17

读《里仁第四》之17

读《里仁第四》之17 农后2
一、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二、原文大意之我见:
1、意译:
子曰:“见到贤德的人,就要学习他们的长处,力求使自己向他们看齐,做一
个有仁德的人。

若见到那些无仁德之辈,就要深思,若自己有和他们相同的缺陷,
就彻底挖掉,并勉励自己,加强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意译:
夫子兹教导,读者要做到:每逢见到人,细察深思考。

见其有贤德,定然形象好,
贤德学到手,使己形象妙。

观其缺贤德,反省作对照,如若我有之,坚决驱除掉。

君子正榜样,时时要仿效,其优学到手,永远不丢掉。

小人反榜样,当作镜子照,
其中缺陷处,我有须去掉。

三、读后感:
见到大德嘉行者,眼前展现高大形象,既觉此人形象高大,必然作为学习榜样。

将其仁德学到我手,就会感到无限荣光。

形成学习仁德风气,促成人人比学赶帮。

这种环境氛围越浓,社会和谐越有希望。

2016年07月08日。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
【赏析】这一段是讲敬父母的问题,侍奉父母,这是应该 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 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 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 纲常名教。
十八、【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 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 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译文】孔子说:“跟有道德的人住 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 处不是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 说你是明智的呢?”
二、【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 仁。”
【译文】(1)约:穷困,困窘。(2)安仁、利仁:安 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自己才去行仁。
三、【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 恶人。”
【译文】(1)好:喜爱的意思。(2)恶: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 的人,才能(恰当地)喜爱某人,憎 恨某人。”
【赏析】人都有好恶之心,有喜欢的人,有所不喜欢的人; 惟有大公无私的仁者,有能好恶得其当,不会有偏爱的差 错: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表示敬重,向他们看齐。向身边 的坏人坏事,表示憎恶,真心反对,并进行规劝,使之改 过,这也是一种对有过恶的人的一种真正的爱护。爱憎分 明,是仁者的风范,也是仁者切己的功课。
十、【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 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恵。”
【注释】(1)怀:关心。(2)土:乡土。(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法度典范。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 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 的是实惠。”
【赏析】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内心活动和行为操守是两 样的,不可同日而语、等量齐观。。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 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 土地就看了。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这里孔子是说 明仁义之道。但说起来很容易,真正的修养却很难做到。

见贤思齐典故_见贤思齐的意思

见贤思齐典故_见贤思齐的意思

见贤思齐典故_见贤思齐的意思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想知道见贤思齐有什么典故吗?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见贤思齐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见贤思齐典故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见贤思齐解析[释义] 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

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语出]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齐;不能写作“起”。

[近义] 力争上游取法乎上[反义] 见利忘义[用法] 用于指追求进步。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只要我们具有~的精神;就能不断进步。

[英译] emulate those better than oneself见贤思齐成语接龙齐家治国国泰民安安内攘外外巧内嫉嫉贤妒能能伸能屈屈尊就卑卑躬屈膝膝行蒲伏伏而咶天天女散花花阶柳市市民文学学老于年年湮世远远泝博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决泉达达官贵人人才难得得不偿丧丧胆游魂魂飘神荡荡气回肠肠肥脑满满谷满坑坑家败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鼎大名名公巨人人己一视视人如子子孝父慈慈明无双双凫一雁雁过拔毛毛羽未丰丰神异彩彩衣娱亲亲仁善邻邻女窥墙墙头马上上窜下跳跳梁小丑丑态百出出自意外外刚内柔柔茹寡断断缣零璧璧合珠联联袂而至至心朝礼礼无不答答非所问问一答十十室九空空腹便便便辞巧说说是弄非非意相干干净利落落井下石石泐海枯枯形灰心心向往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法犯法法海无边边尘不惊惊皇失措措手不及及笄年华华封三祝祝鲠祝噎见贤思齐造句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见贤思齐的故事

见贤思齐的故事

见贤思齐的故事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故事】:孔子经常给他的学生讲怎样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他对学生说:“遇到一个有道德品性优美的人,就要向他学习, 想自己能有他那样的美德;遇到品德不好的人,不是轻视他而离开, 而是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好的地方。

对好的要作为榜样来学习, 对不好的也要作为自己的反面教员,都要通过自己的省察、思索, 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贤德的人。


【意思】:看到品德高尚的人, 就一心向他学习,想自己能和他一样。

贤:美好, 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 齐:相等, 一样, 这里指具有同样的美德。

孔颖达疏: “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


【古例】:唐·骆宾王《灵泉颂》:“见贤思齐, 仰圭璋而有地; 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慙。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

”清·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悲年运之日往, 值禁罔之逾密, 而见贤思齐, 独立不惧, 故作此歌以发挥其事云尔。

”。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释分析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释分析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释分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是一句出自《论语·里仁》的名言,短短十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智慧。

“贤”,在这里指的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见贤思齐焉”,意思是当我们看到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时,应当想着向他们看齐,努力使自己也能达到那样的境界。

这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优秀的人,他们或许在学业上出类拔萃,或许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或许在品德修养方面令人敬仰。

当我们看到这些人的优点和长处时,不能仅仅是羡慕和赞叹,而应该反思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通过学习和努力来弥补差距,让自己也能变得优秀。

比如,我们身边可能有同学学习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这时候,我们不能只是感慨他们聪明,而应该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看看他们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认真听讲、如何积极思考问题的。

然后,将这些好的方法和态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思齐”,不仅仅是在思想上有向贤者看齐的愿望,更要在行动上付诸实践。

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困难。

比如,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就要克服想偷懒、想玩耍的念头;要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就要坚持不断地练习,不怕吃苦。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当我们看到没有德行、行为不当的人时,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错误和缺点。

这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警醒的态度。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行为不端、品德有亏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满或者厌恶。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批评和指责他们的层面,而应该以此为镜,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讲文明,我们不能只是指责他们素质低,而要想想自己在类似的情况下是否也能做到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又比如,发现有人在工作中偷奸耍滑、敷衍了事,我们要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否也有过不认真、不负责的态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释义及感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释义及感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及感悟)
出处与释义
上面的经典名句,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所说富有深刻意义的话。

「贤」、「不贤」,「有才德的人」与「没有才德的人」。

「齐」,相同,一样。

「自省」,自我反省。

全句的意思是:见到有才德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见到没有才德的人,内心就应该自我反省,惟恐
自己也有同样的毛病。

感悟与应用
孔子这句话,是向学生点明修身的方法。

人在社会中,既然不能独处,就必然与他人接触。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任何人先天都具有纯真的本性,但后天的习染不同,人性便会出现善与恶不同程度
的差异。

社会愈是复杂,我们接触的人就不会全是「善」或「恶」,其中必然有「才德兼备」的,也有「不知所谓」的,更多是「善恶混」的人,这些人有时做好事,有时又不自觉地做了不好的事。

作为学生,要不断奋发,在学业和品德上日新又新,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承担」。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所见的人贤与不贤,善与不善,都能判断得到,但对于自己的缺失,反而视若无睹,放纵而不加检点,有过而不知,更遑论及时改正。

孔子的话正好针对这种情况,他说话的重点在「思」和「省」二字。

这「思」和「省」二字,正是一个人不断向
上奋进的修身要道。

当我们能
「思齐」的时候,才算真正的见到「贤」,当我们能「内
自省」的时候,才算真正的见到「不贤」。

更进一步来说,只有在「思」和「省」上用力,我们才不会产生以「贤」为「不贤」,以「不贤」为「贤」的错误判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翻译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翻译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翻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句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篇》《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又名《论》。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里仁篇》26章原文及对照译文如下: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4.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4.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好比说,住在一个充满仁爱氛围的地方才是好的呀。

要是你选居住的地儿都没有仁德的风气,那能算聪明吗?这让我联想到现在选房子,大家都看重周边的环境、邻居素质啥的。

要是周围都是些冷漠自私的人,估计住着也糟心。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早早地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了。

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话就把君子和小人分得门儿清。

君子啊,满脑子想的是大义,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道义的角度出发。

而小人呢,就只看到利益,眼睛里全是钱啊、好处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食人间烟火,不追求利益。

只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君子会把义放在前面。

就像有时候做生意,有那种赚快钱但是不道德的法子,君子就不会去做,而小人可能就扑上去了。

这也提醒我自己,在生活里可不能光盯着好处,还得有点道德准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努力变得和人家一样好。

要是看到那些不咋地的人,可别光在那儿嘲笑人家,得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就好比在公司里,看到同事业务能力超强,就去讨教学习;看到有人因为爱占小便宜而被大家讨厌,就得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小心思。

这一篇里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智慧的话,感觉每一句都能展开来讲好多故事。

读的时候就像在挖掘宝藏,越挖越觉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真的是把人生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

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千年,但一点都不过时,还能给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很多指导呢。

读完就想把这些话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几遍,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仁德、懂道义、会自省的人。

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

龙源期刊网 见贤思齐作者: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9年第11期【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齊: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

【近义词】; 力争上游【反义词】; 不思进取【故事简介】见贤思齐的成语故事讲的是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的故事一天,子夏读完书来见孔子,颜回正坐在孔子旁边。

子夏按捺不住读书后的兴奋心情,对孔子说:“先生,我刚刚读完这些书,心情很舒畅。

” 孔子看见子夏高兴的样子,问道:“你可以谈谈读书的感想吗?” 这正是子夏想要做的事情,他说:“当然可以。

书对于事物来说,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般明亮,像星星一样丰富多彩。

书中有尧舜伟大的道德,有夏禹、商汤、周文王高尚的礼仪。

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铭记在心中永远不敢忘记。

虽然住在茅草屋里,我弹琴唱歌以颂扬先生的人格和理想。

有朋友来,我快乐;没有朋友来,我也快乐。

我已经能够发奋读书,修养人格,达到忘记吃饭的境地了。

《诗经》上说:“根横木做门框,房子虽破能住下。

泉水哗哗流淌,清水也能填饥肠。

” 子夏说完便看着孔子,他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赞。

不料孔子的脸色一下子变了,显得非常生气。

他正在纳闷,孔子开口说道:“我的学生开始鸿篇大论地谈论书了!”子夏见老师真的生气了,恭立在一旁不敢说话。

孔子怒气未消地说:“你只见其表,未见其里。

”颜回问道:“先生,表面的东西已经看见,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孔子说:“看见了门,不进到里面去,怎能知道深藏的奥妙呢?进到门中再探询深藏着的奥妙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翻译如下: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出自:先秦孔子的一篇文章《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

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见贤思齐的成语故事介绍

见贤思齐的成语故事介绍

见贤思齐的成语故事介绍见贤思齐的成语故事介绍1、见贤思齐的故事一天,子夏读完书来见孔子,颜回正坐在孔子旁边。

子夏按捺不住读书后的兴奋心情,对孔子说:“先生,我刚刚读完这些书,心情很舒畅。

”孔子看见子夏高兴的样子,问道:“你可以谈谈读书的感想吗?”这正是子夏想要做的事情,他说:“当然可以。

书对于事物来说,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般明亮,像星星一样丰富多彩。

书中有尧舜伟大的道德,有夏禹、商汤、周文王高尚的礼仪。

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铭记在心中永远不敢忘记。

虽然住在茅草屋里,我弹琴唱歌以颂扬先生的人格和理想。

有朋友来,我快乐;没有朋友来,我也快乐。

我已经能够发奋读书,修养人格,达到忘记吃饭的境地了。

《诗经》上说:“根横木做门框,房子虽破能住下。

泉水哗哗流淌,清水也能填饥肠。

”子夏说完便看着孔子,他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赞。

不料孔子的脸色一下一子变了,显得非常生气。

他正在纳闷,孔子开口说道:“我的学生开始鸿篇大论地谈论书了!”子夏见老师真的生气了,恭立在一旁不敢说话。

孔子怒气未消地说:“你只见其表,未见其里。

”颜回问道:“先生,农面的东西已经看见,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孔子说:“看见了门,不进到里面去,怎能知道深藏的奥妙呢?进到门中再探询深藏着的奥妙就不难了。

我孔丘曾经尽心竭力,现在已经进入门中,就像来到了险峻的大山之中,前面有耸立的悬崖,后来有深不可测的山谷,那里的风光奇妙无比。

”颜回和子夏听后对视片刻。

颜回说:“只见到门,而不深入到里边,不能知道那里面深藏着的精微奥妙啊。

”子夏向孔子深施礼说产先生的.话,弟子受益匪浅,我当专心深入学问的大门之中,探询事物的精微奥妙之所在。

”后来,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大夫们说:“护贡比他的老师仲尼还要强些。

”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拿房屋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站在墙外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

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好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他里而的宗庙建筑的雄伟、房屋的多种多样。

一起学《论语》4.17里仁篇——见贤思齐焉

一起学《论语》4.17里仁篇——见贤思齐焉

一起学《论语》4.17里仁篇——见贤思齐焉一起学《论语》4.17里仁篇——见贤思齐焉【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孔子说:“见到贤人,自己就思修身要和他齐等;见到不贤之人,就要反观自己省察(是否和他一样)。

”【释词】见:见到。

此处要下一番功夫。

贤:贤人,有德有行之人。

齐:等、平等、齐等。

包咸:思与贤者等。

钱穆:思与之平,愿己亦有此贤。

内自省:内心自我反省,反省是否自己也有此不贤之处。

郑康成注:省,察也,察己得无然也。

(省察)【先贤精义】朱子曰: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

《荀子·修身篇》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张栻曰:盖莫非为己而已。

《论语注疏》曰:此章勉人为高行也。

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见彼不贤则内自省察得无如彼人乎。

《论语全解》曰:思,所以求诸身;省,所以察诸己。

“见贤思齐”,则能勉其所不能;“见不贤而内自省”,则能免其所不善。

李炳南曰:不贤,非谓小人,惟下于贤人而已,见之者,当自反省,我亦如此不贤乎。

于是乃能德学俱进。

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钱穆曰:此章见与人相处,无论其人贤不贤,于己皆有益。

若见贤而忌惮之,见不贤而讥轻之,则惟害己德而已。

按:此章当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章合参。

郑文相曰:必须勇猛精进,求其必至于可尊可贵之地。

见不贤者,则知彼是情欲汩没所以至此,必须惕然省察,恐己亦有是恶潜伏于内,不自知觉,将为小人之归。

此言君子当反求诸身如此。

《论语后案》曰:儒者读书稽古,阅历时事,见圣贤之德业而思副其愿,见小人之行事而返己求过皆是也。

见者,知之明也。

薛瑄曰:思齐内省,不独见当时之人如此,以至读古人之书,见古人之贤者皆思齐;见古人之不贤者皆自省,则进善去恶之功益广矣。

云门隐者按:天下人、天下事,无不是自己的老师。

君子,行在己者也。

【附录】徐英曰:此君子之行也。

论语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第四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

一个人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选择。

”(或:孔子说:“一个不行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一个不行仁的人,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一个有仁德的人能以仁心待人接物,使他人获得安宁;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或:孔子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人,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人,哪些是值得憎恶的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又:孔子说:“一个立志于行仁的人,没有所憎恶的人,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人生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脱离人生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小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谁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坏人。

可是后来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人生的轨迹就大不一样。

有的人优点得到了发展,越来越多缺点得到改正,越来越少;反之,则优点越来越少,而缺点越来越多。

如果每个人能以善为师,向先进看齐,就会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倘若放纵自己,甚至向坏人去学,那么问题自然会越来越多。

《论语·里仁第四》中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总是想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人就总是反省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是贤者,有的不是贤者。

遇到贤人,以贤者为榜样,汲取人家的优点。

这样向贤者看齐,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就能不断提升。

而对于不贤的人,我们也要对照,反省,使自己或者改正,或者引为借鉴。

西晋时期有个叫戴渊的青年,他喜好游侠,放纵自己,常常带着一些年轻人在长江、淮河一带抢劫过往的商人和旅客。

有一次,很有名望的学者陆机从家乡吴地乘船返回洛阳时,遭到了戴渊的抢劫。

戴渊没上船而在岸上指挥。

指挥得有条有理,气度很不一般。

陆机觉得这是个人才,很为他可惜。

便大声对着岸上喊道:“年轻人,有如此卓越的才能,难道要永远做劫匪吗?”戴渊听说这是陆机后,又激动,又羞愧,他立即上船,投奔陆机,表示今后一定改过自新。

陆机很
看重他,写信向朝廷推荐。

后来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可见,只要向贤者学习,即使再有毛病,也是能改好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以贤者为榜样,使自己接近他们,学习他们,赶上他们,你不也贤能了吗?所以我们今天依然要树立先进的典型。

每年各行各业的“十佳”人物的评选,道德模范的树立,先进人物的表彰等,都是让我们向贤者看齐。

当然,社会上提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见贤思齐”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会自觉地吸收人家的优点。

我们常常从媒体上,或是从生活中看到一些好人好事,也曾为之感动,在感动之余,自己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哪些要付诸行动?如果只停留在感动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修养,显然还是不够的。

孔子还从另一方面提出了问题,那就是见到了“不贤者”,又该如何办?在我们的身边不可能都是贤者,不贤者也是客观存在。

孔子的答案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内自省也”。

这就是说我们遇到了不贤之人,就要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人家的那些不贤之处,因而吸取教训。

这如同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的“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已之过”。

就是说从别人过错上,发现自己的过错,从而去改正它。

如果说“见
贤思齐”是从正
面说的,是以贤
者为正面的教育;
那么“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则是
从反面来说的,是从反面来警醒。

我们看到有的人贪污受贿,假公济私,那么我们就应该受到警示,应该以此为戒!
这里的关键是要“自省”,就是要从内心反省、反思。

多数情况是当我们见到不贤之人,了解那些不贤之事时,往往对他们是批判和厌恶而已,而很少联系自己去想一想。

是否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问题?由此而警醒自己。

如果不能反思,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警示。

君不见,有的单位倒下一个贪官后,继任者虽也曾声嘶力竭地批判,但很快又前仆后继。

因为他根本没有反省自己,所以仍然重蹈覆辙。

注意自省,那自己的修为与才能又何愁不会提高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