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发展碳金融及其衍生品的环境.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发展碳金融及其衍生品的环境-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
1979 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这一问题首次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低碳经济应运而生,而此概念的正式提则在2003。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方针下,运用创新、转型、开发等多重发展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并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这一话题不断升温发酵,很多学者将其视作社会变革的一次新浪潮,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再生产中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低碳化,自然除了涉及政策、技术面,金融体系的支撑必不可少。因此,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必须配套应用,以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步变化。
二、碳金融及其衍生品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银行贷款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其发展历史较短,2005 年《京都议定书》将碳排放额定义为一种稀缺资源,使其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交易的可能性,由此,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交易市场诞生。碳交易旨在借助市场化手段解决生存环境问题,具体为提供传统的融资支持,开展中介服务,成立低碳基金,制定碳交易保险,发行碳排放权债券,推出碳交易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
碳金融衍生品则是在碳排放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碳远期、期货、掉期、期权为代表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针对的是以碳
产品的价格、时间、地点等经谈判达成的协议。碳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组合多样、形态各异,具备碳信用、套保和价值发现的功能,成为市场避险的有利工具。碳金融衍生品多样化的交易组合能够满足各方不同需求,并不断丰富、活跃着市场,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
三、我国碳金融及其衍生品发展的内部环境及现状
第一,碳金融市场在我国拥有巨大能量与潜力。就目前而言,我国仍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加之减排成本较低,相对减排投资回报率较高,则一方面可以改善自身的能源消耗结构,另一方面可利用碳交易获取一定收益。我国目前在CDM数量及核证减排量额度上处在世界前列,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第二,碳金融市场已在国内初步构成。具体表现为: 一是全国排放权交易体系已形成,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等地相继成立7 家碳交易市场; 二是中国积极参与低碳经济运作,CDM 远期交易表现最突出; 三是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多家国内银行涉足碳金融,在绿色信贷方面进展有效,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四是碳基金成立运作,中国碳基金于06 年成立,随后规模不断扩大。
虽然我国在碳金融领域发展潜能较大,备受世界瞩目。但就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发展速度还是较慢,已成立的7 家交易所总体较为清淡,成交量较小,且时段集中。近年来交易所靠手续费支撑的现状难以为继,且碳市场分割也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分析其原因,一是我国没有实行严格的减排政策,业务又分散在7 个不同的交易所,不能构成规模效应及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二是配套制度和监督管理不完善,尤其在避险制度发面。我
国目前只有现货交易,不能通过期货及其他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也没有套利空间,市场处于最低级状态,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都颇为不利。
四、我国碳金融及其衍生品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碳金融在全世界的关注度持续提高。碳金融及其衍生品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规模也在扩大,世界各国的金融业者都企图抓着这个转折点拓宽思路,积极开展各项相关服务,准备好迎接碳金融时代的到来,可预计的是碳金融在国际上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竞争激烈的碳金融主导权。随着交易规模蔓延扩张,碳货币化程度也逐步提高,成为领导市场的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参与各国都希望通过发展碳金融来掌控其全球定价权,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各国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各大基金公司都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竞争局面异常激烈。虽然欧元率先成为国际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但日、加等国都在试图将本国货币与碳交易挂钩。
第三,碳金融市场在探索中逐渐成熟。众多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已相对成熟,全球交易平台构建完成且运作顺利,其中欧盟在数量与额度方面均居全球首位。国外诸多金融机构利用碳减排权进行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的创新试验,并积极投身于衍生品的规则制定与项目开发中,使得碳市场的流动加快,扩大了市场容量,利于市场进一步成熟完善,并不断探索衍生出新的发展方向。
五、碳金融及衍生品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全球碳金融来势汹汹,但正如前文所介绍,我国金融体系本身发展就不是很健全,再加之碳金融这一新兴概念的引
入,我国目前只涉及了局部意义上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规模上,都与我国碳市场的潜力不符,碳金融及衍生品各项业务的实践势必会遭遇重重困境,其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我国还未全面深入了解碳金融
碳金融这一新兴领域诞生于外国,本土社会公众,甚至金融机构对其认知度都不高。企业目前的重点仍在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连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利润空间、社会效益、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认识还都不到位,目前除个别商业银行开展了碳金融的具体业务外,很多金融机构仍在观望,并没有开始从各方面着手应对碳金融的机遇和挑战。
( 二) 碳金融的交易模式复杂多变,不易把握
碳金融不同于一般金融产品,它兼具经济及社会效益,涉及国内减排单位和国外购买企业等多方面利益,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其交易程序要复杂许多。复杂的环保风险评价增加了审查的难度和交易成本,且技术投入多、开发程序复杂、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碳金融业务展开的人员需求及范围,众多因素限制制度的创新,而创新能力的缺乏使得碳金融难以适应国内市场,增添了更多的限制因素,如何突围出该循环将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 三) 碳项目交易风险大,交易费用高昂
目前CDM 项目是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但该交易技术程序复杂、周期长。企业为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往往除交易本身费用外,还要额外付出一系列如信息成本、违约保证金等费用。而我国碳交易市场成立时间短,成熟度低,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