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ab919b2376baf1ffd4fad05.png)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表明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17a725dbd15abe23482f4d2e.png)
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浦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上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浦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菲利浦斯曲线的重要观点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
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10通货膨胀 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1
![10通货膨胀 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1](https://img.taocdn.com/s3/m/7bb6b423580216fc700afd54.png)
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美国1961-1969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变动 基本符合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 -ε (u-u*)
π =通货膨胀率
ε =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3、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反向
在短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然存在着交替变 化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人们有时间调整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预期 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率迟早一致。 当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 胀时,则u=u*,即失业处于自 然失业率水平,即在长期经济能 实现充分就业。 π= πe - ε(u-u*)
u*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л
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
利普斯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 资变动率的实际统计资料。
■ 菲利普斯的实证研究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的
变动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反向关系。
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根据自己的实证研究,定义了一条关于货 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л
7
PC C B
1 6 u
1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意义
4、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意义
在理论上,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总供给曲线的另一 种解释。
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失业率 的下降,失业率由B点下降到A 点,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 膨胀率也由B点上升到A点。
当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扩 大总需求时,由B点移到A点 时,物价水平也由B点移到A 点。
◆第一阶段,由于价格对总需求的反应慢于生产,所
第九章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讲解
![第九章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c18afed5bbfd0a79567341.png)
9.2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
菲利普斯曲线用以分析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 关系。
其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 利 普 斯 ( A·W.·Phillips ) 根 据 英 国 1861-1957 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统计资料, 发表论文提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 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发现二者变动之间存在显 著的反向关系,即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水平倾 向于上升,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下 降。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w w
PC
0
U
利普西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解释是:存在很高失业率时,工人们 可以选择的其它工作机会比较少,不 会强烈地要求工资上涨;较高失业率 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主会更有力 地抵制工人要求涨工资的压力。
萨缪尔逊和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原始状态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货币 工资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萨缪尔逊和索洛在1960年对 其作了两个发展:一是用该线来反映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率之间的关系。二是使之成为决策工具。
二、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分析了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提 出了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内,由于人们存在通货膨胀错觉,或者 说对通货膨胀预期为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 替代关系,但在长期这种替代关系将消失。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需求拉上型通货 膨胀
鲍莫尔认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量增加;第二阶段,价格开始上升; 第三阶段,出现了滞胀现象。在未实现充分就业时 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幅度取决于总供给 曲线的斜率
第十三章 总供给与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三章 总供给与菲利普斯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3d8dc7daad51f01dc281f1ea.png)
本章内容
• 在本章,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总供给,并展 在本章,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总供给, 开解释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和斜率的理论。 开解释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和斜率的理论。 在长期,价格有伸缩性, 在长期,价格有伸缩性,总供给曲线是垂 直的。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 直的。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总需求曲线 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 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经济的产出仍然 保持在其自然率上。与此相反,在短期, 保持在其自然率上。与此相反,在短期, 价格或工资是粘性的, 价格或工资是粘性的,总供给不是垂直的 而是水平的, 而是水平的,此时总产出的波动是由总需 求曲线的移动导致的。 求曲线的移动导致的。
• • • • • • •
•
4.总结与含义 4.总结与含义 第一个模型假设价格是粘性的; 第一个模型假设价格是粘性的; 第二个模型假设名义工资是粘性的; 第二个模型假设名义工资是粘性的; 第三个模型假设有关价格的信息是不完全 的。 所有模型都可以概括为: 所有模型都可以概括为: 这个式子说明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是和物 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相关的。 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相关的。 要注意的是, 要注意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一个 给定的预期P 画出的, 给定的预期Pe画出的,Pe的变动将使该曲线 移动。 移动。 总需求的移动将会导致短期波动。 总需求的移动将会导致短期波动。
• 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点A。当总需求 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 出现未预期到的增加时,物价水平从P 出现未预期到的增加时,物价水平从P1上升 由于物价水平P 到P2。由于物价水平P2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 随着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点A P2e,随着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点A变 动到点B 产出暂时增加到高于自然率。 动到点B,产出暂时增加到高于自然率。在 长期,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到P 长期,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到P3e,导致短 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经济回到新的长 期均衡, 这时产出回到其自然率。 期均衡,点C,这时产出回到其自然率。 • 结论:从点A到点B的变动在这里代表了短 结论:从点A到点B 期的货币非中性,而从点A到点C 期的货币非中性,而从点A到点C代表了长 期货币中性。 期货币中性。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 提高了物价水平。 提高了物价水平。
现代货币主义
![现代货币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f7b402f482fb4daa58d4b2b.png)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与基本观 点。 2.熟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 :现代货 币数量理论、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和通货 膨胀理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 .掌握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 据,对货币主义作出科学的的评价。
一、货币主义的含义、历史渊源 和代表人物
(一)现代货币数量论
(3)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4)其他不属于收入方面的影响货币需 求量的因素。这是指财富的持有者对政 治、经济形势的预期等因素。
(一)现代货币数量论
所以,在弗里德曼的的货币需求函数中, 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各种因 素之间是一种稳定的关系,或者说弗里 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由此,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本结论 是:由于货币需求量是基本稳定的,所 以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货 币供给数量的变化。
(二)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为解决这一问题,传统货币数量论假定 实际产量是外生给定的(充分就业假 定),而凯恩斯主义假定物价水平是外 生的,这样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早期货币数量论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假定产 量不变,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是由于价格的变 化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效应全部表现为 物价水平的提高; 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在物价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效应全部表现为实际产量的 提高,名义收入的变化是由于产量的变化所引 起的。二者都是短期分析。
一、货币主义的含义、历史渊源 和代表人物
2)西方货币理论的四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货币自然观(公元前 5 世纪 - 公元 14 世纪),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自然 经济,简单商品交换) 第二阶段:货币财富观( 15-17 世纪中叶), 货币是唯一的财富(重商主义) 第三阶段:货币面纱观( 17 世纪末 -20 世纪 30 年 代)认为货币对实物经济不起作用 第四阶段:货币经济观(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 货币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00829e3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b.png)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1. 介绍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一种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即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相反,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会下降。
然而,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变,人们发现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实践中逐渐失效。
这种失效性表现在实际数据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情况。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经济学家提出了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它更准确地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
将介绍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原因以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探讨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2.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拓展。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然而,在实践中,经济学家们发现,这种关系并不总是成立,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可能出现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的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取决于经济的状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它展示了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
3.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来自宏观经济学的供需分析。
根据这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当供应过剩,即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供给充足,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
相反,当需求过剩,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
然而,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供需关系并不是唯一决定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因素。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6b7e0d727fd5360cba1adbe6.png)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尔普斯曲线
![菲尔普斯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6f5e7443336c1eb91a375d2b.png)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
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下降,但失业率的下降是渐进的,即失业率的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
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1、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接受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当时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解释价格决定与通货膨胀。
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设为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结果是,在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仅仅影响就业水平与真实收入。
货币工资与价格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水平。
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萨缪尔森与索洛认为(1960),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因此,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只要将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距离,就可以得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下图: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3、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来干预经济(或者采取紧缩性政策以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或者相反,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以选择社会所能忍受的最优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目标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一份菜单。
三、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或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1、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开始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右移。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ea663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7.png)
劳动经济学1.名词解释 25’5个2.简答 30’3个3.论述 45’ 315’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2.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ES=△S/S/△W/W3.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4.失业率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5.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6.劳动关系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7.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简答+论述:第二章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p26主体要素价格要素基础要素保障要素调控要素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p28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 p32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促进激励鞭策信息传递窗口导向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p36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资源政策2、调控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5.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是怎样达到的 p41第三章6.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P52一人口因素:规模、结构二劳动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7.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有哪些 P53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8.简述劳动力供给的类型 p54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社会市场劳动力供给9.简述劳动-闲暇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p561.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人们偏好的差异;10.利用劳动-闲暇模型推导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绘制曲线并解释形状以及成因 p63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量与工资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原因在于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且两种效应的方向相反;工资上升,使得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工作工作时间,这就是工资变化的替代效应;工资上升,导致劳动者收入上升,而收入的上升会刺激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工作时间,这就是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工资率增加后究竟使劳动力供给增加还是减少,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强度的对比收入效应;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由于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11.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些种类 P71五种供给有无线弹性供给无弹性 =0 单一供给曲线 =1供给富有弹性 1 供给缺乏弹性 1第四章12.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一、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粗放型增长方式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需要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使用;2.集约型增长方式则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利用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在工业化初期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一段平稳时期,然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速度相当缓慢;3.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急剧增加;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二、微观企业因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工资率的变动引起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反向变动,并且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厂商所使用的技术1. 就局部、短期来看,科技进步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2.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社会某些行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是绝对增加的;缩短劳动时间1. “劳动量恒定”理论认为,社会中要做的工作量是一定的;如果工人工作的时间越少,则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人越多,所以缩短劳动时间可以实现劳动力需求的增加2. 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盲目缩短制度工时,既不能增加劳动力需求,也不能保持劳动者的生活水平;13.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如何决定短期劳动力的需求 P86-88推导过程二为重点★★一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劳动力投入不断增加,可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于极限;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固定要素已得到充分利用,不能容纳过多的可变要素,两者结合比例恶化;再增加可变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减少;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MRP也即VMP即增加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而VMP=MP边际产品·p产品价格;增加劳动力的边际成本MC: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投入,故增加单位劳动力投入增加的成本是工资W;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必须遵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即MRP=MC,而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 P=MC=W三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曲线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L与劳动力价格工资率W之间的关系;完全竞争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P﹒P=W这里,MP可看成是劳动力数量的函数,即 MP=MPL故MPL ﹒P=W产品价格P是常数,则W与L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本原因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市场工资率不断提高时,劳动力需求量与市场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反向联系;14.简述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 p101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用Ed表示,Ed是用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D/D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W/W的比值计算出来的;Ed=△D/D/△W/W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EAB=△DA/ DA/△WB/ WB15.简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论述题★★劳动力所生产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作为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大;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越容易,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会越有弹性;其它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小,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小;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大;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总成本中人工成本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第五章16.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P114投资范围的广延性潜在的生产性周期长、长效性、开拓性投资效益的非实体性、高增值性17.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和形式有哪些 P113普通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18.如何进行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P118-120大学教育的成本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学杂费、书本费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学杂费、书本费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大学教育的收益经济收益:预期的终生收入非经济收益: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广泛等;大学教育的投资决策模型19.一般在职培训和特殊在职培训的区别是什么应怎样安排它们的成本和收益P120-121在职培训的收益在职培训的收益是培训后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培训后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高于培训前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的部分20.阐述人力资本理论三位代表人物思想 p117舒尔茨: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是投资形成的;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认为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明塞尔: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将人力资本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市场行为与家庭决策第六章21.失业率是什么失业率和年失业率的差别是什么 P140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年失业率年失业率所反映的失业程度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二是实际的失业周数;22.就业结构变动有哪些规律 P146 配第克拉克23.用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滞涨”现象; P15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开始右移,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现象;美国着名的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引入了预期的因素,对传统的菲利普曲线理论提出挑战24.失业类型及其成因 p148-151一、摩擦性失业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即为摩擦性失业;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二、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某个地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技术性失衡,或地区之间劳动力供需的失衡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三、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所导致的定期性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造成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①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②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影响作为产品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四、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五, 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就是指根据劳动统计规定,纳入失业人员统计,由官方公布的失业;隐性失业,即根据劳动统计规定,尚不能纳入失业人员统计,从而未被官方公布的失业,它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七章2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p169产业结构的变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26.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劳动者的年龄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劳动者迁移距离家庭因素27.怎样进行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决策 P174-177成本含义+收益含义+比较+分析材料★劳动力流动净收益是指流动收益现值减去流动成本现值后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依据和动力28.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是什么 P179-180在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一,廉价劳动力的流入,导致工资率下降,就业量上升,这意味着产品人工成本的下降和能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增加,这样会引起其价格的下降,对广大消费者有利;第二,使用粗工劳动力的雇主或企业也会因农村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第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也会进行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这样就会扩大产品需求,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第八章29.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谈到歧视时要强调“系统性”差别P194-所谓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指: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救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存在不公平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普生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收到不平等的待遇30.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形成原因、成本、代价和决策是什么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特定标志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包括雇主的歧视、顾客歧视、雇员歧视;歧视偏好模型——雇主歧视分析假设: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而顾客和作为潜在同事的雇员则没有这种偏见;主要表现: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由于假设各类雇员在所有各方面是一样的,因此,不被雇佣的人的生产率在雇主那里的贬值完全是出于一种个人偏见的表现;雇主的偏见越深,实际生产率被打折扣的幅度越大歧视偏好模型——顾客歧视强调顾客的偏见是歧视的来源;在有些场合下,顾客们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企业需要迎合歧视性顾客的需要,将会雇用那些顾客偏爱的雇员群体中的人来为自己工作,导致出现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中国是否有顾客歧视案例歧视偏好模型——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企业通过职业隔离解决雇员歧视问题,由此解释为什么雇主通常只雇用妇女或只雇用男子来承担某一职位的工作31.统计歧视是什么统计歧视对雇主的影响P199-p20132.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强调要从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角度来解释歧视形成的原因 P201-20233.非竞争歧视的模型以及主要类型;内部劳动力市场模型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管理性,工资和劳动力配置并不受外部竞争的影响, 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外部只提供有限的就业机会,外部劳动力只能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入口处”,以数量有限的低级职位进入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工作阶梯 ;当企业内部较高级别的岗位出现空缺时,企业通常会以内部晋升或调任的方式来填补空缺;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1. 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2. 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相对较高、就业较为稳定、工作环境好、晋升机会较多,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相对较低、就业不稳定、工作条件差、职业发展机会较少,而且教育和经验对工资的影响较小;3. 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是非常有限的第九章34.简述工资与收入、工资与薪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工资是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乘积;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的总和,它包括工资和福利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1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工资率×工作时间=基本工资+福利实物或延期支付=劳动报酬+非劳动所得利息、红利、房租、政府转移支付= 收入35.工资是如何确定的 P225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及相对水平;部门或企业的效益状况和工资支付能力;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工会与集体谈判;36.简述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内容P230第十章37.劳动关系的含义以及特点 P252劳动关系的含义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的社会特征劳动关系的经济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特征劳动关系的发展特征38.劳动关系的主体和表现形式是什么要点:工会雇主表现形式简答个别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动者和雇主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工会和雇主或雇主组织社会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方、资方、政府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个人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三方关系39.简述劳动关系的调解与处理方法; P255-257展开:四种方法、解释、具体含义劳动法与劳动合同制度劳动法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者雇主组织为签订劳动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集体合同是集体谈判双方代表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三方协商机制三方协商机制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一种重要机制,是一种从宏观上调控劳动关系的制度;在我国三方协商机制是指在国家、地方以及产业领域,由政府、企业家组织和工会组织,根据相关法律并遵循一定的议事规则,就有关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的一种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的争执;劳动争议的调整方法包括:①协商;②斡旋;③调解;④仲裁;40.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劳动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第一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最基本劳动条件的改善上;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居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资关系呈不稳定状态;政府对劳资关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制的出现,使协调劳资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泛;二战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劳资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社会劳动问题上,但与此同时,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也成为劳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劳资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方向发展;国家用以调整劳资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立法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劳资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美国1953—2011年分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美国1953—2011年分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7b8bdd2cc58bd63186bd2e.png)
美国1953—2011年分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作者:李雨朦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9期【摘要】本文根据美国1953年至2011年间不同的经济情况将该时段合理划分为三段,在粘滞价格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混合理论下,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对三段时间区间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估计,通过构建有效拟合不同时期的模型并估计其参数来刻画不同时期通胀的特征和厂商的定价策略,以对未来的通胀进行有效预期。
实证结果表明,失业率和通胀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各时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后顾菲利普斯曲线混合菲利普斯曲线供给冲击通货膨胀一、文献综述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对于政府调整宏观经济、在短期内进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取舍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由Phillips(1958)提出的。
他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发现了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的相关关系。
Lipsey(196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给予了菲利普斯曲线微观上的解释。
Samuelson和Solow(1960)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是建设性的,他们将通货膨胀率引入菲利普斯曲线中,使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了涉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新菲利普斯模型,又称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该模型属于黏性价格模型。
以此为基础,Gali和Gertler(2000)提出了混合菲利普斯曲线,该模型假设存在异质厂商,将前瞻性和后顾性完美结合。
鉴于美国1952年到2014年这62年间经济波动较大,在不同的时期宏观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拟采用分段形式对美国1953年到2014年的菲利普斯曲线做理论阐述和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模型构建(一)1953年~1972年模型构建三、模型估计及结果(一)1953年~1972年模型估计本文采用美国1953年~1972年的美国季度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数据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
3.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
![3.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https://img.taocdn.com/s3/m/66773a4833687e21af45a94d.png)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简介
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 创始人:罗伯特·卢卡斯 研究特点: – 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 – 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简介
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二代”代表人:罗伯特·巴罗、爱德 华·普雷斯特、芬恩·基德兰德 经济周期理论: – 卢卡斯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 – 第二代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一)货币主义简介
2.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里德曼——创始人 其他代表人物 – 美国:卡尔·布朗纳、艾伦·梅尔泽、 奥纳尔·安德逊 – 英国:艾伦·沃尔特斯、戴维·莱特勒、 迈克尔·帕金 – 奥地利:赫尔姆特·费里希
(一)货币主义简介
3. 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和名义收入增长率之 间保持着一致关系; 货币数量的变化对收入的影响需要一段 时间; 货币数量的变化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和价 格,长期内只影响价格;
2. 拉弗曲线:税收和税率的关系 税率会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税率会影响人们投资的积极性; 税率会影响人们储蓄的积极性; 税率会影响人们纳税的积极性。
(三)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
3. 通货膨胀理论 从供给阐释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解决通货膨胀的方法 – 削减政府规模; – 鼓励革新; – 减税; – 调整税收结构。
(四)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1. 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供给效应 减税 – 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 长期政策效应:增加国民收入。 转移支付: – 加剧财政赤字; – 降低寻找工作的积极性。 货币政策:造成通货膨胀,降低供给能力。
(四)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2. 减税是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 3. 就业和社会福利支出方面的政策思想 4. 精简规章制度,促进经济自由 5. 稳定、适度和可测的货币增长以稳定币值
美国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
![美国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b22ff5770bf78a652954a1.png)
四、模型
经典线性回归方程 π������ = c + β1 Eπ������ − β2 u������ − ������������ + v������ 其中π������ 指 t 期的通货膨胀率,Eπ������ 为 t-1 期形成的对 t 期的通货膨胀预期,采用适应性预 期,即 Eπ������ = π������−1 ,u������ 是 t 期失业率,������������ 为自然失业率,取为估计样本 u 的均值,v������ 是随机 扰动。用 OLS 估计并不能取得满意结果。C、β1 显著,而β2 不显著,总体拟合度低,且经怀 特检验(White Test)存在异方差性。 参照 E. S. Page(1956)提出的 CUSUM 和平方的 CUSUM 方法对此回归方程进行参数稳 定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
1 2
经管法班,学号 1212047 Arthur M. Okun, “Efficient Disinflationary Polic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 (May 1978);348-352
始认识到对时间数据分阶段分析的重要性。 当几个不同的时期经济变量受外部影响, 它们的 相互关系会发生结构性变化。 在线性回归模型中, 就体现为不同时期的回归式的截距和变量 系数出现显著性差异。后来 Bai (1997),Bai and Perron (1998, 2003a)对 chow 的突变点检验做 出了改进,使模型可以检验出未知的突变点。检验参数稳定性还有其它方法,比如 CUSUM 检验。刘金全,曲国俊,刘汉(2011)运用此方法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做了线性检验,并 得出结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不具有线性性。 Lucas(1973)和 Sargent(1971)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认为人们能根据当期的信息做出 预测, 被预测到的通货膨胀将不会对失业率造成影响, 只有没被预测到的通货膨胀会与失业 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Gordon(1996)提出三角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菲利普斯曲线中添加需求拉动、成 本推动和通胀惯性三种变量。 但这种模型对滞后多期的通货膨胀率有较大的依赖, 需求拉动 和成本冲击两个因素的贡献较低。 90 年代后学者纷纷采用各种计量的手段改进菲利普斯曲线。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菲利 普斯曲线的非线性关系,Gruen 等(1999)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现非线性 的凸性关系,通货膨胀出现非对称性,即与价格下降相比, 价格更容易上升。Ball 和 Mankiw ( 1995)证明了菜单成本和价格粘性对通货膨胀的变化产生向下的阻力。 这种非对称性会影响 回归的效果,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解决方法。Tong ( 1983) 给出的 TAR 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 率过程进行了门限效应检验, 并判断非对称性出现的门限水平。TAR 模型引入了示性变量: π������ = α0 + α1 + β1 I������−1 π������−1 + ε������ 其中,I 是示性变量: I= 0, 1, ������ < τ ������ ≥ ������
货币供求_真题-无答案
![货币供求_真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a724d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7.png)
货币供求(总分103,考试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1. 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不外三种:增税、增发政府债券和变动货币乘数。
( )A. 正确B. 错误2. 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便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 )A. 正确B. 错误3. 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总是等于社会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 )A. 正确B. 错误4. 瑞典学派认为指数化方案对面临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大国更有积极意义。
( )A. 正确B. 错误5. 通货紧缩是反通货膨胀的手段和措施。
( )A. 正确B. 错误6. 费雪方程式强调了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 )A. 正确B. 错误7. 货币需求是一个不包含任何主观因素的纯客观的经济范畴。
( )A. 正确B. 错误8. 分析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时,货币当局可通过估算微观主体货币需求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从而完全替代宏观角度分析。
( )A. 正确B. 错误9.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完全可以对货币乘数进行直接调控。
( )A. 正确B. 错误10. 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难以转化的。
( )A. 正确B. 错误11. 某一时点上(某年、某月、某日),同一品类的不同期限的利率构成该品类的利率期限结构。
( )A. 正确B. 错误12. 当出现价格水平上涨现象时,就意味着出现了通货膨胀。
( )A. 正确B. 错误13. 需求拉上说认为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时,过多的需求就会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 )A. 正确B. 错误14. 通货紧缩过程一定是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与经济衰退并存。
( )A. 正确B. 错误15. 当人们预期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大量增加,甚至形成流动性陷阱。
( )A. 正确B. 错误16. 货币供给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将受制于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动及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
( )A. 正确B. 错误17. 凯恩斯学派与后凯恩斯学派都主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因论。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86495051d4d8d15abf234e19.png)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摘要: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
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对中国1979—2002年的数据研究中发现,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年份都呈负相关变动关系,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也同样基本符合基本菲利普斯的关系。
关键词: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增长率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自适应预期模型滞后值研究背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
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由此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指导。
但是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
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现有的研究: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两种表达方式。
宏观经济学第13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学第13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https://img.taocdn.com/s3/m/59a8c1e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3.png)
(13.10)
u 代表失业率, u * 代表自然失业率。将式(13.10)代入式(13.9),就得到了最终版本
的菲利普斯曲线:
E (u u* )
0
,
0
理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测
• 在理性预期成立的情况下,人们对
经济变量未来的走势时,会利用所
理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
LPC
政策性含义:
• 由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
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因此,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就是沿
通
货
膨
胀
率
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进行选择,
SPC2
SPC1
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
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
0
失业率
通货紧缩和停滞膨胀
通货紧缩的定义
提高了消费者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成本。
菜单成本 : 又称为调整价格的成本。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可能不得不经常更换
产品的报价,就会使得成本开支更大。
税收扭曲 : 因许多税收条款在制定时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发
生将改变人们的税收负担。
通货膨胀的影响
➢ 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 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
一旦发生通货膨胀,这一通货膨胀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造成通货膨胀持
续发展的原因来自预期,或者来自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的共同作用。如果经济
社会的大多数人预期下一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上一期一样,这种对通货膨胀
现象的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
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
➢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鞋底成本 : 持币者频繁出入银行增加了他们的鞋子的磨损。实际上它指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的三个阶段
![菲利普斯曲线的三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2931d86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d.png)
菲利普斯曲线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菲利普斯曲线最初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现,描述的是货币工资变动率
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2.第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们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其中,弗里德曼(Friedman)根据自然失业率的假说,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这个模型解释了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而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应是一条与自然失业率垂直的直线。
3.第三阶段: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
认为,经济社会中存在自然失业率,而实际失业率围绕其上下随机波动。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因此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稳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利普斯曲线三阶段
1976年,弗里德曼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看法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交替关系(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二阶段引入了通货膨胀预期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
第三阶段的出现是由于某种原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这个实际现象。
”弗里德曼这里所说的正比关系,即所谓“滞胀”,他的演讲就是企图对这一关系做出他自己的说明。
弗里德曼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对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分析经历了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接受简单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水平与工资变化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即高失业率伴随着较低的工资水平,低失业率伴随着较高的工资率。
这种关系被许多经济学家理解为因果关系,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了稳定的替代选择。
然而,与规定的失业水平相一致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各地政府都在寻找提高就业水平的方法时,任何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在随机增加。
前期与低失业率并存的通货膨胀开始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
货币主义者一直怀疑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认为负斜率菲利普斯曲线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的区别,真正影响失业水平的是实际工资率而不是名义工资率。
2.第二阶段:开始引入通货膨胀预期概念,作为推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位置的变量
引入“自然失业率”这个概念,用来决定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
“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是弗里德曼在1967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年会的会长演说中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使总供给与总需求水平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它是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
在这种失业率下,通货膨胀既无向上的压力,也无向下的压力。
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决定于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即“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现实结构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需求和供给的随机变化、收集关于工作空间和可利用劳动力的情报的费用、劳动力流动的费用等等”。
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任何旨在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只可能在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时,预期的物价上涨率低于实际发生的物价上涨率,从而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的条件下才会生效。
在这种条件下,雇主愿意增加产量,于是就业量就会随之增加。
这时,失业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但是,物价上涨又会影响到人们对物价的预期,预期又会重新调整。
当工人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就会进一步提出增加货币工资的要求,使货币工资进一步上升,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这样一来,雇主也会因工资上升而减少产量,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率回到一个与较高的物价上涨率和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相对应的自然率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并不能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以下,而只是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涨。
这意味着由于“事实上不存在长期的货币幻觉”,人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只有不断加速通货膨胀,永远使现时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才能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
因此,“自然失业率”的假设又叫“加速主义”的假设。
根据以上过程,可以看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包含四层含义:
①在短期内,当局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自然失业率以下降低失业率,这是因为它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未被预期到的,一旦通货膨胀被完全预期到,它就会导致工资的讨价还价,那么失业率就会回到自然率水平;
②任何试图将失业率水平永远保持在自然率以下的努力都将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
③要降低自然失业率水平,就要求供给方面的政策来提高微观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的良好运作;
④自然失业率是和任何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因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只能由于货币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产生,而不是由产出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产生。
3.第三阶段: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是对“滞胀”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常常伴随着较高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出现。
弗里德曼认为,只要对自然率假说略做阐述就可以解释这一经济现象。
他指出,正如自然失业率假说指出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成员按照现实调整预期时将会暂时失效,延续稍长时间的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随着经济成员按照新的现实不仅调整其预期,而且也调整其制度安排时,这种过渡性现象也将消失。
他认为,未被预计到的通货膨胀会暂时使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水平以下,就如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那样;但是一旦该通货膨胀被预料到,失业率就会恢复自然率水平。
未被预计到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会与高于自然率的失业水平联系在一起,正如“滞胀”情况下的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那样,但是一旦该反通货膨胀措施被预期到,失业率同样也会恢复自然率水平。
因此,问题并不是在于高通货膨胀率本身,高通货膨
胀率不一定带来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失业,倒是与通货膨胀率一起出现的“制度与政治的安排”才是造成高失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