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E花环
e花环实验报告
e花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e花环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利用e花环实验平台,进行了电路布局及元器件的焊接,最终成功搭建出了一个电子花环并对其进行了亮灯测试。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焊接技巧,学会了使用测试仪器,同时也了解了电子花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e花环;焊接;测试;原理;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e花环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学习焊接技巧并熟悉测试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e花环是一种小巧的电子产品,其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源模块:花环需要电源作为动力支撑,因此需要设计电源模块。
2. 控制模块:利用单片机控制花环的亮灭和变化,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控制模块。
3. 灯珠模块:花环的主体就是由许多小的LED灯珠组成的,需要进行基础电路布局。
三、实验步骤1. 理清设计思路并准备好必要的元器件。
2. 切断对应长度的导线并进行处理,准备好锡丝、电路板等焊接用具。
3.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电路板布局,进行钻孔和排线。
4. 进行元器件的焊接,在进行焊接时注意定位和细节操作。
5. 完成花环的制作并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使用电压表、电源开关等测试仪器。
四、实验结果本次实验顺利完成,最终制作出了一个可用的电子花环。
通过测试,发现花环的亮灯效果良好,颜色鲜艳且效果出色。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焊接技巧和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电子花环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同时,也掌握了很多关于焊接技巧和测试仪器使用的技能。
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明确了电子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各个要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三E花环
抗凝血 淋巴细胞分离液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淋巴细胞分离液 RBC
、粒细胞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人T细胞膜上具有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上
LFA-3(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结合的受体 (E受体,即CD2分子)。SRBC与T细胞在含有 血清的平衡盐水中结合,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 周环绕SRBC,状如环瑰花环细胞集团,故称E花 环试验。
结果判断: 凡淋巴细胞周围吸附3个或3个以上SRBC即E花环形成阳性细胞
T细胞
E花环 单个核细胞 SRBC
E花环实验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T细胞在有丝分裂原(PHA等)或特异性抗原 刺激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如细胞体积变大, 胞浆增多,出现空泡,核染色质疏松,细胞核仁
明显等,由淋巴细胞转变成母细胞。
+
+ - -
-
+ - +
+
+ - -
-
- + -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显微镜下观察
3H-TdR掺入实验
转化的淋巴细胞数 淋巴细胞转化率= 转化的淋巴细胞数 + 未转化的淋巴细胞数 (正常 PHA诱导 60-80%) %
细胞类型 细胞大小 染色质 细 胞 核 核仁 有丝分裂 增多 细 胞 浆 着色 空泡 伪足
、粒细胞
平衡
离心2000rpm 20分钟
血浆与Hanks液 单个核细胞 淋巴细胞分离液
RBC、粒细胞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淋巴细胞分离液 RBC
吸出分离液界面 白色膜状 (单个核细胞层)
单个核细胞层
洗细胞 加Hanks液 混匀 离心 1000rpm 5分钟 弃上清 洗2次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实验三: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实验三: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是对植物生长的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实验。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切断E玫瑰植株的茎,创造一种环形环境,研究该植物中生长素的传递和分布,及其对植物形态和生长的影响,从而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塑造以及生物学意义。
实验所需的材料有E玫瑰植株、利器、pH计、浓度计、小刷子、手术刀、数瓶有机质营养溶液、数个环状容器等。
首先,选取新生长良好的E玫瑰植株,洗净根部附着的泥土和杂质,用适当的比例混合有机质营养液和水,将植株移植到有机质营养溶液中生长,使其在一定的温度、光照和空气湿度下稳定生长。
然后,将一个E玫瑰植株的茎切割成数段,每段长度在10-15厘米之间,去除叶片,保留1-2个芽节点,用pH计查测生长液的pH值和浓度计量测生长液的浓度,确保生长环境无变化,并确保植株的根部处于营养液中。
接下来,将每段茎在一个环状容器中作成“口袋”,即将每个茎的两个末端分别穿过容器内侧和外侧的洞孔,以形成环形。
使整个实验保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避免温度和湿度对试验产生影响。
在一定的时间后,使用小刷子在环内的芽节点周围涂上一些生长素,观察植株在环的不同位置的生长情况,分析生长素在E玫瑰植株中的传递和分布,以及对植株形态和生长的影响。
本实验中的生长素可以用激素石蜡或甲基亚硝酸或乙烯或吲哚乙酸或生长素酸等物质来提供。
生长素向下传输能够促进根的生长,向上传输则促进茎与叶片的生长。
不同部位和环域的生长素浓度会对植株的生长和形态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还可能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干扰。
通过对E玫瑰花的环形成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物学意义,进而为现代植物种植和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效、便捷的生产策略和技术手段。
e玫瑰花环实验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玫瑰花环实验实验报告篇一:e花环实验报告e花环实验一.实验原理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能够与sRbc结合形成花环样细胞团(即e花环)。
已证实e受体是人类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
当T细胞与sRbc混合后,sRbc便粘附于T细胞表面,呈现花环状。
通过花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花环形成试验。
根据花环形成的多少,可测知T细胞的数目,从而间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判断疾病的预后,考核药物疗效等。
由于T细胞的异质性,其对sRbc的亲和力亦不同,因而T细胞可形成不同类型的e花环,其中在4℃放置1h以上,所形成的花环数代表T细胞总数,称为总花环(et花环),而淋巴细胞与sRbc混合后不经4℃作用立即反应形成的花环称为活性花环(ea花环)。
二.实验结果(用图示法表示)三.讨论①.有的细胞能形成玫瑰花环的原因:人T细胞膜上具有cD2分子,能够与sRbc上的LFA-3结合,从而形成以人T细胞为中心,sRbc环绕四周,形状如玫瑰花环的细胞集团,即e玫瑰花环。
此外,nK细胞膜上也有cD2分子,也能形成玫瑰花环,但是nK细胞的量非常少,形成玫瑰花环的数量也少。
②.有的细胞不能形成玫瑰花环的原因:a.人血液中含有单核巨噬细胞,其表面没有cD2分子,不能与sRbc表面的LFA-3结合,因此不能形成玫瑰花环。
b.实验中所用血液不够新鲜,也可能导致不能够形成玫瑰花环。
c.时间不够长,导致T细胞表面的cD2分子不能够与sRbc上的LFA-3充分结合,因此只有一部分sRbc与人T细胞结合,其余sRbc没能够与人T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环。
2.sRbc与淋巴细胞混合后离心速度不能过高,在et花环试验中,置4℃应至少1h以上或过夜。
3.绵羊红细胞以保存1周内最好,超过2周则与淋巴细胞结合力下降,超过5~6周则不能再用。
实验室的绵羊红细胞保存的时间太长,导致其与淋巴细胞的结合能力下降,所以有的细胞可以形成e花环,而有的细胞不可以形成e花环。
免疫学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3.用毛细吸管仔细吸取血浆与分层液界面 处淋巴细胞层(灰白层)至一刻度离心 管内。
4.加入3ml的Hanks液吹打混匀,1000rpm 离心10分钟,弃上清,沉淀主要为淋巴 细胞 。
25%--40%
实验结果
T淋巴细胞玫瑰 花结光镜照片
分析讨论
1.你的实验结果怎样?请加以分析。 2.能否用涂片法来观察RE花环形成情况?
为什么?
实验三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玫瑰花环试验是体外检测人和动物细胞 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E—玫瑰花环试验 是T淋巴细胞计数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 人和动物的T淋巴细胞表面有红细胞受体, 因此红细胞可以粘附到T淋巴细胞的周围
而形成玫瑰花样的细胞团。在红细胞中, 以绵羊红细胞最为常用。B淋巴细胞则没 有红细胞受体,所以不能形成E—玫瑰花 环,以资鉴别
实验原理
人 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分子即绵羊红细胞受体 (ER),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可与绵羊红细胞 (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结,称为E玫瑰花环试验 (erythrocyte-roseette formation test)。
应用最广的有总E花环试验(Et,t为total的缩写)和活性E 花环试验(Ea,a为active 的缩写)。Et代表被检标本中T 淋巴细胞的总数,Ea则反映具有高亲和力绵羊红细胞受 体的T细胞数,这部分T细胞的免疫学功能更能反映机体 细胞免疫功能和动态变化。
手不能碰触针头金属部分); ①绑好止血带(肘上5--6cm,两端向上)②右手
持注射器刺入静脉(枕头斜面向上成15--30° 角,扎入后平行前进),徐徐抽取血液,达所 需量时,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
e花环实验原理和意义
e花环实验原理和意义
e花环实验是一种利用电子显微技术观察生物分子结构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待测生物样品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薄片并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由于电子波长比光波短得多,可以穿透样品并形成高分辨率的影像,因此可以观察到细胞结构、蛋白质分子等微观结构。
e花环实验的意义在于,可以深入研究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例如蛋白质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递等。
通过观察分子结构的变化,可以揭示分子的功能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联,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
此外,e花环实验也可以应用于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和探索。
- 1 -。
[精品]E花环试验
[精品]E花环试验E花环试验(E-ring test),是用于检测羊水中胎儿红细胞溶解指数的一种实验方法,也即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该实验方法源于1953年由丹麦医学家Karl Landsteiner首次发现了Rh血型系统,为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瑞典的Almqvist和Möller制定出了一种简便的E花环试验方法,成为国际上学术界公认的分析胎儿红细胞溶解指数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E花环试验利用鸡红细胞通过胎盘转移进入母体血液的机制,将鸡红细胞涂在平片上,滴加彩色胎儿红细胞、新生儿红细胞或成人红细胞试验标本,通过热力学原理,形成E花环状,观察花环的直径,从而判断标本中含有的溶血抗体对红细胞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溶血指数。
E花环试验得出的溶血指数(HI值)越大,则溶血抗体效价越高,对胎儿或新生儿越具有危害。
根据HI值的大小,可以从早期发现有危害范围内的胎儿新生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预防溶血病的发生。
E花环试验的实验步骤如下:1. 鸡红细胞制备将1毫升(mL)的鸡血液加到9mL的盐水分散液中,加盐水混合均匀后进行离心。
去除上清液,添加0.5mL的凝集剂(10%硫酸盐酸)混合,于37℃下孵育5分钟,然后放置于4℃至6℃的冰箱中备用。
2. 荧光染色将0.5mL的胎儿红细胞试验标本加入0.5mL的PBS缓冲液中进行洗涤,去除杂质和不需要的物质。
将去除杂质的红细胞试验标本加入0.1%的荧光色素溶液中,于37℃下混合孵育30分钟。
3. 制备和固定平片将平片用试剂级无灰纸擦拭干净。
涂布一层不干礼盒胶,然后倒置在净化纸上,放置于室温下晾干,制成基片。
将滴管中的胎儿红细胞样品挤在制面上,晾晒至干燥后,再用56℃恒温箱在干燥的胎儿红细胞制片上涂布固定剂(凝集素),于37℃温度下孵育5分钟后,吹干制片上的雾气,制成胎儿红细胞平片。
4. E花环试验在胎儿红细胞平片上分别滴加胎儿或新生儿血样或成人血样进行试验,于37℃温度下孵育30分钟。
E 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 Rosette Test)
E 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 Rosette Test)一、基本原理正常人外周血中T 细胞在体外能直接和绵羊红细胞(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样细胞团。
这是因为人的T 细胞膜上具有能和SRBC 膜上的糖蛋白相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
已证实E 受体是人T 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因此本试验可作为人外周血T 细胞的鉴定和计数,同时作为人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一个检测指标,也是分离T 细胞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实验为示教内容,学生只看结果。
二、实验材料1. 肝素抗凝人外周血1ml。
2. 淋巴细胞分层液(见附录)2ml。
3. 0.5%SRBC悬液:将脱纤维的绵羊静脉血用Hank's液洗3 次,再用Hank's液配制为含压积SRBC为0.5%的悬液(约含SRBC 8×107/m1)。
4. 经SRBC 吸收的灭活的新生小牛血清(NBS),取无菌NBS 置56℃水浴经30分钟灭活,取已灭活的NBS 2 体积,加入经洗涤后的压积SRBC l 体积,混匀后置37℃温箱30 分钟,离心沉淀,吸取上层血清即成。
5. Hank's 液:pH7.4(见附录)。
6. 血球计数板、尖吸管、载玻片、瑞氏(Wright's)染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取肝素抗凝血1ml 加1ml Hank's 液,混匀后用尖吸管将其加在2m1 分层液上。
2. 离心2000rpm,30 分钟,用尖吸管吸取血浆与分层液界面处富含淋巴细胞的悬液置于另一洁净试管中。
3. 用Hank's 液以1000rpm,离心10 分冲洗细胞两次,末次弃上清后再加入Hank 's液1ml,混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0.02ml 加于0.38ml 白细胞计数液中,在血球计数板上于低倍镜下计数,并根据下式算出每毫升细胞数。
然后用Hank's液配制成107/ml细胞悬液。
4. 取107/ml细胞悬液0.1ml加0.1ml经SRBC吸收的灭活NBS,再加0.2ml0.5%SRBC 悬液,混匀,放37℃温箱5 分钟,低速离心500rpm,5 分钟,然后放4℃冰箱2 小时或过夜。
e花环实验报告
e花环实验报告【e花环实验报告】一、引言e花环是一种新兴的时尚产品,它采用电子技术与花环相结合,以创造一种全新的体验。
本实验旨在探究e花环的原理、功能以及对用户的影响,为使用者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 e花环设备- 心率监测传感器- 移动APP- 实验参与者2. 实验步骤:(1)将e花环设备佩戴于参与者头部,确保稳固。
(2)开启心率监测传感器,将其与e花环连接。
(3)启动移动APP,记录心率变化和其他相关参数。
(4)根据设定的时间和频率,进行心率测试和数据收集。
(5)实验结束后,分析数据并总结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e花环能准确测量用户的心率,并将数据传输至移动APP供用户查看。
心率的变化与用户的行为、情绪密切相关。
用户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心率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和情绪波动。
2. e花环在设计上融入了美学元素,通过灯光闪烁、颜色变化等方式,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感受。
这种视觉刺激可以帮助用户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增加愉悦感。
3. e花环还具有提醒功能,例如通过振动、声音等方式,及时提醒用户行事时间、用药时间等重要事项。
这种提醒功能能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效率和健康水平。
四、讨论与分析1. 对用户的影响:e花环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产品,不仅具有美观和实用性,还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体验。
用户佩戴e花环后能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心率变化和身体状态,从而更好地管理健康。
此外,e花环的视觉、声音和振动效果能够促进用户的放松和快乐情绪。
2. 设计改进: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可以考虑改进e花环的材质和舒适度,使其更加贴合用户头部,并且在长时间佩戴时不会造成不适。
此外,通过增加更多的功能模块,如卡路里计算、呼吸指导等,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3. 个人隐私保护:在使用e花环时,需要保障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
制造商应该加强对数据的加密和保护措施,并且明确规定用户数据的使用范围和目的,确保用户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
E花环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E花环形成的原理是什么E花环你听说过吗?是不是以为是什么新型的花环编织方法?E花环是一种花环形成细胞,它的实验是一种体外检测人和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常用于T淋巴细胞计数。
你对E花环知道多少?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
E花环形成的原理:T淋巴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SRBC)的受体(CD2),存在于95%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经染色后,可见红色的绵羊红细胞与中央的蓝色淋巴细胞组成玫瑰花瓣状,形成花环样,称为E花环。
凡表面粘附有3个或3个以上绵羊红细胞(SRBC)者为花环形成细胞(即E阳性细胞)。
E花环实验原理:免疫学上用来检测T细胞数量的一种实验方法,T细胞表面具有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表面糖肽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CD2)。
CD2 是一种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60 000,已证实E受体是人类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
当T细胞与SRBC混合后,SRBC便粘附于T细胞表面,呈现花环状。
通过花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 花环形成试验。
根据花环形成的多少,可测知T细胞的数目,从而间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判断疾病的预后,考核药物疗效等。
实验操作方法:1.用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计数后,用Hanks液配成107个/ml细胞悬液。
2.取0.1 ml淋巴细胞悬液,加入0.1 ml 1% SRBC及0.05 ml灭活小牛血清,混匀。
3.37℃静置5分钟,500 rpm低速离心5min后,放入冰箱,2小时或过夜。
4.取出试管,吸弃上清液,加0.8%戊二醛溶液1 滴,轻轻旋转混匀,置4℃冰箱固定15分钟。
5.取出后,轻轻旋转试管,使沉淀细胞重新悬浮;取1滴涂片,自然干燥后,瑞氏染色,高倍下观察。
凡能结合3个SRBC者即为E花环阳性细胞。
计数200个淋巴细胞,算出花环形成细胞百分率。
实验注意事项:1.SRBC最好是新鲜的,一般采血后保存在Alsever保存液中,2周内可以用,超过2周SRBC与淋巴细胞的结合能力下降。
e花环实验报告
e花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e花环的形成过程,了解电子在分子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原理,e花环是一种由芳香烃分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其中电子以π轨道形成共轭结构。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加热、冷却等操作,可以观察到e花环的形成和破裂过程。
实验材料,苯、氯苯、硝基苯、溴苯、碘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物质。
实验步骤:1. 将苯溶液倒入试管中,加热至80℃,观察苯分子在高温下的运动状态;2. 将氯苯溶液倒入试管中,冷却至-10℃,观察氯苯分子在低温下的运动状态;3. 依次进行硝基苯、溴苯、碘苯、甲苯、二甲苯等物质的实验观察;4. 记录每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和电子运动状态。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不同温度下,芳香烃分子的电子运动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高温下,芳香烃分子呈现出较大的振动运动,电子云扩散较为明显;而在低温下,芳香烃分子呈现出较小的振动运动,电子云更加稳定。
这说明温度对于芳香烃分子的电子运动状态有着明显的影响。
同时,不同种类的芳香烃分子在相同温度下也呈现出不同的电子运动状态。
例如,硝基苯分子在高温下呈现出较为活跃的电子运动状态,而碘苯分子在低温下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电子运动状态。
这说明芳香烃分子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对于电子运动状态也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e花环的形成过程,以及电子在芳香烃分子中的运动规律。
温度和分子结构对于电子运动状态有着重要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分子电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不足与改进:本次实验中,我们只观察了几种芳香烃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子运动状态,对于其他条件下的观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种类的芳香烃分子和不同温度下的实验观察,进一步完善对于电子运动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 北京,化学出版社,2008.2. 王五, 赵六.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手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 陈七, 钱八. 《分子电子结构研究进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三: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稀 释 外 周 血
稀释的血浆、 血小板
20℃ , 1500rpm, 15min
PBMC
Ficoll
Ficoll
红细胞 粒细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步骤
5.加入5倍体积的Hank’s液吹打混匀,1000rpm离心5min,
弃上清,用少量回流液重悬沉淀细胞,制成淋巴细胞
悬液。 6. 取0.1ml淋巴细胞悬液,加入等量1%绵羊红细胞悬液 混匀,1000rpm离心5min,取出。
7.缓慢旋转试管底部,轻轻摇匀,吸取少许滴于载玻片上, 加盖玻片,镜下观察。(Ea)
人静脉取血
四个同学一组; 严格无菌操作;
右手持注射器刺入静脉,徐徐抽取血液,达所需量时,
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静脉血立即注入肝 素管中。
实验结果
计数花环个数,结合3个以上的SRBC为一个花环,计 算Ea花环形成率,正常值为25%-40%。 E花环形成率= 形成花结的淋巴细胞数 /淋巴细胞总数 (形成花结+未形成花结)×100%
实验三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实验目的
熟悉淋巴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分离方法
学习E花环试验的操作方法
观察显微镜下E花环的形态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的是密度梯度离心法。该方法是根据各类
血细胞比重的差异(外周血中各种细胞的密度不同,
人红细胞密度为1.093,粒细胞为1.092,淋巴细胞为
1.074±0.001),利用比重介于某两类细胞之间的细胞 分离液对血液离心,使一定比重的血细胞依相应的密 度梯度分布于不同的独立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实验原理
人 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分子(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
免疫学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3cm,手不能碰触针头金属部分); ①绑好止血带(肘上5--6cm,两端向上)②右 手持注射器刺入静脉(枕头斜面向上成15-30°角,扎入后平行前进),徐徐抽取血液, 达所需量时,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 ③静脉血立即注入肝素管中(除去针头后再向 试管加血,防止细胞破坏)。
实验结果
计数花环个数,结合3个以上的SRBC为一个花环,计算活性E花环 形成率,正常值为50%-80%。
实验原理
SRBC受体 T细胞
SRBC
E玫瑰花环实验→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T
T
B
T淋巴细胞玫瑰 花结电镜照片
T淋巴细胞玫瑰 花结示意图
实验步骤
1.抽取人外周血2ml置于肝素抗凝管中,再 加2ml的Hangs液稀释(动作要快); 2.用毛细吸管吸取抗凝血,将抗凝血全部 沿管壁缓慢加入,注意保持两种液体界 面清晰 (动作缓慢),以2000rpm 离心 20分钟,离心后分为4层。 3.用毛细吸管仔细吸取血浆与分层液界面 处淋巴细胞层(灰白层)至一刻度离心 管内。 4.加入3ml的Hanks液吹打混匀,1000rpm 离心10分钟,弃上清,沉淀主要为淋巴 细胞 。
介于某两类细胞之间的细胞分离液对血液心,使一定比重的血细胞依相应的密度梯度分布于
不同的独立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实验原理
人 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分子即绵羊红细胞受体
(ER),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可与绵羊红细胞
(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结,称为E玫瑰花环试验 (erythrocyte-roseette formation test)。
实验三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玫瑰花环试验是体外检测人和动物细胞
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E—玫瑰花环试验 是T淋巴细胞计数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 人和动物的T淋巴细胞表面有红细胞受体, 因此红细胞可以粘附到T淋巴细胞的周围 而形成玫瑰花样的细胞团。在红细胞中, 以绵羊红细胞最为常用。B淋巴细胞则没 有红细胞受体,所以不能形成E—玫瑰花 环,以资鉴别
e玫瑰花环实验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玫瑰花环实验实验报告篇一:e花环实验报告e花环实验一.实验原理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能够与sRbc结合形成花环样细胞团(即e花环)。
已证实e受体是人类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
当T细胞与sRbc混合后,sRbc便粘附于T细胞表面,呈现花环状。
通过花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花环形成试验。
根据花环形成的多少,可测知T细胞的数目,从而间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判断疾病的预后,考核药物疗效等。
由于T细胞的异质性,其对sRbc的亲和力亦不同,因而T细胞可形成不同类型的e花环,其中在4℃放置1h以上,所形成的花环数代表T细胞总数,称为总花环(et花环),而淋巴细胞与sRbc混合后不经4℃作用立即反应形成的花环称为活性花环(ea花环)。
二.实验结果(用图示法表示)三.讨论①.有的细胞能形成玫瑰花环的原因:人T细胞膜上具有cD2分子,能够与sRbc上的LFA-3结合,从而形成以人T细胞为中心,sRbc环绕四周,形状如玫瑰花环的细胞集团,即e玫瑰花环。
此外,nK细胞膜上也有cD2分子,也能形成玫瑰花环,但是nK细胞的量非常少,形成玫瑰花环的数量也少。
②.有的细胞不能形成玫瑰花环的原因:a.人血液中含有单核巨噬细胞,其表面没有cD2分子,不能与sRbc表面的LFA-3结合,因此不能形成玫瑰花环。
b.实验中所用血液不够新鲜,也可能导致不能够形成玫瑰花环。
c.时间不够长,导致T细胞表面的cD2分子不能够与sRbc上的LFA-3充分结合,因此只有一部分sRbc与人T细胞结合,其余sRbc没能够与人T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环。
2.sRbc与淋巴细胞混合后离心速度不能过高,在et花环试验中,置4℃应至少1h以上或过夜。
3.绵羊红细胞以保存1周内最好,超过2周则与淋巴细胞结合力下降,超过5~6周则不能再用。
实验室的绵羊红细胞保存的时间太长,导致其与淋巴细胞的结合能力下降,所以有的细胞可以形成e花环,而有的细胞不可以形成e花环。
E花环形成实验
【意义】
① 总数E-花环实验可以计数T细胞总数,根据其 数量多少间接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② 目前认为,形成活性E-花环的T细胞是细胞免 疫中最先出现效应功能的,检测其百分率能确 切地反映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③ 由于T细胞表面有E-受体,而B细胞无此受体, 故可用于T、B细胞的分离。
1000r/min离心10分钟。(轻拿) ⑥ 加戊二醛 1滴,固定10分钟。 ⑦ 吸去大部分上清,留少许液体,再用乳头吸管吹吸均匀。 ⑧ 用乳头吸管头部涂片,直径约1.5cm,自然干燥。 ⑨ 用G-W染液染色2分钟,再以3~4倍的蒸馏水加入染液中
复染5分钟。 用水冲洗、吸干、镜检。
【结果观察】
凡吸附3个或3个以上SRBC 的淋巴细胞为一个花环形成 细胞。
活性E-花环形成实验方法
① 取离心管加蒸馏水0.4ml。 ② 采血0.02ml,加入其中,作用30秒(破坏红细胞)。 ③ 用微量加样器加入4.5%NaCl 0.1ml恢复等渗(取血前就
准备好,以免来不及)。 ④ 加Hank’s液3ml,2000r/min离心5分钟,后弃上清。
(注意:离心机的使用;离心管做好标记) ⑤ 加小牛血清1滴,摇匀,加0.2%SRBC 1滴,轻轻摇匀,
【方法】
1.取玻片一张置试验台上,用特种铅笔将其划 分为两格,并注明1、2。 2.用滴管取待检孕妇尿①一滴加至第1格中, 另吸取待检孕妇尿②一滴加至第2格。 3.于第1、2两格中各滴加一滴抗人HCG抗体血 清,轻轻摇动1min,充分混匀。 4.于第1、2两格中各滴加一滴HCG致敏的胶乳 抗原,缓缓摇动3—5min后观察结果。
免疫妊娠实验
【原理】 临床常用的免疫妊娠试验是先把待测孕妇
E花环试验
E花环试验
E花环试验是一种用于测试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质的化学实验。
通过观察有机化合物
在芳香烃稠合反应中的反应情况来判断它们的反应性质以及它们的结构。
实验的原理是基于芳香烃的稠合反应(Diels-Alder反应),此反应可以在无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
这种反应可以将含有一个双键的底物(1,3-二烯)与一个偶联体(如苯)反应,生成一个六元环。
该六元环的结构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谱(NMR)和质谱(MS)等多种技术得到验证。
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两种有机化合物,一种是含有一个双键的底物,另一种是偶联体。
底物的分子量通常大于偶联体。
实验步骤如下:
1.将底物和偶联体混合在一起,放置在室温下静置数小时,产生反应。
2.将反应产物通过旋转蒸发器去除残余溶剂,得到干燥的固体产物。
3.通过核磁共振谱(NMR)和质谱(MS)等多种技术对产物进行表征。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得到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质和结构,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有机化学
的基本原理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制。
此外,该实验还可以应用于药物研究、合成高分
子材料和其他有机化学研究领域。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选择适当的底物和偶联体,以保证反应的有效性
和产物的纯度。
此外,实验中应严格控制反应的条件,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剂的
浓度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总的来说,E花环试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有机化学实验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该实验也对有机
化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e花环实验原理
e花环实验原理
e花环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从而验证洛伦兹力的存在。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步骤来展示e花环实验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一个电池、一根导线、一根磁铁和一些导电材料,如铜线或铝线。
我们将导线弯成一个圆环的形状,然后将磁铁放在圆环中间。
接下来,我们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使电流通过导线流过花环。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由于磁场的存在,电流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
根据洛伦兹力的公式F = qvBsinθ,其中F为受力,q为电荷量,v为电流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θ为磁场与电流方向的夹角,我们可以得知,当电流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会受到一个垂直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力。
这就是e花环实验中观察到的受力现象。
通过e花环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如果导线处于磁场中,就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使得导线发生受力的运动。
这一现象正是电动机、电磁铁等电磁设备工作的基础原理。
除了验证洛伦兹力的存在,e花环实验还可以用来测量磁感应强度。
根据洛伦兹力的公式F = qvBsinθ,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流的大小、导线长度、磁场的强度和电流通过导线的时间来计算出磁感应强度的数值。
总之,e花环实验是一种简单而直观的物理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验证洛伦兹力的存在,并且可以用来测量磁感应强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为我们理解电磁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E花环实验名词解释
E花环实验名词解释
E花环实验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学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它主要利用植物叶片中的色素——叶绿素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观察和测量光合作用的效果,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发展的影响。
在E花环实验中,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封闭的透明容器,如试
管或烧瓶,并在容器内依次放置水、一小块依需求切下的植物叶片,以及一小块无光照组织(如蘑菇片)。
然后,将容器封闭并暴露于光源下,可以是自然光或人工光源。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光线,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这个过程中,植物会释放出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者可以通过观察容器中氧气的气泡产生情况,并测量氧气的释放速率来评估光合作用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水的变化,如果光合作用进行得很好,则水的水位会下降,反之会上升。
实验结果可以表明植物对光强度和光质的需求,以及植物对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适应能力。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推断光合作用与光照条件的关系,以及光照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E花环实验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材料。
它提
供了一种直观和可视化的方法来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效果。
因此,E花环实验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帮助
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总的来说,E花环实验是一种基于植物叶绿素光吸收特性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水位的变化来评估光合作用的效果。
它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提供了一个简单直观的实验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淋巴细胞 肝素抗凝血1ml + Hanks液1ml 对倍稀释、混匀
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之上
稀释抗凝血 淋巴细胞分离液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人T细胞膜上具有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上
LFA-3(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结合的受体 (E受体,即CD2分子)。SRBC与T细胞在含有 血清的平衡盐水中结合,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 周环绕SRBC,状如环瑰花环细胞集团,故称E花 环试验。
单个核细胞层
洗细胞
加Hanks液 混匀 离心 1000rpm 10分钟 弃上清 洗2次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E花环
2%小牛血清的Hanks液
PBMC 1%SRBC 吹打混匀 37℃水浴 10分钟 500rpm 5分钟 4℃冰箱 1小时
0.1-0.2ml
0.1-0.2ml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明显等,由淋巴细胞转变成母细胞。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丝裂原(mitogen)
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多为植物 糖蛋白或细菌产物,对淋巴细胞有非特异的多克隆刺激作 用,使静止的T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人 T细胞 ConA(刀豆蛋白A) + B细胞 - T细胞 + 小鼠 B细胞 -
CD2分 子 粘附分子 增细胞间的粘附作用
信号传递分子
T细胞活化的第二(旁路)途径。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平衡
离心2000rpm 20分钟
血浆与Hanks液 单个核细胞 淋巴细胞分离液 RBC、
粒细胞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吸出分离液界面 白色膜状 (单个核细胞层)
PHA(植物血凝素)
PWM(美洲商陆) LPS(脂多糖) SPA(葡萄球菌蛋白A)
+
+ - -
-
+ - +
+
+ - -
-
- + -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显微镜下观察
3H-TdR掺入实验
静止淋巴细胞
淋巴母细胞
静止淋巴细胞
淋巴母细胞
细胞类型 细胞大小 染色质 细 胞 核 核仁 有丝分裂 增多 细 胞 浆 着色 空泡 伪足
实 验 三
一、E花环实验 1、分离PBMC 2、Ea巴细胞转化实验
滴片个人操作
结果示教
E花环试验检测人T细胞表面CD2分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P235
• 密度梯度离心法 聚蔗糖—泛影葡胺 Ficoll-Hypaque: 1.077±0.001 PBMC :1.075 RBC, 多形核白细胞:>1.092
重 悬
00.5%戊二醛1滴 美兰1滴
固定 染色
个人滴片
结果判断: 凡淋巴细胞周围吸附3个或3个以上SRBC即E花环形成阳性细胞
T淋巴细胞 E花环 PBMC SRBC
E花环实验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T细胞在有丝分裂原(PHA等)或特异性抗原 刺激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如细胞体积变大, 胞浆增多,出现空泡,核染色质疏松,细胞核仁
淋巴母细胞型 12—22μm 较大、疏松、 略偏 清晰、可见1-4 +或— ++ 嗜碱 大小不等的空 泡 + 或—
过度期细胞型 12—16μm 疏松 有或无 — + 嗜碱 少见 + 或—
休止期细胞型 6—8μm 密集 无 — — 无着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