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款式香炉介绍

合集下载

宣德炉

宣德炉
说法一普遍被认为是明末文人杜撰,说法二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说法二的最初出典为何处是《宣德彝 器图谱》。尽管此书带有1428年的序,它的真实性却有待商议。早在1936年,Paul Pelliot便详细论证了《宣 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根据Pelliot的考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 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委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 《宣德鼎彝谱》的文稿。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到了19世纪该书被扩充到20章。在1928年,该书最终 定名为《宣德彝器图谱》,应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版本。尽管该书声称宣器器形仿自宋代的《考古图》和 《博古图录》,然而从传世的实物看,很少器物类似《考古图》和《博古图录》所载。
1、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 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 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 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 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 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 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宣德炉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 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香道-香炉篇

香道-香炉篇

香道——香炉篇【序】本篇主要讲述各种香炉的材质、款式及用途,在传统香文化中,属不可划缺的基础要素。

自商周时期始,经历了多次高峰之升华,炉具已成地位、底蕴、艺术、文化、收藏之象征。

由此可见,人们对炉之爱戴颇深。

且甚有各处圣贤为其爱炉吟诗作对,名扬世界,实为炉、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述】自远古起,一切能用以熏燃香物的器皿,均可称作“香炉”。

而炉之用途甚广,其遥至巫术、祭祀于各仪,再演焚香、装潢于各殿,后作气控、取暖于各居,妙更风水、气场于各局。

终为文豪、学者所颂,在诗歌横溢的年代,常被以炉喻志。

此外,还是宗教里盛存贤灰、福报之容体,无量也。

知音,因律明心;知茗,茶会良朋;知香,贤为芳聚。

自古以来,宫中有赐御香之例,证相位身份;民间有赠香合之俗,证相知情谊。

无论自方妙享,还是材料予友,均属香之情怀。

故,赋、论、品、斗香等美事,是传统香席中极高雅之举。

日本奈良始,就有香会,且逢节香赠亲友是为惯俗。

无异于其他民族,日本早于绳文时代已有熏祭用陶炉,可落后的工艺一直未得改善。

直至古坟时代末,陶器分两派,“土师”属古代遗留的工艺;“须惠”则是朝鲜引进之新制技术,虽短暂流行,但终迎低谷。

唯“唐物”传入后,又随着香与禅之日益兴盛,才酝酿出日本最早专于熏香的炉具。

大不列颠泰特美术馆内,藏有古代香貌的复刻。

油画“魔法环”所遗存之事,须溯至巫术时代。

见女巫围炉划界烹煮香药,是作仪式净化一切。

世上最早的香炉应用,该属此类。

后来,罗马帝国日渐壮大,更利于天主教会传播上帝福音,从而派生出多种礼仪用炉,因此形成了早期的欧陆香学。

【材】红木类木质炉具属近代常物,民间多见如漆、杉、柚木等品。

而清宫虽少闻材炉,但甚有上乘木座香托,十分精美。

如今,市商逐颖,款多且新意。

高档至红木仿古炉,其面无需雕琢,足有山水诗画般秀景供赏,并相当耐用。

但为木质,终惧高温,以防其油性流失等破坏木质之情况,尽勿焚烤事。

竹根类唐句“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说的是竹贵之情。

元代钧窑香炉

元代钧窑香炉

元代钧窑⾹炉 1970年12⽉的⼀天,内蒙古⼤学历史系的学⽣们来到呼和浩特市⽩塔东南约500⽶处与当地农民⼀起参加⽣产劳动,⽆意中挖掘出了2个⿊釉⼤瓮,2个瓮上都盖着⼀件圆形铁器,搬开锈蚀不堪的铁器,⼏件精美的瓷器顿时呈现在⼈们的眼前,⼈们惊喜地发现,2个⼤瓮内共藏有6件瓷器。

当地⼲部群众⽴即把这批⽂物交到了内蒙古博物馆。

这批出⼟的珍贵⽂物中,⼀件⾹炉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

⾹炉呈天青⾊,由于施釉较厚,烧制时⾊釉倾斜流于器表,形成“蚯蚓纹”。

它造形美观,古朴典雅,浑厚凝重。

炉⾼42.7厘⽶,炉⼝直径22.5厘⽶。

⾹炉直⼝,腹部⿎圆,底部接3个兽⾜。

⼝部两侧各有⼀长⽅形直⽿,⽿下部另有兽形⽿直接颈腹部之间,⾹炉颈部刻有3个麒麟,在正⾯两个麒麟之间有⼀⽅形题记,其上阴刻“已⾣年九⽉⼗五⼩宋⾃造⾹炉⼀个”15字楷书铭⽂,⾹炉的腹部还雕贴有兽⾯衔环铺⾸纹饰。

据史学家考证,这批出⼟的瓷器属于元代窑藏,⽽这件⾹炉出⾃钧窑。

⾹炉使⽤釉⾊以青、蓝、⽩为主,⽽且釉⾯上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

“已⾣”是古代⽐较常见的⼲⽀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存在60年⼀周期的问题,元代有2个“已⾣年”,⾹炉出⾃哪个“已⾣年”成为了值得史学家考证的问题。

史料记载,元代的2个已⾣年,⼀个是元定宗皇后海迷失称制时期,即公元1249年;另⼀个是元武宗⾄⼤⼆年,即公元1309年。

史学家普遍认为⾹炉产⾃1309年,原因是,公元1249年元朝尚未统⼀,战乱不断;⽽公元1309年,元朝统⼀全国已达3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包括瓷器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此史学家可推断这件⾹炉应该是元代中期钧窑的产品。

公元10世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今天的呼市东郊⽩塔附近建⽴丰州城,⽽钧窑⾹炉的出⼟地点恰巧在⽩塔西北⾓,由此可推断⾹炉很可能是当时寺庙使⽤的佛前供器。

由于元代晚期战乱重起,钧窑⾹炉等⼀批器物被埋藏地下。

内蒙古博物院历史部的苏冬说:“元代寺庙使⽤的多为⼩⾹炉,⽽这件钧窑⾹炉体积较⼤,极为罕见。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美感特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美感特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美感特质雷国强杨盛侃从艺术与工艺角度考察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的艺术风格,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在造型艺术上具备精致端巧、简练大方的特点;在釉色呈现上具备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的特点;在装饰艺术上具有摒弃繁缛、精致明朗的特点;在制作工艺上具备精耕细作、不惜工本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鉴赏一件古代陶瓷作品时,如果仅仅局限于它的造型、胎质、釉色、纹饰的分析以及制作年代的考定、经济价值的评估,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放在与其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坐标体系中去解读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去品鉴其所代表的时代审美旨趣,去感受它所传达的时代社会精神风貌乃至世风人情。

即在艺术品鉴与审美鉴赏方面,还要我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南宋时期龙泉青瓷香炉有着什么样的艺术审美特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关于器物制作的哲学指导理念层面上,一直遵循着“道器”的传统概念与准则。

何为“道”与“器”?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宇宙间自然万物的生命运动存在着两种情势,一是无形的气场运动,即为“道”;二是有形的形象变化,即为“器”。

《易经·系辞》对此归纳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的《道德经》亦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意谓先有道后有术,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生命之源。

在中华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中,人们的行为处世以及造物作具,均遵循着“道”与“器”相统一的传统。

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源头上来看,中国陶瓷艺术一开始就遵从和倡导“道”与“器”并重的传统观念。

所谓“道”就是理,即理念与思想;而“器”则指尚用,即为用具、形状。

作为形而上之“道”和作为形而下之“器”,都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所以每个时代的陶瓷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风格特征。

正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和规律,南宋龙泉青瓷香炉从设计到制作成形、修坯上釉,再到遴选出售的整个过程,虽然由许多人根据不同的分工来完成,但他们都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思想观念——“道”的影响与约束,因此他们能够统一行动,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共同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用他们特有的心智与行为模式来完美复制和投射到他们所创造的作品——青瓷香炉之上。

古代香炉 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香炉 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香炉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香炉是中国文化中一件重要的文物,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香炉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品。

香炉制作精美,形态各异,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心灵追求的向往。

在古代,香炉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青铜香炉、陶瓷香炉、玉石香炉等等。

每一种香炉都有其特定的工艺特征和象征意义。

青铜香炉是古代的主要类型,其制作工艺复杂精湛,常常以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为题材,表达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陶瓷香炉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绘画技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常常被用于寺庙或宫廷的祭祀和礼仪场合。

玉石香炉则被视为稀世珍宝,其材质纯净,制作精致,常被用作贵族收藏或皇室赏玩之物。

古代香炉的使用方法也非常丰富多样,人们常常将香炉作为一种崇拜神灵或祖先的方式,通过燃烧香火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此外,香炉还被广泛用于宴会、婚礼、葬礼等各种场合,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燃香的过程中,香烟袅袅,弥漫着一种淡雅的香气,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总而言之,古代香炉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文化意义的艺术品,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它的种类繁多、使用方法多样,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装饰和仪式的高度重视。

不仅如此,古代香炉的意义和影响还延伸至今,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代香炉的冷知识。

首先,我们将探讨古代香炉的起源,了解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最早的使用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古代香炉的种类,包括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不同款式和材质。

然后,我们将深入了解古代香炉的使用方法,包括点香的技巧、香炉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分析古代香炉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它在传承和发展上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古代香炉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看看它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香道-香炉篇

香道-香炉篇

香道——香炉篇【序】本篇主要讲述各种香炉的材质、款式及用途,在传统香文化中,属不可划缺的基础要素。

自商周时期始,经历了多次高峰之升华,炉具已成地位、底蕴、艺术、文化、收藏之象征。

由此可见,人们对炉之爱戴颇深。

且甚有各处圣贤为其爱炉吟诗作对,名扬世界,实为炉、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述】自远古起,一切能用以熏燃香物的器皿,均可称作“香炉”。

而炉之用途甚广,其遥至巫术、祭祀于各仪,再演焚香、装潢于各殿,后作气控、取暖于各居,妙更风水、气场于各局。

终为文豪、学者所颂,在诗歌横溢的年代,常被以炉喻志。

此外,还是宗教里盛存贤灰、福报之容体,无量也。

知音,因律明心;知茗,茶会良朋;知香,贤为芳聚。

自古以来,宫中有赐御香之例,证相位身份;民间有赠香合之俗,证相知情谊。

无论自方妙享,还是材料予友,均属香之情怀。

故,赋、论、品、斗香等美事,是传统香席中极高雅之举。

日本奈良始,就有香会,且逢节香赠亲友是为惯俗。

无异于其他民族,日本早于绳文时代已有熏祭用陶炉,可落后的工艺一直未得改善。

直至古坟时代末,陶器分两派,“土师”属古代遗留的工艺;“须惠”则是朝鲜引进之新制技术,虽短暂流行,但终迎低谷。

唯“唐物”传入后,又随着香与禅之日益兴盛,才酝酿出日本最早专于熏香的炉具。

大不列颠泰特美术馆内,藏有古代香貌的复刻。

油画“魔法环”所遗存之事,须溯至巫术时代。

见女巫围炉划界烹煮香药,是作仪式净化一切。

世上最早的香炉应用,该属此类。

后来,罗马帝国日渐壮大,更利于天主教会传播上帝福音,从而派生出多种礼仪用炉,因此形成了早期的欧陆香学。

【材】红木类木质炉具属近代常物,民间多见如漆、杉、柚木等品。

而清宫虽少闻材炉,但甚有上乘木座香托,十分精美。

如今,市商逐颖,款多且新意。

高档至红木仿古炉,其面无需雕琢,足有山水诗画般秀景供赏,并相当耐用。

但为木质,终惧高温,以防其油性流失等破坏木质之情况,尽勿焚烤事。

竹根类唐句“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说的是竹贵之情。

古代三足香炉的种类

古代三足香炉的种类

古代三足香炉的种类古代三足香炉是一种祭祀器具,用于焚烧香、烛等物品,以祈福、祭祀、沐浴心灵等目的。

它具有三个脚,状似三足乌,因此得名“三足香炉”。

在古代,三足香炉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具有不同的种类。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古代三足香炉的种类。

1.玉石三足香炉玉石三足香炉是指用玉石制成的三足香炉,它具有高贵、典雅的外观,通常被用于皇家祭祀仪式和高级贵族的仪式。

在古代,玉石三足香炉是非常珍贵的祭祀器具,一般人家很难拥有。

2.紫铜三足香炉紫铜三足香炉是指用紫铜制成的三足香炉,它具有古朴、厚重的外观,大多用于寺庙或道观的焚香仪式。

在古代,紫铜三足香炉曾是庙宇和官府的祭器之一,一些出土文物中也发现了这样的器物。

3.漆三足香炉漆三足香炉是指用漆器制成的三足香炉,它具有华丽、动感的外观,通常是用来装饰庭院、客厅等场所。

在古代,漆器是非常珍贵的工艺品,也是高级贵族品位的象征。

因此,漆三足香炉也被视为高档装饰品。

4.铜三足香炉铜三足香炉就是用黄铜制成的三足香炉,它具有质地坚固、防腐性能好的特点,常常用于家庭仪式和庙宇仪式。

在古代,铜香炉是普及度较高的祭器之一,因为黄铜材质耐用,价格相对较低,为百姓所广泛使用。

5.青铜三足香炉青铜三足香炉是指用青铜制成的三足香炉,它的外观古朴、雅致,也是古代宫廷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古代,青铜器在祭祀和宫廷礼仪中具有很高的地位,青铜三足香炉也是宫廷中常见的祭器之一。

6.瓷三足香炉瓷三足香炉是指用瓷器制成的三足香炉,它具有精美的工艺和细腻的纹饰,所以被广泛用于宫廷文化、文人士大夫和百姓家庭。

在古代,瓷器是中国的特色工艺品之一,瓷三足香炉也是瓷器制品中较为特别的一种。

7.木三足香炉木三足香炉是指用木材制成的三足香炉,它具有天然、质朴的特点,常常被用来烧香和祭祀。

在古代,木香炉是普通百姓的祭器之一,因为木材成本低,易于获取,所以使用较为广泛。

以上就是古代三足香炉的种类。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外观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

古时的香炉和用香

古时的香炉和用香

古时的香炉和用香古时的香炉和用香00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

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

古时的薰香香料可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外形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

原态香材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

原态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

线香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

盘香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烧,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

塔香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

香粉又称“末香”,为粉末状的香。

香篆又称“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

膏香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

涂香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汤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

香囊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

香枕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焚香的器具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1、香炉:是指可燃点盘香、沈香木块、丸香及香粉的圆形香炉。

2、卧香炉:专门焚烧横式线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炉。

3、香筒:长筒式香薰,为直式线香所用。

4、立香香炉:是指专门焚烧有竹枝为柱脚的立香所用的香炉,大多以金属或石材为炉身材质,用于祭礼时上香之用,避免香炉身温度过高。

5、手炉:即一般所说的柄香炉,以焚烧香丸、沈香木块为主,方便上堂时以手持之。

元代香炉的特征(一)

元代香炉的特征(一)

元代香炉的特征(一)元代香炉的特征引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元代的艺术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其中,元代香炉更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本文旨在向大家介绍元代香炉的特征。

外观特征元代香炉通常是四足或三足式,其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

香炉的盖子一般都是焊接接缝(即盖子与香炉连接处有一焊缝),盖子上常常会有一种特殊的花纹或图案。

材质特征元代香炉制作材料以铜为主,部分香炉还会采用黄金、白银、玉石等高档材料。

铜质香炉表面常常会有各种特殊的纹路或花纹。

工艺特征元代香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常常能够看到许多精细的雕刻和打磨工艺。

其中,烙银纹的制作工艺技术更是一绝,还有一种名为“用铜建丝”的技术,让香炉的纹路更加细致、深邃。

考古特征通过对元代香炉的考古研究,还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

例如,一些香炉上会有当时的一些物品或缩影的制作,比如说有一些香炉上会附带小船、座马等缩影,这些缩影也可以说明那个时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结论综上所述,元代香炉的特征非常多样化,包括了外观、材质、工艺和考古等多个层面。

有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同时,这些特征也是珍贵的文物遗产,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名家作品在元代的香炉中,还会出现一些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有不少是官窑、官铸(财政部门铸造)、官彩等制作的香炉,这些是当时国家工艺品的代表。

另外,元代还有不少民间的香炉,这些香炉的花纹和工艺风格也都非常独特,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收藏价值元代香炉的收藏价值非常高,这不仅因为香炉本身是一种珍贵的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元代的香炉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可以通过它们来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和艺术水平。

因此,有不少收藏家、博物馆都会收集和展示元代香炉,并争相竞拍这些珍品。

结尾元代香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元代香炉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当时大师级别的工艺品。

大明宣德炉的落款特点

大明宣德炉的落款特点

大明宣德炉的落款特征大明宣德炉孤品横空出世,揭开了近六百年古今收藏家对它悬而未解的神秘面纱,而今现身于春拍的现场,可谓是当今收藏界的一大幸事,此炉何为精中之极,极中之孤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1,从器型大小而言,现存世宣德炉尺寸8到12厘米的居多,15厘米的少有,大于20厘米的实属罕见.2,从宣德炉的色泽而论史籍中有明确记载,佛经纸色为最佳。

如有通体满鎏金并镶嵌金片者更是凤毛麟角。

此炉将三个经典集于一身。

3,宣德炉的底款几百年来最为标准的应当是单框楷书六字方款“大明宣德炉”为皇家御用款识。

流传至今标准的鉴别方法如下:大字撇硬直到腰,明字日月横同高,德字心上没有横,宣字日圆年肥腰,制衣横不越刀。

此炉底款如上所示,无一差迟,实属难得。

孤品惊现,增值无限。

大明宣德炉编辑本段收藏大明宣德炉的学问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清・冲天耳宣德炉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

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董,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宣德皇帝在位时,传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

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

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

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

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

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

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

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

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

国清寺香炉介绍

国清寺香炉介绍

国清寺香炉介绍
国清寺是中国佛教的著名寺院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创建于唐代,原名“昭庆寺”,俗称“东大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建时改为“国清寺”。

寺内供奉释迦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五尊佛像。

国清寺大殿内原有一对高1.6米的铜铸香炉,曾是国清寺的镇寺之宝。

铜铸香炉原高1.7米,重约2吨,通称“大铜炉”,
现仅存底座一部分,高0.95米,口径0.64米。

在铜铸香炉底座上有一幅对联:“海不扬波传广韵,山不飞翠入禅关。

”这是我国古代名联之一。

国清寺大铜炉在历史上屡遭劫难。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国清寺发生大火,铜炉连同两个大铜钟被毁;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被雷电击坏;崇祯十一年(1638年),铜炉又遭
雷火焚毁。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由国清寺住持明鉴和尚主持
修建大殿时发现铜铸香炉,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明鉴和尚将铜炉重新安放在大殿之中。

—— 1 —1 —。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中国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就属香炉了。

在一般人观念中,香炉似乎是点燃线香的器具,于是说到香炉的样式,大多数人脑子里总会出现宋代哥窑或龙泉窑的双耳炉,再就是明代的铜质宣德炉及其仿制品了。

其实,香炉的种类和用途远不止于此,其历史渊源也起码在两千年以上了。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

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

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无论是造型和工艺都已达到极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炉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

所谓“博山”,并非是指此炉出于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做重叠山形的装饰。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三足或五足式香炉。

从六朝时吟咏博山炉的诗句看,重叠博山的式样已不仅是“蔽亏千种树,出没万重山”,而是能够雕饰出“下刻盘龙势,矫首半衔莲”的造型和“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的人物故事。

西汉时期博山炉的出现大抵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西汉之前,系使用茅香,这是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也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博山炉盖虽争奇斗艳,但都镂有气孔,香气正是从镂孔之中升腾散发。

博山炉既有金属制成,也有陶制和稍后的白瓷制成,但其结构却大体相似,都是一种用炭火薰香的器具。

宣德炉有117种,你能分辨几款?读完长知识

宣德炉有117种,你能分辨几款?读完长知识

宣德炉有117种,你能分辨⼏款?读完长知识【宣德炉知识】焚⾹,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这⾥说的是宋⼈的四雅。

这四般闲事,今⼈还在做。

各位收藏家,基本上也是属于⾼⼈雅⼠,这风雅之事,其实更多的反应出⼈的内⼼修养。

除了这⽂⼈四雅,还有江南七俗之说。

所谓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习密宗,植菖蒲,正所谓七俗。

”这⾥不管是江南七俗,还是⽂⼈四雅,这个焚⾹都是⼀致的。

焚⾹,俗称烧⾹,这⼀烧⾹就俗了,改成焚⾹,则雅致许多。

不管烧⾹还是焚⾹,⾹炉是必备的。

⽽最为雅俗共赏的⼀类⽂物,就是宣德炉。

也就是传说中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铜⾹炉。

明代朝冠⽿三⾜炉(此处已添加⼩程序,请到今⽇头条客户端查看)今天不说宣德炉如何鉴定如何辩伪,说说宣德炉⼀百⼀⼗七式。

宣德炉由于是明初宣德皇帝御命铸造的⾹炉,所以论宣炉真伪⾸先要看是否靠谱,也就是《宣德⿍彝谱》。

由于《宣德⿍彝谱》⽂字过长,这⾥就不长篇⼤论的引⽤,只是⼤致根据本谱对宣德炉进⾏⼀个粗略的分类和讲解,⽬的仅为普及宣德炉知识,不对的地⽅请⽅家指正。

(此处已添加⼩程序,请到今⽇头条客户端查看)清代蚰龙⽿圈⾜炉据说当时从宋代皇家⽂物⼤典《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选出88种铜器,和内府所藏的柴汝官哥均定等宋代名窑瓷器的款式,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

这其中有⿍、⿀、簋、尊等青铜礼器造型,⼀共创造了117种器型。

当然这117种器型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绘图留档,所以这117种宣德炉⼤部分器型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明代狮⽿⿍式柱⾜炉(此处已添加⼩程序,请到今⽇头条客户端查看)后来学者和研究⼈员按图谱将宣德炉器之造型⼤致分为11类:⼀、乳炉类:也就是三⾜如乳,双⽿的炉⼦,有冲⽿(亦名冲天⽿、朝天⽿)、桥⽿、鋬⽿、双⼀、乳炉类:⽿、⽅⽿、兽⾸⽿、平⼝等七种。

⼆、⿍式炉类:也就是三⾜双⽿仿青铜圆⿍造型的炉,也有四⾜⽅⿍式样。

⼆、⿍式炉类:三、⿀式炉类:索⽿⿀式炉、平⼝⿀式炉;⿀是远古炊具,其形状⼀般为侈⼝(⼝沿外倾),三、⿀式炉类:有三个中空的⾜,便于炊煮加热。

宣德炉的11种经典造型

宣德炉的11种经典造型

宣德炉的11种经典造型宣德炉顾名思义是宣德年间制造的一种香炉。

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即朱瞻基的年号,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

他在位的十年里,明代的文化和经济达至一种高度繁荣阶段。

而恰好这个皇帝忽然有一天想重换宗庙中的器具的时候,暹罗国进贡来了一批风磨铜,于是宣德皇帝立即下令仿造古代器皿制作铜炉,分三次,做了18000件,器型非常特别,我们后世将其称为宣德炉。

下面是宣德炉的一些常见器型,认识一下哈~1、冲耳炉冲耳炉是依宋代瓷炉制式而成。

宋代所有的礼乐之器均以夏、商、周之青铜礼乐之器为据,传承弘扬,优形化神,创“冲天耳炉”之经典型制,并使其称为宣德炉之首型。

2、鬲式炉鬲式炉在宣德炉的存世量仅次于蚰龙,鬲炉的基本造型是光素的,因此,就像明代家具一样,鬲炉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它的造型和线条。

这件应该是最典型的明代鬲炉,注意看,肚子和腿的线条都很优美。

3、朝冠耳炉朝冠耳,亦称“判官耳”,在于侧面,向上翘起,以其耳形如古时朝冠耳而得名。

宣德皇帝以此式炉颁赐詹事府、翰林院以及国子监,寓意“加官进爵”,颇富吉祥意。

4、狮耳炉狮耳炉,俗称狮头炉。

据史料记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要员之器形。

以其意蕴,狮为百兽之首,取其威仪以率六军之统。

5、象耳簋式炉象耳簋式炉两侧塑象首耳,通常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

这件明代铜象耳宣德炉,象的造型更为抽象,这是明代的一个特点。

6、天鸡炉天鸡就是凤凰,龙为帝,凤为后,铸造在炉上之天鸡耳,远看似狮,但造型俯首朝下,双眼细长安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种低眉妩媚的感觉,宣德皇帝从此赏赐后宫,取意鸾凤和鸣,夫妻恩爱。

7、双鱼耳炉双鱼耳炉始创于宋代官窑,是为瓷炉,明宣德时,即为宋代瓷炉为依据,丝毫未改,依原样以铜铸之,且随古意,寓意“鱼水之欢”。

人有男女,相和鱼水,生命得以繁衍。

宋帝、明宣宗均以此理为大纲,特制鱼耳炉支爇(ruò)龙涎香、芙蓉、玉华诸香,提神调情、以助鱼水之欢于起居室。

宣德炉赏析

宣德炉赏析

•收藏鉴赏• Appreciation of Collections谢映明在界,宣德炉可谓是大名鼎鼎。

O,它能传承至今,并不軽德炉本身的神奇,而是般物质宣德炉之外的宣德炉精神。

据考,巫 是故宫博物院的还是民间存藏的宣德炉,无一能 确定为宣德本朝的真品,其大多为明末和清代仿制。

但历代所仿宣德炉尤其清早、中期即康雍乾 三朝亦不殊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此映见华夏艺人素有追求崇传承优秀文 化的叵心。

本期推介四件宣德炉,与®#共赏。

一、岫龙耳宣德炉口径:12厘米高度:6厘米重量:700g岫龙耳宣德炉为清中所仿,亮点是器身超扁矮(所有圆型宣德炉皆为扁矮风格,只 是扁矮程度不尽相同而已),炉体重心明显 向下,格调低调沉稳,在岫龙耳炉“氏族” 中不多见。

炉体光素无纹,线条优美流畅;胎体厚薄适中,托掌心有压手感,可见铸炉 材料炼制精细。

平口微撇,颈部徐收,炉腹 圆润得体;圈足外撇厚拙,唇口边线明快犀利,手抚之如抹刀口剑尖;底铸“大明宣德 年制”楷书款,中规中矩,气定神闲,典型 的清中书风。

炉肩颈对称位置设岫龙耳,简练利落;所谓蚊龙,乃岫蜒虫的神话也。

《宣德鼎彝谱》赞虫由龙耳炉“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

又明末清初文学大家冒襄《宣 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云:“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

窄边岫耳藏经 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据说岫龙耳炉是宣 德皇帝至爱,常年置放书房。

朝野文人雅士 纷纷效之,美言蚊龙耳炉具潜龙之象,含韬晦之志,以拥有为大幸、大雅。

二、鬲式宣德炉现代审美认为,人体突腹(俗称啤酒肚)视之不雅不美,而鬲式宣德炉的美点恰 恰在此,其丰圆可爱的腹体神似“容天下可 容之事”的如来佛肚,也只有深谙释迦文化 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如此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

仅从艺术角度来诠释,圆腹的圆弧线, 比之圆筒形、方形等作品更具有艺术张力,即更具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故友宣炉最妙在 色,最神在线条之说。

鬲式宣德炉源自宋瓷鬲式炉,而宋鬲则 源于西周青铜鬲,西周青铜鬲的始祖是新石器晚期流行于甘肃、河南一带的陶鬲。

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

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

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香炉设计在其中占据举重若轻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独特篇章,香炉设计以其高度的文化概括性与完整性,成为能够代表民族造物文化的器具之一。

古代香炉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还与古人的信仰、日常文化生活、古代政治经济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料记载,“炉”字最早载于《周礼·天官冢宰》“宫人寝室之中,供有炉炭。

”可见,香炉具伊始起于燎炉,用于燎火取暖,后经人投置植物香料用以杀蚊驱虫、去除污秽、敬神礼佛,逐渐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香炉。

宋人丁谓在其著作《天香传》中对香文化有“香之为用从上古矣”的描述,证明了中国人悠久的用香历史。

一、唐宋香炉形制分类唐、宋时期是我国香炉发展的鼎盛时期,经考古发现唐、宋香炉数量众多且形制多样。

综合唐、宋时期香炉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仿古形、仿生形、长柄形、球形、单足形和多足形六大类。

仿古形香炉,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经典致敬仿青铜器造型的宋代瓷香炉,分鼎、奁、鬲、簋等四式。

仿生形香炉可以分为动物仿生和植物仿生两种样式,仿生香炉炉身以动物、神兽和植物为造型依据,属于仿生设计的经典案例。

长柄形香炉,可以分为鹊尾式和镇柄式两种类型,是佛教寺院的供养器具之一,又称行炉。

球形香炉,分圆球形和类球形两类,其中圆球形最具代表性的香毬,也是极具特色的香炉形制,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典范,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类球形大部分都是宋代时期的瓷质香炉,如北宋的百瓷熏炉,也极具高度的审美性。

单足形香炉可以分为直口式和翻沿式两种,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受到了战国时期豆形铜灯和汉代博山炉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单足形式,盖部装饰在唐代多为莲花、卷草等植物镂空,宋代则多为几何镂空。

多足形香炉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其中有盖式包括有钮和无钮二式,无盖式包括束口和敞口二式。

唐宋时期单足形、多足形香炉形制分类早期的香炉一般设有炉盖,以便形成一个较为密闭、封闭的空间,同时达到熏闷香品和防止香灰、火灰散出的目的。

琉璃香炉,博山炉,宣德炉

琉璃香炉,博山炉,宣德炉

琉璃香炉,琉璃博山炉,琉璃宣德炉古时有言流传:“文房百器,炉为首器。

”说的正是这案头燃香的香炉,而香炉之中,又以宣德炉列为首位,所谓“文房诸器,宣炉为首”。

可见,宣德炉在文房器物中的重要地位。

深圳市晶宝琉璃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琉璃香炉,琉璃博山炉,琉璃宣德炉。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炉器。

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香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冶炼、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简称“宣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不过,如今的“宣德炉”所指称的,并非仅仅是明代宣德三年所铸造的香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的铜炉,也可以泛指和宣德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者带有其他款的铜炉。

正因宣德年间所制铜炉堪称“前无所师法,后无以为继”,在商周青铜器之后开创了铸造铜炉的先河,故而,宣德炉已经成为铜制香炉的统称。

宣德炉之所以能够风行六百年,名列“文房首器”,历代传承,名人们多因之出名,实在是罕有的文化现象,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宣德炉不只具有极高的文明及审美价值,在拍卖报价上也屡创新高。

2003年,我国嘉德专场拍卖保藏家王世襄所藏的2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约56万元。

即是这一批炉中的20座,在2010年北京匡时5周年秋季拍卖会“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总成交额9844.8万元,成交率100%,平均每件492万元。

其间一座“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在2003年我国嘉德秋拍时以166.1万元成交,到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时则以1512万元成交,在7年时间内增值9倍。

宣德炉款识攻略

宣德炉款识攻略

古代铜香炉与香炉款识(精品文章)故宫藏各式宣德炉鎏金铜壶青海瞿昙寺明代宣德三年三月,因見郊壇太廟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式樣鄙陋,遂以暹羅所貢的風磨銅仿造古式大量鑄作香爐,自上用以外,並頒賜各王府兩京文武衙門使用,第一次製作數量計一百一十七款,三千三百六十五件。

第二次於當年十一月間復應需要補鑄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四件,合計二萬零四十九件,件件著錄,是為有名的「宣德爐」。

宣德爐以其款式古雅、銅質精粹,百煉良金,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淡淡穆穆、玉毫金粟,隱躍膚理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迴非他物可以比擬(註:明.項子京〈宣盧博論〉),因其質精物美,鑄造後仿鑄者眾,明末清初尤然。

清張潮在其〈宣爐歌註小引〉稱:「宣爐一種,則涨盁o所師,後莫能繼,------所恨贗鼎紛陳,不可勝詰,非巨眼莫能辨之,良由愛之者多,則其值益貴,則贗者日繁」,所鑄銅爐盡以「大明宣德年製」銘款,蔚為香爐的另一番文化景觀。

宣德爐分廟堂之器與清玩之器兩大類,以方形及圓形為大宗,廟堂壯觀瞻,故尚大器如鼎彝之類,清玩以口徑三寸之乳爐為主,以便摩挲把玩。

今且就不同角度試看宣爐之特徵:(一)型式:初期造型以博古圖、考古圖中所載鼎、彝、鬲、敦各形及金烏、兔、象、麒麟、鳳首、獅首等為主,計八十八種,間以柴、汝、官、哥、鈞、定窯器及仿唐天寶局及元人郭守敬造型如:鼓墩、朝冠、丹爐、金猊、素腹、天雞、台几、爐盤、金鶴、辟邪、百摺、橘囊等,計二十九種,合計一一七種。

第二次補鑄之造型則以簠、簋、壺、尊、俎豆、鹵簿、獻瓦、斝、鐘、金猊、竹節等式,豐富多彩。

(二)耳:有五十餘種,以衝天耳、橋耳、魚耳、索耳、螭耳、如意耳、環耳、連珠耳、戟耳、蚰龍耳、夔耳,象耳、鋬耳、椒圖耳、連環耳、飛鳳貼耳等。

(三)足:有四十多種,如:三足、四足、圈足、乳足、馬蹄足、象鼻足、鳳足、環足、戈足、花足、尖足、雲頭足、如意足、竹節足等。

(四)口:有十餘種,如:平口、侈口、反唇口、折唇口、捲邊口、花唇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山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

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简介
实际上确有此地,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

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

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

博山炉下有底座。

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

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

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

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博山炉。

宣德炉
??
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编辑本段成色特质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

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

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马槽炉
分类:青铜器/金器-金属香炉
历史年代:清朝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介绍:内地马槽炉因平口直身,下有四足,两侧置戟耳,形似马槽而得名。

古有“天圆地方”之说,故炉多圆形,用以敬天。

而方炉存世稀少,当是礼地之物。

同时此这类器物也是文房用品,相伴琴书之物。

此炉形方正,线条刚正,古拙大方。

铜质精纯,金黄赤亮,入手沉稳凝重,叩击声音清脆,为铜炉中的上好佳品。

铜鬲炉
铜鬲炉
分类:
青铜器/金器-金属香炉
历史年代:
清朝
创作年代:
公元 1645 年
款识:
“玉堂清玩”款
内容介绍:
铜质。

圆形器。

圆口直沿,束颈,鼓腹,下具三足。

光素无纹。

色桨古朴。

器底有减地阳文四字篆书:“玉堂清玩”。

造型庄重。

拍卖详情:
拍卖详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