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核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苏教版:认识化学变化 要点归纳

苏教版:认识化学变化 要点归纳

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年级:教师: 科目:班主任:日期: 时段:教学内容认识化学变化要点归纳教学目标重难点透视薄弱点分析考点分析教学过程反馈、反思认识化学变化要点归纳【知识网络】【知识归纳】一、掌握燃烧的条件和方法二、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及安全知识1.易燃物与易爆物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易爆物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2.火灾自救策略(1)迅速找到安全通道;(2)火灾时上层空气中氧气少,毒气浓度大,所以要匍匐前进;(3)房间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加氧气量,使火势更加凶猛;(4)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尘,使人窒息而死,因此最好用湿布捂住口鼻;(5)若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应逆风而跑,因为顺着风,更易被烧伤和发生危险。

3.可燃性气体泄漏时的处理方法当室内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泄漏后,室内充满可燃性气体,在此环境中不能进行人工呼吸、打电话或打开换气扇,应先关闭总阀,开窗通风,并在杜绝一切明火的同时,查找泄漏的原因。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质量总和;(3)与题目中的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3)注:注明反应条件(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学科。

化学必修一的第四章主要介绍化学反应、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逐一分析这些知识点。

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改变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等。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来表示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式和平衡式等。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原子质量与质子质量的比值,是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基础。

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质量与质子质量的比值,是计算化学计量数的基础。

化学计量数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物质的摩尔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它们对于反应物的合理计算和生成物的纯度控制至关重要。

二、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所有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包括原子结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化学键等。

原子结构是指原子中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构成和排列方式,包括原子核、电子壳层和量子数等。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是原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掌控着原子的化学性质。

电子壳层是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层,包括K、L、M等层级,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量子数是用来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和分布情况的数字,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等。

电离能是指从原子中移除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是测量原子离子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电子亲和能是指向原子中添加一个电子所释放的能量,与元素的电负性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电负性等性质分成一定周期的规律,包括类别、位置和元素特征等。

元素周期律的位置包括主族元素、副族元素、过渡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主要以元素的电子数量和排布格局为依据。

元素周期律中的元素特征则表现在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如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性。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整理与归纳》_1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整理与归纳》_1

第四章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回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

3. 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 使学生理解定量计算中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偏差是客观存有的。

2. 使学生理解定量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理解事物的两面性。

2. 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应用物质为人类造福方面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依据化学方程式实行计算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开场白:今天老师带大家上一节理解化学变化的复习课。

首先请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说:三脚架的石棉网上有一团棉花,老师向棉花上滴水,请观察现象。

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答:棉花烧起来了。

小结:所以这个实验叫滴水生火。

问:棉花为什么会烧起来?答:棉花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

问:你能归纳一下燃烧发生的条件吗?答:1.要有可燃物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问:水是常用的灭火剂,谁能说出一般情况下水用作灭火剂的灭火原理。

答:隔绝氧气并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问:如果上述两种方法还不能使火熄灭,还能够采用什么方法?答:移除可燃物。

问:综上所述,灭火的原理又是什么?答: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

(通过棉花燃烧的现象复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重识常见的化学变化——燃烧)问:水不是能够灭火吗?怎么变成生火了?原来老师在棉花上做了手脚:棉花中包裹了过氧化钠。

通常情况下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粉末,它的化学式是Na2O2,谁能标出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1答:Na2O2。

说:回答准确。

问:从棉花燃烧的条件出发,如果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你觉得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答:放热反应。

问:请回忆你所学过的放热反应并尽可能多地在学案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物投影学生的学案,教师点评)小结:老师尝试将这位同学所写出的放热反应归纳为:1.燃烧;2.双氧水分解制氧气;3.金属镁与食醋反应问:已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会生成一种无色气体,请你推测气体的化学式。

化学九年级第四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四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四章知识点导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解释。

在九年级第四章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该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在化学中,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每一个元素由其符号表示。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性质来区分和鉴别不同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性质,例如与氧气的反应产生火焰、与酸的反应产生气泡等。

通过观察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能够了解它的反应性和化学变化过程。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或产生能量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产物的总质量。

换句话说,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质量是不会被创造或消失的。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总能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前后的能量总和保持不变,虽然在反应中能量会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化学反应还遵循着一系列常见的规律,如反应速率、活化能和平衡状态等。

反应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

活化能是指使化学反应发生所需的最小能量。

平衡状态指的是当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的状态。

三、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还可以了解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

例如,氧气与有机物质发生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是我们身体代谢过程中进行呼吸的基础。

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与水汽和氧气发生反应,形成酸雨,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严重损害。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大全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先变黑,外焰温度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白烟:能重新燃烧。

石蜡固体小颗粒。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认识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

以下是对该章节知识点的整合。

1.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重组和重新排列,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由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例如:2H2+O2→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2.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数量守恒,即反应物中的原子数量等于生成物中的原子数量。

这个基本原理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摧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量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高温、高浓度、大表面积和适当的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

4.化学平衡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的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被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方程式和平衡常数来描述。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转化速度的变化、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平衡常数的大小。

5.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键的能量差异来确定的。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6.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H++OH-→H2O表示。

7.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混合物。

胶体溶液由胶体和溶剂两部分组成,溶剂中的颗粒被分散均匀,但颗粒大小比溶解物要大。

胶体溶液的可见度随颗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8.毒理与环境保护化学变化相关的毒性物质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常见的化学变化知识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P2O5等。

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高中化学第四章知识点归纳一

高中化学第四章知识点归纳一

煌敦市安放阳光实验学校课标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1.非金属元素的种类:在迄今为止发现和合成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16种。

(依据元素三分法)。

2.非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

(1)硅元素:只存在化合态,主要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

(2)氯元素:只存在化合态,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于海水和陆地的盐。

(3)硫元素:游离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化合态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火山喷出物里含有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

(4)氮元素:游离态主要存在于空气中,化合态主要存在于土壤中,氮元素也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3.非金属单质种类与元素种类是两码事,因为存在同素异形体(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的缘故)。

(1)氧元素有O2和O3两种单质形式。

(2)硫元素由单斜硫和斜方硫两种单质形式。

(3)氮元素有N2和N4两种单质形式。

(4)磷元素有红磷和白磷两种单质形式。

(5)碳元素有石、石墨、无形碳、C60、C120多种形式。

4.只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种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主要是:铵盐NH4Cl 、NH4NO3(2)共价化合物有:非金属氢化物:CH4、NH3、H2O、HF非金属氧化物:CO 、CO2 、NO 、NO2非金属互化物:CS2、非金属含氧酸:H2CO3、H2SiO35.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推断方法:画出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就是最高正价数,最外层电子数减去8(或2)得到该元素的最低价态,最低价态和最高价态之间的所有化合价皆有可能形成。

6.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是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也是奇数价,最外层电子数是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也是偶数价。

氯元素的常见价态:-1 、+1 、+3 、+5 、+7,例外的有+4,例如:二氧化氯(ClO2)。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整合:燃烧与灭火一、燃烧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冒出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熔化成液滴,没有燃烧;分析原因: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与氧气隔绝;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隔绝氧气、提供温度2.物质燃烧的条件 (同时满足,缺一不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2)氧气的浓度(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碳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在氧气充足时,碳发生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O2 CO2在氧气不充足时,碳发生不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O2CO小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现象不同是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出现不同产物,是由氧气的量决定。

2.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符号表达式:CO+O2 CO2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用途:可作气体燃料②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功能,会导致人体缺氧。

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开窗通风,并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爆炸1.在有限的空间内,如果发生急速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3.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尘在空气中并不是在任何比例下都会发生爆炸,只有当它们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且遇到明火时才会发生爆炸。

4.易燃物或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注意通风,严禁烟火,防止撞击和高温,以有效防止爆炸的发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知识归纳【精】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知识归纳【精】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基础知识整理一、燃烧与灭火1.燃烧是、的剧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1)碳单质不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碳单质不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___色___味___体,密度_______空气,____溶解于水。

(2)化学性质与用途:①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色火焰。

用途:______________。

②还原性:与氧化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___________);与氧化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炼铜、除去CO2中的CO)③毒性:CO能与_________结合。

三、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原因:___________的燃烧发生在_________中,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会引起爆炸。

(可燃的________与________与空气接触面很大,很容易引起急速燃烧,发生爆炸。

)(2)条件: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防火防爆消防安全知识:1.火警电话_______。

2. 需要严禁烟火的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包括化学反应、化学变化过程和化学平衡等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变化无处不在,从燃烧煤炭到食物的消化,都是化学变化的表现。

化学变化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化学变化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提高我们的化学素养。

1. 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品质改变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化学变化是分子或原子层面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各种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物质的性质发生明显的改变。

(3)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

一旦化学反应发生,原有的物质就会发生永久性的改变,不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4)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会产生或者消耗能量,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放热性质和吸热性质,也可以衡量反应的速率和平衡状态。

(5)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的物质会消失,新的物质会产生,这种变化是化学反应发生的最直观的证据。

3.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根据反应方式和反应物质的种类,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以下几种:(1)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合成一种新的物质的反应,通常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的过程。

(2)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分解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通常是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的过程。

(3)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元素或者原子取代另一种元素或者原子的反应,通常是一种元素和一种化合物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另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化合物的过程。

人教九上化学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核心知识点总结(word版)

人教九上化学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核心知识点总结(word版)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中心知识点总结1、焚烧和灭火知识点内容说明焚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强烈的焚烧定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必定是焚烧化学反响灭火实例灭火方法剖析灭火原理油锅着火可用锅盖使可燃物与空盖灭气隔绝1、消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余纸箱着火可用水浇降温,使可燃物物质隔绝2、隔断空气或氧气灭与空气隔绝灭火原理丛林着火可将大火消除可燃物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延伸前面下的树木砍掉图书档案用二氧化隔断空气,降低着火碳灭火温度焚烧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2、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焚烧,气体体积快速膨胀而惹起爆炸。

全部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淆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3、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合用于化学变化,不合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响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可以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能否参加反响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说:在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

( 3)化学反响前后(1)必定不变宏观:反响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必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必定变微观:分子种类必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4、化学方程式( 1)按照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照② 恪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①宏观意义:表示反响物、生成物、反响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响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每 2 个氢分子与 1 个氧分子化合生成 2 个水分子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 4 份质量的氢气与32 份质量的氧气完整化合生成36 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供给的信息包含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响(反响物);②经过什么条件反响:③反响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响的各粒子的相对数目;⑤反响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九年级 化 学 第四、五章 知识点

九年级 化 学   第四、五章  知识点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1.⑴要使物质燃烧的条件:①,
②,③。

⑵灭火的三种方法:①,
②,③。

2.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①,
②,③,④,
⑤;一定改变的是:①,
②;可能改变的是:①,
②.
3. 化学方程式概念:。

含义①,②,
③。

4.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二是。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1、铁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有良好,是的导体。

2、铁生锈实际上是等物质相互作用,铁锈的主要成分是(红棕色)。

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

3、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⑴保持铁制品表面的,
⑵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

具体操作是:①,
②在其表面,③金属制品表面,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

(3)制成各种。

5、合金:是一起熔合而成的的物质。

生铁的含碳量在之间,钢的含碳量在之间。

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主要原料是。

原理:
如:(化学方程式不能当成置换反应)炼钢原理:
如:(百炼成钢的反应)
7.常见矿物:赤铁矿主要成分、磁铁矿主要成分 .
8、合金的比各成分高,比各成分低。

9、大理石、石灰石、钟乳石、白垩、珍珠、贝壳、水垢等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10、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CaCO
3→CaO→Ca(OH)
2
→CaCO
3
→CO
2→CaCO
3
(要求:不准重复!)
(1);(2);(3);(4);(5)。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知 识点总结
人类最早发现和应用的金属
资料卡片
铜是人类第一种大量使用的金属,结 束了漫长的“石器时代”。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孔雀石 C + 2CuO 高==温 CO2 ↑ + 2Cu
在公元前6000年到7000年左右, 人类开始迈进了象征古代文明开端
1、海水淡化
原理:加热到 水的沸点,液态水 变为水蒸汽与海水 中的盐分离,水蒸 汽冷凝得到淡水
海水蒸馏原理示意图
思考与归纳
提取海带中的碘元素得到单质碘
海水
生物 富集
燃烧
海带 操作1 海带灰
加水 加热
操作2
溶解
悬浊液
过滤
操作3 滤液
CCl4
试剂1
稀硫酸
碘水
过氧化氢溶液
试剂2
操作4
萃取 分液
碘的CCl4溶液 操作5
煤的组成:复杂的混合物,含有C、 H、 O 、N、S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干馏 ①煤的干馏原理: 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
煤的干馏实验装置图
实验装置1
实验装置2
煤——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
杂混合物。对(比C 理H解O记N忆:S等)
焦炉气:H2 CH4 C2H4 CO
的“铜器时代”。
铜镜
汉武帝时铜币
先秦刀币
铜虎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被劫掠到国外的珍贵 文物——铜虎头,2000年在香港被拍卖。 由中国派员出高价赎回。
勿忘国耻:
中国还有上百万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人类最早是在由天而降的陨石中获得单
质铁的,陨石中含铁量高达90%以上。

初中化学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化学物质的转化、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等。

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化学变化的重要知识点,接下来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学习化学变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特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条件改变下发生的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中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揭示反应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3.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两个或多个物质生成一个物质;分解反应是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置换反应是一种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与另一种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交换位置;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原子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4. 反应速率和影响因素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时间内反应物质的消耗量或生成量。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升高、浓度增加、表面积增大和催化剂的存在都会加快反应速率,而光照对某些特定反应也会产生影响。

5. 反应热和能量变化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放热反应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能,温度升高;吸热反应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能,温度降低。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于键的形成和断裂引起的。

6. 酸碱反应和中和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在酸碱反应中,酸会失去氢离子,碱会失去氢氧根离子,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的反应达到中和状态,即酸碱相互中和,生成盐和水。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改变的反应。

氧化指原子失去电子,还原指原子获得电子。

九年级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

九年级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

九年级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我们将会认识到一些重要的化学变化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其中的关键概念和实验现象。

1.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确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组成和性质可以变化。

1.1 元素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气(O)、氢气(H)和金属元素如铁(Fe)等。

1.2 化合物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

例如,水(H2O)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1.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例如,沙子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沙水混合物可以通过过滤分离。

2. 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而生成物是由反应产生的新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中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写在箭头的右侧。

2.1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合成一个新物质。

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物质。

例如,二氧化锰在加热时分解成锰和氧气。

- 置换反应:一个元素与一个化合物发生反应,其中一部分取代另一部分。

例如,金属钠(Na)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其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另一个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

例如,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盐酸。

2.2 反应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吸热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反应,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

放热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反应,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

3.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快慢程度。

大一化学知识点汇总第四章

大一化学知识点汇总第四章

大一化学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在大一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第四章是一个关键的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化学的奥秘和原理。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为我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它涉及到物质的电子转移。

当一个物质失去电子时,我们称之为氧化;当一个物质得到电子时,我们称之为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这使得它成为许多工业过程和生物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我们常用氧化态来表示物质的电子状态。

氧化态指的是物质所带电子数的正负值。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可以推断物质的相对氧化能力和还原能力。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当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转化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均衡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仍在继续。

化学平衡的原理基于勒夏特列原理。

该原理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活性与它们的浓度成正比。

对于一个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Le Chattelier原理来预测它所受到的影响。

该原理指出,当外界对系统施加压力时,系统将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持平衡。

如果系统受到压力增加的影响,它将倾向于产生更少的分子以减缓压力。

反之,如果系统受到压力减小的影响,它将倾向于产生更多的分子以增加压力。

三、溶液和浓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解度。

浓度是描述溶液中溶质含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等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质量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溶质的物质量;体积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溶质的体积。

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可以导电的物质,它们能够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

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种。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离解成离子,而弱电解质只有一部分能够离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核心知识点总结
1、燃烧和灭火
知识点内容说明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
燃烧定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化学反应
灭火实例灭火方法分析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使可燃物与空
盖灭气隔离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纸箱着火可用水浇降温,使可燃物物质隔离
灭与空气隔离
灭火原理2、隔绝空气或氧气
森林着火可将大火清除可燃物
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
蔓延前方

的树木砍

图书档案用二氧化隔绝空气,降低
着火碳灭火温度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燃烧条件
3、达到着火点
2、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3、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点燃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
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4、化学方程式(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 、配平 b 、条件 c 、箭号)(3)含义:
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每2 个氢分子与 1 个氧分子化合生成
2 个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 份质量的氢气与
32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
36 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

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5、化学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④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