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产生的与输血相关的各种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轻微不适到严重的生命威胁不等。
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回报制度,我们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分类、识别及处理措施,以及对于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内容。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刻性不良反应、急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1. 即刻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开始后的30分钟内,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呼吸困难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等。
发热反应是指体温升高过1℃。
2. 急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30分钟到24小时内,主要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难治性心力衰竭(TACO)等。
TRALI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能伴有肺水肿;TACO 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24小时以上,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溶血性烂血病等。
细菌感染是指输血期间血制品受到污染或感染源在输血后开始繁殖引发的感染。
非溶血性烂血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病情较轻。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措施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是确保受血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1. 即刻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过敏反应:停止输血,按照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
- 发热反应:停止输血,应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必要时给予抗热药物。
2. 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TRALI:停止输血,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利尿剂等。
- TACO:停止输血,保持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利尿剂和呼吸支持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细菌感染:停止输血,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 非溶血性烂血病:停止输血,给予对症处理,提供支持性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试行)1.临床科室用血后,应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于24h内返回输血科,返回率要求达到100%。
2.输血科(血库)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统计上报给医务处,并同时反馈给血站,让血站及时了解血液在临床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血液质量隐患。
3.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如果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找原因,并立即通知输血科。
4.输血科接到通知后作如下处理:(1)立即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血型、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是否出错;(2)立即鉴定受血者与供血者保留血样的ABO、Rh血型,与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结果比较是否一致;(3)重新作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采用盐水相和非盐水相两种方法比对),验证配血结果是否准确;(4)抽取受血者抗凝血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现象,判断有无急性溶血反应发生;(5)有条件的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排除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6)用无菌瓶抽取受血者抗凝血2份,1份作细菌培养;1份先轻离心分离血浆,然后,再取血浆重离心,取血浆离心后的沉渣涂片,革兰氏染色查细菌,排除急性细菌污染反应;(7)有条件的可作白细胞抗体试验或过敏原试验,判断是否是过敏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引起。
6.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应祥细记录,并随病历长期保存。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
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具体的回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及时记录不良反应的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输血的具体过程和反应的表现等。
2. 向血库或相关部门报告不良反应的情况,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3. 对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改善措施,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4. 在相关机构或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总之,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关键是及时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治疗,并建立完善的回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1.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范围:适用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的处理。
3.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接受输血的患者出现了原来身体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者是生命体征的改变(通常为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
4.权责:责任科室:输血科及临床各科室。
5.参考文献:法律法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6.不良反应及处理6.1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报告值班医生,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6.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6.3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6.3.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6.3.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6.3.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 B O、R 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 B O、R 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6.3.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6.3.5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6.3.6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迅速补充血容量;应用速效利尿剂;应用多巴胺;碱化尿液;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D I C的防治。
7.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7.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7.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7.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7.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
二、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按医嘱进行救治处理,并启动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做好病情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
四、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五、一般输血(不良)反应24小时内填写相关报表上报,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立即上报。
六、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流程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
更换输血器,输注生理盐水
通知医生及护士长,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观察病情,记录处理经过
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信息准备采血试管(EDTA抗凝的血常规管),打印“交叉配血”条形码标签。
2名医护人员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标记试管
抽取3ml静脉血注入己备好的血常规试管(同时有2名以上患者需要或备血时,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
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送检(科室护士或医院专职人员送检,其他人员不得送检)送检人员将输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到输血科,备血须在登记本上记录签字。
输血科工作人员检查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核收签字。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3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
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三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三篇篇一: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报告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 术语定义•输血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溶血反应等。
•不良事件:指与输血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
3. 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血型、配血情况,确保正确无误。
—严格依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准备工作,包含验血袋、开启输血管道等。
—定期对输血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期间医务人员应进行常规察看,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显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输血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应立刻采取适当紧急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抗过敏药物、矫正失血、输注相应的处理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实施必需的报告和记录。
3.4 输血反应的报告和记录—医务人员应立刻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归类和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系统,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
4.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1 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与输血过程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
—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4.2 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应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人员、涉及的血液制品、事件经过等认真信息。
—报告中应尽量供应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3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医院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与输血工作相关的医护人员。
第三章报告内容1.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2. 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内容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2)输血前的相关检查结果;(3)输血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4)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5)输血结束后的随访情况;(6)其他相关信息。
第四章报告流程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责任医生应立即进行治疗,并将患者基本信息和相关情况填写在《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中。
2. 在治疗结束后的24小时内,责任医生应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交给血液输血科负责人审核,并填写个人意见。
3. 血液输血科负责人审核完成后,将报告表交给医务科进行备案。
4. 医务科每周汇总所有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并及时将汇总报告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
第五章违规处理1. 对于没有按规定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相应责任;2. 对于经核实情况属实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关责任人员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3. 在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及时提出并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六章附则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医务科和血液输血科共同负责解释和执行。
签署人:医务科负责人、血液输血科负责人日期:XXXX年XX月XX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2)一、目的为了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提高输血安全质量,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输血科、血库以及有输血操作的科室。
三、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并完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确保医务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2.输血科、血库应设立专门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负责接收、登记、统计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数据。
3.医务人员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操作,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并向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报告。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与报告,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输血业务的临床科室、输血科(血库)及相关部门。
三、术语定义1. 输血不良反应: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2.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或导致永久性残疾或器官功能损伤的输血不良反应。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 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 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 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1. 疑似或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 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 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 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血型、RhD 血型等资料。
6. 保留剩余血液和输血器材,配合输血科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存输血反应记录单。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立即逐项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并上报科室负责人。
2. 科室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将输血反应报告单和相关资料上报医务部、护理部。
3. 医务部、护理部收到报告后,进行调查、核实,并在48小时内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上报院领导。
4. 输血科(血库)负责收集、整理输血不良反应信息,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库,定期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输血安全指导。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程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进行输血治疗的科室和人员。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1.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值班医生。
2. 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查看患者,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
3.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
4. 输血不良反应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输血科。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发热反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 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3. 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输液、吸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并通知输血科进行紧急处理。
4.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输血科应进行调查,了解输血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并对输血器材进行质量检查。
2. 输血科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3. 输血科应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以改进输血安全管理。
七、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与上报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将其情况详细记录在病历中。
2. 输血科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处理措施等情况。
3. 输血科每半年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上报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向全院通报。
八、培训与教育1. 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应接受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培训。
2.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知识。
3. 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能力。
21、医院输血科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作如下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再次进行查对。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检验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按下列步骤,做核对检查:
1、立即停止输血,同时观察剩余血外观;
2、核对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3、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4、采患者血(抗凝血与非抗凝血各1份)及血袋连同输血器、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室检测分析;
5、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
6、必要时做溶血的其他实验室检测;
7、做好相关记录。
37。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血科必须严格保证血液质量,严把安全质量关,如发生输血反应、输血感染等按照制度处理:1.1严格执行血液检测标准,尽量杜绝输血传染病发生;一旦发生输血反应相关科室立即上报医务部,由医院组织专家鉴定并处理。
1.2一旦发生输血反应,临床医师先对症处理,同时采集病人血标本、尿液标本,连同未输完血液送输血科,以鉴定和确认输血反应的类别。
1.3封存后的未输完血液、病人血标本送市中心血站鉴定输血反应类别。
1.4输血科工作人员登记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存档,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和输血管理委员会。
1.5还需输血则根据鉴定情况,提供合适的血液(由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讨论制定输血方案)。
2、输血反应的调查:输血以后病人若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输血反应以发热反应最为常见,其次为过敏反应,溶血反应与细菌污染反应比较少,但往往比较严重,可以危及病员的生命,因此必须重视,输血反应率的高低,是血站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现输血反应以后,要求及时采集血液样本,认真复查血型,深入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切实解决问题。
2.1血液标本采集:出现输血反应后,应采集以下几种标本2.1.1受血者输血前及输血反应发生后即刻采集的血标本;2.1.2供血者血标本;2.1.3血袋残余血液;2.1.4输血反应后5-10天内的受血者标本。
2.2检查程序:2.2.1复查血型:用正反定型重新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进行ABO血型鉴定,对受血者血型鉴定应包括输血前及输血后的血样,必要时查ABO以外的血型系统。
2.2.2重复交叉配血试验:用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样分别与供血者血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试验应同时采用盐水介质法、酶介质法及抗球蛋白试验三种方法进行。
2.2.3取受血者输血后血样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如为阳性,说明输入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
2.2.4取受血者输血后血样做抗体检查,如疑为ABO血型不合输血反应,就检查抗-A、抗-B抗体。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范文(二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范文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能够有效地帮助病患恢复健康。
然而,偶尔也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给病患带来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病患的安全,有效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建立一套回报制度也能够及时记录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从而改进相关的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并提供一份回报制度的范本。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1. 前期预防措施在输血前,应进行充分的兼容性检查,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和Rh因子兼容性。
同时,还应检测受血者是否有抗体存在。
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
2. 识别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病患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
一旦发现存在不良反应的迹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好记录。
3. 处理不良反应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类型,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患的病情变化,确保病患的呼吸道通畅。
(2)发热反应:停止输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排除并发症的可能性。
(3)溶血反应:及时停止输血,并嘱咐病患大量饮水,以保证尿液量的增加,并密切关注病患的肾功能。
(4)微循环障碍:停止输血,并进行心血管系统监测,以及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等进行支持治疗。
4. 记录和报告对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
记录应包括病患的个人信息、输血的血液成分、输血的时间和速度、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内容。
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用于全面分析和评估。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范本为了及时掌握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一套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回报制度范本:1. 目的和范围(1)目的:及时记录和报告输血不良反应,以便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所有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和处理流程,降低输血风险,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三、输血不良反应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溶血性不良反应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四、输血不良反应监测1.临床科室在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保留静脉通道;同时汇报医生,根据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上报输血科,逐项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
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经过及结果,做好交接班及院内报告工作。
4.保留剩余血液和输血器材,配合输血科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存输血反应记录单。
五、输血不良反应报告1.临床科室用血后,应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于24小时内返回输血科,返回率要求达到100%。
2.输血科血库应在收到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及时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为临床提供输血安全相关信息。
六、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记录反应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抽取患者5ml血样(1ml 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中血液送检。
2.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1)溶血性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纠正低血压,防止肾功能衰竭和DIC。
(2)发热反应:暂时停止输血,应用退热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处理,体温恢复后可继续输血。
(3)过敏反应:根据过敏的轻重,如果轻度的过敏,可以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继续输血,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治疗。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科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二、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①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②记录反应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抽取患者5ml血样(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③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
三、疑为输血反应(特别是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在积极治疗抢救同时,输血科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同时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受血者的血样(无菌采集)做细菌学检验,如检出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为细菌污染。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输血科接到临床科室不良反应回报后,及时报告医务科,迅速组织医院
输血管理委员会及有关专家进行会诊,必要时与市中心血站联系或请求技术支
持,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治疗方案,使受血者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1.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
血浆蛋白过敏。
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注地
塞米松,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
2.输血性发热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
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3.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发红、尿呈
酱油色或葡萄色;或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视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病人发
生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均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
应立即停止输血、
抗休克、防止DIC、保护肾功能。
根据病情对症治疗、扩容;使用小剂量的多巴
胺、利尿改善肾脏供血,避免用强烈收缩肾血管的升压药。
4.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的负荷能力,导致心
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
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高压吸氧(氧气通过30
﹪~50﹪乙醇更佳);速效利尿剂;强心药物(如西地兰);镇静剂(可用吗啡);
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或酚妥拉明慢速静滴);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双下
肢下垂,结扎止血带,减少静脉回流,5~10分钟轮流放松止血带。
五、对于必须继续输血的患者,应在排除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选用相
配合的血液输注,如经不规则抗体筛选、白细胞抗体的交叉配合试验等的血液,
或选用特殊制备的血液成分,如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辐照血液等。
六、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医护人员应在病历上认真做好治疗和抢救
记录。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输血评估会,并将评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输血器和未输完的血液,以及在患者的另一手抽取血样送检。
1)、抽取患者血样5ml(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及未输完
的血液送输血科。
做供、受血者ABO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RH血型及不规则抗体检测复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抽取患者肝素抗凝血4ml送检验科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定性检查、总胆红质检查。
3)、留取患者尿液做血红蛋白尿检查.
4)、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患者血样和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查(采样要严格无菌操作)。
6、输血反应处理始末应详细记录。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患者的血样送检→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单,上报输血科。
临床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为保确临床输血安全,避免差错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科室采集标本对患者信息的核对: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
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二、配血标本的核对:病人标本管上必须有输血申请单号码一致的标签,标签上
应有受血者的姓名、血型、科室、床号、住院号,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接到标本时应认真核对以上信息是否与输血申请单相符并检查血标本有无溶血、严重脂血等,符合要求后交接双方在《输血科临床标本登记本》上签字。
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前再次对以上信息进行核对。
三、交叉配血:实行双查双签制度。
一人查对一人复核,两人签名。
一人值班时,
也应自己认真复核。
四、血液入库的核对:血站人员从血站送来的血液要认真检查核对,送血单是否
盖有合格章,检查血液的外观、密闭性、包装是否合格,核对血液品种与约血单是否相符,无误后交接双方签字,然后按血液种类登记入库并保存到相应血液专用冰箱内。
五、血液出库的核对:发血时,由医务人员凭领血证到输血科领血。
输血科工作
人员与领血者必须共同核对受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供血者的血型、条码号、采血日期、有效期、血量,交叉配血结果及血液质量,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并记录发血时间,血液方可发出。
六、输血前核对:临床科室将血液领回科室后应有两名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
及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液质量等再次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