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完整版

合集下载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后紫癜
定义:输血后紫癜是一种免疫反应,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红细胞的抗体,再次输血时会引 起过敏反应。
症状:皮肤出现紫癜、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有呼吸窘迫、休克等症状。
预防:通过检测抗体和交叉配血,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避免使用有反应史的血液。
治疗:使用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抢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致热源物质引起的反应, 如细菌、病毒等存在于血液制品 中
处理: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 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过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
定义: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发生机制:与受血者体内已存在的IgE抗体有关,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
症状:除了皮肤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症状
建立严格的献血者筛选机制,对献血者 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 合评估,确保献血者符合标准要求。
对献血者进行心理评估,排除存在心理障 碍或精神疾病的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无 虞。
规范输血操作流程
严格筛选供血者: 确保血液来源安 全可靠
规范采血流程: 确保血液采集、 运输、储存过程 中的质量与安全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空气栓塞、血块形成、输血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进而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03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确保其健 康状况良好,无传染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血 型、血红蛋白、转氨酶等方面的检测,确 保血液质量安全可靠。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建立应急预案: 医院应建立输血 不良反应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 生输血不良反应 时能够迅速采取 有效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然而,有时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以便迅速应对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以及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1. 过敏反应:患者对输血所用的血液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发痒,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引发休克。

2. 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体温升高,通常伴随寒战、头痛等症状。

3. 血清学反应: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损伤等严重、罕见的反应。

4. 微观凝块形成:输血后患者血管发生微观凝块形成,容易引发栓塞。

二、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1. 停止输血: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

2. 维持通畅呼吸道:检查患者的通畅呼吸道,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3. 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给予氧气:对于呼吸困难或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应向其提供高浓度氧气。

5. 使用抗过敏药物:若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

6. 打开静脉通路:为了给予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打开静脉通路,以备应急处理时使用。

7. 暂停输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可以暂停输血,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

8. 寻求专业帮助: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时寻求相关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9. 记录和报告:及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方法等信息,并向上级医务人员做好报告。

三、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评估患者风险: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过敏史、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3. 严格遵循输血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如正确核对患者信息、检查输血品质等。

2024版9个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2024版9个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4
定义与分类
2024/1/24
定义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了与输 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包括发热、过敏、溶血、细菌 污染等。
分类
根据发生时间和机制的不同,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发反应和 迟发反应两大类。其中即发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 血反应等;迟发反应包括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等。
17
临床表现及诊断
症状
诊断依据
寒战、高热、腰背酸痛、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尿、黄疸、乳酸脱氢酶升高 等。
2024/1/24
18
治疗措施与预防
立即停止输血
抗休克治疗
碱化尿液
透析治疗
预防措施
一旦发现溶血反应,应立 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进行紧急处理。
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
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诊断依据
根据输血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检测供血者特异性抗体等。
34
治疗措施与预防
停止输血
立即停止输血,去除病因。
免疫抑制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 抑制免疫反应。 2024/1/24
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供血者,避免使用有免 疫活性的血液成分;对受血者进 行输血前评估,减少不必要的输
血。 35
09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2024/1/24
36
紫癜性输血反应
原因
紫癜性输血反应可能是由于血小板抗体或血小板 聚集抑制剂等引起的。
症状
患者在输血后可能出现皮肤紫癜、黏膜出血等症 状。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doc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doc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

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

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

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4、细菌污染: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

输血反应、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反应、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反应、并发症及其防治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输血后1~2小时内,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和皮肤潮红,血压一般无变化,持续10分钟至1~2小时后缓解。

2、致热源反应由所使用的输血器具或制剂被致热源污染所致。

治疗发热反应出现后,症状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口服阿司匹林抑制发热,有寒战时肌内注射异丙嗪、氟哌利多。

3、荨麻疹和过敏反应(1)荨麻疹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①预防: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②治疗:暂停输血并应用抗组胺药,如30分钟内症状无改善,须停止输血。

(2)过敏反应,主要为抗原抗体反应,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浆后立刻发生,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泻腹痛、神志不清,甚至休克,可危及生命。

①预防:对有过敏者输血前半小时同时口服抗过敏药和静脉输入糖皮质激素。

②治疗: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以防止窒息。

4、溶血反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为输入ABO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所致。

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于输血后7~10天,主要症状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以及血红蛋白下降。

治疗:①立即停止输血。

②抗休克:应用晶体、胶体液和血浆扩容,使用糖皮质激素。

③保护肾功能,输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结晶,使用呋塞米和甘露醇利尿。

④有DIC时,可使用肝素。

⑤血浆置换疗法。

5、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功能低下、老年、幼儿低蛋白血症患者。

主要是由于输血速度过快、过量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发绀、咯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啰音。

治疗:立即停止输血,吸氧,使用强心和利尿剂。

6、细菌污染反应7、疾病传播最常见的是输血后肝炎,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此外还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疟疾、梅毒等。

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措施

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措施

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任何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或输血以外的治疗措施不能解释的新症状和体征。

输血的一般不良反应如下:(一)发热反应: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为发热反应。

1.原因:(1)致热原:一般指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的杂质、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的残留变性蛋白质等。

(2)免疫反应:输血后发热反应常与多次输入HLA不匹配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

(3)其他反应的早期症状: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早期或轻症也可表现为发热,要特别加以鉴别。

2.症状与体征: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一般常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min至2h,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3.预防(1)当患者已有白细胞抗体,最好采用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择相容的献血者,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

(2)为了预防白细胞凝集素和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宜提供去除白细胞70%或以上的少白细胞红细胞(LPRBC)。

另外,引起发热反应的白细胞不仅可以是粒细胞,也可以是单核细胞,因此最好应用第三代滤器滤过产生的LPRBC,去除白细胞达99.99%以上。

(3)患者在输血前或反应开始时使用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初剂量为1g(成人),以后每2h 1次,共3次。

注意:切忌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注射。

(4)当发生输血发热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所剩血液不可再用。

此外,必须给患者保暖。

在非急症情况下输血速度不可过快,可以1h输血400ml。

4.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所剩血液不可再用,将余血送输血科或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1次。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输血涉及人体内部的复杂反应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1.过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以上。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眩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休克。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2.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轻度发热并不罕见,但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应考虑血液库存超过期限或输血相关感染的可能。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及时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以进行细菌培养,并给予降温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3.过量输血:过量输血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疼痛、高血压等。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终止输血、争取患者平卧休息,并联合麻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白蛋白或利尿剂等药物。

5.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引入患者体内,导致输血相关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并进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学检测。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应急措施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选择符合患者血型和体质的血液制品,尽量使用新鲜的血制品,避免使用过期的血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处理的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临床操作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输血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严重疾病治疗的方法,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抗原抗体反应和血液成分的变化,不良反应是难以避免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1.向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过敏原反应:①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遭受过敏原(如其中一种抗体)的刺激,导致出现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发热、发痒、皮疹、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或休克。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类药物)。

在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避免输注可能引起过敏的血液成分。

②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发生体温升高,多见于输血结束后1-6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8℃。

发生发热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输血液体悬浮物引起的白介素或肥大细胞释放的热原,或由于输血液存储不当导致的菌血症。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反应,首先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感染、药物反应等。

如果确认与输血相关,则停止输血,及时评估患者的体征及病情,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治疗。

同时,对于输血侧标本应尽快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有无菌血症。

2.凝血异常及血型不合反应:①凝血异常:输血后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等。

这些凝血异常可能是由于输血时抗凝药物过量、血液成分存储不当所导致。

处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进行调整,必要时给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②血型不合反应:输血时,如果输入的血型与受血者的血型不匹配,会导致血型不合反应。

这种反应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应答,导致红细胞溶解、免疫复合物形成等病理改变。

处理方法:如果发现血型不合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对于暂时无法确定血型的受血者,可先使用红细胞预备血的O型负型。

同时,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输血血型的准确性。

3.其他不良反应:低血压:输血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血容量增加和循环负荷增加,引起低血压。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精讲课件PPT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精讲课件PPT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
(一)急性输血反应
急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后24小时内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主要包括: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输血时或输血后4小时内患者出现以下任意一条:(1)发热:患者体温达到或超过38 ℃或 较输血前升高1℃或1℃以上;(2)畏寒、寒战:没有体温的变化,仅出现畏寒或寒战的情况 也属于FNHTR。
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终止后1小时内出现的血压降低。 血压降低标准: 成年人(≥18岁):收缩压降低≥30mmHg且收缩压≤80mmHg; 婴儿、儿童、青少年 (1-18岁):收缩压降低幅度超过标准血压值的25%; 新生儿和小婴儿(<1岁或体重<12kg):任一血压测量值降低幅度超过标准血压值的25%。
(二)迟发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停止后24小时后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主要包括: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 同时满足第1、2条以及第3条中任何一条: 1. 输血停止后24小时至28天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2. 输注的红细胞同种抗体洗脱试验阳性或受血者血浆中有新检测到的红细胞同种抗体; 3.1 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升高没有达到预计值或者迅速降低到输血前水平; 3.2 其它原因不能对球形红细胞形态进行解释。
(二)迟发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血清学反应(DSTR) 患者无溶血的临床症状,可检测到新出现的、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抗体(DAT试验阳性 或红细胞抗体筛查阳性)。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同时满足第1条和第2条: 1. 输血停止后2天至6周出现以下临床症状:特征性皮疹、腹泻、发烧、肝肿大、肝功能 异常、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 2. 皮肤和肝脏活检有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024年)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输血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为治疗失血、贫血等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然而,与之相关的输血反应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

了解输血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包括急性溶血反应、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并提供相关的预防措施。

通过加强对输血反应的认知和实施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一、常见的输血反应类型1.1急性溶血反应这是一种由于血型不匹配引起的严重反应,主要发生在ABO血型不匹配的情况下。

当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到输血中的不同型红细胞时,患者体内血型抗体攻击这些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溶解。

症状包括发热、寒战、背痛、尿液变色等。

预防方法包括严格执行输血相容性检测,匹配相容的血液。

1.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是由于患者对输血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

症状可能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预防方法包括在输血前进行过敏史询问、在输注过程中加强观察,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1.3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带入的血小板成分中的细胞因子的聚集或者是针对献血员白细胞的抗体所引起。

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等。

预防方法包括输注少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前使用退热药;症状严重者使用洗涤红细胞。

1.4循环超负荷循环超负荷是一种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指的是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心脏负荷过重的情况。

当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多时,血液的快速输入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超过其正常承受范围。

这可能导致心衰、肺水肿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循环负荷过多的发生通常取决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输血过程的控制。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指标,合理控制输血速度,以避免循环负荷过多的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处理

二十七、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处理规范一、常见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一)、急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致。

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

症状和体征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涨、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

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

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

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天内消退。

血浆胆红素可以升高。

肾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最后病人可昏迷并死亡。

治疗原则:1、迅速补充血容量;2、应用速效利尿剂;3、应用多巴胺;4、碱化尿液;5、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6、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8、 DIC的防治。

(二)、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轻度: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哮鸣音、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有些患者易伴发发热、寒战、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治疗原则:1、抗过敏治疗;2、对症治疗。

(三)、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畏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治疗原则:1、物理降温;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

寒战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时给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

反应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严密观察病情。

2、对症治疗。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轻者以发热为主。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PPT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PPT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等药物治疗,同时严密 监测生命体征。
过敏反应
总结词
01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02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方法
03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
疗,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
免疫反应
受血者可能产生针对供血 者血细胞的抗体,再次输 血时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 反应或溶血反应。
血型不符
ABO血型不符是最常见的 免疫因素之一,可能导致 溶血反应。
血液成分问题
血液成分不纯
血液中可能含有细菌、病 毒、药物等杂质,导致输 血不良反应。
血液保存不当
过期或保存不当的血液可 能导致血液成分变质,引 发不良反应。
溶血反应胞破裂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 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由于血液中存在细菌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 呕吐等症状。
溶血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 ,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并尽快排出体内剩余的输注血 液,同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等治疗措施,以 保护肾功能,严重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细菌污染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细菌污染反应是指输注的血液中含有 细菌,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 校准和维护,确保其 正常运行。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二) 过敏反应
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是血浆蛋白)后可发生过敏反应。轻 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比较多见);重者可发生会 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比较少见);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对 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体, 这些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目前认为输血后产生的抗IgA抗体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某些受 血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时,发生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三) 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者约占1/3,死亡率高达36%,应积极组织抢
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较缓和,严重者少见,只要及时诊断 并作出相应处理多能转危为安。 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重视血液标本、坚持正反定型、做好抗体筛 选及严格交叉配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严格交叉配血是输血前检查 程序中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安全岗”。所谓“严格交叉配血” 是指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之外的,有临床意 义的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虽然盐水法配血最为简便、快速、成 本低,但有局限性,它不能检出IgG抗体(如Rh系统的抗体)。欧美国 家常用抗球蛋白法检测IgG抗体,我国适合应用凝聚胺法,因为凝聚胺 对Rh系统特别敏感。我国以Rh系统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反应最为常 见。因此,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联合应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进行 交叉配血试验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如有条件可采用微柱凝胶试 验(又称卡式配血)则更为安全、可靠。
5. 输血前病人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
及处理预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
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

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

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

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4、细菌污染: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
为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

处理:立即停止输血。

抢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

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大剂量为宜。

在血培细菌养结果未出来前,可先用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

将袋内剩血离心取底层直接做涂片染色和病原体培养。

5、循环负荷过重:大量快速输血常可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及
出血倾向。

如输血过多、过快,常在输血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紫绀、咳大量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烦躁不安、全肺布满湿啰音、颈静脉怒张、四肢浮肿。

处理:立即停止输血,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结扎止血带,四肢注意保暖,高压吸氧,快速利尿,若有休克应慎用;平喘:静脉注射氨茶碱;强心:用西地兰加入20~4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同时密切观察心率和心律。

严重者可静脉滴注酚妥拉明5mg,用药时密切观察血压,如血压下降,应立即停用。

必要时要考虑静脉穿刺或切开放血300~500ml,以减少过多的血溶量。

二、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医师处置措施
一般轻微的停止输血后,会逐渐改善!严重的医院会予以对症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等渗盐水,维持静脉通道,首先报告值班医师或经治医师,及早采取相应检查和治疗措施。

①若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而无血压下降,可能为发热反应.可给解
热镇静药,并作对症处理,如寒颤时保暖,发热时物理降温;
②若表现为荨麻疹、皮肤潮红发痒、一般无血压下降和发热者,可能为过敏反应,可给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药.大多数可以缓解,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哮喘,喉头水肿、血压下降者(注意与循环过荷引起的肺水肿鉴别,后者颈静脉怒张,大量泡沫痰,病人多为幼儿或老年人,心肺
功能不全)甚或过敏性休克者,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必要时行喉插管或气管切开;
②若为肺水肿,则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半坐位,四肢轮流扎止m带,
吸氧,利尿.必要时可放血;
④若症状来势凶险,腰痛(处于麻醉中可无明显腰痛),血压急剧下降,或伴有手术创面广泛渗血,应疑及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报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迅速成立抢救和特护小组,同时抽取受血者和血袋内余血标本作离心观察札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复查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尿常规及血红蛋白、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快速诊断和及早救治.并密切注意观察和记录尿色和尿量;
⑤若随后出现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或报告有血型错误或血浆呈红色,应尽快采取抗休克和保护肾功能措施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必要时紧急换血;
⑥若报告血液涂片发现细菌,病人高热、有中毒性休克征象.应尽早采取抗休克措施和静脉滴注大剂量高效抗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换血。

及时作好病案记录并妥善永久保存各种病案文书资料(尤其是输血同意书、配血报告单及各种检查结果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1、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合理使用血液,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在确定需要输血时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应当遵照“能不输则不输,能少输则少输”的原则。

提倡成分输血,鼓励自体输血。

成分输血是输血的总趋势。

全血中的成分复杂,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

应该根据患者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输血治疗。

2、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在一般输血前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过敏史、受血史及妊娠史,有无不规则抗体,必要时做特殊配血。

详细了解受血者疾病状况,有无心、肾方面问题及肝炎等。

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配血工作,特别是ABO血型和Rh(O)血型。

如条件许可,优先选择输用洗涤
红细胞,避免输血反应。

临床输注前严格“三查七对”,输注后的30分钟内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如出现输血反应,及时终止输血,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