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味、归经、主治、功效
黄精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黄精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性味归经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归肺、脾经。
二、功能主治1.益气养阴:黄精有益气养阴的作用,对于气阴两亏、阴液不足的体质特别适用。
可以用于治疗久病体虚、气阴两亏引起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倦怠乏力等。
同时,黄精还对于阴虚引起的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补肺生津:黄精可以补养肺脏,增加肺部的津液分泌,从而改善肺部受损引起的干咳、咳血等症状。
特别适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痰少、咳声低微的患者。
3.益肾固精:黄精有益肾固精的功效,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频繁、阳痿早泄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精汤可以与其他肾虚补益药物搭配使用,如肉苁蓉、仙茅等,以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4.调节免疫:黄精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精皂苷、黄精多糖等,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和治疗癌症。
此外,黄精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的功效。
5.安神益智:黄精具有一定的安神益智的作用,可以缓解因心脾不足、阴虚阳亢导致的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黄精可以作为中药材与其他安神药物搭配使用,如酸枣仁、远志等,以增强镇静安神的功效。
三、使用方法1.可以饮食煮汤:将适量的黄精洗净,切片煮水,可以单独服用或与其他中药材搭配煮汤饮用。
2.口服制剂:黄精也可以制成口服制剂,如黄精胶囊、黄精颗粒等,方便患者服用。
3.可以与其他中药材搭配使用:黄精可以与其他中药材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
如与玄参、沙参等一起煮汤,对于治疗肺炎、咳嗽等有一定的功效。
四、注意事项1.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黄精。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黄精的药效。
3.忌与草鱼、鳙鱼、皂鱼等同食,以免相克。
4.购买黄精时要选择正规药店或中药市场,注意查看产品的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五、总结黄精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益气养阴、补肺生津、益肾固精等功能,对于气阴两亏、阴虚肺燥、肾虚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中草药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总表

解表药
清热药
3清热解毒药
泻下药
无
无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2利尿通淋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1养心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1补气药
收涩药
无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润下药
无
无
祛风湿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温经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
3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1补阳药
收涩药
无
3固精缩尿止带药。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麻黄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麻黄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性味归经麻黄,中药名,它的性味是温而辛,归经是归肺经。
功能主治麻黄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1.发散风寒:麻黄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邪引起的症状,如头痛、鼻塞、咳嗽等。
2.解表散寒:麻黄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寒热往来、寒湿痹痛等病症。
3.宣肺透表:麻黄能够宣肺透表,有助于疏通肺气,缓解肺热、痰湿等引起的症状。
4.利水消肿:麻黄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5.支气管扩张剂: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可以扩张支气管,有助于缓解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应用麻黄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下面列举了一些麻黄的主要应用:•感冒发热:麻黄在中药处方中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的症状。
其温而辛的性味有助于发散风寒,缓解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支气管炎:由于麻黄具有支气管扩张剂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麻黄可舒张支气管,缓解气喘、咳嗽等症状。
•风湿痹痛:麻黄能够发散风寒,对于风湿病症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水肿:麻黄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能够帮助排尿,减轻水肿症状。
在中药中常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发挥协同作用。
•利尿:麻黄可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对于一些尿液减少的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注意事项在应用麻黄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用量控制:麻黄具有辛散发散的性味,用量过大容易引起副作用。
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控制用量。
2.长期使用:由于麻黄具有刺激性,长期使用可能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在使用麻黄时,应遵医嘱,避免超量或超时使用。
3.孕妇和儿童慎用:麻黄具有刺激作用,孕妇和儿童慎用。
特别是对于孕妇来说,麻黄可能会引起宫缩和流产。
4.老年人用量适宜:对于老年人来说,应用麻黄时用量需要适当减少。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弱,对于刺激性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5.注意禁忌:对于存在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麻黄禁忌。
桂圆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

桂圆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一、性味归经•性味:桂圆性温味甘,归心经、脾经。
•归经:桂圆主要归属于心经和脾经。
二、功能主治桂圆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1.补血养心:桂圆具有补血益气的作用,对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心慌、头晕、乏力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养颜美容:桂圆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这些营养物质能够抗氧化,帮助减轻皮肤衰老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使皮肤更加紧致有弹性。
3.促进血液循环:桂圆具有温补血脉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手脚冰凉、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能够有所缓解。
4.益气健脾:桂圆作为滋补佳品,能够益气健脾,对于脾胃虚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5.安神定志:桂圆有香气独特的特点,具有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的功效,对于情绪不稳定、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6.滋补女性:桂圆具有滋补女性的作用,对于产后体虚、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桂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不宜过量食用:桂圆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也不能过量食用。
过量食用桂圆可能导致腹泻、脾胃虚弱等不适症状。
2.过敏体质慎用:对于对桂圆过敏的人群,或者是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人群,要慎用桂圆。
3.孕妇慎用:对于孕妇来说,桂圆虽然有益于补血益气,但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宜过量食用。
4.药物相互作用:桂圆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其与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的同时,也要谨慎食用桂圆。
综上所述,桂圆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血养心、养颜美容、益气健脾、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功能主治。
但是在使用桂圆时,需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过敏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如果有需要使用桂圆的情况,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
防风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防风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一、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脾、胃经
二、功能主治
防风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材,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防风具有辛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可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2. 风湿痹痛
•风湿痹痛:防风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各种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痛风湿疾病。
可与羌活、狗脊等同用,具有协同作用。
3. 外感风热
•外感风热:防风具有辛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可与薄荷、连翘等同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4. 风痱证
•风痱证:防风具有祛风解郁的作用,适用于风痱证引起的痉挛、抽搐、惊风等症状。
可与小蓟、川芎等同用,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
5.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防风具有平肝熄风、镇肝平肝的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引起的头晕、眩晕、癫痫等症状。
可与钩藤、天麻等同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三、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用量:一般每次用10-15克。
•煎服:将防风加入适量水中,煎煮15-20分钟,取出药汁饮服。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慎用;禁忌于热症、血热病、出血病患者。
以上是对防风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介绍。
防风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材,
在中医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希望本文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当归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当归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一、性味归经•性味:辛、甘、温•归经:入肝、血经二、功能主治1.活血补血–当归具有活血补血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液成分,增加血红蛋白含量。
–适用于贫血、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2.养肝明目–当归可滋养肝血,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眩晕、头痛等症状。
–同时具有明目的作用,能够减轻视力疲劳、目干涩、夜盲等眼部不适。
3.缓解痛经–当归具有舒肝和血活性的作用,能够缓解经期肌肉痛、腹痛以及其他痛经症状。
–适用于经痛、子宫肌瘤导致的经血量过多等问题。
4.调经止痛–当归具有调经和止痛作用,可以调节女性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经前综合症等症状。
–同时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关节炎、风湿病等。
5.增强免疫力–当归中含有丰富的多糖和维生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疲劳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6.抗衰老–当归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可以延缓细胞衰老,减少皱纹和色斑的产生,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三、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使用方法:–可以将当归制成煎剂、浸泡酒或者用于炖汤食用。
–也可以选择购买当归片、当归饮片等制剂进行服用。
2.注意事项:–避免过量使用,尤其是孕妇、月经过多的女性以及体虚寒冷的人群。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过敏等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四、总结当归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包括活血补血、养肝明目、缓解痛经、调经止痛、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不当使用带来的风险。
当归的药用价值和作用已被广泛认可,但在使用时仍须依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人情况来决定。
一些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0

以下为七版教材摘录昆明山海棠药性:苦、辛、温,有大毒。
归肝、脾肾经功效: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应用:1、风湿痹证;2、跌打损伤,骨折;此外能够止血、解毒杀虫。
用量:煎服,根6-15克,茎枝20-30克,宜先煎。
或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珍珠草药性:甘、苦、凉。
归肝、肺经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应用:1、湿热黄疸,泄痢,淋证;2、疮疡肿毒,蛇犬咬伤;3、目赤肿痛;4、小儿疳积用量:煎服,15-30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
注意:苦凉之品,阳虚体弱者慎用。
夏天无药性:苦、微辛、温,归肝经功效: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应用:1、中风半身不遂,跌扑损伤,肝阳头痛;2、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用量:煎服5-15克,研末1-3克,亦可入丸剂。
刺五加药性:甘、微苦、温,归脾、肺、心、肾经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应用:1、脾肺气虚证;2、肾虚腰膝酸痛;3、心脾不足,失眠、健忘用量:煎服9-27克。
目前多做片剂、颗粒剂、口服液及注射液。
绞股蓝药性:甘、苦、寒,归脾、肺经功效: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应用:1、脾虚证;2、肥虚咳嗽证;此外本品略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肿瘤而有热毒者。
用量:煎服10-20克。
亦可泡服。
红景天药性:甘寒,归脾、肺经功效: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应用:1、脾气虚证;2、肺阴虚、肺热咳嗽用量:煎服6-12克。
沙棘(果实)药性:甘酸温,归脾胃肺心经功效: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应用:1、脾虚食少;2、咳嗽痰多;3、瘀血证用量:煎服3-9克。
灵芝药性:甘平,归心、肺、肝、肾经功效: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应用:1、心神不宁,失眠,惊悸;2、咳喘痰多;3、虚劳证用量:煎服6-12克,研末吞服1.5-3克。
蟾酥药性:辛、温,有毒,归心经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应用:1、痈疽疔疮,瘰疠,咽喉肿痛,牙痛;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用量:内服0.015-0.03克,研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燥湿,杀虫,
利尿
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2.湿热带下, 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廯3.湿热小便不利
白鲜皮
苦,寒
脾、胃、膀胱
清热燥湿,祛风解
毒
1.湿热疮毒,湿疹,疥廯2.湿热黄疸,
风湿热痹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甘、寒
肺、心、胃
清热解毒,疏散风
热
1.痈肿疔疮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
热毒血痢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2.目赤肿痛,
耳鸣耳聋
柴胡
苦、辛,
微寒
肝、胆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
举阳气
1.表证发热,少阳证2.肝郁气滞3.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升麻
辛、微甘,
微寒
肺、脾、
胃、大肠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
举阳气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3.齿痛口
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4.气虚下
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葛根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辛、微苦,
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
水消肿
1.风寒感冒2.咳嗽气喘3.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
温
心、肺、
膀胱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
阳化气
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3.痰
饮、蓄水证4.心悸
紫苏
辛,温
肺、脾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1.风寒感冒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生姜
辛,温
肺胃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
疸3.湿热脚气,痿证4.骨蒸劳热,盗汗,
遗精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龙胆
苦,寒
肝、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
火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
痒2.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3.惊风抽搐
秦皮
苦、涩,寒
肝、胆、大肠
清热燥湿,收涩止
痢,止带,明目
1.湿热泻痢,带下阴痒2.肝热目赤肿
痛,目生翳膜
苦,癫狂2.口疮,热毒疮肿,
丹毒烫伤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生津润
燥
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3.骨蒸潮热4.
内热消渴5.肠燥便秘
芦根
甘、寒
肺、胃
清热泻火,生津止
渴,除烦、止呕,
利尿
1.热病烦渴2.胃热呕哕3.肺热咳嗽,肺
痈吐脓4.热淋涩痛
天花粉
甘、微苦,微
肺、胃
清热泻火,生津止
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3.内热消渴4.
夏枯草
辛、苦,寒
肝、胆
清热泻火,明目,
散结消肿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2.
瘰疬,瘿瘤3.乳痈肿痛
决明子
甘、苦、咸,
微寒
肝、大肠
清热明目,润肠通
便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2.
头痛,眩晕3.肠燥便秘
清热燥湿药
黄芩
苦、寒
肺、胆、脾、
胃、大肠、小
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
肺止咳
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
肺胃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
水消肿
1.风寒感冒2.水肿脚气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
血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吐衄下血
防风
辛、甘,
微温
膀胱、肝、
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
痉
1.祛风解表2.风疹瘙痒3.风湿痹痛
连翘
苦,微寒
肺、心、小肠
清热解毒,消肿散
结,疏散风热
1.痈肿疮毒,瘰疬痰核2.风热外感,温
病初起3.热淋涩痛
穿心莲
苦,寒
心、肺、大肠、
膀胱
清热解毒,凉血,
消肿,燥湿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2.肺热咳喘,肺
痈吐痰,咽喉肿痛3.湿热泻痢,热淋涩
痛,湿疹瘙痒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平
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翳障
2.出血证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甘、辛,大寒
肺、胃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煅用: 敛疮生肌,收湿, 止血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喘证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4.溃疡不敛,
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寒水石
辛、咸,寒
心、胃、肾
清热泻火
痛3.鼻渊4.肺寒咳喘
藁本
辛,温
膀胱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巅顶疼痛2.风寒湿痹
苍耳子
辛、苦温
肺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
1.风寒感冒2.鼻渊3.风湿痹痛
有毒
湿,止痛
辛夷
辛,温
肺、胃
发散风寒,通鼻窍
1.风寒感冒2.鼻塞,鼻渊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
肺、肝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
咽透疹,疏肝行气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
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
辛、苦,
寒
肺、胃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
咽透疹,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
喉痹
蝉蜕
甘,寒
肺、肝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
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3.目赤翳障4.急慢惊风,
甘、辛,
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
渴,升阳止泻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4.热泄热痢,
脾虚泄泻
淡豆豉
苦、辛,
凉
肺、胃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外感表证2.热病烦闷
浮萍
辛,寒
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
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3.风疹瘙痒
4.水肿尿少
木贼
甘、苦,
寒
渴,消肿排脓
疮疡肿毒
竹叶
甘、辛、淡,
寒
心、胃、小肠
清热泻火,除烦,
生津,利尿
1.热病烦渴2.口疮尿赤
淡竹叶
甘、淡、寒
辛、胃、小肠
清热泻火,除烦,
利尿
1.热病烦渴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栀子
苦、寒
辛、肺、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
尿,凉血解毒。焦
栀子:凉血止血
1.热病心烦2.湿热黄疸3.血淋涩痛4.
血热吐衄5.目赤肿痛6.火毒疮疡
破伤风证
桑叶
甘、苦,
寒
肺、肝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
抑肝阳,清肝明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 燥热咳嗽3.肝阳上亢眩晕4.目赤昏 花
菊花
辛、甘、
苦微寒
肺、肝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
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肝阳眩晕,
肝风实证3.目赤昏花4.疮疡肿毒
蔓荆子
辛、苦
膀胱、肝、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黄疸泻痢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3.血热
吐衄4.痈肿疮毒5.胎动不安
黄连
苦、寒
辛、脾、胃、
胆、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2.湿热泻痢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4.痈肿 疖疮,目赤牙痛5.消渴6.外治湿疹、湿 疮、耳道流脓
黄柏
苦、寒
肾、膀胱、大
肠
清热燥湿,泻火除
蒸,解毒疗疮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2.湿热泻痢,黄
4.破伤风证
羌活
辛、苦,
微温
膀胱、肾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
痛
1.风寒感冒2.风寒湿痹
白芷
辛,温
肺、胃、
大肠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
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
脓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
痛3.鼻渊4.带下证5.疮疡肿毒
细辛
辛,温。
小毒
肾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
窍,温肺化饮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