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中属人法连接点的立法模式
电大机考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一、单项选择题1. 国际私法主要解决( D ) D. 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2. 大陆法系国家在属人法的确定上采用( A )原则。
A. 本国法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这条冲突规范是( A )。
A. 单边冲突规范4. 在判例法国家,权威学者的着作是解决国际私法纠纷的依据。
在英国,可以作为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的权威着作是( A )。
A. 戴西和莫里斯的《冲突法论》5. 法院地法这一系属公式主要解决( D )。
D.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法律冲突6. 外国人在内国的民事法律地位,一般是通过( B )。
B. 国内立法或国际条约直接规定7. 法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德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本国法。
两国都认为本国指定的法律包括冲突规范在内。
假设一德国公民死于法国并在法国留有不动产,为此不动产继承发生争讼,会产生( C)。
C. 在任何一国起诉都不会发生反致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在这一冲突规范中,从结构上看,其范围是(C)。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9. 杜摩兰在(B)中指出,契约关系应该适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习惯B.《巴黎习惯法评述》10. 海牙《关于离婚与别居的法律冲突和管辖权冲突公约》第2条规定:“离婚之请求,若非依夫妇之本国法及法院地法均有离婚之原因者,不得为之。
”这是( C)。
C. 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11. 法律的域内效力也称为( B )。
B. 属地效力12. 我国北洋军阀政府在1918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私法立法( C )。
C. 《法律适用条例》13. 国旗国法是指(A )。
A. 发生涉外民事纠纷的船舶所悬挂的旗帜所属国家的法律。
14. 在“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条规范中,“范围”部分是(C )。
法人属人法的确定及其适用范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4条的理解与适用

法人属人法的确定及其适用范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4条的理解与适用于喜富【摘要】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4条规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组织机构、股东权利义务等事项,适用登记地法律.法人的主营业地与登记地不一致的,可以适用主营业地法律.法人的经常居所地,为其主营业地.”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对法人属人法作出的系统规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期刊名称】《山东审判》【年(卷),期】2011(027)004【总页数】5页(P99-103)【作者】于喜富【作者单位】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4条规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组织机构、股东权利义务等事项,适用登记地法律。
法人的主营业地与登记地不一致的,可以适用主营业地法律。
法人的经常居所地,为其主营业地。
”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对法人属人法作出的系统规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
本文拟就本条的理解与适用作粗浅探讨。
(一)法人国籍的意义法人是否具有国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凯尔森否认法人具有国籍①参见[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68页。
,但法人具有国籍的观点不仅为大多数学者所赞同,而且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肯定。
学者较少对法人的国籍作出定义,但一般认为法人国籍表明了该法人与特定国家及其法律制度的隶属关系。
在国际私法上,法人国籍具有多重意义:1.法人国籍是判断一个民商事法律关系是否是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法院来说,也就是判断某一民商事案件是否是涉外民商事案件的依据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78条对涉外民事关系作了界定,将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是否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作为判断民事关系是否涉外的重要因素。
论涉外失踪和死亡宣告案件的管辖权与法律适用问题

论涉外失踪和死亡宣告案件的管辖权与法律适用问题作者:李雪松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8期摘要现实生活中,自然人不可避免地会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失去踪迹,下落不明,从而使失踪人本人和他人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之中,社会秩序因此而受到影响。
为此,各国多采用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制度,以法律推定的方式使其归于确定。
但由于各国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制度存在差异,在国际范围内便产生了法律冲突现象,主要表现为管辖权的冲突和法律适用的冲突。
我国并无有关涉外案件管辖权的专门规定,冲突法规则亦过于简单粗疏,不利于我国利害关系人权益保护,因此,应借鉴他国立法经验予以完善。
关键词国际私法管辖权法律适用宣告失踪宣告死亡作者简介:李雪松,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020-04自然人离开其住所或者居所,下落不明而难有返回之预期者,谓之失踪。
当失踪人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时,不仅失踪人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利益需要保护,而且与之存在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相对人的利益亦应得到确定和保障。
因此各国多创设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法律推定制度,使该失踪人及他人间的法律关系由不确定的状态得以确定。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立法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有关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较大分歧,不仅在音讯消失的期限、宣告申请人的范围以及宣告引起的法律效果等实体制度上不尽一致,而且案件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等冲突法制度也歧异纷呈。
我国《民通意见》第28条对宣告失踪案件的管辖权做出了规定,但无论是在适用的范围、对象,还是在确定管辖权的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漏洞。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第13条规定以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法律作为涉外宣告案件的准据法,但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待商榷。
本文拟从比较法的角度介绍典型国家的实体规范与冲突法规范,进而分析我国在涉外宣告案件管辖权和法律适用规则上存在的问题,以期完善。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际私法》形考任务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际私法》形考任务单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国汽车制造商甲将其产品出口到B 国,B 国公民乙从代销商丙处购得一部汽车,汽车设计缺陷致乙受伤。
乙以甲违约提起诉讼, B 国法院根据该国法律认为此问题属于侵权,而非违约,遂决定适用有关侵权的法律规定。
法院此行为属于()。
正确答案:识别2. 《民法通则》第144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这是()。
正确答案:双边冲突规范3.最早的国际私法成文法规范出现在()中。
正确答案:《永徽律》4.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这条冲突规范的连接点是()。
正确答案:侵权行为地5.大陆法系国家在属人法的确定上采用()原则。
正确答案:本国法6.英美法系国家在属人法的确定上采用()原则。
正确答案:住所地法7.下列冲突规范中属于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是()。
正确答案:离婚依其原因发生时夫之本国法,但其原因事实非日本法亦认为离婚之原因者,法院不得为离婚之宣告8.属人法是以涉外的民事关系的当事人的()或住所作为连接点的准据法表述公式。
正确答案:国籍9.识别的对象是()。
正确答案:客观事实10.国旗国法是指()。
正确答案:发生涉外民事纠纷的船舶所悬挂的旗帜所属国家的法律。
11.2010年我国台湾《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第29条规定:依本法适用当事人本国法时,如依其本国法就该法律关系须依其他法律而定者,应适用该其他法律;依该其他法律更应适用其他法律者亦同。
但依该其他法律,应适用台湾法律者,适用台湾法律。
正确答案:承认反致,也承认转致和间接反致12.下列不属于区际冲突法与国际私法的区别的是()。
正确答案:在冲突规范结构上,区际冲突法与国际私法不一样13.意大利公民甲和瑞士公民乙在意大利结婚,后来在瑞士离婚。
之后乙再婚。
甲欲在英国与一位在瑞士有住所的西班牙公民丙,但英国的婚姻登记官拒绝为他们登记。
理由是,根据意大利法律,甲的离婚无效。
在这个案例中,甲和乙的离婚关系是()。
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内容

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内容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是指在立法过程中,法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其他法制机关)与群众团体、专家学者讨论听取建议,集中搜集和反映民意、吸纳各方面的意见、专门研究立法问题的一种联系工作。
制定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目的是加强对立法过程的管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体作用,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社会成员对立法的认识和参与,为推进法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制度概述(一)立法联系点的界定立法联系点是指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收集立法信息、参加立法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及反映民意等方面履行法定职责并担任重要角色的机构或个人。
1、政府立法联系点:主要是指政府的立法机构各级人民政府、立法机关及其工作机构,主要职责是收集和综合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等对立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社会立法联系点:主要是指在立法过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和提供的建议和意见。
社会立法联系点可以是社会团体、法律服务机构、专业机构、媒体等,其建议和意见一般是通过公开征集、会议、听证会等形式进行的。
1、提高立法质量:开放立法,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有利于纠正法律中存在的不足,补充法律中存在的缺陷,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增强立法合法性: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让人民听到他们想说的话,也让立法过程公开透明化,使人民了解立法的全过程,从而增强立法的合法性。
3、优化立法环境:建立良好的立法联系点制度,为各方代表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开、公平、有序、高效的意见交流平台,促进了协商、磋商和妥协,为营造良好的立法环境奠定基础。
4、提高立法关系权益:立法的前置、后置、配套等工作的设计和实施,对社会各界的利益与权益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立法联系点制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措施,加强了当事人的交流合作,扩大了他们的话语权,有利于减少争议和诉讼等非理性因素。
二、立法联系点的职责1、收集和整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和诉求,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立法工作作出贡献。
浅析自然人属人法(国际私法作业)

浅析自然人属人法主讲人:王杉月一、自然人属人法的概念自然人的属人法是指自然人所属国家、住所地或惯常居所的法律,或者说是以自然人的国籍、住所或居所等为连接点的冲突原则。
属人法是国际私法冲突规范中众多系属公式的一种。
以冲突规范的连接点的不同,可以把自然人属人法分为国籍国法,住所地法及惯常居所地法。
二、自然人属人法的发展历程国际私法中属人法的最新发展动向表现为国籍将逐步淡出冲突规范的连接因素,住所连接因素的适用范围也在缩小,而“惯常居所”逐渐替代住所成为在有关自然人的身份、能力等普通民事法律关系领域的主要连接点。
可以说属人法连结点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古罗马至19世纪是住所地主义形成时期;19 世纪至20世纪中叶是国籍原则与住所地主义的并存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是属人法连结点的新发展时期。
我在这部分将简要从属人法的国籍原则、住所及惯常居所的演变过程,浅谈自然人属人法的发展历程。
(一)国籍原则为属人法连接点1851年,孟西尼发表的演讲《国籍乃国际法的基础》使得国籍原则作为属人法连接点最终确定。
根据孟西尼的观点,将国籍原则作为属人法的连接点原因如下:(1)拥有同一国籍的人们,在语言、文化,社会性、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适用其本国法律是适合的。
(2)外国人无论在何处居住,适用其本国法总能够更好的保护他们合法利益(3)孟西尼的国籍学说蕴含着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哲学观:在所有国家的外国人,应不加区别地从这个原则中受益。
按照这种学说,每一个法律体系包含着两种规则:一种是为个人利益设立的,另外一种是为公共秩序设立的。
前者适用于拥有本国国籍的人,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后者具有属地效力,仅约束在领域里内的本国人和外国人,无域外效力。
孟西尼学说将公共政策视为国际私法基本原则之一,而不是国际私法原则的例外。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早期制定的一系列公约对国籍原则被世界采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893 年,孟西尼的荷兰好友阿瑟游说荷兰政府号召和组织一次在海牙的国际法律编纂会议。
连接点发展趋势及路径启示

连接点发展趋势及路径启示【摘要】连结点或称为连结因素、连结根据,是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时,用以确定应当适用什么法律的根据,它是冲突规范系属部分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冲突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区别之所在。
形式上,连结点是“范围”所指的民事法律关系与特定地域之间的媒介,实质上,它反映的是该法律关系与特定地域法律制度的联系。
随着国际间融合度的加强,涉外民商法律关系也日益复杂化,连接因素的选择也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就连结点的变化趋势简要分析其成因及路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冲突规范;连结点;软化处理;国际私法价值取向范围和系属是冲突规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连结点是系属部分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把“范围”所指的法律关系与特定地域的法律联系起来的纽带或媒介;选择连结点就是要在一个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等要素中选择一个最能反映行为本质的、与之联系最大的要素作为连结点以指引准据法的选择。
它是法律关系地域化的标志,是沟通争议法律关系和被指定法律之间的桥梁,它通常是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中最能反映法律关系性质的一环。
连结点的这种纽带或媒介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法律对该法律关系的适用权限及适用效力问题,换句话说,该法律关系与一定地域的法律之间存在实质的联系或隶属关系,理论上来讲,连结点的选择应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同国际立法的变化相一致。
一、传统连结点选择及其评价传统冲突规范的连结点选择是在“法律关系本座说”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该理论发轫于意大利的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其后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德里克·卡尔·冯·萨维尼在他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了“法律关系本座”理论,建立起了冲突规范的连结点选择方法。
萨维尼从普遍主义——国际主义出发,认为适用的法律,只应是涉外民事关系依其本身所固有的“本座”所在地方的理论,他主张平等的看待内外国法律,以保证案件在任何地方受理,均能适用听以法律得到一致的判决。
论属人法的演变——属人法考

属人法考宣增益*李大朋**一、绪论属人法(lex personalis)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最为古老且非常重要的概念。
早在13世纪,巴托鲁斯就试图将整个国际私法体系划分成便于研究的几个独立部分——法分为属人法和属地法/属物法。
1这种区分一直被后世的学者所继承,尽管他们区分标准不尽相同。
例如,达让特莱(D’Argentre,1519-1590年)的关于人法、物法和混合法的区分。
艾斯贝桑、佛里等人则认为每一个法律体系都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法规:为个人利益而创立的法规和为保护公共利益而创立的法规。
前一类被认为适用于所有国籍(不是住所或者籍贯)的人,不论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具有属人法的性质。
2特万·皮耶根据法律规范的社会目的不同,将法律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普遍”性质的,可以无限制地适用于国境以内的任何人(但境外不适用),另一类是“永恒”性质的,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对本国人都是有效的,但是不影响外国人——换句话说,这类法规的效力,不论就其国境以内还是国境以外来说,都是有限制的。
3古巴国际私法学者安东尼奥·巴斯特莱特将法律适用法分为属人法、属物法和用于表述、解释和推测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区分成功地反映到了立法上,其主持编纂的《布斯塔曼特国际私法典》第3条就体现了这种划分。
4试图对法律适用法体系进行划分的学者还很多,他们区分出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可以看出,无论哪个学者,基于怎样的标准对法律适用法进行划分,属人法都是其划分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一般认为,属人法差不多与国际私法同时萌芽。
在两大法系还未最终形成的时候,属人法就已经在各国涉外民商事交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发展至近代,其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演变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表现在以国籍和住所为连接点的两大法系的对峙。
这种分歧发端于1804年《法国民法典》,确立于19世纪末的孟西尼学说。
在经历了极端属人法时代、极端属地法时代、法则区别说时代,法律关系本座说时代直至在意大利学者孟西尼极力推崇国籍原则以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属人法的发展最终出现了明显的对立状态。
国际私法自然人和法人

居所是暂时或客居的地方,相比之下住所是常住的 地方。在认定居所时,不要求有常住的意思,只要求居住 事实。
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使用了居所概念。
一、自然人
②惯常居所(habitual residence)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最早使用,现在使用越来越广泛。 与住所的区别只是不要求久居的意思。 《民法通则》使用的“经常居住地”和《涉外民事关系法 律适用法》使用的“经常居所地”,与惯常居所同意。
自然国籍的取得方式: 原始取得(血统主义、出生地主义、混合制) 继受取得(归化、婚姻、收养、领土合并或割让) 自然人国籍的丧失方式: 自愿丧失(申请出籍、双重国籍时选择一个而放弃一个) 非自愿丧失(由于婚姻、收养、入籍而自动丧失原国籍)
一、自然人
(3)中国国籍的取得与丧失:《国籍法》 第4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
一、自然人
(一)概述
自然人(natural person)的法律适用是指自然人的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即自然人属人法 (personal law)的确定问题,相应涉及到涉外失踪和死 亡宣告的管辖及法律适用。
一、自然人
(二)自然人属人法的连接点 (教材相关内容: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人属人法的可能连接点: 国籍nationality 住所 domicile 居所 residence 惯常居所 habitual residence 法院地 forum 行为地 place of act „„
一、自然人
3、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冲突规则) (1)概述
对于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一般采取三种解决办法。 ① 适用相关法律关系准据法所属法域的法律 理由是权利能力附属于其他的民事法律关系,因而在 准据法上的适用上应遵循相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 这忽略了权利能力问题的独立性,极少被采用。
(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际私法》机考第九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际私法》机考第九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我国在批准加入海牙《域外送达公约》的决定中,指定有权接受外国通过领事途径转递的文书的中央机关是()。
[答案]司法部2. 颇为普遍的理论与实践均主张侵权行为之债应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其主张的依据是()。
[答案]“场所支配行为”原则3.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这是()。
[答案]双边冲突规范4. 依2005年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裁决有()。
[答案]终局裁决、中间裁决、部分裁决5. 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在总则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该规定将()理论提升为法律制度。
[答案]直接适用的法6. 卖方负责提供货物、租船运输、货物保险,买方在货物到达目的付款,这一价格条件是()。
[答案]CIF7. 在“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这一冲突规范中,“侵权行为”系()。
[答案]范围8. 下列冲突规范中属于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是( )。
[答案]离婚依其原因发生时夫之本国法,但其原因事实非日本法亦认为离婚之原因者,法院不得为离婚之宣告9. 采用血统原则确定子女国籍国家的夫妇在采用出生地原则确定子女国籍的国家生一子女,该子女一出生,就应()。
[答案]具有双重国籍10. 《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这是一条关于()的规定。
[答案]公共秩序保留11. 甲国法院审理某一涉外民事案件,根据甲国的冲突规范规定应适用乙国法,而根据乙国的冲突规范规定应适用丙国法,根据丙国冲突规范规定应适用甲国法,甲国法院适用甲国的实体法审结案件,这在国际私法上称为()。
[答案]间接反致12. 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购买一批音像设备,与日方当事人发生纠纷,该公司在日本()。
国际私法重点

名词解释1、双边冲突规范:抽象的规定一个指引确定准据法的连接点,表明什么问题应适用何地法律的冲突规范2、外国法人认可:是对外国法人一法律人格者在内国从事民商事活动的认可,它是外国法人进入内国从事民商事活动的前提。
3、间接反致:是指对于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甲国(法院国)冲突规范指定适用乙国法,但是乙国冲突规范又指定适用(包括冲突规范在内的)丙国法,丙国冲突规范却指定适用甲国实体法作准据法,最后甲国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案件。
4、外国法的查明: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应适用外国法时,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存在和确定其内容。
5、萨维尼(法律关系本座说)19世纪,德国法学家费德里克·夫尔·冯·萨维尼提出法律关系本座说,把国际私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他认为每一种法律关系在逻辑上和性质上必然与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联系每一法律关系都有一个确定的“本座”,即一个他在性质上必须归属的法域。
法院进行选择时,应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法律关系的本座所在地,而该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该法律关系所应适用的法律对各种特定的涉外民事关系适用其“本座”所在地的法律,且除个别的例外情况不应拘泥于其为外国的法律。
6、连接点:又称连接因素或连接根据,它是指冲突规范就范围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定应适用何国法律所依据的一种事实因素。
7、公共秩序保留:公共秩序保留是指法院地国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应当适用外国法时,如果外国法的适用或外国法的适用结果会违反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时,限制或排除该外国法适用的制度。
8、法律规避:是指涉外民事关系的当事人为了利用某一冲突规范,故意制造出一种连接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准据法,并使得对自己有益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逃法或脱法行为。
9、适用内国冲突规范的错误:10、最惠国待遇:是指给惠国承担条约义务,将它给予或将来给予第三国(最惠国)的公民或法人的优惠同样给予缔约他方(受惠国)的自然人或法人。
海峡两岸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中属人法的连接点的比较

海峡两岸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中属人法的连接点的比较作者:仲玮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4期【摘要】在公元2010年5月26日,我国台湾地区正式出台一部“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审议稿,同年10月28日,我国也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同宗同源,这一点在两岸的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中也有体现,双方皆有许多共通之处。
但是在对两岸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在关于属人法的连接点的问题是,两岸采取了不同的取向,本文对其中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对比,希望能够对研究两岸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提出一些参考。
【关键词】属人法;连接点;国籍原则;经常居所地我国台湾地区在2010年正式修订了自1953年施行至今的“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首次结合现代国际私法的特点,不仅仅涉及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也纳入了涉外商事法律关系和一些新类型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这一点上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有共通之处。
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尽管双方在许多地方相似,但是,在属人法的连接点的选择的问题上,却是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方案,大陆地区选择的是以经常居所地作为连接点为主,而台湾地区则是以国籍作为连接点为主。
一、海峡两岸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区别通过对大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d律适用法》和台湾地区的“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关于主体的部分,台湾和大陆的依据各不相同的,大陆地区主要是采取的“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而台湾地区则主要是采用的“依据本国法”;在婚姻家庭亲属章节中的婚姻成立,结婚手续,夫妻人身关系,夫妻法律关系,离婚等部分,大陆地区主要采取的是依据当事人的主要居住地,而台湾地区则是依据当事人本国法;在继承,遗嘱方式,遗嘱效力等方面,台湾主要依据的是本国法,而大陆主要是经常居住地。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大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和台湾地区的“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属人法的连接点的选择方面。
我国法律中属人法连接点的立法模式

我国法律中属人法连接点的立法模式在我国法律中,属人法指的是与人的身份、权利和义务相关的法律规定。
属人法连接点的立法模式主要有四种:人身关系立法模式、社会需求立法模式、权利保护立法模式和公共利益立法模式。
此外,我国法律中还存在与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关的单一立法模式和综合立法模式。
单一立法模式是指为解决其中一个特定的问题而制定的立法,例如独生子女政策。
综合立法模式是指将多个领域的法律合并制定的综合性法律,例如《刑法》,其中就包含了多个不同犯罪行为的罪名和刑罚。
总之,我国法律中属人法连接点的立法模式包括人身关系立法模式、社会需求立法模式、权利保护立法模式和公共利益立法模式等。
这些模式不仅体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综合性和国家的公共利益导向。
从住所、国籍到经常居所地我国属人法立法变革研究

从住所、国籍到经常居所地我国属人法立法变革研究一、概述属人法,作为国际私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历史演变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连。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人员流动的加剧,属人法的立法变革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属人法的立法变革经历了从住所、国籍到经常居所地的转变,这一变革反映了我国在国际私法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属人法,简而言之,是以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经常居所地等连接点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它主要解决的是个人的身份、能力、婚姻家庭、继承等法律问题。
在国际私法领域,属人法的确定对于协调各国之间的法律冲突、保障个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属人法的立法变革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最初,我国以住所作为属人法的主要连接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推进,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住所作为连接点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我国开始尝试以国籍作为属人法的连接点,以更好地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
国籍作为连接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国籍的取得和丧失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而且国籍的确定也可能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经常居所地作为属人法的连接点。
经常居所地不仅更容易确定,而且更能反映个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有利于保护个人权益。
从住所、国籍到经常居所地,我国属人法的立法变革是全球化趋势和国际民商事交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一变革不仅有助于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也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私法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属人法的立法变革仍将继续推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
1. 属人法的概念及其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属人法,源于拉丁语“lex personalis”,意指隶属于人的法律。
它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用来解决涉及人的身份、能力(如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婚姻、亲属关系以及继承权等法律冲突的问题。
论属人法连接点的变迁

论属人法连接点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连接点也在不断变迁。
属人法连接点作为法律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化。
在过去,属人法连接点主要是基于地理位置和国籍的。
根据国际私法的原则,法律适用于与特定地域或国家具有密切联系的人。
例如,根据国际民事诉讼法和国际私法的规定,一个国家的法院通常具有对本国公民的辖权。
这种连接点的变迁主要是由于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国家主权的确立。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连接点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首先,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非物质线索成为可能的连接点。
比如,电子商务、在线合同和虚拟网络社区所涉及的属人法问题,需要法律界重新审视传统的连接点概念,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则。
其次,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跨国生活和跨境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有许多人在国家之间工作、学习、生活或旅行,这使得国际私法的连接点成为面临挑战的领域。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一个国家居住,但在另一个国家工作,他的亲属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地理连接点显然不再适用。
在应对这些变化时,国际社会和法治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使用最密切联系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法律适用于与一个地区具有最密切联系的人或事务。
这意味着法律决策应该基于更深入和全面的联系,而不是单一的地理因素。
这一原则是根据传统的连接点概念进行创新和调整的一种方式。
另一种方法是引入功能法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法律适用于特定行为或事务,而不是特定的人或地区。
这样,法律决策可以更加针对性和精确地适用于特定的问题。
例如,根据国际合同法的原则,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违约等行为可以作为连接点来确定涉及属人法问题的法律适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和理论来应对属人法连接点的变迁。
比如,多元主义方法强调了法律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多样性,主张在法律适用时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文化和社会差异。
再比如,未来世界法律论认为,随着全球化和技术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属人法连接点将趋向于个体化和智能化。
属人法不同连结点的比较及我国选择

属人法不同连结点的比较及我国选择摘要:属人法是国际私法中最为重要且适用范围最广的系属公式之一。
本文对属人法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研究,在对住所原则、国籍原则和惯常居所原则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属人法不同连结点的优劣势。
我国现行立法以经常居所地法为属人法的首要连结点,顺应了国际社会属人法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该法也存在着经常居所地的内涵不清、称呼不合理等缺陷。
我国属人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明确相关连结点的法律地位;添加相关属人法的连结点;实现经常居所相关概念的统一化等。
关键词:属人法; 住所; 惯常居所;一、属人法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属人法是国际私法特有的概念,伴随着国际私法的产生而产生。
属人法是把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是惯常居所作为连结点的系属公式。
属人法可以被概括为:将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国籍、住所或者惯常居所等作为连结点来确定应适用的准据法的系属公式,通过以上的系属公式所确定的准据法一般用来解决有关自然人身份、能力、家庭、婚姻及继承这些领域的法律冲突。
(一)住所原则的形成时期属人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远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
但严格意义上的属人法渊源于14世纪意大利法学家巴托鲁斯的"人法";。
巴托鲁斯首创了法则区别说,其通过区别法则自身的特性将各式各样的法则区分为"物法";、"人法";和"行为的法则";。
而其中"人的法则";,是以属人法为冲突原则,适用于有关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方面的冲突,巴托鲁斯还强调了人法是有关人的法规,具有人的属性,应当适用居住地法。
直到"法则区别说";的诞生,把人的身份等问题的法律适用和居住地法相关联,才能视作为最早的属人法,其采用的连结点是"居住地";。
之后意大利学者萨利希特与巴尔多继续为巴托鲁斯有关属人法的理论做了延续,提出法律关系主体的住所地法对有关人的权利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的相关问题具备支配性。
我国法律中属人法连接点的最新立法模式

我国法律中属人法连接点的最新立法模式
我国法律中属人法连接点的立法模式为经常居所地法。
属人法主要通过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惯常居所等作为连接点来指引准据法。
其所指引的准据法通常用于解决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涉外民事关系如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法律冲突。
我国在属人法连接点的选择上经历了由“国籍国法—当事人居所地法—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深受大陆法系国家影响,所以一般采用“国籍”作为连接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民事交往的日益频繁,结合我国多法域的特点,我国逐渐采用了多元化连接点模式,有住所地法、行为地法、经常居所地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大量地以“经常居所地”作为我国属人法连接点。
从第二章“民事主体”便可见,经常居所地成为自然人民事能力法律适用中极其重要的标志。
它不仅取代了“国籍”在我国属人法连接点中的崇高地位,且在解决国籍与住所的积极冲突或消极冲突中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
同样我们也可以在第三章“婚姻家庭”、第四章“继承”、第六章“债权”中发现,其诸多法律条款均采用了“经常居所地”作为我国属人法连接点。
浅析属人法在我国的立法表现2200字

浅析属人法在我国的立法表现2200字属人法作为国际私法的一个重要系属公式,其连结点的发展历程由住所地到国籍原则再到现在通用的惯常居所地原则,该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惯常居所地作为属人法连结点弥补了之前国籍原则和住所地原则的不足之处。
我国属人法连结点的选择的规定比较模糊,虽然2010年10月通过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把“经常居所地”作为我国属人法连结点选择的首要因素,这是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一大进步,但由于该法律颁布时间较晚,在司法实践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3/view-13035693.htm属人法;连结点;住所地;国籍;惯常居所地一、我国属人法制度连结点的更替1985年的《继承法》第36条是我国在立法中第一次将住所作为涉外动产继承的连结点。
之后1986年的《民法通则》中,对涉外因素的适用条件单独做了专门要求,其中第143、148及149条就是对属人法连结点的明确要求。
而在随后高院发布的关于该法律的适用意见第179、181、182、183条的条文中也提到了关于“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定居国法律”以及“住所”等连结因素的选择。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属人法也将本国法作为连结点的选择对象。
司法实践中更是以其当作处理争议。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立法中属人法连结点的确定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适用不完善的情况二、我国对“惯常居所”的引进――经常居所地(一)我国经常居所地的立法渊源经常居所地的立法渊源可以追溯到海牙公约,但不论哪一个国家的国际私法都不可能直接援引海牙公约,其原因在于该公约为了实现各国妥协的目的,故意对惯常居所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以确保各国法律发展自由,不容忽视的是国内法的立法是一个极为严谨的过程,对法律的完整性和确定性是极其严格的。
1987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和1988年最高院对该法律作出的适用意见中,数次出现“定居”、“经常居住地”等术语但条文中对于这些用词的概念却没有明文解释。
人格权编与其他编的衔接适用规则

人格权编与其他编的衔接适用规则人格权是指个体在法律上享有的关于保护其个人尊严、名誉、肖像、隐私等方面的权益。
而其他编则是指除人格权编以外的其他法律编纂,如民法编、刑法编等。
人格权编与其他编之间的衔接适用规则是为了确保人格权的保护与其他法律规定的协调一致。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衔接适用规则。
可以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来界定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之间的界限和关系。
例如,在民法编中可以明确规定人格权的保护原则和范围,以及与其他权益的平衡关系。
同时,在其他编中也可以有相应的规定,明确在特定情况下如何权衡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之间的关系。
可以采取具体的衔接规则来协调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刑法编中可以规定对于侵犯人格权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和追究责任,以及如何与其他刑事犯罪行为相区别。
同样,在行政法编和民事法编中也可以有相关规定,明确在行政和民事纠纷中如何保护人格权并维护公共利益。
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和裁判实践来进一步明确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之间的衔接适用规则。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布司法解释,明确人格权保护的标准和适用的具体方式。
在具体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前例判决,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平衡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国际公约和条约的规定来衔接人格权与其他国家间的法律关系。
例如,我国可以参加相关国际公约,接受国际社会对人格权的保护标准和规则,与其他国家共同维护人格权的国际法律秩序。
人格权编与其他编的衔接适用规则是确保人格权得到充分保护的重要保障。
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具体的衔接规则、司法解释和裁判实践以及国际公约和条约的规定,可以实现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统一。
这样的衔接适用规则不仅能够保障人格权的正当权益,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编纂法律时应当充分考虑人格权与其他权益之间的衔接适用规则,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属人法连接点最新立法规定研究
一、我国属人法连接点选择的发展进程及最新立法规定
属人法主要通过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惯常居所等作为连接点来指引准据法。
其所指引的准据法通常用于解决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涉外民事关系如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法律冲突。
[1]我国在属人法连接点的选择上经历了由“国籍国法—当事人居所地法—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的发展历程。
[2]改革开放前我国深受大陆法系国家影响,所以一般采用“国籍”作为连接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民事交往的日益频繁,结合我国多法域的特点,我国逐渐采用了多元化连接点模式,有住所地法、行为地法、经常居所地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于2011年4月1日起生效实施,新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大量地以“经常居所地”作为我国属人法连接点。
从《法律适用法》第二章“民事主体”便可见,经常居所地成为自然人民事能力法律适用中极其重要的标志。
{1}它不仅取代了“国籍”在我国属人法连接点中的崇高地位,且在解决国籍与住所的积极冲突或消极冲突中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
同样我们也可以在《法律适用法》第三章“婚姻家庭”、第四章“继承”、第六章“债权”中发现,其诸多法律条款均采用了“经常居所地”作为我国属人法连接点。
二、以“经常居所地”为连接点的优势和不足
(一)以“经常居所地”为连接点的优势分析
1.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涉外民事法律的管辖适用范围
《法律适用法》生效之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主要从三个方面认定涉外民事法律的管辖范围,即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者法律事实是否具有涉外性。
但是2013年生效实施的《关于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解释(一)》)明确规定:民事关系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经常居所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
{2}该解释的亮点在于将“经常居所地”也规定为民事法律关系“涉外”的一个要素,不再仅仅强调“国籍”。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我国涉外法律的管辖范围,即就算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法律事实不具有涉外性,但是只要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常居所地在我国领域外,就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可以理所当然地适用我国的涉外法律。
2.以“经常居所地”为连接点有利于司法程序顺利进行
首先,“经常居所地”可以使法官顺利地找到准据法。
与国籍和住所地相比,法官更容易确定当事人的经常居所地,也便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准据法,使得司法程序得以展开。
其次,“经常居所地”有利于判决的承认和执行。
第一,属人法所调整的如婚姻、家庭、继承等都是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法律关系,恰恰这些方面与当事人的经常居所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第二,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主要是在其“经常居所地”发生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当事人自愿接受“经常居所地”法律的管制。
综上两方面的原因,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作出的判决会更容易获得承认与执行,也能更加有效地避免“跛脚判决”现象的发生。
[3]
3.以“经常居所地”为连接点保持了我国立法规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经常居所地”这一法律词汇,虽然是首次在我国的立法中出现,但与其类似的“经常居住地”可以在我国诸多立法中找到。
如:我国《民法通则》便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继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民法通则》司法解释也可见类似的提法,即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