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值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技术规范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
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
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
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
身高估算公式: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
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
体重估算公式: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0.7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0.25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
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
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
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
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
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
小儿生命体征的测量ppt课件
• 体温过低 • 轻度:32~35℃ • 中度:30~32℃ • 重度: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 致死温度:23~25℃
.
脉搏及呼吸测量
各年龄段小儿呼吸、脉搏(次数/分)
年龄
呼吸
脉搏
新生儿
40~45
120~140
<1岁
30~40
110~130
1~3岁
25~30
100~120
4~7岁
20~25
的酒精中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置于清洁容器中备用。 • 3)传染病及特殊感染患者用后体温计应先消毒,浸泡于500mg
/l含氯消毒液(第一液)5分钟→取出放入500mg/l含氯消毒 液(第二液)30分钟→清洗擦干→浸泡于75酒精中待用。 • 4 酒精及消毒液每周更换两次。
.
⑵ 将体温计汞柱用手或离心 机甩至 35.0 ℃ 以下 。
(5)为婴幼儿、危重病人、躁动者测量时,应有专人守护,以防发生 意外。
(6)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在床旁重新监测,必要时做肛温和口 温对照复查。
⑺ 甩体温计用腕部力量,不能触及它物,以防撞碎;切忌把体温计放 在热水中清洗,以防爆裂。
.
• 体温过高 • 低热:37.5~37.9℃ • 中等热:38.0~38.9℃ • 高热:39.0~40.9℃ • 超高热:41℃及以上℃ •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约为40.6~41.4℃ • 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 • 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小时常导致休克入严重并发症。
.
感谢您的关注
.
要数一分钟 4.危重患儿可将棉花少许置于小儿鼻孔边缘,观察棉花纤维
的摆动次数,计数1min 准确的测量结果。
.
小儿生命体征测量
具体要求
9. 体重:新入院患儿应测体重,住院期间每周测量体重 一次,记录在当日相应栏内。因病情限制不能测体重 者,在体重栏内填写“卧床”等。 10. 患儿因外出进行诊疗活动以及请假或拒绝等原因未 测常规体温的,应交下一班护士补测并记录。当日未 补测体温,应据实注明“外出”、 “拒测”、等,之 间不连线。外出和拒测者,在35℃以下纵向注明“外 出”、 “拒测”。
影响体温的因素
昼夜差异 年龄 性别 饮食 运动 情绪 其它
部位 口温 腋温 肛温
小儿体温正常值 年龄 正常值 年长儿 37℃ 幼 儿 36~37℃ 小婴儿 36.5~37.5℃
异常体温及处理
体温升高 体温过低
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可分为两类:发热、过热。 发热:根据致热源的性质的来源不同,可 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 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 过热: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调控或发生调节 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病人准备
评估: 核对、自我介绍、解释、取得 病人 合作。 取舒适体位 。
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盛有:消毒体温计、纱布两 块、血压计、听诊器、弯盘、记录本、
笔。
操作步骤
1. 携用物置床旁,对床号、姓名,向 病人说明目的,取得合作,取舒适 体位。
操作步骤
2. 测体温: 掀开被子少许,松衣扣,纱布擦 干 腋窝,放置体温表于腋窝,屈臂过胸夹紧, 盖好被子;告知病人夹5-7分钟,取出体温表, 用纱布擦拭,读数,告知病人结果,记录。
小儿生命体征测量及病情观察
重点
生命体征测量
病情观察及处理
操作注意要点
绘制体温单
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值
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值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参考值血压及尿量的正常值(mmHg)mmHg=kPa×7.5儿科药物剂量计算1、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30) ×0.02+1.05洋地黄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小儿心肺复苏ABCDEFGH1、通畅呼吸道(airway,A)2、人工呼吸(breathing,B)3、人工循环(circulation,C)4、药物治疗(drug,D)肾上腺素的使用:首剂仍采用标准剂量,即1:10000肾上腺素,静脉给药,每次0.1ml/kg(0.01mg/kg),气管内给药为0.1mg/kg (1:1000也为0.1ml/kg),3~5分钟后若无效给大剂量肾上腺素,任何通道给药均为0.1~0.2mg/kg(1:1000稀释)。
2~3次后若无效,可持续静点肾上腺素,速度为20ug/kg.min,直到心跳恢复,然后减量至0.1~1ug/kg.min,此法对维持心压有利。
注意肾上腺素引起复苏后的高血压和快速心律失常,使用后需严密监护;肾上腺素不能加于碱性液内;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可使作用减弱。
阿托品的使用:用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有一定的作用。
剂量每次0.01~0.1mg/kg,静脉注射,5分钟1次,最大剂量每次1mg,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加大剂量。
利多卡因的使用:用于缺血缺氧,严重酸中毒和心肌本身病变所致室颤、频发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速。
用药首次剂量均为1mg/kg,加5%GS10ml稀释后静推,气管内用药要加蒸馏水稀释至3~5ml。
各年龄小儿的体征指数
各年龄段小儿的体征指数儿科正常参考值心率新生儿:120~140次/分、<1岁:110~130、2~3岁:100~120、4~7岁:80~100呼吸新生儿:40~45、<1岁:30~40、2~3岁:25~30、4~7岁:20~25血压收缩压=80+年龄×2〔mmHg〕、舒X压=2/3收缩压高血压标准:学龄前:>110/70 mmHg学龄期:>120/80 mmHg≥13岁:>140/90 mmHg正常小儿的血压平均数〔收缩压舒X压mmHg年龄段平均血压足月新生儿 65/401岁 85/504岁 90/506岁 94/608岁 95/6210岁 100/6512岁 108/6714岁 112/7016岁 118/75心界年龄左界右界<1岁左锁骨中线外1~2cm 沿右胸骨旁线2-5岁左锁骨中线外1cm 右胸骨旁线与右胸骨线之间5-12岁左锁骨中线上或线内0.5~1cm 接近右胸骨线>12岁左锁骨中线内0.5~1cm 右胸骨线心胸比率 <1岁:<0.6、 1~6岁:<0.55、 >6岁:<0.5心脏横径正常值范围 <1岁:<8cm、1~3岁:<9cm、3~7岁:<10cm、8~13岁:<11cm正常小儿尿量1~3ml/Kg/h、少尿:<1ml/Kg/h、无尿:<0.5ml/Kg/h正常每日尿量〔ml〕=〔年龄—1〕×100+400〔婴儿每日尿量400~500ml、幼儿500~600、学龄前600~800、学龄期800~1400〕肝脏大小:正常:<1岁:肋下2cm内,1~4岁:肋下1cm内,>7岁:肋下不能扪及轻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上中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下,但未超过脐平重度肿大:肝脏下缘超过脐平脾大分度:正常:一般肋下不能扪及〔10%的1岁以内小儿肋下恰及〕轻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中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内重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心脏杂音描述:部位、时相、性质、传导、强度收缩期杂音按6级分类法:I级:杂音弱,不易听到II级:较易听到的弱杂音III级:杂音较强,但无震颤IV级:杂音强且伴有震颤V级:杂音很强,但听诊器不接触胸壁就听不到,伴有震颤VI级:杂音很强,听诊器稍离开皮肤亦能听到,伴有明显震颤心功能的分级:I级:仅有心脏病的体征〔如杂音〕,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II级:一般体力活动无病症,但较重的劳动后可引起易疲,心悸及呼吸急促III级:能耐受较轻的体力活动,短程平路尚能健步而行,但步行时间稍长,快步或常速登三楼时,发生呼吸急促、心悸等IV级:体力活动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力衰竭的病症合体征,如呼吸困难、水肿、肝肿大等,活动时病症加剧婴儿的心功能分级:I级:无病症,吮乳和活动与正常儿无异II级:在乳儿,吮乳时可有轻度呼吸急促或多汗,年长儿活动时有异常的呼吸困难,但生长发育尚正常III级:吮乳和活动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喂哺时间延长,生长发育因心衰而落后IV级:休息时仍有病症,呼吸急促,有三凹、呻吟和多汗小儿心衰诊断标准:〔一〕、具备以下四项,考虑心衰:1、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幼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2、心率增快:婴儿>160次/分,幼儿>140次/分,儿童>120次/分3、心脏增大: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证据4、烦躁、喂养困难、体重增加、尿少、水肿、青紫、呛咳、阵发性呼吸困难中两项以上〔二〕、具备以上四项加以下1项或以上两项加以下2项可确诊:1、肝脏肿大,婴幼儿>3cm,儿童>1cm,假设出现进展性肿大伴压痛那么更有意义2、肺水肿3、奔马律婴儿心衰分级评分分数0 1 2喂养情况每次喂奶量 >100ml 60-100ml <60ml每次喂奶时间 <40min >40min -体检呼吸次数 <50/min 50-60/min >60/min心率 <160/min 160-170/min >170min呼吸形式正常异常 -末梢充盈正常减少 -第三心音无存在 -肝脏边缘(右肋下缘) <2cm 2-3cm >3cm总分: 0-2,无心衰;3-6,轻度心衰;7-9,中度心衰;10-12,重度心衰头围出生:34cm、6月:43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胸围出生:32cm、1岁:=头围、>1岁:=头围+岁数—1腹围<2岁:=胸围、>2岁:<胸围身长出生:50cm、3月:60-61cm、1岁:75cm、2-12岁:=岁数×7+70cm体重1~6月=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6+月龄×0.25、≥2岁:岁数×2+7〔或8〕前囟 1.5岁前闭合、后囟 6-8周前闭合、骨缝3-4月前闭合腕部骨化中心数 1~9岁=年龄+1出牙4~10月萌出〔>12月未萌出为异常〕,最迟2.5岁前出齐,<2岁:乳牙数目=月龄-〔4~6〕四个能区发育二抬四翻六会坐,八爬十站周岁走四握五抓七换手,九对食拇十五搭积木二月喉音四月呀,六七个月描爸妈,周岁会说简单话2~3月逗笑,6~7月认生,9~10月做再见,周岁表达自我需求体外表积<30公斤小儿体外表积〔平方米〕=公斤体重×0.035+0.1>30公斤小儿体外表积〔平方米〕=〔公斤体重—30〕×0.02+1.05颅内压增高标准新生儿:>80mmH2O、婴幼儿:>100mmH2O、大于3岁:>200mmH2O预防接种出生乙肝、卡介苗1月乙肝2月脊灰三价混合疫苗3月脊灰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4月脊灰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5月百白破6月乙肝8月麻疹1.5-2岁百白破4岁脊灰三价混合疫苗7岁麻疹、白破`。
生命体征——精选推荐
生命体征百科名片生命体征监护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
主要有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等。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脉搏为60—100次/分(一般为70—80次/分)。
当心功能不全、休克、高热、严重的贫血和疼痛、甲状腺危象、心肌炎,以及阿托品等药物中毒时,心率和脉搏显著加快。
当颅内压增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脉搏减慢。
在一般情况下心率与脉搏是一致的,但在心房颤动、频发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时,脉搏会少于心率,称为短绌脉。
目录医学术语血压呼吸瞳孔角膜反射2生命四大体征体温脉搏医学术语血压呼吸瞳孔角膜反射2生命四大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展开编辑本段医学术语编辑本段血压(指肱动脉压)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正常值下限(90/60毫米汞柱)时,应考虑可能为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心机梗塞、心脏衰竭、急性心包填塞等。
当高血压脑病或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常在200/120毫米汞柱以上。
编辑本段呼吸正常人在安静时,呼吸均匀,为12—20次/分。
若超过20次/分,即为呼吸过速,如在严重的肺部病变、心力衰竭、高烧、贫血时。
低于12次/分,称为呼吸过缓,常见于安眠药中毒和颅内压增高等。
人们练气功时,呼吸显著地深长,有时竟在12次/分以下,此时,不仅是正常现象,还是气功练得好的严种表现。
正常人的呼吸幅度应是深浅适度。
编辑本段瞳孔正常瞳孔在一般光线下直径为2—4毫米,两侧等大同圆。
吗啡、有机磷和水合氯醛等中毒时,瞳孔缩小;麻黄素、阿托品等中毒时,瞳孔散大;脑肿瘤或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疾病,两个瞳孔大小不等。
而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是病危濒死的征象。
瞳孔反射有光反射、调节反射和瞳孔—皮肤反射。
在病理情况下,大脑功能障碍可使调节反射迟钝或消失。
中脑病损时,光反射障碍而调节反射正常。
编辑本段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指角膜受刺激,引起眨眼的一种反射,主要反映桥脑的功能状态。
病人垂危时,角膜反射减弱,病变已侵犯桥脑,即将侵犯延髓,为生命临终的预兆。
小儿生命体征测量及体格发育
测量脉搏与呼吸注意事项
• 测脉搏时病人如有剧烈活动,应先休息1530分钟再测; • 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博动易与病 人脉博相混淆;指压不能过大过小,大小适 中; • 异常脉搏、危重患者需测1分钟; • 脉博短绌者须两人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 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开始”、 “停止”的口令,计数1分钟。
血压的测量
注意事项: 1. 定期检查及校对血压计的准确性,以防血压计本身 造成的误差。 2. 测量前如有吸烟、运动、情绪变化者,休息 1530min再测。 3. 四定:定时间、部位、体位、血压计 4. 手臂位置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坐位——平第四肋 卧位——平腋中线 5. 袖带松紧能插入一指,宽窄适度。 过紧、过宽——偏低 过松、过窄——偏高
血压的测量
各年龄段的平均血压
年龄 血压(mmHg)
1个月
1岁 6岁
84/54
95/65 105/65
10~13岁
14~17岁
110/65
120/70
儿童血压的计算公式:收缩压=(年龄×2)+80(mmHg) 舒张压=2/3收缩压(mmHg) 1kPa=7.5mmHg 1mmHg=0.133kP
血压的测量
测量血压的步骤: • (一)评估 1.测量前应检查血压计的汞柱有无破损,是否保持在“0” 处,橡胶管和输气球是否漏气,检查水银是否充足,水银 柱有无自行下落,有无气泡。 2.核对姓名、床号 3.要求患者安静休息5-10min,若剧烈活动,情绪紧张等需 让其安静休息30分钟再测量 4.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测量血压的目的和过程,以及需要患 者配合的地方。
• 测量腋温 ⑴擦干汗液,放于腋窝 处。 ⑵紧贴皮肤,曲臂过胸, 加紧。 ⑶测量时间:5~10分钟。
生命体征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爱萍生命四大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医学上称为四大体征。
生命体征是标志生命活动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是评估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
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
由此,医生可依据"危急值"报告,向其家属"发病危通知"。
体温人正常体温是比较衡定的,但因种种因素它会有变化,但变化有一定规律。
(一)体温正常值及测量方法1.口测法:先用75%酒精消毒体温表,放在舌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后拿出来读数,正常值为36.3~37.2℃。
此法禁用于神志不清病人和婴幼儿。
嘱病人不能用牙咬体温计,只能上下唇啜紧,不能讲话,防止咬断体温计和脱出。
⒉腋测法: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
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腑窝顶部,用上臂半体温表夹紧,嘱病人不能乱动,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⒊肛测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
病人仰卧位,将肛表头部用油类润滑后,慢慢插入肛门,深达肛表的1/2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
正常人的体温在24小时内略有波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
生理情况下,早晨略低,下午或运动和进食后稍高。
老年人体温略低,妇女在经期前或妊娠时略高。
(二)体温的异常⒈体温升高: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体温升高多见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支气管肺炎、脑炎、疟疾、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暑、流感以及外伤感染等。
⒉体温低于正常:见于休克、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甲状腺机能低下、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
脉搏心脏舒缩时,动脉管壁有节奏地、周期性地起伏叫脉搏。
检查脉搏通常用两侧桡动脉。
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节律均匀,间隔相等。
各年龄小儿呼吸、心率、血压正常值
各年龄小儿呼吸、心率、血压正常值
呼吸心率血压
新生儿:40~50次/每分钟 120~140次/每分钟 60~70mmHg
1岁:30~40次/每分钟 110~130次/每分钟 70~80mmHg
2~3岁:25~30次/每分钟 100~120次/每分钟2岁以后收缩可按公式计算4~7岁:20~25次/每分钟 80~100次/每分钟收缩压(mmHg)=年龄*2+80 mmHg 8~14岁:18~20次/每分钟 70~90次/每分钟舒张压(mmHg)为收缩压的2/3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为低血压。
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约高20mmHg.婴儿期下肢血压较上肢低。
儿童身高体重计算公式
婴幼儿体重标准测量公式:
1~6个月时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6(公斤);
7~12月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5(公斤);
2~10岁体重(公斤)=年龄×2+7(或8)。
婴幼儿身高标准的增长规律:
足月儿身长平均为50cm
1岁身长:75cm。
(出生后第一年大约增长25厘米,)
2~12岁以后小儿身长(厘米)=年龄×5+75(厘米)(每年大约平均增长5厘米)。
凡身高超过标准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注:体温单:5岁以上(含5岁)画脉搏、呼吸;7岁以上(含7岁)填血压。
各年龄阶段正常生命体征数值
各年龄阶段正常生命体征数值
血压计算公式:
1岁收缩压平均70—80mmHg
2岁以后按下列公式算:
收缩压=年龄×2+80mmHg
舒张压=收缩压×2/3
早期预警评分的概念
早期预警评分(EWS)是: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
EWS评分的最大特点是:对常用的生理指标进行相应的分值,根据不同的分值制订出不同级别的医疗处理干预原则。
一旦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即“触发”水平,就必须尽快进行更积极的医疗处置。
专科护士临床思维欠缺
病情的判断: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预见性
病情的报告:护士传达信息时条理不清,接受者接受的信息不全缺乏准确性病情的处理:护士被动执行医嘱缺乏主动性。
儿科患儿各种指标正常值与测量方法课件
心电图检查
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判断心律 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
病。
心电图正常值
P波时限不超过0.12秒,QRS波 群时限不超过0.12秒,QT间期不
超过0.44秒。
心电图测量方法
通过心电图机记录心脏电活动, 测量各波的时限、振幅等参数。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CT、MRI等,用于观察患儿内脏、骨骼等结构。
血常规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值范围为(4-10)×10⁹/L。用于评估 感染情况。
血红蛋白浓度(Hb)
正常值范围为110-160g/L。反映贫血或红 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值范围为3.5-5.5×10¹²/L。反映贫血或 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⁹/L。用于评估出 血风险。
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 。
3
生化指标异常
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指标异常,应及时就 医。
特殊检查指标异常处理
心电图异常
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X线检查异常
X线检查发现肺部炎症、心脏疾病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B超检查异常
B超检查发现肝胆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异常,应及时就 医。
正常值范围为60-80g/L。反映肝脏 合成功能。
血清白蛋白(ALB)
正常值范围为35-55g/L。反映肝脏 合成功能和营养状况。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范围为5-40U/L。反映肝脏损 伤。
肌酐(CREA)
正常值范围为44-133μmol/L。反映 肾功能状况。
03 儿科患儿特殊检 查指标
正常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范围
正常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范围
正常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范围如下:
1.体温:新生儿的正常体温通常在36.5°C至37.2°C之间。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体温可能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2.脉搏/心率:新生儿的心率一般较快,正常范围大约在120-160次/分。
3.呼吸频率:新生儿的呼吸频率相对较高,正常范围为每分钟40-60次。
4.血压:新生儿的血压计算公式并不直接适用年龄×2+80(这个公式适用于儿童),而是根据体重、年龄及临床状况来评估是否正常。
对于新生儿,收缩压(SYS)和舒张压(DIA)的具体数值没有一个固定的正常范围,但通常较低且随着出生后数小时到数天逐渐稳定。
请注意,上述数据是大致参考值,实际测量时应结合临床情况,并且不同医疗机构可能对某些指标有微小差异。
如有任何异常或疑虑,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
重症判断及评估
:隐匿性强, 变化急骤, 易被忽视, 获取病史艰难。
——高危病人早期筛查——POCT (近患者床旁进行的快速检测分析技术)等床旁快速检验及检查技术——综合病理生理/疾病转归/临床经验——拯救生命,减轻后遗症儿童评估三角(20-30 秒完成)各种病因危重症早期识别呼吸衰竭危重症紧急治心跳呼吸暂停心肺复苏死亡 无后遗症存活 有后遗症存活心肺功能衰竭休克儿童评估五角(2-3 份内完成)SAMPLE (二级评估:经初步稳定治疗后完成)(Appearanc ):意识状态、 面色、 对刺激的反应、 姿式和肌张力, 反应是否与年龄相称,好不好?(Breathing ):有无呼吸频率和/或者节律异常,呼吸功是否增加、 呼吸动度是否减弱。
(Circulation ):皮肤颜色正常、苍白、青紫或者发花。
::——呼吸心跳骤停,心肺衰竭 ——失代偿性休克 ——呼吸衰竭 ——深昏迷 ——严重喘鸣:(Airway ):能否通过简单手法维持气道通畅(Breathing ):呼吸频率、呼吸功、肺部呼吸音和经皮氧饱和度正常 正常 正常 稳定 正常 异常 正常 呼吸窘迫 正常 正常 异常 代偿性休克异常 正常 正常 原发性脑病或者全身性疾病异常 异常 正常 呼吸衰竭 异常 正常 异常 失代偿休克 异常异常异常心肺衰竭(Circulation ):心率、心律、血压、中央和周围动脉搏动、 CRT (毛细血管再冲盈时间)、皮肤颜色及温度(Disability ):大脑皮层和脑干功能——意识状态、有无惊厥、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姿式和运动情况(Exposure ):充分暴露,子细检查全身:年龄(岁) 呼吸频率 心跳频率 收缩压 <1 30-40 110-160 70-90 2-5 20-30 95-140 80-100 6-12 15-20 80-120 90-110 >12 12-16 60-10090-120::气道通畅—无呼吸艰难,呼吸音正常气道可维持—有呼吸艰难,呼吸音正常,无严重缺氧气道不能维持—严重呼吸艰难,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严重缺氧:呼吸频率:任何年龄>60 次/分或者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底线呼吸节律:规则/不规则呼吸费力程度:鼻扇、三凹征、端坐呼吸、耸肩/点头气体进入情况:胸廓起伏及呼吸音强弱梗阻部位 异常呼吸声音 语音特征 鼻吸气,类似打鼾 正常或者鼻音重 咽(声门上) 吸气,喘鸣低沉 声门 吸气+呼气,喘鸣 嘶哑 声门下 吸气+呼气,喘鸣 正常 气管 吸气+呼气,喘鸣 正常 支气管吸气+呼气,哮鸣正常双肺叩诊皮肤颜色稳定:无呼吸衰竭——各项呼吸参数大致正常;参数有异常,但无呼吸衰竭不稳定——可能呼吸衰竭(呼吸窘迫) 有明显呼吸艰难及缺氧表现;呼吸衰竭严重呼吸艰难及缺氧表现,呼吸节律异常循环:心血管直接体征:1、脉搏、周围动脉及中央动脉;2、心率;3、血压末梢脏器功能/灌注:1、皮肤:颜色、温度、皮肤发花、CRT2、脑:辨认父母能力、意识状态、肌张力、瞳孔大小3、肾:尿量——同时触摸中央动脉、周围动脉婴儿:肱动脉、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儿童: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脉率反应心率——脉搏强弱有助于血压判断中央、周围动脉强度正常:血压正常中央动脉强度正常、周围动脉减弱:血压底限或者降低中央、周围动脉强度减弱:血压下降过快:任何年龄>160次/分过慢:任何年龄<60次/分心率必须结合患儿,特别是结合循环灌注情况进行评估年龄0-1个月1月-1岁1-10岁>10岁收缩压(低限)mmHg 607070+年龄*290:颜色、温度、CRT、有无发花温暖环境中CRT 正常<2 秒皮肤花纹,苍白,CRT 延长和周围性青紫提示皮肤灌注不良。
生命体征
腋温测 量法
实用文档
肛温测量法
1、体位: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 2、润滑: 约2.5cm 3、插入长度:3.5cm,(婴儿1.5cm,幼儿
2.5) 4、时间:3分钟 5、取出体温计后擦净肛门
实用文档
肛温测量法
6、取出体温计后用消毒纱布擦干净(肛表 用卫生纸擦拭)
7、读数、记录 8、给患者取舒适体位 9、消毒体温计(0.5%的过氧乙酸浸泡两次,
紧张、哭闹、恐惧等
实用文档
测量脉搏、呼吸的操作步骤
测量脉搏: 1、仰卧位时使患者近侧手臂放于舒适位置。 2、护士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
在桡动脉处,按压力适中,以能清楚测得 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测量30秒,将测量的脉率乘2.
实用文档
测量脉搏、呼吸的操作步骤
测量呼吸: 1、将测量脉搏的手仍放在患者的手腕上 2、观察患者胸部及腹部的起伏,一呼一吸
后,应对体温计进行检查,保证其准确性。
方法: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于
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水中,3分钟后
取出检查,若误差在0.2℃以上,玻璃管有
破裂、水银柱自行下降,则不能使用。
实用文档
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1、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 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 出汗多,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表者禁忌测量腋温, 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常见于大量的
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脉压异常:
(1)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 闭不全、甲亢等。
(2)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等
实用文档
测量血压操作步骤
生命体征
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是指角膜受刺激,引起眨眼的一种反射,主要反映桥脑的功能状态。病人垂危时,角膜反射减弱, 病变已侵犯桥脑,即将侵犯延髓,为生命临终的预兆。
医护人员不但要全面了解生命体征的意义,还要及时地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地采取有效的 措施进行救治。
(通俗定义:非专业医学术语定义)
生命体征是标志生命活动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是评估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它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瞳孔和意识,这些项目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都有正常范围。
谢谢观看
(四)呼吸频率的改变
⒈呼吸增快(>20次/分):正常人见于情绪激动、运动、进食、气温增高。异常者见于高热、肺炎、哮喘、 心力衰竭、贫血等。
⒉呼吸减慢(<12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麻醉剂、镇静剂使用过量......
血压
(指肱动脉压)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正常值下限(90/60毫米汞柱) 时,应考虑可能为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心机梗塞、心脏衰竭、急性心包填塞等。当高血压脑病或颅内压增高时, 血压常在200/120毫米汞柱以上。
(一)血压的产生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称为血压,一般指动脉血压而言。心室收缩 时,动脉内最高的压力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内最低的压力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
小儿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
小儿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小儿各年龄血液细胞成份平均正常值二小儿各年龄血小板(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值BPC (X 109/L) MPV (fl )分组G 95% 正常范围x±s0〜14天207 100〜423 7.8 ±0.715天~288 145〜571 8.4 ±1.51岁〜195 119〜320 9.2 ±1.43岁~178 99 〜320 10.0 ±1.47〜14岁151 81 〜285 11.7 ±1.8 成人130 84 〜201 12.2 ±1.1三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正常值项目标本国际单位换算系数旧制单位(旧—)钾血清 4.1 ~ 5.6mmol / L 1 4.1 --5.6mEq/ L 钠血清136~ 146mmol/ L 1 136 〜146mEq/ L 氯血清100~ 106mmol/ L 0.28 357 --379mEq/ dl 氯化物血清100~ 106mmol/ L 0.17 590 --625mg/ dl 钙血清 2.1 〜2.55mmol/ L 0.25 8.4 --10.2mg/ dl 镁血清0.8 〜1.2mmol/ L 0.5 1.6 --2.4mEq/ L磷铜锌氨铁(男)铁(女)血清0.87 ~ 1.45 mmol / L 0.323 2.7 ~ 4.5 mg /(血清10.9 〜21.98 g mol/L 0.157 70〜140屈/ dl 血清7.65 〜22.95 g mol/L 0.153 50~150屈/ dl 全血 5.9 〜35.2 mmol / L 0.587 10~60屈/ dl血清8.95 ~28.64 卩mol/L 0.179 50~160屈/ dl 血清7.16 〜26.85 g mol/L 0.179 40~150屈/ dl总铁结合力血清44.75 〜71.60 g mol/ L 0.179 250-400g g/ dl转铁蛋白成人血清 2.20 〜4.0g /L 0.01 220 〜400 mg/ dl > 60岁血清 1.80 〜3.80 g / L 0.01 180 〜380 mg/ dl葡萄糖(空腹)血清 3.9 〜5.9 mmol / L 0.056 70~ 105 mg / dl全血 3.9 〜5.6 mmol / L 0.056 70~ 100 mg / dl 丙酮酸全血45^ 140 g mol/ L 114 0.4 〜1.23 mg / dl丙酮血清半定量法血浆阴性<0.5 mmol / L 0.172 阴性<3 mg/dl定量法血清0.05 〜0.34 mmol / L 0.172 0.3 〜2.0 mg / dl 蛋白总量血清60〜80 g / L 10 6 〜8g/ dl白蛋白(A)血清35 〜55g/ L 10 3.5 〜5.5g /dl球蛋白(G)血清20〜30 g / L 10 2.0 〜3.0g /dl血清蛋白电泳血清(纸上电泳)白蛋白0.54 〜0.61 0.01 54%- 61%a 1球蛋白0.04 ~ 0.06 0.01 4%- 6%a 2球蛋白0.07 〜0.09 0.01 7%- 9%B球蛋白0.10 〜0.13 0.01 10%- 13%Y球蛋白0.17 〜0.22 0.01 17%- 22%肌红蛋白血清6~80g g/ L 1 6 —80ng/ ml巨球蛋白全血 1.5 〜3.55 g / L 0.01 150 〜350mg/dl (放射免疫法)粘蛋白改良Harriss 法血清20~ 40 mg/L 10 2 —4 mg/dlWinzler 法血清400~ 900mc/ L 10 40 —90 mg / dl 铜兰蛋白血清 1.53 〜3.34 g mol/ L 0.067 30 —65 mg / dl胆红素总量血清2~19g mol/ L 17.1 0.2 —1mg/ dl直接胆红素血清0~6.8 g mol/ L 17.1 0. —0.2mg / dl总胆固醇血清 3.12 〜5.2mmol / L 0.026 120 〜200mg/ dl甘油三酯血清0.39 〜1.10mmol / L 0.011 35 —100mg/dl 尿素氮血清 1.78 〜8.92 mmol /L 0.357 5 —25 mg/ dl肌酐血清27〜132 g mol/ L 88.4 0.3 〜1.2mg/dl肌酸(男)血清 2.9 〜7.1mmol/ L 76.3 0.17 〜0.70mg/ dl肌酸(女)血清88〜177 g mol/ L 76.3 0.35 〜0.93mg/ dl 乳酸脱氢酶血清50〜240IU/L肌酸激酶(CK)血清25〜200IU/L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0 〜2 5 IU/L(CK-MB)a i-抗胰蛋白酶碱性磷酸(King-Armstrong 法)维生素C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免疫荧光滴度法)E玫瑰花环形成率免疫球蛋白IgAIgDIgEIgG血清酶血清0.78 〜2.00g / L2 0〜2 2 0 IU / L0.01 78 〜200mg/ dl血浆23~85川01/ L 56.8 0.4 〜1.5mg/dl血清68-8200g g/ L 1 68~ 8200ng / ml血清<1:160 —<1:160淋巴细胞0.40 〜0.70 0.01 40%- 70% 血清760〜3900mg/ L 10 76~ 390mg/ dl1~ 4mc/ L 10 0.1 —0.4mg/dl0.1 〜0.9mg / L 10 0.01 —0.09mg / dl6 〜16g/L 0.01 600 —1600mg/ dl400~ 3450mg/ L 10 40 —345mg/ dl试验名称出血时间(IVY)凝血时间(试管法)毛细血管脆性(束臂)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疋血块退缩试验阿司匹林耐量正常值5〜8分钟6〜12分钟0〜5个出血点12〜14秒> 25秒16~ 20 秒2 4g / L1/2〜1小时开始退缩,24小时完全退缩服药后岀血时间延长2分钟以上,而4 小时不超过2分钟四出血性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显著减少;②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③血管功能或结构异常: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凝血时间延长见于:①甲、乙、丙型血友病;②严重的肝损伤、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岀血;③应用肝素等抗凝药脆性增加见于:①特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症;②过敏性紫癜;③维生素(C或P)缺乏;④感染中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见于:①DIC;②肝功能障碍;③维生素K缺乏;④应用抗凝药物消耗不佳见于:①凝血因子减少:甲、乙、丙型血友病、肝脏病等;②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③血中抗凝血活酶增加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①纤溶亢进有FDP存在时;②肝素治疗时;③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时降低见于:①纤维蛋白原缺乏;②严重肝损害血块退缩不良见于: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②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③血小板无力症出血时间延长见于: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②血小板功能障碍为正常五血气分析正常值项目标本国际单位换算系数旧制单位pH 动脉血7.35 〜7.45 1 7.35 〜7.45 氧饱和度动脉血0.9 〜1.00 0.01 90%^ 100%静脉血0.64 〜0.88 0.01 64%J^ 88% 氧分压动脉血10.6 〜13.3kPa 0.133 80~ 100mmHg 氧含量动脉血0.15 〜0.22vol / L 0.01 15〜22 vol/%动脉血150 〜220ml / L 10 15〜22ml/ dl静脉血100〜160 ml / L 10 10 〜16ml / dl 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男 4.7 ~ 6.4 kPa 0.133 35~ 48 mmHg 女 4.3 ~ 6.0 kPa 0.133 32~ 45mmHg 二氧化碳总量血清23~ 31 mmol / L 1 23〜31mEq/ L 二氧化碳结合静脉力血浆22~ 31 mmol / L 0.449 50〜70 vol/% 缓冲碱动脉血45 ~ 55 mmol / L 1 45~ 55 mEq/ L 碱剩余全血-3 〜+3mmo l/ L 1 -3 〜+3mE/ L 实际碳酸氢酸血浆25±3mmoJ/ L 1 25±3mE/ L 标准碳酸氢盐动脉25±3mmoJ/ L 1 25±3mE/ L血浆六尿检查正常值项目SI单位正常值传统正常值蛋白定性阴性疋量v 40mc/ 24h糖定性阴性疋量新生儿v 1.1 mmol/L 新生儿v 20mg/dl儿童v 0.28 mmol/L 儿童v 5mg/dl比重 1.010 〜1.030渗透压婴儿50 〜700mmol/ kg 婴儿50 〜700 mOsr/ kg儿童300~ 1400mmo/ kg 儿童300 ~ 1400 mOs/ kgpH 5~ 7沉渣白细胞v 5个/ HP红细胞v 3个/ HP管型无或偶见透明管型/ HPAddis计数白细胞v 100 万/ 12h红细胞0 〜50 万/ 12h管型0 〜5000 / 12h钠95~ 310mmol/24h 2.2 〜7.1g / 24h钾35~ 90 mmol /24h 1.4 〜3.5g / 24h氯80~ 270mmol/24h 2.8 〜9.6g / 24h钙 2.5 〜10mmo l/24h 100 ~ 400mg/ 24h磷16~ 48mmo l/ 24h 0.5 〜1.5g / 24h镁 2.5 〜8.3mmol/ 24h 60 ~ 200mg/ 24h肌酸0.08 〜2.06mmol/ 24h 11 〜270mg/ 24h肌酐9 〜18mmoj/ 24h 1 〜2g / 24h尿素250 ~ 600mmoj/ 24h 15 〜36g / 24h尿胆原 1 : 20以上稀释为阴性v 4mg/ 24h淀粉酶v 64U (温氏)六尿检查正常值项目SI单位正常值传统正常值蛋白定性阴性疋里v 40mg/ 24h糖定性阴性疋里新生儿v 1.1 mmol/L 新生儿v 20mg/dl儿童v 0.28 mmol/L 儿童v 5mg/dl比重 1.010 〜1.030渗透压婴儿50 〜700mmo l/ kg 婴儿50 〜700 mOsm/ kg儿童300~ 1400mmol/ kg 儿童300 ~ 1400 mOsi/ kg pH 5~ 7沉渣白细胞v 5个/ HP红细胞v 3个/ HP管型无或偶见透明管型/ HP Addis计数白细胞v 100 万/ 12h红细胞0 〜50 万/ 12h管型0 〜5000 / 12h钠95~ 310mmol/24h 2.2 〜7.1g / 24h钾35~ 90 mmol /24h 1.4 〜3.5g / 24h氯80~ 270mmol/24h 2.8 〜9.6g / 24h钙 2.5 〜10mmo l/24h 100 ~ 400mg/ 24h磷16~ 48mmo l/ 24h 0.5 〜1.5g / 24h镁 2.5 〜8.3mmol/ 24h 60 ~ 200mg/ 24h肌酸0.08 〜2.06mmol/ 24h 11 〜270mg/ 24h肌酐9 〜18mmoj/ 24h 1 〜2g / 24h尿素250 ~ 600mmoj/ 24h 15 〜36g / 24h尿胆原 1 : 20以上稀释为阴性< 4mg/ 24h淀粉酶v 64U (温氏)八小儿心电图特点及正常值一、小儿心电图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心电图正常值有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参考值
血压及尿量的正常值(mmHg)mmHg=kPa×7.5
儿科药物剂量计算
1、按体重计算
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30) ×0.02+1.05
小儿心肺复苏ABCDEFGH
1、通畅呼吸道(airway,A)
2、人工呼吸(breathing,B)
3、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4、药物治疗(drug,D)
肾上腺素的使用:首剂仍采用标准剂量,即1:10000肾上腺素,静脉给药,每次0.1ml/kg (0.01mg/kg),气管内给药为0.1mg/kg(1:1000也为0.1ml/kg),3~5分钟后若无效给大剂量肾上腺素,任何通道给药均为0.1~0.2mg/kg(1:1000稀释)。
2~3次后若无效,可持续静点肾上腺素,速度为20ug/kg.min,直到心跳恢复,然后减量至0.1~1ug/kg.min,此法对维持心压有利。
注意肾上腺素引起复苏后的高血压和快速心律失常,使用后需严密监护;肾上腺素不能加于碱性液内;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可使作用减弱。
阿托品的使用:用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有一定的作用。
剂量每次0.01~0.1mg/kg,静脉注射,5分钟1次,最大剂量每次1mg,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加大剂量。
利多卡因的使用:用于缺血缺氧,严重酸中毒和心肌本身病变所致室颤、频发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速。
用药首次剂量均为1mg/kg,加5%GS10ml稀释后静推,气管内用药要加蒸馏水稀释至3~5ml。
因半衰期短,必要时5~10分钟后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5mg/kg。
也可于首次给药后,以20~50u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维持。
甘露醇的使用:复苏后常规使用,用量每次0.5~1g/kg。
第一日4~6小时用药1次,此后酌情给予。
低血糖的处理:新生儿给10%GS2.5 ml/kg静推,儿童25%GS 1ml/kg静推。
5、心电图(EKG,E)
6、除颤(defibrilillation,F)
7、作好记录(good record,
G)
8、低温(hypothermia,H):保持正常体温或实行亚低温(34℃~36℃),重视头部局部
降温,可戴冰帽将头置于冰槽中使头温降至32℃左右,重症患儿降温要持续3~5天。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