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一章 夏商周——第三章 汉)【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原始社会经历了 ___原始群氏族公社______ 和两个阶段。

2.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 产”生。

禅让(制)3.夏朝的第一个 xx 是__启。

4.《xx·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__ ,经启 __ 。

”5.法的起源经历了从 _习惯__到__习惯法 __、再到___成文的演变与法___ 发展过程。

6.《 xx ·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__ 。

” x刑x7.《说文解字》:“灋,刑也,__ ,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8.《正韵》:“律吕万法之所出,故法令谓之。

”9.《 xx》曰:“昏、 ___xx 、贼,杀。

”10.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己_恶而掠美”。

(二)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xx”,是在()。

CA 夏朝B 西周C 战国时期的 xxD汉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DA 五百B 一千C 二千D 三千3.“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BA 习惯B 战争动员令C 祭祀D 礼仪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DA昏 BxxC贼D杀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

”CA昏 BxxC贼D杀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 xx 三十六年作()。

”DA 囹圄 BxxxxC 均台D 圜土8.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己恶而掠美为()”。

AA昏 BxxC贼D杀9.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贪以败官为()。

”BA昏 BxxC贼D杀10.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A ”A夏台 B 均台C 囹圄 D 圜土(三)多项选择题1.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 BC )。

A 刑B xx、不偏不倚C 限制、强制D xx2.夏朝的监狱叫( ABC)。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1.1复习笔记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

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

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

”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

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中国法制史各章练习题1-8

中国法制史各章练习题1-8

《中国法制史》1-8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律”,是在()。

CA夏朝 B西周C战国时期的秦 D汉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DA五百 B一千C二千 D三千3、“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BA习惯 B战争动员令C祭祀 D礼仪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DA昏 B墨C贼 D杀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 )”。

C A昏 B墨C贼 D杀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A夏朝 B商朝C西周 D秦朝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 )”。

DA囹圄 B夏台C钧台 D圜土8、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CA圜土 B钧台C夏台 D囹圄二、多项选择题1、夏朝的监狱叫做()。

ABCA圜土 B夏台C钧台 D囹圄2、“昏、墨、贼,杀”是夏朝的法律制度,其中的罪名是()。

BCDA 杀 B昏C墨 D贼三、问答题1、禹刑禹刑是夏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的总称。

2、甘誓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一、单项选择题1、炮烙之刑出现于。

D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2、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CA、商王B、贵族C、卜者D、掌戮3、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

AA、嫡长继承制B、兄终弟及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D、诸子均分4、商朝刑法的总称是。

DA、九刑B、禹刑C、宫刑D、汤刑5、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

AA、脯B、醢C、墨D、劓二、多项选择题1、商朝的罪名主要有。

BCDA、昏B、不吉不迪C、暂遇奸宄D、不从誓言2、商朝的监狱称作。

ABCA、圜土B、牖里C、囹圄D、廷尉3、商朝的肉刑有。

BDA、醢B、墨刑C、劓殄D、劓刑4、商朝死刑处决方法除斩、戮以外,还有。

ABCDA、炮烙B、醢C、脯D、劓殄三、问答题1、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中国法制史 课后题 及其解析供参习

中国法制史  课后题  及其解析供参习

《中国法制史》课后习题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A.禹刑B.汤刑C.九刑D.五刑【答案】A【解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五刑为墨、劓、蜚、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2.西周法官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叫做()。

A.“五刑”B.“五听”C.“五行”D.“九刑”【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方式被称为“五听”。

3.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私造的刑书是()。

A.吕刑B.竹刑C.九刑D.汤刑【答案】B【解析】邓析是郑国的大夫,公元前530年,邓析综合当时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之上,称为“竹刑”。

4.赎刑作为一种制度始于()。

A.夏B.商C.西周D.春秋【答案】A【解析】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夏。

赎刑是刑罚执行的一种变通方法。

周穆王时,曾命令吕侯“训夏赎刑”,就说明了这一点。

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是指()。

A.宋国的“刑器”B.邓析的“竹刑”C.晋国的“铸刑鼎”D.郑国的“铸刑书”【答案】D【解析】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打破了奴隶主把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当作自己的秘密武器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宋国的“刑器”、邓析的“竹刑”和晋国“铸刑鼎”在时间上晚于郑国的“铸刑书”。

6.下列属于夏朝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A.律B.格C.令D.王命【答案】D【解析】在夏朝,不成文的习惯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国王发出的“誓”、“诰”、“王命”也是当时重要的法律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7.西周时审理民事案件称为()。

A.听狱B.断狱C.五听D.听讼【答案】D【解析】西周时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已有明确的区分,前者称“讼”.后者称“狱”。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一章 夏商周【圣才出品】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一章 夏商周【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一章夏商周1.结合法学理论与历史资料,阐释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与主要特点。

答:(1)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关于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问题,主要有以下观点:①神权法思想认为,法律起源于“天意”或者“神道”。

《魏书》提出了“德刑之设,著自神道。

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祗之意”,“是以明法令,立刑赏”的观点;《汉书》也有“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的说法。

②道家学派认为,法律起源于自然界的客观法则。

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所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

③宋代理学家认为,法律起源于“理”,大体相当于所谓“宇宙绝对精神”。

朱熹即明确提出过“法者,天下之理”的论断。

④主张“人性恶”者认为,法律起源于惩恶扬善的社会需要。

如《荀子·性恶》宣称:“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冶、合于善也。

”⑤法家学派则认为,法律起源于定分止争的社会需要。

譬如,《管子·七臣七主》提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⑥刑“始于兵”之说。

表明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行动的某些需要;中国最早的法,脱胎于战争或军事行动中产生的军法。

中国最早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兼有军事镇压性质之军法和刑事制裁性质之刑法等双重含义。

⑦“礼源于祭祀”之说。

表明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

起初,这种仪式规则只是一些简单的习惯性规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一些上层人物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将日益复杂烦琐的仪式规则加以确认或改造,并强化其神秘性与强制力,便使“礼”上升为强迫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或法律规范。

(2)中国法的起源的主要特点①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最初是通过中原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兼并征服战争与联盟融合过程以及宗教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因而分别形成了礼与刑两种不同的法律渊源,法制文明体系贯穿着礼刑并用的原则。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中国法的起源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夏代的法律制度夏代的《禹刑》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夏代的监狱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商代的法律制度主要罪名及刑名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商代的司法制度【重点难点归纳】夏商的法律制度一、中国法的起源1.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它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也有其产生、发展直到最后消亡的客观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律产生的共同规律在于:(1)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2)法律的产生过程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3)法律产生的过程受宗教、道德的极大影响,因此刚刚产生的法律几乎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2.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

从夏代的开创者“启”开始,中国便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在中国古代的部分文献记载中找到可靠的依据。

可见,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3.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从传世文献记载看,关于法律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起源于黄帝时代说(2)起源于尧舜时代说(3)起源于夏代说(4)“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4.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1)“刑”字的演变及其含义迄今为止,商代甲骨文中还未发现有“刑”字,但已有表示刑罚之字。

后世所谓“五刑”在甲骨文中均能找到。

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已发现有“刑”字。

《中国法制史》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题库参考答案

2018年《中国法制史》(题库考试)参考答案【答题要求】名词解释:70-100 时代、相关的人、制度的意义简答:150-200论述:400+ ①解释含义、概述内容②意义、影响③个人评论、思考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参考答案教材P14——28一、名词解释1.墨刑24:又称黥刑,商代“五刑”中的一种。

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所以,墨刑既是刻人肌肤的身体刑,又是使人蒙受耻辱、以区别与常人的耻辱刑。

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

2.刖刑24:又称剕刑,商代“五刑”中的一种。

即砍去罪人左脚、右脚或者双脚的重刑,奴隶主用以控制奴隶逃亡,限制奴隶自由的一种肉刑。

二、简答题无三、论述题1.试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4+15+16+17观点一:教材观点(1)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可以概括出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

从夏代开始,中国便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①人口和地域的划分:“按照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汉书》“铸九鼎,象九州”的记载,说明禹时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开始按照地域将居民划分为九个区域,并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②政权的设立:即“公共权力的设立”,“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措施”。

《礼记》记载“夏后氏百官”,已有官员的划分,官员权力的布置;另外,夏还有“圜土”,也即监狱。

③税收的出现:“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夏代已经有了贡赋制度,向地方侯、伯征收贡品,主要是铜。

(2)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关于法律起源的观点主要有:起源于黄帝时代说、起源于尧舜时代说、起源于夏代说三种不同观点。

(3)此外,中国法律起源观点中最有影响的是“刑起于兵”、“兵刑合一”说。

这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流传的关于法律起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一章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一章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

第一章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氏族习惯答:氏族习惯是法的胚胎形式,法的起源实际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它是指氏族社会调整社会关系的共同规范,它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协调社会纠纷,约束人们共同劳动以及平均分配的共同准则。

2.习惯法(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习惯法是奴隶制国家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夏代已经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和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习惯法。

夏代统治集团将传袭已久的原始习惯加以筛选补充,变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习惯法。

夏代习惯统治方式,是中国阶级社会诞生以来最早出现的最为简陋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的落后性,是由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立法技术落后所决定的。

3.夏礼答:夏王朝一建立,统治者便把礼摆到重要位置。

无论在明示法律关系方面还是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礼都起到了民事法规的实际调整作用。

夏礼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规范。

它源于氏族社会的礼,在夏代奴隶制国家里被改造赋予了阶级属性和法律效力,从而变为奴隶制国家法律统治的有效武器。

4.“王权神授”答:“王权神授”是商代的立法思想之一。

商代统治者把奴隶主贵族对人世间的法律统治,神话为“秉承天意”,以使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合法化、神权化,并赋予商王这一奴隶主阶级总代表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地位。

这种宣传不仅使王权专制披上了宗教神学色彩,而且可以借此大肆欺骗愚弄被压迫的劳动群众。

5.五刑答:“五刑”是指长期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常用刑。

夏代为有效镇压反抗奴隶主国家统治与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承袭并发展了舜禹时代习惯处罚方式,从而初步确立了奴隶制五刑制度,即墨、劓、剕、宫、大辟。

这五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

6.大辟(人大2012年研)答:大辟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五刑”中对死刑的通称。

《尚书·吕刑》郑玄注:“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

谓死刑为大辟。

”夏代初步确立了奴隶制五刑制度,即墨、劓、剕、宫、大辟。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铸刑鼎(人大2008年研)答:“铸刑鼎”是春秋末期郑国公布成文法的一项重要活动。

春秋末期,首先创制成文法的是郑国的子产。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事件。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

此举遭到晋国大夫叔向的抨击。

“铸刑鼎”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在春秋末期以前,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未公之于众。

“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

2.竹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竹刑》是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私人编著的刑书。

《左传·定公九年》杜预注:邓析“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

”原文已佚。

邓析造刑书是在子产铸刑鼎三十余年之后。

邓析后来被郑国执政者所杀,但其竹刑却被国家采纳。

《左传·定公九年》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竹刑较笨重的刑鼎易于携带和流传,它的出现是古代立法的一大进步。

3.《法经》(青岛大学2015年研;河北大学2015年研;南京大学2008、2003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4年研;人大2001年研;中国政法1996年研)答:《法经》是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魏相李悝所编纂的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并成为秦汉及以后历朝立法的渊源。

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法经》有6篇,《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其他5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它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地主阶级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的工具和武器。

4.改法为律(人大2008年研)答:“改法为律”是商鞅变法中的对法律形式进行改变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2单)8、西周时期将过失犯罪称为:A、非终B、惟终C、眚D、非眚(12单)10、在西周时,“非终”、“惟终”指在裁判上要区分:A、偶发与一贯B、过失与故意C、坦白与抗拒D、自首与告发(10单)7、西周的借贷契约是()。

A、傅别B、质剂C、书契D、约剂(09单)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的( )。

A.邓析 B.子产 C.赵鞅 D.范宣子(06单)12.下列选项中,不属“六禁”内容的是()A.金禁B.嬉禁C.狡禁 D.宫禁(04单)37.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A.契券B.券书C.质剂D.傅别(04单)42.《法经》的篇目是()。

A.六篇B.七篇C.九篇D.十二篇(03单)1.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指的是()。

A.故意犯罪B.过失犯罪C.惯犯D.偶犯(03单)2.李悝在制定《法经》时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

A.不孝B.盗贼C.贪墨D.权制独断(02单)1、“刑罚世轻世重”理论是在()形成的。

A.西周B.春秋C.秦朝D.汉朝(02单)13、春秋时期郑国的成文法“竹刑”是由()编制的。

A.子产B.邓析 C.赵鞅D.叔向二、多项选择题(12判)27、西周的土地在法律上全部属于周王所有()。

(11多)40.西周时期形成了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

“五听”包括( ).A.”辞听”B.“色听”C.“声听”D.”耳听(09多)40.西周将故意犯罪不称为( )。

A、非眚 B.不端 C.非终 D.惟终(08多)40.西周“五过”中受私人请托而枉法的不称为( )。

A.惟反 B. 惟内 C.惟货 D.惟来(04多)60.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A.“父母之命,媒约之言”B.“六礼”C.“七出”、“三不去”D.“同姓不婚”(03判)27.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为“质剂”。

三、论述题(12分)46、分析下面一段话的含义,并用法理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按章节排列)

在职法硕《中国法制史》历年考试真题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单)8、西周时期将过失犯罪称为:
A、非终
B、惟终
C、眚
D、非眚
(12单)10、在西周时,“非终”、“惟终”指在裁判上要区分:
A、偶发与一贯
B、过失与故意
C、坦白与抗拒
D、自首与告发
(10单)7、西周的借贷契约是()。

A、傅别
B、质剂
C、书契
D、约剂
(09单)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的( )。

A.邓析
B.子产
C.赵鞅
D.范宣子
(06单)12.下列选项中,不属“六禁”内容的是()
A.金禁
B.嬉禁
C.狡禁
D.宫禁
(04单)37.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
A.契券
B.券书
C.质剂
D.傅别
(04单)42.《法经》的篇目是()。

A.六篇
B.七篇
C.九篇
D.十二篇
(03单)1.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指的是()。

A.故意犯罪
B.过失犯罪
C.惯犯
D.偶犯
(03单)2.李悝在制定《法经》时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

A.不孝
B.盗贼
C.贪墨
D.权制独断
(02单)1、“刑罚世轻世重”理论是在()形成的。

A.西周
B.春秋。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内容简介目录局部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明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清朝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概略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局部名校考研真题详解5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局部〕考研真题及详解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23理论法学〔法制史局部〕考研真题及详解4年中山20法律B卷〕考研真题及详解1年南开大学872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10年华东政法大学61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2022年南京大学法学院924法律史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局部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神话传说时代。

此时的法表现为习惯法。

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国家社会,自夏、商至周,史称“三代〞。

这一时期礼与刑法制的两大组成局部。

夏朝法律制度直接源于原始时代的习惯法。

其法制中,既表现出神权法的价值倾向,又保存了较多的原始习俗的剩余。

公元前16世纪,商族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商人迷信鬼神,信奉“天命〞、“天罚〞观念。

神权法思想在商朝到达顶峰。

《中国法制史》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课后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法制史》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课后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法制史》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课后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关键词解释以德配天:周族推翻商王朝定都镐京后提出的政治思想。

简言之,即认为“天”不是一个部族的专有祖先,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哪个部族有“德”,哪个部族就能获得“天”的佑护,强调不能仅仅对“天”负责,更要关注人世民心,这一政治思想鲜明的体现了西周时期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变历程。

明德慎罚:“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

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

出礼入刑:礼与刑是夏商西周三代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是相同的,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出礼入刑”正指出了“礼”、“刑”评价标准相同这一特点,对于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允许的,“刑”也不加以禁止,而凡是“刑”所禁止的,那么“礼”肯定也对此予以否定。

五刑:指夏商西周时期常用的刑法体系,即三代的主要刑罚。

包括“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

“墨”又称为“黥”,是指在脸上刺字;“劓”指割去鼻子;“膑”又称“刖”,指砍脚、砍腿或剜去膝盖;“宫”指破坏罪犯的生殖器官,男子去势,女子闭幽;“大辟”指死刑,执行方式有斩、杀、焚、磬、埋、弃市等。

傅别: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借贷契约。

具体来讲即将债劵剖为两半,合劵称为“傅”,分劵称为“别”,债权人执右劵,债务人执左劵。

质剂: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买卖契约。

具体来讲即将买卖贸易分为大小两类,大型买卖例如奴隶、牛羊等用长,即“质”;小型买卖如兵器、珍奇用短劵,即“剂”。

六礼:指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程序。

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成立除了遵循婚姻缔结的各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成,这一程序即简称“六礼”。

(完整版)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夏、商时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完整版)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夏、商时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1. 传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是()。

A. 蚩尤B. 皋陶C. 共工D. 黄帝2. 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

A. 夏B. 商C. 周D. 秦3. 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A. 肉刑B. 夏政C. 禹刑D. 五刑4. 夏朝中央最高司法官叫()。

A. 蒙士B. 大理C. 大司寇D. 小司寇5. 夏启夺取政权后将所征服的地域划分为()。

A. 九牧B. 九州C. 九鼎D. 九洲6. 最早出现的军法出现在()。

A.《礼记.王制》B.《左传》C.《尚书.甘誓》D.《尚书.汤誓》7.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确立了()。

A. 王位世袭制B. 皇帝世袭制C. 爵位世袭制D. 总通世袭制8. 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 夏B. 商C. 西周D. 秦朝9.“禹刑”最先见于()。

A.《史记》B.《左传》C.《尚书》D.《竹书记年》10. 夏朝的“五刑”有墨、劓、膑、宫和()。

A.罚金B.杀C.鞭刑D.徒刑11. 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B.夏台C.畿内D.社12.夏朝法的主要形式是假借天意发布的()。

A.王命B.天命C.禹刑D.礼仪13.《五刑》又称为()。

A. 汤刑B. 甫刑C. 赎刑D. 正刑14.关于《五刑》的起源,最早见于()。

A.《尚书.大传》B. 《尚书.尧典》C.《尚书.甘誓》D.《尚书.汤誓》15.“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A. 习惯B. 战争动员令C. 祭祀D. 礼仪16.炮烙之刑出现于()。

A. 夏朝B. 西周C. 春秋D. 商朝17.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A. 商王B. 贵族C. 卜者D. 掌戮18.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B.断手、刖、劓、宫、大辟C.墨、劓、刖、宫、大辟D.醢、脯、劓、墨、大辟19.商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是()。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夏商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夏商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导论一、概念题中国法制史答: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①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

②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即中国法制史学。

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

二、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答: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具体阐述如下:(1)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看,中国法制史研究所及应该包括自中国国家和法形成至研究者所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2)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活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一些非经国家机关正式制定,而在司法实践中起规范与调节作用的习惯、判例,以及调节家族内部关系、乡里关系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特殊形式的社会规范。

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等。

③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

④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

⑤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三、论述题试述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答: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状况包括以下内容:(1)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从整体上看,在清末沈家本以前,法制史的研究作为传统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几千年中伴随着古代法制的发展而不断积累,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其功绩和作用十分明显。

但是,作为一种非学科性的研究,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汉代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汉代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黄老思想答:黄老思想是战国中后期形成的一种道家与法家合流的法律思想流派,西汉初期成为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老子即老聃。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黄老思想适应了西汉初期与民休息的历史需要,成为从秦朝“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向西汉中期以后“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过渡的一种法律思想。

2.德主刑辅(中山大学2005年研)答:“德主刑辅”思想是由汉朝董仲舒正式提出来的,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

“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①统治者应秉承“天意”,对人民进行教化。

②不反对动用刑罚,但教化是“本”,刑罚为“末”。

③董仲舒还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人能“循三纲五纪”,是教化的立法者和执行者,而贫穷的下等人性本恶,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后才可以为善。

④对不同等级的人施行德和刑的时候应当各有所侧重:少数上等人天性向善,当然没有什么施刑的问题。

而对于中间阶层,主要通过教化使之为善,所以,对他们应当“厚其德而减其刑”。

对于穷苦人民是教化不过来的,则要侧重用刑,只能“发刑罚以立其危”。

3.约法三章(人大2012年研)答:“约法三章”是指西汉初年的一项立法活动。

汉高祖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之时,为了争取民心,便以废除秦朝苛法为号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与繁密严苛的秦朝法律比较,简便易懂,故使“兆民大悦”,颇受秦人欢迎。

后来,随着汉朝政权在全国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使汉帝国的统治者深感“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丞相萧何受命制定新的法典。

4.《九章律》(辽宁大学2005年研)答:《九章律》是汉朝法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汉律的核心和骨干。

通常所说的汉律,主要指《九章律》。

在汉朝根基基本稳定之后,为适应管理国家,调节整个社会生活的需要,汉初统治者即开始了全面的立法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国萧何作的《九章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夏商周
1.结合法学理论与历史资料,阐释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与主要特点。

答:(1)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
关于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问题,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神权法思想认为,法律起源于“天意”或者“神道”。

《魏书》提出了“德刑之设,著自神道。

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祗之意”,“是以明法令,立刑赏”的观点;《汉书》也有“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的说法。

②道家学派认为,法律起源于自然界的客观法则。

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所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

③宋代理学家认为,法律起源于“理”,大体相当于所谓“宇宙绝对精神”。

朱熹即明确提出过“法者,天下之理”的论断。

④主张“人性恶”者认为,法律起源于惩恶扬善的社会需要。

如《荀子·性恶》宣称:“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冶、合于善也。


⑤法家学派则认为,法律起源于定分止争的社会需要。

譬如,《管子·七臣七主》提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⑥刑“始于兵”之说。

表明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行动的某些需要;中国最早的法,脱胎于战争或军事行动中产生的军法。

中国最早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兼有军事镇压性质之军法和刑事制裁性质之刑法等双重含义。

⑦“礼源于祭祀”之说。

表明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祭祀活
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

起初,这种仪式规则只是一些简单的习惯性规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一些上层人物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将日益复杂烦琐的仪式规则加以确认或改造,并强化其神秘性与强制力,便使“礼”上升为强迫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或法律规范。

(2)中国法的起源的主要特点
①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最初是通过中原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兼并征服战争与联盟融合过程以及宗教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因而分别形成了礼与刑两种不同的法律渊源,法制文明体系贯穿着礼刑并用的原则。

②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最初发生于以家族、宗族组织及其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早期国家制度的基础之上,因而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的宗法伦理道德性质。

③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与家族、宗族制度的发展相一致,以维护家族、宗族及国家等团体利益与集体和谐为基本宗旨,法律突出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的服从义务,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权利意识受到一定压制,故其刑事立法、行政立法之类的公法体系异常发达,而民事立法方面的私法体系则相对滞后。

2.夏商刑罚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答:夏商刑罚制度在整个中国法制史中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有:(1)刑罚体系
①夏朝的刑法体系
a.夏代政权正式建立以后,刑罚制度有所发展。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有“夏后
氏之王天下也,则五刑之属三千”的说法;《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也有“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条三千”的记载。

汉代经学家郑玄将五刑三千条解释为:“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b.以上说法或记载都是后人的臆断或揣测,至于夏代刑罚制度的实际情况,目前不得而知。

②商朝的刑罚体系
a.商代刑罚制度在基本沿袭夏代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发展变化。

商代的常用刑罚主要有墨、劓、刖、宫、大辟等刑名。

此外,还有一些临时使用的酷刑。

b.商代刑罚制度在基本沿袭夏代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发展变化。

商代的刑罚制度不仅野蛮严酷,而且随意擅断,明显具有“临事制刑”的特点。

(2)主要罪名
①夏代罪名
主要有不孝、弗用命、昏、墨、贼等。

a.不孝、弗用命
“不孝”不仅会影响家庭、家族、宗族内部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宗法伦理道德关系,而且也会破坏整个社会宗法等级秩序的稳定,因而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犯罪。

由对尊家长的孝,上升为对宗主权贵的忠,不服从王命自然也就成为又一重大犯罪。

对于不服从王命的“弗用命”的违法行为,不仅本人处以极刑,还要罪及妻子眷属。

b.昏、墨、贼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犯此三项犯罪者,依法处以死刑。

②商代罪名
a.不孝、不从誓言
沿用与夏代类似的不孝、不从誓言等罪名。

“不从誓言”,实际就是不服从王命。

b.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
“不吉”,即不善;“不迪”,即不道;“颠越不恭”,即违礼犯上;“暂遇奸宄”,即欺诈奸邪。

凡有这些行为者,均要诛灭本人及其全家。

c.乱政、疑众
第一,乱政”,大体包括三种政治性犯罪:随意曲解或破坏法律政令;扰乱法定名分或变乱政制法度;利用旁门左道干扰统治秩序。

第二,“疑众”则包括五种蛊惑人心、制造混乱的犯罪行为:制作违禁乐舞、奇装异服、奇技淫巧;言行虚伪狡诈又巧言辩解;坚持习用并宣扬违法理论;顽固顺从非法事物且文过饰非;假托鬼神、祭祀名义而悖礼逆制。

第三,按照当时的规定,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处死。

d.职务犯罪
第一,商代有关于职务犯罪的规定,并且制定过所谓的“官刑”予以制裁。

从“官刑”规定来看,对沉湎于歌舞的“巫风”罪,是按照身份地位的高低,分别予以罚丝或罢免的不同处治的。

第二,夏商两代无罪刑法定制度,其罪名规定主要散见于各种具体案件,只能根据文献记载略知其部分内容。

(3)刑罚适用制度
①唐虞时代
唐虞时代初步形成了“眚灾肆赦,怙终贼刑”的刑罚适用制度,对因过失造成的犯罪或危害行为可以减免刑事责任,而对故意犯罪或惯犯则从重处罚。

②夏代
夏代产生了“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刑罚适用制度,反对错杀无辜或无罪。

③商代
a.商代推行“殷罚有伦”、“义刑义杀”的刑罚适用制度,确立了某些定罪量刑的基本规则。

b.商代确立了某些定罪量刑的基本规则。

尽管那时还不可能真正依法定罪或完全据罪量刑,但刑罚适用制度开始形成的一些基本原则或标准,对后世法制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3.夏商司法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夏商两代处于中国早期法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司法制度受其影响,具有两个重要的时代特色。

(1)夏商两代的司法体制及其职能,尚未从行政、军事体制及其职能中分离出来,它们基本是合而为一的。

夏商两代的最高统治者——王,作为最高的行政、军事首脑和立法者,实际是一身而三任,同时还拥有最高的司法审判权和最终的司法裁决权。

夏王、商王以下的各级官吏,在本部门或本辖区内,也同时兼掌行政管理权、军事指挥权和司法审判权。

此外,由于夏商两代属于古代宗族国家性质,其社会结构仍以家族、宗族结构及其宗法制度为基础,各级司法审判权实际掌握在各级宗主手中。

所以,尽管当时也设置有士、士师、大理、司寇之类的司法官员,但司法权始终受到行政和军事权力的制约,甚至多数司法机关或其名称原本就是军事机关或军事职务的名称。

(2)夏商两代属于中国早期的神权法时代,司法制度具有鲜明的天讨、天罚、神判的特色。

《尚书·召诰》有“有夏服天命”之类的说法,《史记》卷二《夏本纪》也有夏禹“致孝于鬼神”等记载。

夏代政权从一建立时起,便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对于那些违背“天命”者,自然要“恭行天之罚”。

商代的建立也曾以“受命于天”而自居。

夏启兴师镇压有
扈氏的反抗,商汤起兵征讨夏桀的残暴统治,都是打着“代行天罚”的大旗进行的。

4.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答:(1)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形成
①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是在继承夏商两代法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天命思想与神权观念,继续宣称自己“受天明命”。

西周统治者继续打出“恭行天之罚”的旗帜。

即西周直接继承了夏商两代“天命”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②周人通过总结汲取夏商两代相继颠覆的历史教训,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认识出发,首次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新命题,并在现实的治道中形成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政治思想与法制原则。

③在“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及“刑兹无赦”等政治法律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罚适用原则,即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刑事政策和法律适用。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这一法制原则把“明德慎罚”与“刑兹无赦”的法律思想巧妙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增加了德礼教化与刑罚镇压的可操作性,从而体现了“以德配天”的崇高要求。

(2)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①西周统治者将“天命”与“民意”、德礼与刑罚紧密联系在一起,确立“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及“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制原则,表明他们已由夏商时期的崇信天命神权和专任刑罚手段,逐步发展为注重德礼教化、慎用刑罚镇压以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灵活调整刑事政策和决定法律适用。

②这种崇尚礼治德化、先教后刑、刚柔相济、恩威并举的法律思想与法制原则,标志着西周统治者的立法技术日渐成熟,适用法律的手段更为灵活丰富,为后世“德主刑辅”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