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pt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
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
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
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
[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0年整理).pptx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 统 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关于数学学习 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做数 学体现过程、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 2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 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 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 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 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 效的 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
学海无涯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 间里 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 学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 活的 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 3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 策 略。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 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 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 的不同学习需求。 2、关于数学的意义 1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限于“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智力价值看得过分重要
新课改教师要求
新课改教师要求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航,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的国际化特点,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是过程目标。
2.大大增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使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新课程还强调基础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增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动了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
“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已经成为国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新课改增强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文明水准与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4.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
“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
”而过去的教学却界限分明,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各个学科割裂开来,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水平的形成。
5.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确立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贯彻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存有着一个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而学生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
6.重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2020年10月整理).pdf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对教师教学观念的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需要不断的自我更新,提升自身修养。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要求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
(一)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
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几点要求1、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有水平的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精彩发言/会高质量的分析试卷/会上一节有水平的示范课/会写一篇像样的文章。
(1、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
2、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教师应严格培养标准不作丝毫的退让,在严格要求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要常把自己教学状态和水平拿出来和同事、特别是外校好的教师比,扬长补短,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4、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要主动融入备课小组,主动承担教研任务,在愉快的合作中同舟共济,专业进步。
5、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有基本的数量追求,每次测试平均分和合格率纵向应有进步。
)3、对教师德育工作要求(五全)全员育人/全程管理/全心服务/全情投入/全面发展4、对教学质量分析的要求(三级管理)5、对服务的质量要求: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牢记办学的使命;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把事情做成精品;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到岗到位无差错;要有专业的工作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要有真情的服务状态,全心全意为师生。
6、新时期呼唤新的评价:教学改革创新奖班级管理贡献奖共产党员先锋岗教育科研尖兵奖教坛新秀蓓蕾奖默默无闻奉献奖后勤服务保障奖7、新时期教师应具有的特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终身向书本、向他人、向自己学习,学教育理论、学科学知识、学经验方法;探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育人模式、创造性使用教材、积累有效教学方法、形成有价值经验。
合作精神和执着精神:包括合作意识、态度、能力;对教育的持续热情、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素质要求ppt课件
七、学以致用,较强的工作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认知能力: 第二个层次为应用能力.由自学能力、审美能力、适应能 力、自我修养能力等构成;第三个层次是工作能力。
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 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一般说来.教师在取得相应学 历后.就证明已经获得、或已经基本具备这些能力。而第 三个层次的工作能力.则是教师专业方面的能力.具有较 强的实践性.要通过多年实践的积累和深人钻研而获得。
九、与时俱进.先进的教育观念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如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 评价观等。特别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 应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的;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 生;应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教育活动要 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力挖掘 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 展,进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个性即特色.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 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个性是一种优势资源,与创新 能力和事业成功关系密切。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 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苏霍姆林斯 基所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 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 色。”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挥洒着自身个性。教 师良好的个性特征、人格魅力会如春风化雨,在教育活动中给学生以 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能力:第一类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的调节、控制和 改造的能力:第二类是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 能力:第三类是教师自我调控的能力。 2.表达能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 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 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教师要争取成为语言艺术 家,思维敏捷,表述如行云流水.要有“一凤入林,百鸟 压声”的本领。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能力等。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传统教育注重纵向知识的积累,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横向知识的拓展和深入。
教师应该拥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教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索。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自身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各种活动。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主动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再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最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反思和评估的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师还应该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只有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师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创新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以及反思和评估的能力。
这些要求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和执行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0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pptx
学海无涯
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 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35. 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 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学设计
37.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39.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40.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育知识
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24.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专
业 (六)学科知识
知
识
25.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27.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
(七)学科教学知识
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31. 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 32. 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八)通识性知识
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学海无 涯
专
(十一)班级管理与教 开展德育活动。
业
育活动
48.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
能
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教育文档(2020年整理).pptx
4 充分将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增强教学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音 乐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多 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丰富知识,增强技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信息技术采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技 术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D、音乐、语言、 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 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 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学海无涯
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⑤课程 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 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 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得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 体性的作用。
1.2 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 需要持续的知识更新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歌唱技能、 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和指挥技能),还须不 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①引进音乐教师时应该严格考核其专 业知识和道德水平,看他是否具备现代教学观念;对于已上岗的 教师要从行为方面进行考核。②提倡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③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 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促 进教师的素质,比如:师校学习和培训,校内外讲座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ppt课件
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专业知识的科学性与艺
术
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
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交流能力; 组织能力 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把知识转化为智力的能
力;
了解与研究人(学生) 的能力;
编辑版pppt
9
4.教师教育面临的转型性变化
从满足数量增长要求向建设高质量教师转 变;
然而, 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存在很大的弊 端。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 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
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多 种解释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 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影响。
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 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
从培养学科型教师向培养综合型、复合型 教师转变;
从学历达标向专业化发展转变; 从一次性职前教育向职前、职后衔接的终
身学习转变。
编辑版pppt
10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坚决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成功的新公式 21世纪学习内容= 3个“R” + 7个“C” 21世纪成功技能=3个“R” x 7个“C”
在教师培训和实施之前,提供授权的教学资源(各种数字形式与印刷版本),并在教师培训中使用。
提前检查教师的准备情况、知识、技能水平,以便让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者了解情况。
教师可利用远程学习技术、在线联网和访问提供经过检验的同行做法的职业发展门户,从而获得帮助、 信息与支持。
出现专业学习社区,得到教育组织的支持,并利用远程教育技术来建立联系并交流意见、信息、教案 及最佳做法。
(2020年整理)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pptx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 素 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 基本 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 全面发 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 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 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 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 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 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 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 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 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 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 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 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知识”转向“教学生”,教学的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的控制方式应该是非结构性的、开放的、民主的。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一)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既定教学规则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自己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
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投身教育科研也能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
(二)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新课程强调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课程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研究的要求,强调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之间的有机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因此,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突出要求之一。
(三)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新课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所谓的整合,就是指通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互相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48页PPT
A
州或地方的正式课程
A0
A
B 校长或教师委员会对正式课程的解释
C
学校采用的正式课程
C0
C
D 教师对学校课程的解释
E
教师预定所采用的课程
E0
E
F
教师实际教学所实施的课程
E2 E1 E3 F3 F1 F2 学生经验的课程
1
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 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
几种课程理论比较 (续)
教师的角色 知识的传授者 知识的管理者 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角色的 将知识、技能分 向学生示范知 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
表现 解,有组织地加以 识分类的策 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
呈现,学生通过倾 略,鼓励学生 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
听、练习和背诵再 运用概念图建 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
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 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 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血脉相连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国际课程改革研究的一般趋势
从学科内容到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目标、计划到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教材的单因素到教师、学生、教材、
教材内容 教师 校长
偏少 12 11
适当 31 43
偏多 57 46
现行课程中的弊端
不少校长和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偏难(%)。
课程难易 程度 教师
校长
偏易
7 8
适当
53 32
偏难
40 60
对我们课程现状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53页PPT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
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海无 涯
背后的目的,以及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实际效果缺乏全 面、透彻的了解。这种状况往往导致教学过程单一、重复、缺乏新意, 同时,也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思维难于脱离原来的 轨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功课目标的新课程标准以及开发校本 课程的要求,为教师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 提供了空间。教师将更要灵活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选择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这就意味着教 师除了具有理解知识及其结构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 具有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信念与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出了 要求。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我们把课程与教学改革作为切入口, 围绕教学活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迫 切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 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 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 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 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 中 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 生学 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 [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 “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 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 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 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 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 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 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 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 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 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 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 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 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三)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 务教育目前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 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 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 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 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 意见的机会。[3]师生教学关系主要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授”与“受” 的关系。这种状况,忽略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热情,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纲要》指出要“改 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
四)实践领域的拓展,需要具备新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 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能力。 1
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 授为中心,基本上没有师生间的对话与合作。就教师的工作而言,在一般 情况下,基本上是单兵作战,教师主要靠自己的能力和较单一的学科知 识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不太有可能有他人的援助,而且教师的 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与其它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互不相关。[4]这种教学 形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不需要与学生进行 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具备与学生交往的能力,这种教学形态,使教师与教 师之间,教师与社会各界,少有合作的机会,这往往使教师把自己禁锢在 本学科的范围之中,使教师往往只有教科书的内容而没有教科书以外的 内容,这些状况,都不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发并合 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教材开发要求,以及“综合课程”、 “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都需要教师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与学生 对 话沟通;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主动与家 长、社区各界人士合作,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培养教育。《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 宣言》中提出“寻求所有可能的合作伙伴的合作,他们能帮助教师将教 育过程更紧密地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将教育过程变为实践宽容 与团结以及尊重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活动。”[5]可见,依靠各方面的教 育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交往合作的能力应成 为教师必备的素养。 2 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 传统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多被理解为围绕着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一系 列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关心的重点是对给定教育内容的理解 和对高效率传授这些内容的方法的寻找与运用,这往往使得教师们的视 野被狭隘地限定在所教科目的内容及其传授方式上,而对这些科目内容
学海无 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 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 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 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 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 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学海无 涯
但要重视“双基”而且还应重视学生整体发展的多种需求,关注学生的 兴趣和经验,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 特点及其对课程的建构作用。
(二)调整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课程 结 构上,我国中小学一直十分注重学科课程,在小学开设了思想品德、语 文 、数学、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10个科目;在 初 、高中分别设置了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地理、劳动技术和体育等学科,初中除开设这11个学科外,还开设 生理卫生、音乐、美术3个学科。而对于其它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 具有的价值重视不够,致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注重单科知识的传授,忽 视 知识的整体结构,较少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难于获 得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教师则习惯于在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进行教学, 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传统模式。这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构成的新课程结构,打破了学校教育中由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如 《纲要》中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积极倡导各 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在开设 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 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 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些决定改变了课程 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综合的现状,重点在于开拓学生 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必 须具备较宽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备 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 识背景和将知识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
学海无 涯
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 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 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对话、 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 习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 践中学习。采用全面、多样的评价方式,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