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届中考复习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有配套答案)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学校班级姓名成绩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5)题。
(共10分)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到人类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万户飞天”。
我们的祖先不断挑战对未知的想象极限,追寻对宇宙探索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始终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甲】的序幕。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开创性、奠基性的①(成就成绩)。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以“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果,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铸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梦想的力量、奋斗的历程。
创造了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国奇迹”,也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厚民生福【乙】(zhǐ)提供了强劲动力。
今年,国务院决定把每年的4月24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意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
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从而形成尊重科学、鼓励探索、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
在自主创新中,②(凝结凝聚)中国力量,以航天梦助推中国梦,我们一定能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
(1)对填写在横线①②处的词语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成绩②凝聚“奇”字的笔顺是:B、①成绩②凝结“奇”字的笔顺是:C、①成就②凝结“奇”字的笔顺是:D、①成就②凝聚“奇”字的笔顺是:(2)根据文意,在【甲】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造福人类社会②探索宇宙奥秘③和平利用太空A.③②①B. ③①②C. ②③①D. ②①③(3)形声字,是由表示字义的形旁和表示字音的声旁组成的。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0.06一、基础·运用(14分)1.(1)B(2分)(2)(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中华文化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却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括号内的内容可以不写。
“中华文化”1分,“更加”1分)(2分)(3)乙(2分)2.(1)A(2分)(2)将“源远流长”改为“海纳百川”(或“百川归海”“多元开放”“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等)(1分)3.(1)B(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不得分)(2分)(2)示例一:甲使用楷书书写,字体工整端庄,体现杜甫刚直方正的品格,这首诗将个人的老病孤独和国家战乱的时局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杜甫诗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特点。
示例二:乙使用隶书书写,典雅庄重,古朴的风格是杜甫士大夫精神的象征,这句诗写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后,希望天下寒士都得到庇护,是其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
示例三:丙使用行书书写,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希望登顶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这也是杜甫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的体现。
(书体特点1分,诗句理解1分,表述中能体现“与国家命运联系”或“忧国忧民”“爱国报国”等1分)(3分)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5分)4.千树万树梨花开5.九万里风鹏正举6.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7.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4-7小题共5分。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二)(4分)8.答案示例:①与思念的人(写“情人”“爱人”“亲人”等均可)梦里相见②乐观豁达(共2分。
每空1分)9.D(2分)(三)(8分)10.D(2分)11.甲(2分)12.答案示例一: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体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也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1.(6分)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䯝.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 àn)烂绽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䯝.(suí)炫寻: 一一一亅、B.精䯝.(suǐ)绚寻: 一一一亅、C.精䯝.(suí)绚寻: 一一一、亅D.精䯝.(suǐ)炫寻: 一一一、亅(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
2020年北京市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卷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9分)阅读文段,完成第1-6题。
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有一处被车流包裹的静谧之地——北京古观象台。
在这一方天地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代天文科技的魅力。
观象台下,曲.径通幽处,日晷、月晷和星晷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星球的日升月落、星辰运行。
观象台上,陈列着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等8架清代铜制天文仪器。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古代的国家天文台称呼为“钦天监”,这个部门承担着观察天象、颁布历法、提示节令和时间的重任。
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故宫午门上会举行隆重的大典,钦天监要将算好的下一年的历书献给皇帝,再由皇帝向全国颁布,下一年的生产生活就有制可依了。
如今,古观象台周边早已高楼林立,星空不再清澈,观测的任务也搬到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但当你眯起眼睛,似乎还能想象夜(幕暮)降临时,天官提着灯笼走上高台,熟练转动仪器,计算着这个城市上空的星辰运转。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曲.径通幽(qū) 夜幕B.曲.径通幽(qū) 夜幕C.曲.径通幽(qǔ) 夜暮 D.曲.径通幽(qǔ) 夜暮2.下列加点的“举”与“举世无双”中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举.一反三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举.国上下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右图中的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垂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2020年度海淀二模初三语文答案解析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6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
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 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 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 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 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渠道稳步发展的同时, 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 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 跨越亚、非两洲, 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 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 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
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髓.的内在特质,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完善发展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àn)____烂绽放。
(1)这段文字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所写汉字,以及对画线字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精髓.(suí)炫寻:ㄱ一一一亅丶B.精髓.(suǐ)绚寻:ㄱ一一一亅丶C.精髓.(suí)绚寻:ㄱ一一一丶亅D.精髓.(suǐ)炫寻:ㄱ一一一丶亅(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1遍,漫;○2填满,遮掩;○3更加。
09 2020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0.06一、基础·运用(14分)1.(1)B(2分)(2)(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中华文化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却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括号内的内容可以不写。
“中华文化”1分,“更加”1分)(2分)(3)乙(2分)2.(1)A(2分)(2)将“源远流长”改为“海纳百川” (或“百川归海”“多元开放”“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等)(1分)3.(1)B(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不得分)(2分)(2)示例一:甲使用楷书书写,字体工整端庄,体现杜甫刚直方正的品格,这首诗将个人的老病孤独和国家战乱的时局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杜甫诗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特点。
示例二:乙使用隶书书写,典雅庄重,古朴的风格是杜甫士大夫精神的象征,这句诗写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后,希望天下寒士都得到庇护,是其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
示例三:丙使用行书书写,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希望登顶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这也是杜甫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的体现。
(书体特点1分,诗句理解1分,表述中能体现“与国家命运联系”或“忧国忧民”“爱国报国”等1分)(3分)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5分)4.千树万树梨花开5.九万里风鹏正举6.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7.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4-7小题共5分。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二)(4分)8.答案示例:①与思念的人(写“情人”“爱人”“亲人”等均可)梦里相见②乐观豁达(共2分。
每空1分)9.D(2分)(三)(8分)10.D(2分)11.甲(2分)12.答案示例一: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体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也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0年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6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䯝.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àn)烂绽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精䯝.(suí)炫寻:┐一一一刂丶B.精䯝.(suǐ)绚寻:┐一一一刂丶C.精䯝.(suí)绚寻:┐一一一丶刂D.精䯝.(suǐ)炫寻:┐一一一丶刂(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
2020年海淀区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

一、 基础·运用(共14分) 学校策划开展以 “多元文明 交融与共” 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 , 请你完成任务。
l 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 完成 (1)-(3) 题。(6分)
文明如水, 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 彼此交流、 不断创新和融汇的
修改: 3 “香远益清一文化的远播” 课题组找到这样一则新闻稿。 阅读文稿, 完成(1)(2)题。(5分)
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一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近日,BBC推出单集58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一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在全世界引
起关注, 杜甫
。
“尽管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 中国的文学历史却常常被忽视。” 从《卫报》
变化。
【丙】句采用长短句。 短句句式整齐, 节奏明快;长句舒缓, 结尾总结升华, 语调渐趋
昂扬。 2 下面是 “海纳百川
文化的包容” 课题组同学准备的线上交流稿件。 阅读文段, 完成(1)
(2)题。(3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特征。 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 孔子的 “君子和而不同” ,《周易》的 “ 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 , 心 。 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 一
[乙]第@段列举中华文明 “西渐" 和国外设备、 技术引进等事例, 来论证不同文明间的交 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丙]第@段举了日常生活和国际交流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 突出了交流互鉴对创新发展 的作用, 增强了说服力。
22. 当今世界, 科技创新、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互鉴力度日益加大。请你联系某个 领域中的一个事例, 谈谈交流互鉴的重要性。(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