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文言文 知识整理(背诵要点)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2)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二、字词理解(1)字词注释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复习要点

22 礼记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不,表否定。

旨:甘美,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jiā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行,施行天下为公: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贤,指品德高尚。

与,通"举",推举,选举。

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讲信,讲求信用。

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所终:能够善终。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废疾者,残疾人。

分(fèn):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礼记二则-知识点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007《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007《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虽有嘉肴》一.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二.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

方法:学生自主寻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然后对一词多义中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探究、讨论,明确答案。

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三.课文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知识点归纳1.通假字(1)兑命(“兑”同“说”)(2)学学半(“学”同“斅”,教导)2.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3.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其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学半(学,同“斅”,教导)五.理解内容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一、注音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xiào)学半】教学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一、注音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xiào)学半】教学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a38a3b3a-792a-11ec-bdb7-7cb59b590d7d通假字半学半学(“学”与“习”,教)一样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保留的寡妇、孤儿、孤儿、残疾人和病人都有支持(“保留”与“鳏夫”相同,年老无妻)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虽然有知道(古意:尽管。

今意:尽管。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男人有分,女人有回报(古代的意思是:女人结婚。

现代的意思是:回报。

)大道(古代含义:指儒家所推崇的古代政治制度。

现代含义:道路。

)一词多义Pro 1,不仅仅是它的Pro(动词,Pro…)2、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其1,不知道其智业(代词,其,指“佳肴”)2、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儿子1。

没有独生子它的儿子(动词,with…)2、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修理1。

信息修复(动词,修炼)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1.男人有分,女人有回报(名词,职责,职责)2.船的船头和船尾大约有8分钟长(奇数)(量词,长度单位)词类活用使老年人有一个强有力的目的有用,年轻人长(老年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形状,形容词用作名词,中年人;年轻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幼儿)文言句式这叫做...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主题]《虽有嘉肴》:本文通过论述“嘉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

202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 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重点词句整理《虽有佳肴》一、重点实词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5、学学半学:同“教”,教导学:学习6、虽有佳肴佳肴:美味的肉食7、弗学,不知其善也善:好处8、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9、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二、古今异义1、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4、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三、一词多义1、学学学半—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2、其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五、句子翻译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6.《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一、重点实词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行:施行2、选贤与能贤:指品德高尚的人与:通“举”,推举能:才干出众的人3、讲信修睦修:培养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5、男有分分:职分,职守6、女有归归:女子出嫁7、是故谋闭而不兴闭:杜绝兴:兴起,发生8、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9、故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从里面闩上10、是谓大同谓:叫做大同:指理想社会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举”,推举、选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有通“鳏”,老而无妻三、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2、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四、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2.不独子其子古义:指子女今义: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3.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归还4.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今义:货物5.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五、一词多义1.独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只是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老而无子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只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只有2.作①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兴起②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自作自受作为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文章④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振作六、重点句子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二则复习资料

《礼记》二则复习资料

《礼记》二则复习资料(一)主要内容:《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西汉戴圣编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总纲领;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

(二)课文翻译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虽然。

嘉:美好的。

肴:用鱼肉做成的荤菜。

泛指精美可口的食物。

弗:不。

其:代词,它的,指“嘉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代词,它的,指“至道”。

善:好处。

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所以。

然:这样。

困: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自反:自我反思。

强: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g)也。

故:因此、所以。

长:增长。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推动、互学促进的。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兑:通“说(yuè)”。

学:同“敩”,教导。

其:表推测。

此:这。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谓:说。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政治制度。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施行。

为:是。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虽有嘉肴(yáo)一、原文、注音、注释、译文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品尝。

旨:(味道)甘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zhǐ)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所以,因此。

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反: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自我勉励。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长:促进。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g)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其: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此之谓乎:宾语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一词多义学学半(向别人学习)不知其旨也(它的)三、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四、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五、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七、课文分析①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3.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二.古今异义词。

1.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4.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而长的路5.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三.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旨:名词作形容词,味美)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3.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4.不独子.其子(子:意动用法,以……为子)四.一词多义。

1.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向别人学习)2.以去以.六月息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重点词语解释。

1.弗.食(不)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3.教然后知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5.其此之谓.乎(说)6.选.贤与能...(选:选拔)(贤:品德高尚)(与:同“举”,选拔)(能:才干出众)7.讲信修.睦(修:培养)8.不独亲其亲. (.亲:父母)9.不独子其子. ( 子:子女)10.使老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11.壮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1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13.男有分. (职分,职守)14.女.有归 (女子出嫁 )15.货恶.其弃于地也 (厌恶)16.谋闭而不兴. (兴起)17.盗窃乱贼..而不作. (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18.故外户..而不闭 (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 闭:用门闩插上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教学文稿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教学文稿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6.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7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8.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9.货(古:财务,今,商品)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11.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1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

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13.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14.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一词多义1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学,同“斅”,教导)3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2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4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5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6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7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可据理臆断欤(同欤)8乱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自云避秦时乱(战乱)乱花渐欲迷人眼(繁乱)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无丝竹之乱耳猿鸟乱鸣(此起彼伏)9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既克,公问其故(n.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目今其祖早故《红楼梦》(死亡,去世)10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1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闩上)12.为: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13.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记载了众多礼仪和仪式的详细内容。

其中,《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是两篇重要章节,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综述,达到复习知识点梳理的目的。

一、《虽有佳肴》《虽有佳肴》是《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的篇章。

该篇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节制、讲究食物的品质和禁忌以及宴会礼仪。

首先,知节制是指在食用过程中要知道适可而止,不贪吃、不暴饮,以养生为主要目的。

这与现代养生观念相契合,强调了饮食的健康与平衡。

其次,文章提到了对食物的品质和禁忌的讲究。

在《虽有佳肴》中,我们了解到古代人对食材的挑选有严格要求,尤其关注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

同时,文章也列举了一些禁忌,例如忌食不洁、腥臊之物等,这是古人在饮食方面的道德规范。

最后,宴会礼仪是《虽有佳肴》的重点内容之一。

宴会礼仪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要求主人热情好客,客人尊敬主人,同时也要注意席间的仪态和口德。

这种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

二、《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是《礼记》中关于法律与道德观念的章节。

它讨论了人类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身养性等问题。

文章中,《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大道”和“小道”的分析,说明了人们应遵循大道的行为规范。

大道即指的是道德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而小道则是违反大道、有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大道之行也》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关于社会秩序的观点。

文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助,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总结:通过对《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的综述,我们了解到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和法律道德的重要知识点。

从《虽有佳肴》中,我们明白了古人对于饮食的节制要求,以及他们对食材品质和宴会礼仪的讲究。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