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2、气象: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 气象: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论语〉十则》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论语〉十则》 4、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鱼我所欲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鱼我所 欲也》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鱼我所欲也》
8、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古义: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9、交通: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0、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桃花源记》
11、丝竹: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 才能。
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 器,引申为马厩。
8、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 用。 称:出名。
9、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或:有时。
12、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4、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 为钧,四钧为石。 15、食马者:食,通“饲”,喂。 16、其:指千里马,代词。 17、是:这样,指示代词。 18、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9、能:本领。 20、足:足够。 21、才 :才能。 22、美:美好的素质。 23、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且:犹,尚且。 25、欲:想要。 26、等:等同,一样。 27、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8、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的课内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文言文知识,下面就来做一个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所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故”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2)作助词,有“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无实义”等用法。

如“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的”的意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而”(1)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

(4)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省略。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1)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2)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六)《记承天寺夜游》XXX一、作者:XXX,北宋著名的文学家,XXX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XXX(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XXX: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XXX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XXX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XXX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XXX。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综合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襟怀胸襟)(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弄月喜悦;(4)漫步落拓。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醉翁亭记》环(围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生字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ïu)射者中(zhî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三、重点解词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2024年八下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2024年八下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2024年八下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0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 非若是也(像)2. 若士必怒(这个)如果,假如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7.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9.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

今:因为)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

今:增加)词类活用: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而: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动作承接?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于:1.受地于.先王(从)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

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

【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

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

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

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

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如:“否,非若是也。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

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等古义:同样今义:等着2、【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3、【楚人怜之】怜古义:爱怜今义:怜悯4、【夜篝火】篝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7、【今亡亦死】亡古义:逃走今义: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夜篝火】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死国可乎】死:为……而死【乃丹书】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法皆斩】法: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五、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六、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八、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公输》一、词语(一)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二)古今异义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所以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请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7荆之地方五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8请献十金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文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胡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三)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4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二、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