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随着《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及《中华内科杂志》的刊登,前庭性偏头痛(VM)这种曾经的相对少见、比较疑难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此版共识较《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有较大的变化,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此版共识进行剖析。
首次明确了VM“中国”定义
在编写2019版共识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无论是国内外的杂志、病例报道,还是《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对VM的定义基本都是避而不谈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等均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定义VM确实存在极大的难度。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戚晓昆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的提议下,先后组织国内各学科50余位专家,经过数次的激烈讨论,最终制定出VM“中国”定义:VM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恶心、呕吐和/或头痛为症候的一种疾病。
这是2019版共识的最大亮点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戚晓昆教授特别强调对患者家族VM症候群的询问,提及要问及四代人。
多学科诊疗特点突出
VM是一种以头痛、头晕起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部分具有遗传倾向,且受睡眠、月经、情绪等多因素影响的疾病。
由于疾病症状的多变,很多患者就诊于不同科室,如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骨科等,不同科室医师对VM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是由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主导制定,分会积极发挥学会成员多学科的优势,集中上述五个学科专门从事头晕及VM诊疗的专家,群策群力,多轮反复讨论,从各个学科角度对共识提出修改意见。
1.VM的临床症状部分:“VM反复发作容易伴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症状。
部分VM与功能性(躯体化)头晕共病。
”这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孙新宇教授提出,并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制定。
2.VM的体征部分:“在VM发作期,可出现短暂性平衡障碍、各种类型的眼球震颤、一过性视野缺损等体征,此种眼震与前庭外周性异常、前庭中枢性异常或混合性异常眼震无显著区别。
”“在VM发作间期也可见前庭功能障碍,凝视诱发性眼震、中枢性位置性眼震、自发性眼震、单侧前庭功能减退以及前庭眼反射抑制失败等。
异常的神经-耳科体征并非一成不变,多次随访能够显著提高发现异常眼动的概率。
”这些是在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专家反复讨论中提出并最终完善。
3.VM诊疗的祖国医学诠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陈志刚教授从祖国医学角度对VM诊疗进行了以下诠释:“VM从症状学角度属中医‘风眩’、‘眩晕’、‘头风’、‘偏头痛’范畴,本病病位在头窍,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端。
风阳、痰浊、血瘀、血虚、肾虚等内伤因素是本病的发病主因,六淫相引或劳累、饮食不节、情志相激等诱发,治疗多遵循辨证论治、急则治标缓而治本的原则。
”
首次制定VM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流程图
VM是以反复发作性眩晕为特点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导致临床误诊、漏诊率很高。
因此,如何提高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也是2019版共识的重要任务之一。
制定诊断与鉴别的流程图,把大篇幅枯燥的文字浓缩成简单、易懂的图表,既方便阅读又便于理解,这是普及对VM认识的最好方法。
2019版共识编写专家组的第一次讨论会中,戚晓昆教授、赵性泉教授和笔者即提出了制定流程图的初步想法,但这也是此版专家共识最大的难点所在,早期的几个版本流程图在各位专家的建议下进行了大幅修改,最终版的流程图(图1)更加重视病史采集以及鉴别诊断,与2018年ICHD-3明确的VM诊断标准契合,可以说流程图是所有参与讨论专家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相信随着大家对VM认识的不断深入,流程图还会不断地改写和完善,我们也希望今后把更简单、便捷的流程图呈现给大家。
专家共识写作形式的创新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内容基本涵盖了VM的方方面面,但从写作形式上看更像是一个大的综述,如果不是对VM有过深入研究的医师很难抓住共识的要点。
赵性泉教授建议2019版共识在写作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突出中国特点。
VM概念的演变、流行病学研究、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管理这八个部分,经过专家们细致的讨论,最后形成总结性的专家共识意见,这样广大读者很容易把握共识的要点,这也是此版共识的一大亮点。
小结
作为2019版共识的执笔者之一,笔者经历了从前期的文献复习,初稿的写作,数轮的讨论和完善,到后期的细节调整,英文翻译,润色。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见证了《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中、英文版)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期待此版共识对加深广大医务工作者对VM的理解认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