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文学常识简介

合集下载

《诗经》常识

《诗经》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

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诗经文学常识整理 简单易记

《诗经》诗经文学常识整理    简单易记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简单易记
《〈诗经〉二首》包括《关雎》和《蒹葭》。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首。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风多是各地民歌;
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赋是铺陈直叙,即把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常与排比结合。

比是比喻,即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托物起兴,即先从别的事物说起,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1.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便于尽情抒发作者的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2.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

3.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政治、民俗等方面的素材,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撰写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诗经的作者是我国古代诗人,他们以君主和贵族身份撰写了这些诗歌。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主要反映农村生活,以及一些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如爱情、乡村景色等;“雅”则反映了贵族生活,主要写君主和贵族祭祀时的礼仪和仪式;“颂”则是贵族对君主的赞美和歌颂。

每一篇诗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

诗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的开始,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

其次,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使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理念、道德观念等。

再次,诗经的语言简明易懂,表达直接,句子短小,朴实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诗经包含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如押韵、节奏、韵律等,使其既可以音乐演唱,又可以作为文学作品阅读。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在语言方面,诗经的语言简洁、朴实自然的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唐代的“古文运动”和现代白话文运动。

其次,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形式和艺术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骈文、对联、排律等。

再次,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诗经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政治和道德等素材,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在音乐方面,诗经的音乐元素对中国古代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文化的结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点。

一、《诗经》的概述《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的集大成者。

《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其中风是古代小调、民歌,雅是宗庙音乐,颂是宗庙乐歌。

每一篇歌词都是由词调和歌词组成的。

词调是音乐的基础,歌词则是诗意的体现。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早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道德观念,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二、《诗经》中的分类《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都有所不同。

风:是一种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关雎》、《悯农》、《伐檀》等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雅是一种宗庙音乐,主要反映了周朝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歌词中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君王的忠诚。

颂:颂是一种宗庙乐歌,主要形式是组歌和大合唱。

歌词通常都是赞颂名将或歌颂帝王,叙述国家典型事迹的。

三、《诗经》中的器物《诗经》中经常出现的器物有铜器、乐器和玉器。

它们的使用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

铜器:铜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农具、兵器和日常用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和宗庙祭器。

例如《大雅·生民》中出现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献于天子,以作右方。

”就是指一种铜质礼器,它是向天子献贡的一种仪式性物品。

乐器:《诗经》中描述的乐器有钟、磬、笙、瑟等,它们在当时都属于重要的宗庙祭器。

乐器在文化交流、政治团结、民众欣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玉器:玉器在当时是高尚的贵族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使人感到神秘、高贵和神圣的材料。

《大雅·荡》中有“以瑶洁齐衡”,在描述铜和玉材料的大可差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玉器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经》的内容简介

《诗经》的内容简介

《诗经》的内容简介《诗经》的内容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的内容简介,欢迎阅读收藏。

体例分类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国学宝典《诗经》的详细知识介绍

国学宝典《诗经》的详细知识介绍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今天就把诗经的⼀些详细知识点告诉⼤家希望对⼤家有帮助,欢迎阅读!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五国风”,共160篇。

与《雅》、《颂》相⽐,《风》显得活泼,⽣活⽓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的哀怨。

《静⼥》写恋爱时的微妙⼼理。

《硕⼈》赞美卫庄公夫⼈庄姜,是我国⽂学最早的“美⼈赋”。

《豳风七⽉》产⽣的年代最早,是⼀⾸极古⽼的农事诗。

《唐风葛⽣》是悼亡诗的开⼭之作。

《邶风⾕风》、《卫风氓》是弃妇诗最的代表。

《豳风东⼭》和《⼩雅采薇》是最的征役诗。

不成功和不顺利的爱情是有的,任何时代都如此,最有代表性的是《秦风蒹葭》。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雅”和“⼩雅”,⼀共有105篇。

“⼤雅”是⽤于隆重盛⼤宴会的典礼;“⼩雅”则是⽤于⼀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篇。

《诗经》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内容丰富,按内容分,《诗经》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对周代社会⽣活的各个⽅⾯,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都有所反映。

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诗经》的表现⼿法:⼀、⼤量运⽤了赋、⽐、兴的表现⼿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件事情的经过。

“⽐”是打⽐⽅,⽤⼀个事物⽐喻另⼀个事物。

“兴”是从⼀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件事物。

⼆、《诗经》的表现⼿法之⼆:四⾔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汉代传《诗》者先后有四家,即申培的《鲁诗》、辕固⽣的《齐诗》、韩婴的《韩诗》、⽑苌的《⽑诗》,现在流传的是《⽑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

⾏道迟迟,载渴载饥。

诗经相关知识介绍

诗经相关知识介绍

诗经相关知识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相关知识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诗经》简介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诗》被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

是最早的一部诗歌(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

采诗说:采诗官员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风俗,知得失。

”献诗说:天子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此说不可信但孔子对《诗经》的编纂有功。

4、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前者是分类,后者是艺术手法。

《诗经》的分类:主要依据音乐为标准,分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是带有各地特色以民歌为主的诗歌。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大致论定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不过春秋中叶。

前后大约500年间。

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

6、《诗经》的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

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7、《诗经》的流传:“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三家诗:《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

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

东汉列于学官,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故得以流传。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1、周部族的.史诗。

《诗经》知识点总结

《诗经》知识点总结

《诗经》知识点总结《诗经》知识点总结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知识点总结1一、词语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二、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知识点总结2《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是中国文化及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正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包括若干册歌词所组成,总计三千多首,收入310篇诗篇,约占一五分之二。

诗经创作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它不但是中国文学发
展史上最具有影响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的影响深远,其基调及观点深刻,将民间文学特有的语言视觉结合,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美学特色,这成为今
后诗歌发展的创始点,而中国文学也以诗经文史和现代文学双重文化渊源而成长。

诗经内容多样,主要分为“五首”与“十二首”两大部分;“五首”从历史角度分为颂、诗、小雅、赋、乐;“十二首”则为风、雅、颂、贝、关、硕、小雅、泰、节、君陵、散、周南,分别代表各种政治、社会、文化、积水和祭祀等话题;每首诗篇又由一
百多首诗歌组成,主要表现人类对社会之间的统治关系、理想远景、祈福祝福,及个人心
灵感受。

在《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细腻形象,中国自古就有“诚不欺、和
而不同”的画面,而这种“诚不欺、和而不同”也是《诗经》中最显著的主题。

《诗经》所体现的维度是自然至上,“凡物本性”理念共同构成了《诗经》的思想内质。

诗经中的一些元素,比如自然、古典礼仪、神话人物、各种风俗仪式都影响着中国古
代文化以至今天的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
长的文化,更好地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共性。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一文库()〔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欢迎大家阅读。

一、诗经内容简介《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二、诗经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欢迎大家阅读。

一、诗经内容简介《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二、诗经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诗经》基本常识+《伐檀》

《诗经》基本常识+《伐檀》

第三章
•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 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 兮,不素飧兮!
思考
• 这首诗歌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这是一首伐木者之歌 抒情的主人公是一群在河边给奴隶主砍 伐檀树造车的奴隶。
讨论题 :
1.找出本诗三章中变更的词语。 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 意思。
《诗经》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
供世人传唱、庆祝活动、宗庙祭祀
《诗经》分为哪几部分?
风、雅、颂
《诗经》主要用来哪些写作手法?
赋、比、兴
诗经 六义
体 制
风(十五国风160) 风土之音(民间歌谣) 雅(大雅、小雅105) 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颂(周颂、鲁颂、商颂40)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表现 手法
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 比喻)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先言他物
—饥男—者女歌有《其所食诗怨,,经劳相者·从歌而魏其歌事,风。》
魏风:魏国的地方音乐
2500年前的一天,柔和阳光普照大地, 清澈的黄河静静地流淌,河边一群衣衫褴 褛的人忙碌一片,有的在砍树,手起了血 泡;有的在运树,树压驼了背;有的在收 割庄稼,满身爬满了飞虫;有的在打猎, 全身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不时流着血。
文章内容
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砍伐檀树给奴隶主造车, 他们一边努力的砍啊砍,一边联想到奴隶主既 不种地也不打猎,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过着不 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气愤,于是唱 出这首歌,对剥削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发泄 内心得强烈不满。
劳动生活 短暂休息
伐檀 愤怒责问
反语讽刺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笔记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笔记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笔记《诗经》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的老祖宗呢,那这里面的文学常识可老多啦。

一、啥是《诗经》《诗经》啊,它就像一个装满了古代人喜怒哀乐的大宝藏。

它是咱们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一共有311篇呢,不过其中有6篇是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所以实际上能读到的是305篇。

这就像是一盒装满了305颗不同味道糖果的大盒子,每一颗都有独特的风味。

二、《诗经》的内容分类1. 风这部分可有意思了。

“风”就是各地的民歌,就像是每个地方的老百姓在唠家常,说自己的生活事儿。

这里面有160篇呢,它包含了十五国风,啥是十五国风呢?就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每个国风都像是不同地方的方言唱出的歌,有着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比如说郑风,就有很多描写爱情的诗,那些年轻男女之间的小情愫呀,就像我们现在年轻人谈恋爱似的,心里小鹿乱撞,还羞羞答答的。

2. 雅“雅”呢,分为大雅和小雅。

这就像是贵族们在开高雅的派对,大雅是那种比较庄重、严肃的诗歌,很多是用来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的,就像在给老祖宗唱赞歌。

小雅就稍微接地气一点啦,虽然也是贵族写的,但里面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内容,就像是贵族偶尔也会关心一下老百姓的生活。

大雅有31篇,小雅有74篇呢。

3. 颂“颂”就更像是在庙堂之上演奏的神圣音乐了。

这部分主要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这些诗充满了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那场面,就像是在举行一场超级隆重的祭祀大典,所有人都怀着敬畏之心。

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三、《诗经》的表现手法1. 赋赋啊,就是平铺直叙,就像我们平常讲故事一样,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如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就直接把这个小伙子笑嘻嘻地拿着布来换丝,实际上是来商量婚事的事情给讲出来了,简单直接,没有啥弯弯绕绕的。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成书过程《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文学常识—诗经

文学常识—诗经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 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 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 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 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总共有305篇诗歌,又被称为“诗三百”。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赋、比、 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 主,兼有杂言。“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 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 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 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文学常识
——诗经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 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 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 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 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 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 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 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 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赋、比、兴, 是诗经的表 现手法,也 就是现在所 说的修辞。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的主要内容1、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诗经》知识介绍

《诗经》知识介绍

《诗经》知识介绍《诗经》知识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目录:国风:第一节周南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第二节召南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第三节邶风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第四节鄘风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第五节卫风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第六节王风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第七节郑风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第八节齐风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第九节魏风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第一〇节唐风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第一一节秦风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第一二节陈风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第一三节桧风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第一四节曹风蜉蝣、候人、鸤鸠、下泉;第一五节豳风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小雅:第一节鹿鸣之什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第二节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第三节鸿雁之什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第五节谷风之什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第六节甫田之什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舝、青蝇、宾之初筵;第七节鱼藻之什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緜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大雅:第一节文王之什文王、大明、緜、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第二节生民之什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第三节荡之什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颂:第一节周颂·清庙之什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第二节周颂·臣工之什臣工、噫嘻、振鹭、丰年、有瞽、潜、雝、载见、有客、武第三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载芟、良耜、丝衣、酌、桓、赉、般駉、有駜、泮水、閟宫;第五节商颂那、烈祖、玄鸟、长髪、殷武。

《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名称由来《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4]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产生年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7]《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诗经》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文学常识可以归纳如下:一、基本信息1. 定义与地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起点。

2. 篇数与内容:全书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无内容的诗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其余305篇则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3. 创作年代: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二、内容分类《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风:共160篇,也称“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一些地方民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2.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歌颂周王朝的盛德;《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士人,内容更加广泛,既有宴饮之乐,也有刺世讥邪之作。

3. 颂: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三、表现手法《诗经》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1. 赋: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诗句,都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的比喻手法多样,如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等。

3.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是用兴的手法引出下文对窈窕淑女的赞美。

四、文学价值《诗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丰富:涵盖了劳动、爱情、战争、祭祀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1一、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二、六艺《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

是诗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类型《诗经》按照内容划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

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问
文学常识:
1、《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自()。

2、《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策。

3、《战国策》是一部()体史书。

答案 1、《战国策.齐策一》
2、西汉刘向三十三篇十二策
3、国别体
文学常识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诗经》中“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2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3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4颂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分别为31、4、5篇。

5赋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6比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7兴
1.关雎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
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
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
无限惆怅!
二、问题研究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