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人物照片
辛亥革命英雄
第三次婚姻
相差22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 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 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 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 人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 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 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 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蔡元培和黄仲玉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 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 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 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 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 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 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 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 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红楼
一楼:
❖ 说着说着,我们就已经进了都督府。走进一 楼,我们可以看到一楼是鄂军都督府会议厅 的所在地,会议厅原本是咨议局议事堂。武 昌起义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 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此集会,推举黎元 洪为都督。
大都督黎元洪
❖ 说起黎元洪,我可以稍稍给大家介绍一下, 黎元洪原本是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起义兵 希望能借助他的威信定军心,不料一开始黎 元洪却死活不愿意当这么个大都督直到后来 局势好转才开始心甘情愿接受这一职。
❖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 月12日清帝退位。自此,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 帝制宣告。华夏神州,换了人间。
这里的展墙是波浪式的,象征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中华民国的五色国旗悬挂天棚,清朝的黄龙旗破损 滑落,寓意是民国建立了,皇权自此终结。
第七部分:纪念武昌起义
❖ 首义的枪声已经渺远,辛亥革命带给古老中国的 变化却是巨大的。时至今日其影响依旧可见。民元 以来,人们就以各种方式纪念武昌起义,纪念这个 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丰碑不朽!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们伟业念设施的彩照, 反映了这场革命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汹涌的波涛上 浮现的孙中山像和他的名言,则让你感悟和感慨: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业,是顺应中国 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潮流的,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 命先烈们,将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纪念。
❖ ❖
❖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8营率先发难,迅速夺取楚望台军械 库,各营随即奋起响应,血战通宵,攻克湖广总督署,并占 领武昌全城。起义军旗——十八星旗插上了黄鹤楼头,辛亥 革命在武昌首义成功。
❖
❖ 这是展览的主体部分,分两个展区,先用一个小展区介绍 起义的过程,接着用一个大展区以背景油画、雕塑组合成武 昌起义的大场景;观众步入场景区,仿佛与起义士兵—起经 受战火的洗礼,并能感受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分享他们 首义成功的喜悦。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2]革命背景变革之道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军队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末代皇帝与“皇族内阁”(16张)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一百年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当时的中国不但政治,文化,经济落后薄弱,身体素质差,中国大多数人也处于自私愚昧状态,只知道自身利益,对国家有前途和命运不管不顾,这在鲁迅的笔下有充分的描述。
在辛亥革命中有许多革命志士对此痛心疾首,不惜用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唤醒中国人民,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一,陈天华: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
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
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
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
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
他挥笔写下《绝命书》。
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
有《陈天华集》。
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陈天华用死告诉人们:一,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二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
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警世钟。
二,邹容:(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
字蔚丹,四川巴县(今四川巴县)人。
1891年就读私塾,于1897年开始关心社会时事,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
次年遭到清朝驻日公使蔡钧的迫害回国,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
辛亥革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 山市)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业: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 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 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 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 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 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 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 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 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 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 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 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 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 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 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 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 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 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 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回 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 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 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 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 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 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 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 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 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 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 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 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 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 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 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 阀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 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 金山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
影评 《辛亥革命》
革命中的那些女人--- 浅谈《辛亥革命》中的女性角色《辛亥革命》作为一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由赵文瑄、成龙、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等70多位明星出演。
豪华的明星阵容和精良的制作班底,使该片自上映以来就备受关注。
其中有肯定和赞誉,也有反对和批评。
在这种复杂的话语环境下,其实我最欣赏的还是这部电影中的那些或温柔或坚强或无奈的女性角色。
影片开篇就是一组百年前的旧照片,黑白之中,历历在目的是二十世纪初的满目苍夷和血腥。
第一个出场的女性角色是宁静扮演的秋瑾,哀伤的背景音乐和沉重的脚链声将这个倔强而又坚强的女人推向的大屏幕前,缓慢的步伐,坚定的表情,从容地从那些已经麻木的群众的身边走过,而前面就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断头台,但是在她的脸上我没有看出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革命不屈不挠的信念。
她露出慈爱的微笑,用这般慈悲渡人的笑容述说着“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尽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对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只宁静温和为何物。
”影片中以秋瑾这位女烈士奔赴刑场作为影片的开头,是一种很巧妙的剪辑手法,它可以瞬间将我们观众从嘈杂的现实环境中带到那个充满压迫、血腥、迷茫的年代,使我们的内心顿时安静下来,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却又不能忘记的历史。
当刽子手的钢刀挥起的那一刻,她的鲜血飞溅起来,幻化成四个大字“辛亥革命”。
一个弱女子,用自己的行动和信念间接地向我们传达了革命的意义。
与以往拍摄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还刻意的安排了黄兴与徐宗汉,林觉民与陈意映这两段感情故事,虽然这两段感情在整部影片中占的篇幅很少,甚至在某些片段间的剪辑中稍显突兀,但是从整个主旋律电影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变化,主旋律电影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的塑造各种英雄形象,而是让那些高大伟岸的英雄变成了可以有私人情感的革命人,更加衬托出了革命的残酷和革命党人的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大家知道吗?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武昌爆发的。
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28亩。
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年建成。
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
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
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
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府雏形了。
共设五个部,即参谋部、军令部、军务部、民政府、外交部,还有黎都督起居室、总监察长室、各部稽查长室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政府,却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上册 第9 课 辛亥革命课件 (共23张PPT)
1950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学习、改造
溥仪晚年,想写一部 《我的后半生》,可惜 因过早去世而未成。
溥仪晚年生活照片
1959年12月4日发布的特 赦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共和国的公民
1960年分配到北京植物园 工作,后被调到全国政协文 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
溥仪和毛泽东在一起
辛亥革命轶事
黎元洪:清朝官僚、新军协统。 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自己的部下 从姨太太的床底下拖出,黎元 洪:“莫害我,莫害我”,后 被革命党人用手枪逼迫就任湖 北军政府都督,以致后来有人 在背后叫他“床下都督”。 “床下都督”——黎元洪
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组织的武装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特点 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 1906年 刘道一、 第一次
义
冬
蔡绍南
安庆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 由此大振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 1907年
黄花岗起 义
1911
孙中山、 黄兴
黄兴等 影响最
人
大
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1911年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 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 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
辛亥革命存在的危机以及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问题思考
辛亥革命有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阿Q正传》片段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 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 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 总。”
近 代
中 国 梦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
《林 与觉 节妻民 选书 》
历史:辛亥革命 课件(人民版必修一)
漫画里的中国:拖着辫子的抵抗者
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 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 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设问:《阿Q正传》中的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和新民主主义 革命相比,辛亥革命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四.教学流程—如何提升主题,实现情感目标
设计:展示辛亥革命后关于辫子的相关图片和材料。 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和曲 折性,达到教学情感目标,知识得到升华。
难点1:从近代化角度看待辛亥革命(积极影响)—三看辛亥革命
设计:1、展现近代化概念 2、整合所有图片,展示相关的材料,辅以精简问题 近代化含义 政治现代化:民主法制取代专制人治 经济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和发展 思想科学化:民主科学取代愚昧落后
组图1:剪掉了辫子 多尔衮: “留发不留头, 留头不留发” 清朝男子标准发型: 金钱鼠尾辫 1912年南京街头 剪辫图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宣 布独立地区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 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 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合影
四.教学流程——如何突破重点
重点2:辛亥革命的结果——初看辛亥革命
政治上:结束了清朝统治
组图2: 赶跑了皇上 大清皇帝:宣统帝 民国总统:孙中山
普通公民:溥仪
辛亥革命之黎元洪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黎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汉口、汉阳光复,各 国领事宣布“中立”,才宣告就职。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2月, 南北和议告成,与孙武、刘成禺、张伯烈等组织“民社”,任理事长,鼓动武昌和南京分裂; 附和袁世凯定都北京;镇压“群英会”;为排除异己,将原8个师的军队改编为3个师。8月 16日与袁世凯合谋,诱杀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张振武和湖北将校团团长方维。 1913年袁世凯扑灭“二次革命”。10月6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黎元洪为正 式副总统兼鄂督。但袁对黎元洪在鄂视为心腹之患。12月派段祺瑞到鄂,以“磋商要政”为 词,迫黎元洪赴京。被安置在瀛台,与之结为儿女姻亲以控制之。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 为,黎迁居东厂胡同,闭门谢客。12月15日,袁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 就。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而国务总理段祺瑞独断专行,演成“府 院之争”。翌年6月,黎元洪引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斡旋,7月1日张勋复辟,黎元洪被迫 弃职。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法统重光”再任大总统。 次年初曹锟贿选,逼黎下野。6月黎元洪辞职赴天津。 黎元洪晚年致力于实业,曾任中兴煤矿董事长、黄陂商业银行总董事和南洋兄弟烟 草公司等企业的董事。投资企业45个,其中银行17家,工厂12个、煤矿6家,总投资额达 200万元。又于武昌油坊岭等地购置大量田产。
章开沅还向大家介绍了黎元洪墓的历史。他说,黎元 洪是1928年6月在天津去世的。出生于黄陂的黎元洪发迹 于武昌,因此按其遗愿死后仍要归葬于武昌。1932年,其 子奉其灵柩回武昌,并择定武昌卓刀泉土公山为墓地。当 时国民政府认为黎元洪“首举义旗、创造民国”,1935年再 次下令举行国葬。不久举行国葬。国葬典礼从宝通寺起灵。 据说当时宝通寺场面很壮观,葬礼的有五六万人。章开沅 指着前面的湖北林业勘察设计院说,黎元洪墓原址在前面, “文革”期间被毁,也无人修复。1981年,市政府拨专款在 原址附近重修黎元洪墓,就这现在这个地方。1991年,在 墓后复建了当年章炳麟撰文的“大总统黎公碑”。章开沅走 到碑墙前告诉记者,“现在的碑文和原文照旧,没有改动, 征求过意见,内容属实”。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
探索。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 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 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 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
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此就对吗?”
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 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 “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 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 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 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过客》就是鲁迅 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第三章 文化巨人——鲁迅
一、鲁迅简介 1 、生卒年代。生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
卒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 ,浙江绍 兴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 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 为笔名。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 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 排遣寂寞。彷徨之路。文艺论争。
狂人形象探讨
• 再次,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 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 “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 “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 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 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 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 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 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 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 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 同特征。
福建近代史--辛亥革命名人及事物
辛亥革命在福建的反应
1911年11月9日,福建新军和会党起义,占领福州,成立福建军政 府和海军司令部。图为闽省总司令部正门甬道。
辛亥革命时期军阀混战之北洋军阀混战
- - 福建军史 民国2年(1913年)“讨袁战 争”失败后,隶属皖系的北洋 军阀李厚基部入闽,控制福建 全省军政大权。皖系在直皖战 争失败后,李厚基弃皖投直, 皖系军阀十分愤恨。民国11年6 月,陈炯明在广东叛变革命, 追随孙中山的粤军许崇智、李 福林、黄大伟等部讨陈失利, 退守闽赣边境。 /200811/19/content_1883368.htm
志士遗物见证福建“辛亥革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近日,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吴荣锡向云霄博 物馆展示了父亲吴维扬参加辛亥革命的五等勋章执照、福州兴龙山忠义堂会员证 及革命军臂章等历史遗物。
福建华侨与辛亥革命
闽籍华侨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广大华侨对所在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巨 大的牺牲,却一再遭到殖民主义当局的残酷掠夺和迫害。 当他们将求援的目光投向清政府时,却遭到它无情的冷 漠和抛弃。这就使得华侨更加认清了清廷的虚弱和反动 本质,更加憎恨帝国主义和封建政府,迫切要求推翻清 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的祖 国。
/showtext.asp?ToBook=1 056&index=143
国民党前期辛亥革命2面旗和请用国货筷子筒
福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馆
96年前,福州革命党人在于山大士殿前发动光复战役,战 后,福州成为全国17个最先光复的城市之一。现今,辛亥革命 纪念馆已从林觉民故居搬迁到于山大士殿,向参观者免费开放。 当年,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大士殿内,于山是总攻 阵地。展览内容共四部分,分别是《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与革 命前夕的福州》、《黄花岗上的英烈》、《武昌首义、福州光 复》、《中山莅榕、八闽生辉》。 新展馆亮点众多,文物数量从之前的40多件增加到100多件, 还首次展出参与于山战役的黄乃裳、程拱辰、刘尧宸的珍贵资 料。大士殿真龙庵内还立了一块市民江德章在于山戚公祠内发 现的1946年7月7日长乐人林素园立的《黄花岗中学碑》。 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则专作为展览林觉民和冰心两位 名人的展览馆。
辛亥革命人物照片
章炳麟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 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参加爱国学社,拟创立中 国学生同盟会,并撰成《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革命军》 建立中华共和国,影响甚大。苏报案发后,被判徒刑二 年,1905年死于狱中。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 返回 为“大将军”。
轩亭口秋瑾广场
返回
秋 瑾 遗 诗 手 稿
返回
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二)
熊秉坤 孙 武 黎元洪
彭楚藩 蒋翊武 章炳麟
熊秉坤(1885—— 1969),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者。湖北江夏(今武汉)人。 早年立志武装推翻清朝,入 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为士 兵,在军内开展革命活动。 1906年参加日知会,后入共 进会,任第八镇工程营总代 表,积极从事革命运动。 1911年10月9日,设在汉口 的革命机关遭破坏,名册被 搜,清政府正按册搜捕革命 党人,鉴于形势危机,乃于
邹 容 著 《 革 命 军 》 绪 论
返回
林觉民(1887— 1911),福建闽侯人。自 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 日本,加入同盟会,与革 命党人林之及族弟林尹民 号称“三林”。1911年回 国约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 义(黄花岗之役)。起义 前夕,写《绝笔书》,感 绝笔书》 深挚,痛言为国牺牲“百死不辞”。4月 情 27日起义发动,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 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遇刺后的宋教仁
返回
秋瑾(1875—1907), 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 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 次年由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刊 《中国女号》,提倡女权, 宣传革命。1907年,回绍兴 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 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 起义。7月徐起义失败,为 清政府发现皖浙两省联系, 被捕。她坚贞不屈,反书 “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 对,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工诗词,有《秋瑾集》。 秋瑾集》 返回
辛亥革命十大关键人物
一百年前的辛亥年,一场起初略显慌张的起义正式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中国历史的沉重齿轮终于再度向前拨动了,皇权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建制、理论和信仰即将灰飞烟灭,代之而崛起的是两个令中国人感到陌生的词汇——民主、共和。
然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临时
政府自成立起就面临封建保守势力的反扑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分裂。1912年元月就职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被迫于2月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就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则一心复辟,孙中山在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后,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告失败。
1911年10月9日,新军革命党人商议起义,原定起义时间是当晚操课结束后,但因营区发生意外冲突,起义被迫提前。10日晚上,新军工程营起义计划意外暴露,熊秉坤身为工程第八营正目随机应变,吹哨笛集合队伍,对空连放3枪,率先进攻楚望台军械库。
这场临时起义起初虽然略显慌张,但一旦爆发却异常激烈和凶险。在进攻督署的战斗中,熊秉坤率领40人组成敢死队与清兵浴血奋战,最终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夜鏖战,起义军攻克了清政府在湖广的最高统治机关湖广总署,占领了武昌城。12日,起义军终于收复汉口和汉阳。
革命深深刺痛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帝制观念和利益,也因此遭遇反扑和挫折。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很多双手于必然或是偶然中推动了历史的沉重齿轮。本文选取的,就是10位在辛亥革命的关键节点上施力转动了历史齿轮的人物。
一,孙中山: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在后人的认知里,辛亥革命注定与孙中山这个名字相联系。历史教科书对于孙中山的爱国情操、革命激情、坚韧意志记述很多,而在孙中山的个人魅力上着墨不多。张鸣教授在其著作《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则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名师精编)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秀课件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 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 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he), 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 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浴血共和
主要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三.共和丰碑 百年锐于千载
历史老照片:神奇的会面
溥仪感慨万分的对 熊秉坤说:
“感谢你的第一枪 ,它帮我从一个神 变成了一个人,由 一个皇帝变成了共 和国的公民”
小组合作:概括为何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可谓“百年锐于千载”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政治: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和经社济会:地促位进,了激民发族了资本他主们义投经资民
命牺牺牲牲时的第年一仅人3,2英岁勇,就留义。下了秋风 秋雨愁煞人的遗言。
鹧鸪天
祖国沉沦感不禁, 闲来海外寻知音。
金瓯已缺终须补, 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黄花岗起义
汪凡皓六年级游览黄 花岗72烈士陵园留念
1911年4月27日,同 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 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 次起义中,喻培伦、林 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 。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 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 ,史称“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
时间
1906 1907 1907 1911
领导人
刘道一、蔡绍 南徐锡麟、秋瑾 孙中山、黄兴
黄兴
结果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二.初创共和 一声枪响震九州
二.初创共和
历史课件图片大全
英国议会大厦
又称大本钟,是英国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代表。
法国凡尔赛宫
法国封建王朝的皇宫,后成为近代法国历史的见证,如《凡尔赛条约》的签署。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格局变化
一战战场遗址
如法国的马恩河战役遗址、比利时的伊普尔战役 遗址等,展现了一战时期的残酷战场。
展示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等 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艰苦 斗争的图片,彰显中国共产党在
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
展示1945年日本投降仪式、中国 战区受降仪式等历史瞬间,彰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内战爆发和解放战争胜利
内战爆发
展示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 进攻解放区等事件的历史照片, 揭示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的真
《新青年》杂志封面
呈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图片。
五四运动游行示威场景
展示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示威的现场照片,反映运动的规模和影 响。
03
现代历史图片
抗日战争及胜利后局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展示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等关 键战役的历史照片,揭示战争残
酷性和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
抗日根据地建设
经济腾飞
展示深圳、上海等经济 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 发展变化图片,以及乡 镇企业异军突起、国有 企业改革等经济领域的 巨大变革,彰显改革开
放带来的经济腾飞。
社会进步
展示教育普及、医疗卫 生事业改善、环境保护 等社会领域的进步图片, 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社
会全面进步。
科技文化繁荣
展示载人航天工程、高 速铁路建设等科技领域 的重大成就,以及文化 体制改革、文艺作品繁 荣等文化领域的显著变 化,彰显改革开放带来
辛亥革命烈士吴禄贞遇刺照片档案
文章对南京博物院院藏辛亥革命期间吴禄贞遇刺经过旧照进行说明和分析,阐释这批照片档案价值,有助于了解辛禄贞以镇压革命为由,带兵准备进入山西,西新军阎锡山暗中联络,准备组成燕晋联军,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以促成革命的全面胜利。
由于计划过早泄露,11月7日凌晨,吴禄贞于石家庄火车站内遇刺身亡,年仅31岁。
吴禄贞的遇刺身亡,间接改变了武昌起义后中国北方的革命形势,他的死至今也是一桩历史谜案。
在整理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过程中发现的吴禄贞遇刺照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吴禄贞遇刺旧照原来的主人是中国近代爱国将领何遂。
武昌起义爆发时,何遂担任清军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参谋,伴随其左右。
民国时期何遂还出任过黄埔军官学校的“代校务”一职。
何遂积极参与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经历了中国近代主要的历史事件,并且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来,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照片档案,辗转流入南京博物院。
2016年物院在整理院藏文物过程中,发现了吴禄贞遇刺照片进行了相关的整理和研究。
吴禄贞遇刺旧照共26张,混装在何遂滦州练兵的相册当中,可分为三个部分。
吴禄贞遇刺事件发生前的照片吴禄贞部队的军用列车行至石家庄车站,车厢满载武器弹药与士兵,何遂笔注“辛亥”二字。
85ARCHIVES & CONSTRUCTION石家庄车站时停下驻扎。
2. 吴禄贞遇刺事件发生现场照片到达石家庄驻扎后,吴禄贞部队主力就停止前进,不进入山西,对满清政府的说辞是山西民军已接受招安,并以“消弭战争”为由在石家庄扣留了北洋军运往湖北镇压革命的军火。
同时吴禄贞在娘子关与阎锡山密谈,商议组建“燕晋联军”事宜,谋划在11月7日举兵共讨北京满清政府,实现北方革命的宏伟计划。
这些举动令满清政府产生了怀疑。
吴禄贞部下马步周等人,在11月7日凌晨,闯进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内的住所,将其枪杀,然后又将其头颅割下,向清政府邀功。
这一突发的刺杀事件致使辛亥革命在中国北方的行动流产。
被人收买的马步周等人,来到吴禄贞的房间,以恭贺他升任山西巡抚为由,向其打千行礼,马步周顺势从长筒靴里拔出手枪,站起身对准吴禄贞“砰砰”刺客的退路,可是又被埋伏在门口的两名刺客同伙分别用刀刺中了肚子和左肋,吴禄贞终于倒下了。
辛亥革命英雄
(三)蔡元培情感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礼之前从未见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 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 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 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 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 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 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 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 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四)生平主要简介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 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 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 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 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 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 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 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二十九年3 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 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 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 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 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著辑有《蔡元培全 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 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著辑有《 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 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 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 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 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 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 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秉坤
下一页
10日夜7时首先发难,打 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迅即 占领楚望台军械局,攻克 督署。起义后任第五旅旅 长。1913年在南京参加 “二次革命”,失败后流 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 护法运动期间任广州大元 帅府参军,1927年参加北 伐,后长期任国民政府参 军,直至1946年退役。解 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政协常委等职。 熊秉坤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的手稿 返回
黎元洪
返回
章炳麟(1869——1936),号太 炎。浙江余杭人。《马关条约》签订 后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 撰述。戊戌政变后逃往台湾,后赴日 本。1900年剪辫绝清,立志革命。 1903年回上海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 书》,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后 “苏报案”发,被捕入狱。1904年发 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 任《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 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 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被刺后,参与 讨袁,被袁禁锢。1917年,参加护法 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 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以讲学为业。 晚年赞助抗日救国运动。
返回
妻 子林 陈觉 意民 映参 的加 绝黄 笔花 书岗 起 义 前 夕 写 给 返回
黄兴(1874—1916), 原名轸,湖南善化(今长沙) 人。1902年留学日本,创办 《游学译编》杂志。次年参 加拒俄运动及军国民教育会。 1904年回国与陈天华、宋教 仁等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 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 年助孙中山创中国同盟会。 后多次参与指挥武装起义。 1911年领导广州起义。 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任南京临 时政府陆军总长。次年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 日本。袁世凯死后,回到上海。1916年10月病逝。有 《黄兴集》。 返回
章炳麟
返回
孙武(?——1940),近 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共进会领
袖。湖北夏口人,早年入湖北
武备学堂,后任湖南新军教练 官、威武营管带。1900年,参 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1904年 加入湖北科学补习所,策划武
装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后
归国。1908年复往日本,与焦 达峰等共组共进会,被推为军
孙
武
下一页
务部长。同年返武汉设立 机关部进行革命工作。 1909年逃往香港,入同盟 会。后返湖北响应广州起
彭楚藩(1884——1911), 原会,任评议。日知会 被破坏,易名楚藩。1910年考
入宪兵营,先后加入共进会和
彭楚藩
文学社。次年共进会、文学社联合成立湖北革命 军总指挥部,被推为军事筹备员之一,准备武装 起义。10月9日因汉口机关遭破坏而暴露被捕。10 日晨就义。为武昌起义三烈士之一。 返回
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一)
孙中山
邹容
林觉民 黄兴
宋教仁
秋瑾
返回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改号 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 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早年行医。 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主张被拒, 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香港设机 关,准备广州起义未成。1905年在日本组建 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 学说。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 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临时大总统。 后因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长。 1913年起兵讨袁失败,次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1921年就任非常 大总统,次年陈炯明叛变退职。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帮助下决心改 组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病 逝于北京。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革 命 军 总 司 令 黄 兴
返回
黄兴在讨袁期间颁发的委任状
返回
宋教仁(1882—1913), 湖南桃源人。1904年参与创立 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策划长 沙起义,后逃亡日本。1905年 参加同盟会,并任《民报》撰 述。1911年回上海任《民立报》 主笔,4月赴香港筹备广州起义, 并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 起义后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 任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8月改 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 事长。1913年初在长沙、武汉 等地发表竞选演讲,主张制定 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3月20日晚被袁世凯刺伤 于上海车站。22日身亡。有《宋教仁集》。 返回
蒋翊武
返回
黎元洪(1861——1928),湖北黄 陂人。祖籍安徽宿松。北洋水师学堂 毕业。应张之洞之招,随德国教官训 练湖北新军,升至第二十一混成协统 领。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军 政府鄂军大都督。1912年被选为中华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1914年任 参政院议长。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 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段 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后到天津闲 居。1922年直奉战争,直系取胜,复 任总统。次年被直系军阀驱走。1928 年病死于天津。
返回
轩亭口秋瑾广场
返回
秋 瑾 遗 诗 手 稿
返回
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二)
熊秉坤
彭楚藩 蒋翊武
孙 武 黎元洪
章炳麟
熊秉坤(1885—— 1969),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者。湖北江夏(今武汉)人。 早年立志武装推翻清朝,入 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为士 兵,在军内开展革命活动。 1906年参加日知会,后入共 进会,任第八镇工程营总代 表,积极从事革命运动。 1911年10月9日,设在汉口 的革命机关遭破坏,名册被 搜,清政府正按册搜捕革命 党人,鉴于形势危机,乃于
邹 容 著 《 革 命 军 》 绪 论
返回
林觉民(1887— 1911),福建闽侯人。自 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 日本,加入同盟会,与革 命党人林之及族弟林尹民 号称“三林”。1911年回 国约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 义(黄花岗之役)。起义 前夕,写《绝笔书》,感 深挚,痛言为国牺牲“百死不辞”。4月 情 27日起义发动,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 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 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参加爱国学社,拟创立中 国学生同盟会,并撰成《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共和国,影响甚大。苏报案发后,被判徒刑二 年,1905年死于狱中。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 返回 为“大将军”。
义,未成,即与文学社联
合,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 被推为参谋长。在起义前夕
孙武记述湖北革命运动和宝善里爆炸
试制炸弹,因失慎爆炸,身负重伤。伤愈后,任湖北军 政府军务部长,抵抗清军。1912年因组织民社,遭革命
党人反对,自此消沉,不问政事。
返回
蒋翊武(1885——1913),湖南 醴县人。1905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学习。 与杨卓霖创办《兢业旬报》,并入同 盟会。1909年入湖北新军。1911年振 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被荐为社长。 继续与共进社合作,布置起义。10月 9日,武昌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 被迫出走。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返回 任军事顾问。11月27日代黄兴任战时 总司令。袁世凯窃国后,调到北京, 授高等军事顾问,又授陆军中将加上 将衔,均拒不受。1913年7月回湖南 策动反袁,事败被捕。10月于桂林就 义。1921年,孙中山驻跸桂林时,为 之立碑,亲题“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 就义处”。
遇刺后的宋教仁
返回
秋瑾(1875—1907), 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 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 次年由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刊 《中国女号》,提倡女权, 宣传革命。1907年,回绍兴 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 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 起义。7月徐起义失败,为 清政府发现皖浙两省联系, 被捕。她坚贞不屈,反书 “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 对,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工诗词,有《秋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