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专业电影拉片训练示例——《拆弹部队》拉片作业
拉片作业
移动镜头
33
01:57:57--01:58:03
6
安迪从隧道爬出
近景
通道
喘息声
正拍
34
01:58:04-01:58:25
21
安迪爬管道
远景
闪电
低沉轰鸣
移动镜头
35
01:58:25-01:58:26
1
窗外的闪电
远景
从窗外透过来光,闪电
雷鸣
仰拍
36
01:58:27-01:58:38
11
安迪爬管道
51
01:59:14-01:59:30
16
安迪在充满恶臭的管道中艰难的爬行
近景
管道,手电筒光
旁白
在管道内拍
52
01:59:31-01:59:56
25
安迪爬出了管道,逃出监狱
大远景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旁白
移动拍摄
53
01:59:56-02:00:02
6
安迪在小河中奔逃
全景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旁白
侧拍,跟随拍摄
01:57:24-01:57:27
3
海报的特写,预示安迪即将越狱
特写
镜头拉近
30
01:57:28-01:57:42
14
安迪内心戏
近景→特写
监狱
镜头下降
31
01:57:43-01:57:51
8
安迪收拾西服
特写
监狱,开始出现闪电
雷鸣
镜头拉近
32
01:57:52--01:57:56
4
安迪爬隧道
近景
隧道,手电筒光,和身后的蓝光
镜头拉近至军官手上锤子,然后画面渐出
导演基础拉片作业
‘《导演基础》拉片作业姓名:张晓静班级:15级编一学号:1504107151《阿甘正传》一:长镜头解析镜号一的画面内容是羽毛从天空一直飘落,飘到了阿甘的脚下。
从近景到远景再到近景,营造出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俯拍与仰拍的集合,是镜头一直跟随这羽毛,始终让它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
摄像机在高空中不停追拍羽毛,再从高空缓缓下落,跟随羽毛静静落到地上,仿佛是观众的眼睛一直追随着羽毛。
1,羽毛下降到人间象征着故事的开始。
2.羽毛的纯洁象征着阿甘内心的纯净。
3.羽毛的飘忽象征着命运的波折。
4.与结尾相结合,象征了完整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白色羽毛随风飘摇的场景和结尾其从书中掉出继续飘飞的场景相照应,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导演运用长镜头对羽毛随风飘舞的描写,留给观众的是对羽毛产生的无尽想象,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泽米基斯导演在这用了一个隐寓蒙太奇。
羽毛先是在空中一直飞,直到落到阿甘脚跟前,然后阿甘把它捡起放到了皮包里的一本书中。
白色的羽毛的飘零就暗示了阿甘将会是一个孤独寂寞,没有自己的长久之所的人生,一生没有几个朋友。
同时也是在说阿甘这个人有像羽毛那么洁白无暇的心。
此外,还能理解为命运像羽毛一样飘忽不定(丹中尉的观点),但是羽毛注定会飘到阿甘脚下也注定会飘走(阿甘母亲的宿命论观点),照应了阿甘之前对命运的思考和全片的主题。
二、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承载着电影创造者对整个文本的阐释方式,也是观众解读影片,把握影片精髓的基点。
不同的影片由于题材不同,所采取的叙事结构当然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并感染观众。
①结构作为传记题材的影片,《阿甘正传》整体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在影片开头,观众就被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所吸引:一根随风飘舞的羽毛从树梢到天空,最后掉落在坐在公交车站长椅上的阿甘脚下,随即阿甘就用稍显笨拙但简单平和的语言向来往的人群讲述自己的经历。
至此,观众便在导演的指引下,伴随着影片的双重线索一步步地走近阿甘的世界。
第82届奥斯卡奖揭晓——《拆弹部队》完胜《阿凡达》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福建艺术
页码: 79-7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奥斯卡奖 部队 奥斯卡金像奖 艺术指导 视觉效果 布里奇斯 乡村音乐 动画片
摘要: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近日揭晓。
伊战题材影片《拆弹部队》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奖.彻底征服只收获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奖等3项技术类奖项的史上最卖座的影片《阿凡达》。
在《疯狂的心》中扮演乡村音乐歌手“坏蛋”布莱克的杰夫.布里奇斯捧走最佳男主角奖,励志影片《弱点》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众望所归荣获影后桂冠。
迪斯尼/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荣获最佳动画长片奖,该片同时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记录日本渔民捕杀海豚的纪录片《海豚湾》荣获最佳纪录片奖;阿根廷影片《谜一样的双眼》获最佳外语片奖。
摆渡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拆弹部队) 影评
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论《拆弹部队》的叙奔跑的人们,被军人驱赶的人群,慢慢前行的机器人,都告诉着我们这是战场,这里的情况很危急。
作为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等六项大奖的一部大片,《拆弹部队》就是这样开始的。
《拆弹部队》以美伊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拆弹三人小组在执勤期间所发生的种种。
没有什么华丽的斗争场面,没有大型的战争武器来铺垫场景,仅仅普通的三个士兵生活却将整个电影都包围在紧张的氛围之中。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在美伊战争中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影片采用了手持拍摄的方法,加上层层递进的叙事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的经历。
由拆弹兵、保安兵、保安兵兼技术兵这三个人组成的拆弹小组在B连执勤的日子里,必须时时刻刻去面对炸弹的威胁,这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战争。
七个拆弹片段,五个人物的死亡,将拆弹三人组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全部展现在观众眼中。
拆弹片段一:汤姆森之死这是影片开始的第一幕,也是将主角引出的一幕。
紧张的氛围,不断有士兵的喊叫声,只有一直往前走的机器人丝毫不受环境的影响。
操纵机器人的拆弹专家说着调侃的话,然而慢慢前行却在半路坏掉的机器人似乎预示着这次行动的失败。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每一天都要面对炸弹的部队。
这也是告诉观众先用机器人侦查,在执行爆破是拆弹的最安全的做法。
这样的一幕无疑也是对后面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开场的第一个炸弹使汤姆森不复存在、同时将影片的主角詹姆斯带出、亦使得我们的技术兵艾缀奇陷入对战争的恐慌之中。
拆弹片段二:街头拆弹詹姆斯的到来是拆弹三人组的新的开始。
然而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却不是很理想。
詹姆斯在影片中的第一次拆炸弹,亦是影片拆弹的第二幕。
埋藏在垃圾里的炸弹是很危险的,詹姆斯却没有选择机器人,而是直接上阵。
这样的情形使得桑布恩无比的紧张,对于不按章法行动的詹姆斯,他没有办法。
詹姆斯的任性的做法与第一幕那种正规的拆弹程序无疑是一种对比,这也为后面詹姆斯多次将队友带入危险之中留下了铺垫。
[整理版]拉片实例
现以美国经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莱德》(又译《雌雄大盗》)片段为例,简单练习一下拉片。
仅供参考。
1967年美国导演阿瑟佩恩拍摄了电影《邦尼和克莱德》,轰动一时,成为新好莱坞主义的代表作。
看过此片的人,常会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场面所震撼。
而这个经典段落也在电影史上被反复提及,人们称之为“暴力美学”。
拉片分析如下:电影选段:邦尼和克莱德最后被叛徒出卖,在公路边遭遇警察伏击,中枪身死时间:108:00--109:06从克莱德扭头张望到树后躲藏的警察开枪,时长20秒18格,导演却用了30个镜头切换,我们知道1秒的电影胶片是24格,这样算平均每个镜头1秒不到,仅仅16格。
它的剪辑率是狂风暴雨化的,邦尼与克莱德在命悬一线时表情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频繁交织,惊飞的白鸽,树丛里的枪口,恐慌的叛徒等,这些画面的组接让人眼花缭乱,危险逼近却没有半点声音,让人透不过气。
一闪而过的白鸽,刹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两人悲剧的宿命。
突然,轰乱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警察的子弹雨点般向他们打去,两人中弹倒在血泊里。
克莱德倒下,升格拍摄加中近景慢镜头,两人被枪杀的画面放大了,时间延伸了,被子弹打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尘土飞溅,满是弹孔的车身,场面惨不忍睹。
导演给警察的镜头极少,却用大量的时间画面展现男女主角被杀害的惨状,冷静残酷,不管你想不想看。
一般电影在表现作为主角的好人之死时(当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简单的拿好人坏人来定义),手法都比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
在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在秦宫外接受箭雨的“洗礼”,从容赴死,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全景,墙上射满了箭,中间一丛箭镞空出一个人形。
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就义,梅尔吉布森用刽子手下落的斧头,华莱士松开手掌,仰拍天空下飘飞的手帕的特写来展现。
相反,《邦尼与克莱德》在这方面处理的很直白,一览无遗。
这种手法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强盗显得无助而脆弱,让人同情;警察凶残,让人厌恶。
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与导演独具匠心的执导和别具一格的剪辑是分不开的。
拆弹部队
影评《拆弹部队》《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讲述了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驻伊美军残酷斗争期间,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
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
拆弹专家们必须时刻绷紧神经,一旦出现差错,就很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拆弹部队》中故事内容的设定以及关注的领域,都注定了它将会是一部让观众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动作片。
一开始,它便给观众呈现了一出炸弹拆除紧张画面,演示了Bravo连(即B连)拆除街头炸弹的正规程序,同时也让观众目睹了一位拆弹队长牺牲的场景。
随后便是扮演B连新领队的,主角詹姆斯上士上场了。
主人公扮演着战争忍者的形象,有着固执的性格。
他不遵循作业程序,总是独来独往。
越危险的地方,他越是英勇果敢,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
此外,他还有着一颗热爱人类生命的心。
他不惜为了卖盗版DVD的孩子身涉险境;他毫不犹豫地为了一个被迫成为人肉炸弹的陌生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去拆除炸弹。
詹姆斯上士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天使。
影片最后,主人公完成轮值工作,回到家中。
其中有一幕表现的是詹姆斯回国后在超市购物时,对着满架子的麦片一片惘然。
这一幕富含着深刻的韵味。
在超市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然而在战场上却总是别无选择的,一旦选择错了便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此时的詹姆斯,或许已经无法再适应恬静的生活了,因为可怕的战争已经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摧残。
最终,詹姆斯上士不甘于庸碌平凡的普通生活,重又选择穿上了那一身厚重的防爆服,满怀斗志地回到了他的战场。
这一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拆弹部队》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战地英雄。
对于这个英雄角色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持负面评价的群体一致认为,影片塑造出的英雄形象有美化侵略者的嫌疑,有明显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然而笔者个人认为,持负面评价论者,大都过多地从现实地角度来评判这部影片。
《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部队》影评第一篇:《拆弹部队》影评《拆弹部队》影评1、大部分表现伊拉克战争的美国电影都是以揭露黑暗内幕和反应民众厌战为主,从而实现对于被冠以反恐名义的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民众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某些并不平等自由有悖美国精神的东西。
放在《拆弹部队》里,这部好莱坞战争片很棘手的走在励志和反战之间,真够累。
对于军事迷来讲,影片所展现的战争场景可谓刺激过瘾,颇具战争片必备的枪林弹雨之味和专业精神。
导演从视觉上贡献的准记录性战争场面逼近真实,无论枪械、军备还是作战协同也颇为专业,极具刺激男性荷尔蒙功效。
这电影的选材也很新鲜,用鲜为人知无人喝彩的工兵作为表现主体,即使是号称“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EDO)”,此举在同题材影片中鲜有表现,很是引人注目。
只是说作为最高级别工兵,拆弹工作为本,不想剧中人物还兼备狙击、巷战、搜索等全方位单兵作战能力,由此推论,美军连工兵一族都具备特种作战之能,真是堪称惊人抑或雷人了。
所以说,狙击那场戏的非专业表现也有情可原了。
或者说,两位哥们烈日白沙中苦蹲到日落,反到衬托出同甘共苦的兄弟情结和专业军人的超强耐力。
还可以说,《拆弹部队》有着作为主旋律而生的励志作用。
这电影选择了工兵这不入流的兵种,又幻化到强悍如特种兵,摆明拍给美国壮男看的。
影像创造的专业战争场面本就是男性同胞的热血激发点,而角色们关键时刻义无反顾的与敌军斗智斗勇是战争片最强势、最传统的精神诉求,如果没有对于伊拉克战争客观存在的负面影响,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标准的、很养眼的战争动作片,有孤胆英雄,有团队协同,还有超先进的火力。
如果继续换个角度,影片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出来了。
士兵们的心理恐惧、牢骚以及精神煎熬导演都在不停、淋漓尽致的表现。
时下战争片,尤其是表现反恐战争美军生存现状的影片,都在运用写实手法和手提摄像机,本片也不例外。
这种手段带来的介入感逼近新闻记录,有着真实性。
于是,字幕加写实为片中角色的命运带来必然的压迫感,那些讨论、争论人性在重压下的变化也开始让人质询这场战争对于士兵个体的必要性,是此类电影面对现实环境的必然反应。
电影《拆弹部队》的叙事与镜头解读
6 n 休 整期 间 ,詹姆 斯误 入伊拉 克 mi 詹姆斯更震动
时为主要的叙 事脉 络 ,将看似 独立的
图 1
冈 l
! !l
的到 来 。
松的情绪里是拆弹小组成员一次次令 场上人物的心理状 态。导演将这样 的 人深省 的疑 问与思考 ,导演巧妙的将 镜 头扩大至整部 电影 ,不仅是拆弹过 这种情绪 、 感作 为一 条连续 的伏线 , 情
面 的探讨 , 《 拆弹部 队》在 电影叙事
与 镜 头 造 型 上 的确 有 着 独 树 一 帜 的风 格和追求。
导演 的态度 。本片由七个段落构成 了
基 本 构 架 。 ( 图 1) 见 这是典型 的线性叙事模式 作 ? 显 然 ,这 是 一 个典 型 的热 开 场 。开 场 终 结 在 整
程 中 ,队 员们 在 军 营 里休 息 时 ,甚 至 V 让看似独 立的 5个段 落有 了逻辑 的内 詹 姆 斯 和 卖 D D 的 伊 拉 克 小 孩 玩 足 在联 系 ,而这种联 系也充满 矛盾 ,有 球时 ,用 的也是这种高度 变化 的短镜 从 彼 此 之 间 的小 矛盾 到 大 矛 盾 ,到 矛
孽
碍" . - r t
中
鋈 纛誉 鋈 鍪 鍪 霎里薹 鋈 墓 誉 一 l  ̄ l 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 翟
电影 拆弹部队 的叙事与镜头解读
[ 要 1 由凯 瑟琳 ・ 摘 毕格 罗执 导的 《 拆弹部 队 》荣获 了第 8 2届奥斯卡 最佳影 片 奖, 这是一部 票房惨 淡的小制作 电影 , 却击倒 了当年在全球狂揽 2 亿 美元的《 5 阿 凡达 》。抛 开意识 形态层 面的探讨 , 《 拆弹部 队 》在 电影叙 事与镜 头造型上 的 确有 着独树一帜 的风格 和追求 。 《 弹部队 》是将 各种纪 实手段 运用得最饱 满 拆 最娴 熟的战争影片 ,并使得 纪 录式战争 片的叙 事风格得 以定型。
拉片作业举例
视听语言拉片作业举例<<刺激1995>>影片简要背景情况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Frank Darabont主演: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克莱希·布朗Clancy Brown马克·罗斯顿Mark Rolston约翰·德沃德John R. Woodward吉尔·贝洛Gil Bellows保罗·迈克格莱恩Paul McCrane威廉·桑德勒William Sadler小说原著:斯帝芬金(Stephen King),收录于该作者的小说集《四季》(Different Seasons)的第一部:《春》(Hope Springs Eternal—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Rita是50年代的电影舞蹈明星,嫁给《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维尔森。
她就是安迪牢房墙上的第一幅广告画的女人。
10年以后安迪生日那天,同样位置换上了玛丽莲梦露的画像,19年后,安迪成功的越狱。
美女的画像代表了监狱外的生活,代表了安迪的希望。
**小说总共只有100页左右,作者版权卖了1美金。
该作者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还有《闪灵》,《绿里》和Apt Pulp等等,今年的新作是《追梦人》(Dream Catcher)。
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到目前为止,大约出版了40部中长篇小说。
**电影剧本创作人弗兰克(Frank Darabont)写完该剧后,版权卖了140万美金,后因为要求导演该片,剧本实际上只卖了60-70万美金,导演费另算。
他后来还导演了《绿里》(Green Mile)。
主题:希望,自由,友谊,永远伴随在左右,即使你被判为无期徒刑.人生亦如此,平坦,坎坷,自由永远是你人生的一种权利,而希望是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一种得到自由的动力.<<刺激1995>>分场梗概第一场庭院外夜外安迪坐在车里,听着音乐,神情郁闷,拿出了烟和手枪,边喝酒边生气.第二场法庭日内法官审判安迪.…………第七场庭院外夜外安迪喝酒,生气,拿着枪走出了汽车.第八场法庭日内法官审判安迪.第九场昆丁家夜内昆丁与安迪其妻发生性爱关系.第十场法庭日内法官最终判决安迪两个无期徒刑第十一场监狱某走廊日内有两扇门依次打开,房间里坐着一排人,神情严肃,瑞德走进来. 第十二场监狱的一个房间日内瑞德的假释未得到法官的核准.第十三场监狱操场边的某楼梯日外瑞德神情沮丧地从法官审判房间出来,走向操场.第十四场监狱操场日外瑞德和狱友在一起,并打赌.第十五场----第十六场日外…………<<刺激1995>>人物关系图狱官狱官包格斯狱敌安迪朋友(真正杀害安迪妻子的犯人)注意:带箭头为单方向在排列上有些问题,安迪应在结构的中间,这样有利于展现人物关系。
《功夫》拉片作业
所有的窗户一个个的都关闭
34到36
远景
从左移到右边
诡异的音乐声和关窗户声
昏暗的街道背景色
28
恶棍看到斧头帮的人到来
37到41秒
近景到远景
从恶棍头的身后移向头前方
诡异的音乐声
昏暗的街道背景色
29
恶棍们被斧头帮包围
42到52秒
近景到远景
从恶棍头的身后随着恶棍的一起转动
车声,诡异的音乐声,嘈杂的声音
昏暗的街道背景色
展示天空
22到27秒
远景
拉
124
主人公出现
28到43秒
远景,近景
固定
玩耍声,说话声
演员耍酷
125
小孩子哭
44到48秒
中景
固定
哭声,音乐声起
同上
126
主人公正面显示
49到57秒
远景,中景
从上移向下
音乐声
同上
127
58到12分03秒
远景
推向主人公
音乐声
128
04到08秒
近景
在地上随着叫走的向右摆
音乐声,牛叫声
特写
固定在胖子肚子前
肥肉晃动声
140
阿星劝男孩屈服
19到21秒
中景
从左摆到右
说话声
141
阿星敲诈男孩
22到27秒
近景
固定
说话声
142
男孩坚决不从
28到32秒
近景
固定
说话声
143
阿星怒喊恐吓
33到34秒
中景
向右摆动
说话声
145
胖子睡着了
35到38秒
中景
固定
导演专业电影拉片训练示例《拆弹部队》拉片作业
《拆弹部队》拉片作业一.分镜头分析:
二. 机位图:
1.
2.
3.
4.
5.
6. 7.
.
8.
三、分析文字
《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战争的残酷让小金人为之战栗。
这个片段讲的是一个美军拆弹小组在巴格达执行任务的过程。
虽然美国大兵们互相之间的对话看起来很轻松,但事实上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危机四伏的。
这个片段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人间地狱。
在镜头方面,这个片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
例如Thompson从穿上防弹衣后透过头盔面罩向外看直升机时的镜头,采用了仰拍,给人一种压抑感,配合上变了调的直升机轰鸣声和Thompson 的喘息声、脚步声,使观众觉得自己也穿上了沉重的防护衣,时刻面临死神的威胁。
这一片段在交代环境时也运用了很多的主观镜头,使环境的交代更自然,也更能反映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Thompson对四周的环视可以表现出他的压抑;Sanborn用瞄准器对可疑人的观察时一个快速的推镜头表现出他的紧张。
在声音方面直升机的声音、Thompson的喘息声、脚步声能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压抑,大兵们的谈笑风生似乎又给我们带来一丝轻松,这样紧张和压抑的对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美国大兵的形象。
这一个片段成功地为故事在下面的发展打下伏笔。
ZJICM。
拉片作业模板 2
影片名:《狼人》(标注版本)2010翻拍版影片简介:导演Director:乔·庄斯顿Joe Johnston编剧Writer:安德鲁·凯文·沃克Andrew Kevin Walker大卫·塞欧夫David SelfCurt Siodmak演员Actor:本尼西奥·德尔·托罗Benicio Del Toro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雨果·维文Hugo Weaving制作人Produced by:•Bill Carraro•肖恩·丹尼尔Sean Daniel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Benicio Del Toro •瑞恩·卡瓦劳格Ryan Kavanaugh Stratton Leopold•Jon Mone•斯科特·斯塔博Scott Stuber Rick Yorn原创音乐Original Music:•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摄影Cinematography:•Shelly Johnson剪辑Film Editing:•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Dennis Virkler•Mark Goldblatt选角导演Casting:•Priscilla John艺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er:•Rick Heinrichs美术设计Art Direction by:•John Dexter•Phil Harvey•Andy Nicholson布景师Set Decoration by:•John Bush•Vincent Jenkins服装设计Costume Design by:•Milena Canonero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Steven Begg•加里·布洛占尼奇Gary Brozenich ....MPC•Mark Michaels 亚当·瓦德兹Adam Valdez•Scott M. Davids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2011)奥斯卡奖-最佳化妆里克贝克第37届美国电影电视土星奖(2011)土星奖-最佳化妆Dave Elsey 第37届美国电影电视土星奖(2011)土星奖-最佳恐怖/惊悚电影(提名)。
拆弹部队 影评
《拆弹部队》(英文标题The hurt locker,法文标题Démineur)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描述伊拉克战争的电影,个人觉得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可以打9分。
随便说几点。
1. 导演运用的半纪实的手法相当出色,但情节编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开了好莱坞一贯的战争大片的模式,通过一个拆弹小组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军在伊拉克的真实生活状态。
导演也没有使用像许多战争片热爱运用的武器展览一样的手法,而是根据情节,需要的场景则出现需要的装备。
2. 硝烟弥漫的紧张巷战几乎看不到,但就是这种相对较慢的节奏,营造出的氛围更扣人心弦,每次拆弹的过程,镜头的剪辑把握很到位。
那场在沙漠中的狙击站看似枯燥简单,但从细节上就可以表现出真实战争的残酷与枯燥,战争不是打游戏。
士兵脸上越来越密的黄沙,可以看出僵持的时间是多么长久,那个要饮料的复杂缓慢的过程,到最后却是给身边的同伴喝,催泪点。
3. 片中音乐出现的不多,全景镜头时中东风格的音乐衬托出整座城市的荒凉孤寂,而James出场时的大音量的金属乐则完美的烘托出了气氛,其实看到影片结束,我也才明白,也只有金属乐适合James去听,不谈其他平静的氛围或者INDIE甚至古典音乐,能够让人比较热血沸腾的就是HIP HOP和金属,而HIP HOP中更多是一种批判和放纵,而且总体的情绪虽然有相当的愤怒但还是有着欢快基调的音乐,金属则更适合想要发泄的心理,其实GRUNGE也不错,符合这种扭曲压抑的特质。
4. 影片中有一段是主人公私自跑出营地去调查小男孩贝克汉姆的下落,他随意进入的一户人家中女主人的态度可以看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美国的态度(而美军对普通市民的态度从前面为了催促前面的汽车快开走而用水瓶砸汽车的细节中也可以看出,还有影片后部一群小男孩围着美军的吉普车丢掷石块也同样表现了美军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当James出了此户人家,戴上套头衫的帽子,走在夜晚巴格达熙攘的街上的时候,导演的镜头说出了James的迷失,即使已经在伊拉克作战很长一段时间,但这种迷失,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进行影片分析(拉片)
——主题结构人物场景景别空间机位光线影调对话一主题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
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
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
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
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
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
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纪实手法营造下的视听盛宴
纪实手法营造下的视听盛宴由美国本土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影片《拆弹部队》,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等6项大奖,原本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被漠视的《拆弹部队》很意外地成为眼下美国颁奖季的最热门电影。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片子能得到美国制片人协会和影评人协会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主要从选材的特别、影像风格、叙事及剪辑手法、运动镜头的使用、音效的处理来揭示其艺术特色与成就。
在美国军队中,这属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兵种,他们的生命时刻都在受到威胁,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除了炸弹就是炸弹……这绝对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专业领域——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简称EOD,而这部名为《拆弹部队》的影片,则有目的地将目光对焦在了驻守在巴格达的美国军队中专职拆弹任务的精英级人物,选材不可不谓之特别。
《拆弹部队》的所有拍摄工作几乎全部是在约旦和科威特实地取景完成的,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则改编自最近从军事机密中泄露出来的信息里的真人真事。
DV纪实的拍摄手法,营造了极佳的现场真实感。
在晃来晃去的肩扛摄像机镜头下,导演多次运用动静对比、不完整构图,运动中剪辑等手法,制造出一种不稳定感,使我们感觉仿佛来到了真正的伊拉克战场,周围到处都是手持钢枪的美军士兵和的胆战心惊的伊拉克人。
在刻意压抑的色调下,一切变得更加残酷而真实,深陷战争中的人们更加冷酷阴暗,不得不说,在反映伊战的美国剧情片中,《拆弹部队》在真实性的营造上是最出色的。
影片对剧情的戏剧性进行抽离和弱化,没有制造出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冲突,只有阶段性的任务和隐性的人物性格发展,这让影片呈现出了战场轶事的散文体风格。
影片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导演用一种独立电影才有的散漫的叙述手法,透过剧中人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的片段,没有紧凑的叙事,没有迭起的高潮,也没有什么故事主线,有的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叠加和累积,但却真实的让人窒息。
“精导”大片放映室(一)看《拆弹部队》,从炸弹说导弹
“精导”大片放映室(一)看《拆弹部队》,从炸弹说导弹《拆弹部队》是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拍摄于2008年的一部战争电影,电影的背景是发生在2004年的伊拉克战争,当时这部电影一举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可谓一时风头无二。
电影内容很简单,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讲叙的是美国EOD(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Bureau)也就是“拆弹专家”在伊拉克战争中拆除炸弹的惊险故事。
因此,我也就用这部电影开启朋友们探索“精导”(精确制导)世界的新旅程吧。
电影一开始,美国EOD们就面临拆除炸弹的任务,其中主角之一的美国士兵说他们要拆除的是55炸弹,那这个55炸弹是什么意思呢?55炸弹其实也就是指55mm炮弹,是按炮弹的口径大小分类的,这种小口径的炮弹会被改造成常见的炸弹使用。
按炮弹口径大小分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而且比较直观。
除此之外,电影还提到了IED土制炸弹(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也被称为“路边炸弹”“土地雷”。
《拆弹部队》截图而之前提到的55mm炮弹在这部电影也是在原有废旧炮弹基础上改造的IED。
IED制作比较简单、成本较低、不易被侦测而且原材料较易获得,所以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这种IED土制炸弹被伊拉克和阿富汗当地武装用来打击美国的巡逻车队、袭击美军士兵甚至可以掀翻一辆坦克,因此造成大量美军伤亡。
IED土制炸弹可以利用废旧的手榴弹、炮弹及雷管中的爆炸物质组合成特定引信,而且隐藏性强。
所以在《拆弹部队》这部电影里,EOD要拆除的就是这种专门针对美军军队、车辆和坦克的土制炸弹。
大家可能很感兴趣,电影里这些拆弹专家们拆除的是炸弹的什么部分呢?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炸弹上总是有一堆五颜六色的线,尤其是定时炸弹,主角总是在最后一秒剪对那根阻止引爆的线拯救了民众。
电影中男主也是与炸弹上的这些线死死纠缠,甚至揪出了一个“蜘蛛雷”。
巴格达之镜
巴格达之镜————析《拆弹部队》镜头运用首次注意到这部电影还是在09年下半年,在《阿凡达》占尽所有观众眼球的时候我竟然去下载了这样一部电影,可惜的是一直搁着没有去认真的看一看。
首先觉得这样一部美国人描述伊拉克战争的电影又应该是那种美国主旋律的战争烂片,谁知奥斯卡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阿凡达》败走麦城,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拆弹部队》,那个时候我决定好好看一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站在驻伊美军的角度拍摄的,可是对战争本身采取的是一个中立的态度,客观,明了。
其镜头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有心人都会注意到这部电影的DV式的半纪实的影像风格,影片中大量的推拉镜头,摇摇晃晃的镜头位置以及极少数的摇镜头与长镜头,观众看起来这部电影更像是随意之作了。
不过这样也就达到了导演的目的,在基本故事框架下营造一种半纪实的风格特征,既不显得以故事情节来占据影片的主要地位,又把这种纪实的效果有效的收敛了起来,从而达到对战争的一种独立的中立的客观审视。
影片开头是一句话“战争的狂飙突击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本身是种毒品”,接着出现的镜头开始让我以为那是在直升机上拍摄的,可是一个硕大的可乐瓶让我如梦初醒,那是一个拆弹机器人的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这样一个开头的镜头产生的效果显然是大大的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开篇就将场景放到了拆弹现场,随后镜头切到一个近景,机器人在爬行,配以前后的推拉镜头,镜头上移,美军疏散伊拉克人,然后是一个远景,不到一秒种就大幅度的推到了近景,又是很快的来回的推拉,接着切到美军车辆进入,摇摇晃晃的几个镜头全部是交代现场的混乱情形,又切到机器人的镜头,一步一步的接近炸弹,随后是美军的面部特写,几个主观镜头的快速切换,这样一系列的紧张镜头迅速的将观众带到了拆弹现场,让观众对战争的一种疏远与厌恶感打消的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让观众去关注,去了解战争的真实面目。
这样一些镜头更像是战地记者的不加剪辑的拍摄。
《拆弹部队》:拆垮美国之敌的心理防线——西方影视作品心理战企图浅析
《拆弹部队》:拆垮美国之敌的心理防线——西方影视作品
心理战企图浅析
李骥
【期刊名称】《新闻世界》
【年(卷),期】2010(0)09X
【摘要】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影音设备的普及,观看影视片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拍摄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因其制作精良,情节曲折,场面宏大,受到一部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在这些西方影视作品给观影者带来视听享受和娱乐需要的同时,其以影视作品所隐含的心理战企图也在影响着观影者的心理。
引导观众正确、理性地对待西方影视作品成为我国影视传媒业界面临的新课题。
【总页数】2页(P112-113)
【关键词】影视媒介;《拆弹部队》;心理战
【作者】李骥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47
【相关文献】
1.专家解密:真的“拆弹部队”跟着感觉拆 [J], 陈淑君
2.华裔美国大兵:我在伊拉克的“拆弹部队” [J], 娟子
3.拆不完的炸弹戒不掉的瘾——观影片《拆弹部队》 [J], 惠忻
4.游走在死亡边缘美国影片《拆弹部队》评析 [J], 窦超
5.拆弹部队(美国电影故事) [J], 田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要让电影成为战争的炮灰 《拆弹部队》
不要让电影成为战争的炮灰《拆弹部队》
追风筝的饭团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都很男性化,她的兴趣始终是犯罪和军事题材,早期
较著名作品有《蓝天使》和《终极豪情》,尤其后者,将极限运动和犯罪故事结合得
非常完美。
1995年她导演的《末世纪爆潮》,由詹姆斯·卡梅隆担任编剧,这是一部
在当时即受冷落但意识前卫的科
【总页数】1页(P)
【作者】追风筝的饭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人性反思战争--《拆弹部队》的政治伦理解读 [J], 付强
2.战争与人:《拆弹部队》赏析 [J], 钱海军;徐训康
3.略论当代电影叙事话语的现代性特质——从第82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说起 [J], 郑义君;陈友军
4.《拆弹部队》战争之瘾与省思情怀 [J], 石竹青
5.让人性凌驾于战争之上--《拆弹部队》中的典型形象解析 [J], 屠沂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拆弹部队》拉片作业一.分镜头分析:
镜号截图景别镜头
形式镜头内
容
长度声音
1 近景固定
镜头Thomp
son与
同伴击
掌
5s 击掌声、
对话声
Sanborn
Eldridge
Thompso
n
2 近景固定
镜头Sanbor
n让
Thomp
son出
发
3 对话声
3 中景固定
镜头Thomp
son出
发
3 对话声,
排背声
4 近景
到特
写摇镜
头
Thomp
son前
进
4 走路声、
对话声
5 大全
景拉镜
头、
摇镜
头、
俯拍
Thomp
son前
进
9 背景音
乐,走路
声
6 近景固定
镜头Sanbor
n举枪
瞄准
2 背景音乐
7 全景推镜
头、
主观
镜头
瞄准 3 背景音乐
8 近景固定
镜头Sanbor
n放下
枪
2 背景音乐
9 特写升镜
头Thomp
son前
进
6 走路声、
沉重呼吸
声、背景
音乐
10 大全
景摇镜
头、
主观
镜
头,
仰拍
Thomp
son环
顾四周
5 沉重呼吸
声、对话
声、背景
音乐
11 大全
景摇镜
头
Thomp
son前
进
5 脚步声、
呼吸声、
对话声、
背景音乐
12 中近
景固定
镜头
Sanbor
n与
Thomp
son对
话
2 对话声、
背景音乐
13 特写跟镜
头Thomp
son前
进
3 脚步声、
呼吸声、
背景音乐
14 特写固定
镜头Thomp
son抬
头
4 呼吸声、
直升机发
动机声、
背景音乐
15 全景摇镜
头、
仰拍Thomp
son看
到直升
机飞过
3 呼吸声、
直升机发
动机声、
背景音乐
16 近景固定
镜
头、
仰拍Thomp
son低
头
3 直升机发
动机声
17 全景摇镜
头Thomp
son环
顾四周
2 背景音乐
二. 机位图:
1.
2.
3.
4.
5.
6. 7.
.
8.
三、分析文字
《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战争的残酷让小金人为之战栗。
这个片段讲的是一个美军拆弹小组在巴格达执行任务的过程。
虽然美国大兵们互相之间的对话看起来很轻松,但事实上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危机四伏的。
这个片段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人间地狱。
在镜头方面,这个片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
例如Thompson从穿上防弹衣后透过头盔面罩向外看直升机时的镜头,采用了仰拍,给人一种压抑感,配合上变了调的直升机轰鸣声和Thompson 的喘息声、脚步声,使观众觉得自己也穿上了沉重的防护衣,时刻面临死神的威胁。
这一片段在交代环境时也运用了很多的主观镜头,使环境的交代更自然,也更能反映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Thompson对四周的环视可以表现出他的压抑;Sanborn用瞄准器对可疑人的观察时一个快速的推镜头表现出他的紧张。
在声音方面直升机的声音、Thompson的喘息声、脚步声能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压抑,大兵们的谈笑风生似乎又给我们带来一丝轻松,这样紧张和压抑的对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美国大兵的形象。
这一个片段成功地为故事在下面的发展打下伏笔。
ZJI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