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

让学生既从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学到行文布局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蝉》的学习明白:不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的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扬后抑”的方法。

2、难点(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在上课之前,我要先让同学们猜一种生物:这个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那最响亮的歌声。

明确:学生举手回答:《蝉》二、教授新课1、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以及生字词。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生字词。

明确: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学生朗读课文:(1)单个学生朗读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一:作者对蝉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其中有没有变化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烦朋友的话宽恕(理解敬佩)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话(扬1和扬2)第二段:写病蝉(抑2)第七段:直接写对蝉的宽恕对蝉的厌恶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语言:没有声响最终目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问题二: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明确:千年的等待,换取的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就像烟花只为一时的璀璨,流星也只为一时的辉煌!但是,烟花的美丽,我们欣赏到了,流星的飞逝,带走了我们的梦想!所以,它们是幸福的!而蝉,同样也是在唱响自己的夏天,也在为自己幸福的生活着,那么,作为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义的活,问题三:那是蝉的生命意义“那”具体指代什么呢明确:不论生命长短,都必须好好活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第1篇】《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蝉》。

说课的主题是“为你打开《昆虫记》的大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秉承这些指导思想,本课设计将《蝉》与《蟋蟀的住宅》整合学习,注重学法的迁移和语言的鉴赏,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昆虫记》的方法。

教材分析《蝉》选自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从文体上来讲,为说明文或科普散文。

细读文本,与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蝉》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的特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继而,我又翻阅了《昆虫记》中的其他一些文章,观看了《读书》节目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发现这种特点贯穿整部《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这部著作在文学著作中同样有很高的地位。

走进法布尔其人,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一部长达十卷的著作,被誉为“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作为语文课,我们要带学生鉴赏的正是这“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进而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位科学家的可敬。

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对法布尔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法布尔笔下的文章,即使有一些学生读过《昆虫记》,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得到一些知识的层面上。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蝉》的说明内容和方法。

2、学法基础:通过日常课堂训练,学生每课前做预习,熟练掌握标画重点词句和批注的学法,能够小组交流讨论,但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稍弱。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蝉古诗 虞世南古诗讲解

蝉古诗 虞世南古诗讲解

蝉古诗虞世南古诗讲解
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描写的一个主题,而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也创作了一首蝉相关的古诗。

下面是对虞世南的古诗《蝉》的讲解:
《蝉》是虞世南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蜀客缲丝桐叶茂,魏儿牵蝉玉佩调。

心期尚减情无极,乍合还分宿雨娇。

这首诗以蝉为主题,通过描写蝉的生活和情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的第一句“蜀客缲丝桐叶茂”,描绘了蝉在蜀地(今四川地区)的生活场景。

蝉以缲丝为食,桐树叶是它们的栖息之地。

诗句通过描写桐树叶茂盛的景象,表现了蝉的生活环境丰富和生机勃勃。

接着,诗的第二句“魏儿牵蝉玉佩调”,描绘了一个少年牵着一只蝉,戴着玉佩,吹奏乐曲的情景。

这里的“魏儿”指的是一个少年的名字,通过少年与蝉和玉佩的联系,展现了蝉的娇媚和美丽,以及与音乐结合的场景。

第三句“心期尚减情无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思乡之情。

诗人用“心期”表示对过去时光的思念,而“减情无极”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和追忆。

最后一句“乍合还分宿雨娇”,通过描写蝉在宿雨后的鸣叫,表达了蝉的声音在雨中乍合乍分的娇媚和动人。

这一句也可以被解读为诗
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时光如同宿雨一般,刹那间的美好,却又转瞬即逝。

虞世南的《蝉》通过对蝉的描写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蝉》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一、学习《蝉》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1.简介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

(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

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

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

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二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虞世南《蝉》鉴赏教学分析诗歌鉴赏教学中蝉意象的分析开原高中祝贺摘要: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文心雕龙》)一千多年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我们道出了文学创作的起点问题,也就是说文以情生,情因物感,即感物生情成文的这样一个基本创作规律。

一花一木、一虫一禽都是诗文创作的自然触发物,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一篇咏物诗赋就这样诞生了正文:蝉,这只小小的鸣虫老早就飞入文人雅士的艺术视野。

他们闻其声、视其行、观其容、察其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咏蝉诗。

在他们眼里,蝉已经不再是一只简简单单的昆虫,而是含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

所谓的意象,用西方意象主义诗论者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就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情结)。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

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

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蝉的意象在几千年的文化文学发展过程中,被文人墨客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悟而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一、显示出时间变化及渲染离别情绪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

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

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在生离死别时,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作者虞世南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蝉》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通过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其他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教学前导:介绍虞世南及其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核心:解读《蝉》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美和哀愁;3.教学拓展:分析《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4.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蝉》为素材,写一篇自己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教学前导(10分钟)1.通过展示虞世南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2.引导学生思考:虞世南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文化名人?第二步:教学核心(30分钟)1.班级分小组,四人一组。

每个小组一人读《蝉》。

3.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蝉》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教学拓展(40分钟)1.分析《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对其中隐含的意义进行推测。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认识到虞世南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3.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找出《蝉》中使用的具体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解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第四步:课后作业(20分钟)1.要求学生以《蝉》为素材,写一篇自己的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600字。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尽量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以上是《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的一份示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虞世南的作品,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1、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蝉》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古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点:1.了解《蝉》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主题。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古文的背景和主题,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用意。

2.分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写作指导:通过讲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古文的了解和兴趣。

2.引入话题:通过回忆学生平时在夏天有没有听到过蝉鸣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讲解古文背景和主题(10分钟):a.介绍虞世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简要解读《蝉》这篇古文的主题和意境。

2.分组讨论(15分钟):a.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

3.整合讨论(5分钟):a.邀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拓展阅读(15分钟)1.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他与夏天或蝉相关的古文作品。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将自己阅读过的古文作品进行分享。

四、写作训练(25分钟)1.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蝉》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等。

2.引导写作:让学生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写一篇关于夏天蝉鸣的短文。

a.提醒学生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b.鼓励学生多尝试使用古文的语言风格,提高写作的鲜活性和表达力。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写的短文。

2.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经验,强调古文的价值和重要性。

3.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古文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024最新-虞世南《蝉》赏析优秀5篇

2024最新-虞世南《蝉》赏析优秀5篇

虞世南《蝉》赏析优秀5篇《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虞世南《蝉》赏析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蝉》这首诗的意思,并能够熟读成诵。

2、通过想象感悟托物言志手法的作用,并体会作者高洁的志向。

3、感受积累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日积月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托物言志所表达出的高洁志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两首托物言志的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这样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你们听过吗?谁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对,这句话其实简单概括就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积累,最终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现在就请大家把这句话连读两遍,积累到你的知识宝库中,让它带我们正式踏上今天日积月累的旅程。

二、古诗赏析(一)初识作者1、学生自由汇报预习成果。

2、教师小结补充。

请大家关注一下唐太宗的评价。

你从评价中读出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3、用平时积累的成语来形容一下诗人。

(二)理解诗意1、初读解疑。

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在你不懂的、不确定的地方画上“?”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緌:读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这里,“垂緌”就代表蝉。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桐:梧桐树稀疏的枝杈。

藉:凭借。

2、正音后再读古诗。

3、默读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习单)我看到了:垂緌清露疏桐我听到了:流响声远我懂得了:蝉品性高洁,令人佩服。

4、学生汇报:预设:我看到了一只蝉,它停留在高高的枝头上,正在津津有味地喝着露水。

蝉虞世南赏析

蝉虞世南赏析

蝉虞世南赏析
摘要:
一、概述《蝉》这首诗的地位和影响
二、分析诗中蝉的象征意义
三、解读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和寓意
四、阐述诗人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意图
正文:
蝉,作为一种生物,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了一首名为《蝉》的诗,这首诗不仅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而且深受后世的称道。

通过这首诗,虞世南以蝉为载体,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蝉》这首诗中,虞世南巧妙地运用了蝉这一生物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因此,蝉在诗中成为了高尚品质的象征。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形态和食性,同时也暗示了显宦身份。

在这里,垂緌象征着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态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在诗句“流响出疏桐”中,虞世南赋予了蝉声音的美感。

蝉鸣声悦耳动听,仿佛是从稀疏的桐树间传出。

这里的疏桐象征着清凉和寂静,与蝉的鸣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传达了蝉的崇高品质和独立精神。

在这里,诗人指出蝉之所以声音传播得远,并非借助秋风,而是因为蝉居高临
下,声音自然远大。

这句话寓意着诗人追求高尚品质,不依赖外力,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通过《蝉》这首诗,虞世南以蝉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诗中蝉的形象既具有象征意义,又具有实用性,为广大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蝉》教案(优秀11篇)

语文《蝉》教案(优秀11篇)

语文《蝉》教案(优秀11篇)《蝉》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活动准备1.乐幼教课件-照片:蝉2.乐幼教课件-声音:蝉。

声音活动过程一、导入课件声音演示:听听谁在叫,引起幼儿兴趣。

播放《蝉》的叫声,听一听,是什么叫声?猜猜是谁?二、展开1.课件-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蝉》(1)蝉是什么样子的?(黑褐色)(2)蝉的头上有什么?(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3)背上有什么?(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4)身体下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2.师幼讨论,蝉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结束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语文《蝉》教案2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1.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2.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3.师: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4.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1.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2.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3.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4.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5.想后:结果会怎样?三、明确演讲要求。

1.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

(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2.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教案与反思第【1】篇〗蝉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说课稿第1篇】短文两篇《蝉》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学情1、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

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初中语文_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9蝉_语文_初中__一、学习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品析作者朴实有趣的语言。

3.学习作者对蝉的细致观察,感悟他对动物的情感。

二、教与学重点1.了解蝉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品析作者朴实有趣的语言。

三、教与学难点1.品析作者朴实有趣的语言。

2.学习作者对蝉的细致观察,感悟他对动物的情感。

四、教与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2.讨论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我加以适当的点拨。

3.延伸拓展法。

课前演讲,课中拓展交流学生阅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已及虞世南的《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对于文本和作者已及本册的必读名著有更多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前演讲。

一位同学讲述“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故事”,一位同学讲述《蝉和蚂蚁》的寓言。

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完之后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感谢两位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请一两位同学发言。

师:法布尔的专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蝉和蚂蚁》的寓言中的“蝉”和课文中的“蝉”他们的生活习性是不同的,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指出了其中的谬误,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蝉》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文中找到根据来反驳其中的谬误。

师:《蝉和蚂蚁》的寓言中的“蝉”咱们肥城话叫什么?学生:知了、知了猴、借了龟、借了猴子。

师:请说一说你对这种动物的了解。

生:体态臃肿,黑黑的,会飞,翅膀很薄。

叫声很响亮,也很聒噪。

师: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是蝉的成虫阶段,而对蝉的幼虫、卵等阶段了解的相对少一些,而法布尔在文中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虞世南《蝉》教材简析

虞世南《蝉》教材简析

虞世南《蝉》教材简析
虞世南《蝉》教材简析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释】:
[1]垂绥:rui2,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借:依靠、依赖。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
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
五绝。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教学设计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集三十卷。

虞世南《蝉》的教案(粤教版高一选修) 教学设计

虞世南《蝉》的教案(粤教版高一选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材分析: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教学重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教具准备:一块小黑板蝉(实物依条件而定)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板书诗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

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其诗文也多有佳作,《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难认字、节奏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虞世南《蝉》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虞世南《蝉》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虞世南《蝉》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蝉》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余凤兰 2011年9月20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零落断续收敛宽恕短暂。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带 ,图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

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

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下面我说四个谜语: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学生回答(蝉)对,是蝉,大家知道蝉分哪些吗?蝉,古称蜩(tia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

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

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

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

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虞世南《蝉》教材分析《蝉》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

如若品格不高。

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了。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

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

虞世南《蝉》教案

虞世南《蝉》教案

虞世南《蝉》教案《蝉》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蝉》2.自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1、重点: 联想。

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自学提纲1、解决生字生词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朗读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抑在何处?扬在哪里?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5、作者是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四、自学测评1、抄写生字生词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3、《同步测练考》7页1至4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虞世南 蝉教案

虞世南 蝉教案

虞世南蝉教案教案标题:虞世南《蝉》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虞世南《蝉》这篇古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对文章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

教案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蝉的联想与猜想。

2. 引发学生对于古文《蝉》的猜测,让学生探讨蝉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蝉》古文,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探究(20分钟)1. 教师导入并讲解虞世南《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作者创作动机的思考。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比喻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并讲解所选取的文中修辞手法,及其对文章的贡献。

四、情感鉴赏(15分钟)1. 带领学生品味《蝉》中的经典句子和段落,并引导学生表达对其中细节描写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部分句子或段落,尝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邀请学生从个人经历或身边的事物出发,写一篇类似《蝉》的作文,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 学生相互交流、互评,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彼此进步。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2. 学生表达对课堂的感受和自我评价。

教学资源:1. 虞世南《蝉》古文文本2. 相关图片、视频素材3. 修辞手法分析表格4. 学生作文展示模板教学评估:1.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和讲解修辞手法,评价其对文章理解和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文中经典句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发现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世南《蝉》教材分析
《蝉》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
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如若品格不高。

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

来了。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

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
思深。

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
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三首咏蝉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