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昆虫记》螳螂感悟

《昆虫记》螳螂感悟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所著的一部自然题材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对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的描写。
关于螳螂,这本书中可能包括了对螳螂独特的捕食方式、生存策略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内容。
从螳螂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感悟,比如:
1.专注和冷静:螳螂在捕食时展现出非常高度的专注和冷静,它
们静默地等待猎物,一旦机会来临,就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
到猎物。
这种专注和冷静的品质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专注于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2.适应环境:螳螂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在觅食、躲避掠食者等方面展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
这提
醒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状态和
策略。
3.自我保护和自立自强:螳螂在大自然中以捕食昆虫为生,同时
也需要面对其他天敌的威胁。
它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生理特点
来保护自己,展现出了自立自强的品质。
螳螂生活在什么地方

螳螂生活在什么地方
螳螂,是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奇特昆虫。
它们通常生活在温暖的气候下,喜欢
栖息在草丛、灌木丛和树木上。
螳螂的生活地点可以说是非常广泛的,它们可以生活在城市、乡村甚至是荒野地区。
在城市中,螳螂常常可以在公园、花园和草坪上被发现。
它们喜欢栖息在树叶、花朵和草丛中,利用它们的身体颜色和形状来隐藏自己,以便捕食昆虫。
螳螂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受到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它们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在乡村地区,螳螂常常可以在农田、田野和农舍周围被发现。
它们喜欢栖息在
高大的植物上,例如稻田、玉米地和果园。
螳螂在乡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但它们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在荒野地区,螳螂常常可以在森林、草原和沙漠中被发现。
它们喜欢栖息在树木、灌木和草丛中,利用它们的身体颜色和形状来隐藏自己,以便捕食昆虫。
螳螂在荒野地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它们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总的来说,螳螂可以生活在各种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大。
无论
是城市、乡村还是荒野,螳螂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并且在那里安居乐业。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生物,让它们能够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昆虫记螳螂的概括

昆虫记螳螂的概括
1、《昆虫记》中螳螂的主要内容是:如果单从外表看,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
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凝视,真可谓是眼观六路。
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
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
2、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昆虫记螳螂的特点归纳

昆虫记螳螂的特点归纳
螳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在我国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
古代螳螂一直被认为是勇敢、忠心耿直的化身,常在诗文中被比作。
螳螂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几个特点。
螳螂的外形:螳螂的体型小、颜色多样、全身密生长着前视脉突,以及腿节甲。
翅膀发育,空中可以飞行,在地面上可以跳跃。
螳螂的性格:可爱、勇敢、忠心耿直。
螳螂有一双紧紧握住武器的爪子,是一种无畏而又勇猛的昆虫,古人将螳螂象征为忠臣的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螳螂的栖息地:螳螂喜欢密林深处的蔽日掩阴的森林,夏季也爱上树上的狭窄月牙形的叶脉,大多活动在夕阳古旧的山村间,所以也被称作“林间的小侠士”。
螳螂的取食:螳螂一般以小型昆虫为食,例如蚂蚁、蝉。
螳螂可以用自己前足上坚硬的触角去探测和把夹着食物顶上自己的体重,以此来驱使被夹的小昆虫来满足自己的饥饿感。
螳螂的繁殖:每年春季,螳螂会在花草树木顶端建立巢穴,给它们安置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尤其是来孵蛋所以。
而母螳螂有强烈的保护蛋的性,把蛋像一个又一个的挂在细长的植物枝条上,又或者在固定的洞里,它们会抵御拆散它们的家庭。
以上就是螳螂的特点总结,螳螂是一种具有可爱、勇敢和忠心耿直特点的昆虫,古代被称作勇士的化身,也是一种有趣的存在。
昆虫螳螂的介绍

昆虫螳螂的介绍
螳螂,又称螳螂虾,是一种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螳螂目。
它们分布广泛,遍布全球各地,共有约1000多种。
螳螂虾以其独特的外形和捕食方式而闻名。
螳螂的身体呈三角形,强壮的前臂上配有强大的钳子,具有很强的捕食和防御能力。
它们通常以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虫子、蜗牛和小型鱼类。
螳螂的视力非常敏锐,它们能迅速识别猎物并通过敏锐的触须感知周围环境。
螳螂的捕食方式非常有趣。
当猎物靠近时,它们会张开钳子,迅速抓住并用毒液注入猎物。
毒液会破坏猎物的神经系统,使其瘫痪,然后螳螂会用另一只钳子将猎物撕成碎片进食。
此外,螳螂还具有独特的交配方式。
雄性螳螂虾在交配过程中会将自己的精囊附着在雌性螳螂虾的腹部,精子通过精囊进入雌性体内进行受精。
值得一提的是,雌性螳螂虾在产卵后,会将卵包裹在保护壳中,直至幼虫孵化。
总之,螳螂虾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捕食者,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强大的捕食能力和有趣的交配方式,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螳螂最怕三种东西

螳螂最怕三种东西
1、变色龙
变色龙是一种树栖生物,所以它和螳螂的摄食场所高度重合,并且变色龙也是以昆虫为食,所以螳螂自然是它的盘中餐。
虽然螳螂长有非常锋利的刀状前爪,但是变色龙也有着自己的致命武器,那就是细长的带有粘性的舌头。
变色龙会通过变换身体颜色伪装自己,静静的等待猎物的出现,等到螳螂不知不觉的走近之后,变色龙就会瞬间将舌头吐出,一击即中的黏住螳螂,送入口中,螳螂毫无还手之力,因此变色龙被称为它的天敌并不为过。
2、蜘蛛
蜘蛛和螳螂都是大型昆虫,所以它们的攻击力几乎是不相上下,并且食性也高度重合,还各自都有着极为独特且危险的武器,所以它们可以说是互为对方的天敌。
一般来说捕食螳螂的蜘蛛大多是大型蜘蛛,比如捕鸟蛛、狼蛛等,也可能是结网蜘蛛,一旦蜘蛛离开了网,尤其是小型蜘蛛,碰上螳螂的时候就只能被大刀夹住了,从而乖乖成为螳螂口中的猎物。
3.青蛙
青蛙其实和蜘蛛一样,与螳螂也是一种不相上下的关系,尤其是小型蛙类,青蛙的狩猎方式也是食用粘性十足的舌头前端将猎物拉入嘴中,不过如果是螳螂趁着青蛙不注意,那么也可能能够偷袭青蛙,但前提是小型青蛙,自然界中也确实存在青蛙被螳螂吃掉的
纪录,毕竟世界上最厉害的螳螂-绿巨螳螂能够杀死一只小蛇和鸟类。
5种最漂亮的螳螂

5种最漂亮的螳螂兰花螳螂浑身粉白相间如兰花般千娇百媚,花瓣状的半圆形腿部往花朵上一站,宛如一位婀娜妖艳的“花中仙子”,令人忍不住驻足而观。
它就是昆虫界的绝美大师——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虽然漂亮,它与其它螳螂一样,是个天性残忍的“心机美人”。
兰花螳螂通常喜欢捕食苍蝇、蜜蜂以及蝴蝶等飞行昆虫。
通常,兰花螳螂有两大绝招:一、变色伪装迷惑猎物。
为了提高狩猎成功率,它们会采取潜伏在角落进行伏击的策略。
捕猎时,爬上树梢或者花朵上一动不动的静候猎物光临,偶尔还会模仿风中摇曳的花朵般摆动身体,常常让猎物傻傻分不清,因为昆虫很难区分两者间反射光的差异。
这就为后面的捕捉提供了有利条件。
等到猎物靠近后,兰花螳螂就会快准狠地使出它的第二绝招——胸前的两把“大刀”。
你可别小看这细小的两只小手,它上面长满了尖刺,且力道十足。
当猎物中计进入到捕猎范围后,兰花螳螂就会以0.01秒的速度快准狠地一把将猎物拿下,如果猎物还想针扎逃跑,它就会用前肢上的尖刺将猎物紧紧固定住,这样它就可以饱餐一顿了!刺花螳螂刺花螳螂的外型在螳螂中独树一帜,全身布满棘刺,背部翅膀有一个大大的【眼状花纹】,雄性第一次蜕皮后会呈现出白绿红的体色,雌性需第三次蜕皮时才会呈现三体色,当刺花螳螂受到威胁时,会竖起前臂,张开翅膀,这时候刺花螳螂美丽的花色就会呈现出来。
它不仅美丽,而且具有特殊的【听觉】,可以听见蝙蝠所发出的超音波,可以及时进行躲避的动作。
魔花螳螂它是世界上最稀有螳螂之一,也最受世人追捧。
身上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绿色,黑色保护色来威吓敌人,保护自身。
大小:雄性约8-11cm;雌性约10.5-13cm。
魔花螳螂学名“Idolomantis Diabolica”,有时也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
十大怪异昆虫之一,外形艳丽,可模仿花朵。
获得这一头衔的理由很简单:魔花螳螂外表美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是所有模拟花朵的螳螂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并且总是摆出一副武术大师的架势。
昆虫记螳螂的外形特征

昆虫记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Mantidae),是昆虫纲中体型较大且比较特殊的一类昆虫。
螳螂的外形特征使得它们在昆虫界和生物界中独树一帜。
下文将从螳螂的外形、生理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详细介绍螳螂的相关知识。
一、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体长在三至九厘米之间,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它们头部特别显眼,略呈三角形,两侧有发达的复眼,能够看到360度范围内的东西。
在头部中央的眼睛之间,还有一对简单的眼睛,可用于判断距离。
头部还有两只长而平板状的触角,它们非常灵敏,能够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震动和气味等。
螳螂的口器非常特殊,它们能够像剪刀一样精确地夹住猎物,加以杀死或手术式地切断猎物。
螳螂的胸部呈扁平状,通常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
这三部分分别连接着六条腿,还有四对翅,两对硬翅和两对薄翅。
前一对翅又称前翅,由耀眼而细长的青铜色硬壳覆盖。
这对前翅在折叠时呈现一个清晰的倒V形。
后一对翅为薄翅,呈透明而状,平时折叠在前一对翅下。
这对翅不用于飞行,而是用于平衡和美化。
螳螂不会像花蝽和蝉类等其他昆虫一样前后摇晃,它们只在摆动发动时轻轻晃动。
螳螂的腹部后方还有一对类似耳朵的器官,称作听器。
听器中含有感应震动的神经器官,因此螳螂能够听到非常微弱的声音。
这对听器通常以扇形的方式展开,有时也会在飞行时借助这对器官来保持平衡。
此外螳螂在腹部中也有消化器官,用来消化食物。
二、螳螂的生理特点和人类不同,螳螂拥有复杂的视觉系统,能够发现目标,还能迅速精神集中来观察和追踪其猎物。
而且,螳螂视觉系统的识别能力非常强,可以轻松分辨颜色、大小、形状和运动的方向等。
螳螂的判断能力之强,甚至让科学家们研究其视觉系统,以此来改善人类的人工智能技术。
此外,螳螂的骨骼及肌肉系统十分发达,其脚爪的力量能够比身体重10倍以上,非常有力。
螳螂腿的构造可以让它们在行进过程中轻易攀爬树枝、攀爬墙壁和爬到捕捉猎物所需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说,螳螂的脚爪比其他昆虫更具特点,并且非常适应变幻莫测的环境。
昆虫记《螳螂》读后感6篇

昆虫记《螳螂》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昆虫记《螳螂》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教育和启示的思考和领悟,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昆虫记《螳螂》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昆虫记螳螂的介绍

昆虫记螳螂的介绍
螳螂是一种身形独特的昆虫,它们的外形犹如威武的武士,胸部高耸,前肢弯曲,仿佛随时准备着出击。
螳螂的头部有一对复眼,能够看到周围的一切动静,它们的眼睛能够自由转动,观察到所有的细节。
螳螂的身体被一层坚硬的外骨骼所保护,这种外骨骼不仅能够保护它们不受伤害,还能够帮助它们保持身体的稳定。
螳螂的前肢是它们最具特色的部分,前肢上有锋利的刺,能够迅速捕捉到猎物。
螳螂的前肢非常灵活,能够迅速地抓住飞来的昆虫,然后将其一口吞下。
螳螂以昆虫为食,对于它们来说,每一次的猎食都是一场生死搏斗。
在猎食的过程中,螳螂会以极快的速度将前肢一刺,将猎物击晕,然后再将其吞食。
螳螂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特殊。
雌性螳螂在交配后会将受精卵存放在一个囊状的卵壳中,然后将卵壳埋在地下或悬挂在树枝上。
等到适当的时机,卵壳会自动孵化出幼虫。
螳螂的幼虫非常小巧,它们的身体非常柔软,外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
幼虫会在一段时间后蜕变成成虫,然后继续独自生活。
螳螂在人类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螳螂被赋予了勇敢、坚强的象征意义。
人们常常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前的精神。
而且,螳螂还是一种优秀的生物防治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安全。
总的来说,螳螂是一种身形独特、勇敢坚强的昆虫。
它们的外形特殊,具有强大的猎食能力,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螳螂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都与众不同,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
我们应该保护螳螂这样的生物,让它们在地球上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写物】螳螂_200字

【写物】螳螂_200字
螳螂,是昆虫界的擅长捕猎的高手。
它的身型短小,颜色多为绿色、棕色或黄色,羽
翼和身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在草丛中隐蔽自己,使敌人难以发现。
螳螂具有很强的
吸收溶解作用,被外界棘细胞刺激后就会大量分泌。
由于其前足形状象中圈的感觉器、爪
子又象剪又象锯,所以取名为螳螂。
螳螂是一种食肉昆虫,以其他昆虫为食。
它的前足形状特别适合捕捉猎物,它可以迅
速张开前足,一下子将猎物抓住,然后利用强大的颚部咬死它。
螳螂的咬合力非常强大,
可以咬碎其他昆虫的外壳。
它的前足还有很强的触觉,当任何昆虫靠近时,螳螂就会立刻
感应到,并用前足抓住它。
螳螂还能模仿植物的姿势,如竖立前足像竹子的姿势,或者摆出花朵的样子等等,这
样可以更好地隐藏自己,等待猎物上钩。
螳螂的眼睛虽然比较小,但是可以在360度范围
内观察周围的一切,因此它能够发现任何隐藏在身边的猎物。
螳螂的繁殖方式与其它昆虫相似。
雄螳螂会首先发现雌螳螂,并向其展示自己的雄螳
螂决斗动作,以吸引雌螳螂的注意。
如果雌螳螂对雄螳螂的表演感到满意,她就会同意与
雄螳螂交配。
交配完成后,雌螳螂会将受精卵放到一个特定的地方,并用分泌出的物质覆
盖起来,保护卵的安全。
螳螂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一方面,螳螂是一种天敌,能够控制
害虫的数量,对农作物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螳螂还被人们当作观赏昆虫和宠物饲养,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螳螂是昆虫界的猎手,它以其机敏的动作和迅猛的攻击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螳螂的功能主治

螳螂的功能主治1. 基本描述•螳螂(学名:Mantis)是昆虫纲中的一个物种,属于螳螂科。
•螳螂的外形独特,前胸部发达,前肢发达且具有捕捉猎物的特殊结构,以及长长的前翅。
•螳螂以肉食为主,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
2. 功能特点螳螂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特点:2.1 捕食昆虫•螳螂的前肢具有剪刀状的结构,能够迅速捕捉猎物。
•螳螂具有优秀的视觉系统,能够发现猎物的运动,并精准地定位。
•螳螂在捕食昆虫时,以迅猛的速度刺击猎物,利用前肢上的锋利齿牙捕获猎物。
2.2 假装成植物•螳螂在没有猎物的情况下,会模仿植物的姿态,将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以此来保护自己。
•螳螂会站在植物上,伪装成树枝或叶子的形状,以避免被探测到,增加生存的机会。
2.3 生物防御•螳螂身上具有一种臭味,可以发出特殊的化学物质,用于威慑敌害。
•当遇到威胁时,螳螂会扩大身体,展示强大的姿势,以威慑敌害。
3. 主治功效螳螂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以下主治功效:3.1 清热解毒•螳螂内寄生有一种细菌,能够产生多种与抗菌有关的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螳螂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用于治疗多种热毒引起的疾病,如热毒咳嗽、疮疡肿痛等。
3.2 止痛消肿•螳螂具有活血止痛、消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扭伤、骨折疼痛等。
•螳螂作为一种中药材,可以制成皮外用药,涂抹在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消肿。
3.3 润燥止痒•螳螂具有润燥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等症状。
•螳螂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的属性,能够减轻皮肤瘙痒的感觉,达到止痒的效果。
4. 适应症螳螂可用于以下疾病或症状的治疗:•咳嗽痰喘•疔疮肿痛•皮肤瘙痒湿疹•慢性骨关节炎•骨折、扭伤结论螳螂作为一种特殊的昆虫,具有优秀的捕食昆虫的能力,并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特点。
在中医领域,螳螂具有多种的主治功效,能够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然而,螳螂的药用价值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科学研究和证实,因此在使用中应慎重,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十大最稀有的螳螂

十大最稀有的螳螂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
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51种。
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1.非洲绿巨螳:非洲绿巨螳的性格是非常凶猛的,力量也非常大,是所有螳螂中实力最为凶悍的种类,不仅可以捕食昆虫,蛇、鸟甚至是老鼠和青蛙都不在话下。
非洲的绿巨螳螂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
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2.中华大刀螳:中华大刀螳是全国性品种,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是一个生存能力非常强的物种,它的体型非常大,足部呈细长状态。
中华大刀螳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
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
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3.广斧螳螂:广斧螳螂也叫广腹螳螂,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
广斧螳螂肉食而好斗,甚至同类也相残,有人称之为“镰刀杀手”。
这种螳螂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广斧螳螂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
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
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
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
4.兰花螳螂:兰花螳螂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这种螳螂的伪装能力非常强,它能够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形态和滑板特别的相似,也因此得名。
昆虫记中螳螂的特长

昆虫记中螳螂的特长
昆虫记中螳螂的特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凶猛的捕食者:螳螂是著名的猎食者,它们能够捕捉各种小动物,如蝗虫、蝉、蜜蜂等。
螳螂的前肢非常
有力,可以快速捕捉猎物,并在瞬间将其制服。
2.灵活的行动者:螳螂的身体非常灵活,可以快速移动,同时它们的复眼非常敏锐,能够快速感知周围的环
境和猎物的动态。
3.伪装高手:螳螂通常会伪装成植物叶片的形状,利用自己的颜色和形态来迷惑猎物和躲避天敌。
4.独特的繁殖方式:螳螂的繁殖方式非常独特,雌螳螂在交配后会产下大量的卵,这些卵会在螳螂孵化后成
为若虫。
若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蜕皮才能变成成虫。
5.强大的适应性:螳螂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昆虫,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如草地、森林、沙漠等。
它们也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食物来源。
总之,螳螂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昆虫,它们在自然界中拥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适应能力,使得它们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昆虫。
它们的生活习性让人叹为观止,值得我们
去了解和学习。
首先,螳螂是一种具有高度攻击性的昆虫。
它们拥有锋利的前肢,能够迅速抓
住猎物。
而且,螳螂的头部能够360度旋转,可以观察周围的一切。
这种攻击性和灵活性使得螳螂成为了优秀的捕食者。
其次,螳螂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它们可以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包括丛林、草原、田野等。
而且,螳螂还能够忍受极端的气候条件,比如高温或低温。
这种适应能力使得螳螂成为了一种非常成功的生物。
此外,螳螂还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
雄性螳螂在交配时往往会被雌性螳螂吃掉,这种现象被称为“性食”。
尽管这听起来有些残忍,但这种繁殖方式确实有利于保证后代的健康和生存。
总的来说,螳螂的生活习性展现了它们的独特之处。
它们具有高度攻击性、极
强的适应能力和独特的繁殖方式。
这些特点让螳螂成为了一种非常成功的昆虫,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希望我们可以从螳螂的生活习性中汲取一些启示,让自己变得更加坚韧、灵活和适应环境。
描写螳螂的外观

描写螳螂的外观
螳螂,又称螳螂虫,是一种体态矫健,极具攻击性的昆虫。
它的外表独特,令人难以忽视。
让我们一起来描绘一下螳螂的外观吧。
螳螂的身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它的头部呈三角形状,两只触角伸出来,如同两把粗壮的武器,准备随时出击。
螳螂的复眼发达,能够清晰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动静,为它猎食提供了便利。
在头部的下方,有一对锐利的口器,能够迅速抓住猎物,将其一口吞咽。
螳螂的胸部和腹部连接在一起,呈现出一种修长的身形。
它的前胸板宽大,有力,支撑着强壮的前腿,这对前腿是螳螂的利器,能够快速抓住猎物,使其无处可逃。
螳螂的翅膀纤细透明,薄如薄纸,却能够迅速展开,带着它翩翩起舞,展现出优美的舞姿。
螳螂的六条腿修长而有力,每一根腿上都有细小的刺,能够牢牢抓住地面,保持稳固的姿势。
螳螂的后腿特别发达,形似弯弓,能够在猎食时迅速跃起,将猎物一举擒获。
螳螂的腹部修长柔软,内藏着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能够有效地消化食物,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总的来说,螳螂的外观给人一种强壮、灵活、凶猛的感觉。
它的整个身体散发出一种神秘、威严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畏之情。
螳螂的外表虽然充满了力量和威严,但在自然界中,它也是一种脆弱的生物,需要不断战斗,才能生存下去。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
些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生命,用心去观察它们的美丽与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
采收加工
在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采后清理杂质,于沸水中浸杀或蒸30-40分钟,以杀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晒干或烘干即为中药桑螵蛸,备用或销售。注意必须把虫卵杀死,否则孵化出幼虫后,药效降低,影响质量。
炮制
取原虫整理干净,用2%-5%的食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蒸2小时取出,晒干或文火炒干即可。
二、经济利用
药用价值
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磷脂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及其他细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咸、温、无毒,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功能。主治遗尿、遗精、便频、肾虚腰痛、神经衰弱,也适用于妇女带下、经血不调等症。桑螵蛸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60-80元/千克。
螳螂
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大刀螳(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污斑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分布:遍布国内。
编辑本段交配中的螳螂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螳螂的英文名"mantis"源出希腊语,意为「占卜者」,因古希腊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目前的名称"mantid"(希腊语意为「算命者」)也是反映了这种看法。螳螂能静立不动或身体文雅地前後摆动,头上举,两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许多神话和传说。迷信的说法认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马或骡食螳
螳螂
人工配料
3龄后的螳螂若虫食量较大,只靠有限的活饵料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必须配制人工饲料。下面介绍三个成功的人工饲料配方:
配方1:先将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取其中的少量水,将5克酵母片捣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后将50克鸡蛋黄、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经过充分搅拌均匀后,放入锅中蒸沸,冷却后备用。
螳螂捕食壁虎
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食用价值
螳螂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用昆虫。
观赏价值
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素材。
编辑本段大刀螳螂
螳螂
大刀螳螂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英文名:Chinese mantis
属于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dae。
英文名为mantid。亦作mantis、praying mantid或praying mantis。螳螂科(Mantidae)有近2,000种体型大、行动快速的昆虫,特征是前胸(上部)长,前足股节腹面有沟,沟两侧有刺列,胫节(下部)可嵌入沟内。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雌虫交配後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
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头部三角形,触角短。
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螳螂是渐变态昆虫。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且食量大,在农、林区捕食不少害虫,是多种害虫的天敌。
饲养管理
螳螂因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人工笼养有一定难度。室外用12米×6米×2米大笼罩饲养,笼内移植栽
兰花螳螂
种矮小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并供螳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同时,喂以人工糊状饲料。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用饲料昆虫黄粉虫幼虫和苍蝇饲喂螳螂,即可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并产卵。
环境调控
人工反季节培育、打破休眠、模拟温湿度,人工创建自然条件,每天光照250瓦红外线,另外加照紫外线。
中文名称:
螳螂
外文名称:
mantis
别称:
刀螂,大刀螂
二名法:
Mantidea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真节肢动物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螳螂目
科:
螳螂科
分布区域: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特征
饲养及其价值
采集种源
饲用昆虫
人工配料
饲养管理
环境调控
采收加工
炮制
药用价值
螳螂
添加义项设置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螳螂简介
2.同名电影:螳螂
3.艺术家笔下的螳螂
4.电影《功夫熊猫》中的快螳螂
5.电视剧:螳螂
1.螳螂简介
编辑本义项
百科名片
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饲用昆虫
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和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可预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配方2:将100克鲜猪肝(其他动物肝也可),洗净切碎剁烂成糊状,加入蔗糖50克,拌匀备用。
配方3:水100毫升,鲜猪肝40克,蚜虫粉20克,豆粉5克,蔗糖20克,琼脂20克,酵母片1克。
采用以上三种配方时,要十分注意卫生消毒。配好的饲料经冷却后,可放入冰箱内短时间保存,按需取用。如大量饲养,最好根据用量隔日配制一次。
生防价值
食用价值
观赏价值
大刀螳螂
交配中的螳螂
中药·螳螂
特征
饲养及其价值
采集种源
饲用昆虫人工配料饲养 Nhomakorabea理环境调控
采收加工
炮制
药用价值
生防价值
食用价值
观赏价值
大刀螳螂
交配中的螳螂
中药·螳螂
展开
编辑本段特征
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单眼3个。
螳螂
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