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什么是习惯?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什么是习惯1、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

2、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3、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习惯的分类习惯简单可以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三)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

2、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

3、加强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求真务实,从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始。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这个比喻非常好。

今天的家长要想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什么?我想应该给我们的子女从现在开始留下好的习惯,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

二、培养儿童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婴儿期(0-3岁)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二)幼儿期(3-6岁)巩固和扩展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庭、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

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良好幼儿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

二、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摘要】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分析引入了家园合作的主题。

在正文部分中,探讨了家园合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家长参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家长合作的有效方式、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案例以及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认为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参与、教师家长合作、幼儿园教育、实践案例、培养策略、有效途径、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幼儿个体差异性大、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发育完全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家园合作模式下,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致力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家园合作模式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和效果,为提高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家庭、幼儿园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实践建议,推动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和效果,深入剖析家长参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探讨教师家长合作的有效方式。

通过研究,旨在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提供可操作性建议,促进幼儿在家园合作模式下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实践案例和培养策略的研究,探讨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和幼儿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园共育研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园共育研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园共育研究幼儿是人生长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期,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主要的成长环境,家园共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家庭和学校如何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篇文章将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角度来阐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园共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幼儿时期,孩子在家庭中会接受到最初的教育和养育。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情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家长自身要做出榜样,教育孩子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

其次,家庭要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和纪律。

通过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孩子能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同时,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和奖励,使他们明白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孩子在家中做好了自己的家务,家长可以给予奖励,激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教育也是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之一。

在学校中,老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者。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和引导,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共处。

同时,老师应该注重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鼓励孩子努力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家园共育研究的实施需要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沟通。

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议、家校沟通簿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传达幼儿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家长也可以及时与学校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

通过这样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使家庭和学校共同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努力。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园共育研究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研活动方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研活动方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研活动方案一、教研活动背景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不守规则、不尊重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等。

为了提高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特开展此次教研活动,希望通过教研活动,制定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研活动目标1. 制定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3. 促进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三、教研活动内容1. 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影响。

2. 探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3. 制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

四、教研活动步骤1. 准备阶段(1)收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进行分析。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3)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

2. 实施阶段(1)分组讨论: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讨论。

(2)分享交流: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共同探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3)制定方案:根据讨论成果,制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

3. 总结阶段(1)教师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教研成果。

(2)将教研成果整理成文,形成教研报告。

(3)实施教研成果,持续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五、教研活动预期成果1. 制定一套完善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案。

2. 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3. 促进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4.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六、教研活动保障措施1. 组织专家进行讲座,提供理论支持。

2. 邀请家长参与教研活动,加强家园合作。

3. 定期对教研成果进行评估,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阶段是个体习得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这一阶段主要生活场所,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面临着教育孩子的困扰。

如何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须要加强合作,共同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

在实践中,家园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如家长工作繁忙、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等问题影响了合作效果。

有必要开展研究探讨家园合作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案。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家园合作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机制,深入分析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一、探讨家园合作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重要性,深化对家园合作概念的理解;二、分析家园合作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三、探讨家园合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机制,揭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四、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家园合作经验,为其他幼儿教育机构提供借鉴;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为家园合作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达成,将为幼儿教育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家园合作能够形成一种有力的教育合力,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为幼儿提供全面的教育。

通过家园合作,可以形成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研活动方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研活动方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研活动方案一、背景及意义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我们特组织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分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探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 分享优秀教育实践案例,推广成功经验。

4. 提高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专家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进行深入讲解,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案例分享:组织教师分享自己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成功案例,互相学习和借鉴。

3. 小组讨论: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讨论,并提出实际操作的建议。

4. 经验交流:邀请有经验的教师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5. 教学设计:组织教师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进行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6. 家长沟通:探讨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共同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优秀教育实践案例,为教研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 活动实施:按照活动内容分阶段进行,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3. 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整理活动成果,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1. 时间:2022年x月x日(周五)上午8:30-12:002. 地点:幼儿园会议室六、活动对象1. 幼儿园全体教师2. 教育行政人员七、活动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希望达到以下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近年来,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这不仅是因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努力,让幼儿免受影响,能够真正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作用家庭是幼儿最早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行为习惯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1、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到好的榜样,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如自觉排队、文明过马路、礼貌待人等。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最早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家庭环境的和谐会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

3、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行为评价,如表扬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的进步等。

二、学校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作用学校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手段。

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

学校应根据幼儿行为特点、心理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

2、培养幼儿意识。

教育幼儿爱护环境、爱惜集体物品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别人。

3、组织游戏活动培养良好行为。

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主动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4、营造宜人的学校环境。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孩子产生自觉、良好行为的积极性,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保持,形成合力。

三、家园合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作用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措施,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1、加强家校联系,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是幼儿行为表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两者间的密切协作会让孩子更好地受到教育的影响。

2、学校和家庭要互相沟通,及时交流。

探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探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探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家园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本文将探讨在家园合作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建立家园沟通渠道家园之间的沟通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地分享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

家长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渠道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幼儿园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通过双方的及时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家园合作中,共同制定幼儿的行为规范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共同商讨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孩子的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规范应包括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日常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文明礼仪等方面,要求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都严格遵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共同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需要共同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

双方应形成一致的教育态度,尽量避免对孩子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

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时,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能为了孩子的一时安逸而相互矛盾。

家庭和幼儿园在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时,也要共同参与,并签订相关的家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四、定期进行行为评估和反馈定期进行孩子的行为评估和反馈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可以每个学期或者每年定期进行孩子的行为评估,看看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是否符合规范,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也要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进行培养。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研究内容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研究内容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研究内容一、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方式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合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采取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措施。

其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家长助教: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为幼儿授课或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

2.家长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3.家访:教师到幼儿家中进行访问,了解家庭环境,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成长。

4.亲子活动: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增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

二、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领域,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家园合作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融合:1.教育理念的融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应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教育内容的融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应相互配合,注重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3.教育方法的融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应相互借鉴,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模拟等,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策略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为一些有效的参与策略:1.参与幼儿园管理: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委员会或家长志愿者组织,为幼儿园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课堂活动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为幼儿带来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拓展。

3.亲子活动组织: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增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

4.意见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意见反馈机制,鼓励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

四、家园共育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家园共育实践案例:1.故事妈妈:邀请妈妈们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述故事,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2.爸爸助教团:组织爸爸们到幼儿园为孩子们授课或参与课堂活动,传递男性特有的教育和关爱方式。

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一、引言家园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幼儿的教育过程。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所以,研究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核心观点1. 家园共育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定期的家访、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共同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来。

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他们也可以将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交流和讨论,形成共识,共同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提供指导。

2. 家园共育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家园共育不仅仅是家长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

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来,而教师则需要尊重家长的意见,听取家长的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园共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

3. 家园共育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家园共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适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

这些方法可能包括:如何设定合理的期望,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等。

三、数据统计分析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实施了家园共育模式的幼儿园,对他们的幼儿行为习惯进行观察和记录。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些数据,看看家园共育模式是否真的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总的来说,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园共育模式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

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

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

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幼儿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并非仅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本课题旨在研究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现状,明确家园共育在其中的作用。

2. 探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 通过实践研究,验证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效果。

4. 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家园共育、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实际效果。

3. 案例研究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园共育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借鉴。

4. 培训研究法:针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开展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2. 家园共育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4. 家园共育实践案例分析。

5.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和建议。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实证研究,收集数据。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分析实证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家园合作,可以促进幼儿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一、家园合作的理念1.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家园合作的核心理念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学校和家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目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家庭可以提供温暖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通过双方的互通有无,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幼儿的整体发展创造条件。

2.充分沟通与合作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家园合作的关键。

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另一方面,家长要关注幼儿在学校的表现,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通过沟通与合作,可以建立起家校之间的信任和共识,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二、家园合作的策略1.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家校联系机制,为家长提供沟通和参与的机会。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家庭访问日等活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发送周报、通讯录等方式,随时向家长传递学校的重要信息和孩子的表现情况。

2.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学校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开设家庭教育专栏等活动,向家长传授育儿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教育态度。

3.加强教师家长互动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分享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面谈,交流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进入学校,观摩课堂,参与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方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方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方案一、课题名称及界定1. 课题名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2. 课题界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针对3-6岁儿童,通过实施养成教育,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1. 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需要。

2. 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需要。

3. 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教育的需要。

4. 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面对激烈竞争,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5. 实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保教质量的需要。

三、实验研究依据1. 政策法规依据: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理论依据: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四、研究目标1. 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2. 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研究内容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分析。

2.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探讨。

3.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操作策略。

4.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证研究。

六、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为研究提供依据。

3. 实验研究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4.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龄前儿童的习惯养成早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园合作成为了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习惯养成的理论出发,介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从实践出发,探讨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具体做法。

一、习惯养成的理论习惯是定型的行为方式,是人的稳定行为模式的总和。

具体地说,习惯是由环境和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习惯养成是从单一的行为到全面的人格发展的过程。

儿童时期形成好的习惯能够对日后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

习惯养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家庭是最早的社会联系形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习惯是儿童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最早的习惯模式,在家庭中培养好的习惯对孩子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幼儿园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是集体性的、社会化的、情境化的。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孩子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

所以,培养孩子在幼儿园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它涉及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

在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上,家园合作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习惯形成的本源。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

因此,关注家庭教育,尤其是关注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养成孩子良好习惯的保障。

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长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养成,孩子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

2、在幼儿园中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和老师以及其他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幼儿阶段。

幼儿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以及未来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家园共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优势,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儿园教育的最后阶段,即将步入小学生活,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本课题旨在探讨家园共育在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家园共育的具体实施策略,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大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特点和现状,明确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重要性。

2. 探讨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3. 构建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施体系。

4. 提高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家园共育的深入发展。

三、研究方法1. 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和政策文件,了解家园共育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大班幼儿家长和教师对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3.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园共育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和启示。

4. 对比研究:比较不同家庭和幼儿园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差异。

四、研究内容1. 大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2. 家园共育在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4. 家园共育实施体系构建,包括家长、教师和幼儿园三方面的协作。

5.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数据。

6. 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改进措施。

7. 研究结论,对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提出建议。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幼儿时期是人的基础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幼儿的主要成长环境,家园合作也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实施策略,为提升幼儿行为习惯水平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1. 引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幼儿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社会适应的基础。

由于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主要环境,家园合作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关键作用。

2. 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2.1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积极形成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主要领域,它们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为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引导。

家园合作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稳定而连贯的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合适的行为榜样。

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机会接触到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从而积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家园合作加强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引导和监督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可以弥补亲子交流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家长和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家庭和幼儿园的教师密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沟通交流,共同协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家园合作的开展还可以让幼儿在不同场景中展示他们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更加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

3.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3.1 家庭和幼儿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家庭和幼儿园合作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面谈、电话、家庭与幼儿园通讯等多种方式及时交流幼儿的行为情况,分享观察结果并商讨解决方案。

通过有效沟通,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为其制定适当的引导计划。

3.2 家园共同进行行为规范的制定和明确家庭和幼儿园可以共同制定可行的行为规范,建立一致的行为标准。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接受一致的教育引导,逐渐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还能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幼儿出现了行为习惯不佳的情况,给幼儿园和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家庭和幼儿园往往是孤立的存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这种局面导致了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规范,给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带来了困难。

研究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探讨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以及幼儿园如何引导家长参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深入分析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明确幼儿园对家长的参与方式以及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从而为提升幼儿行为品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为幼儿行为教育工作提供可操作性建议,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有效互动,共同助力幼儿行为素质的提升。

通过对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相应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行为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3 研究意义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其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幼儿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摘要: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心理、性格、品质的直接反映,任何行为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

从小培养幼儿的行为规范,对幼儿的成长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教师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是要两方面共同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由于幼儿园和家长间沟通不畅等因素使得当前的幼儿行为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

关键词:家园共育;培养;行为习惯;策略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园共育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进行仔细研究,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规划,并且共同执行,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一般幼儿对教师的话十分顺从,教师更需要通过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进行行为指导,帮助其形成好的习惯。

而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长期保持,最后才能形成习惯。

而幼儿在家庭里所待的时间最长,那么同样需要家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这样能够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对幼儿进行培育,进而获得更好的结果。

因为教师具有非常多的幼儿教育经验,也能提供家长相关的育儿方法,从而建立家园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2.1重视程度不高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是影响家园共育工作持续推进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幼儿园的责任,未能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因此彼此的合作交流较少,难以构建完善的家园共育模式。

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人格塑造和习惯培养在幼儿今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这也会导致整体育人成效不高,难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

另外,家长和教师的功利心较强,未能从长远角度出发审视家园共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及价值,存在严重的短视化问题。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方式时没有及时制止,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不强,限制了幼儿的进一步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

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

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

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课题界定: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

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

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

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研究领域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

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

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

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

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

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

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

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

《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

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

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

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

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

研究重点: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小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

2、中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

3、大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和过程: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

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