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环境下的滨河景观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历史环境下的滨河景观设计
——以景德镇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
满 新 张 捷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历史城市传统风貌的严重破坏,因而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以及历史文脉的割裂性成为城市历史环境景观设计中所应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难题,以景德镇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在深入挖掘景德镇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基础上,从地段所在的历史地域文化及现状遗存入手,着重梳理其独有的城市历史肌理,并力求在设计中保存其城市记忆,依托“水—城—山”的特色景观空间结构,为历史地段注入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同时,将昌江开放性滨河景观重还景德镇市民。
【关键词】历史环境;历史地段景观设计;滨河景观
1.独特的区位条件及价值
1.1 地理区位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本研究对象为
景德镇中山北路历史环境下的滨河空间,主要范围为北至
昌江大道、南抵中渡口、西到昌江西岸、东至中山北路之
间的地段,总面积约为33.95公顷。其中,滨江部分(防
洪堤到中山北路)的面积为4公顷,为重点研究对象。(图
1)
1.2 地段概况
1.2.1昌江 本研究地段位于昌江中渡口至瓷都大桥段东岸。昌江属鄱阳湖区饶河水系,是景德镇市与外地沟通的唯一水道,在皖赣铁路通车前,它承担着景德镇市物资运输总量的一半以上。1昌江流域处赣东北暴雨区,5~6月是洪水灾害的主要时期。如历史上最大一次洪水发生在1884年,渡峰坑水位达36.67米,超过警戒线8.17米。新中国成立后最高水位达33.85米(1955
1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1 研究范围及其微观区位图
年),超过警戒线5.35米;最低水位20.83米(1958年)。
1.2.2中山北路
本研究地段内包含景德镇最为重要的历史街道——中山北路。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山北路的北段,南北长约1000米,途经徐家码头、里市渡、石狮埠、中渡口(曹家码头)。中山北路原为中山路北段,是景德镇市老城中心地段。中山北路平行于昌江东岸,北起观音阁,南至珠山中路,路幅宽8米,地面标高约为31~32米。
1.2.3水利工程
本研究地段内沿昌江东岸已修建完成防洪堤水利工程。根据九江市水利电力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图集,本研究地段范围内建设防洪堤,堤顶高程为
35.69~35.36米(设计洪水位线为35.19~34.86米)。与此同时,应水利工程需要,中山北路西侧滨江区域的建筑已全部拆除,同时拆除的有道路东侧临街建筑,街巷肌理消失,但前街至后街范围内仍有文保单位1处(天主教堂)、推荐历史建筑16处、传统风貌建筑116处。
1.3 地段历史沿革及价值特色
1.3.1地段历史沿革
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发展历程与瓷都大桥至中渡口地段关联密切,历史上称该地段为许家码头至中渡口段。该地段作为景德镇历史城区
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的传统功能分区中地
位显要。从当前考古发现的情况看,许家码头
到中渡口地区从南宋时期即成为镇区北部边缘
区域,明代开始成为主要运输码头和原料输入
地,到明代后期已经成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热闹的街市,人口集中。
从清代开始,景德镇的传统功能分区逐渐具有了现代城市意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5个功能分区,分别是:御窑厂核心区、原材料输入交易区域、民窑生产集中区域、工商业区及金融中心、民窑生产集中区域)。其中许家码头、里市渡、中渡口为轴线的原材料输入交易区域在景德镇城区中始终为贸易的核心地带。
清代晚期开始,陶瓷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生产手段和运输工具的演进,传统的依河建窑方式不再成为景德镇地区陶瓷生产的唯一选择。随着级差地租的出现,景德镇老城中成为陶瓷销售和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
传统的功能格局由窑房—坯房—民居的中心散布
图2 清代晚期前、后街功能变迁模式图
式变为具有现代城市布局意味的功能分区式。因此,本地段的主要功能在陶瓷原料输入地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城市生活的要素,出现了众多瓷行、当铺等生活商业设施。从史料记载看,地段内众多街巷名称与瓷器行存在一定关联,地段周边存在两座明清时期会馆建筑(图2)。至解放初期,该路段仍为景德镇市区仅有的两条主要街道之一。现如今,本地段的功能逐渐转化为居住功能。
1.3.2 街巷格局
研究地段内的中山北路为景德镇市老城内主要的两条街道之一,人们称这两条街道为前后街。前街,既中山路;后街,既中华路。2后街两侧地势高,无水害,建筑以窑厂、坯坊为主;前街两侧地势低,时有水患,建筑以红店、瓷行、颜料店、商铺、民居等为主,便形成了前街贸易、后街生产的街巷格局。前街与后街之间由多条步行的街巷作为联系,因此空间的开放性由前街的较强减退至后街的较弱。
2.历史地段的现状问题分析
2.1历史地段的城市功能单一,缺乏公共性
本地段的现状用地情况以自发的商住混合为主,活力较低。从总体规划的情况看,该地段规划的主要功能为居住用地,结构相对单一。且当前本地段周边开始建设的工程项目多为住宅类,缺乏集中地公共服务设施。
2.2开放空间是历史地段内最缺乏的要素
景德镇中心城区绿地开放空间总量偏低且公共性与开放性不足。从景德镇中心城区的层面看,整个城区的可利用绿地与开放空间总量低下。现状仅昌江广场、休闲广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云门公园几处可供市民使用的开放空间,总量低下。而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大量绿地基本为现状山体和城市边缘弃置地,无法作为城市绿地与开放空间使用。(图3)
2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四辑——草鞋码头的变迁(下)
2.3昌江与历史地段的空间关系割裂
昌江作为景德镇市的母亲河,是景德
镇人民生产、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一条河
道。由于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防洪堤
的建设造成了城市生活与昌江的阻断,严
重降低了昌江的可达性,并减少了滨河亲
水空间。除此之外,历史地段内的高层和多层建筑以及传统街巷的破坏宜使城市与昌江受到割裂,自然环境与城市生活失去关联,景德镇历史地段内的城市品质亦整体下降。如何协调防洪堤与滨水空间,防洪堤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成为了本次景观规划设计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图4)
2.4传统民俗文化与陶瓷运输文化在历史地段内的缺失
对景德镇历史城区而言,本地段历史上的文化遗产的数量丰富,民俗文化类型多样、形式独特。但现如今,本地段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基本丧失,恢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本次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地段在历史上曾扮演着景德镇陶瓷运输与贸易的重要角色,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的影响深远。然而,这段佳话已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在整个景德镇城区内鲜有表达,喧嚣繁忙一时的古码头则因为失去历史环境的烘托而变得相对尴尬。
作为景德镇历史城区重要的一部
图3 景德镇城区绿地、开放空间分布图
图4 昌江防洪堤造成的江、城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