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环境下的滨河景观设计

合集下载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

滨河景观带功能设计要点⼀、引⾔滨河景观带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市⺠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

本⽂将详细探讨滨河景观带的功能设计要点,以期为相关设计⼯作提供参考。

⼆、滨河景观带的功能定位1.⽣态保护:滨河景观带作为城市与⾃然的交汇点,应承担起⽣态保护的责任。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河道的⾃然⽣态,保护⽣物多样性,同时构建绿⾊⽣态⽹络。

2.休闲游憩:滨河景观带应为市⺠提供⼀个宜⼈的休闲环境。

应合理布局绿地、⼴场、座椅等设施,满⾜市⺠的休憩需求。

3.⽂化展示:滨河景观带应融⼊城市的⽂化元素,展示城市的历史与特⾊。

可以通过设置⽂化雕塑、景观墙等形式,让市⺠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城市的⽂化底蕴。

4.防洪安全: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与防洪安全相结合,确保河道⾏洪畅通,提⾼城市的防洪能⼒。

同时,在设计中应考虑河岸的稳定性,防⽌⽔⼟流失。

5.景观美化:滨河景观带的美化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

设计时应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层次感,运⽤植物、⼩品、灯光等元素,打造优美的滨河景观。

三、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原则1.尊重⾃然: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遵循⾃然规律,保护河道⽣态系统,避免过度的⼈⼯⼲预。

2.⼈性化设计: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的需求,为市⺠提供便捷、舒适的环境。

同时,应注重⽆障碍设计,满⾜特殊⼈群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采⽤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降低能耗和环境负荷。

4.⽂化传承: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融⼊城市的⽂化元素,传承历史⽂脉,增强市⺠的⽂化认同感。

5.创新性:滨河景观带的设计应敢于创新,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打造具有特⾊的滨河景观。

四、滨河景观带的空间布局1.⽣态保护区:在滨河景观带中划定⼀定区域作为⽣态保护区,保护河道⽣态系统,维护⽣物多样性。

⽣态保护区的设计应以⾃然为主导,减少⼈⼯⼲预。

2.休闲游憩区:休闲游憩区是供市⺠休憩、娱乐的区域。

在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市⺠的需求,合理设置绿地、⼴场、步道等设施。

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分析

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分析
建 筑 设 计
CoN S TRUCTI N o
论 具 有 地 方文 化 特 色 的城 市 滨 河 绿 地 景 观 设 计分 析
王 立 国
江 苏 省 淮 安 市 涟水 县 园林 管 理 处 江 苏 涟 水2 3 0 24 0
摘 要 :一 座 城 市一 道 风 景 ,我 们 因城 市 而居 ,我 们 因 美 景 而住 。 一座 城 市 滨 河 绿 地 是 构 成 一 个城 市 景观 的 重 要 部 分 ,也 是 城 市 文 化 载 体 的 重 要组成部分 ,下文主要 阐述了河绿地 景观设 计 中较 为关注的地域 文化方 面来探析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 计策略 ,以下仅供参考。
二 、地域 文化 的景观闸释
城 市滨河 绿地 是构成 一个 城市 文化 载体 的重 , 树名木 的保护尤 为重要 ; 对古 滨 河绿地本身就是文化 , 映 了一个 城T对滨水 景观 的保护程 度和人居 在对 原有绿 地改 造完成 后, 当补 种能 在 当地 良好 生存 的植 物种, 反 适 以维
四、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 中的体现
作为 滨河绿 地 景观 的构 成要 素之 一, 物 既是滨河 绿地 景观 巾的 植 主体, 绿地 巾其 它景观要索 得以展现 的基质 。进行滨河绿地景观设 又是 计时 , 首先应 i最大 限度 的保存原 有植 物结构 , 亥 对原植 物进 行景观改造 ,
蕴。
4卜 景观小品 的选 择 ・2
北 方气候 四季分 叽 尤其 是冬 季=燥 寒冷, 区域色彩灰淡 , 选 r 滨河 其 () 地域文 化 的传 承 。对过 往 的追忆 是绿 地景 观设 计 的 口的之 刚的景观小 品色 彩多浓 重, 2对 为单 的冬季增添 生气; 江南气候温 暖。 观赏 随着 城区功 能的转 换和 地位 的变 迁, 现代城 市在 更新 的过 程 中对 植 物色彩绚 丽, 多选用 色彩淡雅 景 观小 品, 湿季 多雨, 但 当前滨 河绿 地 滨河 绿地 进行不 间断 的改造 与升 级 。 由于 城小 人居 环境建 设 的需 要 , 中随处可见 的廊架 虽迎透 可爱, 毫无遮蔽 的特性决 定其在 不同季节 但其 当前用于 工业 、商业等其它用 途的滨河 区, 不久后或将被 建设为滨河绿 里使用 率相差 巨大 ; 地 区常年湿 热, 华南 在滨河绿 地 中设 置的遮蔽性 景

滨河公园景观设计

滨河公园景观设计

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摘要:对于城市建设而言,滨河公园景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其资源问题,所以在设计时我们要尽可能合理科学,本文通过具体实例,进行了冰河公园景观的设计探讨。

关键词: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应用前言滨河是水体和陆地间的交替地带,针对城市而言,滨水地带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能具有突出和促进城市特色的作用,可以表现出城市历史的发展个性。

1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概述1.1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出发点以一种不受制于固定模式的方式来看待场地的视角,从平民视角和生态视角出发,寻找其场地存在的意义。

平民视角:公园设计的本质在于有没有人用,设置的场地有没有发挥其作用,而站在平民人众的角度来看,最看重的还是公园有没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生态视角:从整体的眼光来关照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注重详图植物文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以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和选择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少的绿化模式,构筑节约型绿地。

1.2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思想和原则滨河公园景观的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生态,从生态视角和使用者视角出发,致力通过对河道的生态保护意志和对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期待的精神层次展示,传递出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关怀,对人们精神层次的探索,地域文化底蕴的唤醒与强化,营造与活水同步的活的公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新城市,高起点搞好规划,高标准建设和管理。

拉大城市框架,树立经营理念,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搞好滨河公园建设,加快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有目标、多步骤地搞好滨河公园建设,使城市实现亮丽美好的花园城市。

在设计中,需要融入自然地势理念,与周围环境整体和谐,采用多种空间组合形式,满足不同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造景,完善广场服务设施,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植物配置需要别具特色。

2滨河公园的景观设计要点2.1景观构成分析根据基地自然、生态现状以及周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场地被分为生态基底、多级活动空间、完整的体验系统和互动系统。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滨⽔空间规划设计⽅法滨⽔空间划设计⽅法研究1.滨⽔区概述1.1研究对象1.2研究范围2.国内外滨⽔空间设计研究2.1国内滨⽔空间探究2.2国外滨⽔空间探究2.3⼩结3.滨⽔空间形态设计要素3.1空间形态3.2⽔体尺度3.3其他物质影响3.4⼩结4.规划⽅法探讨4.1.不同⽤地类型与滨⽔空间设计研究4.2不同开发形式与滨⽔空间的研究4.3⽣态保护与景观处理4.4⼩结5.结论1.滨⽔区概述1.1研究对象城市滨⽔地区是城市中⼀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体的部分。

”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的诱惑距离为l~2km,相当于步⾏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根据毗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江、滨海、滨湖等。

城市滨⽔区笼统地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域相连的⼀定区域的称”,⼀般由⽔域、⽔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美国学者安妮·布⾥恩和迪克.⾥贝根据⽤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滨⽔区划分为商贸、娱乐休闲、⽂化教育和环境、居住、历史、⼯业港⼝设施六⼤类。

另外,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关系来分,有旧⼯业区改建的滨⽔区、与居住区相连的滨⽔区、与市中⼼相连的多功能滨⽔区、旅游休憩的滨⽔区、新开发的滨⽔区、⽣态保护的滨⽔区等。

1.2研究范围本次研究以滨⽔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范围的确定后明确研究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滨⽔空间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规划设计⽅法的浅析,具体以多伦多中央滨⽔区公共空间设计⽅案案例分析,对⽐总结出国内外优缺点,并归纳总结出城市滨⽔空间可借鉴的设计⼿法和规划思想。

在滨⽔空间形态要素研究⽅⾯,把握空间形态、⽔体尺度对设计的影响,同时联系景观环境、建筑体量、滨⽔界⾯、场地特征。

总结以上的内容,深⼊对不同⽤地类型的滨⽔空间设计⽅法研究。

包括滨⽔商业空间、滨⽔居住空间、滨⽔休闲娱乐空间。

结合⽣态保护与景观处理,研究滨⽔景观设计。

追溯历史文脉,构建综合性滨河绿地——杭州市东河东侧(庆春路-环城北路)景观设计

追溯历史文脉,构建综合性滨河绿地——杭州市东河东侧(庆春路-环城北路)景观设计

就是 以按 层次划 分的植物群 落为基 本 单位 ,进 行单独 的或组合 的 ,I 面积 J 、
的或 大面积 的层 次配置 ,构造 出形态
1潮鸣新韵景区
该 区位于庆 春路至 凤起路地段 ,与潮 鸣小 区相 邻。相传 宋高 宗曾住附近 寺
三层 即为停车场 ,这样 即提升 了该地 各 异、色彩 丰富的I 森林 、树 丛、疏 J 、 区的 景 观 品 味 ,又 满 足 了停 车 的要 林 灌木 、小 灌木丛或纯 草坪等 多种植 物空间 形式。绿化 设计 不仅讲 究绿地 形态 ,讲究植物质 感与 色彩的配 置 , 还 讲 究植物群 落的生态合理 性 ,这是
跟 不上现 代滨 水绿地 发展 的趋 势 ,与
文脉 沿着时空轴线 ,结合历史及 周边
环境 依 次改造成 以丝绸 、凤凰 、潮 水
为不同主题及具体景观
本着 人 文 景 观 的景 观 性 与 功 能 性 原
对 岸清 新整 洁的环境 不相 符合 ,亟 待
改造 。
平 台等。
带 即古运河滨水休 闲景观带 ,在保
最终 翻越 水坝入 京杭 运河 ,其沿 岸一 直是 杭城 民营 丝绸业 的汇 集 之地 。 现 规划 地段 为东 河东侧 沿 岸 ,庆 春路 至
环 城 北路 河 滨 绿地 ,面 积 约 3 平 方 万
护利 用原 有岸 线的基 础上 加 以改造 , 在适 当位置营造一 系列景观空间。 时空脉 ; 岸由北至南 ,建筑 、小品、 - . 3 植 物风 格上 无一 不体 现 出从 古至 今的 时间和空间上的过 渡。
绿脉 通过 大面 积的植物景观设计 ,构
则 ,以时 空为轴 线 ,以文 化为底 蕴 ,
以创 建一 个综合 性滨 水休 闲绿地 为 目 标 ,将 该绿地划 分为 四个景 区 : “ 潮 呜新韵 ”、 “ 鸣休 闲广场 ”、 “ 潮 凤

基于济南泉水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济南泉水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图 3… 济南市泉群及蓝绿网络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营建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滨水空间 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济南城市建设的重点,水 生态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泉水 文化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题,要利用目前已存在的景 点,如城市风貌发展轴中环城水系、趵突泉、大明湖等重 点特色景点。济南市的城市河流相对孤立,河流本身并 未发挥其景观性作用,如西泺河作为城市泄洪道,在其泄 洪功能消逝后并未对其进行景观整治。济南的众多城市 河流也未形成相互间的联系,城市整体的文化主线也不 够清晰,泉文化仅仅围绕主城区附近的泉群。景观景点 的设置、滨水空间的营造应像城市设计一样成为统一的 整体,不能只关注泉水主题,从而形成单一功能和单一景 观效果的城市空间。基于整体才能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设计出具有泉城特色文化特征的滨水空间。 4… 结语 第一,打造既有生态美又有活力的滨水景观,塑造城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2… 泉水文化景观设计的空间特征 1.2.1 自然山水性 济南的泉群历久弥新,设计者与管理者对其的改造 大都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对空间序列的更新。泉水的外 观与景致得到提升,局部改造并未改变其纯天然的本质 属性,如大明湖公园的湖水是四大泉群与环城水系汇流 而成的天然湖泊,周围环绕各种文化古迹、文人故居,如 超然楼、明湖居等[6]。大明湖公园将泉水文化容纳其中, 以虽由人作但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营造,形成 独特自然的山水空间,充分印证了其自然山水的属性。 1.2.2 布局脉络性 由于泉水文化影响附属的活动场所与景观空间,泉 水周围的景观都被赋予文化属性,泉水文化与周围景观 脉络相连,这就是布局脉络性。济南的整体泉群景观的 空间分布脉络严整,如泉眼保护时侧重自然,减少人工干 预;景观营造时采用协调统一的文化元素等。济南的泉 群与泉水景观的空间布局独具魅力,最精妙之处在于其 既大同小异,又有空间差异,而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结果,即对象风格不同,但在文化气息上协调统一。 1.2.3 文化特殊性 在泉水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经由不同的 人进行改造与景观营造,不断吸纳文人所赋予的文化价 值,最终积淀形成济南的特色与独特风格。由于其历史 发展阶段个性迥异,泉水景观的个性也有所不同,在景观 设计中呈现出多层次的泉城文化识别体系。泉水文化不 仅在公园、景区里,更是融于日常生活中,“家家泉水,户 户垂杨”,儿童嬉戏于清泉石上,老人们清泉泡茶话家常, 泉水已经成为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泉水直饮分布街头, 得到外来游客的好评,先观后饮的泉水入户也指日可待, 泉水滋养了一座城市,也孕育了特有的城市文化,让济南 这座唯一的泉水之城更具辨识度和特色(图2)。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摘要:滨水是指江河湖海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滨水景观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城市中水与陆域相连接的区域,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调节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引言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很重要的,滨水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

因此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前来,成为了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

滨水区由水域和陆地组成,是水域和陆地的交界地带,同时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达到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1城市滨水空间涵义、类别及特征1.1城市滨水空间的涵义城市滨水区连接着土地和水,滨水空间的范围一般是在200~300m。

滨水空间要求水与土地之间保持1~2km的距离,步行距离为15~20min,城市滨水空间更加注重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属于自然景观,一些公开开放的区域,比如,滨水空间中的公共建筑就属于人工景观。

通过对自然景观、人造景观的展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让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实现相互融合。

1.2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别城市滨水空间的形状会受到水体的影响,根据水体的不同,滨水空间的形状主要有平面状、带状、网状3种类型;由于相邻的水体有差异,滨水空间据此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滨湖区、滨河区、滨江区、滨海区;根据土地用途命名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滨水工业区、滨水湿地、滨水文化区。

1.3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1.3.1自然生态性。

城市滨水空间主要具有自然、社会、经济3种功能。

自然功能主要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进一步改善;社会功能体现在共享资源,并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增强城市活力;经济功能体现在通过对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的开发利用,使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让城市经济实现长效发展。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滨河景观设计——以浦东川杨河唐镇段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滨河景观设计——以浦东川杨河唐镇段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4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滨河景观设计——以浦东川杨河唐镇段为例史仲维(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1206)摘要: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进入深水区,近郊区域居民对城市景观的要求也逐渐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提高。

滨河景观设计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居民幸福感、城市宜居度。

城市更新视角下对于川杨河唐镇段原有的滨河防护带使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再次考虑,从设计和业态更新方面进行引导改造,以期带来富于魅力和温度的滨河绿地。

关键词:城市更新;滨河景观;活力场地;川杨河[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7.42The Design of Riverside Landscap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 A Case of Tangzhen Section of Chuanyang River in PudongShi Zhongwei (Shanghai Pudong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1206, China)Abstract: 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entering the deep water area,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sidents in suburban areas for urban landscape are gradually impro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design of riverside landscape grea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happiness and livability of urban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newal, the use function and spatial layout of the original riverside protection belt in Tangzhen section of Chuanyang River were considered again, and the guidance and transformation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design and business form renewa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iverside green space rich in charm and temperature.Key words: urban renewal; riverside landscape; dynamic site; Chuanyang River1引言2020年,《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在市、区两级总规指引下展开,地处浦东中部的唐镇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

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

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据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一)研究区概况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

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

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 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东风渠河流景观空间及设施分析(一)滨水空间植物群落是构成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围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间序列。

东风渠植物围合空间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植物搭配层次感缺失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树种搭配要考虑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和阔叶相结合,以使在不同时节的更替变换中不会产生绿化空白期,空间围合效果不会减弱,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观赏作用。

滨水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

• 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 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地带 的延伸。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 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 。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 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 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 、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
• 2.2 沿水步道与水面的开口处 与水面的开口处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人与水面 能够近距离接触的地段,从防洪堤到水面之间 跌落的台级和平台能够产生富于变化的空间, 对人具有较强地吸引力。对于开口的提示本身 就要求这部分空间要进行特别的处理,也需要 一定程度的空间放大,从而提高安全性和亲水 性。
• 2.3 沿水步道的转折处 “视线转折的对景往往都是潜在的兴奋点。”
• 在驳岸的处理上可以灵活考虑。根据不 同的地段及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 驳岸设计,如自然型驳岸。生态型驳岸 除了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治洪 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 ,同时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 起到重大作用。
•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 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 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 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 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由于 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 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 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 色
水体的可接近性
• 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 辉之下无疑心旷神怡的大乐事。但很多城市的 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 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 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 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 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 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滨河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以滨河作为景观的核心元素,通过设计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公共空间。

滨河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与自然相融合、与城市环境相连的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首先,滨河景观设计要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

通过恢复河岸的自然植被、湿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提高空气质量、水质水量,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同时,要合理规划绿地、树木和植物的种植,使滨河景观设计更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其次,滨河景观设计要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滨河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历史特色的滨河景观。

例如,可以在滨河地区设置文化纪念碑、雕塑等艺术品,以展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另外,滨河景观设计还可以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滨河建筑群。

滨河景观设计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

滨河地区通常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体验,创造一个宜人、舒适的空间。

比如,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跑步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运动设施等,满足人们的健身和娱乐需求。

此外,还可以设置座椅、观景平台等设施,让人们可以在滨河边休息、观赏风景。

另外,设计师还可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景观设计的过程,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滨河景观的建设中,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最后,滨河景观设计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创造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滨河景观。

例如,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可以合理规划交通和出行方式,鼓励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的使用。

综上所述,滨河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以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为基础,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和传承,关注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追求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滨河景观可以成为城市的风景线,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某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应用研究

2024年某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应用研究

2024年某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应用研究首先,在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期,我们注重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和分析。

该公园位于城市河流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景观。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打造出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

首先,我们根据河流的形态和流向,合理规划公园的布局,确保公园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河流的曲折变化,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使得公园在视觉上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在景观设计中,我们注重植物配置和绿化设计。

滨河公园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我们选用了大量本地特色植物进行绿化。

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力,还能有效地提升公园的生态效益。

同时,我们根据不同的景观节点和功能需求,合理配置植物,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

例如,在公园的入口处,我们设置了由高大乔木组成的林荫大道,既增加了公园的绿化率,又营造出一种庄重大气的氛围。

此外,在公园内部,我们还设置了多个特色景观节点,以丰富公园的景观层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滨水步道的设计。

这条步道沿着河流蜿蜒前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在步道的两侧,我们设置了亲水平台和休闲座椅,供游客休息和观赏河景。

同时,为了增加步道的趣味性,我们还在其中设置了一些景观小品和雕塑,使得游客在漫步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妙的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的设计,我们还注重公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滨河公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其融入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例如,在公园的某个角落,我们设置了一个以当地传统建筑为原型的小品,既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又增加了公园的景观亮点。

在公园的设施配置上,我们也充分考虑了游客的需求。

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休闲需求,我们设置了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在公园的中央区域,我们建设了一个开阔的草坪,供游客进行野餐、放风筝等活动。

在公园的边缘地带,我们还设置了健身器材和篮球场等运动设施,供游客进行锻炼和娱乐。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理念滨河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舒适、美丽的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凸显滨河的自然风光,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让人们在滨河之间享受自然、放松心情。

首先,滨河景观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滨河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在设计中体现出自然的美和生态价值。

设计中应包括植被的选择和布局,以及景观元素的设计。

植被的选择应考虑滨河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生长并能提供阴凉和观赏价值的植物。

同时,景观元素的设计应考虑滨河的独特性和主题,如河流、湖泊、湿地等,将它们融入滨河景观中,使其成为滨河的一部分。

其次,滨河景观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的营造。

滨河景观是供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因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活动。

设计中应设置休息区、散步区、观景区和游乐设施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设计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和使用滨河景观,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

再次,滨河景观设计强调文化和历史传承。

滨河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艺术品和习俗,展示当地的独特魅力。

此外,滨河景观设计也可以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主题,通过雕塑、纪念碑等方式展示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贡献,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滨河景观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

滨河地区通常是城市的绿肺,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设计中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设计中应设置垃圾回收容器和排水系统,保护滨河生态环境。

此外,设计中可以结合城市绿化计划,增加绿植的种植面积,提高滨河地区的生态价值。

总之,滨河景观设计以人为本,追求和谐、舒适、美丽的设计理念。

滨河景观设计将自然、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互动、休闲放松的场所。

滨河景观设计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滨河景观带案例

滨河景观带案例

案例研究:
受场地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方特色的启发,该项目充分展现了自然痕迹和沿海遗址的魅力。同时,项目中的人造景观具有 很强的感召力,与柔和甘美的绿色海岸线相得益彰。
案例研究:
该滨水长廊蔓延长2.5公里,包括一个连续不断的滨河散步道和4个主题公园。每一 个景观细节都捕捉到当地海岸环境中富有诗意的材料和质感,并将其放大。景观小品的 设置反映了薄雾、海风和海水所带来的感官愉悦以及对船坞区的记忆。
案例一: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案例二:加拿大魁北克萨缪尔·德·尚
普兰滨水长廊景观设计
案例三:长宁区苏州河
案例研究:
案例一: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工业文明的记忆
规模:18公顷 区位:上海世博会园区 类别:城市公园与绿地 简介:紧邻上海黄浦江,呈狭长形的工业棕地, 原为钢铁厂、船舶厂旧址,现状为垃圾填埋场, 黄浦江水污染严重。防汛墙设计标高为千年一 遇的防洪标准。
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世博客源广、 名声大 与南京、杭州、苏州处于同一地 域旅游线上 世博会后客源必然较世博会期间 少
案例研究:
总平面图 有三个主要节点:空中花园、狄台江风和锈色长卷
案例研究:
1.水质净化系统 将黄浦江劣质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 在缓慢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III 类净水,供世博会场的景观、浇灌 和冲洗用水。
案例研究:
该项目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鹅软石、木质材料、柯尔顿耐腐蚀钢质门槛和 本地生植物,从而营造出丰富地气氛和质感,雾气缭绕、阴影变换、光线柔 和、水波荡漾。
四个主题花园通过单车道和散步道相连,形成整个项目的主体,与四周 的绿色潮汐相互融合。
案例研究:
该项目专门定制的城市设施保持了海事和海港遗址的简单性以及地方特色。座 椅和灯光的线性韵律与自由摆放的设施相得益彰,点缀了整个滨水长廊的景观,宛 如绿色海洋中的一叶扁舟。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
德国汉堡少女堤
设计理念
• 尽可能的开发少女堤的实际用途,满足 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在保障行车、行人 和休闲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使得少女堤 既是交通枢纽又是休闲散步的聚会点。
滨水景观设计
关键词: • 大尺度座阶;
滨水景观设计
• 浪漫的林荫道;
一条临水的菩提林 荫大道: 3排行距13m,树 间距7.5m,高8m的 菩提树组成街道和 河岸之间新的林荫 大道。
⑦ 滨河林阴路的游步道与车行道之间应尽可能用绿化带隔离 开来, 以保证游人安静休息和安全。国外滨河路的绿化一 般布置得比较开阔, 以草坪为主, 乔木种得比较稀疏, 在开 阔的草地上点缀修剪成形的常绿树和花灌木。有的还把砌 筑的驳岸与花池结合起来, 种植花卉和灌木, 形式多样。
滨水绿地的活动
⒈ 水中的活动与景观
• 在水位较低的地方,可以因地势高低,设计成两层平台,以 踏步联系。
• 在水位较稳定的地方,驳岸应尽可能砌筑得低一些,满足人 们的亲水感。
• 在具有天然坡岸的地方, 可以采用自然式布置游 步道和树木,凡未铺装的 地面都应种植灌木或铺 栽草皮。如有顽石布置 于岸边,更显自然。
• 在适于开展水上活动,可 以考虑相应的活动项目, 如游泳、划船、冲浪等, 使之成为滨河绿地中的 特殊景观,在夏天和节 假日会吸引大量游人。
●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 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 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 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 适当留出透视线,不宜完全封闭。道 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 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 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 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 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 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 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 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 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 浑然一体。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市中心,是一条沿汾河而建的风景优美的公园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城市环境的提升和美化也越发重视。

滨河路园林景观的建设,正是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旨在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和游客的生活质量和享受度。

通过对园林风光、景观设计特色、植物种植情况、文化内涵和游客体验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园林景观的价值和意义,并探讨如何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和休闲。

2. 正文2.1 园林风光太原市滨河路园林的园林风光以其秀美的景色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

整条滨河路园林分为多个不同风格的景区,如以荷花为主题的荷花园区、以樱花为主题的樱花园区等,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在春季,滨河路的樱花绽放、桃花盛开,给人一种绚丽多彩的视觉享受;夏季,荷花盛开,清新的荷香扑鼻而来;秋季,枫叶如红火似的变幻色彩,吸引着游客纷纷前来赏秋;冬季,园林被一片白雪覆盖,宛如雪国仙境。

不论是哪个季节,滨河路园林都有着不同的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园林中的水池、小桥、亭台楼阁等景点错落有致,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整个园林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出了太原市的独特魅力。

2.2 景观设计特色太原市滨河路园林的景观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融合:滨河路园林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将自然元素融入园林景观中,打造出具有生态特色的景观。

植被覆盖率高,绿化面积大,为城市带来清新的气息和宜人的环境。

2. 景观连续性:滨河路园林的设计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通过合理设置路径、景点和景观节点,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流畅而有序的空间格局。

游客可以沿着景观线路漫步,感受不同景观的变化和连续性带来的愉悦感。

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其次,应根据水文条件设置合适的观景点和视线 廊道。在河水季节性淹没区域适当设置栈道、亲水平台 等亲水设施,营造富有季节性变化的、可淹没的弹性景 观。
第三,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可适当采取曲 线形驳岸或生态驳岸形式,丰富岸线形态、提升景观品 质。在必须采用高强度硬质驳岸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 硬质护岸面积,如:采用多层级平台以削弱硬质界面与 生态环境的分裂。
滨河空间景观设计中所涉及的历史遗存,其体量、 尺度和功能等,均有不同特征,在设计上无论是针对材 质的选择,还是色彩的设计,都会影响到滨河形象。只
有提炼景观元素和符号,才能强化场地特性,唤醒场地 记忆,还可塑造新的视觉焦点。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保留受日月风霜所侵蚀旧厂房、旧机器,结合新型设计 理论,新的设计元素融入其中,可以展现新的形象。 5.4 对当地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的尊重和展示
(责任编辑 王蔓)
- 105 -
景观设计
现代园艺
2021 年第 12 期
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张娟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院从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的必要性、近年来研究动态、目前存在的问题、设计原则、设计策略等方 面,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情况。
关键词院滨河空间;景观;生态;亲水
美国学者约翰·O·西蒙兹提出,水对人具有天生的 吸引力,人们遵循祖先的本能,有着不自觉趋向水边的 表现[1]。自古以来,城市的兴起繁华与河流有千丝万缕 的关系。 1 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对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应在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等需求的同时, 展示场地历史文化独特性,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唤起人 们的场地记忆,同时为人们提供抒发情感的空间。一份 优秀的滨河空间景观设计,将会助力城市区域经济发 展,为打造宜居滨水城市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滨水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

滨⽔景观设计⽔域景观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资源和风景,它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点,同时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发展⽅向。

滨⽔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为⼈们在充满钢筋⽔泥的城市⽣活中亲近⾃然提供了机会。

滨⽔公园景观的设计,即充分利⽤⾃然资源、⽂化资源等,把⼈⼯环境与⾃然环境和谐相融,增强⽔域空间的开放性、可达性、亲⽔性、连续性、⽂化性等,使⾃然开放空间能够越来越好的调节城市环境,从⽽保障了城市格局的科学、合理与健康。

城市滨⽔景观设计,在很⼤程度上昭⽰着⼀座城市的⽂化内涵和品味;同时,滨⽔区景观的塑造也是寻求新的商业价值的⼿段。

关键词:滨⽔公园滨⽔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滨⽔景观主题公园滨⽔公园是临近⽔体区域⽽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化交流的公共绿地。

滨⽔公园的⽣态环境对城区布局、改善⽣态环境、创造怡⼈的⽣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

从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的发展⼀刻也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化与⽔息息相关。

城市滨⽔公园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类感知⽔的活动场所。

同时,城市滨⽔公园也能有效提升⼀个城市的整体感知性,它在提⾼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

凯⽂·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空间景观的五要素:道路,边缘,节点,地标,⼴场。

滨⽔公园既是城市的节点,其本⾝⼜同时涵盖了这些景观要素。

其景观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城市环境⽣态的保护和改善起着重要的作⽤。

作为展⽰城市⾯貌的窗⼝,以舒适宜⼈的环境,陶冶市民的情操,净化市民的⼼灵,影响市民的⾏为。

①塑造⽔域空间的开放性城市滨⽔公园为城市居民与游客提供了亲⽔环境,是城市的公共游览场所,对于滨⽔空间的设计应本着开放性原则。

②增强⽔域景观的可达性与亲⽔性滨⽔公园设计的重要⽬的在于服务于城市公众的⽇常游憩休闲活动,可达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某些公共空间公众的参与性低。

在滨⽔公园的设计中应当重视和增强⽔域景观的可达性于亲⽔性,促进市民与⾃然之间的良好交流。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

太原市滨河路园林景观解析滨河路是太原市重要的城市景观大道,它位于市中心区域,沿太原市最长的河流——浑河而建。

滨河路的设计旨在营造一个美丽宜人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场所,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以下是对滨河路园林景观的详细解析:一、规划布局:滨河路的总长度约为15公里,沿途设置了多个景点和公园。

整体规划布局以“河、路、园”为主旨,将滨河路打造成为太原市的文化长廊和运动休闲的绿色走廊。

二、景点介绍:1. 太原市博物馆:位于滨河路的起点,是太原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

博物馆建筑设计独特,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展示了太原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 群雕广场:位于滨河路中段,是一个开放的广场,汇集了多个雕塑作品,展示了太原市的艺术水平和城市形象。

3. 云峰公园:位于滨河路的尽头,是一个大型的城市公园。

公园内有人工湖、假山、花坛等景观,让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景观元素:1. 绿化带:滨河路两旁种植了大量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既可以净化空气,又可以提供阴凉和休闲的场所。

2. 人行道:沿着滨河路设置了宽敞的人行道,供行人步行和骑行。

人行道的地面采用了环保材料,使人们的步行更为舒适。

3. 河岸景观:滨河路与浑河之间设置了护坡和观景平台,人们可以站在观景平台上欣赏浑河的美景,感受到水的魅力。

4. 文化景观:滨河路沿途设置了多个文化景点,如雕塑、纪念碑等,展示了太原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功能设施:1. 休闲广场:滨河路沿途设置了多个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聚会和娱乐活动。

广场上有座椅、绿化和喷泉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和愉悦的环境。

2. 健身设施:滨河路沿途还设置了多个健身设施,如健身器材、篮球场等,供人们进行户外运动和健身锻炼。

3. 自行车道:在滨河路的一侧设置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推广低碳出行方式。

五、管理维护:滨河路的管理和维护由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

六个经典滨水景观设计案例

六个经典滨水景观设计案例

六个经典滨⽔景观设计案例六个经典滨⽔景观设计案例⼀、鲑鱼溪流公园⼆、新加坡碧⼭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三、韩国清溪川改造项⽬四、澳⼤利亚Jack Evans船港五、加拿⼤多伦多舍伯恩海滨公共空间六、圣安东尼滨河步道===============================【⼀】鲑鱼溪流公园鲑鱼溪流是在2002年才出现在史丹利公园内的⼀道景观,不仅为⼤马哈鱼回游产卵提供了场所,其本⾝也具有⾮凡的⽣态意义。

鲑鱼溪流设计与建设的⽬的就是要为公园的游客展现这⼀⾃然过程,让他们不仅欣赏到城市中⼼溪流的美丽风景,⽽且更好地理解⼈类与⽣态环境的关系。

的⼯作⼈员可以将公园游客引⾄桥上,向他们讲解溪流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溪流顺流⽽下,与咸⽔湖Seining湖交汇。

来。

Seining池当中的⽔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抽出以集中回游产卵的鲑鱼。

观景台可以让学校的孩⼦们和游客更好地观赏鲑鱼。

Seining池下⽅的溪流建设旨在保护回游的鲑鱼,帮助它们回到池中产卵。

不同的溪岸和河床环境为的是为了创造出⼀个更⾃然的栖息地。

设计强调了城市公园环境和溪流边重建⾃然环境之间的强烈对照。

溪流上两座横跨的⼈⾏桥的设置能够很好地提⽰公众对于鱼类栖息地的关注。

规划图清晰地表明了温哥华⽔族馆和煤港海岸之间的联系。

===============================【⼆】新加坡碧⼭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活跃,美丽,和⼲净的⽔计划(ABC计划),除了改造国家的⽔体排放功能和供⽔到美丽和⼲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

并提出了⼀个新的管理可持续⾬⽔管理的⽔敏城市设计⽅法。

加冷河-碧⼭公园是ABC⽅案下的旗舰项⽬之⼀。

该项⽬占地62公顷,花费4500万欧元,于2012年2⽉建成。

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渠道需要升级来满⾜由于城市化发展⽽增加的⾬⽔径流的排放, 因此这些计划被综合在⼀起,进⾏此项重建⼯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历史环境下的滨河景观设计——以景德镇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满 新 张 捷【摘要】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历史城市传统风貌的严重破坏,因而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以及历史文脉的割裂性成为城市历史环境景观设计中所应面对的重大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难题,以景德镇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在深入挖掘景德镇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基础上,从地段所在的历史地域文化及现状遗存入手,着重梳理其独有的城市历史肌理,并力求在设计中保存其城市记忆,依托“水—城—山”的特色景观空间结构,为历史地段注入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同时,将昌江开放性滨河景观重还景德镇市民。

【关键词】历史环境;历史地段景观设计;滨河景观1.独特的区位条件及价值1.1 地理区位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

本研究对象为景德镇中山北路历史环境下的滨河空间,主要范围为北至昌江大道、南抵中渡口、西到昌江西岸、东至中山北路之间的地段,总面积约为33.95公顷。

其中,滨江部分(防洪堤到中山北路)的面积为4公顷,为重点研究对象。

(图1)1.2 地段概况1.2.1昌江 本研究地段位于昌江中渡口至瓷都大桥段东岸。

昌江属鄱阳湖区饶河水系,是景德镇市与外地沟通的唯一水道,在皖赣铁路通车前,它承担着景德镇市物资运输总量的一半以上。

1昌江流域处赣东北暴雨区,5~6月是洪水灾害的主要时期。

如历史上最大一次洪水发生在1884年,渡峰坑水位达36.67米,超过警戒线8.17米。

新中国成立后最高水位达33.85米(19551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图1 研究范围及其微观区位图年),超过警戒线5.35米;最低水位20.83米(1958年)。

1.2.2中山北路本研究地段内包含景德镇最为重要的历史街道——中山北路。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山北路的北段,南北长约1000米,途经徐家码头、里市渡、石狮埠、中渡口(曹家码头)。

中山北路原为中山路北段,是景德镇市老城中心地段。

中山北路平行于昌江东岸,北起观音阁,南至珠山中路,路幅宽8米,地面标高约为31~32米。

1.2.3水利工程本研究地段内沿昌江东岸已修建完成防洪堤水利工程。

根据九江市水利电力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图集,本研究地段范围内建设防洪堤,堤顶高程为35.69~35.36米(设计洪水位线为35.19~34.86米)。

与此同时,应水利工程需要,中山北路西侧滨江区域的建筑已全部拆除,同时拆除的有道路东侧临街建筑,街巷肌理消失,但前街至后街范围内仍有文保单位1处(天主教堂)、推荐历史建筑16处、传统风貌建筑116处。

1.3 地段历史沿革及价值特色1.3.1地段历史沿革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发展历程与瓷都大桥至中渡口地段关联密切,历史上称该地段为许家码头至中渡口段。

该地段作为景德镇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的传统功能分区中地位显要。

从当前考古发现的情况看,许家码头到中渡口地区从南宋时期即成为镇区北部边缘区域,明代开始成为主要运输码头和原料输入地,到明代后期已经成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闹的街市,人口集中。

从清代开始,景德镇的传统功能分区逐渐具有了现代城市意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5个功能分区,分别是:御窑厂核心区、原材料输入交易区域、民窑生产集中区域、工商业区及金融中心、民窑生产集中区域)。

其中许家码头、里市渡、中渡口为轴线的原材料输入交易区域在景德镇城区中始终为贸易的核心地带。

清代晚期开始,陶瓷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生产手段和运输工具的演进,传统的依河建窑方式不再成为景德镇地区陶瓷生产的唯一选择。

随着级差地租的出现,景德镇老城中成为陶瓷销售和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传统的功能格局由窑房—坯房—民居的中心散布图2 清代晚期前、后街功能变迁模式图式变为具有现代城市布局意味的功能分区式。

因此,本地段的主要功能在陶瓷原料输入地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城市生活的要素,出现了众多瓷行、当铺等生活商业设施。

从史料记载看,地段内众多街巷名称与瓷器行存在一定关联,地段周边存在两座明清时期会馆建筑(图2)。

至解放初期,该路段仍为景德镇市区仅有的两条主要街道之一。

现如今,本地段的功能逐渐转化为居住功能。

1.3.2 街巷格局研究地段内的中山北路为景德镇市老城内主要的两条街道之一,人们称这两条街道为前后街。

前街,既中山路;后街,既中华路。

2后街两侧地势高,无水害,建筑以窑厂、坯坊为主;前街两侧地势低,时有水患,建筑以红店、瓷行、颜料店、商铺、民居等为主,便形成了前街贸易、后街生产的街巷格局。

前街与后街之间由多条步行的街巷作为联系,因此空间的开放性由前街的较强减退至后街的较弱。

2.历史地段的现状问题分析2.1历史地段的城市功能单一,缺乏公共性本地段的现状用地情况以自发的商住混合为主,活力较低。

从总体规划的情况看,该地段规划的主要功能为居住用地,结构相对单一。

且当前本地段周边开始建设的工程项目多为住宅类,缺乏集中地公共服务设施。

2.2开放空间是历史地段内最缺乏的要素景德镇中心城区绿地开放空间总量偏低且公共性与开放性不足。

从景德镇中心城区的层面看,整个城区的可利用绿地与开放空间总量低下。

现状仅昌江广场、休闲广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云门公园几处可供市民使用的开放空间,总量低下。

而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大量绿地基本为现状山体和城市边缘弃置地,无法作为城市绿地与开放空间使用。

(图3)2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四辑——草鞋码头的变迁(下)2.3昌江与历史地段的空间关系割裂昌江作为景德镇市的母亲河,是景德镇人民生产、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一条河道。

由于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防洪堤的建设造成了城市生活与昌江的阻断,严重降低了昌江的可达性,并减少了滨河亲水空间。

除此之外,历史地段内的高层和多层建筑以及传统街巷的破坏宜使城市与昌江受到割裂,自然环境与城市生活失去关联,景德镇历史地段内的城市品质亦整体下降。

如何协调防洪堤与滨水空间,防洪堤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成为了本次景观规划设计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图4)2.4传统民俗文化与陶瓷运输文化在历史地段内的缺失对景德镇历史城区而言,本地段历史上的文化遗产的数量丰富,民俗文化类型多样、形式独特。

但现如今,本地段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基本丧失,恢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本次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地段在历史上曾扮演着景德镇陶瓷运输与贸易的重要角色,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的影响深远。

然而,这段佳话已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在整个景德镇城区内鲜有表达,喧嚣繁忙一时的古码头则因为失去历史环境的烘托而变得相对尴尬。

作为景德镇历史城区重要的一部图3 景德镇城区绿地、开放空间分布图图4 昌江防洪堤造成的江、城割裂分,且已基本拆除地面建筑,对现实的批判无法改变现状,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应当承担起陶瓷运输文化展示空间的职能,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贡献力量。

3.基于历史环境下的滨河景观设计策略研究本地段位于城市历史环境下最重要的空间轴线——昌江滨河景观带端头节点,建设条件良好,适宜打造昌江滨河景观风光带的典范和代表。

同时,中山北路地段也应成为传统民俗文化体验休闲街区,成为景德镇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应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法使被割裂的昌江滨水空间重新成为市民的滨江、旅游的滨江、历史的滨江。

3.1 景观策略一:重塑“江—城”的联系性,打造覆土式滨河景观带景德镇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空间为景德镇城市中重要的历史环境地段,该地段承载的“城市记忆”随着中山北路两侧建筑物的拆除以及滨河空间的隔绝已经消失殆尽。

为避免历史环境下景观设计的趋同性,而失去各自原有的文化氛围,延续该历史环境的历史、保留历史环境的记忆,恢复滨河空间景观便成了该地段景观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次滨河景观设计首先应当合理地解决中山北路西侧地块与昌江防洪堤高差关系,实现滨江空间的可通达性。

具体措施为利用大堤夯土与覆土建筑,形成堤上休闲景观带,将昌江滨河绿化引入传统街区,形成江城一体的格局。

昌江防洪堤水利工程的建设距离道路边线已经预留出宽30~40米的场地,墙体高度在4米左右。

规划利用防洪堤挡墙这一现状构筑物以及其向东的腹地建设覆土式建筑,形成西面临滨河,东面临老城街图5 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总平面区,南北贯通的滨河步行绿带。

覆土建筑层高根据现状防洪堤的高度控制在4米左右,建筑跨度在8米左右,且保证建筑距离防洪堤至少10米的基础保护层。

覆土建筑净高加上檐口与栏杆高度后,与传统江西民居高度相一致。

总体而言,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依托现状防洪堤而建的覆土建筑的上层绿化景观步行滨河观光带,它很好地实现了人们亲水的需求,增加了老城内的绿地开放空间,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该地段对城市活力功能的需求,对于日后所要开展的文化展示活动提供了一处理想的场地。

(图5)3.2 景观策略二:延续历史空间肌理,营造宜人的滨河亲水活动场所3.2.1延续传统街巷肌理要保持历史连续性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空间连续性。

在城市历史环境景观设计中,对原有地段肌理特征的某种程度的重复、继承,从而延续该地段的肌理4。

因此,在本设计中各通道与段落节点的尺度皆遵循现有街巷的尺度,重点考虑开放空间与原有街巷肌理的契合关系,保证历史环境下空间的连续性。

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利用原有街巷肌理形成广场与开放空间,适度恢复历史格局。

在景观设计中每隔60~80米设置从中山北路进入滨河景观带的东西向通道(人行坡道),设置的主入口与前街东侧的现状历史街巷严格对齐,维持历史肌理。

3.2.2打造多层级亲水平台结合现状防洪堤,构建多层次的观水与亲水平台以缓解昌江大堤与常水位线之间共13米左右的高差和较窄的滨河腹地带来的巨大空间感知的落差,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休闲生活中亲水的要求,增强人们与昌江的互动性。

具体措施为利用正在进行的昌江大堤修筑工程确定的标高为27米和31米的休闲步道,根据昌江水位变化(常水位为22米~23米,枯水位为21米),于昌江大堤内侧,利用昌江现有滩涂,布置宽3.5米、高程24亲水木栈道,并种植株高1.5~2.0米的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这条木栈道及挺水植物的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常水位与枯水位时期岸线的美观度,对27米标高的堤岸进行一定遮挡,达到软化的目的。

(图6)此外,为打造宜人的滨水空间,设计在31米平台处种植垂柳等亲水性乔木,形成阴凉环境的步行绿色通道,并且可对高4米的防洪堤墙体进行一定绿化遮挡;在31米以上部分的斜面地带通过种植多年生观赏芒类草本植物以及花灌木实现江岸的整体绿化效果。

图6 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多层级平台及堤顶步行带剖面设计图3.2.3创造堤顶开放空间天际线作为另一种空间标志,不仅是地段建筑形体的边界的形式,同时也是地段空间形态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