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手册1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最新版】目录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正文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我国,中医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因此,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因此,中医养生要求人们在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
2.顺应四时:中医养生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
如春天注重养肝,夏天注重养心,秋天注重养肺,冬天注重养肾。
3.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滋养身体,预防疾病。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辛辣食物。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运动应以适度为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3.情志调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4.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还包括针灸、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1.养生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体质和需求不同,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2.养生贵在坚持:中医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养生应注重实效:在选择养生方法时,应注重其实际效果,避免盲目跟风。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是一本宣传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小册子,旨在向大众普及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常识。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宣传手册中的内容:
1. 中医养生理论: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包括“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和“气血调和”等概念。
2. 中医养生方法:介绍中医养生的常见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草药、食疗和气功等,以及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3. 调养常识:介绍中医中关于饮食调养、起居调养、心理调养和运动调养的相关知识,如何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调养方法。
4. 睡眠和休息:讲解中医关于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一些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保持一个宜人的睡眠环境等。
5. 预防疾病:介绍中医养生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讲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等。
6.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治疗: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治疗方法,如感冒、便秘、失眠和焦虑等。
7. 其他注意事项:包括对一些常见养生误区的解释和纠正,提醒读者要适度、均衡地进行养生,避免极端行为。
最后,手册还可以提供一些中医养生的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以及相关书籍和资源推荐,方便读者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
这样的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可以通过印刷、分发、网络发布等形式进行传播,提高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最新版】目录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四、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五、中医养生的健康效益正文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中医养生,即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护和提高生命质量,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进健康的目的。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个体差异,从而达到身心灵的平衡。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养生要求阴阳平衡,以保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2.五行协调: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养生要达到五行协调,使五脏六腑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3.气血流畅: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养生要求气血流畅,以保证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和滋润。
4.精神内守:养生强调精神内守,即保持心情舒畅、意志坚定,以增强抗病能力。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膳食,注重五味调和,以滋养身体。
2.起居养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养精神。
3.运动养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体质。
4.经络养生: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疏通经络,以调和气血。
5.中药养生:运用中药调理身体,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中医养生馆、养生讲座等,帮助人们了解养生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养生的健康效益中医养生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使人保持年轻、健康的状态。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引言你是否经常感到疲劳不堪,身体亚健康状态?你是否想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预防常见疾病?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养生知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手册旨在为你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中医养生知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并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中医养生?H2 传统医学的智慧中医养生是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套保健方法和理念。
中医养生依据中医理论,强调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它与西方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预防、平衡与调理,而非仅仅治疗疾病。
在中医养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被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身体、心理和环境等因素。
通过调整和平衡这些因素,人们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H2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认为,身体的健康与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流动密切相关。
这种生命能量被称为“气”,它在体内按照特定的路径流动,维持着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中医养生的目标是保持这种生命能量的平衡和流畅,从而达到修复、养护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作用的力量组成的。
人体也是如此,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在阴阳的调和下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2.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和水。
这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生相克。
通过调整与平衡五行的关系,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和谐。
3.经络穴位调理:中医认为,人体内有许多经络和穴位,它们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气血,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成分H2 饮食养生饮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可以直接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饮食养生方法:1.节制饮食:中医强调适量饮食,不过量也不暴饮暴食。
合理控制饮食量和摄入热量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2.食物相克:中医认为,某些食物之间会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江苏居民中医养生保健手册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1:平和质平和质:注意维护就行形体特征: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味觉正常,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食欲良好。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属正常体质,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专家介绍,平和体质是一种健康体质,重在平时的维护。
比如,在饮食上注意节制;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起居应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可根据年龄和性别,参加适度的运动,同时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积极进取,节制偏激的情感,及时消除生活中不利的事件对情绪的负面影响。
2:气虚质气虚质:大多不爱说话形体特征:形体胖瘦均有,肌肉软弱。
常见表现:同样的活动量,气虚质的人容易气喘吁吁;平时喜欢安静,不爱说话,讲话声音低弱;容易出虚汗,经常感到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或偏软弱,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
发病倾向:体质虚弱,易患感冒;或发病后因抗病力弱难以痊愈;易患内脏下垂、眼睑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
环境适应能力:寒热耐受力差,尤其不耐风寒,不耐劳累。
专家介绍,气虚质的成因和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有关,如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因病后气亏、年老气弱等。
这类人群在寒冷、多风、暑热季节,容易患感冒等疾病。
多分布在我国的西部、东部地区,没有工作的人、学生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容易气虚。
气虚质者平时适宜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
夏季应适当午睡,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过于劳作。
平时可自行按摩足三里穴,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运动。
[药膳指导]黄芪童子鸡:童子鸡一只,生黄芪9克用纱布袋包扎好,置于锅内。
在锅中加葱、姜及适量水煮汤,待童子鸡煮熟后,拿出黄芪包。
加入盐、黄酒调味,即可食用。
3:阳虚质阳虚质:女的比男的多形体特征:多白胖,肌肉不壮。
中医养生手册(已修改)
《兰博姬妮》中医养生技术指导手册韩国梦妆化妆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企业文化与产品研发背景现代文明繁忙的生活,人们天天身受种种无形的压力而产生疲倦厌烦,渴望回归无忧无虑的大自然生活!兰博姬妮致力于把中华几千年的中医学精华,通过中医五行干预亚健康,使人们身心灵达到平衡、和谒、健康。
中国的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独特医疗体系,它包含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完整的理论系统,以及药食、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水疗、薰蒸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如今中国古老的“经络疗法”和“药草疗法”更是老树新花在世界各地广泛地推广流行,并应用于医疗和美容上,方兴未艾。
兰博姬妮公司的数名专家通过长期的研究,综合大量的临床经验,科学地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与中华中草药疗法和欧洲的芳香疗法结合,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做为理论依据;来判断疾病,然后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部位,来合理调配治疗型草药和调养型芳香精油,并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进行开穴、拔筋、按摩等治疗,这种集中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拔经疗法、中草药疗法、芳香疗法四位一体的治疗体系,我们又称之为中西医结合疗法。
古老的东方医疗与西方芳香疗法之所以千年不衰,就是因为它们行之有效的,且毒副作用极少,也更接近于人性与自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相互结合的一种完美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无病。
这条概念表明医学的目标不只是维持人的生存,而要进一步地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在躯体、精神、适应社会三方面都完美和谐,这就是健康的概念,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下出现了“第四种状态”的人,这种人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般去医院检查身体,并无任何异常,但在心理和适应社会上处于一种“非完美”状态,这种现象我们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调整,很快进入“疾病状态”。
中医对“健康”、“疾病”和“亚健康”,有其独特的见解,中医认为“当人体、身、心灵三者均处于阴阳平衡,脏腑、经络、气血不畅及功能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健康保健方法。
以下是中医养生知识大全集100条,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
1. 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 饮食清淡,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4. 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
5. 饮食要有规律,不要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6. 饮食要有多样性,不要偏食。
7.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8.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9.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10. 饮食要有烹调方法,不要过度烹调食物。
11. 饮食要有搭配,不要单一食用某种食物。
12.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13. 饮食要有温度,不要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15. 饮食要有量,不要过度进食。
16. 饮食要有品质,不要食用劣质食品。
17. 饮食要有调味,不要过度使用调味品。
18.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19. 饮食要有营养,不要忽视营养均衡。
20.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21. 饮食要有清淡,不要过度油腻。
22.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23.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24.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25. 饮食要有烹调方法,不要过度烹调食物。
26. 饮食要有搭配,不要单一食用某种食物。
27.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28. 饮食要有温度,不要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29. 饮食要有时间,不要在睡前进食。
30. 饮食要有量,不要过度进食。
32. 饮食要有调味,不要过度使用调味品。
33. 饮食要有口感,不要过于追求口味。
34. 饮食要有营养,不要忽视营养均衡。
35. 饮食要有清淡,不要过度油腻。
36. 饮食要有适度,不要过度贪食。
37. 饮食要有卫生,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38. 饮食要有清洁,不要食用未经清洗的食物。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1
湘东区中医药学会宣一、中医养生口决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二、中医名家养生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资料包1
四季养生常识中医是从四季的变化再协作精神, 防病, 生活起居, 饮食, 运动这五个方面来达到对身体养护的原则,对肺的保养也不例外,顺应四时,随“季”应变。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季节,这一时期,感冒肺炎的发病率都会明显上升。
春季空气湿度大,易使空气中的病菌大量繁殖,尤其是室内空气中更会充斥着烟尘, 霉菌, 花粉, 尘螨等细菌,这些细菌侵入人体肺脏,会导致肺脏疾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
因此,春季应留意环境对肺脏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个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做到环境通风,保持空气的清爽,在空气清爽的环境中,进行深呼吸和主动咳嗽,二者相加,能达到洗肺的效果。
同时,春季的代谢也比较快,所以在饮食方面吃一些微辛, 较温, 清淡的食物。
从四季的五行属性看,夏属火,而肺通秋属金,火克金,因而,夏季肺气较为虚弱,肺也易于此季发病。
咳嗽, 胸痛, 咽喉肿痛, 恶寒发热等病变的脏腑均归属于肺。
夏季肺脏的保养也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心情上要平和愉悦,免生燥热;生活上既要防暑驱热又要谨防贪凉受寒;作息宜晚睡早起,另加留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避虚邪, 远疾病,安度盛夏了。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相通应,肺属金,与秋季相通,燥为秋之主气,而肺为清虚之体,秋燥最易伤肺,因而,秋季特殊须要留意肺脏的保养。
秋季天气干燥,易伤人阴津,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于是出现皮肤干涩, 鼻燥, 唇干, 头痛, 咽痛等人们常说的秋燥症。
历代医学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则在秋季如何做好肺脏的保养?首先,要起居顺时。
秋季气温由热转凉,且昼热晚凉,应做到祖国医学所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避晚凉,早起以从清爽,吸纳簇新空气。
要敞门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
还应适度“秋冻”,不要急于多添衣服,留意耐寒熬炼,以增加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实力。
其次,饮食润燥。
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气。
中医认为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使人发生鼻干咽燥, 声哑干咳, 大便干结等所谓的“秋燥症”。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1. 饮食调养:中医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建议选择新鲜、自然、健康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适当限制盐、糖、油的摄入。
2. 睡眠调节: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并提倡午休的习惯。
3. 情绪调节:中医强调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4. 起居调摄:中医认为合理的起居对于身体健康很重要。
建议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调节心理状态有益。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等。
6. 中药调理:中医药认为很多常见的不适和小病可以通过调理中药来缓解。
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草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以上仅为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的一部分,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
概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养生方法选择。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1
荐.....................湘东区中医药学会宣1荐.....................2一、中医养生口决 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 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二、中医名家养生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荐.....................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3荐.....................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中医养生养生手册
中医养生养生手册中医养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研究总结的一套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调整人的内外环境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篇手册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希望读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改善生活习惯,提升身体健康。
一、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的核心观念是阴阳平衡。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保持动态的平衡是健康的前提。
阴阳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作息规律、情绪调节等方面来实现。
1. 调整饮食结构: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谷杂粮为主,营养均衡。
可适量摄入蔬菜水果,荤素搭配。
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炸及加工食品,以免热气上升或湿气滞留。
2. 保持作息规律:合理安排起居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3. 调节情绪稳定: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会影响体内气血流失,引发身体不适。
二、运动养生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运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1. 气功养生:传统中医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形式,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理身体。
气功养生具有延缓衰老、促进循环、增强体质的作用。
2. 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减轻压力。
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以上,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3. 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放松身心,达到养生效果。
三、中草药养生中医对于草药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中草药具有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功效。
1. 中草药煎汤:养生茶饮是中医养生的一项重要方法,可通过适当配方煎汤饮用,如枸杞炖银耳、玫瑰花茶等。
具体草药选择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来定。
2. 中草药膏方:中草药膏方在外搽、内服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花椒叶外敷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知母汤可以缓解口腔溃疡等。
四、穴位按摩中医注重通过按摩穴位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
1. 耳穴按摩:按揉耳尖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问题;内脑神经点位位于耳后上1横指,在压痛的位置左右各按揉4-6分钟,对缓解焦虑、疲劳等有一定效果。
中医体质食疗养生手册
中医体质食疗养生手册食疗养生必须讲究科学,本手册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和子午流注为根本指导,集结千百年来古代名家以及现代食疗养生权威专家的食疗养生思想编写而成。
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第一章气虚质食疗养生第一节气虚质-肺气虚食疗养生一、【定义】:肺气虚(Deficiency of Lung Qi)是指肺气虚损,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二、【病因】:《内经》论述了肺气虚的病因病机。
隋代《诸病源候论》阐述了汗出病候与肺气虚损,卫阳不固的关系。
宋代杨仁斋(即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认为肺气虚进一步发展即为肺阳虚证。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肺气虚的主要症状是虚喘。
清代《医学心悟》指出肺气虚有因“脾虚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
三、【表现】肺气虚多见五种表现:(1)多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2)使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3)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4)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5)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肺气虚又可发展为肺阳虚,前述症状更加严重,且有背寒怕冷,反复感冒等阳虚表现。
如肺气虚与脾虚或肾虚同时存在,可出现浮肿,小便不利。
四、【食疗调节】:中医体质食疗养生套餐1号适用于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
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当补益肺气。
五、【原方出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六十四卷为明代张景岳所著。
《景岳全书》是记录了张景岳毕生治病经验和中医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著作。
共64卷,100多万字。
全书包括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脉神章、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本草正、外科钤和古方八阵、新方八阵等部分,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辨证、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无遗,全面而精详。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实用版】目录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二、中医养生的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正文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中医养生,顾名思义,是指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维护和提高人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保健方法。
它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养生的目的在于调整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之达到平衡,从而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医养生的原则1.顺应自然: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人们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2.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
养生过程中,要重视调整阴阳平衡,使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脏腑协调: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养生时要关注脏腑之间的协调,保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4.形神兼养:中医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养生应当注重形神兼养,既要锻炼身体,也要调适精神,达到身心和谐。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主张合理搭配、清淡为主,强调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起到调养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
2.起居养生:中医认为作息规律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养生要求人们作息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运动养生: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4.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养生过程中要注重调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1.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不同个体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2.辨证论治:中医养生要求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疾病和体质,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
3.持之以恒:中医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实施。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情志、饮食、起居、运动。
全面保养、调
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2.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3.中药保健: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
服用
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4.自我穴位按压: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
击、捶打。
5.刮痧: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6.拔罐: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7.艾灸: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8.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摘要: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四、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五、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正文: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与意义中医养生,顾名思义,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进行自我保健和调摄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顺应自然:人的生活起居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保持人体与自然的和谐。
2.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阴阳平衡。
3.调摄情志:情志稳定,心情愉快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中医认为,过度的情志波动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4.饮食有节: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的主要途径,但要注意饮食的种类、质量和摄入量,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中医养生的方法丰富多样,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饮食,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起居养生: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运动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瑜伽等,坚持锻炼。
4.情志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的状态。
四、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中医养生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在办公室久坐的人群,可以通过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来缓解身体疲劳,预防疾病。
五、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中医养生虽然有许多益处,但在实践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不同,养生方法应因人而异。
2.科学合理:养生方法应遵循科学原理,避免盲目跟从。
本草铺中医养生手册
本文内容是本草铺网上中药店根据客户常咨询的问题精心整理的关于中药养生注意点,实用易懂,希望能帮到注重健康养生的您。
四季养生四季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春季中药养生春季中药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重点在于一个“生”字。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子、菊花、太子参、白芍等。
夏季中药养生夏季中药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阳护阳气,重点在于一个“长”字。
夏季药物补益当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
常用的中药有藿香、佩兰、金银花、菊花、荷叶、丝瓜皮等。
秋季中药养生秋季中药养生应侧重于“收”。
“秋为容平”之季,津液既伤,滋补津液就是适宜秋季的补法,常用的有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杏仁、远志等。
冬季中药养生冬季养生之道,应侧重于一个“藏”字。
冬季常用补药有人参、鹿茸、肉桂、龙眼、首乌等。
《黄帝内经》云“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所以不可一味温补助阳,还须结合滋补阴精,使阴阳互生互化。
如何辨别寒热虚实:中医健康养身的前提是辨别状态的寒热虚实,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辨别寒证与热证1、寒证特点冷白稀润静阴盛阳衰--感受寒邪、阳气不足2 、热证特点热红(黄)稠干动阳盛阴衰--感受阳热之邪、过食辛辣、气郁化火、寒郁化热、阴虚炎症≠热辨别虚证与实证1、常见虚证气虚证--无力(神疲、少气懒言),动则益甚阳虚证--气虚证+寒症(形寒肢冷)血虚证--淡(睑、面、唇、舌、甲)。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摘要:1.中医养生的概述2.中医养生的原则3.中医养生的方法4.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正文: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旨在向大众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概述、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医养生的概述中医养生,即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维护和提高人体健康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注重调和脏腑、气血、经络,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的原则1.顺应自然:中医养生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以保持身体健康。
2.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因此,在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
3.调和脏腑:中医养生注重调和脏腑,使五脏六腑功能协调,以保持身体健康。
4.气血畅通:中医养生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畅通有利于身体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饮食,摄取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
2.起居养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休息,以保持精力充沛。
3.运动养生: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
4.情志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保持心情舒畅。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1.养生应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2.养生贵在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3.养生不能盲目跟风,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养生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医养生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概述中医养生保健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入人心的学问,它以平衡身体的阴阳五行为核心理论,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来维护人体的健康。
本手册旨在介绍一些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认识,预防疾病并促进身心健康。
目录1.中医养生概述2.阴阳五行理论3.日常饮食调理4.起居调节5.合理运动锻炼6.中草药与养生保健7.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1. 中医养生概述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平衡和谐。
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原则是掌握养生保健的关键。
2.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用以描述事物间相互作用关系。
了解阴阳五行的特点和调节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恢复健康和平衡。
3. 日常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包括根据季节、体质和健康状况来合理选择食物,并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和搭配。
4. 起居调节良好的起居习惯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都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部分。
5. 合理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
了解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并注意运动技巧与频率,可以提高养生效果。
6. 中草药与养生保健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着广泛应用,如何正确使用和搭配中草药来达到身心健康目标是重要课题之一。
7.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本章介绍常见疾病如感冒、失眠、消化不良等的中医养生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缓解症状并提高恢复速度。
通过本手册的学习,读者将能够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可行治疗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手册仅供参考,建议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确诊和治疗。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精选)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旨在通过调养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的知识,希望对您的健康生活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饮食养生1.食物的性味分类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
不同味道的食物有不同的作用和适用人群。
比如酸味食物有收敛作用,适宜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甜味食物具有补益作用,适合体质虚弱的人。
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求,选择不同味道的食物对健康十分重要。
2.药膳的疗效中医药膳是通过特定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达到治疗疾病和调养身体的目的。
比如糯米粥是养胃的良方,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炖猪蹄能滋补肾气,适合肾虚体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食材,调制药膳,可以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强身健体。
3.四季养生饮食中医强调四季养生,认为每个季节都有应对天候变化的特定饮食需求。
比如夏季天气炎热,适合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
秋季气候干燥,适合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等。
合理调整饮食,根据季节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体健康。
二、运动养生1.中医的运动观念中医强调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等。
中医建议每天都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保持身体的活力和灵活性。
2.气功养生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姿势,调节身心,培养气质。
常见的气功包括八段锦、五禽戏等。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穴位保健中医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比如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失眠,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强消化功能。
熟悉常用的穴位和按摩手法,可以自我保健,缓解身体不适,提高养生效果。
四、草药调理中医草药是一种天然的药物调理方法,通过服用草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治疗和预防疾病。
比如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力,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理周期。
但是使用草药要注意剂量和适应症,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老人们经常会在春天时提醒我们“春捂秋冻”这句谚语,这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在体内运行,毛孔处于闭合状态,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阳气升发,气血渐行于外,毛孔渐开,在欲开未开之时,由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这个时候只有捂着点,才能有利于毛孔的自然开放,从而保持肝气气血的舒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说的通俗点就是,我们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春天来临时,气温虽有所提高,但乎冷乎热,加上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侵袭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另外,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还是比较凉爽了。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室外的温度。因此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1
———————————————————————————————— 作者:
———————————————————————————————— 日期:
ﻩ
湘东区中医药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宣
一、中医养生口决
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ﻫ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炎热的天气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夏天气血都运行于外,内里相对不足,阳气亢于外,人比较容易烦躁,易怒,工作学习精力不集中。稍微有点小事就容易和别人发生一些口角。这时我们要争取做到“吃好,睡好,汗少”以使阳气不过亢而致耗。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情结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
二、中医名家养生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三、四季话养生
春:“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阳气萌动推陈出新的意思。此时万物向荣,天地间逐渐有了生气,我们应该比冬天的时候晚点睡,早点起,以适应春天阳气的升发;早上起床后被发缓行,广步于庭院,使身心入春天的气息。中医认为:肝属木,春气内应于肝,肝主情志,情喜条达而恶抑郁,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情绪开朗。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导致肝气郁结,则容易致病。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内经>说: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另一方面,由于春天气温渐热,肝气升发,肝开窍天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我们还易患一此一与肝气有关的疾病,如:俗称“红眼病”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由于血热所致的湿疹、牛皮癣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发作加重。
夏天一定要多喝水,要主动喝水,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这点,因为这可是性命尤关的大事,研究表明,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本来就比年轻人要少,在夏季就更容易身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粘稠,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烧油”,发生中风的概率自然要增高。预防措施:不渴也要常饮水,家属要时常留意老年人的状况,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频频打哈欠等现象都是中风前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