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区划

合集下载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关于高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可以归纳为:
1、中国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国家。

2、中国的地形特征:中国的地形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东部为华北平原和华南草原;西部为西北高原、西南山地和内蒙古高原。

3、中国的气候特征:中国从北到南有五种不同的气候,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4、中国的土壤分布:中国有六种不同的土壤分布,分别是钙质土壤、红壤、粘土土壤、石灰土壤、沙质土壤和砂质土壤。

5、中国的河流特征:中国有两大河流系统,分别是长江河流系统和黄河河流系统,其中长江河流系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超过6000多公里。

6、中国的湖泊特征:中国湖泊较多,其中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面积超过4500多平方公里;其次是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

7、中国的资源特征:中国是世界上资源丰富的国家,其资源类型有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8、中国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一般分为九个大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台湾地区和新疆地区。

总之,高中中国地理知识总结,包括中国的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土壤分布、河流特征、湖泊特征、资源特征和行政区划等,为我们了解中国地理景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七章 中国气候、土壤、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七章  中国气候、土壤、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二节 土壤、森林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 一、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1、土壤垂直地带谱是由基带土壤开始的,随 着山体的升高而依次出现一系列与纬度带相 应的土壤类型。 2、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山地垂直地带 谱结构就愈完整。 3、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 影响。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 各异,向上渐趋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中国的气候、土壤、 第七章 中国的气候、土壤、森林的地带性及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土壤及森林的水平地带性 中国的气候、
一、中国气候的水平地带性及区划 (一)气候带的划分气候带: 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 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 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 分布。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2、气候带的划分指标: 我国从北到南分为9个气候带,1个气候区域。
7、温带荒漠区域
包括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甘肃与 宁夏北部的阿拉善高原,以及内蒙鄂尔多斯 台地的西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5;气 候极端干燥,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低于 200 mm;沙漠与戈壁面积较大,荒漠植被是 一些极端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本区域一系列巨大的山系,分布着一系列随 高度而有规律更迭的植被垂直带。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我国亚热带地区范围广,约占全国总面积1/4左右, 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南界在南岭,东界为东南 海岸,台湾岛以及沿海诸岛;西至西藏高原山坡向 南延至云南的西部。 本区域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 1000 mm;地带性植被:北部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北亚热带)、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 带)、南部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土壤 以红壤、黄壤为主。
二、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中国十大类主要的地理分界线

中国十大类主要的地理分界线

地理界线是将地域单位加以区分的线或带,地理界线一般位于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特征变化梯度最大的带段。

按属性可分为:①自然地理界线。

如土壤界线、植被界线、自然区划界线等。

②社会经济地理界线。

如行政区界线、经济区界线等。

由于地表地域分异现象多为渐变的,故大多数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常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界带,仅少数是清晰的,如行政区界、流域界线、断层构造线等。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胡焕庸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005年1月6日零时二分我国第13亿个小公民诞生二、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地形区界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四、气候界线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2、.热量与温度带界线:(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2)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3)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4)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3、降水量与干湿地区的分界线:(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2)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东部(3)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4、气候类型的分界线:(1)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一线(3)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五、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分水岭:(1)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分水岭:冈底斯山—怒山(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6)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分水岭:太行山(7)汉水与渭河的分水岭:秦岭六、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七、自然地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目录1.土壤分类 (2)2.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3)3.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4)3.1.破红壤 (4)3.2.赤红壤 (4)3.3.红壤和黄壤 (5)3.4.黄棕壤 (5)3.5.棕壤 (5)3.6. 6.暗棕壤 (6)3.7.寒棕壤(漂灰土) (6)3.8.褐土 (6)3.9.黑钙土 (7)3.10.栗钙土 (7)3.11.棕钙土 (7)3.12.黑坤土 (8)3.13.荒漠土 (8)3.14.高山草甸 (8)3.15.高山漠土 (9)重点关注土壤退化 (9)5.土壤问题“八大怪”: (9)5.1.板:土壤板结,越种越硬 (9)5. 1.1.主要原因 (10)6. 1.2.主要危害 (10)5.2.馋:矿质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 (10)5.2. 1.主要表现 (10)5.2.2.主要危害 (10)5.3.贫:有机质含量低,越种越贫 (10)5.3. 1.主要问题: (10)5.3.2.主要危害: (10)5.4.浅: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 (11)5.5.酸:土壤酸化,越种越酸 (11)5.5. 1.主要原因 (11)5.5.2.主要危害 (11)5.6.咸:土壤盐渍化,越种越咸 (11)5.6. 1.主要原因 (12)5.6.2.主要危害 (12)5.7.脏:土壤污染,越种越脏 (12)5.7.1.主要原因 (12)6.7.2.主要危害 (12)5.8.杂:重茬障碍,越种越杂 (13)5.8.1.主要原因 (13)6.改良土壤从这三处入手 (13)6.1.物理结构改良 (13)6.2.化学性状改良 (13)6.2.1,生物性状改良 (13)1.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破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始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土壤生态环境分区

土壤生态环境分区

土壤生态环境分区是指根据土壤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功能的相似性进行的分区。

其依据包括土壤类型组合及其肥力特征,其上覆或其中的生物及其光能利用率,主要控制因素如气候、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

在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被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等级,其中一级标准适用于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区和重要区域,二级标准适用于其他地区。

在实际应用中,土壤生态环境分区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等方面。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方式和施肥措施;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合理规划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在生态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土壤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管理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是指中国国土范围内的东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四个主要地理区域。

这四大自然区划分布于中国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各自独特的地貌、气候、生态以及资源分布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自然区划的特点。

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

东北平原气候寒冷,降水充沛,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

此外,东北平原地下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区。

这片地区以其独特的黄土地貌而闻名,因为其由长期风蚀和水蚀形成的黄色土壤而得名。

黄土高原多山丘、峡谷,地势较高,而且缺乏表层水。

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土地肥力较差。

然而,这片地区仍然在农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主。

此外,黄土高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充满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沿长江两岸分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这片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和渔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季风盛行。

该地区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蔬菜等为主,并且也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

此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成为国内外投资和贸易的热点地区。

四、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冰雪储量区。

该地区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寒冷干燥。

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以地下水和高山湖泊为主要水源。

青藏高原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如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等,还是多个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等。

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屋脊”。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五林地五土地证明

五林地五土地证明

五林地五土地证明五林地五土地证明,是指在五林地上的五个不同土地的证明。

五林地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农田的五个主要分类。

五土地则是指五种不同的土地类型,分别是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砂土地和湿土地。

这五种土地类型在农业生产中各有特点和用途,对于农民和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及其特点。

黄土地是指土壤呈黄色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地属于一种贫瘠的土地,土层较薄,养分较少,但透水性好,能够保持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

黄土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红土地是指土壤呈红色的土地,这种土地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亚热带地区。

红土地属于一种较为肥沃的土地,土壤中富含铁、铝等物质,适宜种植茶叶、糖料、柑橘等经济作物。

红土地还常用于栽培香蕉、木瓜等热带水果。

黑土地是指土壤呈黑色的土地,这种土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黑土地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性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

黑土地上的农田一年三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区。

砂土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砂粒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沿海地区和沙漠地区。

砂土地透水性和排水性较好,但养分含量较低,不适宜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砂土地适宜发展沿海滩涂农业和沙漠绿化,如种植沙棘、碱蓬等植物。

湿土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水分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湖泊、河流沿岸和沼泽地带。

湿土地通常是水稻种植的理想选择,适宜发展水稻农业和渔业。

湿土地也是一些特殊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各有特点,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合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

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利用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

通过土壤调理、施肥、灌溉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

土 壤 (Soils), 2014, 46(4): 761–765①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2100、2008FY110600)资助。

作者简介:张凤荣(1957—),男,河北沧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地理、土地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

E-mail: frzhang@ ②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局,农林科学院. 北京土壤(内部资料). 1984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①张凤荣1,王秀丽1,梁小宏2,孔祥斌1,张青璞1,杨黎芳2(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摘 要:按照中国发生分类对新采集的68个北京市山区的土壤剖面进行了分类命名,并与剖面点所在土壤普查图上的分类名称进行比较,结果是只有18个剖面的分类名称一致。

造成分类名称不一致的原因:①发生分类以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分类命名,而区域内很多土壤不同于典型土壤剖面;②发生分类往往以现代生物气候带为主要分类标准命名区域土壤,而不是根据土壤性质;③分类不一致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制图精度不够。

研究认为,土壤分类必须依据土壤性质本身,而不是土壤形成因素;采取野外单土壤性质调查制图,室内叠加单土壤性质图形成多属性图斑,根据分类系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类,以提高分类制图精度。

关键词: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分类标准;土壤图;对比 中图分类号:S155; S159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普查)是国家“六五”重点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所列第一项“全国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

国务院为此发布了国发[1979]111号文件,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自1979年开始,在土壤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国大约8万农业科技人员历经16年的勤奋工作,完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形成了《中国土壤》[1]、《中国土壤普查技术》[2]、《中国土壤普查数据》[3]等成果。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
(4)坡地整治与坝系优化建设技术;
(5)水沙调控与淤地坝等工程的科学布局及建设技术;
(6)晋陕蒙粗沙多沙区不同尺度区域水土流失分布或数值模型技
术;
(7)农牧交错区风沙源控制综合防治技术
第三十页
Ⅲ2 ---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东北黑土区)
第三十一页
东北黑土区>>基本情况
第十七页
3、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风蚀沙 丘区(Ⅰ3)
本区包括贺兰山乌鞘岭以西的广大地区。 其特点是要发生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地区,沙漠
化发展受河流变迁的影响,并与风力作用下沙 丘前移和过度樵采、放牧及山前平原植被有关, 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在生态平衡破坏以后, 自我逆转的可能性很小。
该区降雨集中,土层浅薄,山丘区一半以上耕
地土层厚度小于50cm。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
破坏极大,同时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加剧水源
污染,威胁下游饮水安全。
第三十七页
北方土石山区>>目前研究重点
(1)河流上游水土保持对下游水资源供给的影响 (2)生态补偿区土地资源生态经济功能定位与土壤侵蚀综合防治技
术与标准 (3)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改造与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模式
第二十八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近
60万km2范围内,土壤侵蚀面积43万km2,
严重的土壤侵蚀面积达28万km2以上,最严
重的多沙粗沙区面积为15.6万km2。
第二十九页
黄土高原区>>目前研究重点
(1)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途径; (2)生态自然恢复与工人促进恢复技术与模式 ;
➢ 松花江、辽河两大流域。 ➢ 地形多为漫岗长坡,顺坡耕作导致水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土壤的质地和发生类型。

首先,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

砂质土的颗粒较大,含沙量多,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但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颗粒细腻,含沙量少,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壤土的颗粒大小适中,含沙量一般,渗水速度和保水性能都适中,通气性能也较好。

其次,根据土壤的发生类型,我国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这些发生类型是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例如,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棕壤系列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土壤学专业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中国土壤分级标准是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需要,结合土壤类型特征和土壤污染防治的要求,以及农业、环境、建设、卫生等多个领域的要求制定的。

下面是中国土壤分级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中国土壤分级标准主要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划分。

通常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从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到重度污染。

这五个等级对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和限值不同,分别对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酸碱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其次,土壤分级标准还考虑了土壤类型的不同特征。

根据中国的土壤类型分布,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制定了不同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和限值。

例如,对于常见的红壤和黄壤,土壤分级标准将其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物含量等因素纳入评估指标,并设置相应的限值。

对于沿海地区的滩涂土壤,还会考虑其盐碱度等特点进行评估和划分。

此外,土壤分级标准还结合土壤污染防治的要求制定。

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制定了相应的限值。

其中,重金属是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土壤分级标准对重金属的限值要求比较严格。

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和肥料的合理使用也是重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因此土壤分级标准也将农药残留和养分含量纳入评估指标。

最后,土壤分级标准还结合了农业、环境、建设和卫生等多个领域的要求。

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审批时,需要参考土壤分级标准进行土壤环境评估。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土壤分级标准还关注土壤质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指标设置了相应的限值。

综上所述,中国土壤分级标准是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需要,结合土壤类型特征和土壤污染防治的要求,以及农业、环境、建设、卫生等多个领域的要求制定的。

这些标准在保护土壤环境、维护农业生产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主要依据土壤的颜色、成分、结构、质地、水分状况、酸碱度、肥力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黄土:黄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广泛。

它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砾石、沙粒和细粒的粘土组成,呈黄色。

黄土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肥力较高。

2.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呈红色。

它主要由铁氧化物和含铝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红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作物。

3. 灰褐土:灰褐土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它主要由深灰色的粉砂、砂和少量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灰褐土肥力一般,适合种植农作物。

4.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呈棕色。

它主要由深褐色的粘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

棕壤适合种植茶叶、水稻等作物。

5. 湿地土壤:湿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北沿海地区,呈黑色。

它主要由有机质和淤泥组成,具有较好的肥力和保水性。

湿地土壤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中国还有其他土壤类型,如盐碱土、沙质土、石质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因此土壤分类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400万数字化中国土壤图的有关说明

1:400万数字化中国土壤图的有关说明

1:400万数字化中国土壤图的有关说明一、数据简介本数字化土壤类型图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400万土壤类型图”为蓝本,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制作。

参与数字化制作主要人员于东升、潘贤章、王宁等。

该1:400万土壤类型原图于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图组编制,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圆土壤图由李锦、周明枞、周慧珍编制,清绘谢佩珠、王世勤。

该图反映我国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规律,并概略地表示耕地土壤分布情况和全国各类土壤的利用方向。

可作为编制全国土壤资源图和肥力图的基础,也可为全国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农业区划、自然区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供农林部门及科研、教学单位参考。

在数字化制作过程中,边界线采用了全国1:100万数字化标准底图。

二、数据参数本数字化土壤图数据的储存格式是以矢量数据ARC/INFO 7.1软件下的COVERAGE文件和E00转换文件。

土壤数字化地图采用的坐标系统参数Projection Albers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1st standard parallel 25 0 0.0002st standard parallel 47 0 0.000central meridian 105 0 0.000latitude of projection's origin 0 0 0.000False easting(meters) 0False northing(meters) 0三、数据权限本图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制和数字化制作,本单位和有关编制制作人员拥有该数字土壤图版权。

凡需要本数字化土壤图的单位和个人请直接与本单位王宁同志联系。

未经本单位和上述有关人员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倒卖、销售本数字化土壤图。

务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特此声明。

联系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邮编:210008电话:025-*******Email: yds820@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2年4月附:1:400万土壤类型图代码表土壤类型名称土壤类型代码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南方水稻土泥肉田111011南方水稻土油沙田121012南方水稻土潮泥田131013南方水稻土红黄泥田141014南方水稻土紫泥田151015南方水稻土青格田161016南方水稻土冷侵田171017南方水稻土石灰泥田181018南方水稻土咸酸田191019鳝血水稻土鳝血田211021鳝血水稻土淤泥田221022鳝血水稻土青泥田231023鳝血水稻土马肝泥田241024北方水稻土北方水稻土301030黄刚土黄刚土411041黄刚土黄僵土421042黄堰土黄堰土511051黄堰土潮黄堰土521052黄垆土黄垆土611061黄垆土潮黄垆土621062耧土油楼土711071耧土立茬楼土721072耧土垆楼土731073黑垆土黑垆土811081黑垆土粘化垆土821082黑垆土黑焦土831083黑垆土潮黑垆土841084黑垆土黑麻土851085绵土黄绵土921092熟黑土厚层熟黑土1011101熟黑土中层熟黑土1021102熟黑土薄层熟黑土1031103潮土淤粘土1111111潮土两合土1121112潮土淤沙土1131113潮土黑潮土1141114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潮土砂姜黑土1151115潮土盐潮土1161116潮土湿潮土1171117潮土潮沙泥土1181118灌淤土灌淤橙土1211121灌淤土灌淤潮土1221122绿洲土绿洲白土1311131绿洲土绿洲灰土1321132绿洲土绿洲潮土1331133赤红壤砖红壤1411141砖红壤铁质砖红壤1421142砖红壤黄色砖红壤1431143赤红壤赤红壤1511151赤红壤铁质赤红壤1521152红壤红壤1611161红壤黄红壤1621162红壤褐红壤1631163红壤红壤性土1641164燥红土燥红土1701170黄壤黄壤1811181黄壤黄壤性土1831183棕壤黄棕壤1911191黄棕壤粘盘黄棕壤1921192棕壤棕壤2001200褐土褐土2111211褐土淋溶褐土2121212褐土碳酸盐褐土2131213灰褐土灰褐土2201220暗棕壤暗棕壤2311231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2321232暗棕壤草甸暗棕壤2331233黑土黑土2611261黑土白浆化黑土2621262黑土草甸黑土2631263白浆土白浆土2711271白浆土草甸白浆土2721272黑钙土黑钙土2801280黑钙土黑钙土2811281黑钙土淋溶黑钙土2821282黑钙土草甸黑钙土2831283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栗钙土暗栗钙土2901290栗钙土暗栗钙土2911291栗钙土栗钙土2921292栗钙土淡栗钙土2931293栗钙土草甸栗钙土2941294棕钙土棕钙土3001300棕钙土棕钙土3011301棕钙土淡棕钙土3021302灰钙土灰钙土3101310灰钙土灰钙土3111311灰钙土淡灰钙土3121312灰钙土草甸灰钙土3131313灰漠土灰漠土3201320灰漠土灰漠土3211321灰漠土盐化灰漠土3221322灰漠土碱化灰漠土3231323灰漠土草甸灰漠土3241324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01330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11331灰棕漠土盐化灰棕漠土3321332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3331333棕漠土棕漠土3411341棕漠土石膏棕漠土3421342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3431343暗色草甸土暗色草甸土3511351暗色草甸土草甸土3521352暗色草甸土盐化暗色草甸3531353暗色草甸土潜育暗色草甸3541354灰色草甸土灰色草甸土3611361灰色草甸土盐化灰色草甸3621362灰色草甸土漠土化灰色草3631363灰色草甸土林灌灰色草甸3641364沼泽土草甸沼泽土3711371沼泽土腐植质沼泽土3721372沼泽土泥碳沼泽土3731373沼泽土残余泥碳沼泽3741374滨海盐土滨海盐土3811381滨海盐土草甸滨海盐土3821382滨海盐土沼泽滨海盐土3831383盐土盐土3911391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盐土草甸盐土3921392盐土碱化盐土3931393内陆盐土内陆盐土4001400内陆盐土内陆盐土4011401内陆盐土草甸内陆盐土4021402内陆盐土沼泽内陆盐土4031403内陆盐土残余内陆盐土4041404石灰土棕色石灰土4321432石灰土黑色石灰土4331433紫色土紫色土4411441紫色土碳酸盐紫色土4421442紫色土粗骨紫色土4431443龟裂土龟裂土4501450风沙土流动风沙土4611461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4621462风沙土固定风沙土4631463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701470山地灌丛草原土山地灌丛草原4801480黑毡土黑毡土4911491寒漠土寒漠土5401540冰川雪被冰川雪被7101710盐壳盐壳7201720赤红壤赤红壤1512151赤红壤铁质赤红壤1522152红壤红壤1612161红壤黄红壤1622162红壤褐红壤1632163红壤红壤性土1642164黄壤黄壤1812181黄壤表潜黄壤1822182黄壤黄壤性土1832183棕壤黄棕壤1912191黄棕壤粘盘黄棕壤1922192棕壤棕壤2002200褐土褐土2112211褐土淋溶褐土2122212褐土碳酸盐褐土2132213灰褐土灰褐土2202220暗棕壤暗棕壤2312231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2322232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暗棕壤草甸暗棕壤2332233漂灰土漂灰土2402240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2512251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2522252黑钙土黑钙土2802280栗钙土暗栗钙土2902290栗钙土暗栗钙土2912291棕钙土棕钙土3002300棕钙土棕钙土3012301灰钙土灰钙土3102310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02330石灰土红色石灰土4312431石灰土棕色石灰土4322432石灰土黑色石灰土4332433紫色土粗骨紫色土4432443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702470山地灌丛草原土山地灌丛草原4802480黑毡土黑毡土4912491黑毡土棕毡土4922492巴嘎土巴嘎土5012501巴嘎土班毡巴嘎土5022502草毡土草毡土5102510莎嘎土莎嘎土5212521莎嘎土班毡莎嘎土5222522莎嘎土荒漠莎嘎土5232523高山漠土高山漠土5302530寒漠土寒漠土5402540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14331灰棕漠土盐化灰棕漠土3324332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3334333棕漠土棕漠土3414341棕漠土石膏棕漠土3424342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3434343黑毡土黑毡土4914491水域水体9009900水域岛屿9019901[1] SOILCODE字段首位码“1”:非山地土壤;“2”:山地土壤;“4”:戈壁土壤。

中国土壤侵蚀区划

中国土壤侵蚀区划

下面按两个层次分述各区土壤侵蚀特征:一、水蚀区(A)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沿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边缘向西南直到藏东高山峡谷区以东的地区为水蚀区。

区内又分十九个亚区,分述如下:1A.大小兴安岭山地森林轻度水蚀区编码为014131。

包括大兴安岭东坡,伊勒呼里山和小兴安岭。

由花岗岩类和砂页岩类组成,坡缓谷宽,发育暗棕色森林土,土层薄,森林根系横卧,株距大。

本区是我国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2A.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林灌轻度椫卸人?辞? 编码为024241。

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吉林哈达岭,龙岗山等东部山地及辽东半岛。

由花岗岩类,砂页岩类和片麻岩类组成,发育暗棕色森林土和棕壤,土层厚薄不同。

长白山区,森林茂密,侵蚀轻微。

辽东半岛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局部地区发生泥石流。

3A.松嫩平原外围岗台地栽培植被中度椙慷人?辞? 编码为037861。

本区围绕松嫩平原呈马蹄形分布。

为海拔200至500米的台地,由砂页岩类或未成岩松散层组成,发育典型黑土,由于开发历史短,尚有较厚层的黑土,是东北主要粮食基地之一、在松花江与第二松花江的二级阶地上,黑土侵蚀严重,沟谷侵蚀规模、速度仅次于黄土高原。

4A.三江平原栽培植被沼泽草甸微度水蚀区编码为048911。

黑龙江、松花江和鸟苏里江三条江的下游,散流形成的三江冲积平原。

古河床,自然堤形成低岗地,河间低洼处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

岗地上有轻微水土流失。

5A.松辽平原栽培植被微度水蚀区编码为058811。

本区为松花江,辽河冲积平原,但不包括科尔沁沙地。

发育厚层黑钙士和草甸土,是东北最重要的粮食基地。

北部为波状起伏平原,南部较平坦,多沼泽。

低岗地种植区有轻微水土流失。

6A.辽西冀北山地林灌中度水蚀区编码为064251。

本区包括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和燕山山地。

由花岗岩类、片麻岩变质岩类和砂页岩类组成,发育山地褐土与粟钙土,土层薄,局部地区裸岩比例高,常有泥石流发生。

陡坡开荒,土层侵蚀殆尽,难以恢复。

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第十章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世界分类现状(一)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诊断层、诊断特性)1、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层是土壤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

例如石膏层(Gypsic horizon)(诊断表下层之一)有如下规定:(1)不固结(风干碎块在水中消散);(2)石膏含量较其下伏层高出5%(绝对量);(3)厚度与石膏含量。

2、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

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特点:依据明确,量化易掌握,可建立数据库,逻辑性差《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1990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二)联合国图例单元(FAO –60-88-1:500万)(三)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四)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1883)三、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一)历史1、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壤区划
本区划采用的土壤区域、土壤地区、土区三级分区制,是在《我国的土壤》所附“中国土壤分区图”的基础上,参照席承藩、张俊民1982 年所编“中国土壤区划图”中的三级区予以补充、修改编制而成。

土壤区域全国土壤区划一级单元。

反映我国土纲组合群体结构与大农业生产的概括特征,体现我国生物气候条件大范围的不均衡性,及其所影响到的土壤性状与农、林、牧业布局的重大差异,据此将全国分为三个不同的土壤区域: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Ⅱ.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Ⅲ.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

土壤地区全国土壤区划二级单元。

反映土壤区域内部生物、气候条件不同引起较大范围地带性土纲或土类组合的差异。

同一土壤地区内,具有大体相近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生产特点,农、林、牧生产发展的方向较为一致。

据此将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划分出华南、滇南砖红壤、水稻土(Ⅰ1)等6个土壤地区;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划分出内蒙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Ⅱ1)等3个土壤地区;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划分出青藏东部亚高山、高山草甸土(Ⅲ1)等3个土壤地区,共计12个土壤地区。

土区全国土壤区划三级单元。

反映土壤地区内部生物、气候条件或地域性因素(地形、水文等)不同引起的土类或土类组合的差异。

同一土区内,具有比较一致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生产力,农、林、牧生产的配置和改良利用也相近似。

据此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共分44个土区,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共分20个土区,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共分8个土区,共计72个土区。

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大体位于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中条山、秦岭、岷山、大雪山、横断山一线以东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4.43%。

人口密集,耕种集约,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耕地和人口数量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农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这里濒临海洋,季风进退活跃,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以上,大气湿润程度高,适宜各种林木生长。

因而从南到北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森林,相应形成各类不同的地带性森林土壤。

①在最南部的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带形成砖红壤和砖黄壤,是我国橡胶的主要产地,并盛产甘蔗、咖啡、可可、香蕉、菠萝、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可一年三熟:②在云南、“两广”、福建南部、台湾中部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地带形成赤红壤和赤黄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既能种植柑桔、油茶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又能种植木瓜、芒果、菠萝、洋桃、龙眼、荔枝等热带果木,农作可一年三熟;③在赤红壤以北的江南及四川盆地南缘和台湾北部的广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形成红壤和黄壤,多毛竹、茶叶、油茶、油桐、桑、漆、柑桔、枇杷等经济林木,盛产水稻,年可二熟;④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交织的地带形成黄棕壤和黄褐土,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为稻、麦两熟地区,也可种植一定比例的双季稻,柑桔、茶叶、油茶、枇杷等经济林果在局部小气候条件下可种,否则遭受冻害;⑤在辽东、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灌木林地带形成棕壤和褐土,已过渡为北方旱作农业,盛产棉、麦、玉米、甘薯,二年三熟,最南部可一年二熟,经济林木以苹果、核桃、红枣、梨等著称;⑥在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形成暗棕壤,其北端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形成漂灰土,主产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柑、桦等木材,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基地,森林茂密,素有林海之称,旱作一年一熟。

在这些地带性土壤中,尚有不少非地带的隐域土壤与之呈组合共存的类型:如南海诸岛麻疯桐林下因珊瑚礁和鸟粪影响形成的磷质石灰土;海南岛西南和云南沅江河谷因干热风影响形成的燥红土;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因石灰岩影响形成零星分布的红、棕、黑、黄等色的石灰(岩)土;四川盆地中因紫色砂岩影响形成的紫色土;华北平原因地下水影响形成的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滨海平原因海水浸渍影响形成的滨海盐土;东北三江平原因地表滞水和低洼积水影响形成的白浆土和沼泽土;关中渭河宽谷因长期施用土粪叠加而成的娄土;江南各地因长期种稻形成的水稻土等。

它们与上述不同地带性土壤相嵌并存,致使区域土壤利用形成地区性分异。

本区域土壤利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大面积低产红壤与潜育水稻土、盐渍土需要改良。

因此大力营造和保护各种林木,绿化荒山荒坡;注意合理排灌,减少盐碱与潜育化危害;增施化肥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合理利用治理本区域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

Ⅱ.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位于东部森林土壤区域的西北面、南部与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相接,东起内蒙古大兴安岭西麓,西至新疆国土边陲,全长近3000公里。

东窄西宽,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5.17%,人口比较稀疏,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农业集中在有水源灌溉条件的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兰州谷地、西宁谷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河谷地区。

本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年降水量100-450毫米,由东向西减少,吐鲁番盆地甚至小于10毫米,成为欧亚大陆干旱的中心。

这些降水仅适合比较耐旱的草本和荒漠植被生长,且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大而出现不同的群落演替,相应形成各类不同的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

①在北段最东部大兴安岭西侧半湿润草甸草原地带形成黑钙土,肥力很高,覆盖度60-70%以上,亩产鲜草200-400公斤,是我国有名良种畜“三河牛、三河马”的产地,旱作比较稳定,一年一熟;②在中部广大锡林郭勒高原半干旱典型草原地带形成栗钙土,是本区域草原土壤的主体,面积最大,肥力不及黑钙土高,覆盖度40-50%,亩产鲜草100-200公斤,是牧羊的主要基地,旱作较多,但不稳定;③在中、西部乌兰察布和鄂尔多斯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形成棕钙土,肥力较低,覆盖度15-35%,亩产鲜草 50-100公斤,载畜量低,不能种旱作;④在乌兰察布西段与阿拉善干旱草原化荒漠地带形成灰漠土,覆盖度仅10%,产草量低,仅能放牧少量羊群、骆驼;⑤在阿拉善、准噶尔更干旱荒漠地带形成灰棕漠土,地面布满砾幂,草被非常稀疏,覆盖度不足5%,是放养骆驼的基地;⑥在南段黄土高原东部暖温型半湿润、半干旱草原地带形成黑垆土,肥力稍高,农牧并举,二年三熟,但不甚稳定;⑦在黄土高原西部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形成灰钙土,肥力较低,草被较稀,覆盖度15-30%,农牧交错,二年三熟,旱作很不稳定;⑧在西部噶顺戈壁、塔里木极干旱暖温带荒漠地带形成棕漠土,地面全系黑色砾幂,草被更为稀少,覆盖度1-3%,仅能牧放少量骆驼,但热量较高,客土浇灌,可种植葡萄等经济果木。

除上述地带性土壤外,区域内的隐域土壤有:因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的黄绵土;河湖盆地风蚀作用形成的风沙土;河谷、湖滨平原地下水作用形成的草甸土和沼泽上,含可溶性盐多,因蒸发影响形成的盐碱土:戈壁边缘干湿交替作用形成的龟裂土;青海东部黄土影响形成的栗绵(钙)土和黑绵(钙)土;河谷平地人为耕种、灌溉、施肥形成的灌淤土;山地森林影响形成的灰褐土和灰黑土;高山草甸植被影响形成的亚高山草甸土,寒冻影响形成的高山寒漠土等,分别与不同地带性土壤呈组合共存,致区域内地区间土壤利用的方向不尽相同。

本区域土壤利用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干旱缺水,广大土地无法利用;草场资源利用很不平衡;黄土地区侵蚀严重;平原盐碱风沙危害。

合理开发利用水源,修建基本农田,建立科学灌排系统,营造水上保持固沙林,是合理利用治理本区域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

Ⅲ.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位于我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海拔3000-5000米。

周围被昆仑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等大山环绕,山体高达6000-7000米以上,世界最高山峰、海拔8848 米的珠穆朗玛峰横亘于区域之南。

全区域面积为195.8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0.39%,是我国藏族人民聚居
的地区。

境内地广人稀,以高寒牧业为主,农业仅在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段较为集中。

本区域地处高寒,除深切河谷外,气温一般变化不大,年降水量50 -800毫米,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自然植被成分以高山草本植物为主。

受降水制约,其类型也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演替的变化,相应土壤的形成特点也就各不相同。

①高原东部湿润、半湿润草甸地带形成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植被生长低矮紧密,覆盖度70- 90%,亩产鲜草60-150公斤,是牦牛和藏系绵羊的优良牧场,向阳坡地,青稞可一年一熟;②高原中部半干旱草原地带形成亚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草原土,植被生长较差,覆盖度25-50%,亩产鲜草50公斤左右,是放牧藏粗毛绵羊的主要草场;③高原西部高寒干旱荒漠地带形成高山漠土,草被稀疏,覆盖度10%左右,亩产鲜草20-30公斤,载畜量低,仅能放牧少量山羊和粗毛绵羊,人迹罕见、多藏羚、野驴、盘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

除了这三种主要地带性土壤外,在东部迎风湿润的高山狭谷中,尚有森林影响形成的灰棕壤和漂灰土;在背风偏干的山谷下部,则形成褐土;在向亚高山草甸过渡的山谷上部,则形成山地灌丛草甸土或山地灌丛草原上,致区域土壤利用呈现地区差异。

青藏区域土壤利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寒,地广人稀,水草资源不平衡,天然草场的生产力低,冬春草料欠缺;林区交通不便,采运困难,过熟林病腐,反之采伐过度,森林退化。

合理挖掘水源,实行以草定畜、建立草料基地的科学牧业制度;加强林区经营管理,注意合理采伐更新;开辟肥源提高土壤肥力,建设基本农田;以及注意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发治理本区域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俊民蔡凤岐何同康
缩编:蔡凤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