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合集下载

先秦哲学标点

先秦哲学标点

先秦哲学标点(实用版)目录1.先秦哲学简介2.先秦哲学的主要流派3.先秦哲学的代表人物4.先秦哲学的影响正文1.先秦哲学简介先秦哲学,是指我国历史上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221 年之间的哲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哲学,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地位。

先秦哲学内容丰富,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诸多流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先秦哲学的主要流派先秦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

这些流派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治和人伦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宇宙的和谐。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强调公平正义和实用主义。

法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追求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名家,以公孙龙、荀子为代表,注重名实之辩,探讨概念、范畴和逻辑问题。

3.先秦哲学的代表人物先秦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李斯、公孙龙、荀子等。

他们的思想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后世绵延不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先秦哲学的影响先秦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仁政、礼治观念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科技和艺术;墨家的兼爱、非攻观念对后世的伦理、军事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法家的法治、权谋观念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名家的辩证法、逻辑学说为后世的哲学、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先秦时期,中国是一个处在文化积淀和嬗变中的时代。

这个时期,伴随着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家,被后世称作先秦诸子。

他们的思想理论,惊人地先进,深体人性、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思想道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一、老子道家思想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是摆在道家思想之首的代表人物。

他笃信"大道至简"这个观念,所以《道德经》是他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道德经》里传达的思想,被中国哲学戏称为“老庄哲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为"道"的哲学思想,二为"无为"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是他的创举,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随着宇宙存在的规律而运转。

他深刻地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道",亦即天地之间的最大化体系。

而"道"的运行往往是没有任何痕迹、亦或者是毫不影响其本质与核心。

在他看来,人在世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而是发现自我,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无为中有为,深深地揭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理,表示人只有学会自我隐退而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真正地得到永生、感悟到真理二、荀子儒家思想荀子,即荀泰,儒家学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更偏向于实用主义的思路,又被称为“法治主义者”。

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故其知之不如其言,其言不如其行。

”这一句话,在当时被认为是政治家和顾问的代表千古流芳的杰作。

荀子主张性善性恶平等,所以要发展为完善自身的人才,应该常常从环境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深挖人性。

荀子的思想,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在强调人的本质,告诉人们不管气质如何,归根到底都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向善的。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

关于先秦哲学介绍先秦哲学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道观(一)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

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

哲学 中国哲学之先秦子学

哲学 中国哲学之先秦子学

先秦代表
学派 代表 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兵家 杂家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李斯 邓析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孙武 孙膑 吴起 吕不韦
《孔子》《孟子》
《道德经》《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公孙龙子》 《邹子》(失传) 《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
儒家:孔子与孟子
• 政治上 • 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礼:克己复礼 • 教育上 •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道家:老子和庄子
• 哲学的核心是“道”。(宇宙观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朴素的辨证法。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古帛书
庄子
• 主观唯心观(逍遥游)
• 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 • • 不可知论 “庄子梦为蝴蝶”。
墨子
• 兼爱、非攻、尚贤
• 尚同、节用、节葬
再见
谢谢! (thank you)
法家:荀子和韩非子
• 在人性论 •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 相反 的“性恶”论的观点 。 • 在天道观
– 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 政治上 • 主张“法后王”,提出实行中央集 权。;
韩非子
•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思想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思想主题: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是诸子思想 文化的主题。“究天人之变’ • 2对自然科学不重视; • 3范围广:宇宙本源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 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 学问题

第一篇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篇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正名思想
提出“正名”思想的背景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 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他认为要制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 行,就必须恢复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 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而其要害就是正名。 正名,“名”就是字词,正名就是正字义。具体说,就是要正确 的解释词和使用词,正确的确定概念的涵义,这就涉及名与实的关系。 孔子的正名思想着重于确定名词概念的政治伦理内涵,涉及正名 分的思想。
行重于知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治长》
总结:
孔子的知行观,既是一般知识的获取和运用的问 题,更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学习和实践的问题,既有认 识论的意义,更有伦理学的意义。这两者是既有区别 而又密切联系地统一在知行观中。
中庸之道
孔子在认识论上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在思想
方法上则宣扬“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 · 雍也》 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 遗书》卷七 --- 程颐(北宋)
第一篇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先秦时期是中华人文理性的奠基时期,是黄河、长江流域
的文化与周边不同族群的文化大融合时期,初步形成了中 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融合体。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诸子百家和“五
经”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潮和代表典籍。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四)无神论观念的兴起
在春秋这个新旧社会更替的过程中,无神论的兴起是历史之必然。 当时的唯物主义思潮对人和神的关系,不仅认为人是神之主,而且在人 和自然的关系中,还要把神完全驱逐出去,同时把吉凶祸福的根源归结 到人事方面来,认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 在客观上,将人从“天”、“神”权威下解放出来,人的地位就得到一 定程度的提高。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精品】先秦哲学

【精品】先秦哲学

【精品】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指的是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系与理论。

先秦哲学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后续的传统
思想与文化。

先秦哲学主要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名家学派等多个学派,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家和道家学派。

儒家关注社会、人伦、治理等问题,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对人道的关心和发展,提倡“礼、乐、尚贤”。

道家强调“道”的存在与作用,倡导自然、平静、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先秦哲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 天道:指宇宙的规律与法则,一切事物及其发展方式与趋势都是由天道指导的。

2. 人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即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亲情、友情、爱情等
人际关系。

3. 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
友情。

4. 道:是道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指宇宙存在和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5. 理:是墨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合乎事物本质、规律和原则的思想。

6. 法:是法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方式。

先秦哲学中的经典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庄子》、《墨子》、《荀子》、《孔子说》等。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贡献极大,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
形象,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世界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一)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至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

它大致以春秋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

前一阶段为中国哲学后来的发展准备了必需的材料,开拓了基本的思路,后一阶段即通称为春秋战国的时期,则迎来了中国哲学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真正觉醒。

故就其狭义而言,先秦哲学也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

一、先秦哲学的缘起中国哲学萌芽于远古时代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原始人类。

原始人类构木为巢,钻燧取火,开始了为自身争取生存权而同大自然所进行的斗争。

如此的斗争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了种族的延续,也同时触发和启迪了他们智慧的心灵,使他们不得不思考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并不断地积累起对大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

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之中,我们的先人在对前生和来世的不可捉摸感到迷惘的同时,也逐渐萌发了想要了解自身命运的渴望,人的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开始为人们所思考,对死者的怀念和对来者及未来生活的前景的某种寄托,促使了灵魂不死等原始的宗教观念的形成,而氏族图腾作为氏族血缘和神秘莫测的自然力相结合的产物,在实际上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唐尧、虞舜这些传说中的半人半神、亦人亦神的先民始祖,成为了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象征。

他们对天地万物相状的认识,后来被归结为以《易经》八卦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原始理论思维。

夏禹以后,中华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的社会发展阶段。

伴随着氏族、部落的相互兼并和统一,原来众多的氏族神、部落神开始向统一的至上神“帝”或“上帝”转化,后来“上帝”又被代换为“天命”。

人们为了与“上帝”或“天命”沟通并以其旨意来指导自己的活动,占卜作为预决吉凶的认识工具和天命崇拜的混合物被创造了出来。

商末周初,以《易经》六十四卦和《洪范》五行思想的产生为标志,中国哲学思维的萌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符号“一”与“一”的对立,平与陂、往与复的相互转化,“亢龙有悔”和“履霜,坚冰至”的经验总结,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性质和作用的区分,构成了中华民族哲学理论的初期形态。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流派陆续出现,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系列。

这些思想家们思考了人生、社会、政治、宇宙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灿烂的哲学传统。

本文将从各个维度探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一、宇宙观与人性观先秦诸子百家对宇宙的观念有着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仁爱天下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墨家则强调机械化的宇宙观,认为一切事物都能量化和可计量,人类要遵循“兼爱非攻”的道德规范。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思想,认为宇宙最基本的东西是道,人应该随性而为、自然发挥。

在人性观方面,儒家提出了“性善说”,认为每个人都有本能的良善之心,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得到培养,就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墨家认为一切人性都是相同的,主张消灭个人主义,落实公共利益。

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遵从自己的本性,不要强求。

二、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

儒家认为人应该强调孝悌、仁爱,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墨家提出了“爱眾”“非攻”等重要理念,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原则。

道家则强调“道”的存在,人应该通过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

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家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孝悌、礼节等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道德规范。

墨家主张公平、公正、公共福利,同时提倡协作、互助、平等和非攻。

道家则以“无为”为核心思想,主张人应该保持自我、守持自然等为人处事。

三、政治治理与社会建设在政治治理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所长。

儒家认为政治是天下之大同,提出了“五行”、“六义”、“齐家治国”等重要的政治治理思想。

墨家则强调公平、公正等思想,主张由一个领袖领导公共政策,以实现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人民自主。

在社会建设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儒家认为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强调父母的教育责任。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一、背景分析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

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

”《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

”《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

”《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

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

“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

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

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的“新旧交替”的特点。

(见p p118-119)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

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

《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先秦两汉哲学论稿

先秦两汉哲学论稿

先秦两汉哲学论稿摘要:一、先秦两汉哲学概述1.先秦时期2.秦汉时期二、主要哲学流派及其思想1.儒家2.道家3.墨家4.法家5.名家6.阴阳家三、先秦两汉哲学的影响及意义1.对后世哲学的影响2.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贡献正文:先秦两汉哲学论稿一、先秦两汉哲学概述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格局,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各种哲学流派争奇斗艳。

秦汉时期,虽然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但其他流派依然有所发展。

二、主要哲学流派及其思想1.儒家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与墨家、道家并驾齐驱,秦汉时期则成为官方正统,对我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家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的思想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具规模,秦汉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道教。

道家哲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文学、艺术等领域。

3.墨家墨子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墨家在先秦时期曾经盛极一时,但秦汉时期逐渐式微,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4.法家法家以韩非子、李斯等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严刑峻法。

法家思想在秦朝得到充分实践,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5.名家名家以公孙龙、荀子等为代表,主张名实之辩、正名分。

名家在先秦时期曾经有一定影响力,但秦汉时期逐渐衰落。

6.阴阳家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说。

阴阳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中医、风水等传统文化领域。

三、先秦两汉哲学的影响及意义先秦两汉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道家等流派的思想贯穿于我国文化传统始终。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先秦哲学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①天道观。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

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

浅谈中国先秦道家的哲学观

浅谈中国先秦道家的哲学观

浅谈中国先秦道家的哲学观【概述】中国先秦道家的哲学观点中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它的世界观“天道观”,将无为和有为两种观点转化到了认识社会、认识个人中,最后提出了道家的哲学特色—精神诉求,让俗人得到自我解脱,得到放松,返归自然,对后世的哲学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老子、庄子、先秦哲学、精神诉求中国的先秦时期道家哲学发端就是老子,收尾就是庄子,被称为老庄哲学。

不过老子跟庄子他们两个之间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只是思想观点相似,代表着一个思潮。

老子对中国哲学的最主要贡献就是他拉开了中国哲学的大幕,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标志着中国哲学的起点。

老子的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他推倒了传统天命观念的宗教的权威,树立起哲学的权威并且提出了哲学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天道。

天道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哲学理性的一个觉醒,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道”才是宇宙万有的本根;天道观的提出标志着哲学对于神学的胜利,标志着理论思维繁荣的时代的到来。

一、“以道观物”即用“天道观”来解释世界。

它不问世界是什么,而只描述世界怎么样。

1老子把“道”分为两种状态即:“道”有一个潜存的状态被称为“无”,无生有;一个是显在的状态,那就是有。

这两种状态统一在一个大道里面,是大道的组成部分,“大道”其实就是动态的宇宙观。

“道”其实就是一个没头没尾的运行过程,是一种过程而且是一个无限发展过程的世界观。

这个“没头没尾的过程”论断的提出就把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从我们的哲学视野中消除了,认定了世界它是从来就有的,不过是从显在转入潜在,它是万物没有成形那个潜在的状态。

万物能够表现出的那就是有限,有限是相对于无限来说的。

老子的“物”是指道显现出来的万事万物,道和物是有两重的关系:一个是发生论,讲道生万物,即道是在有形的事物之前它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发生过程,也就是“形而先学”。

世界的“有”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归根到底是来自“无”,“无”是没差别性的所以世界是单一性、统一性,是与多样性的一个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学问,哲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代。

从战国时期到唐代,中国古代哲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

一些经典的著作如《道德经》、《孟子》和《荀子》几乎囊括了幼期的中国哲学的全部。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一、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争各执一词。

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形成了仁爱之风;道家崇尚无为而治,强调涵养内在的自然;墨家则主张严格的正义与效益制度,较重视对社会秩序的掌控和建设。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大多与政治、权力紧密相关。

二、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

墨家思想的衰退,使儒家与道家思想得以兴盛发展。

孔子的儒学论道“仁”、“礼”、“诚”、“忠”、“孝”等,被尊为中国古典儒家的核心思想。

同时,老子及庄子提出了道家学说,强调自然为轻,形而上之道为大。

三、汉代哲学思想汉代仍以儒、道思想为主导,同时,墨家学说也有所发展,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孙子兵法》、《吕氏春秋》、《汉书》、《汉诗》等经典著作,记录了汉代时期的哲学成就和变革。

汉代的儒学思想影响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日益复杂。

儒家思想仍是正统,但也出现了诸多新思潮。

例如,玄学学派提出了为神秘学说,将元神、鬼神视为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存在;道教提倡自然、方便的修行方式;佛教则将印度文化所折射出的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道教主要分支。

五、唐代哲学思想唐代,中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唐朝玄奘法师东渡印度,将佛教传入中国。

唐朝时期,哲学思想发展到了新高峰。

唐代儒家主张道德、立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道家学派也兴盛发展,崇尚“无为而治”,并将立体、精细的自然生态体系纳入其整体思想框架。

此外,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整体进步,孕育出了禅宗和华严宗等一大批佛教学派,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成熟与完备。

对先秦哲学的理解

对先秦哲学的理解

对先秦哲学的理解: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

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从总得到的体会: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先秦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暨传统哲学的源头,它不仅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而且蕴藏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智力宝藏,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经典论述与宝贵经验。

只要恰当地运用哲学批判的方法,亦即运用反思的方法,我们都能够从中获得积极、进取的好东西。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

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

“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

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天下篇》所述先秦哲学流派、基本内容

《天下篇》所述先秦哲学流派、基本内容

先秦哲学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开端,涌现出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为代表。

这些流派在先秦时期开展了深刻的思想探讨,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下篇》作为一部有关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对这些流派的基本内容有着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下面将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这五个方面,对《天下篇》所述的先秦哲学流派进行全面的介绍。

一、儒家1. 儒家的基本理念《天下篇》认为,儒家以仁、礼、义为核心。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2.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天下篇》对孔子、孟子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性善的观点。

二、道家1. 道家的基本理念《天下篇》指出,道家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内在规律,强调追随自然,不假人为的干预,追求“无为而治”。

2.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天下篇》对老子、庄子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庄子提出“逍遥游”的哲学观点。

三、墨家1. 墨家的基本理念《天下篇》指出,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

强调以兼爱之心对待他人,反对战争和侵略行为。

2. 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天下篇》对墨子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墨子提倡“兼爱”和“兼利”,主张以工匠精神对待社会。

四、法家1. 法家的基本理念《天下篇》认为,法家主张法治,注重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构建,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天下篇》对商鞅、韩非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商鞅提出变法思想,韩非主张法治和兵治相结合。

五、名家1. 名家的基本理念《天下篇》认为,名家主张变通和实用主义,强调言辞艺术和社会修养。

2. 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天下篇》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

《天下篇》作为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这五个先秦哲学流派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为研究先秦哲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杨翰卿我国先秦道家哲学学派以老子为创始人,以庄子为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庞大,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之一。

进一步破解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内涵、认识其现代社会价值,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总括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大体上包括关于"道"的哲学,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关于认识的神秘性和相对性,社会历史观和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等方面。

"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本根之道,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构成天地万物最原始的混沌未分的始基或材料。

二是法则之道,也就是把道看做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和必然性,具有客观法则和规律的意义。

三是无为之道,表明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的。

道的自然性指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它以自身为根据,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所以道的存在、运动、变化也就自然而然,不是任何人所能左右。

于是也就蕴涵着道的无为性。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无为无不为,是为无为,是不乱为,是无所为而为。

以往大多认为道家哲学是消极无为,其实这种理解并未把握道家哲学的真谛。

用今天的话说,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正是尊重事物的规律和法则,按规律、法则办事的一种规律观念或法则观念,蕴涵着怎样才是正确之为的积极有为的深刻辩证性。

这种思想对于克服各种胡作乱为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老子强调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反相成,即认为包括道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如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来说,它也是无与有、虚与实、阴与阳、动与静、变与常、始与终等相反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

先秦哲学简介

先秦哲学简介
故百教 能篇” 成,与 性一“ ,言乐 成以教 性蔽” 亦之: 修, 身曰 也思 !无 邪 。 —— ,志同” 六于乐和 十学 “ 而, 善 耳三 ” 顺十 的 ,而 统 七立 一 十, : 而四 随十 心不 所惑 欲, 而五 —— ,知以反施钻善学不远无 可新三三教之诱而倦也类 以:隅::弥:不:;: 为 反 闻坚 厌 有 师 , 斯, , 教 矣 则 行瞻 诲 无 不 诸之 人 类 在 不 。 复 前 倦 也 , , 。 忽 何 焉 有 在 于 后 我 。 哉 ! —— —— —— —— —— —— ——
先秦哲學簡介
天 行 地健 势君 坤子 君以 子自 以强 厚不 德息 载 物
— · ·
以人为本
了君了巨想国他中 我子一大在忧人国 们,批的漫民、哲 这他又影长、顺学 个们一响的崇民中 民高批。历敬意有 族尚为在史高、以 的的民这长尚与人 良行请些河等人为 心为命思中积为本 与在、想生极善的 精一福的根的、思 魂定泽激发思推想 程黎励芽想己, 度庶下,。及包 上的,产这人含 代贤出生些、着 表良现了思忧敬
阴阳家
和 等 艺 理 术 论 等 , 领 进 域 而 产 对 生 后 巨 世 大 的 影 哲 响 学 。 先秦哲學簡介 的 学 说 而 提 出 “ 天 人 感 应 ” 至 汉 代 董 仲 舒 糅 合 儒 家 和 阴 秋 》 和 《 史 记 》 等 著 作 中 。 《 家是 统 礼 的战 一 记 思国 、 想的 相 月 多邹 生 令 已衍 相 》 散和 克 、 佚驺 。 《 , 奭 代 吕 散。 表 氏 见阴 人 春 于阳 物
之 非 马 审 矣 。
应 有 马 , 而 不 可 以 应 有 白 马 , 是 白 马
马 不 可 致 。 …… 故 黄 黑 马 一 也 , 而 可 以

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

主要派别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Leabharlann 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 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 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 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 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 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 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 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 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先秦哲学
先秦时期的哲学
01 历史背景
03 主要派别 05 历史地位
目录
02 发展过程 04 特点及演变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中国奴隶社会以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在这个漫 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 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 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 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先秦哲学❖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哲学观中唯心与唯物,和他的政治观中保守与改良的矛盾有密切的联系。

社会学方面著名的主张是“恕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雍也》)❖这些原则,在古代曾经成为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格言,今天仍具有普世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主张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 (《中庸》)❖孔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很有价值。

❖他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即打破氏族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使学生感到有问题时才加以指点。

“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要求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闻一知十”,’“告诸住而知来者”。

要抓住问题的核心,领会精神实质。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解答。

❖这些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发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本人学识渊博,但总感到自己知识不足,还教育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特别提倡勤学多问,“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面改之”(《述而》)。

❖孔子很注意学习与思考结合,以学为思的基础。

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要求吸收新知识与复习已有知识相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主张言行结合,反对讲空话。

提倡“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孟子❖先秦儒家第二大师孟子(前385----前304?)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之门人。

他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却不曾做官,终生以授徒讲学为业。

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由他本人讲论并与弟子共同编定的《孟子》七篇中。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观的精华。

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所谓“易位”、“变置”都是撤换的意思。

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把君臣之间看成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等的关系,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的义务。

❖在土地制度上,盂子主张使“民有恒产”。

奴隶是没有个人产业的。

❖孟子认为:“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膝文公上》)。

❖孟子哲学的核心是“性善论”和“良知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人格道德基本观念的萌芽:“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又说:“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承认有先天的等级,则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孟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所谓学习,要从内心反求诸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他强调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

“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刚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孟子还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的世界观。

宋以后,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盂子被尊称为“亚圣公”。

3.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人。

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曾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图书馆长),后来隐居不仕。

《老子》又名《道德经》,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不一定完全是他本人所著,可能经过战国初期道家学派的加工和补充。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形容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下只列章名)。

❖❖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

❖庄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是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的。

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一、《庄子》内容提要❖《庄子》的中心是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追求精神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追求自由:“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抨击天下无道:“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主张无为:“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是非的相对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反对虚伪:“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主张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抨击大盗:“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宣扬无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意蕴无穷的庄生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二、《庄子》哲学思想简述❖《庄子》的思想很丰富,《庄子》的表述很艺术,对《庄子》的思想不乏误解与曲解。

❖(一)崇尚道❖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天地万物生于道,天地万物体现道,所以,人的一切要合于道,不能违背道。

❖(二)追求自由:❖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庄子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养生主》)。

❖庄子写训马:“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蹄》)。

(三)抨击无道❖庄子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胠箧》)?❖庄子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人间世》)。

❖正是孟子说的“率兽食人”。

❖庄子说:“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并与仁义而窃之”。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四)是非的相对❖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庄子讽刺说,不了解这个道理的叫朝三:“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齐物论》)❖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

养猴人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