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国培的教学内容
个人收集了温度哦精品文档供大家学习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 ===========================================================================国培的教学内容数字化图像图片可以直观的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而且具有宣传性和欣赏性。
数字化的图片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 彩,是多媒体教学中重要的媒体素材。
数字图像是以 0 或 1 的二进制数据表示的,其优点是便于修改、易于复制和 保存。
数字化图像可分为图形和图像两大类。
1.图形图形是由线条、颜色、位置和形状等内容构成的,计算机可以将他们转换成一系列绘图指令,以文件形式存 储,形成矢量图(Vectorgraph)。
矢量图在显示和打印时也是按照绘图内容的指令绘制出来的,即使随意改变其 大小也不会失真。
因此,矢量图所占存储空间小。
许多 3D 软件都采用矢量图形。
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 Flash 动画 也采用矢量图形,以减小文件存储容量,易于在网络上传输。
矢量图的存储文件格式有 DWG,WMF,CDR,TGA 和 SVG 等。
2.图像根据数字图像存储方式的不同,除矢量图外还有另外一种由许多点组成的点阵图,称之为位图(Bitmap), 位图文件格式为 BMP。
位图图像的色彩显示自然、柔和、逼真,能够真实再现自然景物,呈现丰富的信息,但是图 像在放大或缩小的转换过程中会产生失真,且随着图像精度提高或尺寸增大,所占用的存储空间也急剧增大。
为解决位图图像文件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人们往往采用图像压缩技术来减少存储容量。
图像压缩是根据图像 数据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而进行压缩的。
冗余有空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和视觉冗余等许多种。
压缩技 术利用这些冗余进行计算编码,使得重复存储的数据量大大减少。
现在常用的压缩技术有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美国的举措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面向学生(NETS·S).教师(NETS·T).管理员(NETS·A)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亚洲各国的情况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中国的努力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2000年“校校通”工程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十个案例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对待事物有自己接收信息的方式。所以进行 交互学习是迫切需要进行的。 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还不能独立承担起研究 一个课题的重任,但是我们的学生经过半个 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关于自主学习方面,多 多少少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因此,我在上 课的过程中(课件)中贯穿老师引导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 路。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 法。 (二)技能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 散文写作技巧。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 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通过网络学习,学会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 方式。 3、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 和超脱。 (四)信息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寻找有用信息, 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材料分析
教学建议
九 《简谐运动》
教学目的: 1、知识:知道机械振动、简谐运动、回复力
的概念;能正确分析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各物 理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技能: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在研究物理问题 中的作用。 3、方法:巩固用图像法分析物理过程,学会 对物理现象的归因分析。 4、情感: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科学的 态度
教学方法: 1、 信息技术辅助实验分析 2、 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 具:计算机(带1394接口)、数字摄像 机(DV)、投影仪、弹簧振子、单摆、音叉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教学过程
课后点评 1、 本次课教学采用摄像机对实际物体的运动 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信度高,有说服力。 2、 由学生通过作图进行数据分析,有利于提 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 用视频演示海面浮子的运动、 蝉翅的运 动、地震,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4、 用多媒体演示振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 形象直观,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国培计划模块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心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出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法、导疑、导思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维引导方法一、最初设计的教学问题类型单一,学生在课文中很容易找到,只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却不能培养他们的高级思维技能。
后来改进后,使教学问题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应用。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国培计划“数字化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个人成长案例(果芳)
国培计划“数字化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个人成长案例(果芳)介绍该个人成长案例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我在国培计划“数字化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中的研究和成长经历。
研修项目背景国培计划“数字化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旨在通过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该项目为期一年,包括线上研究、线下研修和实践研究等环节。
研究成果在参与该培训项目的过程中,我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个人成长:1. 数字化技术应用:通过研究和实践,我掌握了多种数字化技术工具和平台的应用,包括在线教学工具、教学管理系统和教育数据分析工具等。
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还增强了我对数字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数字化技术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掌握了多种数字化技术工具和平台的应用,包括在线教学工具、教学管理系统和教育数据分析工具等。
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还增强了我对数字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2. 校本研修实践:我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活动,与同事们合作开展教学设计和评估,共同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我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
校本研修实践:我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活动,与同事们合作开展教学设计和评估,共同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我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
3. 实践研究成果:在培训项目的最后阶段,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并提交了一份小型研究报告。
通过实践研究,我深入探索了数字化教育对学生研究表现的影响,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建议。
实践研究成果:在培训项目的最后阶段,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并提交了一份小型研究报告。
通过实践研究,我深入探索了数字化教育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建议。
成长体会通过参与国培计划“数字化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和拓展。
我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教师培养章程
2010-2011年度上学期教师培养章程一、指导思想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教师自主发展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扎实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丰富和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程目标及教学理念。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意识超前、业务精良、创新实干的青年教师队伍,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独挡一面的胜任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整合。
3、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三、培养对象青年教师四、培养措施1、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每位青年教师要制订一份具体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书”。
2、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1)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写一篇读书心得。
(2)每学期开设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各一次,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教学研讨会,以便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拓展视野,取长补短,增长见识。
“走出去”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交流。
“请进来”即不定期请专家来校与青年教师进行座谈交流。
3、强化汇报课制度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汇报课,组织好课前磨课、说课,课后评课,写好教后感或反思。
由各教研组组织实施,学科内全体教师都要听课,提倡青年教师跨学科听课。
4、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5、快速提升教学业务能力1每学年学校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搭建舞台,展示才华,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区级以上的教学评比。
2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每学期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撰写一篇教育、教学总结或教学论文,争取在校级或区级刊物上发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校级以上课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申请与评审书)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申请与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限3000字内)·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息化硬件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已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中小学的整合实践层面却没有能够相应的有效跟进。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教育教学的亲密伙伴,能给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带来更为全面、立体的感受。
通过课题实验,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研究习惯、研究方法、能力培养、身心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研究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探究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模式和策略。
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实际出发,申报《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性实践研究》课题。
课题的实施,意在探求基于学校整体推进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息技术和小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策略和方法,以此构建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当前我们探讨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不单纯是技术的引用于应用,而更进一步在于对其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和探究。
1.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及评价,总结出在此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模式;2.回归课堂这一主战场,为学生服务;3.将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常态下探索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机制与操作策略,构建基于息化、技术化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及内涵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定义南国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整合后,课程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功能。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反思:三位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南国农教授主要强调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中,李克东教授同样认为将信息技术作为有种工具,不仅有助于传授知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而我更认同于何克抗教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与具体的学科没有关系,它应用于每一个学习发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该过多的强调信息技术也不能更多的关注于课程,为什么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因为在此定义提出来之前,教学者们总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前或者课后,作为一种辅助传递知识的方式,却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而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习的本质,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理解的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是关于内在的,关于灵魂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使知识的灌输更加的方便,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更应该肩负起让教育更接近本质,让教学过程远离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
(湖北国培2011)教育技术初级考试模拟试题1(50道选择题)及答案
1、在评价教学资源时,相对而言,可以忽略的要素是()。
A. 教学资源的技艺水平B. 教学资源的教育价值C. 教学资源的设计时间D. 教学资源的科学含量2、下列关于常用软件工具的表述正确的是()。
A. PowerPoint和WPS软件用于制作演示课件或演示汇报,主要处理扩展名为.xls的文件B. Windows Media Player是一种播放软件,可以播放扩展名为.mpeg的文件C. IE是一种播放软件,可以播放扩展名为.wam的文件D. Word、WPS软件擅长文字处理,主要处理扩展名为.ppt的文件3、在讲授《圆的面积》课程前,需要收集教学需要的各种相关资料。
下列资料收集方法中,不属于数字教学资源收集方式的有()。
A. 去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B. 利用专用搜索软件或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C. 利用专业网站或专题网站进行检索D. 利用搜索引擎查找4、在英语课上,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自由讨论,组织讨论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让学生练习准确表达句子,达到发言标准B. 让学生练习用英语传达信息C. 为学生流利表达英语提供练习机会D. 给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5、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
下面有关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两方面进行分析B. 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教什么”,而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的目的则是确定“如何教”C. 对学习者分析是为了掌握学习者的智力因素方面的信息,帮助教师计划教学D.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课程标准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唯一标准6、在幻灯片视图窗格中,若状态栏中显示“幻灯片3 / 6”的字样,则表示()。
A. 共有9张幻灯片,目前只编辑了3张B. 共有6张幻灯片,目前显示的是第3张C. 共有9张幻灯片,目前显示的是第3张D. 共有6张幻灯片,目前只编辑了3张7、对演示型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理解正确的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摘要】文章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中间过程和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并对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的特点、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技术特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许多中间过程和状态。
确定各个中间过程的形态和特点,必然能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广大教师带来巨大的参考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1]。
但是,在将信息技术和基础教育进行整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上述“四阶段”说有些略显概括,无法对具体的课程和教学进行详细的评定,对实际的教学指导意义不充分。
面对众多关于课程改革的现场课、观摩课等,我们常常凭感觉说哪节课更好,却找不到一个可依靠的标准或评定的依据,不知道哪一节“改革”的更深入。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能各不相同,也许是一种演示工具、也许是一种交互工具,但最终信息技术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
那么从演示工具到认知工具,到最终的改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到底要历经几个阶段呢?是否能按一定的层级递进关系进行表述呢?本文将刘儒德博士“四阶段”说的后三个阶段通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文提到的所有“整合”都是此意),力争对其进程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使广大教师明白要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可以从哪几部分着手,自己的探索正处于什么层次上,如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工作。
同时,也力争为教育评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
2011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与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与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与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与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与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与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与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与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与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与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就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国培计划考试试题及答案(全)(附找题方法)
本文档有找题方法和全部试题答案一档在手别无他求杜平制作侵权必究怎样得高分(满分也不是问题啊^_^)我们的教育技术考试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题目,共有12个题库1、在网上下载一份题库答案,这个我一找到并下载,放在QQ群的共享资源里,但是大量的答案,用眼睛找谁也受不了,所以就有接下来的办法;2、下载下来的答案格式是WORD文档,WORD文档有个“查找”功能,在“编辑”里面,点击“查找”后,会出一个窗口最小化这个WORD文档不管它,然后打开你的考试界面,开始考试。
3、考题出现后,回到文档在跳出的窗口里输入你要找的题目的关键字,就能快速找到答案。
如果不是你要的那道题,还可以继续查找直到找到为止,2个小时,50道题,时间足够。
教育技术基础知识(6分)一、第1题(单选)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B.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C.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包含“技术”一词,虽然所属学科不同,但研究范畴基本相同D.教育技术关注教育中的技术,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2题(单选)下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因此整合内容中不包含信息技术的学习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环境和资源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层面C.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些教学过程是传统教学无法完成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定比传统教学效果好D.通过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所以一般信息技术手段越先进,整合的效果就越好二、第1题(单选)以下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中,属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3分)A.奥苏贝尔B.皮亚杰C.斯金纳D.维果斯基第2题(单选)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国培计划
说明:1.作业考核(综合评价为每篇作业的实际成绩加总X40%)培训中须提交5项作业,若其中一项不及格,则培训考核不合格。
l作业1:模块三主题单元设计及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100分)l作业2:模块四研究性学习方案(100分)l作业3:模块五主题资源网站首页面及网站结构思维导图(100分)l作业4:模块六主题单元评价思维导图及主题单元学习评价量规(100分)l作业5:模块七单元教学实施方案(100分)2.主题讨论考核本课程培训中共须完成7项主题讨论,满分为20分。
灌水帖不得分,加精帖进行加分。
l 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模块一)(2分)l 诊断三个案例中课程整合的问题(模块二)(2分)l 交流主题单元选题(模块三)(2分)l 研究性学习课堂中的常见问题(模块四)(2分)l 获取资源的方法和技巧(模块五)(2分)l 关于评价方法和工具的讨论(模块六)(2分)l 研讨学习环境(模块七)(2分)3.博客反思考核共需完成前七个模块4次学习反思,第八模块学习完成后需撰写整个课程的学习总结。
前七个模块的4次反思,每项2分,八模块的学习小结(不少于1000字)得分8分,满分为16分。
本次学习平台设立统一的学习反思区和培训总结区,请您一定要关注辅导老师的公告通知,将前七个模块的四篇反思提交到“学习反思”栏目,将第八模块的学习反思提交到“培训总结”栏目。
附录:各模块学习要点与任务模块一l登陆平台,初步熟悉平台各项使用功能;了解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成果。
l参加模块一主题讨论: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l创建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袋;l从光盘上下载安装学习反思与知识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掌握freemindde的使用方法;l完成模块一学习反思。
l完成模块一学习后从测。
模块二l理解课程结构要素,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框架;l通过案例研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表现方式和问题误区;l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六个有效方法,为后续的培训以及主题单元设计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探究-最新教育文档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探究一、引言“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其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专业培训。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教育技术将在“国培计划”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即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
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来探讨教师如何去做才能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的策略问题,以期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二、树立新型教学观,深入领会“国培计划”理念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在优秀理论的引导下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国培计划”是基于新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下开展的,教师不但要学透这些新理论,还要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1.建构主义教与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具特色的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1]。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2]。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培训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培训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我的思绪开始飘散。
这是一份关于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培训方案,十年的经验让我对此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构思。
一、培训目标1.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2.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培训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办公软件使用等。
2.学科整合策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
3.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资源。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三、培训对象全校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学校网站、教育平台等渠道,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2.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技能。
3.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将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实践检验培训成果。
五、培训时间为期三个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为期一个月。
2.第二阶段:学科整合策略培训,为期一个月。
3.第三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评价培训,为期一个月。
六、培训过程1.开班仪式:介绍培训目标、内容、方式等,让教师们明确培训任务。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通过线上学习,让教师们掌握基本技能。
3.学科整合策略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析典型案例,让教师们了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4.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评价培训: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分享开发经验,提高教学评价能力。
5.阶段性考核:对教师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确保培训效果。
七、培训效果评价1.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通过培训,教师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
2002年第4期(总第267期)教育研究EDU CA T I ONAL RESEARCHN o.4,2002General,N o.26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何克抗 [摘 要] 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的文化基础,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模式:单独设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设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作者简介]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5)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与目标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一般认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进入第二阶段以后(即从90年代中期至今),才改称之为“信息技术课程”。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计算机文化。
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计算机教育”引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因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从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一种“文化”,或者,要具备哪些属性才能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呢?所谓文化,通常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都属于文化。
第二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应当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例如语言文字的应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In ternet的迅速扩展,即属于这一类。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应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属性:第一,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既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第二,传递性,这种事物应当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第三,教育性,这种事物应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第四,深刻性,这种事物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即不是带来社会某一方面,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改良与变革,而是带来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肇东市刘奎军老师的先进事迹[1]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刘奎军,男,1980年3月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1984年8月——1987年6月,参加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经过刻苦自学探究,各科成绩优秀,取得本科学历。
2007年9月,被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
现任学校教研室主任一.热爱崇高事业忠诚履行职责刘奎军老师自参加工作起,就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之情。
他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指导下,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从来没有过违纪违规行为,真正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引导和教育学生,也对身边的同事产生着良性影响。
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热爱,刘老师才具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不间断的刻苦自学,特别是近年来的远程教育培训,他更加注重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爱岗敬业,忠诚地做好本职工作,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计得失,任劳任怨。
刘老师勤于思考、善于钻研,严谨治学,三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历程及其经验的积淀,让他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
成为教研主任后,他更加注重时代特色、注意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
他把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结合起来,把所学的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施教方法及时地有机地使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教育教学水平及成绩显著提高。
他是我校第一个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件制作、使用课件实施教学的老师。
在刘老师的影响、带动下,学校几十位中青年老师先后学会并掌握了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参和管理尽心尽力尽责无论是在原来的昌五一中,还是现在的肇东十中,刘老师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热心地参和学校的管理,做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他对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及校园内各个场所的电源、电路及其相互关联的设置都很清楚,不管学校何时何处发生用电故障,他都能及时到达现场,及时予以排查,尽快解除因停电、断电给学校事务和师生工作学习造成的不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重点是教学设计,没有必要跟潮流学太多软件。
养成收集、整理、加工资源的习惯,每天积累一点点。
学会创造性利用资源,不要强求每个人去做资源。
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相信我们的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师生“共创学习环境,共享智慧资源“。
信息时代的资源建设、网络教学都不应该是个体行为,活跃在网络上的老师、学生应该联合起来,共建美好家园··
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目的是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新型教学模式不是要把教师累倒,给教师增加负担,添麻烦!最终的目的是让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自如!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的层次
阶段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的被灌输的对象。
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方面,并没有进步。
该阶段可以细化为三个层次: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第1层)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第2层)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第3层)
阶段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整个教学过程对资源是开放的,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该阶段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第4层)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第5层)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第6层)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第7层)
阶段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当前七个层次在我国发达地区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使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后,必然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构架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
阶段三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教育内容改革(第8层)
教学目标改革(第9层)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第10层)
当今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中,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整合的第二层次的典型代表。
三、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
目的不在于非要研究出什么重大的成果来,而在于研究过程本身。
通过研究活动,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养成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学习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研究结果的多样性与创造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思考
学生学习的三种方式: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了接受式学习,而忽视了其他两种方式的学习。
今天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否定接受式学习,而是提倡三种学习方式并重。
如何看待研究性学习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如何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不仅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过程,以及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所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