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家风的一些故事
中国近现代名人家风故事5篇_近现代名人优秀家风故事分享

中国近现代名⼈家风故事5篇_近现代名⼈优秀家风故事分享家风是⽆价精神财富,它⽆形却伟⼤,⾛近名⼈家风故事,了解他们的家风故事,学习他们家风的精神内容是我们阅读名⼈家风故事最重要的⽬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名⼈家风故事5篇优选,供⼤家参考。
更多家风相关⽂章内容推荐(↓↓↓)名⼈家风故事5篇1李⼤钊清廉家风代代传我的祖⽗李⼤钊,是河北省乐亭县⼈。
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之⼀,也是⼀位著名学者。
“⼈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祖⽗虽然早早地就⾛了,但留下了丰富的⾰命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树⽴的清正勤谨的家风延续了近百年,传承了⼏代⼈。
我的⽗辈都继承了祖⽗留下来的好家风。
我⽗亲李葆华,曾长期担任安徽省委第⼀书记,逝世前曾任中国⼈民银⾏⾏长兼党委书记,⼀⽣⾮常清廉,克⼰奉公,⽣活节俭。
我们第三代的兄弟姐妹中,没有⼀个是“⼤款”,⼤家都以艰苦朴素为荣。
祖⽗的遗产仅1块⼤洋。
1927年4⽉28⽇,祖⽗李⼤钊英勇就义的时候,我还没有出⽣。
对于他,我是从书中了解的。
虽然从未谋⾯,但我通过⽂字与祖⽗相遇了。
祖⽗很⼩的时候,他的⽗亲,也就是我的曾祖⽗便去世了,由他爷爷⼀⼿抚养长⼤。
祖⽗的爷爷⾮常重视教育。
祖⽗从五六岁便⼊私塾,到后来去⽇本留学,他前前后后⼀共上了18年学。
在那个年代,能上18年学的⾮常难得。
严厉的家教,长期的求学,使祖⽗从⼩便树⽴了致⼒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志向。
留学回国后,学养深厚的祖⽗担任了北京⼤学图书馆馆长,那时他的⽉⼯资是120块⼤洋。
再往后,他担任北⼤教授,⽉⼯资涨到200块⼤洋,加上他在别的⼤学兼课,每⽉收⼊⾄少有250⾄300块⼤洋。
按说,他的收⼊已经不低了,但因为他把⾃⼰⼯资的很⼤⼀部分⽤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的事业上,再加上经常慷慨帮助别⼈,⽇⼦常常过得很紧张。
1921年,中共北平⽀部成⽴后,他每⽉从⾃⼰的⼯资中拿出80块⼤洋作为活动经费。
家风的名人故事

家风的名人故事家风,是指一家人代代相传的家庭风范和家族传统。
一个家族的家风,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来展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家风优秀的名人故事。
第一位名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家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风的典范。
孔子在家庭中,受到了父亲的慈爱和严厉的教导,他的家风以“孝”为核心,他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教育子女,以身作则,深受后人的尊敬和崇敬。
第二位名人是林则徐。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官员,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
林则徐的家风以“忠”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后代,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第三位名人是林语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化名人。
林语堂的家风以“诚”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讲诚信,做人要诚实守信,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他的后代。
第四位名人是李光耀。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加坡第一任总理。
李光耀的家风以“勤”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勤奋工作,勤俭节约,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新加坡社会。
第五位名人是贝聿铭。
贝聿铭是著名的建筑师,他设计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
贝聿铭的家风以“和”为核心。
他在家庭中讲和睦相处,家庭和睦,和谐相处,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建筑界。
以上这些名人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家庭的不同家风。
这些家风优秀的名人,他们的家风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我们可以从这些名人的家风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家庭美德,让我们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家风,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庭。
古代名人家风经典故事

古代名人家风经典故事
那我就来讲几个古代名人家风的经典故事。
一、司马光:以俭为美。
他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子,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有一回,儿子吃饭的时候,把米饭撒了一桌子,司马光就严厉地说:“你知道这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这样浪费,那可不行。
”然后就罚儿子把撒的米饭捡起来吃掉。
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这种家风一直传承下去呢。
二、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他自己就以身作则,虽然在蜀国身居高位,但是他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他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不为钱财所动。
他教育儿子诸葛瞻也要像他一样,不要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
诸葛瞻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努力学习,品德高尚。
后来在保卫蜀国的战斗中,英勇无畏,虽然最后战死沙场,但也算是不辱家风。
三、曾国藩:勤奋自律。
曾国藩可是晚清的重臣。
他家的家风那就是勤奋自律到了极致。
曾国藩自己每天都起得很早,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难耐,他都雷打不动地早起读书写字。
他觉得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的时间要是浪费了,这一天都干不了啥大事。
他还经常给家里人写信,叮嘱弟弟们要勤奋读书,不能偷懒。
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的弟弟们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哥哥太唠叨了,但是后来看到曾国藩自己那么努力,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也就心服口服了。
他的家族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勤奋好学、自律自省的家风,整个家族出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兴盛了好多年呢。
中国名人家风家教的故事

中国名人家风家教的故事
本篇文档将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家风家教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
以下是一些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故事: 1. 孟子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家庭教育家,她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孟子小时候,她多次搬家,就是为了让孟子能够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她还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教育孟子要勤奋好学,不要懒惰浪费时间。
2.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
他父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曾经写下《诫子书》一文,教育诸葛亮要勤奋好学,珍惜时间,不能贪图享乐。
3. 颜之推
颜之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
他曾经写下《颜氏家训》一书,教育子孙要注重德行,勤俭持家,尊重长辈,勤奋好学。
4. 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
他的母亲非常注重他的学习,曾经多次为他请老师授课。
鲁迅自己也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他曾经写下《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强调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些名人的家风家教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的理念。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优秀家风的故事

优秀家风的故事1、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曾国藩家训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地言传身教。
3、祖昌教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道“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循善诱,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出来,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4、曾子杀猪《曾子杀猪》是出自书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的一个关于历史经典家风故事,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
《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
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不真诚待人的人。
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1、陆游家训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
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
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
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2、曾国藩家训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
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
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
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3、纪晓岚家训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互相补充,相映生辉。
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
4、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周希陶《增广贤文》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名人家风故事

名人家风故事家风,是指家族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家庭传统。
名人家风,是指那些具有卓越成就和影响力的名人家族所传承的家风。
这些家风故事,不仅是名人家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启迪。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名人家风故事。
第一组,孔子家风。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家风以“忠、孝、仁、义”为核心,深受后人的尊崇。
孔子的家风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孝道故事。
据《论语》记载,孔子小时候丧父,母亲慈祥贤淑,孔子非常孝顺,经常给母亲按摩搓背。
后来,孔子的母亲去世,孔子还为她守孝三年,这种孝道精神感动了后人,成为中国传统家风的楷模。
第二组,林则徐家风。
林则徐,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家风以“忠、孝、廉、勤”为核心。
林则徐的家风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廉洁故事。
据传记记载,林则徐在担任福建巡抚期间,曾多次上书要求清政府禁烟。
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从不抽烟喝酒,深得民众的爱戴。
林则徐的廉洁风范,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第三组,甘地家风。
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被誉为“印度之父”。
他的家风以“非暴力、真诚、勤俭、公正”为核心。
甘地的家风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非暴力故事。
据传记记载,甘地主张非暴力抵抗,曾多次进行绝食抗议,以示对不公正的抗议。
他的非暴力精神感动了世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第四组,林肯家风。
林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领袖,被誉为“解放黑奴的总统”。
他的家风以“正直、公正、勇敢、慷慨”为核心。
林肯的家风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勇敢故事。
据传记记载,林肯在美国内战期间,坚决反对黑奴制度,最终成功废除了奴隶制。
他的勇敢精神感动了世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以上便是一些名人家风故事,这些家风故事,不仅是名人家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启迪。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名人的家风,传承他们的家风,使之成为我们的家族传统,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都能有一颗孝敬父母、忠诚朋友、勇敢正义的心,发扬名人家风,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名人故事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名人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名人都以自己的行动和故事,践行和传承了这一主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名人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
1、孟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性,她为了培养孟子的品德和行为,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和家训。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源于孟子的家庭背景,她通过不断搬家来为孟子寻找更好的成长环境。
2、包拯:包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清廉、公正、刚直著称。
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的家训中有一句名言:“清白做人,公正做事”,这句话一直被包氏家族传承至今。
3、钱学森:钱学森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他认为,家庭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他的父亲钱均夫曾说过:“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仅能够拥有优秀的才华,还能够拥有优秀的品德。
”这句话对钱学森的影响非常大,也成为了他家庭教育的重要准则。
4、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他的父亲邓叔群曾说过:“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句话成为了邓稼先一生的座右铭,也成为了邓氏家族的家训。
这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和家风家训的传承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名人的优秀品质和家风家
训,为自己和家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家风家训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位家族的家风家训,往往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优良品德的积淀。
古今名人中,许多人的家风家训都成为后世引以为戒或者学习的榜样。
以下是一些古今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1.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和家风的传承。
据说孟子有一次讲学时,听到有人说:“没有儿子的人,怎么这么关心后代?” 孟子听后回答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孟子的这一家风家训告诫我们,好好尽孝养儿女,为家族留下后代,是最重要的。
2. 杨家将:“精忠报国,不忘封疆。
” 杨家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以抗金护国有功,被封为“忠义门”。
家族的家风家训是“精忠报国,不忘封疆”,以忠诚和奉献为核心。
在抵御外族侵略、保卫家国的历史时刻,杨家将们以壮烈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展现了家族的家风家训。
3. 孝感郭家:“读书熬夜,痴心不悔。
” 孝感郭家是中国湖北省孝感市的一个家族,出了许多有声望和才华的子弟。
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是“读书熬夜,痴心不悔”,强调努力学习和毅力的重要性。
这个训诫来自于一个故事,家族中的一位先辈在夜晚继续翻阅书籍,他的儿子问他:“你已经老了,还需要读书吗?” 先辈回答:“读书过程艰辛,但痴心不悔,才能有所成就。
” 这个故事告诫家族中的后代,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
4.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想事成。
”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家风家训是“知行合一,心想事成”。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这个家风家训源于王阳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并将自己的心愿化为现实。
5. 爱迪生:“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 爱迪生是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的家风家训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这个家训告诫后人,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和不断实践,才能变得出类拔萃。
名人家风的故事

名人家风的故事
一·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
小时候孟子擅长模仿大人做事,孟母发现后经过三次搬迁,最终把家安在学府旁边,使孟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二· 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循善诱,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出来,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名人勤俭持家的家风故事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都有勤俭持家的家风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家风非常勤俭。
他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但他非常努力地学习,后来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为官期间,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习惯,从不奢侈浪费。
2. 司马光:司马光也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的家风也非常勤俭。
他在小时候就非常懂得节俭,曾经用一块布头来代替手帕。
他在为官期间,也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习惯,从不奢侈浪费。
3. 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家风也非常勤俭。
他在小时候就非常懂得节俭,曾经用一块布头来代替手帕。
他在为官期间,也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习惯,从不奢侈浪费。
这些名人的勤俭持家的家风故事,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品质,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20篇)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20篇),欢迎鉴赏!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1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委员长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
他的女儿朱敏,一九五三年从莫斯科师范大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
开始她和父亲住在一起,朱德委员长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职工宿舍去,并给她讲这个方面的道理:“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
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
不能吃苦,总有依赖思想,就会变。
”后来,朱敏怀孕分娩,生了第一个孩子,产假刚满,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
他对女儿说:“我们都是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也要互相帮助嘛。
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这里,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记。
”并一再叮嘱说:“你去上班后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
”有时朱敏想孩子想急了,就悄悄地跑回家去看看孩子。
委员长知道了,很不高兴地批评女儿不听话,不安心工作。
朱敏只得遵照父亲的嘱咐,在学校里安心工作。
每逢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2梁启超教子有方梁氏一族拥有非常优秀的家教和家风,造就出了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同时,他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家长。
梁启超一生养育了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与家风有关的名人事例(精选10篇)

与家风的名人事例与家风有关的名人事例(精选10篇)一般来说,我们对名人的故事总是抱有好奇之心,那么他们都有哪些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家风的名人事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与家风的名人事例篇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与家风的名人事例篇2郑板桥,山东潍县(即今山东潍坊市)当知县,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政绩甚佳,百姓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后来,这一地方碰上了灾荒年,他请求赈济灾民,却因此而获罪,便辞官回到家中,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出身贫寒,所以能理解贫苦人的艰辛,从来不以富贵贫贱论人。
当他还是个秀才的时候,偶而翻检家中的旧书箱,见到家中佣人的前辈所签的卖身契据等,就马上拿去烧掉。
他决不还给佣人本人,或者自己仔细看看契据的内容,就是怕佣人知道了感到难堪。
真是体贴佣人,心情入微啊!郑板桥长大后,自己当了家,在雇用佣人的时候,从来不要求对方和自己立契约。
佣人自己如果觉得合适,就留下;如果不满意,就自由离去。
郑板桥的用意,是不想让后世子孙借此逼勒、苛求家中的佣人。
郑板桥后来到山东范县、潍县等地做官,他不放心家中,经常写信回家,教育在家中当家的堂弟郑墨。
他谆谆告诫郑墨,不要以富贵贫贱论人,要宽厚对待家中的佣人,并将自己当年悄悄烧掉佣人的前辈所订立的契据、从不要求佣人立契据之事,讲给堂弟听;又教育郑墨与人为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要光看别人的短处。
他给郑墨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矣。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1.《岳飞之母:红袖添香》红袖添香是岳飞之母的名字,她和丈夫在家庭中树立了崇高的家风。
红袖添香尊重丈夫的决策,支持他为国家尽忠职守。
她清廉正直,从不索取财物,严格要求家人廉洁自律。
她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为人正直。
岳飞从小受到红袖添香的熏陶,成为一位忠诚于国家、清正廉洁的将领。
2.《文天祥:侠肝义胆的忠臣》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诗人和忠臣。
他以其崇高的品格和清廉家风而闻名于世。
在政治上,文天祥正直廉洁,不受贿赂,不奢侈享乐。
他时常告诫家人要廉洁自律,做到清正自守。
他母亲也是一位敦厚贤淑的女性,为他树立了高尚的家风。
文天祥罢官后,过着朴素的生活,示范了节俭和廉洁的生活方式。
3.《张居正:忠诚廉洁的明朝宰相》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宰相,他以清廉正直著称。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他坚决抵制贪污腐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的治理。
他的清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也把清廉的理念传承给自己的子女,教育他们要廉洁自守,维护家族的声誉。
4.《李时中:清廉家风传承至医学家》李时中是中国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的家族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清廉家风。
李时中从小受到家庭教育,明白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他在医学领域中,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在学术研究和医疗实践中严守道德底线。
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才华和努力,也归功于他所接受的良好家风教育。
5.《诸葛亮:清廉谦逊的智者》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被尊称为“卧龙先生”,他以他的智慧和清廉正直而受到世人的敬仰。
诸葛亮在政治上拒绝受贿,对官员廉洁自律有高要求。
他在家庭中培养了清廉谦逊的家风。
他的妻子黄承儿也同样深得他的品格,他们共同奉行清正廉洁的生活方式。
6.《林则徐:清廉的圣人》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睿智的官员。
他清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他对财富的无欲望。
在他任职期间,他坚决反对不道德的行为,并采取措施打击腐败。
他以身作则,对家人严格要求,教育他们要清正自守。
历代名人的廉洁家风家训故事

历代名人的廉洁家风和家训的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著名的例子:
1.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廉洁。
有一次他亲自前往农田视
察,看到一片田地干旱,他立即下马将自己的饮水婢女的水倒进耕地,表示执政者不应享受特权,而是要为民众着想。
2.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学者,他以治学严谨而著称。
据传,他一生廉洁自律,也严守家训。
有一次,他的妻子丢失了一百两黄金,但他坚决不让家人去找,最后妻子才发现黄金掉在缝纫机里。
沈括为了维护廉洁,宁愿默默承受损失。
3.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条著名的家训:“节用财物,生民如子”,他倡导
简朴的生活方式,并反对奢华和浪费。
他本人也非常节俭,经常用普通的农具耕种田地,从不享受特权。
4.袁宏道:明朝宰相袁宏道是一个以廉洁闻名的官员。
据说他在担任官职时,每次回
家都要请邻居到家中检查他的家产,以示他贪污受贿的绝无可能。
这些家风家训的故事都展示了名人们对廉洁自律的追求和家庭的独特教育方式,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名人家风的故事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名人家风的故事良好的家风会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好,名人家风的故事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家风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钱基博钱基博乃一代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篇二:丰子恺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集锦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一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旨在传承家庭美德,弘扬中华
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古代名人都重视家风传承,他们的家风小故事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名人的家风小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她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终于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奋学习,后来成为了儒家大师。
2. 岳母刺字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岳飞小时候,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长大后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岳飞后来成为了抗金名将,被誉为“民族英雄”。
3. 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勤奋学习、诚信做人。
曾国藩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有用之才。
4. 颜之推教子
颜之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他常常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颜之推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这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名人家风小故事

名人家风小故事一、曾国藩的家风:早起与读书曾国藩那可是晚清的大人物啊。
他家的家风可严了,就说早起这件事儿吧。
曾国藩自己就特别注重早起,他觉得这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体现。
据说啊,他家里不管老小,都得遵循这个早起的规矩。
有一次,他的儿子想偷偷懒,在被窝里多赖一会儿。
曾国藩知道了,那可不得了。
他走到儿子床前,严肃地说:“儿啊,这早起就像那一日之计的开门锁,你要是起晚了,这一天的事儿啊,就像乱了套的麻绳,解都解不开。
”还有读书这一方面,他家的家风也是大力提倡。
曾国藩自己就是个书虫,他要求家里人每天都得花时间读书。
他常常对晚辈们说:“咱老曾家啊,书就像那地里的庄稼,不种可就没收成。
你们要是不读书,脑袋里就像没装东西的空口袋,风一吹就跑喽。
”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老曾家可是出了不少有学问的人呢。
二、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的家风:严谨治学与低调做人钱基博和钱钟书这对父子都是文化界的大名人。
他们家的家风那是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息,还特别低调。
钱基博在教育钱钟书的时候,那叫一个严格。
他要求钱钟书读书要精读,不能囫囵吞枣。
有一回,钱钟书读史书,读得很快,就像走马观花似的。
钱基博就把钱钟书叫到跟前,皱着眉头说:“你这读书啊,就像那馋猫吃鱼,只图快,不嚼骨头。
这书里的精髓,就像鱼骨头里的骨髓,你不细细咂摸,怎么能吸收呢?”而在做人方面,他们家一直很低调。
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学问。
钱家的家风就像是一股清流,告诉家人:“咱啊,有学问是自己的事儿,就像那深埋在土里的宝藏,没必要挖出来到处显摆,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所以啊,钱家的人都是默默做学问,低调过日子。
三、梁启超的家风:趣味与爱国梁启超可是个超级有趣的人,他的家风也充满了趣味和爱国情怀。
他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他觉得生活要是没了趣味,那就像一碗没放盐的汤,寡淡得很。
他的孩子们各有各的爱好,有的喜欢建筑,有的喜欢考古。
梁启超就像个超级鼓励师,他对喜欢建筑的孩子说:“你就像个小工匠,要把咱中国的建筑啊,建成世界上最漂亮的房子。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家风”(family style)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6篇),欢迎鉴赏。
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某某某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梁启超教出全能儿女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其中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某某某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某某某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关于名人家风的一些故事
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
一些名人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价值体系里足见文化人的高尚操守、济世情怀和家国责任思想。
陆游这样嘱咐孩子:“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
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宦途不及务农好,不做官可以躬耕谋食,即使生活紧张也不要做坏事。
陆游家训,由40多岁开始写,一直到80余岁在不断增补,共26则。
曾国藩的家训,分散写在他的大量的家书中,在家族教化中作用不凡。
次子曾纪泽,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
历使英、法、俄诸国,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巳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
在出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
又将使馆馆址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务使使馆规模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
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人所敬重。
季女曾纪芬福寿全归,可以说完全得力于她父亲传给她的一套治家修身办法。
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讲的话:“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曾纪芬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些珍贵的礼物来,都一定会被她阻止。
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
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
她说:“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
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
”她的第四子聂其杰重视聂家、曾家的先祖述言,出版成书推广,还以“联络家庭之情感,切磋其道义”为宗旨,创办《家声》等家庭刊物,成为中外仅见的文化现象。
1936年鲁迅病重,在遗嘱中对当时7岁的周海婴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学成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了个无线电专家。
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
”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和自己。
社会来到今天,对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法律约束越发明显地流于文字形式而没有了现实意义。
以后这样的局面会随着社会的裂变而更加严重。
当外在的约束几乎不存在时,个人的、家庭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会成为他们行为的左右力量。
有的人会辱没豪门,有的人会弘扬前辈。
但前者的概率我想要大于后者。
这其中最重
要的作用就是我们社会是否能够让忠实于社会和服务于国家的人站起来。
高人要是蜗居在房子里,行走社会的人必然就是矮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 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 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