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专利法律法规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局防范和惩治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制规定》的通知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局防范和惩治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日期】2022.01.28•【文号】国知办发规字〔2022〕8号•【施行日期】2022.0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知识产权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局防范和惩治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制规定》的通知国知办发规字〔2022〕8号局机关各部门,专利局各部门,商标局,局其他直属单位、各社会团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等有关要求,全面防范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保障知识产权统计数据质量,制定《国家知识产权局防范和惩治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制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2022年1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防范和惩治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制规定第一条为了深入贯彻执行《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要求,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制,保障知识产权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健全防范和惩治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应当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统计,努力形成不敢、不能、不想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工作氛围,为提高知识产权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提供扎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三条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防范和惩治知识产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假冒专利行政执法权相关问题的批复-国知发保函字〔2021〕151号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假冒专利行政执法权相关问题的批复
正文:
----------------------------------------------------------------------------------------------------------------------------------------------------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假冒专利行政执法权相关问题的批复
国知发保函字〔2021〕151号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假冒专利行政执法权相关问题的请示》(沪知局〔2021〕51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查处假冒专利行为属于行政处罚。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修正后的《专利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假冒专利行为由负责专利执法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2021年7月15日施行的修正后的《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修改前的《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亦有相同规定。
按照上述规定,自2021年6月1日起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专利执法的部门承担辖区内的假冒专利案件查处工作。
特此批复。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1年9月26日
——结束——。
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一、条文内容:
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主旨:
本条是关于冒充专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
一、实践中一般将“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称为“冒充专利”。
冒充专利与假冒他人专利的区别在于,冒充的专利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假冒他人的专利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不属于假冒人所有,而是他人的专利。
冒充专利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伪造的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的;专利权被撤销或者被宣告无效后,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产品的;专利权届满或者终止后,继续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产品的;以及其他将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或者将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
专利权届满或者终止后,继续销售专利权期限届满或者终止前合法制造的标有专利标记的产品的,不属于冒充专利行为。
二、根据本条规定,冒充专利应承担下述法律责任:
1.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
即要求冒充专利的违法行为人停止自己的冒充行为,同时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对违法行为人的冒充专利行为及责令其改正的决定予以公告。
2.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是否处以罚款,处罚多少,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根据行为人违法的具体情况作出决定。
注意! 释义内容仅供参考,不一定能够作为权威解释。
假冒专利罪

假冒专利罪一、概念假冒专利罪(刑法第216条),是指违反专利法规,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
马永顺律师二、犯罪构成( 一) 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它既侵害了国家专利管理部门的正常活动,也侵害了单位或者个人的专利权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不仅需要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允许和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以鼓励发明创造,维护专利权和国家的利益,而且侵权行为不断发生,也需要法律保护专利权人和国家的专利权益。
因此,马永顺律师对于假冒专利侵犯他人的专利权和国家的专利管理制度构成犯罪的行为予以打击是必要的。
1983 年3 月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2 年9 月4 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规定了假冒专利罪,该法第63 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的,依照本法第60 条的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127 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 刑法原第127 条即现第213 条假冒注册商标罪) ,本法又将其单独立罪,对于规范专利管理制度,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推广和应用发明创造,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专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法律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专利法》的制订和实施为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推广发明创造的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专利法》规定,国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经过审查和批准,授予专利权。
享有专利权的专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制造、使用、销售享有专利权,其他人必须经过专利权人同意才能制造、使用、销售专利。
由于《专利法》的保护,我国每年向专利管理机关申请给予专利保护的项目及推广、应用专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许多国外的发明创造人纷纷到中国申请专利保护。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假冒他人专利、侵犯专利所有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1979 年刑法第I27 条只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没有假冒专利的内容。
关于销售假货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销售假货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假货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为了打击销售假货行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关于销售假货的法律规定及处罚措施。
二、销售假货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销售假货是指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者冒用他人注册商标、伪造产地、伪造生产日期、伪造质量认证标志等行为。
三、销售假货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第五十二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等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失的,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第五十三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并可以要求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第三十七条:生产者、销售者不得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2)第三十八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第五十八条: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2)第五十九条: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2)第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对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的处罚3-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4-1.《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三十一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行政处罚。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核实。
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属实、理由成立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予以采纳。
4-2.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三十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5-1.《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二十九条案件调查终结,经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批准,根据案件情况分别作如下处理:(一)假冒专利行为成立应当予以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二)假冒专利行为轻微并已及时改正的,免予处罚;(三)假冒专利行为不成立的,依法撤销案件;(四)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5-2.《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三十三条经调查,假冒专利行为成立应当予以处罚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制作处罚决定书,写明以下内容:(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二)认定假冒专利行为成立的证据、理由和依据;(三)处罚的内容以及履行方式;(四)不服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公章。
6-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6-2.《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四十九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通过寄交、直接送交、留置送达、公告送达或者其他方式送达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
假冒专利罪之冒充专利行为的入罪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圈圈翟戳圈圈鬣鍪...。
竺塑墅!f叁箜尘圭塾垒隈冒专利罪之¨冒充专利行为¨.的入罪王良豪摘要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在界定假冒专利罪时存在较大分歧,刑法对假冒专利罪的规定亦存在不合理之处。
本文从专利法出发,认为应将冒充专利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并在立法上予以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假冒专利罪冒充专利行为专利法’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耄编号:1009.0592(2010)11-258-02根据现行《刑法》第216条的规定,假冒专利罪是指违反专利管理法规,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
该法条使用了高度概括的“假冒”一词来描述假冒专利罪的客观行为,但对其具体含义未作界定,因此时常引发争议。
随着2008年12月《专利法》第三次修订及2010年实施的新《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出台,其舍弃了假冒专利行为与冒充专利行为的区分,将冒充专利的行为纳入到假冒专利的行为内涵之内,统称为假冒专利行为,在此情况下刑法学界对于“冒充专利行为”是否入罪的讨论又再度升温。
一、冒充专利行为的概述(一)冒充专利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冒充专利的行为是指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
根据2002年公布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5条的规定(现已修订)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冒充专利行为:“(一)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二)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继续在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三)在广告或者其它宣传材料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四)在合同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五)伪照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由上述冒充专利行为的表现形式看,其共同的特征是:第一,其冒充的“专利”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都未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过该“专利”,更未被授予过该“专利”。
第二,其制造、销售的产品或者准备制造、销售的产品并非实施他人的专利技术。
《刑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法律法规

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秩序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刑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法律法规规定如下:第二百一十三条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五条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六条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七条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第二百一十八条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九条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专利法中假冒专利和广告法中涉嫌专利违法法条适用的批复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专利法中假冒专利和广告法中涉嫌专利违法法条适用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日期】2021.10.09•【文号】国知发保函字〔2021〕160号•【施行日期】2021.10.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利执法正文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专利法中假冒专利和广告法中涉嫌专利违法法条适用的批复国知发保函字〔2021〕160号山东省、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专利标识标注不规范行为有关问题的请示》《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关于同一违法事实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收悉。
经商市场监管总局,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的行为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的行为属于专利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假冒专利的行为。
同时,商品包装上除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标注外的文字、图形、画面等,符合商业广告特征的,也可以适用《广告法》的规定。
因此,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专利的,既可以适用广告法进行处罚,也可以适用专利法进行处罚,罚款数额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执行。
二、关于标注他人的专利号和有关销售的行为“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行为,以及销售“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产品、销售“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产品、销售“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产品的行为,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进行认定。
三、关于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使用未授予专利的行为对于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将专利申请称为专利的行为,适用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进行认定。
对假冒专利产品的查封或扣押

序号 权力类型 权力项目名称 实施依据 责任主体 责任事项
责任事项依据
1 行政强制 对假冒专利产品的查封或扣押 1.《专利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2.《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第四十五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 查处专利违法行为时, 有权询问当事人和证人,检查与专利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并可以 依法进行查封、扣押, 查阅、复制与专利违法行为有关的合同文本、帐册等资料。管理 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行 使前款规定职权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协助,不得拒绝或阻碍。 泸州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 1.决定责任: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证据,对涉嫌 假冒专利行为进行查处 时,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实施 前须填写审批表,向单 位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2.执行责任:由两名以上专利执法人员实施现场检查,通知当事人到场,出示执法证件。 制作现场笔录,并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时拒绝 签名的,在笔录中予以 说明。当事人拒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并由见证人和执法 人员签名或盖章。当场 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 的陈述、申辩权利,告 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将相关法律文书依法送达当事人。 3.其他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要求履行的责任。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四条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证据, 对涉嫌假冒专利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情 况;对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合 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检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产品,对有证据证明是 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 列规定:(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 员实施;(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四)通知当事人到场;(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 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六)听取当事人的陈 述和申辩;(七)制作现场笔录;(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 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2-2.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封、扣押涉嫌假 冒专利产品的,应当经其负责人批准。查封、扣押时,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有关通知书。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 列规定:(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二) 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 员实施;(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四)通知当事人到场;(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 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六)听取当事人的陈 述和申辩;(七)制作现场笔录;(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九)(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2-4.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二十六条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发现或者接受举报发现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20年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20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12.29•【文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利综合规定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0次会议通过,根据2013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0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1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等十八件知识产权类司法解释的决定》第三次修正)为了正确审理专利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作如下规定:第一条人民法院受理下列专利纠纷案件:1.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案件;2.专利权权属纠纷案件;3.专利合同纠纷案件;4.侵害专利权纠纷案件;5.假冒他人专利纠纷案件;6.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纠纷案件;7.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奖励、报酬纠纷案件;8.诉前申请行为保全纠纷案件;9.诉前申请财产保全纠纷案件;10.因申请行为保全损害责任纠纷案件;11.因申请财产保全损害责任纠纷案件;12.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署名权纠纷案件;13.确认不侵害专利权纠纷案件;14.专利权宣告无效后返还费用纠纷案件;15.因恶意提起专利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案件;16.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案件;17.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维持驳回申请复审决定案件;18.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决定案件;19.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实施强制许可决定案件;20.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实施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案件;21.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行政复议决定案件;22.不服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其他行政决定案件;23.不服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行政决定案件;24.确认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纠纷案件;25.其他专利纠纷案件。
假冒伪劣产品违反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Most people are not satisfied with what we have, just as every horse thinks that it bears the heaviest burden.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假冒伪劣产品违反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假冒伪劣产品违反的法律主要有刑法、民法总则、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法,如果假冒伪劣产品侵犯到他人的专利,还会触犯专利法和物权法等。
工商部门及公安机关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活动,都是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法院做出判决,也是根据刑法中的条款进行。
一、假冒伪劣产品违反的法律法规有哪些?销售数额足够巨大的,或者说假冒的产品种类符合刑法分则第三章中具体规定的,或者造成了足够严重后果的,就构成犯罪。
那就触犯了刑法。
就算没有达到刑法的程度,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首先属于欺诈行为,那就触犯了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要考虑到这个假冒伪劣商品有没有使用到别人专用的专利技术/实用新型设计/注册商标/著作权。
如果在假冒的时候,有侵犯到这些权益的时候,还会触犯诸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
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生产销售假冒违约商品犯罪主体是谁?作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犯罪主体,依据刑法的规定,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3.侵权产品已投放市场,且主动追回大部分侵权产品;
4.未造成危害后果或能主动减轻危害后果的;
5.社会影响轻微。
从重情形:
1.专利权被宣告全部无效、专利权期满、专利权人声明放弃专利权或专利权因未缴年费终止,逾期6个月以上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以及在媒体上宣传专利的;
裁量阶次
具体标准
从轻
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1.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5万元以下的,可以处7.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般
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5倍以上3.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5万元以下的,处7.5万元以上17.5万元以下的罚款。
从重
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5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5万元以下的,处17.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的权期满、专利权人声明放弃专利权或专利权因未缴年费终止,逾期但不足3个月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以及在媒体上宣传专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1
违法行为
假・专利的违法行为
法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八条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负责专利执法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下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侵权产品已销售,且拒不追回;
3.造成较重人体健康或人身、财产受损;
4.造成群体性事件,或在国内外被广泛报道造成恶劣影响。
备注
专利造假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专利制度是保护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法律制度。
然而,在专利申请和授权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为追求不正当利益,采取各种手段进行专利造假。
专利造假不仅损害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专利制度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分析专利造假的定义、表现形式、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防范专利造假。
二、专利造假的定义及表现形式1. 定义专利造假,是指行为人在专利申请、授权、维持、实施等过程中,采取欺诈、隐瞒等手段,使专利局或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错误决定的违法行为。
2. 表现形式(1)虚构专利发明:行为人伪造专利申请文件,虚构专利发明内容,骗取专利授权。
(2)篡改专利文件:行为人在专利申请、授权、维持等过程中,擅自篡改专利文件,使专利局或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错误决定。
(3)冒用他人专利:行为人冒用他人的专利申请文件,骗取专利授权。
(4)侵犯专利权: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侵犯他人专利权,却故意隐瞒事实,骗取专利授权。
(5)滥用专利权:行为人利用专利权进行不正当竞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三、专利造假的法律后果1. 行政责任(1)专利局可撤销已授权的专利,并处以罚款。
(2)专利复审委员会可撤销已授权的专利,并处以罚款。
(3)专利局或专利复审委员会可对违法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如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等。
2. 刑事责任(1)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侵犯著作权罪、商标专用权罪、专利权罪等,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假冒注册商标罪、假冒专利罪等,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专利造假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2)消除影响:专利造假行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人应承担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
(3)停止侵害:专利造假行为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人应承担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
防伪法律法规

防伪法律法规在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多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防伪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防伪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不仅规范了商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也加大了对于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建设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监管商品市场秩序的基本法律之一。
该法规定了一系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广告、霸王条款、不正当低价竞争等。
在防伪领域,这部法律也对假冒伪劣商品作出了相关规定,明确了对于假冒伪劣行为的处罚标准和法律责任。
因此,企业要严格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管控,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商标法》《商标法》是保护商品商标权益的法规。
商标是商品与生产者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是产品质量和识别度的象征。
为了保护商标所有人的权益,我国《商标法》规定了商标的注册、使用和保护的相关规定。
在防伪方面,商标的注册可以有效防止他人仿制商标,保障商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应当注意商标的真实性,不购买没有商标或商标模糊的产品,以免受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损害。
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各国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食品安全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必须高度重视。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关规定,对假冒伪劣食品作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当仔细查看包装标识,选择有合法商标、生产日期等信息的食品,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四、《专利法》专利是对发明创造的一种保护,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
在商品防伪领域,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保护自身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同时,专利法也对于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专利所涉及技术作出相关规定,为打击侵权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之,防伪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规定

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规定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与发展的关键。
为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规定。
本文将就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侵权行为的界定以及相关法律实施进行阐述。
一、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有下列以营利为目的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之一的,为了侵犯知识产权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法条明确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以营利为目的。
只有在涉及盈利目的的行为中,才能被认定为知识产权侵权罪。
这些侵权行为包括盗版、仿冒、侵犯商业秘密、侵犯专利权、侵犯著作权等。
对于这些行为,法律给予了相应的刑事责任,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二、侵权行为的界定在了解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后,我们需要对侵权行为进行准确定义。
不同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1. 盗版行为盗版是指未经版权人许可,以复制、翻录、拷贝等方式非法制作、出售、传播他人享有版权的作品。
这种行为既侵犯了著作权人的经济权利,又损害了原创作品的市场地位和声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2. 仿冒行为仿冒是指未经授权,制造、销售、使用伪造商标、标识、包装等,使其与原有的商标、标识、包装等近似,容易引起混淆的行为。
仿冒行为损害了正当商业主体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消费者的权益。
3. 商业秘密侵犯商业秘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包括技术秘密、商业信息、客户名单等。
未经授权,获取、披露、传播商业秘密,妨害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4. 专利权侵犯专利权侵犯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对专利技术实施生产、销售等行为。
这种行为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阻碍了科技进步。
假冒产品管理规定条例(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假冒产品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假冒产品,是指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专利、作品等知识产权标识,冒充他人商品或者服务的违法行为。
第三条国家对假冒产品实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强化源头治理,严厉打击假冒产品违法行为。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假冒产品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假冒产品治理工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假冒产品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假冒产品监督管理和查处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假冒产品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生产、销售假冒产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第二章假冒产品的界定第七条假冒产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二)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三)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进口上述产品的;(四)侵犯他人作品等知识产权的;(五)假冒他人厂名、厂址的;(六)其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
第八条假冒产品具有以下特征:(一)外观与真品相似,足以使消费者误认为是真品;(二)标识与真品相同或者近似,足以使消费者误认为是真品;(三)质量、性能与真品有显著差异,但足以使消费者误认为是真品;(四)价格明显低于同类真品。
第三章假冒产品的查处第九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假冒产品举报受理、调查处理、案件移送等制度。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生产、销售假冒产品的,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专利造假后果法律责任(3篇)

第1篇一、引言专利制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我国专利造假现象日益严重,不仅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专利造假的定义、危害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专利造假的定义专利造假,是指行为人在申请专利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材料、隐瞒真实情况,以骗取专利授权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1. 提供虚假的技术方案,使专利申请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2. 提供虚假的实验数据、测试结果等证明材料;3. 故意隐瞒技术背景、技术来源等真实信息;4. 故意伪造专利申请文件、证书等。
三、专利造假的危害1. 损害专利权人合法权益。
专利造假行为使真正的创新成果无法得到保护,导致专利权人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严重损害其合法权益。
2.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专利造假行为使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损害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秩序。
3. 影响国家科技创新。
专利造假行为误导公众,使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得到正确评价和推广,影响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4. 损害国家形象。
专利造假行为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降低国际竞争力。
四、专利造假的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造假行为将承担以下行政责任:(1)责令改正。
专利行政部门可责令行为人改正造假行为,重新提交真实材料。
(2)撤销专利。
对于已授权的专利,专利行政部门可依法撤销。
(3)罚款。
根据造假情节的严重程度,可对行为人处以罚款。
2.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专利造假行为,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专利造假行为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1)侵犯著作权罪。
行为人故意提供虚假技术方案,侵犯他人著作权。
(2)假冒注册商标罪。
行为人使用与他人专利相同的名称、图形等,侵犯他人专利。
(3)诈骗罪。
行为人通过专利造假,骗取国家专利授权,构成诈骗罪。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案标准及量刑标准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案标准及量刑标准来源:深圳知识产权律师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秩序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侵犯知识产权罪主要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罪名。
本文就针对以上的这些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讲一下它们的立案标准及量刑标准。
一、假冒注册商标罪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或者个体工商者,违反国家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1、假冒注册商标罪的量刑标准(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商标的管理制度和他人注册商标的专用权。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自然人和单位均能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4)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一般具有营利的目的。
2、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立案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二)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节。
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对于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故意予以销售的行为。
1、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量刑标准(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商标管理秩序本罪的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2、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立案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一)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二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二)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一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假冒专利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三条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十四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证据,对涉嫌假冒专利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情况;对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检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产品,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时,当事人应当予以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第八十四条下列行为属于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假冒专利的行为:(一)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二)销售第(一)项所述产品;(三)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称为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将专利申请称为专利,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公众将所涉及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四)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五)其他使公众混淆,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的行为。
专利权终止前依法在专利产品、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在专利权终止后许诺销售、销售该产品的,不属于假冒专利行为.销售不知道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并且能够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销售,但免除罚款的处罚。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二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即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专利纠纷以及查处假冒专利行为,适用本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三条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证据,对涉嫌假冒专利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情况;对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检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产品,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时,当事人应当予以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第八十四条下列行为属于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假冒专利的行为:(一)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二)销售第(一)项所述产品;(三)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称为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将专利申请称为专利,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公众将所涉及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四)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五)其他使公众混淆,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的行为。
专利权终止前依法在专利产品、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在专利权终止后许诺销售、销售该产品的,不属于假冒专利行为。
销售不知道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并且能够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销售,但免除罚款的处罚。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二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即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专利纠纷以及查处假冒专利行为,适用本办法。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假冒专利行为,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给予的行政处罚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第二十八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发现或者接受举报、投诉发现涉嫌假冒专利行为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或者收到举报、投诉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立案,并指定两名或者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调查。
第二十九条查处假冒专利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管辖。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指定管辖;无共同上级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管辖。
第三十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封、扣押涉嫌假冒专利产品的,应当经其负责人批准。
查封、扣押时,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有关通知书。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封、扣押涉嫌假冒专利产品,应当当场清点,制作笔录和清单,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由执法人员在笔录上注明。
清单应当交当事人一份。
第三十一条案件调查终结,经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批准,根据案件情况分别作如下处理:(一)假冒专利行为成立应当予以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二)假冒专利行为轻微并已及时改正的,免予处罚;(三)假冒专利行为不成立的,依法撤销案件;(四)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第三十二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行政处罚。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核实。
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属实、理由成立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予以采纳。
第三十四条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的,应当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五条经调查,假冒专利行为成立应当予以处罚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制作处罚决定书,写明以下内容:(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二)认定假冒专利行为成立的证据、理由和依据;(三)处罚的内容以及履行方式;(四)不服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公章。
第三十六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假冒专利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1个月内结案。
案件特别复杂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批准。
经批准延长的期限,最多不超过15日。
案件处理过程中听证、公告等时间不计入前款所述案件办理期限。
第四十五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认定假冒专利行为成立的,应当责令行为人采取下列改正措施:(一)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的,立即停止标注行为,消除尚未售出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专利标识;产品上的专利标识难以消除的,销毁该产品或者包装;(二)销售第(一)项所述产品的,立即停止销售行为;(三)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称为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将专利申请称为专利,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公众将所涉及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的,立即停止发放该材料,销毁尚未发出的材料,并消除影响;(四)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立即停止伪造或者变造行为,销毁伪造或者变造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并消除影响;(五)责令假冒专利的参展方采取从展会上撤出假冒专利展品、销毁或者封存相应的宣传材料、更换或者遮盖相应的展板等撤展措施;(六)其他必要的改正措施。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认定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假冒专利行为成立的,应当通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者及时对假冒专利产品相关网页采取删除、屏蔽或者断开链接等措施。
第四十六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认定专利侵权行为成立并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的决定,或者认定假冒专利行为成立并作出处罚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及时发布执法信息。
第四十七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认定假冒专利行为成立的,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行为人的违法所得:(一)销售假冒专利的产品的,以产品销售价格乘以所销售产品的数量作为其违法所得;(二)订立假冒专利的合同的,以收取的费用作为其违法所得。
第四十八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处罚决定后,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行政复议或者诉讼期间不停止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九条假冒专利行为的行为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处罚决定书写明的罚款;到期不缴纳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第五十条拒绝、阻碍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利标识标注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专利标识的标注方式,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注专利标识的,应当按照本办法予以标注。
第三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对标注专利标识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在授予专利权之后的专利权有效期内,专利权人或者经专利权人同意享有专利标识标注权的被许可人可以在其专利产品、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该产品的包装或者该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标注专利标识。
第五条标注专利标识的,应当标明下述内容:(一)采用中文标明专利权的类别,例如中国发明专利、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国外观设计专利;(二)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的专利号。
除上述内容之外,可以附加其他文字、图形标记,但附加的文字、图形标记及其标注方式不得误导公众。
第六条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该产品的包装或者该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标注专利标识的,应当采用中文标明该产品系依照专利方法所获得的产品。
第七条专利权被授予前在产品、该产品的包装或者该产品的说明书等材料上进行标注的,应当采用中文标明中国专利申请的类别、专利申请号,并标明“专利申请,尚未授权”字样。
第八条专利标识的标注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或者第七条规定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
专利标识标注不当,构成假冒专利行为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照专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九条本办法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本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2003年5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令第二十九号发布的《专利标记和专利号标注方式的规定》同时废止。
《浙江省专利条例》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实施其专利,不得假冒专利,不得为侵犯他人专利和假冒专利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八条专利行政部门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或者查处假冒专利、重复侵权、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侵权案件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一)询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证人;(二)查阅、复制与案件有关的合同、证照、图纸、账册、专利权评价报告和其他原始凭证等资料;(三)现场检查、摄录、抽样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和相关软件;(四)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依法查封或者扣押。
专利行政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时,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具有证据意义的物品,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先行登记保存。
专利行政部门行使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职权时,当事人应当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二十九条专利行政部门查处假冒专利、重复侵权、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侵权案件,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协同配合。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由专利行政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并可以责令侵权人消除、销毁直接用于专利侵权的专用工具、设备和侵权产品,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除外。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明知或者应知对方为假冒专利,为其提供资金、场所、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便利条件的,由专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由省、设区的市专利行政部门实施,也可以由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县(市、区)专利行政部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