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复习资料
水文学复习资料
1.第一章2.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水文现象的特点:①水循环永无止尽:任何一种水文现象的发生,都是全球水文现象整体中的一部分和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过程中的短暂表现。
②水文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周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转及自转,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以及太阳黑子的周期性运动所导致的昼夜,四季交替的影响所致。
各因子本身在时间上也不断变化,因而又具有随机性。
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不同的流域、如果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似,由于纬度地带性的影响,水文现象也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各流域的地质、地形等非地带性下垫面条件的差异,水文现象就会有巨大的差异。
4.水温在3.98°C时,结合紧密的二水分子最多,故此时水的密度最大。
5.海水的温度分布:①水平分布。
(三大洋表面平均水温均为17.4°C,太平洋(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较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水温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
②水温的垂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趋势。
6.正温层: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时,即水温梯度呈负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但不低于4摄氏度,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正温层。
7.逆温层: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时,即水温垂直梯度呈正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但不高于4摄氏度。
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逆温层。
8.温跃层:在湖面以下一定深度常形成温跃层,即上下水温有急剧变化的一段。
9.同温层:当湖温上下层一致,上下层水温完全相同(同温层,4℃)。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可能最大降水: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
3.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引潮力:引潮力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5.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涨退现象称为潮汐。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
)6.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7.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8.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的或垂直的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9.正常年径流量:天然河流的水量经常在变化,各年的径流量也有大有小,实测各年径流量的平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径流量,如果统计的实测资料年数增加到无限大时,多年平均流量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此称为正常年径流量。
10. 流域滞时:定义为净雨过程的重心到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线的重心之时间距。
11.黑潮:北赤道洋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向北在太平洋西部海域,西部海域形成势力强大的高温、高盐的透明度大的高速的洋流。
(起源于吕宋岛)二.简答题1.水循环机理⑴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⑵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⑶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⑷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⑸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水文学复习要点绪论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
2、所谓水温现象,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在自然和人类因素影响下,各种水文现象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一)、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二)、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三)、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3、水循环又称水文循环、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水的循环运动,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能。
其次,水循环具有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
再次,水循环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大的影响。
最后,水循环具有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功能。
总之,水循环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和社会影响作用,所以水循环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水循环理论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
5、按照水循环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类型。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全球水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有着水分的交换,水循环的四个环节齐全,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圈。
在大循环中,水分既有垂直的纵向交换,又有水平的横向交换。
小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无水分交换,水分交换仅发生于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水循环的五个环节不一定齐全,水分的垂向运动和水平运动可同时存在,也可缺少水平运动。
6、宇宙间的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文学复习资料
水循环的动力条件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的表现形式:降水,蒸发,渗流,径流。
水文现象的基本特性:周期性,随机性,相似性,特殊性。
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为什么说谁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必须在循环周期内才是)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因为更替周期短,循环快。
(水资源循环再生性原理) 什么是丰水年?(P<25%)枯水年?(P>75%)水文年?一般是按照洪、枯水期在一年内的周期变化特点来划分的,它的开始时间是枯水期结束(汛期开始)之日。
(枯水期-丰水期)不把土壤空隙体积充满水的叫包气带,充满水的叫饱和带。
狭义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水资源的特性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4.利与害的两重性。
河流分5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流域形状系数X :流域平均宽度与长度之比。
X=B/L超渗雨:当降雨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按下渗能力入渗,超出下渗的雨水称为超渗雨; 径流: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包括:产流和汇流过程;径流的表示方法:W:径流总量 Q :流量 R :径流深 M :径流模数 a:径流系数径流模数(M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称为径流模数,单位:L/(s.km2)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 与相应时段内流域平均降雨深度 之比,记为 (<1). 汇流:坡地汇流。
(1.坡面漫流 ,2.壤中流 ,3.地下径流(基流))和河网汇流。
净雨量=产流量水源成分: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另一个:超渗坡面流,饱和坡面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蓄满,超渗产流的区别及计算方法。
全球海洋为研究对象: 对年平均状态: 可得: 即:在多年平均状态下,整个海洋的降水量加上入海径流量与海面水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水文学复习资料
水文学复习资料水文学一、名词解释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水循环: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海水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溶解物质的质量,叫海水盐度。
它是海水物理、化学性的重要标志。
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水资源:指全球水量中可谓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水体更替周期: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的变化量,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蒸发能力:通常,将处在特定的气象环境中,具有充分供水条件的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称为蒸发能力。
区域总蒸发:是指研究区域内所有蒸发面上各种蒸发、散发之综合。
水汽扩散:指由于物质、水汽输送:指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
降水历时: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量: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降水面积:即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下渗率: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下渗能力:下渗作用不断进行,下渗率不断递减。
当下渗到一定深度后,下渗率趋于常值,此时称为稳定下渗率。
产流机制: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一定介质条件下的发展机理和过程,称为产流机制。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每秒。
径流深:以毫米为单位。
(某小于1)径流模数: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水位:指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
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正常年径流量:正常年径流量是年径流量总体的平均值,也是多年平均流量的代表值。
水文比拟法:水文比拟法是将参证流域的水文特征值移臵于研究流域上来的一种方法。
洪水:基流:基流多指流量中径流成份较为稳定的那部分,即为河川的基本流量。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主要是用来表示水位与流量之间的关系。
河道比降:河道纵比降是指河流(或某一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差与相应的河流长度比值。
水文学复习资料
1、陆地表面水的组成:详见P89的表3-1.2、河流分段: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其水文特点是:上游:比降大,多瀑布急滩,流速大,流量小,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
中游:比降与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河槽多为粗砂。
下游:比降与流速更小,流量更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槽多细沙或淤泥。
3、水系:在一定集水区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
4、水系特征——1)河流长度(河长):河源到河口的轴线长度。
2)河网密度:单位流域面积内的河流总长度。
D=∑L/FD——河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L——流域内各级河道总长度(千米),F——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3)河流的弯曲系数: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之比。
K=L/lK——河流弯曲系数;L——河段实际长度(千米);l——河段的直线长度(千米)。
K值越大,河段越弯曲。
K值大,对航运及排洪不利。
一般平原区河流的弯曲系数比山区的大,下游的比上游大。
5、水系类型:1)扇状水系:干支流呈扇状分布,即来自不同方向的各支流较集中地汇入干流,流域呈扇形或圆形。
(海河上游的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河等五大支流均于天津汇入海河)2)羽状水系:支流从左右两岸相间汇入干流,呈羽毛状。
如滦河水系。
3)树枝状水系:干支流的分布呈树枝状。
大多数河流属此类型。
如珠江干流西江,沿途接纳柳江、郁江、桂江等,即为一树枝状水系。
4)平行水系:几条支流平行排列,至下游或河口附近才汇合。
如淮河左岸的洪河、颖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沱河等。
• 5)格状水系:干支流分布呈格子状,即支流多呈90°角汇入干流。
如闽江水系。
这是由于河流沿着互相垂直的两组构造线发育而成6)辐合、辐散状水系:从四周向中间辐合的水系,称辐合状水系,发育于盆地地区。
从中间向四周辐散的水系,称辐散状水系,发育于穹隆构造地区。
6、流域:是指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分水线包围的区域称为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水文学复习资料
⽔⽂学复习资料1、陆地表⾯⽔的组成:详见P89的表3-1.2、河流分段: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其⽔⽂特点是:上游:⽐降⼤,多瀑布急滩,流速⼤,流量⼩,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
中游:⽐降与流速减⼩,流量加⼤,冲刷、淤积都不严重,河槽多为粗砂。
下游:⽐降与流速更⼩,流量更⼤,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槽多细沙或淤泥。
3、⽔系:在⼀定集⽔区内,⼤⼤⼩⼩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
4、⽔系特征——1)河流长度(河长):河源到河⼝的轴线长度。
2)河⽹密度:单位流域⾯积内的河流总长度。
D=∑L/FD——河⽹密度(千⽶/平⽅千⽶),∑L——流域内各级河道总长度(千⽶),F——流域⾯积(平⽅千⽶)。
3)河流的弯曲系数: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之⽐。
K=L/lK——河流弯曲系数;L——河段实际长度(千⽶);l——河段的直线长度(千⽶)。
K值越⼤,河段越弯曲。
K值⼤,对航运及排洪不利。
⼀般平原区河流的弯曲系数⽐⼭区的⼤,下游的⽐上游⼤。
5、⽔系类型:1)扇状⽔系:⼲⽀流呈扇状分布,即来⾃不同⽅向的各⽀流较集中地汇⼊⼲流,流域呈扇形或圆形。
(海河上游的潮⽩河、永定河、⼤清河、⼦⽛河、漳河等五⼤⽀流均于天津汇⼊海河)2)⽻状⽔系:⽀流从左右两岸相间汇⼊⼲流,呈⽻⽑状。
如滦河⽔系。
3)树枝状⽔系:⼲⽀流的分布呈树枝状。
⼤多数河流属此类型。
如珠江⼲流西江,沿途接纳柳江、郁江、桂江等,即为⼀树枝状⽔系。
4)平⾏⽔系:⼏条⽀流平⾏排列,⾄下游或河⼝附近才汇合。
如淮河左岸的洪河、颖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沱河等。
5)格状⽔系:⼲⽀流分布呈格⼦状,即⽀流多呈90°⾓汇⼊⼲流。
如闽江⽔系。
这是由于河流沿着互相垂直的两组构造线发育⽽成6)辐合、辐散状⽔系:从四周向中间辐合的⽔系,称辐合状⽔系,发育于盆地地区。
从中间向四周辐散的⽔系,称辐散状⽔系,发育于穹隆构造地区。
6、流域:是指⼀条河流(或⽔系)的集⽔区域。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要素、水文变化规律和水文过程的科学,是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
下面将以水文学的基本概念、水文要素、水文观测和水文数据处理等方面,为大家提供水文考试复习资料。
一、水文学的基本概念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要素、水文变化规律和水文过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水文循环、水文过程、水文要素和水文数据分析等。
1.1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径流、蓄水和土壤水分等环节。
1.2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流动、滞留和蓄积等过程。
常见的水文过程有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1.3 水文要素水文要素是指构成水文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1.4 水文数据分析水文数据分析是指对水文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水文变化规律、预测洪水、干旱等水文事件,并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二、水文要素的观测和分析为了研究水文过程和水文变化规律,需要对水文要素进行观测和分析。
以下是常见的水文要素及其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降水观测与分析降水的观测和记录是了解气候和水文循环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降水观测方法有雨量计观测和雷达降水观测。
降水数据的分析包括降水量的统计特征和降水频率分析等。
2.2 蒸发蒸腾观测与分析蒸发蒸腾是指地表和植被蒸发的总和,反映了水分从地表进入大气的过程。
常见的蒸发蒸腾观测方法有蒸发皿观测和能量平衡法观测。
蒸发蒸腾数据的分析包括蒸发蒸腾量和蒸发潜热的计算和统计分析等。
2.3 地表径流观测与分析地表径流是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的径流,是水文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地表径流观测方法有流量计观测和降水-径流关系观测。
地表径流数据的分析包括径流量的计算和径流系数的分析等。
2.4 地下径流观测与分析地下径流是指降水渗入土壤后形成的地下水流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水文学复习资料
考试不挂科系列复习资料
预祝各位考试不挂科
年平均流量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此称为正常年径流量。 o 可以用年平均流量 Q(m3/s) 或年径流总量 W(m3)表示,也可以用年径流深 R(mm)及径流模数 M(L/s·km2)表示 � 正常年径流量的推求 •资料充分时 算术平均法 •资料不足时 o 利用参证变量的相关 分析法延展资料系列 •利用相邻流域的年径流量; •利用降水量 •缺乏实测资料时 o 等值线法 o 水文比拟法:利用参证流域的水文特征值 年径流量的多年变化过程 •河流各年年径流量的丰、枯情况,可按照一定保证率(P) 的年径流标准划分。 •通常以 P<25%为丰水年;P>75%为枯水年;25%<P<75%为平水 年。 •保证率:指大于某一界限值的累积概率值。 � 洪水 •暴雨洪水在出口断面上的响应, 也可以通过流量过程线表达, 称之为洪水过程线。 •若先后两次降水由于前期降雨所形成的洪水过程尚未泄完,第二次降雨所形成的洪水 又接踵而来,就形成了复式洪水过程线。 基流(baseflow) :河川流量中基本稳定的部 分,主要来自地下水补给,有时也包括来自湖泊和冰川的补给。 � 枯水 •当月平均水量占全年水量的比例小于 5%时,则属于枯水期 •枯水期河道的水量 完全依赖于流域蓄水量的补给 •流域蓄水量包括地面蓄水量和地下蓄水量、 枯水径流主 要依靠地下水蓄水量。 � 河水运动过程中的受力 o 重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机械摩擦力 物体随地 球自转而产生相对运动 北半球物体的运动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 严重 � 河流的运动形式 •按水流内在结构的差异分为层流与紊流 o 层流:全部水流呈平行流 束运动,即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线(流线)平行,水流中运动方向一致,流速均匀 o 紊 流: 水流中每个水质点运动速度与方向均随时随地都在变化, 而且其变化是围绕一个平 均值上下跳动的 � 洪水波 •BD:波峰 •AC:波长;BC:波前;AB:波后 •附加比降:洪水波水面相对于 稳定流水面的比降。波前为正,波后为负 � 洪水波的推移与变形: 展开:波长相对增大,波高则逐渐减小; 扭曲:波前长度逐渐 减小,波后长度逐渐拉开 结果:波前越来越短,波后越来越长,波峰不断减低,波形 不断变得平缓,波前水量不断向波后转移。 � 泥沙的分类 •按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分为: o 推移质(底沙) :粒径较粗,不能悬浮在水中, 只能在离床面不远的范围内,沿着河底跃移、滚动或滑动 o 悬移质(悬沙) :粒径较小,在紊动扩散作用下,可以悬浮在水流中。 � 与推移质运动相关的河流流速定义 •起动流速 o 使泥沙开始起动的水流流速。 o 最小的起动流速发生在粒径为 0.2mm 处 •止动流速 o 泥沙停止运动时的水流流速。 o 起动流速一般为止动流速的 1.2-1.4 倍 •扬动流速 o 泥沙开始悬浮时的水流流速。 o 一般来说,扬动流速大于起动流速,对细 颗粒,扬动流速可能小于起动流速 � 冰川的形成 •雪的沉积 •粒雪化 o 单个冰晶体积增大, 形成圆球状的雪粒 o 松散的雪粒变成比较坚实的固结雪 粒和聚合雪粒,使积雪的厚度变薄 •成冰作用 o 冷型:低温干燥环境;没有融水渗浸,在压力下雪粒的重结晶,晶粒小 o 暖型:气温接近 0℃,渗浸成冰;冷渗浸-重结晶,暖渗浸-重结晶 � 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形态和运动特性划分 o 大陆冰盖:补给区占优势,面积大,冰层巨厚,分布不
水文学复习资料
水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第一节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一、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的水量估计二、水分循环(the hydrological cycle)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1.水分循环的概念水圈中各种水体通过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如图所示,称为水分循环。
水文循环贯穿整个水圈,上至10km,下至地表以下1km左右也正是水的循环运动,使得人类永续用水;生活,发电,工业。
农业等。
因此,研究水循环是水文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2.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① 降水(Precipitation):大气中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如雨、雪、雾、雹、霰等。
② 蒸发(Evaporation):水分子从水面、冰雪面或其它含水物质表面以水汽形式逸出的现象。
包括截留蒸发、地面蒸发、叶面蒸发、水面蒸发等。
③ 径流(Runoff):陆地上的降水由地面和地下汇流到河流、湖库、沼泽、海洋、含水层或沙漠的水流。
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④ 渗流(Seepage flow):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及在地下流动的现象。
3.水分循环原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
这使水分循环过程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为水汽的移动创造了条件。
地心引力(重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从而实现了水分循环。
(二)水分循环类型地球上的水分循环,根据其路径和规模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大循环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环。
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的循环过程。
水文学考前复习资料
1.水文学:研究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水体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生物特别是对人类的影响。
工程水文学:包括水文计算、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等内容,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学科。
2.水文循环: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河流基本特征:1.河流的长度: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河流长度2.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断面称为横断面,表河床的横向变化。
沿中泓线的断面称为河流的纵断面,反映河床的沿程变化3.河道纵比降:单位河长的落差。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即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基本特征:1.流域面积: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2.河网密度:流域内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3.流域的长度和平均宽度:以流域出口为中心向河源方向作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在每个圆与流域分水线相交处做割线,各割线中点的连线的长度即流域的长度。
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之比称为流域平均宽度4.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平均宽度与流域长度的比5.流域的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将流域地形图划分为100个以上的正方格,依次定出每个正方格交叉点上的高程以及与等高线正交方向的坡度,取其平均值即为流域的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 6.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下垫面条件等。
降水有关因素: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蒸发。
降雨的形成:地面的暖湿空气在某种外力下上升,体积膨胀并导致湿度下降,冷却,继续上升凝结成大量的云滴,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凝聚,相互碰撞合并增大,当上升气流不能顶托时,形成降水降水量观测:器测法、雷达探测、气象卫星云图估算。
饱和带:在地下水面一下,土壤处于饱和含水状态,是土壤颗粒和水分组成的二相系统。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土壤含水量未达到饱和,是土壤颗粒、水分和空气同时存在的三相系统。
土壤水:水文学中存于包气带中的水,饱和带中的水为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
水文学复习资料
绪论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体:水的集合体。
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海、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也包括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汽。
水文学发展简介:①远古至14世纪末,水文现象定性描述阶段,原始观测②15 世纪初至约19世纪末,水文科学体系形成阶段。
定量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
自计雨量计(1663,C.雷恩)蒸发器(1687,E.哈雷)流速仪(1870,T.G.埃利斯)水量平衡概念(1674,P.佩罗)谢才公式(1775)道尔顿蒸发公式(1802)达西定律(1856)③20世纪初至50年代,应用水文学兴起阶段,水文观测理论体系成熟(产汇流理论等流时线单位线)④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水文学阶段。
引进遥感电算等新技术新方法地理水文研究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区域性三大特点。
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特点①水循环永无止尽;②水文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第一章水分子聚合体结构水温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随着水温升高,水分子聚合体不断减少,单水分子不断增多,当温度高于100℃呈气态,水主要由单水分子组成。
②随着温度降低,水分子聚合体不断增多,单水分子不断减少。
水温达到0℃结冰时,单水分子为零,三水分子增加,因为三水分子结构特性,液态水变成固态冰时,体积膨胀10%,若冰变液态水,体积减少10%。
③水温在3.98℃时,水的密度最大(二水分子最多),比重为1。
水的潜热蒸发潜热: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吸收的热量。
凝结潜热:水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放出的热量。
世界大洋表面的温度分布:①水平分布。
(三大洋表面平均水温均为17.4℃,太平洋(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
②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
水文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23-33径流模数M:系指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出的流量,以L/某km为单位。
计算公式:M=Q/F某10(1L=10m)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
这就是溶滤作用。
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测压水位: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压水在该点的测压水位。
地下水动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作地下水动态。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渗透系数:达西定律中K为其线性比例系数称为渗透系数含水层:是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层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是,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的泉。
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区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变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量、热量)增加。
3储存资源量:含水系统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体积为其储存资源量,单位m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
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
径流系数(a):为同一时间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地表径流深度Y(mm)与降水量某(mm)的比值。
计算公式:a=Y/某(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二、填空1、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2、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专门水文学复习资料(经典版)
一、名字解释1.动储量: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即地下水的天然程流量;2静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3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内重力水的体积;4开采储量: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致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5补给量: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人含水系统的水量。
6储存量:指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循环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介质中聚积并储存的重力水体积7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8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是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把地球水圈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体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的机理,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
9地下水动态: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0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11给水度:给水度(产)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12水文地质参数: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人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13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14导水系数(T):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15储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16越流系数: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17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是降水渗人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18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学原理名词解释1、水文大循环和小循环:水文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进行的周而复始的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的变换的运动过程。
水的三态转化特性是水文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外因或动力。
1)水文大循环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子交换过程。
由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被汽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
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部分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
2)水文小循环是指陆地上的水分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
前者可称为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
2、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水量是平衡的。
3、流域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流域日均总蒸发量。
4、田间持水量: 土壤中所能保持的分子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5、凋萎系数: 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而开始凋萎枯死时的土壤含水量6、水系:在河流运动过程中,逐渐由小溪、小河集成大河,这样便构成脉胳相通的河流系统.7、流域形状系数:是流域分水线的实际长度与流域同面积园的周长之比,R=A/L2R:形状系数, A:流域面积(km2);L:流域长度(km)R值小,流域呈长形,流域水流变化缓和;反之,则水流变化剧烈。
8、径流模数: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M=Q/F ,m3/s·km29、水质:水体质量的简称。
水分子H2O,化学成分复杂,水中有80多种化学元素。
水中有8大离子:K+、Na+、Ca+、Mg+、Cl-、SO42-、HCO3-、CO32-10、最小值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给它的所需养分中数量最少的一种。
11、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断面的泥沙含量。
Q s=QP ,Q s-悬沙输沙率(kg/s);Q-流量(m3/s);P-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12、流域蓄水容量曲线:如果把全流域按蓄水容量大小划分成许多小块,然后把蓄水容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和其相应的面积(%)绘在一张图上,纵坐标是蓄水容量Wm’,横坐标是小于或等于蓄水容量Wm的各小块面积之和F0占全流域面积F的百分数(F0/F)、点绘的Wm’~F0/F关系曲线,称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13、下渗能力(下渗容量):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14、稳定下渗率:当下渗锋面推进到一定深度后,下渗率趋于稳定的常值,此时下渗率称为“稳定下渗率”。
15、下渗容量曲线:是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流域下渗能力过程。
16、蓄满产流(饱和产流): 是指在土壤缺水量未满足以前不产生径流,而在土壤缺水量满足以后则全部产生径流。
蓄满产流以满足包气带缺水量为产流的控制条件,降雨强度不是这些地区产流的主要影响因素。
17、超渗产流:超渗地面产流机制是指供水与下渗矛盾发生于包气带上界面(地面)的产流机制。
超渗地面径流的产生条件:①要有供水,它是一个必要条件;②要有一个界面,即地面。
它是包气带的上界面,也是一个必要条件;③要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它是产流的充分条件。
18、流域最大损失量:流域最大损失量(Im)可以理解为一定入渗深度的最大、最小土壤蓄水量之差,或影响土层的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之差值来估算。
所以在有土壤含水量观测资料的地区,可以根据入渗锋面深度(h)与该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资料,用下式近似地计算:Im =0.1γh(ρ田一ρ凋),γ:土壤容重;h :入渗深度19、等流时线:流域上各点的净雨量汇集到出口断面,其汇流速度有快有慢,汇流时间也有长有短。
把流域内汇流时间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称为等流时线。
20、单位线:单位线是指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
21、流域汇流时间:指落在流域上的降水质点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
地面水的流域汇流时间等于地面水坡面汇流时间与河网汇流时间之和。
22、最大流域汇流时间:指流域中最长路径的水质点流到出口断面的时间, 按下式近似计算:23、流域滞时定义是:K=v (Q)-v (I)并可按下式估算 24、实体模型:25、数学模型:26、流域水文模型:是以一个数学模型来模拟流域降雨—径流形成过程或融雪—径流形成过程,即定量分析从降水、蒸发、融雪、截流、下渗、填洼、径流成分划分、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到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线的全过程。
简答题1、 水资源的定义广义:地球上一切水体狭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水资源动态水资源:广义指大气降水(地表、土壤、地下);狭义指河川径流静态水资源:– 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2、简述土壤蒸发的各个阶段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
土壤蒸发三阶段:(1) 定常蒸发率阶段临界点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所能保持的分子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2) 蒸发率下降阶段临界点凋萎系数(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而开始凋萎枯死时的土壤含水量)(3) 蒸发率微弱阶段3、简述流域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流域是径流的发生场和分配场。
流域对降雨具有再分配的功能,即流域调蓄作用:1)径流成分分配它主要是在水分垂向运行中,通过下垫面而发生的,将降雨分配成为不同径流成分。
2)径流的时程分配它主要是通过水分侧向运行而体现出来的。
4、简述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一)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风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在时间上不断发生变化,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不重复性的特点,即随机性。
(二)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相似性:有些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或离海洋远近等)相似,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因此水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所谓地带性。
特殊性:不同流域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但由于下垫面条件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水文变化规律,如同一气候带,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其水文现象就有很大的差别。
(三)水循环永无止境,既无开始又无始终5、霍顿传统产流观念的意义霍顿观念:•径流过程是由两种径流成分所组成。
•一旦降雨强度超过下渗能力,则在全流域产生地面径流。
•地下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6、简述流域调蓄作用在流域汇流过程中,随着洪水的涨落所呈现出的流域蓄水量增加与减少的现象称为流域调蓄作用。
造成流域调蓄作用的物理原因:①降水并非从一个地点注入流域。
②实际上由于流域各处水力条件(如糙率、坡度)不同,流域上的流速分布是不均匀的。
7、简述包气带在降雨产流中的作用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筛子”作用:留在地面+渗入土中P=I+Rs (P:降雨量;I:下渗水量;Rs:地表径流量)“门槛”作用: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I=E+(W f- W0)+ R subI:下渗水量E:蒸散发量W f: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壤含水量W0:包气带初始含水量D=W f- W0 (D:包气带缺水量)R sub:从包气带中排出的自由重力水8、简述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主要特点水文循环运动规律水文循环无始无终,大致沿着海洋(或陆地)→大气→陆地(或海洋)→海洋(或地面)的路径,循环不止,包括许多过程。
一般都要经过蒸发、降水(包括凝结过程)、径流形成(包括地面和地下径流以及下渗过程)和大气水分输送四个重要环节。
水文循环运动特点a)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b)大陆降水量多于蒸发量c)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d)大陆内流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基本相等9、简述水体的自净作用有哪些?稀释扩散:污染物与水混合,其浓度减小的现象。
沉降:在重力作用下,污染物颗粒从水中分离并下沉。
吸附:水中污染物被固体颗粒吸附,随同迁移或沉淀。
气体溶解:气体通过气液界面溶解于液体的物理过程。
DO挥发:氰化物+CO 2 →HCN水解反应:有机物的水解降解反应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脱氢的反应光转化:水中有机化合物吸收了波长大于290um 的太阳辐射光能而发生的降解过程。
生物降解:水体中需氧微生物对天然和合成的有机物的破坏或矿化作用。
10、单位线的基本假定是什么?由于实际降雨量并不一定是一个单位的一个时段,故分段使用时要用两条假定:① 比定律假定:如果单位时段的净雨深不是一个单位,而是n 个单位,则它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的流量值为单位线流量的n 倍,其历时仍与单位线的历时相同。
②叠加法则假定:如果净雨历时不是一个时段而是m 个时段,则各时段净雨所形成的径流过程线之间互不干扰,出口断面的流量等于各时段净雨量所形成的流量之和。
11、计算区域面平均雨量常有哪些方法1、 算术平均法。
此法简单易行,适合于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2、 垂直平分法(又称泰森多边形法)∑==++++++++=ni i i n n n P f F f f f f P f P f P f P f P 13213322111 ,其中f 1、f 2、f 3⋯f n 为各多边形面积 此法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
其缺点是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
3)等雨量线法。
其具体方法是先绘制出等雨量线,再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得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f i ,乘以两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P i ,得出该面积上的降水量,而后将各部分面积上降 水总量相加,再除以全面积即得出区域平均降水量。
即:∑==ni ii P f F P 11 式中,n 为等雨量线间面积块数;F 为区域面积。
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而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地区。
等雨量线法考虑了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理论上较充分,计算精确度较高,并有利于分析流域产流、汇流过程。
缺点是对雨量站的数量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4)客观运行法先将区域(或流域)分成若干网格,得出很多格点,而后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料确定各格点雨量,再求出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域的平均降雨量。
各格点雨量的推求以权重为1/d 2求算 12、马司京根法的基本出发点马斯京根法依据的基本原理为水量平衡方程和槽蓄方程,其形式为:Δt(I -Q)=w 2-w 1 (1)w=k [x·I+(1-x )Q ] (2)n P P P P P n ++++= 321式中:I—上断面入流(m3/s);Q—下断面出流(m3/s);Δt—计算时段长(h);W—河段的槽蓄量(m3/s.h);K—槽蓄系数(h);X—流量比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