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

合集下载

《中国药典》2015年版生物制品质控要点

《中国药典》2015年版生物制品质控要点
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肠溶胶 囊)(2010年版增补本)
水痘减毒活疫苗
二、生物制品生产用辅料
1.生物制品生产用常用辅料及分类 2.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
风险等级分级原则:原材料来源、生产 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外源因子 污染风险等,从低到高分为四级;
各级生物制品原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 控制要求:来源和资质证明、检测要求 、病毒污染物控制以及供应商评估等
16
生物制品通则: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 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修订)
一、对生产用细胞基质总的要求 (一)细胞系/株历史资料 (二)细胞培养操作要求 (三)细胞库 (四)细胞检定 (五)生产细胞培养
二、连续传代细胞系的特殊要求 Vero、CHO、NS0细胞等 三、人二倍体细胞株的特殊要求 MRC-5、2BS、KMB17等 四、重组细胞的特殊要求
六、特异性免疫血浆制备及其 供血浆者免疫要求
(一)血浆 (二)供血浆者 (三)供血浆者免疫
18
生物制品通则:
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修订) 一、马匹选购 二、马匹检疫 三、马匹免疫及采血 四、血浆分离 五、马匹管理
19
通用性技术要求: 总论 General Monographs
一、总则 二、透视检查 三、标签 四、包装 五、药品说明书
12
生物制品通则: 生物制品贮存和运输规程(修订)
总则 生物制品贮藏管理要求 生物制品运输管理要求
13
生物制品通则: 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规程(修订) 一、定义 二、标准物质的种类 三、标准物质的制备和标定 四、标准物质的审批 五、标签及说明书 六、标准物质的索取和保管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1. 概述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等,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为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

2. 原材料选择和采购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包括细胞培养基、培养细胞、病毒株、重组蛋白等。

在选择和采购原材料时,应确保其来源可靠、纯度高、无污染,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采购时应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并进行合格供应商的评估和审查。

3. 生产工艺控制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需要严格控制,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生产工艺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并进行验证和验证。

生产过程中应记录关键参数和操作步骤,确保产品的质量可追溯。

生产过程中应进行各种检查和测试,如培养基的pH值、温度、细胞密度等。

4. 质量控制实验室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需要进行各种实验室测试和分析。

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具备适当的设备和仪器,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实验室应有合格的人员进行实验室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室应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和质量控制记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质量控制测试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测试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活性、纯度等多个方面。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测试结果应与标准进行比较,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测试结果应记录并进行分析,以评估产品的质量。

6. 稳定性研究生物制品的稳定性研究是评估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情况。

稳定性研究应包括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长期和加速稳定性研究。

研究结果应与标准进行比较,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稳定性研究结果应记录并进行分析,以评估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期限。

7. 不合格品控制生物制品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可能会浮现不合格品。

不合格品应进行合理的处置,如退货、销毁、修复等。

不合格品的处置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药品、疫苗、血液制品等,其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质量控制的监测和评价等。

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1. 安全性原则:生物制品必须符合安全性要求,并且不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

2. 有效性原则:生物制品必须具有预期的治疗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疗效。

3. 一致性原则:生物制品的每一个批次都应该具有相似的质量特性,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可追溯性原则: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必须能够被追溯,以便追踪和解决质量问题。

三、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包括细胞培养基、培养细胞、培养基添加剂等。

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来源、纯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

2.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培养细胞、分离纯化、制备药物等。

通过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pH值、浓度等,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产品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包括对产品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纯度、杂质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

4. 包装和储存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包装和储存条件对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对包装材料和包装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在储存期间的质量稳定性。

四、质量控制的监测和评价1. 批记录的监测: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记录和监测每一个批次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等。

这些批记录可以用于监测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样品的抽样和检测:对每一个批次的生物制品进行抽样和检测,包括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纯度等方面的检测。

通过对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3. 稳定性研究:对生物制品进行稳定性研究,包括对产品在不同温度、湿度等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12生物制品是采用生物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活性的药品。

生物制品的生产工3艺复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来源复杂,可能引入4外源因子或毒性化学材料;产品组成成分复杂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产品5的质量控制仅靠成品检定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生物制品生产6用原材料和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7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

8本规程是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料9质量控制的通用性要求。

10一、、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11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和化学12材料。

本规程所述原材料不包括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起始原材料(如细胞基质、13菌毒种、生产用人血浆和动物免疫血清等)。

141.分类15按照来源可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原材料,主要16包括来源于微生物,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体液成分,以及采用重组技术或生17物合成技术生产的生物原材料等;另一类为化学原材料,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18材料。

192.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20根据原材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外源因子污染风险等21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各级生物制品原22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附表1。

23对于不同风险级别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来源于动物(或人)的生24物原材料可能带来的外源因子污染的安全性风险。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毒性25较大的化学原材料,有机溶剂的使用应符合本版药典附录“残留溶剂检测”的26相关要求。

27第1级为较低风险的原材料。

为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

28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29第2级为低风险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30准文号并按照我国现行药品GMP生产的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31化、灭活等过程的化学原料药和药用级非动物来源的蛋白水解酶等。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药品、疫苗和血液制品等。

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安全有效的关键步骤,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要素,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的测试和分析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

二、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1. 原材料选择生物制品的原材料选择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原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经过合格供应商的认证。

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确保其纯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原材料检验原材料的检验是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的关键步骤。

检验项目包括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污染和残留物等。

检验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内部标准进行,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可靠。

三、生产过程的控制1. 生产设备的验证和维护生产设备的验证和维护是确保生产过程稳定的重要环节。

验证应包括设备的安装、操作和维护等方面,确保设备的性能符合要求。

维护应定期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2. 生产工艺的控制生产工艺的控制是确保产品一致性和质量稳定的关键步骤。

工艺参数应根据产品特性和工艺要求进行设定,确保每个步骤的操作规范和稳定性。

工艺参数的控制应通过监测和记录来实现,以便对生产过程进行追溯和分析。

四、产品的测试和分析1. 产品测试产品的测试是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的关键环节。

测试项目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用途进行设定,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污染等。

测试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经过验证和验证。

2. 产品分析产品分析是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估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分析项目包括纯度、含量、杂质和稳定性等。

分析方法应准确、可靠,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内部标准。

五、质量记录和文件管理1. 质量记录质量记录是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记录包括原材料检验记录、生产过程记录、产品测试记录和分析记录等。

记录应规范、完整,并且应保存一定的时间,以便追溯和分析。

2. 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是确保质量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以生物材料为基础制备的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等产品。

由于其特殊的性质,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涉及到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质量控制流程1. 原材料采购与质量评估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培养基、添加剂等。

在采购过程中,应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质量评估包括检查原材料的供应商资质、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质量等。

2. 生产工艺控制生产工艺控制是确保生物制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包括以下方面:(1)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的配制应符合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培养基成分准确、无菌。

(2) 发酵过程:发酵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参数,确保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积累。

(3) 提取和纯化:提取和纯化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如超滤、离心、层析等,确保产物的纯度和活性。

(4) 灭活和杀菌:对于疫苗等生物制品,灭活和杀菌是必要的步骤,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如热灭活、紫外线灭菌等。

3. 质量检测方法生物制品的质量检测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检测、生物学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要求选择,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1) 物理化学检测:包括溶解度、pH值、浓度、纯度等指标的检测。

(2) 生物学检测:包括细胞毒性、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指标的检测。

(3) 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检测。

4. 质量控制记录质量控制记录是对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和归档,包括原材料采购记录、生产工艺记录、质量检测记录等。

记录应详细、准确,并按要求保存一定的时间。

5. 不合格品处理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及时进行处理。

处理方式包括返工、销毁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并进行记录。

6. 风险评估与改进措施在生物制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应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更新工艺流程、优化操作规程、加强培训等。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等,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

二、质量控制目标1. 安全性:生物制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不得含有有害物质或微生物污染。

2. 有效性:生物制品应具有预期的治疗效果或预防效果,确保其疗效和预防效果稳定可靠。

3. 一致性:生物制品的质量应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不受生产批次、生产工艺和储存条件的影响。

三、质量控制内容1. 原材料控制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包括细胞、培养基、培养辅助物质等。

原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其质量稳定可靠。

同时,应建立原材料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原材料来源可靠。

2. 生产工艺控制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工艺控制点,监测和记录关键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同时,应建立工艺验证制度,对新工艺进行验证,确保其可行性和稳定性。

3. 质量控制检测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检测应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质、生物学活性、微生物限度等方面的检测。

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同时,应建立质量控制检测记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4. 稳定性研究生物制品的稳定性研究是为了评估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情况。

稳定性研究应包括不同储存条件下的样品稳定性测试和样品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稳定性研究结果应作为产品质量的参考依据,制定合理的储存和运输条件。

5. 不良事件管理生物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事件,如药物反应、感染等。

应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对不良事件进行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改进。

四、质量控制文件1. 质量手册:包括质量控制目标、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流程等内容。

2. 质量标准操作规程:详细描述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步骤。

生物制品原辅材料

生物制品原辅材料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12生物制品是采用生物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活性的药品。

生物制品的生产工3艺复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来源复杂,可能引入4外源因子或毒性化学材料;产品组成成分复杂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产品5的质量控制仅靠成品检定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生物制品生产6用原材料和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7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

8本规程是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料9质量控制的通用性要求。

10一、、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11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和化学12材料。

本规程所述原材料不包括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起始原材料(如细胞基质、13菌毒种、生产用人血浆和动物免疫血清等)。

141.分类15按照来源可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原材料,主要16包括来源于微生物,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体液成分,以及采用重组技术或生17物合成技术生产的生物原材料等;另一类为化学原材料,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18材料。

192.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20根据原材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外源因子污染风险等21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各级生物制品原22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附表1。

23对于不同风险级别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来源于动物(或人)的生24物原材料可能带来的外源因子污染的安全性风险。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毒性25较大的化学原材料,有机溶剂的使用应符合本版药典附录“残留溶剂检测”的26相关要求。

27第1级为较低风险的原材料。

为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

28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29第2级为低风险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30准文号并按照我国现行药品GMP生产的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31化、灭活等过程的化学原料药和药用级非动物来源的蛋白水解酶等。

3009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一般要求

3009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一般要求

3009 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一般要求注:“√”为对每批原材料使用前的质控要求;“-”为不要求项目。

1.2.2 残留物的去除及限度要求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在生物制品中的残留物可能因其直接的毒性反应、外源因子污染或有害的免疫应答,引发受者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产品效力,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经去除和(或)灭活外源因子的生物原材料,或采取相应措施对这些原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外源因子、致病物质或与该材料相关的特定污染物予以去除和(或)灭活,去除和(或)灭活工艺应进行验证。

应通过验证结果评价生产工艺对已知毒性原材料去除的一致性,或采用批放行检测,以证实所去除的毒性原材料已达到安全水平,残留有机溶剂应符合相关要求。

2 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辅料的一般要求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辅料系指生物制品配方中所使用的辅助材料,如佐剂、稳定剂或保护剂、防腐剂、赋形剂、助溶剂、矫味剂、稀释剂或缓冲剂等。

2.1 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辅料的分级根据辅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等,将辅料按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四级。

第一级为低风险辅料,包括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

第二级为较低风险辅料,包括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中国现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如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原料药。

第三级为中等风险辅料,包括按照《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范生产,取得国家药用辅料批准文号,或按照国家备案管理的非动物源性药用辅料。

如用作稀释剂、缓冲剂配制的各种化学材料,用作保护剂/稳定剂的各种糖类,用作防腐剂的硫柳汞及软膏基质的单、双硬脂酸甘油酯等。

第四级为高风险辅料,包括除上述一至三级以外的其他辅料(如用作疫苗赋形剂的动物来源的明胶等)。

非化学原料药或非药用辅料用作生物制品辅料、非注射用的化学原料药或药用辅料用作生物制品注射剂辅料时,应按风险等级第四级的辅料进行质量控制。

2.2 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用辅料的质量控制要求辅料用于兽用生物制品生产时,应进行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引言概述:生物制品是一类以生物材料为基础制备的药品,包括生物制剂、生物技术制品等。

由于其特殊的制备工艺和复杂的组成,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内容。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1 严格选材:生物制品的原材料通常是生物来源的,如细胞、菌种等。

在选择原材料时,必须确保其来源可靠、纯度高、无污染,并具备稳定的生物活性。

1.2 检测技术: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PCR、质谱等,对原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其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1.3 储存条件:对原材料进行适当的储存,保持其稳定性和活性,防止质量的变化和降低。

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2.1 工艺参数:制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pH值等,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2 检测方法:建立完善的检测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 环境控制:对生产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包括空气洁净度、温湿度等,防止外界污染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三、产品的质量控制:3.1 物理性质:对产品的物理性质进行检测,包括外观、溶解度、粒径等,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2 化学成分:采用分析方法对产品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3.3 生物活性:通过生物学试验,评估产品的生物活性,确保其具备预期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稳定性的质量控制:4.1 稳定性研究:对产品进行稳定性研究,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

4.2 加速试验:采用加速试验方法,模拟产品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变化,评估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保证。

4.3 更新和调整:根据稳定性研究和加速试验的结果,及时更新产品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确保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性。

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5.1 质量标准的建立:制定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质量标准,明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

5.2 质量控制文件的编制:编制质量控制文件,包括质量手册、工艺流程、检测规程等,确保质量控制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药品、疫苗、血液制品等。

由于其特殊性质和用途,对于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流程和要求。

二、质量控制的目的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保证生物制品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减少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1. 原材料检验:对生物制品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原材料的检验包括外观、纯度、活性等方面的测试。

2. 生产过程控制:在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包括生产设备的验证、生产操作的规范化、生产环境的监测等。

3. 产品检验:对生产出的生物制品进行全面的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产品检验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活性、纯度、微生物检验等方面的测试。

4. 稳定性研究:对生物制品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确定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质量变化规律。

稳定性研究可以匡助确定生物制品的有效期限,并制定适当的储存和使用条件。

四、质量控制的流程1.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生物制品的特性和要求,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的目标、方法和流程。

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适应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职责。

3. 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按照质量控制计划和要求,对生物制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进行检验和控制。

4. 监督和审核:对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五、质量控制的要求1. 符合法规和规范: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规范要求,包括药品管理法规、药典标准等。

2. 严格的记录和文档管理:对于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过程,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文档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
第4级为高风险的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主要包括已知具有生物作用机制的毒性化学物质,如甲氨蝶呤、霍乱毒素、金黄色葡萄菌素孔道溶血素、金黄色葡萄菌素肠毒素A和B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以及大部分成分复杂的动物源性组织和体液,如用于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中的成分牛血清、用于细胞消化或蛋白质水解的动物来源的酶以及用于选择或去除免疫靶向性成分的腹水来源的抗体或蛋白质。这类原材料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前,应进行严格的全面质量检定,或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包括:(1)改进原材料的生产工艺;(2)对原材料进行处理,以灭活或去除外源因子、致病物质或特定的污染物(如动物病毒、朊蛋白等)。
第1级为较低风险的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第2级为低风险的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中国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的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化、灭活等过程的化学原料药和药用级非动物来源的蛋白水解酶等。
第1级为较低风险的辅料。这类辅料是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如人血白蛋白、肝素钠和氯化钠注射液等。
第2级为低风险的辅料。这类辅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中国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如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原料药。
第3级为中等风险的辅料。这类辅料是按照《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范生产,取得国家药用辅料批准文号,或按照国家备案管理的非动物源性药用辅料。如用作稀释剂、缓冲剂配制的各种化学材料,用作保护剂/稳定剂的各种糖类,用作抑菌剂的硫柳汞及软膏基质的单、双硬脂酸甘油酯等。其质量控制要求应高于前两个等级的材料。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原材料,应在产品研发的早期评价使用这些原材料的必要性,并寻找其他替代物或替代来源。

生物制品原辅材料

生物制品原辅材料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12生物制品是采用生物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活性的药品。

生物制品的生产工3艺复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来源复杂,可能引入4外源因子或毒性化学材料;产品组成成分复杂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产品5的质量控制仅靠成品检定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生物制品生产6用原材料和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7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

8本规程是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料9质量控制的通用性要求。

10一、、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11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和化学12材料。

本规程所述原材料不包括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起始原材料(如细胞基质、13菌毒种、生产用人血浆和动物免疫血清等)。

141.分类15按照来源可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原材料,主要16包括来源于微生物,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体液成分,以及采用重组技术或生17物合成技术生产的生物原材料等;另一类为化学原材料,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18材料。

192.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20根据原材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外源因子污染风险等21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各级生物制品原22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附表1。

23对于不同风险级别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来源于动物(或人)的生24物原材料可能带来的外源因子污染的安全性风险。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毒性25较大的化学原材料,有机溶剂的使用应符合本版药典附录“残留溶剂检测”的26相关要求。

27第1级为较低风险的原材料。

为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

28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29第2级为低风险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30准文号并按照我国现行药品GMP生产的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31化、灭活等过程的化学原料药和药用级非动物来源的蛋白水解酶等。

生物制品生产和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生产和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生物制品是一种来源于生物体内的医疗产品,包括生物制剂、生物药品、生物器官等。

与传统的化学制品不同,生物制品来源于生物体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因此制造和质量控制更为困难。

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这里着重介绍生物制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并讨论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生物制品生产的流程生物制品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萃取、纯化、稳定性评估、生物活性测试、毒理学评估、制剂制备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萃取环节是生物制品生产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从生物体内分离和纯化目标产物。

萃取方法通常包括机械分离、酸碱浸提、毒物消除和离子交换等。

在具体的生产场所,使用的萃取方法也会根据具体的产品类型和特性而有所不同。

纯化环节是制造优质生物制品的关键环节。

针对不同的生物制品,纯化方法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生物制品的纯化方法包括离子交换、层析、电泳、超滤等。

其中电泳分离能够实现高效分离,是生物制品纯化的主流方法之一。

稳定性评估是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先决条件之一,也是质量控制的必要环节。

根据产品的稳定性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稳定性评估方法。

例如,一些生物制品需要在低温下才能长期保持稳定,这就需要在稳定性评估环节中考虑到温度的影响。

生物活性测试是评估生物制品的生物活性及其可靠性的环节。

针对不同的产品,生物活性测试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可以通过细胞增殖、受体配体结合、酶反应等方法来进行生物活性测试。

毒理学评估是为了评估生物制品对人体是否有毒性和致癌性的环节。

一些生物制品在浓度过高时会对人体产生毒性,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毒理学的评估。

制剂制备是生物制品生产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主要的制剂制备方法包括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和冻干制剂等。

针对不同的生物制品,需要选择不同的制剂制备方法。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其健康安全的先决条件。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生物制品就是采用生物技术制备而成得具有活性得药品,其生产工艺复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得各种材料来源复杂,可能引人外源因子或毒性化学材料;制品组成成分复杂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制品得质量控制仅靠成品检定难以保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因此,对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与辅料进行严格得质量控制,就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得必要措施。

本规程就是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得原材料与辅料质量控制得通用性要求。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得所有生物原材料与化学原材料。

本规程所述原材料不包括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得起始原材料(如细胞基质、菌毒种、生产用人血浆与动物免疫血清等)。

1、分类按照来源可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原材料,主要包括来源于微生物,人与动物细胞、组织、体液成分,以及采用重组技术或生物合成技术生产得生物原材料等;另一类为化学原材料,包括无机与有机化学材料。

2、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得质量控制要求根据原材料得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得毒性与外源因子污染风险等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各级生物制品原材料至少应进行得质量控制要求见表1。

对于不同风险级别原材料得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来源于动物(或人)得生物原材料可能带来得外源因子污染得安全性风险。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毒性较大得化学原材料,有机溶剂得使用应符合本版药典通则“残留溶剂测定法”得相关要求。

第1 级为较低风险得原材料。

这类原材料为已获得上市许可得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第2 级为低风险得原材料。

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中国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得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化、灭活等过程得化学原料药与药用级非动物来源得蛋白水解酶等。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具有药用价值的产品,如疫苗、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等。

由于生物制品的特殊性质和用途,对其质量控制要求极高。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要求等。

二、质量控制的目的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保证生物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定的标准,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1. 原材料控制:对生物制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这包括对原材料的来源、纯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检查。

2. 生产过程控制: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规定的标准。

这包括对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监测和管理。

3. 产品检测:对生产出的生物制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检验。

这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并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 质量记录和文档管理:对生物制品的质量记录和文档进行管理,确保其准确、完整、可追溯。

这可以为产品质量的评估和溯源提供依据。

四、质量控制的要求1. 安全性: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是质量控制的首要要求。

必须确保产品不含有有害物质,并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2. 有效性:生物制品的有效性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求。

必须确保产品的活性成分符合规定的含量范围,并对产品的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3. 一致性:生物制品的一致性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必须确保每个生产批次的产品质量都符合规定的标准,并对批间和批内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和控制。

4. 可追溯性:生物制品的可追溯性是质量控制的重要要求。

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和文档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可以追溯到原材料的来源和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质量控制的评估与改进为了确保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生物制品是采用生物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活性的药品,其生产工艺复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来源复杂,可能引人外源因子或毒性化学材料;制品组成成分复杂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制品的质量控制仅靠成品检定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和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

本规程是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料质量控制的通用性要求。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原材料和化学原材料。

本规程所述原材料不包括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起始原材料(如细胞基质、菌毒种、生产用人血浆和动物免疫血清等)。

1. 分类按照来源可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原材料,主要包括来源于微生物,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体液成分,以及采用重组技术或生物合成技术生产的生物原材料等;另一类为化学原材料,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材料。

2. 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根据原材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外源因子污染风险等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各级生物制品原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表1。

对于不同风险级别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来源于动物(或人)的生物原材料可能带来的外源因子污染的安全性风险。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毒性较大的化学原材料,有机溶剂的使用应符合本版药典通则“残留溶剂测定法”的相关要求。

第 1 级为较低风险的原材料。

这类原材料为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第 2 级为低风险的原材料。

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中国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的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化、灭活等过程的化学原料药和药用级非动物来源的蛋白水解酶等。

【完美电子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2000版】第一部分

【完美电子版】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2000版】第一部分

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2000版中国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编纯化水ChunhuashuiPurified WaterH2O 18。

02 本品是采用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应的方法制得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检查】酸碱度取本品10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不得显红色;另取10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5滴,不得显蓝色。

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取本品,分置三支试管中,每管各50ml。

第一管中加硝酸5滴与硝酸银试液1ml,第二管中加氯化钡试液2ml,第三管中加草酸铵试液2ml,均不得发生浑浊。

硝酸盐取本品5ml置试管中,于冰浴中冷却,加10%氯化钾溶液0。

4ml与。

01%二苯胺硫酸溶液01ml,摇匀,缓缓滴加硫酸5ml,摇匀,将试管于50℃水浴中放置15分钟,溶液产生的蓝色与标准硝酸盐溶液(每1ml相当于1μgNO2)0。

3ml,加无硝酸盐的水4。

7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

000006%)。

亚硝酸盐取本品10ml,置纳氏管中,加对氨基苯硫酰胺的稀盐酸溶液(1→100)1ml 及盐酸萘乙二胺溶液(0.1→100)1ml产生的粉红色,与标准亚硝酸盐溶液(每1ml相当于1μgNO2)0.2ml,加无亚硝酸盐的水9.8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002%)。

氨取本品50ml,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放置15分钟;如显色,与氯化铵溶液(取氯化铵31.5mg,加无氨蒸馏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成1000ml)1。

5ml,加无氨水48ml与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制成的对照页比较,不得更深(0。

00003%).二氧化碳取本品25ml,置50ml具塞量筒中,加氢氧化钙试液25ml,密塞,振摇,放置,1小时内不得发生浑浊。

易氧化物取本品100ml,置105℃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并在105℃干燥至恒重,遗留残渣应不高于1mg。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由生物材料制成的药物、疫苗和血液制品等,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医疗和预防作用。

为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

二、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目标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确保生物制品符合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2. 确保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稳定可控,符合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要求;3. 确保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和辅料符合质量标准,并能追溯其来源;4. 确保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和工艺参数符合标准要求;5. 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测试方法准确可靠,并符合验证要求;6. 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记录完整可查。

三、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原材料和辅料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和辅料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并能够追溯其来源。

在采购原材料和辅料时,必须进行严格的供应商评估和审核,并与供应商签订合格供应协议。

2. 生产工艺和工艺参数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和工艺参数必须符合标准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控制和参数监测,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3. 质量控制测试方法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测试方法必须准确可靠,并符合验证要求。

在建立和验证测试方法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确保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量控制记录的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记录必须完整可查。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记录和归档,确保质量控制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四、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为实现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GMP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是采用生物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活性的药品。

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复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来源复杂,可能引入外源因子或毒性化学材料;产品组成成分复杂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产品的质量控制仅靠成品检定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和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

本规程是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料质量控制的通用性要求。

一、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和化学材料。

本规程所述原材料不包括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起始原材料(如细胞基质、菌毒种、生产用人血浆和动物免疫血清等)
分类
按照来源可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原材料,主要包括来源于微生物,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体液成分,以及采用重组技术或生物合成技术生产的生物原材料等;另一类为化学原材料,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材料。

.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
根据原材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外源因子污染风险等 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各级生物制品原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附表 ;对于不同风险级别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来源于动物(或人)的生物原材料可能带来的外源因子污染的安全性风险。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毒性较大的化学原材料,有机溶剂的使用应符合本版药典附录“残留溶剂检测”的相关要求。

第 级为较低风险的原材料,为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

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第 级为低风险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我国现行药品☝生产的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化、灭活等过程的化学原料药和药用级非动物来源的蛋白水解酶等。

第 级为中等风险等级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非药用,包括生物制品生产用培养基成分、非动物来源蛋白水解酶、用于靶向纯化的单克隆抗体,以及用于生物制品提取、纯化、灭活的化学试剂等。

这类生物制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求应高于前两个等级的原材料,为使其符合生产用原材料的要求,使用时可能需进一步加工、纯化处理或增加病毒灭活和 或去除步骤等。

第 级为高风险等级原材料。

这类材料主要包括已知具有生物作用机制的毒性化学物质,如:甲氨喋呤、霍乱毒素、金黄色葡萄菌素孔道溶血素、金黄色葡萄菌素肠毒素✌和 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以及大部分成分复杂的动物源性组织和体液,如用于细胞培养基成分的牛血清、用于细胞消化或蛋白水解的动物来源的酶以及用于选择或去除免疫靶向性成分的腹水来源的抗体或蛋白。

这类原材料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前,应进行严格的全面质量检定,或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包括( )改进原材料的生产工艺;( )对原材料进行处理,以灭活或去除外源因子、致病物质或特定的污染物(如动物病毒、朊蛋白等)。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原材料,应在产品研发的早期评价使用这些原材料的必要性,并寻找其他替代物或替代来源。

、残留物的去除及限度要求
生产用原材料在生物制品中的残留物可能因其直接的毒性反应、外源因子污染或有害的免疫应答,引发受者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产品效力,应采取相应措施对这些原材料予以去除和 或灭活,去除和 或灭活工艺应进行验证。

应通过验证结果评价生产工艺对已知毒性原材料去除的一致性,或采用批放行检测,以证实所去除的毒性原材料已达到安全水平,残留有机溶剂应符合本版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的相关要求;
应尽可能采用经去除和 或灭活外源因子的生物原材料,或通过验证结果评价生产工艺去除和 或灭活原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外源因子、致病物质或者与该材料相关的特定污染物的一致性,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三、生物制品生产用辅料
生物制品辅料系指生物制品配方中所使用的辅助材料,如佐剂、稳定剂、赋形剂等。

生物制品生产用辅料的使用应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

、生物制品生产用常用辅料及分类
根据用途,生物制品常用辅料包括以下几类:
佐剂:是与一种疫苗抗原结合以增强☎如加强、加快、延长和 或可能的定向)其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疫苗临床效果的一种或多种成分混合的物质。

稳定剂或保护剂:用于稳定或保护其有效成分、防止其降解或失去活性的物质。

防腐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微生物污染的物质。

赋形剂:用于冻干制品中使药品成型、起支架作用的物质。

助溶剂:用于增加药品溶解性的物质
矫味剂:用于改善口服药品口感的物质。

稀释剂、缓冲剂:用于溶解、稀释制品,调整制品酸碱度的溶剂,如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磷酸盐缓冲液( )等。

、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
根据辅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等将辅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四级,各级生物制品辅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附表
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用于生物制品注射剂生产的药用辅料,其全检的质量标准中除理化、含量 活性等检测外,应包括常规的安全性检查,如微生物限度或无菌检查、热原和 或内毒素检查、异常毒性检查等。

第 级为较低风险的辅料。

这类辅料是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

如人血白蛋白、肝素钠和氯化钠注射液等。

第 级为低风险的辅料,这类辅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我国现行药品☝生产的化学原料药。

如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原料药。

第 级为中等风险级别的辅料,这类辅料按照《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范生产,取得国家药用辅料批准文号,或按照国家备案管理的非动物源性药用辅料。

如用作稀释剂、缓冲剂配制的各种化学材料、用作保护剂 稳定剂的各种糖类、用作防腐剂的硫柳汞及软膏基质的单、双硬脂酸甘油酯等。

其质量控制要求应高于前两个等级的材料。

第 级为高风险等级辅料。

这类材料包括除上述 类以外的其他辅料,如用作疫苗赋形剂的动物来源的明胶等。

非化学原料药和药用辅料用作生物制品辅料或非注射用的化学原料药或药用辅料用于生物制品注射剂生产时,应按风险等级第 级的辅料进行质量控制。

这类辅料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前,应进行严格的全面质量检定,必要时应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包括( )改进辅料的生产工艺;( )对辅料进行处理,提高辅料纯度、灭活和 或去除外源性因子、致病物质或特定污染物(如动物病毒、朊蛋白等)。

同时存在几种风险等级的同一种辅料,应根据生物制品产品特性和生产工艺特性选用风险级别低的辅料。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辅料,应在产品研发的早期评价使用这些辅料的必要性,并寻找其他替代物或替代来源。

、辅料限度的控制
应根据生物制品制剂工艺和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结果,以发挥有效作用的最小加量确定制剂配方中辅料的加量。

具有明确功能且可采用适宜方法进行性能测试的辅料,还应结合辅料性能测试结果综合考虑配方中辅料的加量,如防腐剂抑菌效力检查,疫苗佐剂抗原吸附效果检测等。

具有毒副作用或特定功能的辅料以及其他需要在生物制品中控制含量的辅料,应在成品检定或适宜的中间产物阶段设定辅料含量检查项并规定限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