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短文两篇 陋室铭文学常识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
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基础积累一、积累篇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2)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名.之者谁(命名)(3) 乱⎩⎪⎨⎪⎧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2.古今异义(1)形⎩⎪⎨⎪⎧古义:形体、躯体。
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古义:大。
例:谈笑有鸿.儒。
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
今义:丝绸、竹子。
3.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写作特色反向立意,巧妙构思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
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
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作了彻底否定。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又叫“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
幼年时,受封建文化教育与熏陶。
少年时代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21岁考中进士,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又因写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入狱。
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在宋哲宗元祐年(1088年)旧党当权,他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等官。
新党再度执政后,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至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岛)。
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救北归,第二年就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
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欧阳修死后,苏轼成为文坛的领袖。
他的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在词方面,苏轼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如《水调歌头》为千古传诵。
在诗方面,苏轼也是北宋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
此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在此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知识盘点
16 短文两篇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案牍.(du)西蜀.(shu)鸿儒.(ru)陋.室铭.(lou ming)调.素琴(tiao)惟.吾德馨.(wei xin)甚蕃.(fán)淤.泥(yū)亵.玩(xiè)濯.清涟(zhuó)隐逸.(yì)鲜.有闻(xiān)不蔓.不枝(màn)2.词语解释(1)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灵异)○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5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6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显得清幽)(2)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2惟吾德馨(古义:美好,品德高尚/今义:芳香)(5)特殊句式(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是“爱菊”“爱莲”“爱牡丹”的倒装,“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3)判断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三、结构层次四、主题思想《陋室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的叙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短文两篇》考点精练-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划线的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俱备。
....。
青林翠竹,四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猿、鸟此起彼伏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加点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澄澈清明,仿佛水中有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考点精练】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21-126题。
(16分)第一组题目:12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沉鳞竞.跃负.势竞上B.晓雾将.歇其将.固可袭而虏也C.夕日欲.颓欲.有求于我也D.四时.俱备时时..而间进1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学问点汇总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妩媚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重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学问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体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XXX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XXX,引很多好汉竞折腰。
(5) 写出采纳比方、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似(许多)白象在奔走。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好汉人物,还得看今日。
三、段落背记学问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XXX,引很多好汉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学问清单是XXX,“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二、文学常识背记学问清单《雨说》的是郑愁予,是XXX诗人。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仆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重点字词朦胧méng lóng 覆fù盖冻僵jiāng二、文学常识背记学问清单《星星变奏曲》的是江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2)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三峡》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二、一词多义1.绝: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三、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3.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重点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与阅读练习(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作者:1.陶弘景1、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注释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答谢中书书》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和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并感叹总括前文。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16. 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故事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二、作者简介《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谈读书》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三峡》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二、一词多义1.绝: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三、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3.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重点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基础训练 归纳总结
特殊句式 [来源:*#z~zste@p.^com]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
判断)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பைடு நூலகம்后面均省略介词“于”)
写作特色 [中国教&~育出#%*版网]
托物喻人
《爱莲说》一入正题,作者内在的情操便倾泻而出。“予独爱莲”中的“独”,与下文“莲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孟得, 代文学家,有“ ”
之 称 。 这 篇 短 文 采 用 了 的 写 法 , 通 过 写 “ 陋 室 ”, 表 现 了 作 者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都要求可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本文句式整 齐,骈散结合,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美。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梳理篇 一词多义
(1)Error! (2)Error!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一、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人称濂溪先生,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他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代表作是《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
(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
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
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
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钟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自然就很多了。
四、一词多义
1、之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4)何陋之有:助词,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可(1)可爱者甚蕃:值得(2)可远观:可以;
3、鲜(1)陶后鲜有闻:少;(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
4、远(1)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副词,远远的;
五、重要笔记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此句是总起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做准备。
2、作者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写莲花,借莲花喻君子(借物喻人),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以及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托物言志)
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陋室铭》
一、文体常识: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能天下闻名。
名: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潜底就能大显神灵。
灵:灵验】。
斯(指示代词:这)是陋室,唯(只因)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上(动词,长到,漫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鸿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文化素养低的人。
)可以调(弹奏,调弄)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乱耳
(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无案牍之(同上)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三、按要求填写句子
1、全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2、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明作者交友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翻译: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因为我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苔痕爬上台阶,门前一片青葱。
青翠的草色扑帘而入,室内四壁苍翠。
备注:此句采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谈笑有鸿儒,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说说笑笑的尽是博学之士。
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无识无知的俗人。
在这里,可以弹弹素琴,读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乐声在耳边乱响扰乱心境,也没有成堆的官府文书劳累身体。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课文理解
1、文章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的情趣三个角度表现了“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有情感而且还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的居所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同时表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道理
4、文章引用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话语,采用反诘语气强调“陋室不陋”。
同时与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进一步突出主题,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品质。
六、综合性学习:
1、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选择_____为国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择_____为国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择_____为国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3、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三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韩愈《马说》思考如下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翻译全文:
2、文中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文中,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伯乐比喻:_______;
食马者比喻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