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口头艺术)
相声知识总结大全
相声知识总结大全1. 什么是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话、对白、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来娱乐观众。
相声通常以幽默搞笑为主题,既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与其他表演形式相结合,如曲艺、小品等。
2. 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戏曲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明代,相声被称为“单口相声”,以一个人独自扮演多个角色进行表演。
到了清代,相声发展为多人对口相声,演员之间通过对话、对答的方式进行表演。
20世纪初,相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
在这个时期,相声表演开始流行于戏曲、曲艺演出中,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3. 相声的表演特点相声有以下几个表演特点:(1)语言幽默相声主要通过幽默的言语表达来吸引观众。
演员们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利用夸张、调侃、对比等手法,创造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2)形象生动相声表演中,演员们往往要扮演多个角色,通过语言的转换和行为的变化,使每个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3)夸张夸张相声追求夸张的效果,演员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情、音调等手法,营造出夸张有趣的氛围,让观众更容易入戏。
(4)对白精妙相声的对话是相当关键的表演技巧之一。
演员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对白技巧,如反问、掐头去尾、悬念等,使对话更有趣味和张力。
4. 相声的经典作品相声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相声作品:•《打家房》:由邓惠荣、周信芳表演,以戏曲对唱的形式演绎出的相声作品,曲调动听、幽默搞笑。
•《二进宫》:由侯宝林、田连元表演,以夸张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讽刺了封建官场的陋规。
•《小品二人转》:由郭德纲表演,结合了相声和小品的特点,幽默搞笑,深受观众喜爱。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经典的意义,对后来的相声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相声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相声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当代相声融入了许多前卫的元素,如音乐、舞蹈、影像等,形成了多媒体相声,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民间艺术之相声PPT
相声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口 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和技巧。
相声的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表 演技能,包括说、学、逗、唱等,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演形式,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相声的表演形式还具有互动性, 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会有频繁的互 动交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内容贴近生活
托,使整个表演更加协调。
分工合作
在相声表演中,逗哏与捧哏需密 切配合,通过对话、动作、表情 等多种方式展开喜剧冲突,达到
幽默诙谐的效果。
04
相声的创新与发展
相声的创新
内容创新
相声演员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创作出更贴近时代、反映社会现 象的新段子,使相声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形式创新
相声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尝试创新,如加入音乐、舞蹈等元素,使 相声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02
相声的艺术特点
语言幽默诙谐
相声的语言幽默诙谐,常常运 用双关、夸张、讽刺等手法, 引人发笑,富有感染力。
相声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包 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 语言等,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 性格和情节。
相声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色,常常融入地方方言和俚语, 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表演形式多样
相声的起源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是人民大众对生活的一种独特 反映和表达方式。
相声的发展历程
相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清朝 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 的改革和发展,相声艺术不断演变和 创新。
现代相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入人心,成 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体传播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相声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 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相声入门知识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 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 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 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 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 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 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 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 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 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 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 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 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 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 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 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 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 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 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 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 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 统的认同。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 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 品: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 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 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 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 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 子里边。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 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 是两个竹板。
相声讽刺艺术
相声讽刺艺术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幽默讽刺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当下时事的嘲讽和批评。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形式,相声以诙谐幽默的对话和对比剧情为特点,通过夸张和夸张的表演手法,运用普通人们熟悉的语言和情境,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物形象,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相声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声通过夸张和夸张的表演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评。
无论是对官员的腐败行为、商人的唯利是图、官僚主义的官僚主义还是普通人的各种陋习,相声都能以幽默的方式将其暴露出来,使人们对这些现象产生思考和警醒。
相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和夸张,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和缺陷。
比如,相声中常常出现的"脱裤子",就是对人们贪婪和不诚实的讽刺,通过夸张的表演手法,将人们的欲望和欺骗揭示出来,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自身的行为。
相声还通过对当下时事的讽刺和批评,使观众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和问题,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素材,以幽默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这样不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还能激发观众思考和参与社会问题的热情。
相声的讽刺艺术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表演方式上。
相声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口才和幽默的语言技巧,将讽刺和批评巧妙地嵌入到对话和剧情中,使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接受了讽刺和批评。
而这种讽刺和批评并不是简单地指责和贬低,而是通过幽默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相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当下时事的讽刺和批评,相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促使他们对社会现象和自身行为进行反思。
相声的讽刺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警醒。
相声艺术的魅力与发展
相声艺术的魅力与发展相声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夸张生动的肢体动作和丰富多变的音乐节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探讨相声艺术的魅力所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相声艺术的魅力相声艺术作为一种口头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
首先,相声艺术具有丰富的幽默感。
相声演员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幽默的表演方式,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给人以欢乐的体验。
其次,相声艺术具有智慧的内涵。
相声作品往往融合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增加了观众的思维深度。
再次,相声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相声作品往往以时事热点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和讽刺,反映了时代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二、相声艺术的发展历程相声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早在唐宋时期,相声艺术就有了雏形,但直到明清时期,相声艺术才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20世纪初,相声艺术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演员和作品。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许多相声演员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传播,使相声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
近年来,相声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相声演员们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使相声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相声艺术的发展前景相声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其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相声艺术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样化的作品。
例如,相声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可以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表演效果。
其次,相声艺术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再次,相声艺术可以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最后,相声艺术可以通过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保持其传承与创新的活力。
总之,相声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声文化的文化传统
相声文化的文化传统
相声文化,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相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相声是一种口头表演艺术,以幽默风趣的对话和逗趣的表演形式,让人捧腹大笑,深受人们喜爱。
相声文化既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声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
相声艺术家们通过言语表达和肢体动作,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了笑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幽默,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相声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传承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相声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将传统相声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如何让相声文化走向世界,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相声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面旗帜。
我们应该珍惜相声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相声,让相声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的独特魅力。
相声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路,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声的名词解释
相声的名词解释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通过演员的口技和语言表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引发观众的笑声,给人带来欢乐和娱乐。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相声在中国普遍流行,在舞台、电视、广播等媒体上都能看到相声演出。
相声起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受到戏曲和曲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相声通常由两位表演者合作完成,一个扮演直角(也称作“коу儿”,指主要负责正面的表演者),另一个扮演配角(也称作“白痴”或“彭儿”,指主要负责反面或幕后的表演者)。
相声演员通常会配合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欣赏他们的表演。
相声的语言技巧是其独特之处。
相声演员通过语言的变化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达到滑稽搞笑的效果。
他们运用讽刺、夸张、对比等手法,通过言辞戏谑地嘲笑社会现象、人物特点和生活琐事。
相声的幽默经常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引发观众的共鸣。
这种幽默娱乐的特色是相声的重要魅力所在。
相声的剧本通常由对话构成,对话双方通过默契的配合和交流展现出他们的演技和才华。
相声中常见的一种对白形式是“问答式”,其中一个表演者提问,另一个表演者给予回答。
这种形式加深了相声表演的互动性,也使得观众更容易明白和体会相声的内容。
相声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相声,人们不仅获得了欢笑和娱乐,还能够学习到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许多相声作品通过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些深刻的真理和人生哲理,让人在笑声中受益匪浅。
因此,相声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载体。
相声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也在国外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中国相声演员常常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世界。
相声的幽默和风趣不分民族和地域,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给国际观众带来欢乐和快乐。
然而,相声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观众对相声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观众更倾向于追求新潮、时尚的娱乐形式,而将相声看作过时和陈旧。
什么是相声,相声简介
什么是相声,相声简介
时间:2016-03-30 点击:91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
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相声的技巧和规律
相声的技巧和规律
相声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技巧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相声的技巧和规律:
1. 对白技巧:相声通常由两个演员进行对话,一个扮演直角角色,一个扮演曲角角色。
对白的技巧包括对话的默契、语速的掌握、音调的变化等,以达到幽默、生动的效果。
2. 口技技巧:相声中常常会用到各种口技,如快板、绕口令、滑稽对口等。
演员需要通过口齿清晰、语速准确、节奏感强等技巧来表现口技,以引起观众的笑声。
3. 素材选择:相声的素材通常来自生活中的小故事、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等,演员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选择富有喜剧效果的素材,并加以夸张和夸大,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4. 身体语言:相声不仅仅是靠语言表达,演员的身体语言也非常重要。
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演员可以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形象,增强相声的喜剧效果。
5. 反衬技巧:相声中常常使用反衬技巧,通过对比来制造笑点。
演员可以通过对话中的对立、角色的反差等方式来实现反衬,以增加相声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总的来说,相声的技巧和规律在于巧妙运用对白、口技、素材选择、
身体语言和反衬等手段,以达到幽默、生动的效果,引起观众的笑声和共鸣。
有语言艺术的小故事
有语言艺术的小故事【篇一:有语言艺术的小故事】语言艺术小故事范文一:相声(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唐伯虎为一老妇祝寿,儿女欢天喜地,恭请唐伯虎为之写祝词。
伯虎也不推辞,提笔写到:“这个女人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妇脸现怒色。
“九天仙女下凡尘”,由怒变喜。
“生儿个个都是贼”,儿女皆惊,恨上心头。
“偷来蟠桃献至亲”,结语一出,众人欢娱。
真是一波三折,充满机变,令人叹为观止。
范文四:第11卷第1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vol.11no.12012年1月jan.2012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2.01.029论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邱晓岚,南瑛(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摘要: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喜欢用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善于打破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自出机杼,新人耳目;语言叙述风格或诗意浓郁,或酣畅淋漓,或诙谐幽默,或土气十足,斑斓多彩。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7864(2012)01-0065-03文章编号:1671-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橹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他在小:“一个作家用说语言方面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
相声简介
相声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
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侯耀文,苏文茂等。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
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
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
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相声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
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
多用于讽刺,现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
按人数分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
相声和评书发展历程
相声和评书发展历程相声和评书是中国传统的口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相声起源于明代的评书,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相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的评书。
评书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通常由一个人演讲故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说,又有民间故事。
评书演员通过声音、语言、表情和姿态等手段,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发听众的共鸣。
评书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相声逐渐从评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相声最早起源于评书中的段子,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小品形式。
相声演员通过幽默风趣的对话和声音表达,讽刺和讲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思考。
相声以其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幽默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相声和评书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创新。
20世纪50年代,中国相声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相声演员和作品。
相声演员像侯宝林、马三立等成为相声艺术的代表人物,相声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和时事元素,表达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而评书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遭遇了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评书逐渐失去了观众的青睐,面临着转型和改革的压力。
然而,一些评书演员和艺术家努力进行改革创新,尝试将评书与新媒体结合,开拓新的表演领域。
近年来,相声和评书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互联网平台,相声和评书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相声演员和评书艺术家也不断探索和尝试创新表演形式,使相声和评书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之间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总的来说,相声和评书作为中国传统的口头艺术形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传承。
相声和评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辛酸和努力,同时也有着无数的经典作品和传奇人物。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相声和评书将继续在新的时代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于相声的介绍
关于相声的介绍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的趣味性、幽默性、诙谐性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相声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对话、模仿、吐槽等方式展现,是一种口头文艺形式,通常由两个以上的演员共同完成。
相声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和传承。
相声的抖机灵、智慧幽默和语言调侃等表现手法是相声文化的精髓,它在中国民间长期传承,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相声艺术家们以他们独特的口才、表演技巧和文化水平,用幽默的言语演绎生活的点滴和社会的变化,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工作、情感、家庭等方面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寄托。
相声作品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不同风格的相声作品各具特点,有的表现风趣诙谐、洋溢着幽默和笑声,有的则表现出观点深邃、看似轻松却又细致入微的理性分析。
相声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幽默性和艺术性,还在于它承载的文化价值。
相声作品可以反映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变化,也可以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许多相声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相声艺术被誉为“中国的第一语言艺术”,具有着深厚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底蕴。
相声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阶段。
虽然它的传承过程曾经受到了中国的历史变革、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但截至目前,相声文化还是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现在,相声艺术家们的表演技巧和文化理念也越来越不断提高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相声文化的需求和认同。
目前,相声扮演着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所周知,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它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阶段。
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形式,相声不仅具有着强烈的可看性和可听性,还向人们传递着它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和思想观念。
相声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于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声演绎传统文化演讲稿
相声演绎传统文化演讲稿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口头表演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声以幽默、夸张、讽刺、夸张、滑稽等手法,通过对生活中琐事的描绘,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的思考。
相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声起源于民间,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在相声表演中,艺人们通过夸张、讽刺、滑稽等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社会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时代性,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古代社会、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相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逐渐降低。
而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其幽默、夸张、讽刺等方式,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因此,通过相声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向年轻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更加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最后,相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而相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通过相声的表演,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总而言之,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相声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向年轻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声艺术鉴赏
相声艺术鉴赏摘要: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文章就马派相声进行了讨论,介绍了其代表人物,详细分析了其艺术特点,供参考。
关键词:相声;艺术特点;艺术风格相声是一种具民族特色的喜剧表演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多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主要归功于相声的艺术特色。
1.马派相声代表人物(1)马三立。
马三立(1914-2003),中国已故相声泰斗。
马三立出身相声世家,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
父亲马德禄是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
他12 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15岁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 绰号“周蛤蟆”) 为师。
马三立艺术功底扎实,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蕴藉深远的艺术风格,卓然屹立于中国相声艺术之林。
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
主要代表作有《文章会》、《卖挂票》、《开粥厂》、《夸住宅》、《白事会》、《黄鹤楼》、《买猴儿》、《似曾相识的人》、《10点钟开始》、《家传秘方》、《学说瞎话》、《逗你玩》等。
(2)马志明。
马志明,1945 年生于天津,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长子。
被观众们尊称为“少马爷”。
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相声和戏曲。
20 世纪80 年代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代收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为师。
马志明先生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的真髓,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
文武全才,堪称文哏大师和武哏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纠纷》、《大保镖》、《报菜名》、《地理图》、《论拳》、《卖挂票》、《文章会》、《五味俱全》、《开粥厂》等。
什么是相声?
什么是相声?相声,又称作是“独角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基本上是由两个表演者通过对话、演唱和滑稽动作等各种方式构成的,旨在娱乐观众。
相声以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财富”。
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尤其在明清时期兴起并深受人们喜爱。
源于民间,发展于朝廷,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
下面我将从历史渊源、表演特点、经典作品以及发展前景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声。
一、历史渊源相声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它最早起源于民间曲艺,流传于酒楼茶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入宫廷,成为皇室文化的瑰宝。
相声的发展离不开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侯宝林和马三立。
他们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才华,为相声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出夺人心魄的魅力。
二、表演特点相声特点鲜明的是幽默、夸张、快节奏和取笑等元素的结合。
相声表演者通常以对白方式进行,通过言语交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有时会附和背诵,有时会使用音调高低变化以带动情节,有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增加喜剧效果。
这种快节奏的表演方式,使观众在观看相声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舒适。
而且,相声还注重使用夸张的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语等),以增强表现力。
三、经典作品中国相声有许多经典作品,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郭德纲的《相声大王》,该作品以郭德纲自身的经历为蓝本,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相声艺人的职业生涯和背后的辛酸。
而姜昆的《姜太公钓鱼》则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讲述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智者的聪明才智。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欢乐,更展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与深度。
四、发展前景相声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目前,相声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同时,相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年轻观众的缺乏、传统元素的单一性等。
然而,相声艺术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相声文化将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声
说学逗唱
• 曲艺术语。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 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 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 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 去电视上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 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的都为学。 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 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 “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 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 成不同的风格。
•
相声的表演方式,最初有两种,在帷幕中表演 的相声称“暗春”,公开表演的相声称“明春”。 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后只有“明春”一种在继 续发展。相声的形式共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 群口相声三种。单口相声,是一个演员表演的长 短笑话。对口相声,是两个演员表演的,叙述人 甲称“逗哏”,辅助对话的乙称“捧哏”,表演 时,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 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 活”三类。群口相声,是三个以上演员共同表演 的,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等称“腻 缝”。
相声欣赏
• /v_show/id_XNDQ5MTk 5OTY=.html
相声欣赏
• 郭德纲,人民曲艺艺术家。相声和电 视剧演员、电视脱口秀主持人。1973 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民间艺术。8岁 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 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 又师从侯耀文,得到多位相声名家的 指点、传授。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 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 这些经历对丰富他的相声表演起了十 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 的借鉴,逐渐地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2005年底,在网络与媒体的相互作用 之下,郭德纲借势风云突起,凭借着 自己多年的磨打锤炼,一跃成为现今 相声界演员之中的佼佼者之一。
口才表演节目类型
口才表演节目类型相声是一种以口头表演为主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其中幽默相声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类型。
幽默相声以诙谐幽默的方式,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社会现象等进行调侃和讽刺,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达到娱乐和启发的双重效果。
在幽默相声表演中,演员通常会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语言的幽默和表情的夸张来传达笑点。
他们会运用夸张的语调、滑稽的动作和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一些俏皮的对话和段子,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观点。
幽默相声的节目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话式的相声,也可以是独角戏式的相声。
在对话式的相声中,通常有两个演员进行对话,通过互相配合和回应来呈现出幽默效果。
而在独角戏式的相声中,一名演员会扮演多个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情的转变来切换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此达到幽默的效果。
幽默相声的题材丰富多样,可以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演员可以通过对家庭生活、工作场景、社交活动等的调侃来展现幽默,让观众产生共鸣。
同时,幽默相声也可以借助一些搞笑的故事、笑话和段子来制造笑料,提供观众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体验。
幽默相声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启发。
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观点,演员可以给观众带来笑声,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考。
幽默相声可以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和幽默的语言来揭示社会现象中的荒谬和无奈,从而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幽默相声是一种以口才表演为主的节目类型,通过幽默的方式调侃和讽刺社会现象,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传递信息和引发思考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幽默相声的表演,演员可以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带给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逗(抓哏逗笑 ) 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 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 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 《老老年》等。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 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 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 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 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 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 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按著作时代分类可分为: 按著作时代分类可分为:
⒈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⒉新相声:1949年之后 ⒊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 是相声的本功唱.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艺术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 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变成的,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20世纪20年代 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 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按照内容功能分类: 按照内容功能分类:
⒈讽刺性相声,讽刺自己和别人。 ⒉歌颂型相声: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主要在大陆。
• 说(说笑话和绕口令 ) 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 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 反正话、颠倒话、歇后 语、俏皮话、短笑 话、趣闻铁事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 《批生意》、《歪批三国 》。念,指”贯 口”,曲目主要有《报菜名》、《地理图》 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 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 学(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戏 曲 。)
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 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 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 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 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 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 “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 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模拟山西话、胶东话、 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 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 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 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模拟卖大小鱼儿、 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 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相声的师承关系
第一代 张三禄 第二代 朱绍文 阿彦涛 沈春和 第三代 恩绪 徐长福 第四代 裕德隆 刘德智 李德祥 李德钖 张德泉 周德山 马 德禄 焦德海 第五代 张寿臣 常连安 郭荣起 马三立 郭启儒 朱阔泉 第六代 侯宝林 张永熙 刘宝瑞 赵佩茹 郭全宝 王凤山 马 志明 尹笑声 常宝堃 常宝华 常宝霆 杨少华 第七代 马季 侯耀文 石富宽 苏文茂 唐杰忠 张文顺 李伯 祥 杜国芝 高英培 师胜杰 常贵田 赵振铎 范振钰 杨议 牛群 第八代 姜昆 郭德纲 于谦 冯巩 赵炎 刘伟 笑林 王谦祥 李增瑞 尹卓林 李金斗 李菁 徐德亮 高峰 奇志
第二节 相声(口头艺术)
• 相声的定义: 相声的定义:
相声(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 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 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 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多口 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 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采用笑话、滑稽问答、 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在也有用 来歌颂新人新事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 派”、“马(三立)派”、“苏(文茂)派”、 “马(季)派”等。
※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包袱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 腿子活 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现挂(砸挂,抓哏): ):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现挂(砸挂,抓哏):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醒木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大保 折扇 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 等。 手绢: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如《学四省》《武松 打虎》《捉放曹》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 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 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第八代 第九代 第八代-第八代 李金斗 -- 刘颖、大兵、毛威、韩冰、刘畅、付强 郭德纲-- 何云伟、曹云金、岳云鹏、孔云龙、朱云峰、栾云平、刘云天、 于云霆、陶云圣、宁云祥、曹鹤阳、李鹤林、张鹤君、吴鹤臣、刘鹤 春、韩鹤晓、张鹤文、杨鹤通、孟鹤堂、梁鹤坤、啜鹤雄、李鹤彪、 姬鹤武、房鹤迪(房小满) 第九代-第九代 第十代 于小飞 -- 潘小云、宋扬、祥子 唐爱国 -- 张勇
唱:
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 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 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 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
⒈要钱 ⒉口技 ⒊数(shǔ)来宝,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一人或两人说唱。用 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 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 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 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 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数来宝》本来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 一种手段。 ⒋白沙撒字:旧时演出习俗。相声艺术在明地画锅演出时招徕观众的一 种方法。此法最早始于清咸丰年间,相声艺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惯 用此技法。他随身携带一把笤帚、一副竹板和一个小布口袋,袋内装 白沙子(汉白玉的粉末)。在其使活时,蹲于场内,以地为纸,以沙为 墨,右手撒字,左手击打竹板口唱太平歌词
垫话 :曲艺名词。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 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曲艺术语。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 入活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袱:曲艺术语。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 包袱 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 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三翻四抖: 三翻四抖: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 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 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一头沉: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 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 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子母哏: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 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 袱等。
• 相声的分类: 相声的分类:
按照演员人数可以分为: ⒈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分为数次 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注重笑料。 é ⒉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 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 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⒊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眼”,乙 称“捧哏”哩哏咙 ɡén,丙称“腻缝”。
抓哏: 抓哏: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 以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 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 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 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 本相同。 捧哏: 捧哏: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 通常称作“乙”。 泥缝: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 泥缝: 作“丙”。 腿子活: 腿子活: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 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 子活”。 砸挂: 砸挂: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 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贯口: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 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 笑料的作用。
• 相声的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 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 从一个人模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 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 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 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 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 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 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 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 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⒌单口相 单口相声 ⒍逗哏 逗哏: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 逗哏 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的笑料应远多于捧 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 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⒎捧哏(gén): 捧哏( ):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 捧哏 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 的”。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 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而说得生机勃勃。 ⒏群口 ⒐相声怯口 倒口 :主要是学方言方音。创作时,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好,表演时 相声怯口/倒口 相声怯口 就使用某地方言方音来叙述或摹拟人物。语言本身具有乡土气息,也能产生 风趣。 ⒑柳活 :相声术语,专指学唱相声内的艺术形式,即京剧、评剧、地方戏、歌 柳活 曲、等表演形式,如"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统称之 为"柳活"。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贯口” ⒒贯口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贯口”的“贯”字,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也叫“背口” 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 》《白 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 《八扇屏 》《白 事会》 都含有大段的贯口。 事会》 都含有大段的贯口。 ⒓开场小唱 :过去相声艺术的活动场地多半在露天设场,与各种杂耍技艺分别 演出。相声开演前,演员们借用当时流行的小调,唱些能够吸引观众的时兴 词句,以招徕观众,后来称之为“开场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