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课件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7张PPT)
——《 论 语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 论 语 》
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集体讨论交流。
吾句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
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学习要 有思考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准确了理解了 重点字词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也初步感知 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 阅读《论语》六则,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人文主题:读书明智
语文要素: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
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
表述,突出重点。
25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首创人。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较为集中地反应了孔子的 思想。与《大学》《中庸》《孟 子》合称“四书”。
知之为知之,不知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
同“智”,智慧。

实 【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喜好
以……为耻。
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 谦 虚 【句意】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
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教诲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读“zhì”,记住。
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

《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

02
古人谈读书的背景介绍
古代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
官学制度
古代中国的官学制度是培养人 才的主要途径,官学提供的教 育主要面向贵族子弟,教学内 容以道德教化为主,而非实用
技能。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 重要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史子集等传 统文化知识。
教育观念
古代中国的教育观念强调读书以明 理为主,而非实用技能为主,注重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倡导思辨、注重内心感悟的读书方法
VS
详细描述
《孟子》认为,读书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 辨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思考和辨析,形成 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孟子也强调读书 过程中的内心感悟,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书 中内容的含义和价值,才能将其转化为自 己的知识和智慧。
《荀子》中的读书方法与感悟
总结词
提倡勤奋、注重积累的读书方法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总结古人的读书经验与启示
要点一
总结古人的读书经验
在《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中,作者总结了古人的读书 经验,包括读书的目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这些经 验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要点二
启示
从古人的读书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例如读 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思维能力、拓展视 野、培养兴趣爱好等。同时,古人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也 提醒我们要有耐心、恒心和专注力,不要功利化地读书 。
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与目的
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课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否正确,是 否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例如,我们是否能够做 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读书方法?
反思自己的读书目的
我们还需要反思自己的读书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获 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还是其他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 的读书目的,才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 计划。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3张PPT)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3张PPT)
此三者缺一不可。
排比句,写出“有志”“有识”“有恒”的重要性。
句意: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 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 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 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 一不可。
知识拓展
鲁迅先生读书的“五到”: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写出那么 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 “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 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 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 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的就 是我们要认真思考,而不是跟着作者的观点随波逐流, 将自己的头脑当成了作者思想的跑马场。
随堂小练
一、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可耻(cǐ c√hǐ) 教诲(hu√ì huǐ) 岂止(qí q√ǐ) 往矣(y√ǐ yì) 默而识之(zhǐ z√hì)
随堂小练
二、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再写出句意。。 1.敏而好学,__不___耻__下__问_____。 句意:__勤__奋___又__好__学__的___人__,__不__以__向___地__位__比__自___己__低__、__学_ 问 _不__如__自__己___的__人__请__教___为__耻_ 。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心__到____、_眼__到____、_口__到___。 句意:_读__书__要__专___心__一__致__、___必__定__用__心___思__考__,__用__眼___仔__细__看, 用__口___诵__读__,__心___、__眼__、__口___都__要__到__位__。
从反面说明“心到”的重要性。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ppt教学课件——25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ppt教学课件——25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

课后作业
我觉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这两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学习要实事 求是,不能不懂装懂,最后耽误的是自己的学习。我有时候 遇到问题不好意思问别人。今后在学习中,我要多多向别人 请教。
我觉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让我感触很深。在学习 上有一颗进取心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我取得了一点进步, 就会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 要有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慢慢去实现。
——朱熹
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 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 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 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要认真思考。
课课后后作作业业
1.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背诵课文。 2.写一写从课文中受到的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只读书不思考和只思考不读书都是不好的,我平时在 学习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学习 中,我要边读书边思考,做到学思结合。
朱熹的读书“三到”法对我启发很大,我读书时做到了“眼 到”和“口到”,但是没有做到“心到”,在今后的读书时,我 要更加用心、专心。
背诵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 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第一则 第二则
实事求是 聪敏勤学 不耻下问 多记多背 学而不厌 学思结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最急
主旨概括
本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 学习的言论。第一则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的六句话,告诫我们读书要实事求是、聪敏勤学、 不耻下问、多记多背、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第二 则讲的是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告 诫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6张PPT)

学习活动一
1 自由朗读课文,用借助注释、联 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生字词。
学认字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耳+止=耻
组词:羞耻 耻辱
意思:羞辱、侮辱。
学认字
qǐn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 宀 +丬+ =寝
组词:就寝 寝宫
意思:睡。
大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 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思”和“学”的关系。
谢谢大家
25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 讲一讲?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 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 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第一课时
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孙敬苏秦悬梁刺股 车胤勤学不辍
学认字Leabharlann yǐqǐ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挨-扌=矣
组词:岂敢 岂有此理 意思:难道、哪里。
多音字
记住 zhì 默而识之 博闻强识
识 shí 认识 相识 老马识途
hào 敏而好学 喜好。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的意思。
检测成果
好学 是知也 识 敏
自主学习 读通句子
欧阳修借阅典籍 宋濂深夜苦读
张曜拜妻为师
认识古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 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首创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 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25《古人谈读书》课件第2课时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25《古人谈读书》课件第2课时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 玩,为有功耳。 ——朱熹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古人谈读书
谦虚 一 求实
勤奋 心到 二 眼到
口到
学习态度和 方法很重要
有志—不甘为下流 三 有识----知学问无尽
有恒----不放弃,能成功
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 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 沉下心来学习,容易 自满自足的道理。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有志 有识 有恒
在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 有恒”?
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 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__就___像__河___伯__观___海__,___就__像___井___底__之___蛙__看___天__。_
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 ,我明白 了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掌握学 习方法很重要。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三到之中 Nhomakorabea心到最急。
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 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 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9.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0.“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 是什么?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 不到位吗?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 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 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 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 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 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共25张PPT).ppt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共25张PPT).ppt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
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会很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快忘记。“三到”之中,“心到”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最重要。用心思考了,难道会看不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仔细、读不准确、记不住吗?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导单三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
导单四 通过学习“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 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 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变式训练
小生:朱兄好!小生对先生仰慕已久,想请教一下朱兄 关于读书有何赐教? 朱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小生:三到之中,可有轻重? 朱子: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名人读书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在少年时 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 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道了有关读 书的知识。今天我们再次与古人交流,看一 看朱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诗人。他编写的《童蒙须 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 德行为、礼节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品读释疑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小生:为何心到最急? 朱子: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小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课件

《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课件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结合注释 请教老师 小组交流
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 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 也不能长久。
读书三到
朱熹认为“读书三到”中哪一到是最重要的?
要紧,重要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同学们,你还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么?
博 岂可 鲜闻有耻矣强此记理
温故知新
你能正确地书写本节课的生字么?
耻诲谓诵岂 恒窥皆缺
温故知新
上节课学习了《论语》,知道了论语告诉我们的读书态度。 勤奋好学
谦虚诚实 持之以恒
温故知新
今天我们再去看一看朱熹和曾国藩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 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读书三到
朱熹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01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
眼到、口到。
02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03
……
读书三有
曾国藩提出读书人读书要具备哪些条件?
总说
志向 见识 恒心
读书三有
“志”“识”“恒”分别对读书人有哪些重要性?

有志则不甘心居下游。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有恒者则无不成之事。
读书三有
你能说一说自己有恒心办成事情的经历吗?
读书三有
联系实际: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盲目自大
目光短浅
阐述读书人要有见识的道理。
读书三有
运用之前的学习经验,尝试翻译全文。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名师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名师课件

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 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 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跟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董遇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结构:左右 音序:S 部首:讠 组词:朗诵 诵读 造句:她在除夕晚会上朗诵了一首长诗。


结构:上下 音序:Q 部首:山 组词:岂敢 岂有此理 造句:我岂敢接受这样的荣誉。
余:我 尝:曾经 此:这里(书本) 则:那么
决:一定 亦:也 既:既然 漫浪:随意
03
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试着理解诗词大意。
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心到源自三 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读书 三到
心到——最重要 眼到 口到
相辅相成
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 口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 到是最重要的。
05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 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不是的。 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 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
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 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 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 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2张PPT)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2张PPT)


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随意。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
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宋]朱熹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 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 看,心和眼既不专心一意,又只是随随便便地 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 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 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孔子知识渊博,他为什么说“我非生而 知之者”?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天生就 懂得知识的人,而是通过勤奋学习才拥有了 渊博的知识。他这样说,一方面含有自谦的 成分,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学生,自己的一身 学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鼓励学生努力学 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人才。
再读读第一部分,说说《论语》中的 这几句话,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 对你有启发。
老师指导:本文记录了古人关于读书态度 与读书方法的言论,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 经验,从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中受到启发。
参考答案:第二则短文中朱熹讲了“三到” 读书法,我觉得他讲得很对。我按照这种方法 来读书,效果好极了,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 还记得。
诚实——智慧
古 人
好学——好问 不厌——不倦
谈 好古——勤勉
读 勤奋——进取 书 学习——思考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
心到——眼到——口到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半夜三更到五更天鸡鸣报晓, 正是男孩子刻苦读书的大好时光。年轻岁月 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白发苍苍后悔没读书 就太晚了。

《古人谈读书》精品课件

《古人谈读书》精品课件

06
课件总结与展望
课件重点回顾
古人谈读书的核心思想
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深入剖析古人对读书的理解和重视,提炼 出核心思想。
分析古代教育制度对古人谈读书思想形成 的作用。
知名古人读书故事
古代读书方法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通过讲述知名古人的读书故事,展示他们 对读书的见解和实践。
探讨古代读书方法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价 值。
古人谈读书的实例分析
孔子谈读书: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孔子强调学习要掌握知识,不仅 要学习,还要定时复习,不断巩 固所学内容,即“学而时习之”

学习态度
孔子主张学习态度要端正,勤奋 好学,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汲 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学习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为 有用之才,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古人谈读书的启示与影响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强调基础教育
01
古人谈读书中注重蒙养教育,对现代教育中重视基础教育的理
念有启示作用。
倡导自主学习
02
古人谈读书强调自主学习和思考,对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有借鉴意义。
注重因材施教
03
古人谈读书提倡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中个性化教学和多元评
价的理念有重要影响。
1 2
传承优秀文化
古人谈读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发展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 意义。
提高国民素质
古人谈读书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对社会发 展中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有积极影响。
3
推动社会进步
古人谈读书倡导勤学、修身、治国等理念,对社 会发展中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有 重要作用。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品课件(共76张PPT)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品课件(共76张PPT)
2.拓展:利用所学方法,课后自行预习后部分内容。
、读一读,写一写。
xiū chǐ jiào huì shǎo
suǒ wèi
héng xīn
kuī shì
quē
(羞 耻) (教 诲) ( 所 谓 ) ( 恒 心 ) ( 窥 视 ) ( 缺 少 ) 二、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战国]孟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北宋]苏轼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南宋]朱熹
名人读书的方法
◎ 欧阳修“计字日读”法:即每日定量计字, 日积月累,就能将一部部书籍背熟。
◎ 鲁迅“五到法”:“五到”即心到、眼到、 口到、手到、脑到。其中“手到”是指边读书 边做笔记;“脑到”是指善于动脑,勤思考, 多分析。
课文学习 • 教师抽读,检测效果
要求:教师在班级抽测学生朗读,检查朗 读效果并对学生朗读情况予以评价、指导。
指导生字书写
chǐ
wèi
huì
sòng

耻谓诲 诵 岂
héng
kuī
jiē
quē
恒 窥皆缺
课堂总结
1.本堂课内容:运用小古文学习的方法将课文读通、读 顺、读流利,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予以巩固练习。
B.流水
C.等级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知__道__就__是__知__道__,__不__知__道__就__是__不__知__道__,__这__ 才__是__真__正__的__智__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____既__然__思__想__和__眼__睛__不__集__中__,__就__只__能__随__随__便__ 便__地__诵__读__,__绝__对__不__能__记__住__。________________

24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29张PPT)

24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29张PPT)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
《论语》
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 言行的典籍。孔子是春秋时 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十分重视学习, 《论语》中多处讲到了学习 的态度和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预习检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 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我不是生来就通晓万物的,我的智慧是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靠勤勉学 来的。
师:读书要勤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PPT优质课件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启发我 在学习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启发我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要不感到 满足,在教诲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倦怠。
课外拓展
统编 五语上
25. 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成语或诗句呢?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课时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字,会 写“耻、诲”等5个字,读准多 音 字 “ 识 ” , 理 解“知”“识”“厌” 等字的古义。 2.能借助注释说大意,并联系 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论 语》中有关读书的句子对自 己的启发。(重点)
语段分析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 和眼睛已经不专注一致,却只是随意地诵读,一定不 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 要。心思已经到了,眼睛、嘴巴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 吗?
课文解读
勤勉的态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注 释 【非】并不是。 【好】喜好。 【敏】此处指勤勉。
翻 译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 化,靠勤奋求取知识的人。
课文解读
勤奋、进取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 释 【如】好像。 【恐】害怕。
【及】赶得上。
翻 译 学习如同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 又怕丢失掉。
作者采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进一步强调了 读书时心到的重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课件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
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与《孟子》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5 古人谈读书
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5 古人谈读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的人
勤勉
25 古人谈读书
理解词语
唯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追赶
25 古人谈读书
理解词语
一整夜
qǐn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
曾经
25 古人谈读书
说一说: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 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求实、谦虚、勤 奋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要把知识牢记于 心,不能自满,在学习中要学会思考。
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诗人。 世称朱子,是孔子、 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25 古人谈读书
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25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朗读指导
“知”同“智”, 智慧。
25 古人谈读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
朗读指导
“识”:记住, 读音zhì。
25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54张PPT).ppt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54张PPT).ppt
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读好节奏,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 尝:曾经。 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终日不食:整天不吃。
终夜不寝:整夜不睡。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 这句话的意思:我曾经整天不 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吃,整夜不睡,用来冥思苦想,
片段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其 他事物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 态度。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自欺欺人。
补充之前学过的通假字,加深理解。
片段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①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读书只有勤奋、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古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体会还有很多,自由默读丛书中 的《古人谈读书》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
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不同的年龄段,生活阅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收获也不同。
任务三: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 大意,谈谈读书启发。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才, 后天 刻苦学习、勤奋追求学问才会有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就是通过学 习古代文化得来的。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段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读好节奏,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文意。 片 段 5 : 学 如 不 及 , 犹 恐 失 之 。及:赶上。
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 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
学习任务二:我跟孔子学《论语》 自由朗读前三句,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Leabharlann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同字异义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及:追赶上。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吾:我。
异字同义
, 敏而好学,
是知也。 。
默而识之,



,好
学如不及,

吾尝终日不食,


,以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习任务三:我是《论语》推广者 读: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用今天学的哪
25.古人谈读书
谁谈读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 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 “圣人”、“至圣先师”。
《论语》是记载着孔子和 他弟子们言行的语录文集。
学习任务一:我做小小诵读者 读一读:借助拼音和注释,读正确,读流利。 标一标:标出停顿符号,抑扬顿挫地读。
学习任务二:我跟孔子学《论语》
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小组内交流
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④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古:古代的文化。 及:追赶上。 尝:曾经。 益:好处。
⑤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古人谈读书2课件

古人谈读书2课件
古人谈读书2
第一课时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人。
古人谈读书2
聪敏
以……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喜好
向地位、学问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
古人谈读书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天资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 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古人谈读书2
古人谈读书2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道:“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 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 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 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 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得比昨天更细那么 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
25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
古人谈读书2
我会认
chǐ zhì yǐ

耻识矣岂
古人谈读书2
多音字
zhì (博闻强识)
识 shí (认识)(识别)
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 zhì ),对事物 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shí )。
古人谈读书2
我会写
chǐ

sònɡ

huì



古人谈读书2
wèi
古人谈读书2
泛指知识阶层
志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见识
恒心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 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古人谈读书2
志向
总体说
见识
恒心
古人谈读书2
绝对,一定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二)》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二)》课件
……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 (1)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说说大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 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四、拓展延伸,熟读成诵。
25.古人谈读书 (二)
一、导入新课,初识作者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古文,感知大意

四、拓展延伸,熟读成诵
五、作
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走近作者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 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 的大师。
联系实际,说说体会。
余尝谓( 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则 ( 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亦不能久也 )。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 )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 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三、再读古文,感知大意。
学习文言文, 有哪些方法?
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借助工具书; 4.结合插图;
五、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问
•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本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 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哪些内容是反面论证呢? • 曾国藩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呢?
曾国藩的“三要”是读书的要诀。他在谈 读书时不仅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 而且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正是有了修齐治平的宏志大愿, 才有了后来曾国藩的辉煌。
法是文章说服力极强。
体验拓展
对于三位古人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生活 与学习中与读书有关的事件及收获。
再见
总结全文,归纳写法
这三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三位古人是怎样谈 读书的,《论语》强调勤奋、谦虚而又踏实认 真的读书方法;朱熹提倡读书要做到“三到”, 曾国藩则强调读书“三要”。他们谈到的读书 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呢?
• 语言精辟,层次分明。 • 笔法生动,观点明确。 • 行文灵活,正反论证,举例论证 恒:恒心。 断:副词,绝对,一定。 下流:下等,劣等。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 欢 迎 下 载 !
总结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 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绝对不甘心为下等;有见 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 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 一定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 人应该多读书,使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精 神丰富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 读书》,看看朱熹和曾国藩这两位古人又是 怎样谈论读书的。
词意解析
• 谓:说。 • 此:这里。 • 漫浪:随意。 • 决:一定。 • 则:那么,就。 • 急:要紧,重要。(古今异义) • 既:已经。 • 岂:难道。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 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 随随便便地诵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 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难道会不 到吗?
小结
读书、做事都要用心。只有 事事用心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